1、《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二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解,理解课文大意。
2.理清课文内容,力争达到当堂成诵。
3.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环节:
1.教师导入,整体把握。
2.学生一读解决字音。
3.学生二读解决文意。
4.学生三读理清内容。
5.学生四读读出主旨。
三、教师主导关键之处:
1.讲清题目意思。
2.抽查关键字音。
3.讲清关键词义。
4.理清课文层次。
5.谈出作者情感。
四、学习质量关键之处:
1.关键字音掌握。
2.关键词义掌握。
3.课文层次掌握。
4.作者情感掌握。
5.奠定背诵基础。
《大道之行也》课堂流程
1.教师导入,整体把握。
同学们,早在陶渊明之前,西汉的戴圣就假借孔子之名在《礼记》这部书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叫“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天下为公,人人被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材,夜不闭户。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是给我们展示这种“大同”世界的。
2.学生一读解决字音。
学生自读后,教师抽查性读,重点在于检查以下字音:
选贤与(jǔ通举)能,幼有所长(zhāng长大),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男有分(fèn职分,职业)货恶(wǜ憎恨)其弃于地也,不必藏(cāng私自收藏)于己;
师生齐读一次,读准字音。
3.学生二读解决文意。
学生自读后,教师抽查性翻译,重点在于检查以下字义:
(1)大道:课本上说是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怎么理解呢?古人对现实的社会管理制度不满意,所以渴望有一种好的社会管理制度,就是道的管理制度。道是仁道,仁义,大道就是用大的仁义之道来管理国家。懂得此意思即可,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不必翻译。
(2)行:施行,实行。
(3)选与“与”:意思是相通的,选是选出,举是推举,我们现在也说选举。
(4)亲其亲:第一个是以……为亲,就是把……当做亲人,第二个亲是父母,是与第二句的子相对应的,就是人们都不只把自己的父母当亲人那样奉养,那么还把谁当亲人那样子奉养呢?还把社会上其他的像父母那样的老人当亲人奉养。同样“子其子”也是此意。
(5)矜、寡、孤、独、废疾者:这是五种社会上不健全的人,需要得到社会的生活保障,我们现在也对这五种人实现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
(6)男有分、女有归:男人有职业,有职业才能挣钱,生活才能有保障,女人有归宿,有家才能感到幸福。所以有一个语词叫成家立业。但那是古代社会的说法,现在男女平等,都需要有职业、有事业,都需要有家庭,有幸福,那叫安居乐业。
(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对于财物,不浪费,充分的发挥了它的作用,让大家都用,而不私自占为自己所有。这就叫物尽其用。
(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对于工作,竭尽全力,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却不是为自己谋私利。这就叫人尽其材。
(9)谋:奸邪之谋,阴谋。盗窃乱贼:盗窃、造反和害人。这些在大同社会里没有,什么社会里有?现实社会,这里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好。同样大同社会的外户而不闭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不行的,不但要安装防盗门,还要安装监控器。
4.学生三读理清内容。
(1)我们先看文章中那句话体现了大同社会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2)人人得到社会关爱呢?注意是人人。
A.先说不健全的五种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再说健全的人,健全的人按年龄不同分为老中幼---老有所终,中有所用,幼有所长。
C.再归纳到所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再按课文顺序来:所有人,健全人老中幼,不健全的五种人。
(3)人们对待财物的态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物尽其用。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尽其材。
再回到开始,为什么这个“大同”社会这么好呢?主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现实社会比起来,“大同”社会好在那里呢?为什么叫“大同”---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先写了大同社会的纲领---再写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写了大同社会的概念。
5.学生四读读出主旨。
(1)作者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战乱的时代。
(2)作者迫切希望有什么样的社会---一个美好的社会。
(3)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述了一种什么思想?---“天下为公”的思想。
(4)这个理想好实现吗?---很难实现。
(5)我们需要追求吗?---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去追求的。
主旨----作者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他迫切希望一个美好的社会,本文通过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天下为公”的思想,这个理想虽然难与实现,但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
纲领:天下为公
人人得到关爱
特征:人人安居乐业渴望“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概念:大同社会
2、《礼记》二则精品教案(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解,理解课文大意。
2.理清课文内容,力争达到当堂成诵。
3.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环节:
1.教师导入,整体把握。
2.学生一读解决字音。
3.学生二读解决文意。
4.学生三读理清内容。
5.学生四读读出主旨。
三、教师主导关键之处:
1.讲清题目意思。
2.抽查关键字音。
3.讲清关键词义。
4.理清课文层次。
5.谈出作者情感。
四、学习质量关键之处:
1.关键字音掌握。
2.关键词义掌握。
3.课文层次掌握。
4.作者情感掌握。
5.奠定背诵基础。
《大道之行也》课堂流程
1.教师导入,整体把握。
同学们,早在陶渊明之前,西汉的戴圣就假借孔子之名在《礼记》这部书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叫“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天下为公,人人被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材,夜不闭户。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是给我们展示这种“大同”世界的。
2.学生一读解决字音。
学生自读后,教师抽查性读,重点在于检查以下字音:
选贤与(jǔ通举)能,幼有所长(zhāng长大),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男有分(fèn职分,职业)货恶(wǜ憎恨)其弃于地也,不必藏(cāng私自收藏)于己;
师生齐读一次,读准字音。
3.学生二读解决文意。
学生自读后,教师抽查性翻译,重点在于检查以下字义:
(1)大道:课本上说是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怎么理解呢?古人对现实的社会管理制度不满意,所以渴望有一种好的社会管理制度,就是道的管理制度。道是仁道,仁义,大道就是用大的仁义之道来管理国家。懂得此意思即可,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不必翻译。
(2)行:施行,实行。
(3)选与“与”:意思是相通的,选是选出,举是推举,我们现在也说选举。
(4)亲其亲:第一个是以……为亲,就是把……当做亲人,第二个亲是父母,是与第二句的子相对应的,就是人们都不只把自己的父母当亲人那样奉养,那么还把谁当亲人那样子奉养呢?还把社会上其他的像父母那样的老人当亲人奉养。同样“子其子”也是此意。
(5)矜、寡、孤、独、废疾者:这是五种社会上不健全的人,需要得到社会的生活保障,我们现在也对这五种人实现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
(6)男有分、女有归:男人有职业,有职业才能挣钱,生活才能有保障,女人有归宿,有家才能感到幸福。所以有一个语词叫成家立业。但那是古代社会的说法,现在男女平等,都需要有职业、有事业,都需要有家庭,有幸福,那叫安居乐业。
(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对于财物,不浪费,充分的发挥了它的作用,让大家都用,而不私自占为自己所有。这就叫物尽其用。
(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对于工作,竭尽全力,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却不是为自己谋私利。这就叫人尽其材。
(9)谋:奸邪之谋,阴谋。盗窃乱贼:盗窃、造反和害人。这些在大同社会里没有,什么社会里有?现实社会,这里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好。同样大同社会的外户而不闭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不行的,不但要安装防盗门,还要安装监控器。
4.学生三读理清内容。
(1)我们先看文章中那句话体现了大同社会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2)人人得到社会关爱呢?注意是人人。
A.先说不健全的五种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再说健全的人,健全的人按年龄不同分为老中幼---老有所终,中有所用,幼有所长。
C.再归纳到所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再按课文顺序来:所有人,健全人老中幼,不健全的五种人。
(3)人们对待财物的态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物尽其用。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尽其材。
再回到开始,为什么这个“大同”社会这么好呢?主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现实社会比起来,“大同”社会好在那里呢?为什么叫“大同”---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先写了大同社会的纲领---再写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写了大同社会的概念。
5.学生四读读出主旨。
(1)作者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战乱的时代。
(2)作者迫切希望有什么样的社会---一个美好的社会。
(3)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述了一种什么思想?---“天下为公”的思想。
(4)这个理想好实现吗?---很难实现。
(5)我们需要追求吗?---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去追求的。
主旨----作者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他迫切希望一个美好的社会,本文通过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天下为公”的思想,这个理想虽然难与实现,但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
纲领:天下为公
人人得到关爱
特征:人人安居乐业渴望“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概念:大同社会
3、《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虽有嘉肴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编写者:陈顺英
第一课时虽有佳肴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熟读并背诵课文。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2、了解背景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本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3、文体常识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即对“礼”的解释。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知其旨()嘉()肴()自强()
教学相长()学()学半兑()命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句。
虽()至道()自反()善()
困()是故()自强()旨()
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然后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导航】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如主谓间需稍停顿;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转折连词前稍停顿;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你能否试着翻译课文?把翻译不清楚的句子写下来,全班讨论。
【导航】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弗食,不知(知道)其旨也”;有的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弗(不)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能具体解说一下吗?
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4、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兑命》的语句?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说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综合探究
6、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7、你能具体说说本文在语言和说理上有什么特点吗?
8、读完本文后你有哪些体会?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提示:从教者的角度或学者的角度)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注释】①[奚]怎么。(选自《孟涂文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然后知困②君子学必好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
【乙】文: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体会一词多义现象。
弗学,不知其善也。()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人不知而不愠()弗学,不知其善也()
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兑命》曰()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体会古今异义现象。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②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④虽有至道古义:今义:
4、“其此之谓乎?”这是个什么句子,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了解先贤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感受大同世界的美好。
3、认识实现社会理想的艰巨,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篇名,该书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文学常识
四书:《》、《》、《》、《》
五经:《》、《》、《》、《》、《》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男有分()谋闭而不兴()货恶其弃于地也()
2、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大道之行也()亲其亲()
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文意。
4、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大同”社会的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并作讲解。
2、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2、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社会面貌?请找出有关文句回答。
4、文中提到的“大道”“大道之行”“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三、综合探究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6、文章结尾能折射出现实社会的情形吗?
7、课文是如何阐述“大同”社会的特点的?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8、本文不是诗歌,读起来却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这是为什么?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弗学而能弗:
⑵其次务施报施:
⑶玉不琢,不成器琢:
⑷人有礼则安安:
2、《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句)
3、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⑵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二、写作提升
某市森林公园决定公开招聘一名高级管理员。几轮测试之后,1000名应聘者中有三人因分数相等同时进入复试,总管招来他们说;“有一只小山羊跑到了三号林区,你们一齐出发,谁抓住了这只山羊,谁将被录用。”三人奉命来到三号林区,甲首先发现了山羊,乙用物击伤了山羊,丙抓住了受伤的山羊。
请你预设一下招聘结果,并以总管的口吻阐明理由。字数100字以上。
【当堂检测】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选贤与能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本文可分为_____层,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写:大同世界里有平等,没有欺压。大同世界里有_______,没有__________。
4、《礼记》二则精品教案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师说》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这节课上我们师生做到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不足之处 字词基础梳理中,部分同学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记忆不够,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有点跟不上,这个需要布置相应的练习,争取在学习过程中消化吸收。
第2课时 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g)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因材施教,简化教学环节。已有注释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没有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不足之处 拓展讨论后没有及时予以肯定和评价,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下次课堂上的拓展延伸会格外注意这一点。
5、《礼记》二则第一课时《虽有嘉肴》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熟读成诵。
3.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礼记》导入学习。
《礼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解释仪礼。分为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两大类。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点评。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如声音洪亮,字音与节奏把握较准等;缺点与差错也应指出并纠正。
【精品课件】
参考
(1)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2)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可参考【知识总汇】
3.播放【音频课文】,学生听范读,学习、感悟。
4.翻译课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翻译时,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词句,先查找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准备提请小组解决。
参考
(1)词语解释。
①虽有嘉肴——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吃;旨:味美。
③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因此,所以;困:困惑。
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反思;自强:自我勉励。
⑥故曰:教学相长也——长:促进。
⑦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参考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活动一:总结文言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参考
1.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
学学半学:同“斅”,教导
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3.一词多义
(1)其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②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2)学
①教学相长(学习)
②学学半(同“斅”,教导)
可参考【微教案】《一词多义》
4.文言句式
其此之谓乎“此……之谓乎”固定句式,“大概说的就是……吧”
活动二:学习文章内容和写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参考:学和教都很重要,教学相长。作者从日常的吃开始谈起,引出“吃”的重要;接着进行类比论证,强调“学”的重要。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得出结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可参考【微课堂】《类比论证》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参考: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学、教、教与学关系的论述,采用了类比论证,学、教的重要及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4.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哪些特点?
参考:(1)类比论证。(2)论述环环相扣,逻辑严密。(3)语言整齐,朗朗上口。
活动三: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播放【影视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写法,品读语言。
1.学生复习总结本课所学。
参考:《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学和教的重要及教与学互相促进的观点。文章一开头就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同学们,你有过“教学相长”的经历、体验吗?请回忆,说给大家听。
师生讲述。
2.学生朗读,练习背诵。
可参考【背诵指导】
五、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试题中心】“理解检测”部分。
六、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
《礼记》
嘉肴——食——旨学¬——知不足——自反
教学相长
至道——学——善教——知困——自强
类比论证严密整齐的语言
6、《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jiá)(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
⒀其此之谓乎大概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6、(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
合作探究:
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反馈检测】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孔子及其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说明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教后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7、《礼记》二则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天下为公”的相关图片。
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文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
参考【精品课件】展示
(1)选贤与(jǔ)能(通“举”,推举)
(2)讲信和睦(mù)(和睦)
(3)幼有所长(zhǎng)(成长)
(4)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通“鳏”,老而无妻)
(5)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
(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憎恨)
2.教师范读,做朗读指导。
提示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停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
(4)“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
3.播放【音频课文】,学生听读、体会。
4.指名朗读课文,师生点评(2-3人)。
(二)译读课文,准确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自主读译课文。
2.指名1-2名同学完成翻译,其他同学指正,最后教师补充明确。
3.展示参考译文,学生再次通译课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说明:①“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②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活动一:梳理文言知识。
按照类型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标示下来。
1.先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教师点拨。
2.师生共同按类型梳理出重点字词,由学生完成解释,教师补充明确。
【精品课件】
参考
(1)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
(2)重点词语
实词:
货恶其弃于地也恶(wù):憎恨。
男有分分(fèn):职分,职守。
虚词:
大道之行也之:语气助词,相当于“的”。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
故外户而不闭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3)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可参考【微课堂】《意动用法》
(4)一词多义
①道
大道之行也名词,道,理想。
道路以目名词,道,路。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动词,亲,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亲,指父母。
(5)古今异义
不独子其子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
女有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货恶其弃于地也货,古义:财货今义:货物
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古义:害人的事今义:偷东西的人
可参考【知识总汇】
活动二:理解文章内容。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师生点评,补充。
【精品课件】
1.作者认为如何建构理想的社会?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先用自己的话概括,再说出原文。
3.怎样的社会情景才能称为大同社会?
思考,交流。
参考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可参考【微教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活动三:探究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思考,交流。
参考
(1)结构严谨分明、说理透彻。文章开篇由总到分,把“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阐述得清清楚楚。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一句话概要描述大同社会的景象。
(2)表达美好理想。文章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基本特征的阐述,展示出一个和平、安定、祥和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暗含对现实生活中黑暗现象的厌恶。
(3)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文章多用对偶、排比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增强了表达效果。
活动四: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总结。
师生朗读全文,梳理总结。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由于孔子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2.拓展。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大同社会”呼吁、奋斗过?
参考
陶渊明:世外桃源。
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
……
思考:你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你打算如何行动?
师生各抒己见。
小结:理想的社会不会自天而降,需要你我他共同奋斗!
播放【影视课文】,品味赏析,朗读背诵。
可参考【背诵指导】
五、作业设计
1.总结重要的文言知识,背诵、默写课文。
2.根据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写一篇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
可参考【知识总汇】、【背诵指导】、【写作训练】、【试题中心】
六、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总领:“大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提出论点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论证论点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结得出结论
8、《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能力目标:
体味人物对话的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寓言的内容、多角度的理解课文的寓意。
2认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启发学生把握自然万物的真理。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北冥有鱼》
一、情境导入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在想象上天马行空,神奇瑰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作者介绍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相关作品资料。(教师补充)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3.题目解说
《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2)怒而飞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
(4)野马: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5)志怪也志,记载
2.古今异义: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野马也,尘埃也(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3.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字)
莫名其妙(动词,说出)
其:其正色耶?(连词,表示选择)
其视下也(代词,指大鹏)
4.词类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5、文言句式: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去以六月息者也(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四、再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主要写了两层意思,一是鱼变为鸟,鲲变为鹏,描绘了鹏的变化和展翅高飞的情景;
二是“鹏南飞”有所待
“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朋,变化神秘莫测,奋飞气势壮美。)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赏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此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刻画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气息)
五、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
(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而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魅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七、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训练
八、板书设计
鲲?鹏(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北冥有鱼“万物皆有所待”
鹏徙南海(水击三千、扶摇九万)
第二课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梳理上节课内容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是鱼之乐也:是:这。
(2)全矣:全,完全、肯定。
(3)子之不知鱼之乐:子,你;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4)请循其本:循:追溯。
(5)云者:助词用于句末。
(6)既已:已经。
2.古今异义: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3.一词多义: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我知之濠上也(代鱼,鱼之乐)
4.文言句式:是鱼之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三、复述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
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
3.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
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4.本文中,惠子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别人的心理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四、写作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五、拓展延伸
《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内容已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在汉语中的有: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望洋兴叹朝三暮四东施效颦涸辙之鲋邯郸学步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七、小结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完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九.板书设计
庄子:“鱼之乐”——发出感叹
惠子:“安知鱼之乐”——首先发难
庄子与惠子庄子:“安知我不知”——反唇相讥机智巧妙
游于濠梁之上
惠子:“子不知鱼,全矣”——逻辑判断
庄子:“循其本”——回转话题
9、《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案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答案]yáo qiǎng yuè 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困惑。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思。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释义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用“嘉肴”“至道”进行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再从教与学的关系中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五、熟读成诵
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同教学案例一。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引出《礼记》中“教学相长”的论述。
二、了解《礼记》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要求: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
(1)需注意的字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需注意的停顿、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节奏和停顿,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师生配乐朗读,读出最佳效果。
四、疏通文意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讨论并疏通文意。
2.小组长将疏通文意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汇总,组内不能解决的提至班级共同解决。
3.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探究主旨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教学相长”的原则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教学相长”的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
六、熟读成诵
10、《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法学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反省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____,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三、朗读感知
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翻译
(1)虽有嘉肴即使好,美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吃,品尝味道)甘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最好的道理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因此不通,理解不了。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促进。
(7)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之后就会知道不懂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不懂的地方,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道理:“教学相长”-——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3、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主题归纳
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六、归纳探究
(1)通假字:《兑命》曰(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承,可不译)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教)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不知其旨也(它的)
(5)文言句式
弗食,不知其旨也。判断句
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七、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八、要点归纳
脉络梳理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教学能相长
虽有嘉肴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实践出真知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
主题
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语言特点
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九、课堂检测
(1)通假字:《兑命》曰(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承,可不译)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____,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反省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板书设计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教学能相长
虽有嘉肴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实践出真知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
11、《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二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答案]yáo qiǎng yuè 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困惑。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思。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释义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用“嘉肴”“至道”进行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再从教与学的关系中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五、熟读成诵
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同教学案例一。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引出《礼记》中“教学相长”的论述。
二、了解《礼记》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要求: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
(1)需注意的字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需注意的停顿、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节奏和停顿,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师生配乐朗读,读出最佳效果。
四、疏通文意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讨论并疏通文意。
2.小组长将疏通文意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汇总,组内不能解决的提至班级共同解决。
3.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探究主旨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教学相长”的原则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教学相长”的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
1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二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案例一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背诵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理想”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认识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板书文题)
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分析具体内容(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分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师指导语:通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大同社会的特征。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理清文章结构。
(温馨提示:找多名学生诵读文章,注意节奏。)
师生共同评价。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温馨提示:课文第二层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五、品读课文学技法(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感悟写作技巧。
教师指导语:作者运用严谨的结构、透彻的说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本文的写作技法。
出示探究问题:
1.文章在句式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大多运用排偶句式,在第二层共有四组排偶句:第一组以“人”统领以下两句,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组以“使”统领以下四句,谈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两组谈“货”“力”的观念,指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排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2.文章说理透彻,其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先总论“大同”社会的纲领,再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结构严谨。文章第二层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首先说的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然后说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说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特征中前两个方面是就物质生活说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说理很透彻。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或同学给予评价。)
学生活动:精读课文,圈阅、批注、思考、归纳、回答、评价。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2.完成相关练习。
13、《诗经》二首(关雎、蒹葭)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与《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关雎》《蒹葭》这两首诗的内容。
2.熟读课文,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2.教师设疑,适当点拨;学生交流探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唐诗,那么,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最古老的诗歌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
二、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共40篇,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有“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的。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作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等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2.检查预习
(1)重难字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好逑(qiú)
荇菜(xìnɡ)寤寐(wùmèi)芼(mào)
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
(2)古今异义
流古义:捞取。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今义:液体移动;流动。
服古义:思念。例:寤寐思服。今义:衣服;衣裳。
(3)一词多义
右左右流之61480;名词,与“左”相对61481;道阻且右61480;形容词,向右迁曲61481;
(4)词类活用
①左右流之(名词作状语,在左右两边。)
②琴瑟友之(琴瑟,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③钟鼓乐之(钟鼓,名词作动词,敲钟击鼓;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5)文言虚词
之在河之洲61480;结构助词,的61481;求之不得61480;人称代词,她61481;
三、朗读指导
由舒缓平静到迫切痛苦,再到兴奋轻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关关:拟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名。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好逑:好的配偶。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寤寐:醒和睡。文中指日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服,思念。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为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有亲近之意。
芼:择取,挑选。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2.全诗翻译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挑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答案示例: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因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哪一句?
答案示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统领全篇的是哪一句?
答案示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关雎》第二部分写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示例:写的是男子对淑女的极度思念和求而不得的痛苦、焦灼的心情。用了“兴”的手法。“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取河洲所见之物起兴。长短不齐的荇菜,或左或右,隐喻求女之难,而求爱者的思想感情亦如波如澜。紧接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以顶针过渡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渴慕之情就更急迫了,思念之情绵绵不断,而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出反复,此为双声,说明漫漫长夜,卧不安席,形象地表现了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一句与后面的内容有直接联系吗?这两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没有。这是比兴的手法,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全诗的爱情基调。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
答案示例: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诵读《关雎》这首诗,简要说说其要表达的主题。
答案示例:《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示例:《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木 瓜
《诗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六、课堂小结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关 雎爱情联想61480;起兴6148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真诚追求思念之苦61480;实61481;寤寐求之辗转反侧求之不得哀而不伤亲近之乐61480;虚61481;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得之为欢乐而不淫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抽背课文,复习巩固生难字词。
二、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在水一方》这首歌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三、自主预习
检查预习
(1)重难字
萋萋(qī)未晞(xī)湄(méi)
跻(jī)涘(sì)沚(zhǐ)
(2)古今异义
苍苍古义:茂盛的样子。例:蒹葭苍苍。今义:61480;头发61481;灰白。
阻古义:艰险。例:道阻且长。今义:阻挡;阻碍。
四、朗读指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五、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路)高。
坻:水中的陆地。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全诗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六、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答案示例:蒹葭、白露、霜、秋水。
2.诗中点明季节的诗句是哪一句?
答案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诗歌中哪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营造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答案示例:“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理由: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案示例: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主人公关系亲密、为主人公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主人公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2.“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状写的是蒹葭在什么季节的风貌?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秋季。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示例:示例一:这是一首爱情诗,“伊人”代表恋人,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将水乡清秋的景物与主人公委婉、惆怅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与思念之情。示例二: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代表隐居的贤者。示例三:隐喻诗,“伊人”象征人生境遇与人生理想。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2.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3.《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答案示例:《关雎》着重于叙事,写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追求过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只选取了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中“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采 葛
《诗经国风王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七、课堂小结
此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即的心情,使抒情不断加深。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八、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九、板书设计
蒹葭在水一方溯洄——道阻且长溯游——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溯洄——道阻且跻溯游——宛在水中坻在水之涘溯洄——道阻且右溯游——宛在水中沚伊人难求反复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