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经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时积的定位。
【教法选择】引导法
【学法指导】读列估算说
【教具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年级开展了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检查了各班同学的诵读水平,现在老师也想开展计算能力大比拼竞赛活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怎么样,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口算:
322= 233= 164=
1803= 2402= 4102=
师:同学们的口算能力真不错,可是笔算能力怎么样呢?
2.笔算
1 4 5 4 5
2 1 2
提问:第一道题是几位数乘几位数?第二道呢?你们会算吗?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计算。
问:谁能把你的笔算顺序讲给大家听?
师:看来同学们的笔算能力也很棒,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3. 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北京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看看这些都是哪里?(课件出示北京的旅游景点)李老师也利用假期去北京旅游了。
(课件出示)李老师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a.读题,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b.要解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c.怎样列算式? (板书:14512)
问:这个算式是几位数乘几位数?
(2)揭题板书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好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1:14512
1.估算。
问:谁能估算一下14512的积大约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45121500
(150)(10)
说明:14512的积接近1500.
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14512的积的准确值,应该怎么办?
2.笔算。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14512的笔算方法。
(出示自学指导)
a.分小组讨论14512的笔算顺序和方法。
b.尝试笔算,遇到有疑惑的问题想本组同学请教。
c.小组内交流笔算方法。
(2)集体交流汇报。
师:哪一小组能把你们的笔算顺序汇报给大家。
问:a.先算什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2和145相乘),乘得的积的未位数写在什么位下面?(个位)
b.再算什么?(两位数十位上的1和145相乘),乘得的积的未位要写在什么位下面?(十位下面),为什么?(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乘145得到的是145个十,所以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c.最后算怎样?(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3.用计算器验算。
问:想知道我们刚才笔算14512的结果对不对,应该怎么办?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检验你刚才的计算结果对不对。
4.解决问题。
14512=1740 (千米)
答:该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三、精讲点拨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习
基础对点练,轻松来闯关。
师:学完新知识,我们一起来进行数学闯关,比比谁的收获最大。
1.填空。
1 2 3
1 3
丁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3 6 9 ( )位上的( )与123的积
1 2 3 ( )位上的( )与123的积
丁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5 9 9 ( )与( )相乘的积
2.先列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 3 4 1 7 6 4 2 5 2 8 6
1 2 4 7 3 6 3 5
3.误区警示:慧眼识真知,错误巧规避。
你能找出下列题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吗?(略)
4.生活中的数学。
(1)一个长方形足球场,长是115米,宽是65米,这个长方形足球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辆小货车载重量为3吨,现在用这辆小货车运25袋水泥,每袋水泥重125千克,能一次运走吗?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开心拓展
在下面的□里填入合适的数字(略)
七、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1(前四道)、第2题。
2、乘加 乘减评课稿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例题
A 4+4+4+4+2=14 B 43+2=14
C 2+43=14 D 2+4+4+4=14
试一试
34-2=□
3、三年级数学乘与除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乘与除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的内容是口算乘、除法,主要为今后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本单元共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小树有多少棵和需要多少钱两个情境活动之中;第二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丰收了和植树两个情境活动之中。小树有多少棵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理,并掌握口算方法。需要多少钱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同样为了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多种计算的方法。丰收了主要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植树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口算基础,再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一些算理,可以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
3.教学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学
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我是这样想的,口算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首先复习表内乘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再通过开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在探究新知里主要是以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法。 采取尝试性教学,让学生体验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接着以生活例子,直接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当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后,我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然后再请4个同学汇报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用连加的方法1:12+12+12=36 、口算的方法2:12可以分成10和2 103=30 23=6 30+6=36、笔算的方法(列竖式)等。计算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归纳概括,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具体表现为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笔算乘法要注意的几点后再让他们说出计算的思维过程,当他们说到笔算乘法时
方法3: 12 因数 12
3 因数 3
3 6 积 6 23
3 0 103
3 6
通过质疑:6写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3写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们都能讲出6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当学生发现竖式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写的时候,教师可以马上明确指出笔算乘法的算理,当讲到十位上的3时,班上的庄仲迎同学就马上说:在3的后面还可以写上0,表示3个十就是30,对于这个发现,为本节课增加了色彩,比老师讲出来效果好很多 。
一节课下来,有可喜的成绩,也有不足。一、教学内容较于简单化,解决的问题过于单一、练习太少。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呈现的虽然是学生新接触的学习内容,但竖式的书写学生早已不陌生,甚至用竖式的计算有些学生也已掌握,这一内容已经不能够成为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的问题。二、获取计算方法时,算理讲解不清楚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笔算乘法的方法有所了解,不陌生,但算理还是讲解不清楚启示:可加大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内容加入进来,可以在完成12342之后,再加深难度.
5、笔算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一、课题:《笔算乘法》(三年级上册第60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
3,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难点
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填一填
356里,6在( )位,表示( )个( );5在( )位,表示( )个( );3在( )位,表示( )个( )。
2、过河
53 94 85 32
102 65 510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师:美术课上,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这看看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师:那你能列出算式吗?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学生发言)
师:那123等于几,你会算吗?
好,现在你们同桌讨论,看看有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出结果。
(三)探究算法,初步认知。
1、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怎么算的呢?谁先来说
(在交流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汇报同时作相应的板书)
师:你们谁看懂了这位同学的算法吗?谁来说说?
师:好的,那不是这么算的有吗?
(结汇报同时作相应的板书)
刚才大家用不同的口算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像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只能用口算来计算,那假如数字再大一点,数位再多一些,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疑问,想想看。
这个同学的想法很好,那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同桌可以互相商量,尝试着列竖式算一算。
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乘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再进行讲解,出示课件
先写第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因数3。
师:同学们,比一比,看看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如果12前多了一个数字,那竖式又怎么列呢?(学生板演)
师:好的,那么现在就请大家用刚刚学会的竖式来算出这个算式,我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及时练习。
课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板演第1题,教师课件演示第2题。
师:算好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
师:做了这么多题,谁来说说列竖式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进行乘法的竖式计算时,把数位较多的因数写在上面,数位较少的写在下面,相同数位对齐,然后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写在个位上,再与十位上的数相乘写在十位上。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连一连
322 336
1123 48
124 69
233 64
2、我是小法官
师:说一说小猪、小猴列的竖式哪里出错了。
看了小动物们做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小游戏:猜一猜
提高练习: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课后作业:
1、课本63页练习十三第1题。
想:5盒水彩笔一共有多少枝?(为例2进位的学习做下铺垫)
(七)谈收获。
师:1、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2、说一说,在进行乘法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123= 36(枝)
1 2 1 2 3 1 2
3 3 3
623 3 6 9 3 6
3 0103
3 6
六、课后反思
6、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里的例题4。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联系生活,先呈现六个其他国家来我国旅游的人数,从小精灵的提问出发,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探索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然后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练习,意在巩固和发展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本节教材是小学数学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对亿以内数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学好了本节课内容,也为以后学习更大的数大小比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时在本单元的前3课时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知道了什么是数位、计数单位、数级和位数,在这样的知识基础上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会比较容易的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迁移到亿以内的数上,进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把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所进行的抽数比大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教材内容,以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切入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数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4.通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结合现实素材,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设疑诱导法、游戏激趣法、发现学习法,把这三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我还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类比迁移法、分析发现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课伊始,我从学生喜欢比赛、游戏的特点入手,借助让学生翻数字卡片的游戏,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引起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回忆,另一方面自然的导入到新课。引出课题后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资料,大家看一看。接着课件出示例4图画,启发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并借助小精灵的提问,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本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猜测到验证,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①设疑提问。
师:请大家想一想、猜一猜: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可能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说出: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跟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是一样的。
②验证猜想。
老师从例4图中取出两个数:
美国:2116100 泰国:608000
并请来数位顺序表帮忙验证。
(学生对照数位顺序表写下这两个数,可能发现:果然是位数多的数就大。)
再取出两个数:印度 606500 泰国:608000
将这两个数对照数位顺序表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发现:这两个数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左起第二位上的8比5大,485000>454800)
③尝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再从例4六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④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师:比较亿以内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相同的怎么比较?位数相同时,怎么比较?
⑤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师: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那如果是一些数呢?
出示一组数据: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后,试着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习纵向对齐比较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对书中的练习进行了补充,我设计了基础练习、延伸练习、拓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基础练习。
(1)比较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63140
28906○28890 620300○307300
35万○352000 599999○60万
(2)完成课本练习。
基础练习巩固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便于学生熟练的掌握方法。
2.延伸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有几个答案写几个)
78642=78□42 688310>□98310
( ) ( )
45760<4576□ □6204<57204
( ) ( )
3.拓展练习。
请六位同学拿着数字卡片站在讲台上,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对又快。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延伸
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感受?学生可以说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可以说情感、态度方面的。最后我结合教材素材,激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繁荣、富强,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来我国旅游观关。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总之我希望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老师精心预设、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也水到渠成的、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掌握了此方法和规律,不仅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也会举一反三的比较更大的整数,乃至将来为学习小数的比较大小奠定基础。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想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恳请各位同仁指正,我自己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
7、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评课稿
《亿以上数的读法》评课
听了xx老师讲的《亿以上数的读法》一课,我收获颇多,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由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导入,既复习旧知,又给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精心组织数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是学生探索亿以上数的读法,在教学时,老师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即 :①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探索。先让学生借助读亿以内的数的读法,试读出例 1 中的三个数。②交流方法。再让学生交流读数的过程,并由此讨论总结读数的方法。③练习活动。然后,组织读数活动,请学生用自己总结的方法读数,这三个基本环节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探索交流总结熟悉恐固获取亿以上数读法的全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通过与 伙伴的交流讨论形式正确简便的读数方法,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教学效果达成较好。
第三, 本节课上老师能够调动潜力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时候,让班上的潜力生比一比,后进生答对的时候,能够及时鼓励,这点很值得我学习。
不足之处:学生在说读法的时候,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老师指导不够,应在以后的课上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8、数与代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数与代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等)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
亿作单位的小数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
2.复习数位顺序表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 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3.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0.6里面有( )个0.01 0.61里面有( )个0.01
3.61里面有( )个0.01 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 1)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5.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计算及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例如:
a) 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b)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c)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为什么要把除数化成整数?
d) 怎样判断游戏是公平的?
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
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近似数(积、商)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运算律)
6.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
(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7.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 )100=( ) 1000=( )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这个方法与以前学的名数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 )亿千米( )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9、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把除数接近15、25的数看做15、25来试商的方法,会计算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同头无除商八九和除数折半商四五这两种快捷的试商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的灵活试商技巧,提高试商速度。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试商、调商的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课件出示:
253= 255= 354 = 156= 358=
256= 452 = 345= 15( )=60 ( )35=105 15( )= 120 15( ) 65 25( )124
学生口算,集体订正。
二、巩固四舍五入法试商。
师: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重点学习了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来帮助我们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请同学们自己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来检验一下自己的掌握情况。(学生独立出题计算,引导学生自觉验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分别指两生介绍试商方法及计算过程。)
三、探索中数试商法。
1、一本童话故事书共140人,张林每天看26页,几天可以看完?
2、生列出算式,判断商是几位数,独立尝试计算。(注意答语)
3、学生介绍试商方法。
师: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但很多时候需要调商。计算14026谁有更巧妙的试商方法?生自由说。(如果学生想不到,师提示:能否把26看成25来试商?给学生思考时间。)
商几比较合适?板书思考方法:255=125 125140,
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提醒学生及时验算。写出答案(6天看完)。
4、刚才我们把除数26看成25来试商,发现很方便,不需要调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算式,你觉得哪道题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试商?
23429 10824 1832 54816
10824和54816分别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试一试!(指一生板演)
5、揭示中数试商法。
把26、14、这样的数看成与它接近的25、15这样的试商方法叫做中数试商法。
6、你觉得这种试商方法,好用吗?有感觉用起来到有困难的吗?
师:中数试商法要求同学们有很好的口算能力,如果你的口算能力实在不怎么样,就不要勉强自己使用。
四、掌握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的试商方法。
1、 同学们,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试商方法计算23926这道题目。
生算完后,师生对话:请同学们不要说话,让老师猜猜商是几,是9。(生很惊讶。)
师: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吗?这里面有一个秘诀,想不想知道?
2、介绍同头无除商八九
结合课件逐步介绍。
3、判断哪几道能使用这种方法试商?53261 53251 53255,并计算53255。
4、老师的秘诀还有呢,介绍除数折半商四五的方法。
结合课件介绍。
5、判断那一道能用以上方法? 25212 25248,并计算25248,问:除了用此方法试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也比较好?
6、你觉得老师的两条秘诀好用吗?其实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在多次的计算中得出的除法试商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话又说回来,这两种方法也有他们的局限性,这就是要求除数和被除数的前两位数要有特殊的大小关系,还学要同学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五、巩固练习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试商方法,(课件出示:多种试商方法)
究竟哪种方法最好?生思考。
师:老师认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1、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进行计算。
64058 91444 21523
2、选择
(1)15029( )A. 4 B.5 C. 40 D. 50
(2)90231( ) A. 3 B.30 C. 40 D. 50
(3) 44845( ) A. 2 B.10 C. 15 D. 20
3、根据试商情况,快速找出准确的商。
六、全课小结
10、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76页例3。
教学目标:
1、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试商,从而能够正确的计算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
2、经历试商和调商的过程,体验试商的方法。
3、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教学难点: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 (一)复习
师:请快速抢答出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5 40( )﹤316 70( )﹤165 50( )﹤408 师:40( )﹤316,最大填几?(7)为什么填7?(因为40乘7乘积最接近316,但又小于316) (二)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请独立完成完成下面这一题。 73590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师问:商8,你是怎么想的?(生:8乘90等于720,最接近735,又小于735。) (三)引入新课
师: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同学们会算了,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又该怎样计算呢?(只问不答)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2(1) 1、提出问题。
师:现在我们跟着王老师到文具店去看一看她们遇到了怎样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王老师在书店买了21个笔袋,付了84元。 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大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2、生:一个笔袋多少元? 师:怎样列式呢? 生:8421(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生)
师:这道题和昨天学习的知识有什么不同?(除数不是整十数)这道题你会算吗?请你算一算。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试算后,教师引导反馈算法。
师:谁能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计算?商是几?(生:想乘法、口算、估算、竖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重点来讲讲竖式计算。(展示学生的作业)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说计算过程) 师:这道题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小,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它的商。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大,不能一眼就看出该商几,又该怎么办呢?(生:试商)我们可以试除,也就是试商。现我们就以(8421)这道题为例来重点学习试商的方法。(板书竖式 试商)
3、引导探究试商方法
师:首先在解决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我们可以利用上一节课的知识,把除数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这道题我们把21看成多少来试商呢?(生:20)想20乘几最接近84,但又小于84,(商4)接下来该干什么?(算乘)用谁去乘谁?(4乘21)这里要用4与原来的除数21相乘,千万不能用4与看成的这个20去乘,因为20实际是不存在的。4与21的乘积是多少?(84)乘得的积写在哪里?(被除数的下面)最后怎样?(再减)等于多少?(0)说明什么问题?(刚好商对了,没有余数)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口答这道题。
4、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做笔算除法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呢?(一商、二乘、三减、 四比)在这道题中我们还学了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做笔算除法呢?(试商)
你会用试商的方法来做笔算除法了吗?我们来试一试,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6923,32481)请同学用竖式计算这两题。
全班集体订正。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展示学生作业:6923)引导学生回答:这道题是把除数看成多少来试商的?(20)先试商几?(3)这时要用3与几相乘?(23)等于多少?(69)再算什么?(69减69等于0)说明什么?(商正好合适)
同学们做的非常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面这一题(课件出示21472),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学生独立完成)
3、把除数看成多少来试商?(70)你认为可以商几?(商3)我们乘一下你会发现什么?(不够减)这说明了什么?(商大了)哪该怎么办?(把商改小)你认为商几?(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看课件完成这道题。
师:前面完成的两道题试商后刚好商准,而这一题试商后,商偏大需要改小,这就是笔算除法中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调商。(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道题的除数,它们的个位上的数字都是1、2、3这些比较小的数字,我们通常把它们个位上的数字舍去,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这样的试商方法叫做四舍法试商。(板书)
(二)教学例2(2)
1、引导学习试商、调商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看看王老师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请看屏幕:王老师还有430元,要买62元一个的台灯,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出示例2(2))
师:你认为该怎样列式? 生:19639
师:为什么用除法?(生)
师:请你估一估王老师大约可以买几个?(生:4本)现在我们来算一算。这道题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大,能一眼看出商几吗?该怎么办呢?(试商)
师:请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做这道题 。(请一名学生交流思路) 全班订正。
2、小结:在计算这一题时,我们把62看成60来试商,先商7,发现商大了,这时改商6。在计算笔算除法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调商过程,调商时有可能商一次、两次,甚至次数更多,这就需要同学们要有耐心,要很仔细。
2、强化练习:(课件出示)
师:现在就让我们练两道题。(课件出示:9029 18537)
全班订正:第一题商是多少?(商3余3)你是把29看成多少进行试商的?(30)这道题需要调商吗?(不需要)
第二小题商是多少?(商5,没有余数)你是把37看成多少进行试商的?(40)这道题要用到调商吗?先试商几?在怎么算?(先商4,再用4乘37等于148,用185减148等于37,余数等于除数,所以改商5。)
师提问:从上面的这两道题我们可以看出用五入法试商时,有时第一次试商就是准确的,有时也会出现试商偏小,需要调商,把商改大一点。
(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不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知道了笔算除法要经历试商和调商的过程,我们还知道了可以用四舍法和五入法把除数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其实就是把今天学习的知识
4、转化成上一节课已经学过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根据试商情况,很快说出准确商。(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完成每一小题后提问,左边两道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四舍法)后两道呢?(五入法)用这两种方法试商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四舍法试商有时是第一次试商就是准确商,有时商大了要改小;五入法试商有时也是第一次试商就是准确商,有时商小了要改大)
(二)检查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过来。(课件出示)
生自己改。然后说一说,什么地方不对,我们今后在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三)解决问题。
师:图中有什么数学信息,怎样解答?(7212)为什么要除以12? 学生展示做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师:谁来说一说今天都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注意,试商是不是合适,要用它和除数相乘的积与被除数比较,才能确定。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初商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要调整商的大小。
1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经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时积的定位。
【教法选择】引导法
【学法指导】读列估算说
【教具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年级开展了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检查了各班同学的诵读水平,现在老师也想开展计算能力大比拼竞赛活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怎么样,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口算:
322= 233= 164=
1803= 2402= 4102=
师:同学们的口算能力真不错,可是笔算能力怎么样呢?
2.笔算
1 4 5 4 5
2 1 2
提问:第一道题是几位数乘几位数?第二道呢?你们会算吗?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计算。
问:谁能把你的笔算顺序讲给大家听?
师:看来同学们的笔算能力也很棒,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3. 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北京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看看这些都是哪里?(课件出示北京的旅游景点)李老师也利用假期去北京旅游了。
(课件出示)李老师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a.读题,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b.要解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c.怎样列算式? (板书:14512)
问:这个算式是几位数乘几位数?
(2)揭题板书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好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1:14512
1.估算。
问:谁能估算一下14512的积大约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45121500
(150)(10)
说明:14512的积接近1500.
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14512的积的准确值,应该怎么办?
2.笔算。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14512的笔算方法。
(出示自学指导)
a.分小组讨论14512的笔算顺序和方法。
b.尝试笔算,遇到有疑惑的问题想本组同学请教。
c.小组内交流笔算方法。
(2)集体交流汇报。
师:哪一小组能把你们的笔算顺序汇报给大家。
问:a.先算什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2和145相乘),乘得的积的未位数写在什么位下面?(个位)
b.再算什么?(两位数十位上的1和145相乘),乘得的积的未位要写在什么位下面?(十位下面),为什么?(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乘145得到的是145个十,所以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c.最后算怎样?(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3.用计算器验算。
问:想知道我们刚才笔算14512的结果对不对,应该怎么办?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检验你刚才的计算结果对不对。
4.解决问题。
14512=1740 (千米)
答:该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三、精讲点拨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习
基础对点练,轻松来闯关。
师:学完新知识,我们一起来进行数学闯关,比比谁的收获最大。
1.填空。
1 2 3
1 3
丁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3 6 9 ( )位上的( )与123的积
1 2 3 ( )位上的( )与123的积
丁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5 9 9 ( )与( )相乘的积
2.先列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 3 4 1 7 6 4 2 5 2 8 6
1 2 4 7 3 6 3 5
3.误区警示:慧眼识真知,错误巧规避。
你能找出下列题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吗?(略)
4.生活中的数学。
(1)一个长方形足球场,长是115米,宽是65米,这个长方形足球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辆小货车载重量为3吨,现在用这辆小货车运25袋水泥,每袋水泥重125千克,能一次运走吗?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开心拓展
在下面的□里填入合适的数字(略)
七、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1(前四道)、第2题。
12、积的近似数评课稿
《积的近似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积的近似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教材分析
《积的近似数》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则是 :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而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创设法、观察发现法、活动探究法等教法学法。
四、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堂开始,我会播放动画片《警犬卡尔》的片段。
2、在学生欣赏完好看的动画片后,提出问题:看过动画片,你觉得卡尔为什么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呢?
3、孩子们思考后,会自然的回答出因为狗的嗅觉很灵敏。
师:是呀,正因为狗的嗅觉非常灵敏,所以才能够帮着警察屡次破案。
(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动画情境导入,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一、回顾旧知,理解积的近似数
1、首先我出示这张图片
接着向孩子们提问:根据这个信息你能够求出狗的嗅觉细胞大约有多少个吗?
让他们试着在下面列出算式
然后全班进行交流,我会把交流出来的算式:0.04945板书到黑板上。
接着启发他们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后,我进行归纳并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然后让孩子们回顾旧知:我们原来学习过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谁能说一下方法?
学生思考后交流,我会根据孩子们说的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归纳总结。
二、探究新知探索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首先,出示例题6图片
请孩子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解决的时候,我会进行巡视,观察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然后在学生交流做法的时候,我会板书整个算式
接着提出问题:你能说一下结果为什么是2.2亿个吗?(这个地方要让孩子们进行充分的说明,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我会根据他们说的进行必要的纠正和补充,)。
接下来,向孩子们提问:谁能说一下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看好要求,也就是看问题中让我们保留几位小数
2、根据要求保留位数:看第几位。
3、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位数
4、计算的结果要正确
学生总结的注意事项,只要合理我都会给与鼓励和表扬。
然后教师小结
这一环节中我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步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第二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旧知识自行解决新知识。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弱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良好的指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练习题组设计如下:(出示幻灯)(首先我设计了一组基本练:包括填空和判断题。练习题B是一组计算题。练习题C是三道实际应用题。)
(通过这样各种形式的的习题设计,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两个问题:
(1) 你有什么收获?
(2)你有什么感想?
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孩子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中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也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积的近似数》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可能会有一些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批评指正。
13、小数乘整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整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小数乘整数》评课
开学初听了本组曲宁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感受颇深。现对《小数乘整数》一课作如下点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点评: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xx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点评: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① 学生独立思考。
②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③ 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④ 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点评: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乘数转化乘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⑤ 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乘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点评: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它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的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点评: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小节
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我们大家说点什么?
教学总评:
小数乘整数是一节计算课,说实在的,计算课不好上,可曲宁老师的这节课称得上是一节好课。理由有三:1、教师的数学语言非常精练,数学功底很扎实;2、整节课从开始到结束给人的感觉非常流畅,一气呵成。3、教师对算理的处理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希望今后能多听到这样的好课。谢谢曲老师给我们提供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14、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收集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找准单位1的量。
教学难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纸条,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学案)
火眼金睛:谁是单位1?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
(2)柳树棵数的7/8正好是松树的棵数。
(3)一条路,已修了2/5。
(4)五年级一班中有2/3的人数是男生。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板贴)
师:装一个绿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红沙包的3/4,装一个黄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绿沙包的7/9,看看谁还能找出单位1?
师继续加贴装一个红沙包需要60克玉米。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生答师板书:
①装绿沙包需多少玉米?
②装黄沙包需多少玉米?
③红沙包比绿沙包多用多少千克玉米?(或绿比红少多少?)
④黄沙包比红沙包少用多少千克玉米?(或红比黄多多少?)
⑤三个沙包共用多少克玉米?
(前两个问题板书在中间,其它问题板书在旁边)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其它的放进问题口袋,等这节课之后有兴趣的同学再来解决。
三、合作探索,探究新知。
1、谁能说说装绿沙包需多少玉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生答师板书:603/4=45(克)
师:为什么用603/4?
小结:前面我们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板书),求绿沙包的重量就是求红沙包的3/4是多少,也就是求60的3/4是多少,所以用603/4。
2、(擦掉第一个问题)师:如果这道题直接问装黄沙包需多少玉米?又该怎样分析这道题呢?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案二的提示,小组同学一起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3、交流汇报,看书上的线段图,对比、补充、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引导:要求黄沙包需要多少玉米,必须知道谁的才能求出?(绿沙包),也就是说,得先求绿沙包,求绿沙包就是求红沙包的3/4是多少。求黄沙包需要玉米克数,就是求绿沙包的7/9是多少。
4、那么,黄沙包到底需要多少玉米,你能列出算式吗?谁来说?
生答师板书: 603/47/9
师:大家看,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板书:连续)
5、练习:请同学们看导学案第三项:我做的对吗?错的请帮我改正。
(1)第一题为什么用725/81/3?要求小明的年龄得先求爸爸,而爸爸是爷爷的5/8,小明是爸爸的1/3,连需求72的5/8的1/3是多少,所以用725/81/3。
(2)第二题为什么错了呢?舞蹈队是合唱队的3/5,也就是求60的5/6是多少,所以应列式603/5。注意看准单位1。
6、603/47/9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看好导学案第五项中的温馨提示,试着算一算。(抽生板书)
交流展示学生的做法,对比说说哪种方法好,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师强调: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注意不要漏数,行与行之间要留出约分的空间。
四、巩固练习(导学案中的第四项)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五、自我检测,分层达标。
前两关要求学生全体都做,第三关要求有能力的同学来完成。
六、课堂总结
从上面的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看,与前一节课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今天学的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板书设计:(略)
15、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听课稿,分享东汉的兴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直击中考】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 )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4.光武中兴出现在( )
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
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A B C B C
16、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评课稿
定义 图形 表示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 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1.AM是△ABC的BAC的平分线.
2.1=2= BAC.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了解几何语言简洁性.
5. 应用巩固
课本上P5第1、2题
补充练习:
(1)如图,AE是△ABC的中线,EC=6,DE=2,则BD的长为( ).
A.2 B.3 C.4 D.6
解析:因为AE是△ABC的中线,
所以BE=EC=6. 又因为DE=2,
所以BD=BE-DE=6-2=4.
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平分三角形内角的射线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②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而高是直线;
③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线、高和角平分线;
④三角形的中线是经过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直线.
A.③④ B.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并且它们都是线段,不是射线或直线,因此只有③正确,故选B.
答案:B
(3)三角形的三条高在( ).
A.三角形的内部 B.三角形的外部
C.三角形的边上 D.三角形的内部、外部或边上
解析: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但有三种情况:当是锐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内部;当是直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直角顶点上;当是钝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外部,所以只有D正确.
答案:D
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应用问题,特别是(3)中又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理解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其高线都是交于一点,但交点位置却不同.
设计意图:除了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外,逐步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还能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高线位置的理解,一举多得.
6.总结反思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有关概念及它们的画法.
(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几何表达及性质的简单应用.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共同总结,互相取长补短,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8.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页第3,4题.
17、精神的三间小屋评课稿
第16段的内容,和后文写的三间精神小屋有什么关系?
2.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3.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4. 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 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
5.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6.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四、品读赏析 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鉴赏,感受和探究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五、 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有没有给自己的心灵存放适当的空间?有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呢?你将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小屋呢?
六、课堂小结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以小见大,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