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描绘出一幅红绿相间的美丽画面: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阳光映照下的荷花娇艳、明丽。碧和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语文学习园地四寻隐者不遇诗句赏析
①作者简介:
贾岛,字阆(lng)仙,一作浪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唐代诗人,儒客大家,人称诗奴。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有《长江集》。
②字词解释:
寻:寻访。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③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④诗文简析: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3、一年级下册课文8:静夜思诗句赏析复习重点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夜深人静,月色如霜的秋夜,独处他乡的诗人,心头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4、一年级语文下册学习园地三赠汪伦诗句赏析
①作者简介: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②字词解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③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④诗文简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5、课堂笔记: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课堂笔记: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诗句赏析: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描绘出一幅红绿相间的美丽画面: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阳光映照下的荷花娇艳、明丽。碧和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字词释义与大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字词释义与大意
字词释义: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著名的佛寺。
林子方:诗人的朋友。 毕竟:到底。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特别,不一样。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古诗词大意: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像与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而那娇美圣洁的荷花啊,在骄阳的映照下,显得是那么的红润,那么的娇艳!
7、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内容解读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内容解读
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绘的是杭州西湖六月荷花盛开的独有美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眷恋之情。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南宋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今存诗4200余首。
8、15课古诗二首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我说课的内容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②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色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②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的组织热身活动非常关键,积极的热身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的兴奋状态转入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实践证明,饱满的情绪和良好的开端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练习实践。在学新课之前,我通过复习前一首古诗,引导学生走入西湖美景,优美的西湖十景图片把学生带入了美的享受,然后借助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的新古诗的学习上来,学生兴味盎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充分体现这一崭新的科学教学理念,我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积极参与,相互尊重。然后,再让学生把不理解的词在班上提出来,有师生共同解决。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要一环,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通过这一环节得到解决。由于古诗词的教学,忌逐句讲解。所以我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来解决。同时教给学生抓住字词进行读议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既有的放矢又有法可依,使学生饶有兴趣的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都有了变化,教师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手、动脑,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与发展。
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我适当的出示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了感性认识作为基础,这是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由直观到抽象的规律的;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古诗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默写。教学目标一步步实现。
四、总结
教师用简单精辟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最后所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抄写古诗和积累描写夏季古诗这两项课外作业,这样既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全课秉承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情感,既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即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也强调学生美好感情的培养。师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和享受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描绘出一幅红绿相间的美丽画面: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阳光映照下的荷花娇艳、明丽。碧和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字词字词释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字词字词释义
字词释义: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著名的佛寺。
林子方:诗人的朋友。 毕竟:到底。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特别,不一样。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11、四年级语文下册墨梅课堂笔记二:诗句赏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墨梅课堂笔记二:诗句赏析
1.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这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盛赞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有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自己不愿媚俗的品格。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淡字表现了墨梅怎样的特点?
淡字表现了墨梅颜色朴素淡雅的特点。
2.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最后两句诗托物言志,点明中心。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淡泊名利、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12、四年级下第21课芦花鞋课堂诗句赏析笔记分享
四年级下第21课芦花鞋课堂诗句赏析笔记分享
1.那鞋很厚实,像暖和和的鸟窝。
把鞋比作暖和和的鸟窝 ,既形象地写出了鞋的形状,也显示了鞋子的保暖作用。
2.两双鞋,像四只鸟窝,也像两对鸟。
把两双鞋比作四只鸟窝和两对鸟,表现了芦花鞋形状好看,还有灵动之美,也表达了一家人对新编出的芦花鞋的喜爱之情。
3.青铜拿着一只大布口袋将它们从穗上捋下来。
拿钻挑捋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青铜为了采上等的芦花,非常认真、仔细。
4.他们一个个走上前来一股稻草香,在这清新的空气里,格外分明。
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那几个城里人对芦花鞋充满好奇,爱不释手,非常喜欢芦花鞋。
5.他没有因为他们眼里闪现出来的那份喜欢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
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青铜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
6.那人失望地一摊手,并叹息了一声心里觉得有点儿对不住他。
青铜心里觉得有点儿对不住那位没买到芦花鞋的人,表明青铜是一个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孩子。
7.但过了一会儿,他将右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又是一股刺骨的寒冷。
这几句话细腻地描写了青铜从芦花鞋里拔出右脚,再拔出左脚,赤脚站在雪地上感到刺骨的寒冷,表现了青铜不畏严寒的顽强精神。
8.他的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
结尾省略了青铜赤脚回家的情形,耐人寻味。溅起了一蓬蓬雪屑烘托了青铜高兴的心情。
13、五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诗句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词句赏析: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表现了一个字忙,白天忙,夜里忙,昼夜不停,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句通过儿童学种瓜的情景衬托忙,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稚子弄冰》词句赏析: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生动地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两句诗声意俱美,写出了声音从玉磬穿林响的高到玻璃碎地声的清脆的变化,且颇具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看到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村晚》词句赏析: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悠闲自在。
14、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比喻以及入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15、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所以在此地留下了这首送别诗。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主题却不甚哀愁,王昌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此诗写的非常有深意。诗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十分生动的写出了雨夜之时的情景,同时也是用这连绵的阴雨写出了心中的离别时的黯淡之情,这份愁意也同时笼罩了即将离别的友人,在这里王昌龄并没有用细腻的笔法来写这阴雨连绵的场景,而是采用了豪放的笔法,将这夜雨连江笼罩吴地写的颇有几分壮阔之势,即是离别亦不落精神。
诗的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则是描写了王昌龄想象天明的时候送走友人的之后,只剩自己面对着茫茫的山峦起伏,想着友人消失在这大山之中,自己又变成了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主要是着重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己孤单处境的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要连在一起去理解,这两句话是王昌龄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叮嘱,王昌龄在这里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冰心出自《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玉壶出自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在这里两个词不是王昌龄对自己传言的澄清,亦或是对自己馋名的推脱,而是对旁人的非议的一种蔑视,一种自誉。
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更是向远方的友人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是想让远方的友人放心,告诉他们自己不会被这世俗的馋名所累。虽然是送别诗可是全诗没有表现出一点的惺惺之态,所以我们也要向诗人学习,离别虽然是黯然的,但是我们要像诗人一样想的开怀些,让我们的家人朋友放心,让他们不必担心在远方奋斗的我们,告诉他们我们自己在外奋斗也能过得很好。
16、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三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元日》这首诗就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17、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首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环境,纷纷形容春雨的意境的,还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告诉行人酒家的位置,诗歌结束,给我们留下想象空间。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语言通俗,写得自如,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1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鉴赏:
①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沧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19、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前一句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后一句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一句写柳叶,突出了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后一句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春风、讴歌春的思想感情。
20、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字词释义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字词释义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著名的佛寺。
林子方:诗人的朋友。 毕竟:到底。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特别,不一样。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21、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事物有声有色,描绘了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喜悦的心情。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后两句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
22、二年级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生字组词字词解释
江湖 西湖
莲 莲花 莲叶
穷 无穷 穷苦
荷 荷花 荷叶
绝 绝句 绝对
含 包含 含义
岭 山岭 岭南
吴 吴国 东吴
字词释义: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著名的佛寺。
林子方:诗人的朋友。 毕竟:到底。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特别,不一样。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23、二年级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生字组词带拼音
二年级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生字组词带拼音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绘的是杭州西湖六月荷花盛开的独有美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眷恋之情。绝句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诗人杜甫所居住的草堂周围明媚、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
会写字及组词
湖h(江湖)(西湖)(湖水)
莲lin(莲花)(莲子)(莲叶)
穷qing(无穷)(穷人)(穷苦)
荷h(荷花)(荷叶)(荷包)
绝ju(绝句)(绝对)(绝交)
含hn(包含)(含义)(含水分)
岭lǐng(山岭)(岭南)(大兴安岭)
吴w(吴国)(东吴)(姓吴)
24、二年级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生字组词并造句
江湖 西湖 杭州西湖的风景多优美啊!
莲 莲花 莲叶 碧绿的莲叶像一个个大圆盘。
穷 无穷 穷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荷 荷花 荷叶 池塘里的荷花开了,真美!
绝 绝句 绝对 他以绝对优势战胜了对手。
含 包含 含义 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意思。
岭 山岭 岭南 远处是绵绵起伏的山岭。
吴 吴国 东吴 历史上,勾践打败了吴国。
25、二年级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常见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二年级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常见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绘的是杭州西湖六月荷花盛开的独有美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眷恋之情。绝句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诗人杜甫所居住的草堂周围明媚、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
行 xng 行人 行走 泊 b 停泊 泊船
hnɡ 银行 行列 pō 湖泊 水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