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4、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教学准备:学生:朗读全文,预习生字词,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想: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和闻一多
(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呕心沥血
潜心贯注 心凝神会 迥乎不同
一反既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四、整体感悟:(想一想)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五、作业:
1、熟读全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生字词)
二、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
“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5、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6、"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8、“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三、小结第一部分。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思考·研讨
1、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l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作为革命家这一方面的特点?
——(1)搞政治传单
(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3)参加游行示威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追悼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三、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四、出示“说”和“做”表格。
五、问题探究: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六、找一找,圈点勾画
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画出来并加以分析,说说体现了他哪些精神和品格。
(一)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
——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二)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七、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八、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十、总结全文:
1、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如一、言行一致和用一颗赤诚的心爱国的崇高品质。
3、课文结构分析
4、中心思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十一、作业:
1、课外阅读《最后一次演讲》。
2、课外阅读《死水》,再次体味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后记:此份教案力图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力图引导学生探究质疑,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主备教师:秦金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
教师寄语:自己的权益自己要维护,一个崭新的中国不会由一群奴才来建设——胡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主旨。
2.体会文中形象描写的作用,理解成语的含义。
3.把握本文精心选材、重点突出的写法。
重(难)点预见: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二、目标展示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赫然()心会神凝()慷慨()
一反既往()迥乎不同()锲而不舍()
2.解词:
赫然:弥高:
心会神凝:锲而不舍:
一反既往:迥乎不同:
四、自学指导(听课文录音,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2.从文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说说本文多用古词、文言词的作用是什么?
五、合作释疑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3.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六、当堂训练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他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二次备课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第二课时)
班级:主备教师:秦金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1.第①②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第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闻一多钻研文化史和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七、拓展延移
最后一次讲演(节选)
闻一多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2.为了证明观点,闻一多先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了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
3.“现在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秦金平
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题: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课型:讲读课主备:莫丽宏审核:
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2、相关资料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无暇及此()赫然而出()目不窥园()沥尽心血()仰之弥高()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粗字。
(1)迥乎不同:
(2)锲而不舍:
(3)潜心贯注:
(4)兀兀穷年:
(5)气冲斗牛:
3.填空(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
(6)他,是的巨人。他,是的高标。
二、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4、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5、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这两方面矛盾吗?
6、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三、同步达标
阅读课文“课文开头”至“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用不超过20字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意思是。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是一处描写,表现出。
(4)、怎样理解“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话的意思?
(5)、选文的最后一段在表达上属于。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6)用一个成语概括闻一多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
。
四、拓展练习
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6、用“”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7、文中记了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三件事的内容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主备:莫丽宏审核:徐辉
学习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教学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一、预习导学
1、题目解读
文章标题醒目、新颖,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虽不是一篇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2、走近作者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3、相关资料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无暇及此()赫然而出()目不窥园()沥尽心血()仰之弥高()
5.解释下列词语。
(1)迥乎不同:
(2)锲而不舍:
(3)潜心贯注:
(4)兀兀穷年:
(5)气冲斗牛:
6.填空(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___,越坚,___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
(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
(6)他,是________的巨人。他,是__________的高标。
二、课内探究
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这两方面矛盾吗?
2、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4、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5、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三、拓展练习
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记了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三件事的内容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教(学)后记
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闻一多
参考答案:
1.xiáhèkuīlìmí
2.①很不一样。迥:差得远。②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③全身心、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④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⑤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3.(1)诗人、学者、民主战士(2)做了再说(3)钻之弥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4)凶多吉少慷慨淋漓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5)鼓壮志,声震天地。(6)口行
4、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5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6、“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像……请教”
7、第一件事:父亲画一个人牵几只羊,青年农民看到。他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第二件事讲的是父亲讲述“斗牛图”的故事,并得出结论: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第三件事是画背纤图就是经过实地观察而画就的。8、父亲说到做到
9、强调了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应该从虚心求学出发。具体的理解略。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李冰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文中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学情分析:
在我所教的七年级的学生中,部分学生比较活泼,思维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地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也有一定的语文鉴赏能力,但在表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有时不能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还有部分学生比较内敛害羞,,总喜欢默默地听、记、写,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想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能学得轻松并有所得。
教学设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精警的散文,侧重于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叙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文简义丰,仅千余字就把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本课的教学注重在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让同学们受到启迪,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设计教法时,我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情况、秉承课改理念,教学中力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把本班学生情况和教材对这一课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设定的,目的在于正确把握课文内容,从课文学习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2、梳理四字短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特点。
4、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过程和方法:
朗读重点段落,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梳理四字短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闻一多先生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并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走进课文,走近闻一多先生,积极地去学习探究。
1、他走了,朱自清这样评价他:“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他是谁?他就是闻一多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2、从课题中你发现了哪些关键的词?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说”和“做”)
3、了解闻一多先生和作者臧克家。
设计意图:加深对人物的了解,丰富学生知识,便于更好地学习。
二、新课教学
(一)梳理四字短语,理清结构。
设计意图:本文的四字短语比较多,而正是这些四字短语又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所以从四字短语入手,我觉得比直接问学生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说”和“做”要形象与生动,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精警。这无疑会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四字短语。
设计意图: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出示文中关键的四字短语。
设计意图:在于教师的那个“引”,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锲而不舍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群蚁排衙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3、齐读这些四字短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如若不能一下子明白,教师就要注意启发,理解学生学习的过渡性。)
明确:这些四字短语分别修饰了课题中的关键词——“说”和“做”。
4、把上面的四字短语进行归类,哪些修饰“说”,哪些修饰“做”。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5、说说它们分别修饰闻一多先生哪一个方面的“说”和“做”的,这些方面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他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关键句)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结合文本理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提炼文章的关键信息从而把握课文内容。
6、梳理结构
课文分为几部分?分别是哪几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由前面的分到这里的合。学会整理概括,从而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握。
7、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是怎样连缀在一起的?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句(诸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吗?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通过对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的寻找,让同学们感知文章严谨的结构特征,明白这样衔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的妙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后的作文中能效仿着用,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明确:文章结构严谨,开头有总起段,第1、2自然段总领第一部分;结尾有总结段,总结全文;中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进行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这种严谨的行文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二)感悟形象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表面向纵深研读,让大家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中获得个性体验,真正从文本的角度、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让人物形象在研读中鲜明起来,也让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学生心中激起认真严谨的态度的火花,激起勇敢的火花,激起为正义而奋争的火花,激起浓浓的爱国的火花……同时把这样的品质用我们的朗读加以表现,间接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重点段落,体会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师: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具体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情形?文中哪一个词(或哪一个句子)让你对闻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是一个勤奋刻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有深沉爱国主义情感的、孜孜不倦、争分夺秒的进行研究为谋求救国之路的学者形象。
师:请朗读16——18自然段,感受闻一多先生的革命家的形象。
明确:是一个大勇的、大无畏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的革命家形象。
(三)思考为什么他只写这三本书、三件事?
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把人物形象和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解文章的另一个特点。
明确:选材精当。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三、谈收获。
你都记住了哪些短语和句子,说来听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雁过留声、风过留痕的学习习惯,今天也许是无意识的,明天后天也许就会变成有意识的,能让自己在一堂课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记住一些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四、作业:想与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既能深化文本内涵,又能训练学生的写作,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以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要求。
下面两题任意选择一题发挥想象写几句话。
1、“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提示:夜很深了,闻一多先生的书房还亮着灯,他……
2、人们很崇拜明星,那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应该去追随?假如我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话。
五、总结: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既能总括全文,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内容信息,又有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严谨的学习态度,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希望大家在学习他的精神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
6、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生字词,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领会本文生动、精练的语言;理解个别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感受闻一多的光辉形象,并从中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1、研究探讨法2、朗读法。
教学用具:课件。
课时: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引出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介绍作者与闻一多。
臧克家,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他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有“农民诗人”之称。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都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地壳弥高兀兀穷年
校补迭起沥尽心血
赫然炯炯目光群蚁排衙
函寄目不窥园迥乎不同
漂白锲而不舍气冲斗牛
2、通读课文,你觉得闻一多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闻一多,勤奋努力的学者,大无畏的革命家。一位爱国人士。(自由回答)
四、整体感知,思考探究。
1、同学们,文中为我们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种身份?
明确:学者,革命家。
2、作为“学者”方面他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作为“革命家”方面,他又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明确: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物。
(一)学者的闻一多。
1、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他做了哪些事?请大家浏览《1-7》自然段,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找出来。
明确:他从唐诗下手写出《唐诗杂论》,十年艰辛写了一部《楚辞校补》
再到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
(品析句子,通过重点语句感受人物性格)
2、那么闻一多先生这么辛苦的治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又做了不说,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明确:他是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国的文化药方。
(二)革命家的闻一多。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在“说和做”方面与作为学者的他有什么区别?下面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的《17-20》自然段。
2、想一想,怎么样来读能让闻一多先生那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练读课文16-18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来看看闻一多在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矛盾不矛盾?不矛盾,无论是作为学者的做,还是革命家的说,他是始终如一,那就是言行一致。
在闻一多先生的身上,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切切实实的印证着一个中国知识份子的高贵和悲壮,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臧克家先生就是饱含着对闻一多先生高度的敬仰和赞赏之情,写下了最后两段。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感情来读一下最后两段。
七、拓展探究。
说说你们眼中的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您是。
(要求:可以用到文中的词语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嘉奖词,也可以用到一种或两种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八、作业布置。
1、完成一段描写闻一多的嘉奖词
2.查阅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感受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板书设计。
7、《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握重点字词,了解时代背景。
2、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预习自测】
1、加粗字注音,标调:
衰微( )赫然( )迭起( )弥高( )校补( )漂白( )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目不窥园( )望闻问切( )群蚁排衙( ) 炯炯目光( )诗兴不作( ) 潜心贯注( )无暇及此()
2、释词义:
(1)衰微:: (2)赫然:
(3)迭起:(4)高标:
(5)锲而不舍 :(6)兀兀穷年:
(7)沥尽心血:(8)潜心贯注:
(9)心会神凝:(10)迥乎不同:
(11)一反既往:(12)慷慨淋漓:
(13)气冲斗牛:
3、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2、介绍作者及闻一多先生
臧克家:
闻一多:
【解难答疑】
1、作者是从哪两种身份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找出结构上起衔接作用的段落。
【反馈拓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概括各部分内容。
2、填空(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
(6)他,是的巨人。他,是的高标。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2、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预习自测】
1、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做了什么?从哪些行为可以看出他做了也不说?
(方法提示:关注具体行为,关注提示性关联词,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2、为什么闻一多先生只做不说,从中可见他怎样的品行?
【合作探究】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为什么此时的他不仅做了,还说了?从中可见他怎样的品行?
【解难答疑】
1、用词具有表现力: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中的“钻探”改为“钻研”或“研究”行不行呢?
2、语言典雅: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方法提示:体会四字短语连用的效果)
3、修辞形象生动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方法提示:体会排比段的采用对感情表达的效果)
【反馈拓展】
1、细节描写精彩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方法提示:关注描写角度)
2、文本中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可从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品析)
用词典雅:
修辞句:
描写句:
【反思】
8、《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创意教学活动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No.1
举行一场“闻一多故事会”。分组选择如下选题,搜集与整理资料,准备在班级里参加“闻一多故事会”。
1.闻一多的简要生平经历
2.诗人闻一多
3.民主战士闻一多
4.学者闻一多
5.闻一多先生与臧克家
6.闻一多先生的子女
7.闻一多与西南联大
8.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
9.闻一多先生的小故事
10.其他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首先,这个活动可以安排在学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之前,也可以放在课文学习之后。当然,也可以不安排这个活动。其次,可以用一节专门的时间来完成此活动。事前将选题给学生做大致选择以及适当的分配,并对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大致地明确一下要求。再次,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活动?原因有五,一是为了了解一个立体的闻一多。二是为了全面落实课后“积累拓展”的两个练习。三是增加进一步活化、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是增强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与活泼性。五是让本文的学习带有些综合性学习的意味。
No.2
雅词汇串。作为一篇诗人作品,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用词凝练而雅致。请整理积累本文中四字雅词。
|示例|
群蚁排衙一反既往炯炯目光不动不响
诗兴不作志趣正浓昂首挺胸迥乎不同
热情澎湃仰之弥高锲而不舍长须飘飘
凶多吉少人物写照零乱不堪众物腾怨
目不窥园心不在焉钻之弥坚兀兀穷年
警报迭起无暇及此慷慨淋漓声震天地
无声无闻别无长处潜心贯注赫然而出
望闻问切沥尽心血心会神凝凝结而成
生死关头气冲斗牛深宵灯火足不下楼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本文四字雅词颇多是一个特色,雅词汇串是学习的一个活动方式。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积累。这样的积累对阅读对写作都有意义。不过,学习词语形式要多样,方法也很多,比如,让学生找出划出四字短语,有注释的看注释理解,再不理解可咨询可查字典,将学生划的雅词基本统一后可让学生按课文顺序接龙朗读,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编成词串来齐诵(如以上示例),可做连词成段的练习,可以“你说我猜”,可以静静抄写……
No.3
绘制本文筋络图。以“说”与“做”为中心词,绘制一幅能够基本体现本文内容与形式的筋络图。
|示例|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本文的思路、立意、结构、选材等,可以说是一篇“眉清目秀大眼睛”的佳作,是供学生学用写作的样本之一。
这幅“筋络图”是有效针对学习本文成文经验的活动设计,可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按图索骥法,即在学生朗读课文后,给出这个图,让学生发现说出“图”与“文”的关系,按着这幅“图”去寻觅文章思路、结构、选材等方面之妙,也就是“骥”。具体方法就是让学生说出每一处(字、词、句、线、色等)的理解,揣摩绘图者的意图(含与绘图者辨析,对图的修改或完善);二是,读文制图法,即不出现这幅图的全貌,只是出现局部(从哪个局部开始,由任课教师预设,比如,就呈现“凝结而成《唐诗杂论》”开始),然后组织学生一起完善这幅图。后者学习强度大一些,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建构文章的模型,从而利于阅读理解,利于写作表达,利于思维训练。
No.4
体验对举。在百度,对“对举”是这样解释的,形容并列的两个事物,互相衬托。对举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又一特质,值得学习。请你在文中寻觅对举之处(用词、造句、设段等),读一读,说一说,以理解与体验。
|示例|
用词:在赞美,在惊叹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造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设段:第7节,第8节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这种对举的语言或结构风格是值得学用的。这个环节的活动可遵循这样的过程:“讲—划—读—再读”。讲,就是简要讲一讲“对举”是怎么回事;划,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找到划出来(其中注意辨析是否属于“对举”);读,就是将划出的按照在文中的位置顺序读一读;再读,就是,对于这些“对举”的素材,可以再用一种方式,变换读法再读。这个程序,目的在于让学生真切体验对举,以便运用对举。
No.5
说“说”。找出文中的有哪些“说”字,根据它们所在的句子,来理解“说”的含义。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全文总共有17个“说”,在文中所指的内容并非一致。请找出来,说说它们各自所指。这样的活动训练对于学生探微索赜很有意义,也有意思。可以让学生按照“找--说--分--悟”的程序来实践这个活动,即先“找”,再“说”各自的所指,然后对这17个“说”进行“分”类,最后,再从“说”字中体“悟”语言的精妙以及对“说”字与题目、与闻一多品质的关联。
图片
No.6
以诗创诗。本文作者臧克家是诗人,是闻一多的学生。他的《有的人》是纪念鲁迅的,也能说是纪念闻一多的。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可化用文中语句),结合《有的人》的诗式,结合示例,以填充的方式补充成诗。
|示例|
你就是这样的人
集体创作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你就是这样的人,
你是卓越的学者,
你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你是大勇的烈士。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你就是这样的人,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你就是这样的人,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你就是这样的人,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你就是这样的人,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你就是这样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你就是这样的人,
你是口的巨人,
你是行的高标。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此活动设计,有几个目的:一是落实学习本文多用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品质的语言特点(思考练习第二、三题)。诗中的另外五处,要引导学生多寻找文中细节描写处根据上下文来填充(适当考虑尽量能押点韵)。选择细节描写的语言填写,也更接近诗的意象选择。二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闻一多品质的理解与感受。三是诗文融合,有利于让学生获得趣味,更主要的是习得语感。值得注意的是,诗成后,要认真地、多形式地朗读。此外,也可以适当地与臧克家的原诗做些简单地比较,或者不做比较,就把原诗读一读。
No.7
读课文,撰写联。“对举”是本文的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以撰写对联的方式加深对“对举”以及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示例|
口的巨人替民呼喊讲个痛快;
行之高标斥敌游行做得大勇。
钻探古代典籍救济民族开文化药方;
痛斥独裁政府争取自由做革命先锋;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此活动设计可以与No.4合起来落实,就是在学习“对举”特点后来进行撰联训练,也可以独立进行。撰对联的过程很重要,一要让学生充分思考琢磨,二要选取几位学生的对联进行评析与修改,让学生看到在斟酌推敲中提升的过程,为什么要删,为什么要换,为什么要调等等,都要鼓励学生参与。要让学生亲眼看到“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白天鹅”的。比“白天鹅”更重要的是“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同时,在撰联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与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让文道共生。
9、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时:2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3、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重点难点:
重点:1.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法指导
1、探讨研究法。2、朗读法。3、语感品读法。
预习导学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钻探()地壳()弥()无暇()淋漓()()漂白()硕果()校补()赫然()迭起()臧克家()
诗兴不作()锲而不舍()炯炯目光()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2、解释下面的词语或加点部分的含义。
弥高: 高标:
锲而不舍: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气冲斗牛:群蚁排衙:
3、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文章收在________中,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闻一多是诗人、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我们可以了解闻一多先生前期________,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________,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在________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学习内容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4、把课文分为两部分,并简要归纳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自然段):
第二部分(自然段):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深入探究
1.文章开篇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来表现,试分析并体会作者的详略处理?
4.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请用一句话概括。
5.“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6.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拓展延伸
1.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图何在?
2.写作训练
请以2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某同学的“言”和“行”,借以反映其性格。
当堂达标
1、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
(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2、填空
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一多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3.体会下列句中加粗的“说”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3)“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4)“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1)“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4)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中考链接
名著知识
1.(2008湖南娄底中考)
①请说出《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以及某一个相关情节。
绰号:相关情节:
②请说出《巨人三传》是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另外哪部传记所组成的?作者是谁?
传记名:作者:
2.(2008湖南益阳中考)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和情节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①“弄权铁槛寺”、②“千里走单骑”、③“误入白虎堂”、④“三调芭蕉扇”等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①、②、③、④
3.(2008福建漳州中考)根据示例,将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林冲误闯白虎堂——()
()借荆州——有借无还
猪八戒耍把式——()
10、《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4、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一、自主学习(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1、注音
衰微赫然迭起典籍弥高卓越校补函寄漂白
锲而不舍气冲斗牛警报迭起迥乎不同
2、解释词语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目不窥园
2、了解闻一多、臧可家
闻一多
臧克家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三、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以此为脉络,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四、小结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五、作业
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4、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一)、探究学者方面,学习优秀品质
1、学生有感情朗读(1)——(7)段
2`、自由组合探究质凝:
(1)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
(2)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
(3)表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4)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
(二)探究革命家方面,学习爱国精神
1、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
2、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
3、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
(三)探究作品选材
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这六件?
2.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三.小结
闻一多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四、课外拓展
1.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什么启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
2.我们都知道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五.作业
课后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