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15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预习自测】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黑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标清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解难答疑】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反馈拓展】
1.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预习自测】
一、本文有何教育意义?
【合作探究】
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难答疑】
一、“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反馈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粗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4、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_____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反思】
雷真民
2、《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在朗读课文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鲁肃、吕蒙的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出的人物特点。
学习重点:
揣摩文中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人物的不同形象。
学习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学习过程:
一、课文导入
1、导入语: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之美称。
3、文中写到了几个人?(3人)
教师介绍孙权、吕蒙、鲁肃,并板书。
孙权,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吕蒙,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如:卿qīng邪yé
2、教师明确朗读要求:(停顿、节奏、语气语调),并朗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请你复述一下。
(孙权劝学于吕蒙,吕蒙始学,令鲁肃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研读欣赏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结合课文下面注解进行翻译,并质疑。
2、学生翻译全文。
3、《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那么孙权是如何劝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关爱部下、善劝)
5、重点讨论:劝学的结果如何呢?(结合课文回答)并试着读一读,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赞叹)
(①通过鲁肃、吕蒙两个人的对话得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表现吕蒙的学有所成。②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听取意见、好学)并试着读一读他的语言,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自豪、自得)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9、分角色表情朗读
10、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解答,也可由教师解答。
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
如:①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例句)一个假期后,他的成绩大幅提升,令我刮目相待。
②“吴下阿蒙”什么意思?并造句。
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或者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明通过努力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四、拓展延伸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两文的有什么异同?
(《伤仲永》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写吕蒙“当涂掌事”,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两文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的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五、体验反思
通过对课文的了解,谈一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进步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和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劝人要讲究策略
六、结束语:
吕蒙的变化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我希望大家应该时刻牢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苦吗?的确苦,但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有苦,又哪来的甜?以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应该说已经非常优越了。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产生厌学情绪?一句话,学习态度问题。那么我希望在这节课之后,大家都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你的父母和老师。“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七、布置作业
以“由《孙权劝学》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随笔。
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种建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 涉(she) 孰(shu) 遂(sui) (为wei 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习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
板书: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爱才 坦诚 爱才
关爱部下 豪爽 敬才
善劝 知过能改 文人雅士
好学 有礼
(河北省香河县第十一中学)
4、《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5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预习自测】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黑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标清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解难答疑】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反馈拓展】
1.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预习自测】
一、本文有何教育意义?
【合作探究】
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难答疑】
一、“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反馈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粗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4、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_____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反思】
雷真民
5、《孙权劝学》教学简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萄勘辏?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萄勘辏?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萄勘辏?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萄勘辏?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萄勘辏?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萄勘辏?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萄勘辏?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萄勘辏?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萄勘辏?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萄勘辏?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萄勘辏?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萄勘辏?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来源:学_科_网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6、《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知识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体会人物语言。
能力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过程和方法: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目标认定:
学习文言文,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学生大声朗读、单读、齐读等多种读法,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品味句意,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此环节师生互动,学生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停顿及译文,并明确本文内容。
(教师小结:刚才这几位同学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及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疏通文意时,作重点记忆,合乎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合作探究、课文研析:
1.学生把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共同欣赏。(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教师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如: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本文以对话为主,请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教师引导。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3、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完成板书)
五、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同学们赏析得非常好。请同学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生:仲永受于天而不受于人,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刮目相看。通过对比体现出开卷有益。
生:活到老学到老。吕蒙那么大年龄才开始学习都让人刮目相待,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各抒己见。)
七、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学了本文,让我们明白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八、作业设置: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惊赞)
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风格。
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8、《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9、《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习,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习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读,浏览课文,概述情节
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四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3、课堂熟读“劝学”部分内容直至背诵。
4、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劝学的结果?品味鲁肃与吕蒙两人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的惊人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自豪、自得)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听取意见、好学)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小组同学间分角色表情朗读劝学结果。
10、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或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习)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布置作业:
1、有表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顶尖课课练》第44页至45页1-8题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资治通鉴》
鲁肃(爱才、敬才)
赞
孙权劝学启示开卷有益(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就
吕蒙(能听取意见、好学)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点突出,学生参与面较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课堂结构完整,首尾照应;课堂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合作能力,质疑解疑能力,拓宽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美中不足的是朗读语气语调的引导还不够到位,今后这方面还需努力。虽然步入中年,但我也相信,就像对学生所提希望一样,只要学习,相信定能有所长,“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