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主题单元概述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三千余年来,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在新诗的世界里,诗人们则摆脱了格律的束缚,时而低回浅唱,时而大声疾呼,创作形式更为多样,内容也更为自由。
我们所要学习的第二课所选诗歌,有闻一多的《红烛》、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的《峨日多雪峰之侧》以及雪莱的《致云雀》,皆为现代形式的诗歌。诗人们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吟唱,从不同侧面抒写了“青春”这一主题。
主题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闻一多、昌耀、雪莱等中外诗人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感受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对祖国、对人民、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对青春不同含义的诠释。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从哪几个方面欣赏现代诗歌?
2.怎样理解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
3.如何理解昌耀《峨日多雪峰之侧》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如何理解闻一多《红烛》和雪莱《致云雀》中的意象象征意义?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进现代诗歌
专题二:欣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专题三:欣赏《红烛》
专题四:讨论《致云雀》《峨日多雪峰之侧》
专题二 欣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本专题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了解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概况。
3.把握词中意象,体会词境。
4.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
5.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根据范读音频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吗?
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
4.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5.你觉得这首诗是现实主义风格还是浪漫主义风格?
常规资源:教学示范课件(包含郭沫若介绍知识卡片、《女神》集简介及教学图片、抒情方式要点解读、阅读策略展示等)、诗歌音频及情境课文视频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
1.诗歌朗读指导
2.诗歌朗读交流
活动二:诗歌欣赏指导
1.推送或展示郭沫若生平及创造背景概况(知识卡片)
2.出示探究问题
(1)根据范读音频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知识卡片)
(2)找出诗歌意象,体会其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5)体会诗歌艺术风格
3.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4.集中指导阅读方法
教学评价
1.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发言积极,语言简洁具体。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从诗歌创造背景、意象表现、意境描述、情感表达、风格表现等方面入手欣赏诗歌。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0月,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艺术特色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一、教学目标
1.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2.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郭沫若的浪漫主义风格,领悟诗歌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2.通过“三步阅读法”的学习,学会鉴赏新诗。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课前诵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
二、解题
1.学生展示预习内容:郭沫若先生的生平
2.出示多媒体投影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三、三步阅读法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这首诗美吗?像不像诗?
2.学生思考,交流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学生展示预习内容:“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2.出示多媒体投影
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即:
⑴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⑵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3.教师重点介绍诗人创作本诗时期的思想状况,做到“知人论世”,出示多媒体投影
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酝酿成立了创造社。后又结集出版的诗集有《星空》、《瓶》和《前茅》等。1926年参加北战,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他的思想逐步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飞跃。1928年初,在上海创作了他的第五本诗集《恢复》。1928年到1937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撰写自传、散文和历史小说等。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归国请缨,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并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借古讽今的原则写了《屈原》等六部历史剧,紧密配合了现实斗争。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4.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忱,郭沫若以饱蘸激情的如椽之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中。那么,在这首诗中的内涵是什么?(出示投影)
5.学生再次自由诵读,并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6.大家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展示合作成果。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明确:“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气势磅礴,力量万钧,展示消灭旧事物的豪迈气度,和五四要求“扫除旧的一切”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努力、毁坏、创造、滚滚洪涛”表现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诗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而且更加敏锐。
小结:郭沫若借助“白云、北冰洋的晴景、滚滚洪涛”这些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消灭旧事物,创造新世界;“我”自我独立,自我解放,自我新生。应和着时代精神,郭沫若挣脱“格律诗”的束缚,开创了自由诗体的新诗。前边思考题“这首诗美吗?”(美),“像不像诗?”(像),这正是郭沫若汪洋恣肆时代情感的自由宣泄。
(三)置身诗境,我诗共鸣
1、在《女神》中,鲜明地表现出雄浑豪放风格的抒情短诗,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本诗结尾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层层推进,构成排比句式。抒情气氛犹如疾风骤雨,犹如火山爆发。置身如此诗境,我们的思想也随着一路狂奔,一路呐喊。
2、本诗开篇写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3、诗中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经过诗人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4、诗歌的结尾为什么要唱出力的赞歌?
诗歌结尾由对力的歌颂到讴歌“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这种抒写仍然没有离开诗人眼前太平洋“滚滚洪涛”的具体景物。“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益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我们知道,郭沫若自己的诗歌,无论是从表现反抗破坏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内容上看,从特别发展的想象和激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手法上看,或是从他不拘一格、发挥艺术独创性并实现诗体大解放者,都是这种力的艺术的大胆的和富有成效的实践。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郭沫若对自己诗歌的崇高美风格的自信和肯定。
5、合作探究: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
通观全诗,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入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的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的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6、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种感兴自然流露的特点使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它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钓的句子。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是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怒涛轰轰烈烈卷地而来,“禁不住血跳腕鸣”的昂奋情绪下写的,因此具有着“海涛的节奏”。正如作者所说,如果钟声是先扬后抑,“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嫋斕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那么涛声则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中渐渐卷动起来,愈卷愈快,卷到岸头来,‘啪’地一声碎成粉碎。”(《论节奏》这首诗的节奏的韵律正是这样。作者又把这称之为“听军歌军号军鼓”时的“鼓舞调”。这些都表明这首诗在形式上也是与崇高美特征相适应的。
7、小结: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8、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四、课堂练习
利用“三步阅读法”,赏析郭沫若另一首诗《炉中煤》。(出示投影)
1.首先大家用心齐读,获得诗歌最初的整体感知。
明确:抒发爱国情怀,眷恋祖国的情绪
2.诗歌是借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就像花的芬芳寄托于花朵一样。本诗有哪些形象?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1)年青的女郎炉中煤
(2)年青的女郎象征受过五四运动洗礼后,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祖国
炉中煤象征作者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火热激情
3.大家再次齐读,感悟作者眷恋祖国的一片深情
结束语:郭沫若虽已逝去,但他那不朽的爱国精神却流传下来,我们青年人,不仅要发扬光大这种爱国精神,还要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豪情壮志,敢做新时代的“天狗”。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有感情的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
2.课下阅读《女神》诗集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排在第一单元的第2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0月,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艺术特色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一、教学目标
1.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2.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郭沫若的浪漫主义风格,领悟诗歌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1引导学生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2.通过“三步阅读法”的学习,学会鉴赏新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
二、解题
1.学生展示预习内容:郭沫若先生的生平
2.出示多媒体投影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三、三步阅读法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这首诗美吗?像不像诗?
2.学生思考,交流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学生展示预习内容:“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2.出示多媒体投影
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即:
⑴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⑵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3.教师重点介绍诗人创作本诗时期的思想状况,做到“知人论世”,出示多媒体投影
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酝酿成立了创造社。后又结集出版的诗集有《星空》、《瓶》和《前茅》等。1926年参加北战,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他的思想逐步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飞跃。1928年初,在上海创作了他的第五本诗集《恢复》。1928年到1937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撰写自传、散文和历史小说等。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归国请缨,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并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借古讽今的原则写了《屈原》等六部历史剧,紧密配合了现实斗争。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4.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忱,郭沫若以饱蘸激情的如椽之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中。那么,在这首诗中的内涵是什么?(出示投影)
5.学生再次自由诵读,并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6.大家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展示合作成果。
明确:“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气势磅礴,力量万钧,展示消灭旧事物的豪迈气度,和五四要求“扫除旧的一切”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努力、毁坏、创造、滚滚洪涛”表现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诗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而且更加敏锐。
小结:郭沫若借助“白云、北冰洋的晴景、滚滚洪涛”这些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消灭旧事物,创造新世界;“我”自我独立,自我解放,自我新生。应和着时代精神,郭沫若挣脱“格律诗”的束缚,开创了自由诗体的新诗。前边思考题“这首诗美吗?”(美),“像不像诗?”(像),这正是郭沫若汪洋恣肆时代情感的自由宣泄。
(三)置身诗境,我诗共鸣
1、在《女神》中,鲜明地表现出雄浑豪放风格的抒情短诗,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本诗结尾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层层推进,构成排比句式。抒情气氛犹如疾风骤雨,犹如火山爆发。置身如此诗境,我们的思想也随着一路狂奔,一路呐喊。
2、本诗开篇写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3、诗中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经过诗人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4、诗歌的结尾为什么要唱出力的赞歌?
诗歌结尾由对力的歌颂到讴歌“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这种抒写仍然没有离开诗人眼前太平洋“滚滚洪涛”的具体景物。“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益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我们知道,郭沫若自己的诗歌,无论是从表现反抗破坏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内容上看,从特别发展的想象和激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手法上看,或是从他不拘一格、发挥艺术独创性并实现诗体大解放者,都是这种力的艺术的大胆的和富有成效的实践。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郭沫若对自己诗歌的崇高美风格的自信和肯定。
5、合作探究: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
通观全诗,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入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的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的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6、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种感兴自然流露的特点使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它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钓的句子。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是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怒涛轰轰烈烈卷地而来,“禁不住血跳腕鸣”的昂奋情绪下写的,因此具有着“海涛的节奏”。正如作者所说,如果钟声是先扬后抑,“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嫋斕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那么涛声则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中渐渐卷动起来,愈卷愈快,卷到岸头来,‘啪’地一声碎成粉碎。”(《论节奏》这首诗的节奏的韵律正是这样。作者又把这称之为“听军歌军号军鼓”时的“鼓舞调”。这些都表明这首诗在形式上也是与崇高美特征相适应的。
7、小结: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8、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四、课堂练习
利用“三步阅读法”,赏析郭沫若另一首诗《炉中煤》。(出示投影)
1.首先大家用心齐读,获得诗歌最初的整体感知。
明确:抒发爱国情怀,眷恋祖国的情绪
2.诗歌是借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就像花的芬芳寄托于花朵一样。本诗有哪些形象?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1)年青的女郎炉中煤
(2)年青的女郎象征受过五四运动洗礼后,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祖国
炉中煤象征作者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火热激情
3.大家再次齐读,感悟作者眷恋祖国的一片深情
结束语:郭沫若虽已逝去,但他那不朽的爱国精神却流传下来,我们青年人,不仅要发扬光大这种爱国精神,还要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豪情壮志,敢做新时代的“天狗”。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有感情的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
2.课下阅读《女神》诗集
4、《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革旧出新的创造精神。
2.了解浪漫主义的诗作风格,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2.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的内涵。
2.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课时安排】1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二)了解写作背景和郭沫若先生的生平事迹。
二、合作学习
(一)新课导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它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身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的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他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世界发出了他的呐喊,写下了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诗篇,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阅读学习
1.了解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2.了解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3.了解现代新诗
【定义】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特点】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代表流派】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4.了解浪漫主义
【含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内容】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手法】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
(三)思考问题
1.本诗首句写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明确】北冰洋上晴朗的天空,无数的白云翻卷,正在空中怒涌。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2.诗中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明确】诗人在开头写景之后,经过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3.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大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照,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巨人立在地球边上,他能“全方位”俯瞰地球,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与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4.诗歌的结尾为什么要唱出力的赞歌?
【明确】诗歌结尾由对力的歌颂到讴歌“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这种抒写仍然没有离开诗人眼前太平洋“滚滚洪涛”的具体景物。“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益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
5.我们从诗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1)新兴生产力必将战胜落后生产力,中国有着伟大的创造力,一定能建成现代化强国。
(2)中国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不惧外界邪恶,我们充满自信,建设未来美好生活。
(3)青年是时代的主力,青年人要爱国、自信,充满创造力,要有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四)探究讨论——“思考问题”
(五)问题展示——“思考问题”
(六)评论质疑——“思考问题”
(七)学习总结:学生反思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
【明确】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诤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郎的调子”。它是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板书设计】
三、课后作业
阅读郭沫若的《骆驼》(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引导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1.“昂头天外”和“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分别写出了骆驼的什么精神?
【明确】“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自信心;“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写出了骆驼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精神。
2.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明确】“骆驼”象征着坚忍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还有乐园”这样一种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3.虚实结合是节选诗的突出特点,请分别找出实写和虚写的诗句。
【明确】实写:“你,有生命的山”“引导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虚写:“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5、《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比较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而体会诗歌对青春的吟唱。
2.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并分析诗歌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1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思考问题
1.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归纳本课四首诗是怎样表达青春的。
【明确】(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人借助雄奇的想象,展现宏大、壮观的景象,呼唤大破坏、大创造。所谓“大破坏”就是反帝反封建,所谓“大创造”就是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这正是“五四”精神的体现。
(2)《红烛》写于1923年。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年轻的诗人有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尽管生活中不乏困顿、失望,但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3)《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雕铸了一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他竭尽全力登上峨日朵雪峰,满身的疲惫,换来对雪峰落日壮丽之景的惊叹。他“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也是面对生活和事业积极奋斗的青年的写照。
(4)《致云雀》写于18世纪后期。处于黑暗恐怖笼罩的英国社会,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雪莱表现出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他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象征光明、欢乐、自由的云雀。通过云雀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本课四首诗所选意象都独具特色,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明确】(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的巨人,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诗中描写了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展现超乎寻常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非凡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从诗中的呼喊里,我们也能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汹涌的激情,这正是“五四”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2)《红烛》中荧荧的红烛,颜色可与心的颜色相比,蜡做躯体,火点着灵魂,更需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它要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捣破他们的监狱。它心火发光之时,残风来袭,烧得不稳,着急流泪。流一滴泪,灰一分心,创造一分光明。文中的红烛,就是诗人的写照。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荣辱得失,有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3)《峨日朵雪峰之侧》选取“峨日朵之雪”“太阳”“石岩壁”“蜘蛛”“登山者”等几个意象,描绘了一个凝重壮美的画面:太阳彷徨很久,突然跃入一片山海;石砾滑落深渊,激起巨大的回响;蜘蛛在锈蚀的岩壁栖身;登山者双手紧紧插入石缝,鞋底点点鲜血渗出。意象鲜明,展现了博大的生命意识。
(4)《致云雀》借对云雀的赞美,倾诉了自己对人类美好前途的向往和憧憬。东方欲晓,云雀从地面的巢中一跃而起,平展双翅,穿过曙色初开的云层,在蔚蓝色的天空飞行,开始它每天的征程。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使读者与他一样获得感性形象。这乐曲像从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里降落下来的小雨点,万物得此甘霖而从熟睡中苏醒;它像一位富于哲理的诗人,用它触景生情的诗歌,启迪世人,使他们从漠然的状态里崛起,让当时的人们既感到忧惧,同时又感受希望的来临。她像名门少女寂居高楼深宫,弹奏乐曲吐露热恋的心情;这乐音弥漫在高空,绵绵不绝。它又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隐藏在鲜花和芳草丛中,仍能在凝露的幽谷中发出熠熠的光辉。它又似绿叶掩映下的一朵红玫瑰,浓郁的芳香使窃香贼痴醉昏迷。
3.本课四首诗分别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明确】(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字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
(2)《红烛》比喻、拟人、象征手法运用巧妙。抒情的感叹词“红烛啊”多次出现,把红烛当人来写,诗人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风”比喻恶势力,“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红烛要燃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文中的红烛象征满怀赤诚和热情,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的青年。
(3)《峨日朵雪峰之侧》运用白描手法,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太阳彷徨许久,突然“跃入”一片山海,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表现出来。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还有对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甚至还有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出人意料,但不得不叹为神来之笔。
(4)《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
二、课后作业
(一)课内阅读
1.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写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2.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辟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这一主张。
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力”,歌颂“力”,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进。
3.下列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绘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B.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
4.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5.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句话”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整个民族的心声。
B.“说出就是祸”“能点得着火”等句子强化了“一句话”的力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C.诗人内心充满了渴望,相信将来总有一天“咱们的中国”会如霹雳般震惊世界。
D.可以不信“铁树开花”,但要相信这“一句话”,表现了诗人内心坚定的信念。
6.对这首诗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和诗的首句出现的“一句话”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B.这“一句话”能带来“祸”,能点着“火”,它缄默了五千年,一下子“说破”,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第二节将铁树开花的稀罕与“一句话”的真实性进行对比,进一步增添了“一句话”的力度。
D.全诗两节,每节换韵,节奏谐畅紧凑,起伏跌宕,配合了诗人激愤式的诘问。
课内阅读
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B项,不是借景抒情,是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2.C
【解析】C项,“从抽象到具体”错,应为“从具体到抽象”。
3.C
【解析】C项,诗中没有运用排比、夸张。
4.D
【解析】D项,没有失落,我和蜘蛛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5.B
【解析】B项,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
6.D抒发了作者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解析】D项,没有换韵,两节都押“Ο”韵。
6、《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指引】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继续展现“青春“的主题,表现得是青年旺盛的生命活力。这首诗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的代表性作品。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出声声呼喊,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壮强大的力量。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要密切关注整首歌是创作的历史大背景。这首诗写作于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时期,诗人由海外留学归来,在浩瀚的大洋之上,感受到了家乡故土之上正在翻涌的时代强波,有感而发。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歌除了“青春”主题,还有对时代的思考,对变革的探索,拥有更加宏大的思辨内涵。
【素养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革旧出新的创造精神。
2.了解浪漫主义的诗作风格,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中所包含的巨大力量和革命热忱。
【学习重难点】
明白《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探究诗歌的情感。【学习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法
2.点拨法:抓关键意象,了解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物轶事】聋子大哥
郭沫若17岁上患大病后,听力大减。在日本学医时,耳聋严重影响了他的听课和临床实习,急得他无法忍耐,一连三个月没下楼。
可是,耳聋却促使他大长学问。因为失聪,他就努力发挥视力和思考力的作用,潜心钻研文学和史学,使得他在这两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对此,他深有体会地说:“我得出一条经验,就是生理有缺陷照样可以取得成就。只要自己不灰心,努力学习,尽量用一切方法补救自己的缺陷。
1946年,在重庆社会大学开学典礼上,他风趣地对有残疾的学员们讲道:“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缺陷而悲观。请看,你们的聋子大哥在这里!”
2.了解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3.了解现代新诗
【定义】: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特点】: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代表流派】: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4.了解浪漫主义
【含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内容】: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手法】: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
二、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61618; 1.诵读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要求:用“/”标划停顿,用“着重号”标划重音。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2.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61618;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读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思考2】读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思考3】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思考4】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思考5】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61618; 四、对比阅读—感悟特色
【任务指引】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具有表达上的共性,多选取自然景物,多用象征、对比的手法。但不同诗派、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仍有不同。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能够更全面的把握浪漫主义诗歌作品的特点。
【思考问题】:
通过对比鉴赏,概括出《再别康桥》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艺术特色上的区别。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61618; 五、明晰主旨
【问题】试着概括本课的主旨。
61618; 【考点链接】概括诗歌主旨
第一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探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只有如此,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如要把握《再别康桥》的主旨,就要知道诗人徐志摩的生活经历,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第二步“把握意象”。意象是熔铸了作者情感的客观事物,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席慕蓉的《乡愁》中,笛声与雾里的挥手都是只能体味却无法触摸的印象,淡然朦胧;月夜与离别则带给人一种伤感;“没有年轮的树”既没有出生的时间,也没有死亡的日子,看不见来处,也不知去处。这些意象叠加起来就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乡愁。
第三步“明辨手法”,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样式,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魅力。而艺术手法就是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的体现之一,掌握了现代诗歌常见的手法也就握住了探析诗歌的一把钥匙,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第四步“抓住诗眼”,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散文,作者在描写自己所要讲述的东西时,有时会用直白的方式倾诉,这就是“诗眼”“文眼”。对于诗歌来说,只有找到了“诗眼”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住整首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中心。有些诗歌的题目往往就揭示了主旨。还有一些诗歌,主旨在诗句中有明显的揭示,所以我们要会找“诗眼”,品味其深刻含意。有时,主旨在诗歌末句,抓住诗眼知主旨,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练习】: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东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问题】:作者借鸟儿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六、素材积累
郭沫若名句
1.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2.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3.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4.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5.一万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泛交,抵但是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知心。
七、拓展阅读
时代号子的激情
——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罗太学
陡然,一个巨人横空出世,顶天立地。你的脚踩在哪里?——你立在地球的边上。
你举头(可能你只是平视),看见空中白云怒涌。那沉淤的乌云哪去了?你明白!你还明白——拨云见日!
你俯视(你只可能是俯视),看见洪涛巨浪滚滚而来——壮丽的北冰洋和浩渺的太平洋携着巨力!你坚信巨力将推倒地球!而浑圆的地球,它倒向何方?巨大的波澜震惊了你,你渴望这更是一种历史的拯救!于是,你心潮澎湃,激情昂扬,你以你的声威,高呼力的伟大。“力哟!力哟!”你不可按捺的冲动喷薄而出。你为“毁坏”呐喊,你为“创造”呼号,你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你自信伟力在摧毁罪恶之后必将创造出五彩斑斓的崭新生活——美丽的画卷、欢快的舞步、跳动的乐音、空灵的诗意!
我看见,一个旧世界在倾覆,一个新世界在萌动!
“五四”的到来和继续,使深受苦难而积极沉勇的郭沫若无限膨胀。他跃然而起,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乾坤,洞若观火,用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激情,热情歌颂了“五四”对黑暗如漆的旧社会的荡涤,呼唤出了一个时代号子最高亢激越的探索创造的无畏精神。
郭沫若把“五四”运动的激情汇入创造历史的人民运动的大涛大浪,用永世不绝而恢宏博大的浪涛作为承载,让自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纵情于人民革命的浪潮中。这种烈焰般不可抵挡的豪情壮志直冲霄汉,振聋发聩,而又不绝于耳。这种代表时代新生、民族自强的呼号成为一把摧枯拉朽的利剑,锋芒毕露。
郭沫若以巨人的慧眼和胆识,高瞻远瞩。他目睹了“五四”浪涛对几千年封建沉渣的洗劫和吞噬,“不断的毁坏”吧!同时,他预见了一个崭新纪元即将到来,“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吧!他凌空呼啸,助威助兴。这种磅礴的声势和着人民革命势如破竹的狂涛汹涌而前,不可阻挡!“五四”的发展和功绩,根本不能否认或忽略时代号子的摇旗呐喊。没有精神支撑的任何一种行动,都将是软弱和失败的!而郭沫若,无疑是时代的号手,精神的战士!时代的前行,历史的前行,需要力!这个力当然是以人民革命的巨力为核心,但无可置疑地也需要号子的声威、号子的伟力、号子的感召!试想如果没有一个时代号子在前面和着时代的脉搏,放号呐喊,那么,有什么能够把历史的车轮更快地向前推进呢?
“力哟!力哟!”郭沫若忘情地放号着!他双腿站在哪里?他坚实地踩在历史的坟墓之上!地球将何去何从?他相信地球会倒向太阳的怀抱!因此,他欣喜若狂,他疯了!面对一个旧时代的死亡和面临一个新纪元的崛起,他不能自已,一遍又一遍地仰天呐喊:“啊啊!力哟!力哟!”
八、作业
课下阅读《女神》,写一篇读后感。
学案答案
二、1.参考如下: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三、【思考1】明确诗歌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图景。苍茫的宇宙,飘浮的白云,一颗蓝色的星球,广袤无垠的大洋,波涛汹涌的大浪……
【思考2】明确作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巨人的形象?这滚滚而来的洪涛之力,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作者有为何反复咏叹这"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思考3】明确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思考4】明确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思考5】明确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情色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四、参考如下:
《地在地球边上放号》:节奏紧凑,更加自由,想象奇特,直抒胸意,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再别康桥》:节奏舒缓、情意缠绵,讲究韵律美,抒情更加含蓄内敛。
五、明晰主旨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自然的巨大力量讴歌了“五四”精神。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昂扬的创造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
【练习】:
明确:鸟儿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人借鸟的种种愿望,表达内心对祖国诚挚的爱,借鸟最后的结局表现作者的献身精神。
7、《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文本解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处境,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2、反复诵读,联系具体语境,品味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对“力”的赞美,
3、在理解、感受诗歌的基础上,领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精神,树立自我意识。
知识链接:诗集《女神》
《女神》收录了郭沫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1)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的反抗精神、爱国精神、进取精神,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精神。(2)艺术表现上,《女神》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它强烈的感情、唯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3)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
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山海关有一副对联非常奇妙,在那里存在几百年了,几乎没有人能够读出来。这个对联就是: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涨长长长长长长消。
在这个对联中用了六个“朝”,六个“长”。所以说就算给你这个对联你都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毕竟“长”和“朝”都有两个读音。你说这该怎么读呢?可是这却难不住郭沫若,郭沫若上去就读“海水朝(hǎishuǐcháo),朝朝朝(zhāozhāocháo),朝朝朝落(zhāocháozhāoluò);浮云长(fúyúnzhǎng),长长长(chángchángzhǎng),长长长消(chángzhǎngchángxiāo)。”而有个人一会功夫就读出来了,这个人就是郭沫若。
二、走进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1960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品:诗歌天狗》《风凰涅架》《地球,我的母亲!》《炉史煤》《天上的街市》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等。
0作者背影
拓展:郭沫若名字的由来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解读标题
问题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四、参考:放号(hào)。“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四、鉴赏文本,把握意象
(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二)分析意象
问题2: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参考: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问题3: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参考: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里和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板书:景:白云怒涌情:毁坏创造努力
洪涛滚滚赞美
问题4: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
参考: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问题5: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问题6:“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参考: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问题7: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抒情?
参考:(一)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完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二)侧重于抒情,热情讴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领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的,不可抑止的。
五、分析文本特色
问题8: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
提示:修辞方面、句式方面、标点
参考:(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向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4)诗歌还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5)叹号的使用。
六、朗诵展示
1、听范读
2、小组读
3、推荐读
4、齐读
结束语: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读这样的诗,会感到作者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读者全部感染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阅读郭沫若的《天狗》。侯晓旭
8、《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公开课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一、知识梳理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四川乐山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的奠基人,是继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等。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而且从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
2.简介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
时期 特点 代表诗人 代表作 内容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3.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3.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字?
4.“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5.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侧重抒情?谈谈你的看法。
6.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试从修辞、句式和标点的运用上简要分析。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学
一、知识梳理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
2.简介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
时期 特点 代表诗人 代表作 内容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创造一个新世界。
2.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写作背景:“五四运动”的狂飙,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此时他读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受其影响,几乎每天写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1919年9、10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3.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字?
(1)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2)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4.“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5.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侧重抒情?谈谈你的看法。
(1)这首诗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室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间、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2)这首诗侧重于抒情,热情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颂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的,不可抑止的。
6.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试从修辞、句式和标点的运用上简要分析。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象征、拟人)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
(4)叹号的使用
9、《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优质课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2.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的内涵。
3.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二、预习检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 ,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他的诗集《 》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 ,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 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文本探究
1.本诗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2.本诗首句写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3.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形象?
4.诗歌的结尾为什么要唱出力的赞歌?
5.我们从诗中得到什么启示?
四、课后检测
(一)阅读郭沫若的现代诗《炉中煤》,回答后面的问题。
炉中煤
郭沫若
——眷恋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因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来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诗中用“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比喻,又用比喻诗人火热的爱国之情。
2.写出全诗的韵脚:
3.“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
(二)阅读郭沫若的《骆驼》(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引导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1.“昂头天外”和“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分别写出了骆驼的什么精神?
2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3.虚实结合是节选诗的突出特点,请分别找出实写和虚写的诗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学案答案
二、预习检测
郭开贞女神自我表现自由
三、文本探究
1.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作用:“白云”,背景是晴朗的天空,与下文的北冰洋相映照。
“北冰洋”,背景是天地间一片晴朗,洋天一色。
“太平洋”广袤无边的太平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
“洪涛”,“滚滚的”形容波涛的动态形象,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
“力”,这也是全诗的主要意象。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2.【提示】先描述所写的自然景色,然后概括其特征,并分析作用。
【明确】北冰洋上晴朗的天空,无数的白云翻卷,正在空中怒涌。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3.【提示】注意辨别写景、抒情的句子,结合写作背景判断抒情主体。
【明确】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大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照,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巨人立在地球边上,他能“全方位”俯瞰地球,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与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4.【提示】结合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分析。
【明确】诗歌结尾由对力的歌颂到讴歌“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这种抒写仍然没有离开诗人眼前太平洋“滚滚洪涛”的具体景物。“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益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
5.(1)新兴生产力必将战胜落后生产力,中国有着伟大的创造力,一定能建成现代化强国。
(2)中国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不惧外界邪恶,我们充满自信,建设未来美好生活。
(3)青年是时代的主力,青年人要爱国、自信,充满创造力,要有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四、课后检测
(一)
1.“五四”后新生的祖国;燃烧的“炉中煤”。
2.郎、量、样;郎、莽、肠;郎、梁、光;郎、乡、样。
3.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示了因果的脉络。首尾两句呼应,反复表达了“我”对祖国的苦恋与奉献。
(二)1.“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自信心;“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写出了骆驼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精神。2.“骆驼”象征着坚忍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还有乐园”这样一种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3.实写:“你,有生命的山”“引导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虚写:“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10、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教学设计之《致云雀》(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主题单元概述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三千余年来,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在新诗的世界里,诗人们则摆脱了格律的束缚,时而低回浅唱,时而大声疾呼,创作形式更为多样,内容也更为自由。
我们所要学习的第二课所选诗歌,有闻一多的《红烛》、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的《峨日多雪峰之侧》以及雪莱的《致云雀》,皆为现代形式的诗歌。诗人们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吟唱,从不同侧面抒写了“青春”这一主题。
主题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闻一多、昌耀、雪莱等中外诗人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感受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对祖国、对人民、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对青春不同含义的诠释。
对应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行标准》(统编版)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从哪几个方面欣赏现代诗歌?
2.怎样理解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
3.如何理解昌耀《峨日多雪峰之侧》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如何理解闻一多《红烛》和雪莱《致云雀》中的意象象征意义?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进现代诗歌
专题二:欣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专题三:欣赏《红烛》
专题四:讨论《致云雀》《峨日多雪峰之侧》
专题四 致云雀
所需课时 1
专题四概述
本专题主要内容是赏析雪莱的诗《致云雀》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诗人雪莱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3.联系创作时代文化背景与形象特征解读诗歌意蕴
4.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5.体会诗歌风格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对浪漫主义诗歌有哪些认识?
2.云雀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3.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这首诗有怎样的风格特色?
5.你觉得这首诗的翻译语言好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教学课件(包含知识卡片、诗人简介、教学图片及要点解读及阅读策略展示)、诗歌音频及相关视频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资源 拓展阅读文章、提升练习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1.通过相关资料和资源,了解浪漫主义风格特点、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及诗人雪莱。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3.感受诗歌的形象。
4.把握诗歌形象,梳理诗歌思路。
5.体会诗人情感。
6.感受诗歌风格。
7.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评价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正确把握节奏、重音和语调。
2.能从整体内容出发把握诗歌思路。
3.能分析诗歌的形象特点,挖掘形象意蕴。
3.能分析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