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下册《社戏》规范教读
【背景资料】
《社戏》是一篇小说,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在北京写成,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的《小说月报》上。当时各军阀穷兵黩武,大刮民脂民膏,在各自的帝国主义主子支持下,展开激烈混战。加之五四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已经分裂,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反扑,把北京城闹得乌烟瘴气,死气沉沉。作者对此极为愤慨,有很多作品有极明白的表示。当年四月,鲁迅写了一篇杂文《为“俄国杂剧团”》,鲁迅在文中认为当时的北京,“没有花,没有诗,没有光,没有热”,就像沙漠一样。他还说,“倘使我是一个歌人,我的声音怕要消沉了罢”,“倘不然,我要唱我的反抗之歌”。同年十月,鲁迅还创作了小说《鸭的喜剧》,文中慨叹北京道:“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的寂寞!”我们看《社戏》,作者对农村的描写,对农村小伙伴以及农民的描写,多么清新可爱,与沙漠般的北京,形成鲜明的对比。
【读音提示】
几jī乎(详见七下16) 因为wèi(或轻声,详见七上6) 蚯蚓qiū yǐn 装模mú作样(详见七上20) 似shì的 弥散sàn(详见七上6) 筋斗dǒu 径奔bèn(详见八上14) 模样mú(详见七上20) 乌油油yōu yōu 结jiē实的罗汉豆(详见七上18) 答dā应(详见七上9) 我们中间jiān(详见七上9) 中zhōng吃(详见八上7)
【词语音义】
1.秩秩斯干
这里的“干”,不少人释为“山涧”。“山涧”指山间的水沟,从其前面的形容词“秩秩”(指水流的样子)看,这种解释显然不妥。据《汉语大词典》,“干”可释为“两山间的流水”,而且例句即此。这里正是此义。
2.算作合做的
这里的“合做”,现写为“合作”。
3.模胡在远处
这里的“模胡”,现写为“模糊”。
4.远远的看罢
这里的“罢”,现一般写作“吧”。
5.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
这里的“呵欠”,是方言,普通话里作“哈欠”。
6.吁yù 吁yū 吁xū
吁,读yù时,作动词用,作为某种要求而呼喊讲,如:呼吁,吁请等;读yū时,作象声词用,表示吆喝牲口停止动作;读xū时,主要作动词用,作“叹息”、“叹气”讲,如:长吁短叹等。此文“不住的吁气”中的“吁”读xū。
7.父fù 父fǔ
父,读fǔ时,作对老年人的称呼讲(一说对从事某种职业的称呼讲),如渔父,田父等;作其它讲时读fù 。此文“老渔父”中的“父”应读fǔ。
8.喝hē 喝hè
喝,读hè时,作呼喊、叫嚷讲,如:喝令,喝彩,喝问等;作其它讲时读hē。此文“喝采起来”中的“喝”应读hè。
9.喝采起来
这里的“喝采”,现写作“喝彩”。
10.又渴睡
这里的“渴睡”,现写为“瞌睡”,想睡觉的意思。
【探究切磋】
此文是鲁迅近百年前写的,其字词和标点的使用,与现在有所不同(关于字词的使用,上面已指出一些),不可依此为据,贸然模仿。此外,文中关于助词“地”和“的”的使用,就没有现在那么严格,主要是该用状语的标志“地”的地方,除一处用了“地”(指“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外,其它有十来处该用“地”的地方,都用了“的”。例如“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大声的说道”,“慢慢的放下”。此外,有的标点,也与现在不同,就不一一列举了。
-----
本文作者简介:
赵运昌,1936年生,1963年毕业于原河北北京师院中文系(今河北师大),1997年退休。中国修辞学会会员,天津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教材研究。发表教材研究文章数十篇,正式出版教材研究著作主要有《怎样修改病句》(南开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正音手册》(北京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正音正字手册》(天津新蕾出版社)、《中学语文正字手册》(天津新蕾出版社》、《中学古文解疑词典》(吉林出版社);非正式出版的有《鲁迅作品教学》、《鲁迅作品教学释疑》、《怎样翻译文言文》、《怎样点标点符号》等。
2、《社戏》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教学设计主备人:莫丽宏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计:以品读体验为主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体验,在品读中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同时联系生活,在品读体验中揣摩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情境创设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力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融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例: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2、体验拓展: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第二课时
一、再述乐事,导入看戏。
(生活乐事的叙述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看戏部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默读看戏,梳理过程。
(一)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文美,在探究中发现语文的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语文的情感美。)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明确: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讨论明确:“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讨论明确:“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心急生误两误曲折更现心急)。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讨论明确:“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采。但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
讨论明确:因为前面第11节已着重写了两岸景物,所以这节略了这部分内容。
7、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讨论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8、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让学生在品读赏析中体会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五、总结存储,归纳特色。
1、总结存储: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2、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具体地说:
1、景物描写多侧面。《社戏》在描绘农村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六、片断仿写,体验拓展。
1、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进一步体会体会。
2、按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第三课时
一、复述偷豆,交流感受。
请同学复述偷豆情节,交流感受,导入课文。
(因为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通过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二、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学们的角色体验中,在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
三、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教师投影七个故事情节,然后请同学们梳理明确: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情节顺序是:G、F、C、B、A、D、E
(2)详写的是:A、B、C、D
(3)略写的是:E、F、G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种详略结合的灵活运用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学习。)
四、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1、归纳主旨: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社戏》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的情感取向(人情美、风情美、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2、难点:如何通过语句与事件表情达意。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当我们长大成人,历尽沧桑之后,却难忘童年的往事、童年的美景、童年纯真善良的伙伴。。。因此使我们更觉得童年的美好与幸福。今天我们就随鲁迅先生走入《社戏》,回到江南水乡,回到梦幻般的童年。
播放歌曲《童年》,力求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融入课文。(板书文题、作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沁qìn头昏脑眩xuàn惮dàn踱duó
棹zhào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duō
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明确: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词(见《词语手册》)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
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2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景物美——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故事美——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
二、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二题。
2.摘抄文中所有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好词佳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然后,引导大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3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示: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我最的一个人》
提示:(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4、《社戏》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想
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引导学生体会本篇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目的。
本篇语言朴实准确,很有表现力量。引导学生把关键语句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当中,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中分析“我”和农家少年,体会人物的感情、性格。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写人有详有略的文章,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ing)行家(hang)惮(dan)絮叨(xudao)怠慢(dai)
撺摄(cuanduo凫水(fu)潺(chan)歌吹(chui)蕴藻(yunzao)
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iaomiao)纠葛(jiuge)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①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②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
估计。
③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④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⑤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⑥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⑦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⑧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⑨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
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⑩歌吹:歌声和乐声。
⑾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⑿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⒀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
兴致。
⒁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4.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
(3)依据情节的发展,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四层:部分开头至“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为第一层,写去看戏前的波折;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为第二层,写去看戏途中的情景;从“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为第三层,写在赵庄看戏的情形;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为第四层,写看戏归来的情形。
5.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总有哪些乐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板书:少年相伴钓虾放牛乐趣甚浓)。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预习第二部分,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去看戏前的波折,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戏当中的心理和兴趣。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层(板书:去赵庄看戏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力“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老少气恼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3)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板书:双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现转机)。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双喜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板书:双喜打保票波折得到解决)。
(4)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在情节发展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板书:构成曲折生动情节再为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板书:表现农家少年热情聪明能干)。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层(板书:去看戏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出发的情景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心畅体舒)。一出门,望见桥内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上船后,双喜、阿发拔篙,立即点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准备摇橹,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已经“点开船”,“出了桥”,发船十分迅速(板书:发船迅速)。船出桥后,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板书:一船欢乐)。
(2)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我”的视觉、触觉、嗅觉,运用比喻方法,描写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月色笼罩在浮起水气的河面上,构成了朦胧的色调,清风吹着夹杂有植物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板书:途中河面朦胧香气扑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心急生误两误曲折更现心急)。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衬托看戏曲折铺垫蓄足气势)。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板书:赵庄看戏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真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板书:望见戏台疑为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
(2)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描写”我们”观看演出,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和兴趣。
铁头老生表演,双喜介绍他“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并且说”日里亲自数过”,“我们都挤在船头看打仗”;在小旦出来“咿咿呀呀的唱”的时候,双喜还推测铁头老生在这场表演中“并不翻筋斗”是因为“晚上看客少”,表现出喜欢看武打,讨厌听文唱(板书:喜欢观看武打讨厌聆听文唱)。
“我”最愿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一个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表现出愿意看演员扮成蛇虎的表演(板书:愿看扮演蛇虎)。
当“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的时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觉得看打人也比听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来了,大家“都很扫兴”,她那没完没了的唱,使得小朋友们先是“喃喃的骂”,后是“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最后,“熬不住了”的双喜说,“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到开船驶上归途时,还“骂着老旦”。表现出万分厌烦老旦总唱(板书:厌烦老旦总唱)。
这样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体地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在稚气十足的笑容中和骂声里,把这场夜晚看戏写得童趣盎然(板书:看戏表现了儿童心理笑骂体现着稚龄童趣)。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小说写出“我们”偷豆、吃豆的怎样的经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摇船的说“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双喜指挥偷豆。双喜先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板书:选偷大豆憨厚无私)。
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偷豆也有分寸。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随波漂浮的航船上,围吃自己偷来、剥好、煮熟的豆,自然别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书:自剥自煮吃来味香)。
(3)“我们”吃完豆做了些什么?虑到了什么?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板书:善后处理考虑周到)。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有应付他的办法。写这些,表现出少年们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书:预想纠葛应付有法);。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4)小说是怎样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这样结束产生着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长幼都很高兴来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站在桥脚来接的母亲,本来为“回来得这样迟”而“颇有些生气”,但看到儿子和小朋友们都高兴的回来了,“也就高兴了”(板书:长幼都很高兴”;并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们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辞谢了母亲的邀请,“各自回去了”,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这样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不但由母亲送始,以母亲接终,前后呼应,构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脑海中永留美好的记忆(板书:圆满结束看戏永留美好记忆)。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板书:看戏次日的情形)。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板书:照应偷豆结果良好)。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板书:呼应好客更现朴厚)。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戏最好看,至今不忘。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板书:结构绵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怀恋绵绵无尽)。
3.引导学生分析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运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三部分的表现作用,和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5、八年级下册《社戏》规范教读
【背景资料】
《社戏》是一篇小说,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在北京写成,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的《小说月报》上。当时各军阀穷兵黩武,大刮民脂民膏,在各自的帝国主义主子支持下,展开激烈混战。加之五四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已经分裂,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反扑,把北京城闹得乌烟瘴气,死气沉沉。作者对此极为愤慨,有很多作品有极明白的表示。当年四月,鲁迅写了一篇杂文《为“俄国杂剧团”》,鲁迅在文中认为当时的北京,“没有花,没有诗,没有光,没有热”,就像沙漠一样。他还说,“倘使我是一个歌人,我的声音怕要消沉了罢”,“倘不然,我要唱我的反抗之歌”。同年十月,鲁迅还创作了小说《鸭的喜剧》,文中慨叹北京道:“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的寂寞!”我们看《社戏》,作者对农村的描写,对农村小伙伴以及农民的描写,多么清新可爱,与沙漠般的北京,形成鲜明的对比。
【读音提示】
几jī乎(详见七下16) 因为wèi(或轻声,详见七上6) 蚯蚓qiū yǐn 装模mú作样(详见七上20) 似shì的 弥散sàn(详见七上6) 筋斗dǒu 径奔bèn(详见八上14) 模样mú(详见七上20) 乌油油yōu yōu 结jiē实的罗汉豆(详见七上18) 答dā应(详见七上9) 我们中间jiān(详见七上9) 中zhōng吃(详见八上7)
【词语音义】
1.秩秩斯干
这里的“干”,不少人释为“山涧”。“山涧”指山间的水沟,从其前面的形容词“秩秩”(指水流的样子)看,这种解释显然不妥。据《汉语大词典》,“干”可释为“两山间的流水”,而且例句即此。这里正是此义。
2.算作合做的
这里的“合做”,现写为“合作”。
3.模胡在远处
这里的“模胡”,现写为“模糊”。
4.远远的看罢
这里的“罢”,现一般写作“吧”。
5.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
这里的“呵欠”,是方言,普通话里作“哈欠”。
6.吁yù 吁yū 吁xū
吁,读yù时,作动词用,作为某种要求而呼喊讲,如:呼吁,吁请等;读yū时,作象声词用,表示吆喝牲口停止动作;读xū时,主要作动词用,作“叹息”、“叹气”讲,如:长吁短叹等。此文“不住的吁气”中的“吁”读xū。
7.父fù 父fǔ
父,读fǔ时,作对老年人的称呼讲(一说对从事某种职业的称呼讲),如渔父,田父等;作其它讲时读fù 。此文“老渔父”中的“父”应读fǔ。
8.喝hē 喝hè
喝,读hè时,作呼喊、叫嚷讲,如:喝令,喝彩,喝问等;作其它讲时读hē。此文“喝采起来”中的“喝”应读hè。
9.喝采起来
这里的“喝采”,现写作“喝彩”。
10.又渴睡
这里的“渴睡”,现写为“瞌睡”,想睡觉的意思。
【探究切磋】
此文是鲁迅近百年前写的,其字词和标点的使用,与现在有所不同(关于字词的使用,上面已指出一些),不可依此为据,贸然模仿。此外,文中关于助词“地”和“的”的使用,就没有现在那么严格,主要是该用状语的标志“地”的地方,除一处用了“地”(指“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外,其它有十来处该用“地”的地方,都用了“的”。例如“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大声的说道”,“慢慢的放下”。此外,有的标点,也与现在不同,就不一一列举了。
-----
本文作者简介:
赵运昌,1936年生,1963年毕业于原河北北京师院中文系(今河北师大),1997年退休。中国修辞学会会员,天津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教材研究。发表教材研究文章数十篇,正式出版教材研究著作主要有《怎样修改病句》(南开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正音手册》(北京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正音正字手册》(天津新蕾出版社)、《中学语文正字手册》(天津新蕾出版社》、《中学古文解疑词典》(吉林出版社);非正式出版的有《鲁迅作品教学》、《鲁迅作品教学释疑》、《怎样翻译文言文》、《怎样点标点符号》等。
6、《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絮叨()怠慢() 撺掇()()
凫()屹立()蕴藻() 家眷()
踱()吁气()渔父()旺相()
棹()归省()行辈()
一哄() 吓人()
哄哄骗()吓
哄动() 恐吓()
⑵理解词义。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并依此划分课文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段,讨论:
⑴哪些事情体现出我的快乐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a、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5~9段)。
波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13段)。
①这部分写夜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写得好,请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写在赵庄看社戏(14~21段)。
这部分写戏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仙境”来形容戏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22~30段)。
①月夜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写“大白鱼”的比喻和老渔父的喝彩,采用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选择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shěng 惮用dàn B.行辈xíng 絮叨xù
C.一哄hōng 潺潺chán D.吁气xū 渔父fǔ
2.填空题。
《社戏》作者原名_____,字_____,浙江绍兴人。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______________,文章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精彩地记叙了______、_____等事情,成功地刻画了_____和_______等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浓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课内阅读分析。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1自然段开头一句说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____,“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
2.上题选句中,“大”字用得好,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怎样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1自然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
A.第1自然段中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选文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水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3自然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自然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与“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自然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5.从选文第1、2、3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活泼轻松)
B.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急切焦虑)
C.第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惘然陶醉)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文规定的背诵内容。
2、预习课文第三部分31~40段。
(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分析作品中感人的人物形象。
2.感受童真的可贵和友谊的美好。
3.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二、自主预学
阅读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第31~40段)。
1.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谁的形象?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
语句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一公公送来的豆“我”觉得没有昨夜的香;去看社戏也不尽兴,为何“我”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呢?(提示:真正值得“我”怀念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复习检查:第一课时要求背诵的内容。
(二)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三)深入探究
1.课文中的“我”能不能说就是少年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三段没有写到社戏,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社戏》中刻画了好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请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叙事有详有略。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详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去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语言。
①“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写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后总结。围绕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关键词:双喜、动作、语言、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31~40段,完成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
楫()中()
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六一公公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训练
社戏
涟漪
①于黑暗中,只电脑屏亮着。写字的时候,想起另一处的光亮来,在那里,四周是田野和房舍,是大片的黑暗,风没有方向的四处穿行,打得两只纸灯笼微微颤动,只舞台的灯光______(qǐ)丽华美,照亮了夜。
②夜去看戏,七点不到,天已经全黑了。远远便听见弦乐声,一丝一缕地在风里飘荡。姑姑拿了把蓝色塑料凳,边走边回答我的疑问。我是带着好奇心才去看戏的,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社戏。原以为这行当是业已消亡了的,只有影视剧中才有。不料它还存在着,与这个电脑网络高科技资讯时代共同存在着,倒有些使人惊奇。听姑姑说,近年来每到这个节候村里都会请戏班子来做戏,既为着讨个吉利,也为显显热闹兴旺。这大部分资金是村里先富裕起来的几个老板出的,功劳______(bù)上记下他们的名字,他们也乐意显显风光。
③据说戏班子已经来唱了二十多天了,看戏的人是一天比一天多,邻村的人也都闻讯而来。我到的那晚,只见里三层,外三层,足有千多个人。“这么多戏迷?”我惊讶。姑姑说每天都有这么多人。戏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场。地点在大队的晒谷场,戏台是临时搭建的。观众席还拉了蓝色顶蓬。前面用了八只打广告牌的射灯,还用了现在舞台常用的可以变换背景的光幕,台上拉了四重的幕布,红、黄、蓝、白四色,一进一进来造成一种纵深感。右边坐了四五个乐师,有拉二胡的、弹琵琶的、持快板的、敲锣打鼓的、指挥的,可能是人手节俭上的需要,一人往往兼多重功能。
④关于戏班子,故事不少。唱戏入了魔,戏里戏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像《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唱着唱着弄不清自己是否女儿身了。我对戏班的好奇可能是源于对那样的生活方式,也因为这是在这片大地上消失过后又苏醒的一门民间艺术。唱戏既是他们的谋生之道,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⑤在野地里听戏实在比戏院里更过______(yǐn),尽可以嗑瓜子吃甘蔗,小孩子在人缝里挤来挤去,外围有卖羊肉串的、糖葫芦的,有卖茶叶蛋、兰花香干的,人人脸上都喜气盈盈的,好像过节一般,还有人放鞭炮。
⑥那晚看的是《白蛇传》,越剧原是文戏多,不过为了迎合观众爱热闹的心理,加了不少杂耍和打斗场面,演员是卖力地演,观众是由衷地笑与喝彩,也有像专业评论家般品头论足的,犹感不足,还跟着摇头晃脑哼上几句。跟京戏不同的是,唱越剧的基本是女子,声音有江南水乡柔韵,听惯了,乍闻一男武生粗嘎的唱腔,心中竟会惊一下,惊他___________(róulìn)了那份柔软。
⑦我只是喜欢那种热闹,于千人仰望中灯与光影的美,男女主角的凄______(cè)缠绵,丫环的活泼,反角的毒辣,很概念化的真善恶,因其分明,黑是黑,白是白,不像现实的灰灰难辨,倒使人感到简单的可喜,还有那么简单的道具,只是一张桌子,两只红漆的圆凳,便成就了一个家,一个天地,使故事完满了。世间万物原来是没有的,舞台是空的,却随处可妙手生花,扬手间,那扇不存在的门就打开了,那船,那水都来了,那是韵致。倘若能耐得下心静静看,会发现越剧有简单而缓慢的美,它如似水流年,浅淡雍容。
⑧这个戏班子有二十六七人,队里把一间大仓库打扫干净供他们住。我去看了看,那里有张八仙桌,一个老妇人在洗菜。一根铁丝上晾了些花花绿绿的戏服。另一侧,用一块布隔着,是他们睡觉的所在,打了地铺。演员也好,跑龙套的也好,在戏里,是千金小姐,是落难公子,是王公贵族,卸了妆,通通打回原形,依然是普通一员。而那灯光______(cuǐcàn)的光景里,她们与观众为同一个华丽的梦沉醉。
⑨我童年以及少年时期所向往的正是这样吉普赛式的生活方式,身无长物,随时可拔营而走,到得一处是一处。也不需要太多钱,与自然相亲相爱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过真实的生活大概不会如想像这么简单。想象是美人如立在云端。就像我眼中所见那小小舞台却上演摇______(yè)生姿的人生,世态人情。因其虚幻,所以美丽。
⑩戏还在咿咿唔唔地唱,快十点了,夜凉如水,三三两两,有些人走了,但大多数人还精神地看着。又是一阵鞭炮声,和应着不远处的几声犬吠。那卖茶叶蛋的老人悠长地吆喝了一声:“茶叶蛋要吗?五角一只!”
1.据拼音在文中横线上写出汉字。
2.解释第②节、第⑨节中加点词语。
①业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身无长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出文中划线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另一处的光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行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那样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样吉普赛式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我”喜欢社戏的什么?又不喜欢社戏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对第⑨节中最后一句“因其虚幻,所以美丽”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涟漪的《社戏》与鲁迅的《社戏》,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分点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戏》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1(1)dànxùdàicuānduofúyìwēnjuànduózhàoxūfǔxiàng
xǐngháng
⑵消夏:过夏天。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凫水:游水。
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自失: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⑶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树人豫才浙江《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2.疑问摘要(略)
三、1、看社戏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
2、⑴在这里“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有钓虾、放牛等乐事;可以到赵庄去看社戏。
(2)前三件事情为盼看社戏作了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
3.⑴①看社戏前的波折,②月下出航,③船头看戏,④月夜归航。
⑵a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转机: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b①从这几个方面着笔: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对应的句子见课文(略);②赏析句子: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以动写静,写出行船的快,反衬“我”想看社戏的急迫心情;③这部分集中写景,描写细致逼真,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
c由远及近。这一比喻生动贴切,表现了月色下“模糊”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d①行船的情景和偷吃罗汉豆吃的事。②采用侧面描写,烘托伙伴们驾船技术高超,船行速度之快;表现孩子们欢快愉悦的心情。
四、(一)1.D
2.周树人豫才看社戏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月下航船归途偷豆吃双喜和六一公公
(二)1.心理描写夸张
2.愿望终于实现时,“我”内心获得了无比的畅快和喜悦之情。
3.“跑”与“飞”相呼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特点。
4.AC
5.A我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B但我却还以为慢(急切)C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陶醉)。
6.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社戏》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三、1.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2.因为那夜的豆是和双喜、阿发等农民孩子一起吃的,豆香,值得怀念,但更值得怀念的是那些小朋友天真活泼、热情好客的性格,淳朴无私的品德和纯真的友谊。那夜的戏,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看的,看戏前后那丰富有趣的生活是值得留恋的。
四、1.本文是篇小说,所以即使文中“我”有少年鲁迅的影子,但绝对不能等同于他本人。
2.不能删去,因为虽然没有写到社戏,但却为社戏的盼望作了很好的铺垫,展现了去看社戏的环境。
3、以双喜为首的农民孩子是招人喜爱、令人赞佩的。他们具有天真活泼、幼稚顽皮的孩子气,又不乏聪明机智。他们热情诚恳,爽直无私,既爱劳动又会劳动(言之有理即可)。
4.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看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的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
5.①想像表现“我”的急切心情。②生动地写出了“我”如愿以偿后的喜悦。
五、1.jízhòng
2.看社戏后的余波及我对社戏怀念。
3.语言描写,六一公公作为老人代表,他的宽厚、淳朴、热诚、好客与双喜一帮孩子相衬,体现了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热情好客,令人怀念。
4.并不是那夜的豆格外好吃,也不是那夜的戏格外好看,而是通过写豆和戏突出那夜的生活终生难忘,表达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六、1.绮簿瘾蹂躏恻璀灿或璀璨曳
2.已经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3.①指田野里戏台上的光亮。②演社戏。③唱戏入了魔,戏里戏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生活方式。④指随时可拔营而走,到得一处是一处,不需太多钱,与自然相亲相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生活方式。
4.“我”喜欢社戏的热闹,喜欢社戏因真善恶的分明而感到的可喜的简单,喜欢简单的道具使故事充满的韵致,喜欢它简单而缓慢的美。不喜欢它粗嘎的唱腔,蹂躏了那种江南水乡的柔软。
5.虚幻的东西总是按照自己的希望想像出来的,没有真实现实生活中的烦琐复杂,所以总是美丽的。
6.①表现的内容不同。前者具体描述了看戏的人群、布景、气氛及自己看戏的感触,而后者则是借看社戏叙述自己在平桥村的小伙伴及那种人际关系。②表现的主题不同。前者通过自己看戏的感想思考了戏剧人生,后者则以社戏为依托表达了自己对那帮淳朴无私、热情憨厚的小伙伴的怀念及对那种美好纯朴人际关系的怀念。③体裁不同。前者是散文,后者是小说。
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课。(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
(一)辨别字音:
行()辈、银行、()、行()走、归省()、省()略省()悟
(二)辨别字形并组词:
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
(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
朦胧模糊皎洁飘渺婉转悠扬
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的乐与不乐心情的词语。)
二指导学习课文。(教师板书:(一)(二)(三)(四),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
(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
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
(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三)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
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
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四)课文表达“我”的不乐心情,用词十分确切,我们要很好地体会。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1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写得具体,“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的推测。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当然,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离今天较远,特别是“五四”时期有些词的用法与现在有点不同。如结构助词“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称代词“他”和“它”不分,都用“他”。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
三布置作业。
1.复习第二部分,着重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外祖母、母亲和“我”的不同神态和心情的。
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
3.抄写词语:
怠慢大悟撺掇委实凫水篙磕潺潺朦胧婉转悠扬
疏疏朗朗瓢缥缈融蹿踱颇懈楫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堂课作业。
(一)检查抄写的词语。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
(二)复述课文第5、第6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
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赵庄(10—16段);3.船头看戏(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
讨论中明确: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作者称双喜“最聪明”、“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
指名朗读第7段和第24—26段。
(三)学生朗读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
1.“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
2.“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3.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磕”、“说笑”、“嚷”等。“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有说笑的,有嚷的”,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以上加点的词板书,下同)
齐读第10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
(四)学生朗读“思考和练习五”中的第二段话,找出这段话写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说说它是怎样跟前面一段话互相照应的。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段话写在第21节末尾,也是写孩子们撑船的动作的。这里写大家看戏看得没劲了,在双喜的提议下便开船返航。前面写船来时是向赵庄前进,经过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后;而现在船要离开赵庄,因此“拔了篙”要“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前后照应十分严密自然。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种前后照应的地方,写作时更要注意前后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贯通一气。
(五)阅读第11—13段。考虑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状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关系如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板书(或挂出小黑板):
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下面写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写航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象兽脊踊跃,向船尾跑?这是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这样写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显得形象真切。这一句描写呼应了前面的“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一句。
3.第12节和13节里哪些词句是跟11节的记叙呼应连贯的?要求在这些语句下划线:“那声音大概是横笛”跟“似乎听到歌吹了”相呼应;“果然是渔火”跟“也许是渔火”相呼应:“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跟“渐望见依稀的赵庄”相呼应;因此,这三节的过渡照应很紧密、自然。
学生默读11—13节,进一步领会记叙的顺序和内容。
(六)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四个自然段中,既写了景,也写了“我”的心情,那么课文是怎样写“我”的心情的呢?
讨论明确:课文始终将情与景结合起来写,从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戏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要求划出这些词语)“轻松”“舒展”,极言一旦实现愿望的兴奋。船飞一般地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说明心情何等之急。通过“似乎”、“料想”、“也许”等词,写出了猜测的心理,表达了急于到达戏台的心情。“我”的心情从“沉静”到“自失”,那就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个“真”字,把儿童心理写得维妙维肖。课文写出了优美动人的夜景。同时又表达了儿童愉快迫切的心情。这种情与景的紧密结合,我们称它为“情景交融”,阅读时要很好体会。这四节要求背诵,学生再各自读一遍。
(七)由于作者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所以把戏台写得生动具体,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明确:课文描写戏台,有从远处看的,有从近处看的。
第14段是写从远处看戏台。这一节写戏台有两个特点:
1.注意观察的位置和距离。作者一开始写戏台,是自远而近,先交代戏台的位置:庄外临河的空地上。再点明疑为“仙境”的缘由: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接着,由于船走得很快,渐渐接近戏台,便看到“台上显出人物来”,也看到近台的河里有“一望乌黑”的船篷。
2.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从远处看戏台,因为“模糊”,所以疑为“仙境”。因为距离还较远,所以台上人物看不清,只看见“红红绿绿的动”。
后面第22段里也有一句是写从远处看戏台,那是返航时“回望戏台”,也抓住了它的特征:因为远而又在灯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同14节的疑为仙境遥相呼应。
可将上述内容列成下表:
对戏台的描写
学生齐读第14节,体会写景的好处。
(八)第17节到第21节,写他们“都挤在船头上”看戏,这是从近处看,所以角色的上场,下场,甚至连“那老旦将手一抬”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五节描写的特点是把角色的出场和表演跟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儿童们看戏的心理特点。请找出有关语句,并用线划出来:如“看见台上……正打仗”、“咿咿呀呀的唱”、“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最愿意看的是……跳老虎”、第20小节的大部分语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等。
三课堂练习。
(一)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参考答案]
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二)指出下列两句中“终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
(1)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2)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参考答案]
“终于”是副词,表示经过一番周折而产生了某种结果。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归纳主题及主要写作方法,布置读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2)指名试背第10──13段课文。
二指导学习课文。
(一)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
指名朗读第32节和第34──38段,体会六一公公的语言特色。
明确:课文写六一公公的笔墨简洁而洗炼,主要通过他的对话来表现他纯朴、爽朗的性格。他的第一句话并不责问孩子们“偷”豆之事,只是可惜于“踏坏了不少”,说明他珍视劳动果实。第二句话:“请客?──这是应该的。”更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性格。至于以后送豆给“我”吃,也说明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以上有关语句下划线)
(二)指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后提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明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与农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充分体现了“我”与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来,当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
这两句话是用豆陪衬社戏。其实那夜的戏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可是大可怀念的是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而这友情是在着社戏过程中集中地体现出来的,因此也就产生出对那夜社戏的怀念了。
(三)《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课文的主题就是:
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的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及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的思想感情。
正因为如此,戏的内容写得并不多(甚至并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许多对戏不满的内容),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生活素材,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题思想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四)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明确:《社戏》写戏外的生活琐事,实质是表现了“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赞颂劳动人民,正是出于表达主题的要求,所以对这类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鲁迅没有将在三味书屋的两件事写进文章,原因在于这篇文章主题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和反抗,与此无关或不合题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两篇课文材料的取舍说明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达主题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题决定。
(五)关于课文的写作特色,大致上可归纳这样几点: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情景结合,借景抒情;结合语言和行动、确切地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活动。这些特点,分析课文时都已经学过了,课后再好好体会。
三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诚然(实在)潺潺(流水声)弥散(满、遍)渴睡(迫切地希望)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皎洁(洁白)
(二)用下列单音词组成同义双音词:
倘(若)伴(侣)邀(请)(舟)楫懈(怠)
(三)把下列书面语言改成口头言:
大抵(大概)不惮(不怕)伊(他、她)委实(确实)惹眼(显眼)漂渺(隐隐约约)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童年趣事》要求(1)以记事为主,但一定要把与事有关的人写好;(2)事情的发生、经过、结尾要写清楚,重在经过上,要写得比较具体(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儿童的心理特征。
8、《社戏》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等。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课时】:3课时
【导学方法】:资料比较法、诵读品味法,人物点评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农村中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归戏”。课文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贯穿全文,刻画人物。
2、走进文体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对事件的描述,环境的渲染,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有三:(1)以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和表现生活。(2)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3)有具体、典型的环境描写。《社戏》就是一篇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的短篇小说。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不dàn() 停zhào() 归xǐng()
cuānduó()()duó()步 yùnzǎo()()
háng()辈 fú()水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决不惮用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
(2)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
(3)渐望见依稀的村庄。开心闯关
4、放声读文第一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读课文第二遍,用80字左右复述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复述情节,理清思路。
导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进社戏
1、指名读文第一遍,检查字词落实情况,并想一想:鲁迅为什么对“社戏”情有独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录音,重温鲁迅的“童年大戏”。
要求:复述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填空。
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六一公公送豆
3、围绕“社戏”,文章重点写了几个片段?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社戏》这篇小说并不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叙述,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向往,对__________的眷恋。
【课堂检测】:
1、听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一写你家乡的好民风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导学要点:
体会主旨句的含义,点评自己喜欢的人物,体悟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一、复习导入:
围绕“社戏”,本文写了童年鲁迅在江南水乡的哪些生活经历?
二、社戏印象
1、教师引导:事隔多年,一切历历在目,回归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文中哪句话概括了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交流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点评人物
跳读课文,小组讨论,你最想和文中的谁交朋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家子弟形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小伙伴____________________,处处折射出人性美。
【课堂检测】
课文比较突出地描写了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几个人物,试分别摘抄相关的语句,然后比较他们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导学要点:借助景物描写,了解水乡特色,体会人物心境,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一、复习导入:
在平桥村,作者结识了一帮农村朋友,产生了一种真挚的情感,到底是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读景美
1、教师导学:
作者把这段真挚的感情放在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中,更增添了浪浪的情趣,试品读课文10—13段(月夜行船)部分。
想一想:费尽周折,终于可以去赵庄看戏,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一找:这种心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勾画出写着优美生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有什么精妙之处?请结合具体语句,多角度(如感官、修辞、写法、情感等)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积累语言。
2、学生自学
自由读文,“赵庄看戏”和“月下归航”两个片段,找出文中写景优美的句子,并一一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方面,重点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课堂练习】:熟读课文11—13段,完成如下练习。
1、(11)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__________;(13)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__________。
2、(12)“寻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第(11)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文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进行景物描写的。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练习】:
陪父亲看戏
一个春寒料峭的周末,我从城里回家乡的小镇,去看望住在我妹妹家的父亲。由于临时有事,启程晚了些,到了妹妹家已经好吃午饭了。吃完饭,在客厅里跟父亲喝茶聊天,一向爱聊天的父亲似乎有些心神不宁,不时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我问他有事,他说没事。妹妹进来说,父亲要去看戏
原来,镇子里新开辟了一个农贸市场,请来县剧团以示庆贺,演的是老戏。父亲是个戏迷,早就打听着这一好消息。
一听看戏,我也来了兴致,因为许多年没在老家看戏了。不过,我对那些老掉牙的老戏倒不怎么感兴趣,目的是再重温一下在乡村看戏那种情景。于是,我提出跟父亲一块去看戏,父亲听了高兴得像个孩子,提起马扎就要走。
戏台搭在露天市场上,从妹妹家到市场有三里多路。我要搀扶父亲,父亲却不肯,非要自己走不可,父亲一辈子就是这么个犟脾气。路窄,看戏的人多,说说笑笑,欢天喜地,我跟在父亲后边。年轻时如铁塔一般高大壮实的父亲,如今毕竟老了,腰背弯得非常厉害,人整个地缩了一大截。望着父亲的佝偻的背影,我忽而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看戏的情形。
那时,镇子在农闲时节,有时请来剧团演出,一般是在晚上。我们村离镇子有五六里地。父亲没上过学,不识字,却十分喜欢看戏,特别是那些老戏,他对戏中的那些人物和情节能够如数家珍,甚至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过许多段戏文,高兴的时候还自个儿哼哼上几句。因此,一有演出,父亲就带上我徒步去镇子上看戏。戏台前面的好位置,早就让镇子上的人占去,我们大都是站在后边,远远地看戏台。父亲把我架在脖子上,我一边吃着父亲买来的糖球之类的,一边洋洋得意地看戏。其实,那时我年龄小,根本看不懂那些装扮怪异、拖着长腔的老戏,只是爱跟着父亲来凑热闹。吃完了糖球,不多会儿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父亲就把我驮在背上或抱在怀里。
想着如烟的往事,看看年迈体衰的父亲,陡然心中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楚。
这时,我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城里一位要好的同学打来的,催促我赶紧回去,说晚上去某宾馆参加同学聚会。犹豫片刻,看看身旁陶醉戏中的父亲,然后断然回绝了,说在老家陪父亲看戏。
红日西沉,戏才演完。父亲饶有兴致,似乎意犹未尽,一路上唠唠叨叨,评说剧情和角色,父亲十分高兴。陪着父亲看戏,我心里也有一种别样的幸福。
1、认真读文,用横线画出你认为写得很美、很动人的句子,并用“做旁批”的形式写写你喜欢的原因。(至少三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如何理解文末“陪着父亲看戏,我心里也有一种别样的幸福”的真正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口技》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6社戏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哄骗(hǒnɡ)闹哄(hōnɡ)起哄(hōnɡ)
B.潺潺(chán)怠慢(dài)不惮(dàn)船橹(lǔ)
C.撺掇(cuānduó)凫水(fú)桕(jiòu)树 旺相(xiànɡ)
D.皎洁(jǎo) 归省(xǐnɡ)絮(xù) 晌午(shǎn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绝壁膝盖脑怒欺侮B.困惑挑剔胆怯委曲
C.叛徒诚肯鉴别宛转D.惊异鞠躬奖励家眷
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行辈:排行和辈B.委实:实在弥散:弥漫消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依稀:隐隐约约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旺相:茂盛
4.下列句子的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使我的心也然而又起来,觉得要和他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阅读下文,完成5~9题。
[甲]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5.甲段中加点的“回望”一词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6.“漂渺”通常写作,意思是。
7.甲段文字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社戏,这段对戏台的描写表现“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1)所见:。
(2)所闻:。
(3)“我”对社戏的之情。
8.乙段中“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作用是①②。
9.乙段中“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的作用是什么?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0.为下列字注音。
菌()莹() 瑶() 蹦()
11.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2.这段文字中写了很多人物,都是围绕小茅屋展开情节的,在横线上标清时间及人物。
盖了小茅屋。
,和照料小茅屋。
,和修葺小茅屋。
13.本段文字运用的记叙顺序是()
A.按“我”寻找梨花姑娘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
B.按小茅屋的建、管、修的过程倒叙的。
C.通过梨花妹妹的回忆,插叙了小茅屋的建造,修建和保管的过程。搞清了小茅屋的主人。
14.画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试一试
15.思考一下下面句子里三个“实在”的意思,各指的是什么?
17安塞腰鼓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安塞(sài)晦暗(huì)冗杂(rǒnɡ) 羁绊(jī)
B.烧灼(shuó)闭塞(sè)磅礴(pánɡ)亢奋(kànɡ)
C.戛然(jiá)恬静(tián)骤雨(zhòu)沉稳(wěn)
D.思绪(xù)震撼(hàn)淋漓(lí) 飞溅(jiàn)
2.解释下列词语。
羁绊戛然而止
叹为观止晦暗
3.选词填空。
这腰鼓,使____________的空气变得____________了,使____________的阳光立即变得____________了,使____________的世界立即变得____________了。A.冰冷B.恬静C.燥热D.亢奋E.困倦F.飞溅
4.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小心哟!)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A.安静 B.舒适愉快 C.幽雅寂静
(2)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A.踏实B.质朴诚实C.朴素
(3)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A.叹息看到的事物停止了B.感叹到此为止C.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5.加点词的意义同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他终于把我们说服了B.他终于被我们说服了
C.他终于让我们说服了 D.他终于叫我们说服了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6.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7.“好一个安塞腰鼓!”能否改为“安塞腰鼓好啊!”为什么?
8.第②段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语形容后生们擂鼓的动作,突出的是后生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③段中运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10.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11.“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有何表达作用?
1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画“”的形成三组反义词,有何作用?
13.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表现了什么?
14.“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中“壮阔”“豪放”“火烈”各是从哪个方面来说的?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竹影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幽暗(yōu)弥漫(mí)挽救(wǎn)
B.惬意(qiè) 闪烁(shuò)一缕(lǚ)
C.收藏(cánɡ) 花瓣(bàn)乱撇(piě)
D.口头禅(chán)参差(cēn)参差(cì)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姿态玩耍混合墨笔
B.颜料 闪烁 藤椅 曼画
C.挽救青蛙 蒸发 猜想
D.仿佛横幅 告辞 疏密
3.下面句子中“竟”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这样宏伟的建筑,竟然只用了十个月时间完成了。
B.我真没有想到他竟敢当面撒谎。
C.在这深山区里竟有一所这么好的学校。
D.有志者事竟成。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童心天真烂漫,孩子们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
B.本文的作者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C.本文中“爸爸”的出现,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D.本文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写出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阅读下文,完成5~9题。
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赶紧赶快)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一束一枝)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
5.给加点的字注音。
徘徊()()手痒()收藏() 水门汀()
6.给文段空缺处选填合适的词。
7.“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理解了吗?说一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8.概括本段内容。
9.你有没有过类似生活体验,拣最有趣、最有意义的说一件,好吗?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儿童画
丰子恺
孩子们的袋里常常私藏着炭条、黄泥块、粉笔头,这是他们的画具。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便偷偷地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或光洁的窗门上,发挥他们的作品。大人们看见了,大发雷霆,说这是龌龊的,不公德的,不雅观的;于整洁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严禁不可。便一面设法销毁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骂它们的作者,又没收他们的画具。然而这种禁诫往往是无效的。过了几日,孩子们的袋里又有了那种画具,墙壁窗门上又有那种作品发表了。
大人们的话说得不错,任意涂抹窗门墙壁,诚然有害于整洁、道德及美感的。但当动手销毁的时候,倘得仔细将这些作品审视一下,而稍加考虑与设法,这种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获得救导的良机。因为你倘仔细审视这种涂抹,便可知道这是儿童的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使你不忍动手毁损,却要考虑培植这美术心与涵养这感兴趣的方法了。
……
这点画心,倘得大人们的适当的指导与培养,使他们不必私藏炭条,黄泥块与粉笔头,不必偷偷地在墙壁窗门上涂抹,而有特备的画具与公然的画权,其发展一定可观。同时艺术教育的前途定将有显著的进步。
10.给加点的字注音。
没收()涂抹()龌龊()()咒骂()
11.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大发雷霆:
审视:
12.针对上面文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很顽皮,很不懂事,常常趁大人不注意在墙上乱涂乱抹,影响整洁。
B.对于大人们的禁止孩子们不过几天就会旧病复发,真是玩劣至极,不可救药。
C.大人们管教孩子乱涂乱抹是非常正确的。
D.文段肯定了孩子的乱涂乱抹的错误,同时也告诉家长不要一味的禁止,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之在艺术上有所成就。
1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常常包含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时看来很荒唐,但也不能无端地加以禁止”,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举一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19观舞记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舞蹈韬略滔滔不绝稻谷B.睁眼 铮铮风筝挣扎
C.嗔视慎重瞋目缜密D.雏凤皱纹 姓邹雏鸟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盛意赞叹友谊感谢B.禽兽静穆模拟帘暮
C.眉宇绚丽旋舞耀眼D.气氛蠕动绘画合掌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B.斗薮:摇动,振落
C.息息相通:互通消息D.惆怅:伤感,失意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品有《寄小读者》等。
B.卡拉玛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舞蹈飞动的“美”。
C.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
D.“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体现了印度舞蹈强烈的宗教色彩。
阅读下文,完成5~9题。
①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地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②她端凝地站立着。
③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④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的舞步,()的铃声,轻云般(),旋风般(),舞蹈出诗句里的()。
⑤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5.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褶裙()叱咤风云()()浑身解数()
6.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双眉颦蹙:
笑颊粲然:
7.在④段文中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8.认真阅读⑤段,请写出卡拉玛舞蹈体现的内容。
9.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似乎柔和而又。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一股狂暴的掌声。
10.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主角() 颦()
11.给文中画直线处分别填入反义词。
12.文章中“膨胀”起来指的是什么?
13.对画浪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女主角的歌唱和表演使观众沉浸在艺术享受中而忘了鼓掌。
B.观众对女主角的歌唱和表演的赞誉,远远胜过热烈的掌声。
C.观众对女主角的歌唱和表演,以无声赞誉来代替热烈的掌声。
D.女主角的歌唱和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的共鸣比狂暴的掌声更强烈。
14.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大意。
20口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加油干!)
大宴()_____________哗()_____________叱()_____________
齁()声____________中间()力拉________几()欲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
A.于厅事之东北角______________B.而呜之______________
C.久之,目似瞑______________ D.医之好治______________
3.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词活用为另一种词性的词,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请指出并解释。
A.京中有善口技者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妇抚儿乳__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妇手拍儿声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小心哟!)
A.少顷B.既而C.是时D.一时E.未几F.忽G.俄而H.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同时发生:____________(3)表示相继发生:____________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____________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几个摹拟声音的词语。
7.理解填空。
A.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为序,分别记叙了口技表演者在表演前的______________及表演即将开始时的情况,表演者的______________和听众的______________,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8.课文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个情景,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____________”字。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用原文中的词语将横线处填上。
10.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会宾客大宴()(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众宾团坐()(4)犬吠()
11.做个小翻译,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2.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13.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
14.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15.“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有何作用?
16.第2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
17.选文中最能体现口技人摹拟效果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18.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
19.“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