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规范教读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规范教读

时间:2022-11-06 14:32:17

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规范教读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规范教读

  【读音提示】

  舒服fu 人家jia(详见七下15) 草茎jīng 炽chì热 着zhuò比丘尼装(详见七上2)

  【词语音义】

  1.宁坤

  这里的“宁”是姓。“宁”作姓用时,《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主张读nìng,《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主张读níng。查古代韵书,“宁”有的注为读“奴丁切”,平声(包括阴平声和阳平声),有的注为“乃定切”,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 )。可见,在古代,“宁”的读音声调就不一致。到现代人编字词书时,大家一致的意见是把“宁”用作副词,作“岂”、“难道”、“宁可”讲时读nìng,作其它讲时读níng。但是“宁”用作姓时,是读níng,还是读nìng,虽都有所本,但看法就不一样了。据国家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改稿),“宁”作姓用时读nìng。所以,“宁”作姓用时,应该读nìng。

  2.菌jūn 菌jùn

  菌,作“细菌”(最微小的单细胞生物)讲时读jūn,如抗菌,杀菌灭菌等;读jùn时,仅限于作“蕈”(指高等菌类,即蘑菇,)讲时读jùn,如:香菌,菌子等。此文“青头菌”、“牛肝菌”、“菌子”、“干巴菌”、“菌中”都应读jùn。

  3.辟pì 辟bì

  辟,读pì时,作“开拓”、“开发”、“透彻”、“批驳”、“刑法”讲,如:开辟,精辟,辟谣等;读bì时,作“君主”、“与君主有关的行为”、“排除或避免”讲,如:复辟,辟谷等。此文“辟邪”中的“辟”应读bì。

  4.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这里的“长”人们多不注音,易造成疑惑。读zhǎng,作生长讲,在这里似通而实不通。试想,草木在春天即开始生长,孟夏(阴历五月,即盛夏)时长得更快,而且已长很高。所以,这里的“长”应读cháng,作草木长得很高讲。从与之对应的上一句的“深”字来看,更应如此解释。

  5.张目结舌

  通常作“张口结舌”,形容理屈或害怕。这里当是指让人吃惊的样子。

  6.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

  这里的“呀”应为“啊”,读nga(详见七上3)

  7.骨gū 骨gǔ

  骨,读gū时,限于“骨朵儿”、“骨碌碌”、“骨碌”;在其它词语中都读gǔ。此文“骨朵”(应为“骨朵儿”)中的“骨”应读gū。

  8.苔tāi 苔tái

  苔,读tāi时,限于“舌苔”;作其它讲时都读tái。此文“苔痕”中的“苔”读tái。

  9.浊酒一杯天过午

  这里的“浊酒”人们多不注,易使人疑误。古人用糯米、黄米酿制的酒,因其浑浊,故名米酒为浊酒。

  【探究切磋】

  1.雨,有时是会引起人的淡淡的乡愁的

  关于“乡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汉语大词典》释为“思乡的愁闷”。对“乡愁”的上述解释截然不同。从现在人们的使用情况看,也许受台湾作家琼瑶《乡愁》作品的影响,多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运用。那么,究竟哪一种的解释是正确的,不能仅看几个书证。因为有的书证,两种解释都通。最主要的应根据“乡愁”的语素构成来判断。查《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等,“愁”都没有“思绪”、“心情”之类的意思,而只有“忧愁”、“忧伤”之类的意思。可见,“乡愁”解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是没有根据的。

  2.破折号的用法

  关于破折号的用法,一直比较混乱。有的用于表示说明,有的用于表示声音的延长、停顿、中断,有的用于表示语意上的转折。在用于表示说明时,有的说明成分,有的说明单句,有的说明复句。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附录《标点符号主要用法简表》),现统一为,破折号只表示对句子成分的说明和声音的延长。按此标准看,此文有四处用了破折号,只有“卖杨梅——”(表示声音延长),合乎上述规范;其它几处,有的表示转折,有的说明句子,而不是成分,就不那么规范了。

  3.叹号和问号连用问题

  叹号表示强烈的感情语气,问号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在一般情况下,表示强烈感情语气时用叹号,表示反问语气时用问号即可。将这两个标点连用,大可不必。例如此文中:“这东西也能吃?!”此句是反问语气,用问号即可。

  -----

  本文作者简介:

  赵运昌,1936年生,1963年毕业于原河北北京师院中文系(今河北师大),1997年退休。中国修辞学会会员,天津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教材研究。发表教材研究文章数十篇,正式出版教材研究著作主要有《怎样修改病句》(南开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正音手册》(北京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正音正字手册》(天津新蕾出版社)、《中学语文正字手册》(天津新蕾出版社》、《中学古文解疑词典》(吉林出版社);非正式出版的有《鲁迅作品教学》、《鲁迅作品教学释疑》、《怎样翻译文言文》、《怎样点标点符号》等。

2、《昆明的雨》教学简案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

  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3、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今天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资料助读

  有关昆明: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之一。昆明市为山原地貌,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岩地貌,溶岩盆地有石林坝子。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

  昆明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三、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鲜腴(yú)   篱笆(líbɑ)   鸡土从(zōng)

  缅桂花(miǎn)绿釉(yòu)密匝匝(zā)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思考: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圈画出关键词句。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的雨的怀念。昆明的雨季长,明亮、丰满,舒适,充满绿意。

  7.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雨中的景,雨中的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及雨中的昆明人。

  四、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由画导入,昆明雨的特点,昆明雨中的景和人,对昆明雨的想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学生结合第1课时回答。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明确: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第2段,内容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结构:这句独立成段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第11段,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照应第2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2.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通过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宾语重音,挖掘文章的深意:

  ——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3.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小组交流后明确:①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品读课文,赏语言美

  小组合作试着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五、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长————想念————口语

  不气闷————喜爱————自然

  明亮————感激————平淡

  丰满————赞美————清新

  使人动情————浓绿

  (民风、人情、生活)

  (动乱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然)

4、《昆明的雨》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6* 昆明的雨

  1.吟哦讽诵,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了解文风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读出韵味。”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么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学生听课文朗读,边听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第二遍:学生朗读课文,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或圈点勾画。

  1.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圈画出关键词句。

  2.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内容?

  交流、明确:

  作者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在昆明生活7年,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了解,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深情。

  在文中,汪老关注的主体是雨,同时描绘了很多附加元素:雨季的各种菌子、杨梅、仙人掌、缅桂花、木香花,自然物象遍布整篇文章,样样都能勾起他对昆明的怀念,样样都寄托着他对昆明的深情。下着绵绵细雨的、植被茂盛的昆明,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他吟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莲花池畔赏雨,在西南联大吃美味的菌子,听苗家女子卖杨梅发出的娇娇的吆喝声,闻着房东母女送来的带着雨滴的缅桂花,在街边喝小酒看木香花。一枝一叶总关情,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情趣,显示出汪老的雅致和逸兴。

  三、细读课文,体悟情感

  思考: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通过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宾语重音,反复诵读这句话,挖掘文章的深意:

  作者想念的仅仅是昆明的雨吗?

  ——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学生齐读精彩段落,再次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

  特点“长”“不气闷”“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浓绿”―→ 情感想念喜爱感激赞美

  第二课时

  一、选读课文,体会风格

  1.(课件展示)汪老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写作诗赋的才华极高,在文中,诗一样的语言信手拈来,镶嵌在普通文字里,熠熠生辉。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来补充证明以上结论。

  教师示范:如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时,用了“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诗句,描绘出昆明雨季水分充足,植被茂盛的情景。

  最有古典气息的当属结尾的那首诗了,是作者怀念40年前雨中喝酒情景而作,用诗句寄托情思,这份闲情雅致,只有文学修养丰厚的人才能表达得出。

  学生充分交流。

  2.(课件展示)汪老是细节描写的高手,总是在绘人状物的时候,不经意间写活了一个细节,而这些细节又让他的感情抒发得更加真挚。

  请同学们选读课文相关段落,用文中的语句来补充证明以上结论。

  学生充分交流、明确:

  文中有很多过目不忘的细节,“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避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倒挂在门上的仙人掌,泛着绿意和湿气,在雨季为它的主人祈福驱邪。

  再如卖杨梅的苗家女子,她们的着装,坐在台阶上的动作,让人听了发软的吆喝声,都是如在眼前,似在耳畔,使人对雨季的杨梅充满向往之情。

  最细腻的当属在莲花池畔的酒店吃酒的情景,酒店内就着猪头肉、喝小酒的朋友,几只一只脚立在檐下的鸡,院子里淋着雨水的一架木香花,每一种情景都描写得生动有情。

  3.(课件展示)《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试分析文中是如何“以小见大”的,并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学生充分交流、明确: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二、结合课后“练习三”,体会作者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拓展阅读

  课余不妨读一读汪曾祺的几篇散文,如《端午的鸭蛋》《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等,再次体会汪老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风格。

  四、布置作业

  昆明的雨

  主旨民风、人情、生活动乱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然

  语言风格口语自然平淡清新

5、《昆明的雨》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嘻嘻哈哈,边吃边聊。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教师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品语言,体悟深情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①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次出现,有何不同?)

  ……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四、赏经典,拓展阅读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

  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鸭蛋(片段)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五、品生活,课外延伸: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侯晓旭

6、《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描写昆明雨季,展示昆明的风土人情,使人感受雨中漫步的幸福。

  【学情分析】学生对雨季不陌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感受明亮、丰满的雨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与价值: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准备】雨伞、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

  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板书设计】

  7、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丰满、动情的。 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

  杨梅:黑红黑红的 、 不酸 乡愁:淡淡的

7、《昆明的雨》原文及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汪曾祺)

  教学目标:1.吟哦讽诵,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一、导入课文,了解文风: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读出韵味。”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么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完成:1、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圈划出关键词句。

  2、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内容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三、朗读课文,体悟情感

  思考: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吟哦讽诵,读出情感。)

  通过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宾语重音,挖掘文章的深意:

  ——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四、品读课文,赏语言美

  辨析:辩读句子,体悟文章的语言风格。

  五、总结归纳,课外美读(推荐阅读《葡萄月令》)

  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长想念口语

  不气闷喜爱自然

  明亮感激平淡

  丰满赞美清新

  使人动情

  浓绿

  昆明的雨

  (民风、人情、生活)

  (动乱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然)张语晴

8、扎扎实实品语言——《昆明的雨》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校:嘉兴市秀州中学分校

  班级:初二(4)班

  执教:高永娥

  时间:2017.11.2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春色写之。雨之精神写不出?

  生(齐):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景、物、人、事写之!

  师:好!上节课我吗了解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细读文章,品味“雨季”,体会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

  (屏显。)

  细读文章,品味“雨季”

  师:现在再给同学们3—4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细读文章,评析文章语言,自主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昆明雨季的景物与人事的。

  (学生开始品读文章)

  师: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要注意圈点勾画,把读起来有感觉有想法的句子划出来,批注一番,然后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学生动笔,教师个别指点)

  二、细读文章,品味“雨季”

  师:很多同学似乎有想法了,现在请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独特感受。

  生:我看到了第8段的句子。“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突出了火炭梅的体积大与黑红的颜色。同时连用两个感叹号,突出作者的惊叹之情,我觉得这些语句非常朴实、自然。

  师:外貌描写?(生笑)

  生:哦!不,是外形!比作火炭!

  师:是的!这句口语化的语言既让人通俗易懂,同时运用了比喻修辞,使缩写事物生动形象。我们可以继续看到后面的一句话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生: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让我感觉作者非常喜爱难忘昆明的火炭梅,其他的杨梅都比不上它。

  师:分析得很好,我们从中可以还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更热衷于品尝火炭梅,通过描绘火炭梅的形与色,引起读者的想象。刚才这位同学找得很好,分析得也很准确,那么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生:我找的句子在第7段。“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这句话写出了牛肝菌的颜色、味道、口感,我看了后很想吃。(生笑)

  师:解读得很好,“滑,嫩,鲜,香”这四个字让人垂涎欲滴,想迫不及待地品尝它。同学们再注意一下这句话的特点?

  生(齐):一字一句!

  师:短句!多吗?读一读。

  (学生读)

  师:请举例!

  生: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生: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生: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朗读,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短句朗朗上口读起来更有节奏感。好,再请其他同学来说说自己的品读感想。

  生:第7段中作者写道:“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学生读完,师生同笑)

  生:这句话写出了干巴菌长得很丑,让人觉得幽默搞笑,具有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这句话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粗俗却不失真,形象写出了干巴菌的颜色外形,作者的语言幽默、诙谐,生活化接地气,读者爱读。

  生:还是这句话。(生读)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我看到这两句话的结尾同时都用了问号与感叹号,第一句话是表示怀疑吃惊,第二句话是表示怀疑惊叹。

  师:我们写作中有这样用过标点吗?(生齐答没有)这位同学评析得很到位,她说了第一句话表现出作者深深疑惑与惊讶,半信半疑的态度,是设问,第二句话表现出作者的惊叹赞美,这东西怎么这么好吃啊?!大家都能感受到吗?请同桌也来读一遍,让全班同学再感受一下。

  (学生朗读句子,所有学生共同体会)

  师:读得很好,同学们一定听出前后句情感不一样。前者深表怀疑,后者除了惊讶还饱含喜爱之情,作者赞不绝口。

  (教师范读,全班学生再次体会)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中的语言十分接地气,贴近生活。我们知道,作者汪曾祺先生也是位美食家,这些语句中也体现出一种美食文化。

  生:我找的是第10段里的句子。“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我觉得作者的语言比较朴实,平淡,贴近我们的生活。

  师:其他同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平淡、自然的语言特点吧?这些平淡无奇的语言,是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雨下大了,走不了,就近找一饭馆踱进去,要酒要菜,慢慢坐喝!

  (生:舒服得来)

  生:第6段中写道:“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师: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生:补充说明

  师:很好,请继续评析。

  生:通过这两句话,我了解到一些昆明当地的风俗,也看到了昆明仙人掌的特点:多且肥大。

  师:不错,这两句话体显出昆明当地的民俗文化与风情,我们仿佛看到了用雨季里泛着绿意、湿气的仙人掌为主人驱邪祈福的画面。我们再看后面紧接着的句子:“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从这几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百姓日常生活很了解,体现出一种农业文化。用仙人掌代替篱笆,体现了昆明当地人……?

  生:他们懂得就地取材,让仙人掌的作用最大化。

  师:回答得很好,这就体现出当地人懂得物尽其用,就地取材。篱笆院墙不是防?

  生:(齐)小偷!

  师:而是防家畜!昆明百姓?

  生:善良、淳朴!

  生:我找到第7段里的句子。“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滴溜儿圆”有意思,有趣。

  师:好,我们一起看到这几句话。短句“滴溜儿圆”,同学们可以借此想象一下鸡油菌的外形。同时我们充分感受到语言的口语化,活泼俏皮,极具人情味。

  生:有一个笑话!“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从这些话中我感受到:作者的语言极具家常化,似乎感觉作者正在与外面面对面的交流。

  师: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到这几句话,作者通过写一个笑话,写出“火车之慢,鸡枞随处可见。”语言脱口而出,让读者倍感亲切、自然。

  生:我品读了第9段的句子。“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通过这些句子,我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人情味,语言也是非常平实、自然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读了第9段的几个句子,我们看到房东爱不爱花?哪句话?

  (全班学生:爱花。她怕房客们乱摘他的花)

  师:房东惜花、爱花,但为什么要送花呢?

  生:因为她心地善良,懂得分享。

  师:其他同学也能感受到吧?房东母女爱花,同时愿意送花,可见她们心地善良,具有淳朴的性情,此处的语言富有情谊。“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为什么心感到软软的?

  (全班学生:因为作者被感动了。)

  师:我们平时长跑后,会感到身体软弱无力;昨天吃了妈妈做的汤圆,会感到糯糯的软软的,好吃;作者的心软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他感慨于房东的纯朴热情,她陶醉在浓郁的花香中好,请所有同学一起再读一下这句话,细细品味一番。

  (学生带感情朗读,教师跟读)

  生:我找的是第5段的句子。“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两句话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同时引用了古诗里的句子,富有诗意。

  师:评析得不错,我们一起看到第五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

  (学生带感情齐读)

  师:我们可以共同感受到:这些句子的语言十分典雅,引用了诗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前半句出自杜甫的《春望》,后半句出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句中的两个字:“深”、“长”表现出昆明的雨水充沛,植被茂盛。作者把看似不联系的句子放在一起,仍让读者感到自然、典雅、别致、文白相衬。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在文中穿插一些诗句,以此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生:作者还用首诗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师:是啊!喝酒作诗寄托情感,这份闲情雅致或许只有文学修养丰厚的人才能表达出来!希望同学们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生:我也想评析第5段里的句子。“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这句话描绘了昆明雨季中草木被雨水充分滋润的状态,令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师:这句话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到第五段,作者写道“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的状态”,突显出枝叶的什么特征?

  (全班学生:很美,充满生机)

  师:草木枝叶能掐出水来。“显示出近于夸张的旺盛”,是不是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五段,边读边凭借作者的语言去想象,去感受。

  (学生朗读,教师跟读)

  生:我想评析第10段中的语句。“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这句话很贴近生活,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师:的确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观察十分仔细,描述的画面让人读来有趣。

  生:还有第十段中间的句子。“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这里似乎写到了一些关于历史的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

  师:这位同学品读得很细致,这里的语句展现出一种神秘的色彩,增添了一种历史文化。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第10段的前两句,作者提到了一首诗……

  全班学生:《夜雨寄北》

  师:这是一篇多么富有美感诗意又充满生活情趣的作品。汪曾祺先生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屏显。)

  师:我们一起评析交流了许多句子,品味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现在跟随老师的脚步,总结概括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

  (教师板书,学生笔记)

  四、了解作者,体悟情感

  师: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先生。

  (屏显。学生默读)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呆就是七年。入乡随俗,客居他乡。汪曾祺很快融入了云南异样的生活,读书做学问的间隙,偶尔也会进进馆子,泡泡茶馆,喝喝小酒,谈谈国事家事天下事。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青葱的岁月,不怕山高水长,轻看人间风浪,因为年轻,因为没有什么不可以。而汪曾祺先生,却以独特视角,体察细微,酝酿着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有独钟,抒写着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过的青春风华。

  师:联系这段话,再来看《昆明的雨》,同学们认为作者只是抒发对昆明雨季的思念吗?

  (学生同桌讨论)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认为不只是思念昆明的雨,还思念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情。

  生:我也认为不只是思念雨,也包含着作者对昆明的热爱与怀念。

  生:还有思乡!

  生:还有青春岁月!

  师: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在这里,作者不仅仅是抒发对昆明雨季的思念,还在怀念青春,怀念在昆明度过的岁月与生活。他在昆明的七年生活收获了与沈从文先生的师生之情,收获了友情,甚至收获了爱情!最后让我们这样一段话来结束这节课!

  (屏显。)

  “写不完的人间草木,读不够的喜怒哀愁。记得住那风雨黄昏后,忘不了花儿和心灵已湿透。啊!恰似那遮不住的乡愁隐隐,流不尽的岁月悠悠。”

  (生齐读)

  师: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受戒》、《大淖记事》,去感受汪老的文学风格与语言特色。

  (屏显)

  友情推荐:散文《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

  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师:在今天的语文课上,同学们发言踊跃,表现得非常出色,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节课先上到这里,下课。

  附:板书 昆明的雨

  汪曾祺

  个性语言:

  1.简洁平淡、自然、质朴

  2.口语化语言,活泼、有趣、生动、富有情味

  3.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4.文白相间、典雅别致、富有诗意

9、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规范教读(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词语音义】

  1.安居

  这里的“安居”,人们多不注。按“安居乐业”中的“安居”解释,显然不妥。有的译为“安静”,似也不够妥切。查各字词书,在古汉语中。“安”可释为“平静”,“居”可释为“停息”。这里的“安居”与上一句的“一怒”意思显然相反。所以,这里的“安居”可释为“平息”,即不发怒时。

  2.妾妇之道

  这里的“妾妇”,人们多不注。《汉语大词典》释“妾妇”为“泛指妇女”,而且例句之一即此。这里正是此义。

  3.得志,与民由之

  这里的“由之”,人们多释为“遵循正道而行”,认为这里的“由”的宾语是“正道”,显然不妥。这里的“之”,显然代指的就是上文说的仁、礼、义。

  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这里的五个“举”,有人分别释为“选拔任用”、“举荐”、“释放”、“任用”。查《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在“举”的诸多义项中,只有“兴起”和“推荐选用”,合于此。可见,把其中的“举”释为“释放”和“任用”是缺乏根据的。释为“选拔”和“举荐”,虽然可通,但都较勉强。其实,这里的“发”和“举”都释为“兴起”就非常恰当,释为“飞黄腾达”似更好。

  5.孙叔敖举于海

  这里的“海”,人们多译释为“海滨”。海滨,即海边。查各史书,未见有孙叔敖曾隐居海边的记载。《史记8226;循吏列传》里的有关记载是:“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邱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这显然是说孙叔敖是楚国的一个有才德而隐居楚国不愿做官的人,后楚相虞邱子把他推荐给楚庄王来代替自己做楚相。孙叔敖隐居楚国,楚国没有海。杨伯峻的《孟子译注》的有关解释是:“楚国令尹(宰相),《荀子》和《吕氏春秋》都曾说他本是‘期思之鄙人’,楚之期思疑即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蒋家集之地,在淮河支流之滨,这可能就是孟子所谓‘举于海’的根据。”杨伯峻也不认为这里的“海”是“海滨”,而是“河滨”。《荆门直隶州志》第36卷(据刘洪的《孙叔敖举于“海”吗》1999年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载:“楚相孙叔敖,父蒍贾,世居荆之先锋白土里,土人呼其山为孙家山,旧居在海子湖边。”此条记载与《史记》一致,可信度较大。“海子湖”即“长湖”,在今湖北江陵与荆门之间。据新编《辞海》,古人也称“大湖”为“海”。这里正是此义。可见这里的“海”应释为“湖滨”。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这里的“是”,人们多不注,多译为“这”或“这样”。“这”和“这样”都是近指代词。这里显然不是指某个人。据《汉语大词典》,在古汉语中,“是”可释为“任何人”,这里正是此义。

  7.苦其心志

  这里的“心志”,人们多不注,有的译为“心情”,不够确切。据《汉语大词典》,“心志”可释为“意志”,这里正是此义。“苦其心志”,意思是让其意志得到磨炼。

  8.行拂乱其所为

  这里的“行”,人们多释为“行为”、“做事”。“所为”中的“为”不就是“行为”、“做事”的意思吗?如此理解,“行”就是衍文了。据《汉语大词典》,在古汉语中,“行”可释为“又”、“也”、“再”。这里正是此义,可释为“还要”。

  9.出则无敌国外患

  这里的“敌国”,人们多释为“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并不贴切。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只能说有威胁,不致于构成“外患”。其实这里的“敌国”,释为“敌对之国”就很好。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里的“死”人们多译释为“死亡”。前面讨论的是国家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恒亡”。这两句是对前面的总结,所以主语是“国家”,而不是指“人”。东汉赵岐就把这里的“死”释为“亡”。他如果认为这里的“死”就是指人“死亡”,他就不会注释了。《汉语大词典》认为“死”可释为“败亡”,而且例句之一即此。这里正是此义。

  【探究切磋】

  1.古汉语中的“所以”

  古汉语中的“所以”,有一个讲法,与用现代汉语里的“所以”不同。古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复式虚词,起指代作用。指代的是其后的动词所关联的原因、目的、方式、方法、手段、人、事等。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所以”,意思是“老师,是……人”,指代“人”。“所以”后也可也以没有动词,径直指代。例如“察其所以,皆失其本也”(《史记8226;太史公自序》),意思是“考察其原因……”。此文“所以动心忍性”中的“所以”,指代的显然是“目的”,可译为“目的是……”,也可译为“这就是……的目的”。

  2.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无法家拂士

  这里的“曾”与“层”、“拂”与“弼”都是通假关系,用“某字同某字”注释不妥;这里的“衡”本有其“横”的意思,“衡”与“横”,既不是通假关系,也不是异体字、古今字关系,注为“衡,同‘横’”不妥(详见七下21)。

  -----

  本文作者简介:

  赵运昌,1936年生,1963年毕业于原河北北京师院中文系(今河北师大),1997年退休。中国修辞学会会员,天津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教材研究。发表教材研究文章数十篇,正式出版教材研究著作主要有《怎样修改病句》(南开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正音手册》(北京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正音正字手册》(天津新蕾出版社)、《中学语文正字手册》(天津新蕾出版社》、《中学古文解疑词典》(吉林出版社);非正式出版的有《鲁迅作品教学》、《鲁迅作品教学释疑》、《怎样翻译文言文》、《怎样点标点符号》等。

10、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规范教读

  【读音提示】

  舒服fu 人家jia(详见七下15) 草茎jīng 炽chì热 着zhuò比丘尼装(详见七上2)

  【词语音义】

  1.宁坤

  这里的“宁”是姓。“宁”作姓用时,《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主张读nìng,《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主张读níng。查古代韵书,“宁”有的注为读“奴丁切”,平声(包括阴平声和阳平声),有的注为“乃定切”,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 )。可见,在古代,“宁”的读音声调就不一致。到现代人编字词书时,大家一致的意见是把“宁”用作副词,作“岂”、“难道”、“宁可”讲时读nìng,作其它讲时读níng。但是“宁”用作姓时,是读níng,还是读nìng,虽都有所本,但看法就不一样了。据国家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改稿),“宁”作姓用时读nìng。所以,“宁”作姓用时,应该读nìng。

  2.菌jūn 菌jùn

  菌,作“细菌”(最微小的单细胞生物)讲时读jūn,如抗菌,杀菌灭菌等;读jùn时,仅限于作“蕈”(指高等菌类,即蘑菇,)讲时读jùn,如:香菌,菌子等。此文“青头菌”、“牛肝菌”、“菌子”、“干巴菌”、“菌中”都应读jùn。

  3.辟pì 辟bì

  辟,读pì时,作“开拓”、“开发”、“透彻”、“批驳”、“刑法”讲,如:开辟,精辟,辟谣等;读bì时,作“君主”、“与君主有关的行为”、“排除或避免”讲,如:复辟,辟谷等。此文“辟邪”中的“辟”应读bì。

  4.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这里的“长”人们多不注音,易造成疑惑。读zhǎng,作生长讲,在这里似通而实不通。试想,草木在春天即开始生长,孟夏(阴历五月,即盛夏)时长得更快,而且已长很高。所以,这里的“长”应读cháng,作草木长得很高讲。从与之对应的上一句的“深”字来看,更应如此解释。

  5.张目结舌

  通常作“张口结舌”,形容理屈或害怕。这里当是指让人吃惊的样子。

  6.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

  这里的“呀”应为“啊”,读nga(详见七上3)

  7.骨gū 骨gǔ

  骨,读gū时,限于“骨朵儿”、“骨碌碌”、“骨碌”;在其它词语中都读gǔ。此文“骨朵”(应为“骨朵儿”)中的“骨”应读gū。

  8.苔tāi 苔tái

  苔,读tāi时,限于“舌苔”;作其它讲时都读tái。此文“苔痕”中的“苔”读tái。

  9.浊酒一杯天过午

  这里的“浊酒”人们多不注,易使人疑误。古人用糯米、黄米酿制的酒,因其浑浊,故名米酒为浊酒。

  【探究切磋】

  1.雨,有时是会引起人的淡淡的乡愁的

  关于“乡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汉语大词典》释为“思乡的愁闷”。对“乡愁”的上述解释截然不同。从现在人们的使用情况看,也许受台湾作家琼瑶《乡愁》作品的影响,多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运用。那么,究竟哪一种的解释是正确的,不能仅看几个书证。因为有的书证,两种解释都通。最主要的应根据“乡愁”的语素构成来判断。查《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等,“愁”都没有“思绪”、“心情”之类的意思,而只有“忧愁”、“忧伤”之类的意思。可见,“乡愁”解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是没有根据的。

  2.破折号的用法

  关于破折号的用法,一直比较混乱。有的用于表示说明,有的用于表示声音的延长、停顿、中断,有的用于表示语意上的转折。在用于表示说明时,有的说明成分,有的说明单句,有的说明复句。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附录《标点符号主要用法简表》),现统一为,破折号只表示对句子成分的说明和声音的延长。按此标准看,此文有四处用了破折号,只有“卖杨梅——”(表示声音延长),合乎上述规范;其它几处,有的表示转折,有的说明句子,而不是成分,就不那么规范了。

  3.叹号和问号连用问题

  叹号表示强烈的感情语气,问号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在一般情况下,表示强烈感情语气时用叹号,表示反问语气时用问号即可。将这两个标点连用,大可不必。例如此文中:“这东西也能吃?!”此句是反问语气,用问号即可。

  -----

  本文作者简介:

  赵运昌,1936年生,1963年毕业于原河北北京师院中文系(今河北师大),1997年退休。中国修辞学会会员,天津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教材研究。发表教材研究文章数十篇,正式出版教材研究著作主要有《怎样修改病句》(南开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正音手册》(北京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正音正字手册》(天津新蕾出版社)、《中学语文正字手册》(天津新蕾出版社》、《中学古文解疑词典》(吉林出版社);非正式出版的有《鲁迅作品教学》、《鲁迅作品教学释疑》、《怎样翻译文言文》、《怎样点标点符号》等。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甜甜的泥土》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谈生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海燕》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书愤》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

最新中学教案 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规范教读 《一滴水经过丽江》名师教学设计 《一针一线皆关情》教学设计 《我很重要》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名师教学设计 《师说》学案一等奖(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社戏》第三课时导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教案一等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案一等奖)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一等奖(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要点:桃花源记、陋室铭、三峡、答谢中书书、观潮、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巴东三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规范高考议论文写作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教学反思 年级组长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