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文言文二则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一个名叫车胤的人勤奋好学,利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故事。故事浅显易懂,给人的教育意义却十分深刻。只要我们勤奋苦学,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日后オ能有所成就。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在进行教学时,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道理。
两则都是文言文成语故事,都是有关名人励志的,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能力,又要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接受古典文化对心灵的熏陶。
2、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4.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囊:náng(行囊、囊括、锦囊妙计)
萤:yíng(萤光、流萤、萤火虫)
恭:gōng(恭敬、恭维、玩世不恭)
勤:qín(勤奋、勤劳、勤快)
博:bó(博览、博学、地大物博)
贫:pín(贫困、贫穷、一贫如洗)
焉:yān(心不在焉、罪莫大焉)
逢:féng(相逢、每逢、狭路相逢)
卒:zú(士卒、卒岁、卒业)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杵:chǔ(铁杵、杵臼、木杵)
四、多音字
盛:shèng(茂盛)chéng(盛饭)
磨:mó(磨炼)mò(石磨坊)
五、课文翻译
囊萤夜读
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上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地学习着。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这条小溪,(李白)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到山上完成学业。
六、问题归纳
1.读了《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结合现在的学习环境,说说你的感想。
与古人学习条件(尤其是车胤这种想在夜晚看书连灯油都缺乏的条件)相比,今天的学习环境实在太好了,我们坐在灯火通明的屋子里,不仅有纸质书,还有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看书。我们应该珍惜今天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认真努力学习更多知识。
2.为什么要写李白“未成,弃去”?
此处“未成,弃去”与故事结尾处“还卒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老婆婆铁杵成针的意志对李白的影响极大。
七、课文主题
《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家境贫困,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照着书本读书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我们创造条件勤奋苦学,最终一定能学有所成。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完成学业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坚持不懈都能成功。
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答案:荷香芬芳提供参考】《囊萤夜读》: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2.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答案:荷香芬芳提供参考】贫:贫寒弃:放弃
4、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2文言文二则生字组词拼音
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囊:náng(行囊、囊括、锦囊妙计)
萤:yíng(萤光、流萤、萤火虫)
恭:gōng(恭敬、恭维、玩世不恭)
勤:qín(勤奋、勤劳、勤快)
博:bó(博览、博学、地大物博)
贫:pín(贫困、贫穷、一贫如洗)
焉:yān(心不在焉、罪莫大焉)
逢:féng(相逢、每逢、狭路相逢)
卒:zú(士卒、卒岁、卒业)
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杵:chǔ(铁杵、杵臼、木杵)
多音字
盛:shèng(茂盛)chéng(盛饭)
磨:mó(磨炼)mò(石磨坊)
5、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与学
《囊萤夜读》教学设计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翻译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课文原文
《囊萤夜读》词语意思及译文
《铁杵成针》原文及翻译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铁杵成针》词语意思及译文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囊萤夜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大宋的鸡汤——《铁杵成针》教学反思
《铁杵成针》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答案
6、▎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2 文言文二则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一个名叫车胤的人勤奋好学,利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故事。故事浅显易懂,给人的教育意义却十分深刻。只要我们勤奋苦学,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日后オ能有所成就。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在进行教学时,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道理。
两则都是文言文成语故事,都是有关名人励志的,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能力,又要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接受古典文化对心灵的熏陶。
7、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8、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9、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2 文言文二则重点问题解析可好习题答案
问题归纳:
1、《囊萤夜读》这则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囊萤夜读》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人都可以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2、读了《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结合现在的学习环境,说说你的感想。
示例:与古人学习条件(尤其是车胤这种想在夜晚看书连灯油都缺乏的条件)相比,今天的学习环境实在太好了,我们坐在灯火通明的屋子里,不仅有纸质书,还有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看书。我们应该珍惜今天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认真努力学习更多知识。
3、《铁杵成针》中为什么要写李白“未成,弃去”?
此处“未成,弃去”与故事结尾处“还卒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老婆婆铁杵成针的意志对李白的影响极大。
4、《铁杵成针》这个故事中有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铁杵成针》的故事产生的成语叫铁杵磨成针;比喻有恒心肯努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5、《铁杵成针》这则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课后习题答案:
二、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囊萤夜读》: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去点灯。夏天的夜晚,他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三.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贫:贫寒 弃:放弃
10、2020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22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22 文言文二则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中华文化悠久灿烂,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文言文的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一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播下喜欢阅读文言文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理解文言文大意,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三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故事等。
学生准备:练习朗读文言文;搜集与文言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2.揭题:囊萤夜读。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
4.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及时归纳并板书。
(1)谁囊萤夜读?
(2)他为什么要夜读?
(3)他是怎样夜读的?
(4)夜读的结果怎样?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由文言文的特点和地位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释题质疑中梳理学习思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2.学生评价。
3.教师引导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课件显示课文停顿)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相机指导学生读准“恭”和“焉”。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教师通过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三、理解文意,感悟道理
1.学生按要求自学。
(1)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2)其他学生补充。
要教给学生理解译文的方法:除了结合注释
理解关键词,还可以给关键字扩词理解意思。
(3)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①屏显:
②学生照样子试填。
③小结: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④屏显译文:
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4.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囊萤夜读?(车胤)
(2)他为什么要夜读?(家贫不常得油)
追问:只是因为家贫不常得油他才夜晚读书吗?
引导学生品读“恭勤不倦”。(相机板书:恭勤不倦)
(3)他是怎样夜读的?(以夜继日)(相机板书:以夜继日)
(4)夜读的结果怎样?(博学多通)(相机板书:博学多通)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即使家境贫苦,也要创造条件刻苦读书。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我们日后必有成就。)
5.欣赏课文插图,你想对车胤说些什么?
6.同桌间、小组间进行背诵竞赛。
7.小结学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自由表达,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后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质疑解惑中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道理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拓展阅读
1.请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2.拓展阅读。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将
课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丰厚学生的积淀。
(1)导思:有个成语叫“囊萤映雪”,其中“囊萤”是我们今天学的《囊萤夜读》。那“映雪”讲的是谁的故事,你知道吗?
(2)学生试讲《孙康映雪》的故事。
(3)教师屏显故事,学生自由读文言文,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理解内容,并想一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想好后先和同桌说一说。
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①学生自由读后尝试理解内容。
②屏显故事: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消,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使他成为饱学之士。
③引导学生交流道理,使学生明白孙康和车胤一样是一个勤学苦读的人。
(4)导思: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学苦读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以一篇带多篇,既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进行了迁移,又拓展阅读,厚重了学生的积淀。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中的“囊、萤、恭、勤、博、贫、焉”,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课件分类出示生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囊”“焉”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4.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萤、恭、勤、博、贫”,先观看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文言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搜集体现勤奋好学的文言文并试读理解。
3.说一说:你从车胤的身上受到了什么启示?把你的感想动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文言文与家人分享,并且搜集勤奋好学的文言文试读理解,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厚重了学生积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趣导学
1.听写生字,教师相机强调易错字的写法。
2.学生接龙式背诵《囊萤夜读》。
3.导思: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揭题,学生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铁杵成针)
5.释题: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
6.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及时归纳并板书:
(1)铁杵成针讲的是谁的故事?
(2)铁杵是怎么变成针的?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了基础,在释题质疑中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复习方法,自学课文
1.导学: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自由表达,熟读成诵。
3.学生按要求自学,想好后组内交流。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4.汇报交流:
(1)指名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教师相机正音。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并小组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汇报交流,品文悟理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及时疏通、点拨。
2.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铁杵成针》讲的是谁的故事?(李白、老媪)
①引导学生质疑:到底是老媪还是李白?说明你的理由。
②预设一:老媪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谈感受。(相机板书:磨铁杵 欲作针)
指导学生朗读。
③预设二:李白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和“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谈感受。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弃”的意思。(相机板书:感其意 还卒业)
(2)铁杵是怎么变成针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出示铁杵和针的图片。
②在针的图片下出现老媪的图片。
③导思:猜猜看,老媪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磨针的?
适当引思:每当老媪想要放弃时,她想——
每当李白想要放弃时,他想——
(3)指生接龙背诵李白的诗。教师相机补充李白的资料:在恰当的时机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4)导学:你想对李白说些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1)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指名朗读。
(3)齐声诵读。
4.多种形式朗读。
(1)变成诗歌朗读。
(2)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3)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4)抑扬顿挫,像说评书。
(5)教师吟诵,音韵悠悠。
(6)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在品词析句、多元朗读中加深感悟,明晰道理,导学促思。
四、拓展阅读,明理促行
1.导思:你还知道哪些和铁杵成针相近的故事?
2.导读:请在组内读读《闻鸡起舞》和《愚公移山》的故事,先自己做批注,然后和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一篇带多篇,将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中的“逢、卒”,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逢”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4.学生再次观察生字“卒”,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书写指导,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把文言文读给或背给喜欢的人听。
2.搜集勤学苦练的文言文或成语,制作手抄报。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加深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内化积淀。
板书设计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以夜继日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铁杵成针李白:感其意 还卒业老媪:磨铁杵 欲作针勤学苦练
教学反思
1.多元朗读,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让学生在多次读文中感知课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教给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在学习第一篇文言文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总结方法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第二篇。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并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1、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如下: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12、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1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2 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同步练习2
第一课时
一、给下列生字补充读音。
ɡín y
恭 勤 焉
二、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例:胤恭勤不倦(疲倦)。
1.囊萤夜读()
2.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
3.以夜继日焉( )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四、学习了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案】
一、ōnɡ q ān
二、1.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2.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3.以夜继日: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三、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四、我读懂了车胤家里非常贫穷,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车胤绝不放弃,努力给自己创造条件。我们这些有条件读书的人,应该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学习。
第二课时
一、给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1.家贫()不常得油。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三、《铁杵成针》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一、1.贫:贫穷 2.弃:放弃
二、1.李白被老婆婆的意志力所感动,回去继续完成学业。
2.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三、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