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同步练习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同步练习

时间:2022-06-10 11:51:07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同步练习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同步练习

一、辨字组词。

  蹈( ) 练( ) 叉( ) 按( )

  稻( ) 炼( ) 又( ) 案(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交叉( ) 节拍( ) 整齐( ) 飘动( )

  重叠( ) 指挥( ) 集中( ) 出奇( )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有的绿被春天集中在一起。(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nèn)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huī),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按要求写词语。

  (1)从文中摘抄出表示“绿”的词语。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

  (2)再仿写两种绿。

  橄榄绿____________绿   ____________绿

  2.春天的世界“到处都是绿的”,你能说说“到处”是哪些地方吗?(至少写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的“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A.红、绿、蓝中的绿颜色

  B.绿色的墨水瓶

  C.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

  4.仿照诗歌的第3小节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在一起的情景吗?选择一处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第一课时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mò shuǐpínɡ jiāo chāzhǐ huī jiào liàn

  ( ) ( )( ) ( )

  二、仿照例子,写词语。

  绿 墨绿 嫩绿 淡绿 粉绿

  三、汉字变脸(加偏旁组字组词)。

  安 _____(  ) _____(  )

  军 _____(  ) _____(  )

  四、字义推敲(选择恰当解释,填序号)。

  1.(  )按着:①用手或手指压;②止住;③依照,按照;④考查。

  2.(  )舞蹈:①践踏,踩;②跳动。

  第二课时

  一、仿照样子,写词语。

  绿得发黑

  二、选择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填序号)

  集中:①把分散人、物或事集合在一起;② 把意见、经验等归纳起来。

  1.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无敌于天下。    (  )

  2.烟尘污染要减轻,集中供热是途径。 (  )

  交叉:①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②部分相重的。③间隔穿插

  3.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之间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利益交叉。(  )

  4.他告诉我每一个交叉点处都有埋藏的宝藏。 (  )

  5.晚会上的歌舞和时装表演,交叉进行。()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填空。

  到哪儿去找那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1.这里写到绿的不同层次的词语有:( )。

  2.你还知道哪些绿:( )。

【练习三】

[danger]参考答案如下:[/danger]

  练习一答案

  一、蹈(舞蹈) 练(练习) 叉(交叉) 按(按照)

  稻(稻田) 炼(锤炼) 又(又是) 案(答案)

  二、交叉(交织) 节拍(节奏)整齐(划一)飘动(飘荡)

  重叠(重复) 指挥(指示)集中(会和)出奇(稀奇)

  三、1.绿飘动。

  2.春天把所有的绿集中在一起。

  四、1.(1)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2)苹果绿;草绿

  2.河畔是绿的,山坡是绿的,田野里也是绿的……

  3.C

  4.草儿是绿的,柳儿是绿的,大地是绿的,天空也是绿的。

  五、春天到了,到处都是绿色的,到处都是春光明媚的景象。翠绿的柳树抽出

  了细细的柳丝,上面缀洁了浅绿色的嫩叶;小草展开淡绿色的叶子,带着泥土

  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嫩绿的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

  探出了小脑袋。

  [danger]练习二答案[/danger]

  一、墨 水 瓶 交 叉 指挥 教 练

  二、蓝 浅蓝 深蓝 瓦蓝 湛蓝

  三、安 按(按时) 案(方案)

  军 挥(指挥) 辉(光辉)

  四、1.③ 2.②

  一、红得发紫白得透亮 紫得发黑

  二、1.②  2.① 3.② 4.① 5.③

  三、1.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2.碧绿,油绿,青翠,葱绿,黄绿、苍绿、新绿

[danger]练习三参考答案[/danger]

  一、读拼音,写词语。

  水瓶 拥挤 交叉 集中

  墨绿 飘荡 神奇 指挥

  二、比一比,再组词。

  脐(脐带)又(又要)辉(辉煌)饼(煎饼)

  挤(拥挤)叉(交叉)挥(指挥)瓶(花瓶)

  三、多音字组词。

  chǔ 相处qí 奇怪chónɡ 重复

  chù 到处jī 奇数zhònɡ 慎重

  四、近义词。

  出奇—(稀奇) 集中—(集合) 重叠—(堆叠)

  交叉—(交错) 突然—(忽然) 飘动—(飘荡)

  五、反义词。

  集中—(疏散) 重叠—(分散) 整齐—(凌乱)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黑色)的墨水瓶 (静静)地交叉 (灿烂)的阳光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集中 收集

  1、老师把大家的建议(集中)起来,打算选出最合适的班长。

  2、春天是一幅画,它(收集)大自然的色彩,让花儿们在画中争芳斗艳。

  碧绿 嫩绿

  3、那盛开的荷花挺着(碧绿)的茎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眺望着远方。

  4、春天来了,学校操场旁的柳树吐出了(嫩绿)的小芽。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颜色)深绿。(墨绿)

  2、像刚长出来的树叶那样的浅绿色。(嫩绿)

  3、本文指将所有的绿聚集起来。(集中)

  4、训练别人使掌握某种技术或动作的人员。(教练)

  5、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节拍)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艾青 。

  2、请用“——”画出文中运用排比修辞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③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答:用排比句式,写出了多方位的绿色,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3、在②~④部分中,诗人从程度 、空间 、形态 等方面变现绿色的丰富。

  4、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春天到处是绿色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与对绿色蓬勃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能用示意图的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试验的过程。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 学习作者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他是一个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童年时代就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作品:《昆虫记》等。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蜜:mì(蜜蜂、甜蜜、蜜月)

  蜂:fēng(蜂王、蜂拥、 蜂窝)

  辨:biàn(辨认、辨别、明辨是非)

  阻:zǔ(阻力、阻挡、推三阻四)

  跨:kuà(跨进、跨过、移山跨海)

  括:kuò(包括、括号、概括)

  检:jiǎn(检查、检测、检讨)

  查:chá(查验、查看、查字典)

  确:què(正确、确实、确有其事)

  误:wù(错误、误导、准确无误)

  途:tú(沿途、途中、路途)

  陌:mò(阡陌、陌生、视如陌路)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概:gài(大概、概率、气概)

  逆:nì(逆风、逆行、叛逆)

  超:chāo(超人、超常、超越)

五、多音字

  闷:mēn(闷热)mèn(愁闷)

  几:jī(几乎)jǐ(几个)

  尽:jǐn(尽管)jìn(尽力)

  散:sàn(散步)sǎn(散文)

六、近义词

  辨认——辨别 寻找——寻觅推测——猜测

  超常——特殊 大概——大约 激动——兴奋

  包括——包含 准确——精确 陌生——生疏

  确确实实——的的确确

七、反义词

  大概——肯定减少——增加 遥远——附近

  超常——一般 大约——准确 逆风——顺风

  陌生——熟悉阻力——动力

八、理解词语

  辨认:分析辨别并做出判断。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阻力: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

  跨进:进入。

  陌生:事先不知道,没有听说或没有看见过的。

  沿途:沿路,在到目的地或终点的路上。

  准确无误:形容非常精准,没有误差。准:标准,精确。误:错误,误差。

  超常:超过一般的;高于平常的。

  解释:分析阐明。

九、句子解析

1.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作者只是“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这是做试验的原因;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2.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捉自家花园里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这是试验的第一步;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分,证明是作者放飞的。说明他不仅观察得认真,而且用心思考。这是实验的第二步:做记号放飞。

3.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都表示大概的虚数,这样用更准确地说明这是作者的推测,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4.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句心理描写表现出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反问句,强调了作者担心蜜蜂找不到家。

5.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是因为作者在蜜蜂完全看不见路,还把它们带到那么远的陌生地方,再加上当时又起风了,蜜蜂飞不高,增加了难度的情况下而做出的判断。

十、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

2.两只蜜蜂飞回来能不能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为什么?

  从小女儿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中,只能初步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毕竟二十只蜜蜂中只有两只飞回来了。

.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吗?另外五只哪去了?

3

  能,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三。可能风大,蜜蜂折断了翅膀,回不了家了;也可能是蜜蜂遇到伤害,出于自卫不能,蜇人后死了!

4.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作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作者无法解释的本能。从作者身上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轻信、不盲从,要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十一、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写“我”想试一试蜜蜂辨认方向 能力。

  第二部分(2-6):介绍了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第三部分(7):实验的结论。

十二、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表现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知识要点+同步练习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

  (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网络 捶打 凿空 焚烧

  大漠 石灰 任凭 燕山

  二、比一比,再组词。

  捶(捶打)焚(焚烧)凿(凿孔)络(网络)漠(沙漠)

  锤(锤炼)梦(睡梦)业(业务)骆(骆驼)模(模仿)

  三、多音字组词。

  yān 燕山 yào 重要

  yàn 燕子 yāo 要求

  四、近义词。

  捶打—(敲打)焚烧—(燃烧)

  五、反义词。

  满足—(缺乏)凄清—(热闹)

  六、先解释带“ ”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句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雪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金钩似的新月,高悬夜空。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浑:全然。

  句意:纵然粉身碎骨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任凭。

  句意: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他吹倒,不能让他屈服。

  七、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马诗》中,描绘了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的景色的诗句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石灰吟》中,表明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保持高洁的品格的诗句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竹石》中,描写竹子扎根坚实的诗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八、填空。

  1、《马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报效祖国、施展抱负的渴望。

  2、《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竹石》一诗表现出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九、默写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教学内容预习+知识要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课文知识点

  一、词语解释

  1、漫灭:磨灭,模糊不清。例句:这封家书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漫灭了。

  2、思潮: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例句:回首往事,我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3、波涛:大波浪。例句:海鸥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飞翔。

  4、清响:清脆的响声。例句:寂静的山谷里偶尔传来马鞭的清响。

  二、近义词:

  漫灭——磨灭 回忆——记忆 思潮——思绪(思想)

  三、反义词

  漫灭——长存

  课文预习

  一、朗读

  1、本课共( )个自然段。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遨游 :

  捆绑:

  先驱:

  苍穹:

  蜿蜒:

  里程碑:

  勃勃生机:

  震耳欲聋:

  三、相关资料

  2004 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 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 05 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 2009 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 年 10 月 1 日 18 时 57 分 57 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 ,也已圆 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 年 9 月 19 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 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 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四、分段和段意

  文章可以分为( )个段落:

  分别写一写这些段落的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

  五、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请提出来吧:

  生字预习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

  《短诗三首》

  一、读拼音写汉字

  xī shànɡ

  xī shànɡ

  bō tāo

  duǒ dào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的回忆 ( )的园中 ( )的叶下 ( )的清响

  三、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使意思不变。

  1.哪一颗星没有光?

  2.哪一朵花没有香?

  四、重点片段品析。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3.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 )的( ),

  藤萝的叶下, ( )的( ),

  母亲的膝上。 ( )的( )。

  五、母亲节到了,你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如果让你选择一首小诗为母亲诵读,你又会选择哪一首?快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吧!

  《短诗三首》参考答案

  一、繁星 膝上 波涛 躲到

  二、(永不磨灭) (月明) (藤萝) (波涛)

  三、1、哪一颗星都有光。

  2、哪一朵花都有香。

  四、1、月明时分寄托着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2、我们感到温暖、安全、幸福。

  3、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阳光下)的(校园)

  (安静)的(教室)

  (喧腾)的(操场)

  五、我想说:“母亲,您辛苦了,我爱您!”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躲避 膝盖 繁华 消灭

  藤萝 波涛 童真 浪漫

  二、比一比,再组词。

  筹(筹备) 漆(油漆) 罗(罗列) 躲(躲避) 慢(缓慢)

  涛(波涛) 膝(膝盖) 萝(萝卜) 躯(身躯) 漫(浪漫)

  三、多音字组词。

  cánɡ躲藏 shènɡ盛开

  zànɡ西藏 chénɡ盛饭

  四、近义词。

  回忆—(记忆) 思潮—(思绪) 漫灭—(磨灭)

  五、反义词。

  漫灭—(长存) 躲避—(面对) 消失—(存在)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漫灭)的回忆 (波涛)的清响 (猛烈)的风雨

  (忧愁)的思绪 (璀璨)的繁星 (安静)的夜晚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消失 漫灭

  1、这封家书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漫灭)了。

  2、湛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清响 音响

  3、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4、没有电子乐器的伴奏,没有庞大(音响)的烘托,只一架扬琴,外加古韵的修饰,及单纯的表达,便可以演绎出最动听的旋律,展现唯美的风韵。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大波浪。(波涛)

  2、清脆的响声。(清响)

  3、磨灭,模糊不清。(漫灭)

  4、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思潮)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一)

  1、“这些事”是哪些事?

  答:指儿时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菜园里,藤萝垂挂在廊亭边,“我”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述儿时难以忘怀的往事,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母亲的依恋。

  (二)

  1、这首诗在写作中运用了哪些手法?

  答:运用了排比和反问手法。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大海深沉的爱。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比喻;用“鸟儿”自喻,用“鸟儿的巢”比喻母亲的怀抱,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

  答:歌颂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5、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同步练习

一、辨字组词。

  蹈( ) 练( ) 叉( ) 按( )

  稻( ) 炼( ) 又( ) 案(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交叉( ) 节拍( ) 整齐( ) 飘动( )

  重叠( ) 指挥( ) 集中( ) 出奇( )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有的绿被春天集中在一起。(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nèn)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huī),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按要求写词语。

  (1)从文中摘抄出表示“绿”的词语。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

  (2)再仿写两种绿。

  橄榄绿____________绿   ____________绿

  2.春天的世界“到处都是绿的”,你能说说“到处”是哪些地方吗?(至少写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的“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A.红、绿、蓝中的绿颜色

  B.绿色的墨水瓶

  C.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

  4.仿照诗歌的第3小节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在一起的情景吗?选择一处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第一课时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mò shuǐpínɡ jiāo chāzhǐ huī jiào liàn

  ( ) ( )( ) ( )

  二、仿照例子,写词语。

  绿 墨绿 嫩绿 淡绿 粉绿

  三、汉字变脸(加偏旁组字组词)。

  安 _____(  ) _____(  )

  军 _____(  ) _____(  )

  四、字义推敲(选择恰当解释,填序号)。

  1.(  )按着:①用手或手指压;②止住;③依照,按照;④考查。

  2.(  )舞蹈:①践踏,踩;②跳动。

  第二课时

  一、仿照样子,写词语。

  绿得发黑

  二、选择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填序号)

  集中:①把分散人、物或事集合在一起;② 把意见、经验等归纳起来。

  1.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无敌于天下。    (  )

  2.烟尘污染要减轻,集中供热是途径。 (  )

  交叉:①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②部分相重的。③间隔穿插

  3.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之间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利益交叉。(  )

  4.他告诉我每一个交叉点处都有埋藏的宝藏。 (  )

  5.晚会上的歌舞和时装表演,交叉进行。()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填空。

  到哪儿去找那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1.这里写到绿的不同层次的词语有:( )。

  2.你还知道哪些绿:( )。

【练习三】

[danger]参考答案如下:[/danger]

  练习一答案

  一、蹈(舞蹈) 练(练习) 叉(交叉) 按(按照)

  稻(稻田) 炼(锤炼) 又(又是) 案(答案)

  二、交叉(交织) 节拍(节奏)整齐(划一)飘动(飘荡)

  重叠(重复) 指挥(指示)集中(会和)出奇(稀奇)

  三、1.绿飘动。

  2.春天把所有的绿集中在一起。

  四、1.(1)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2)苹果绿;草绿

  2.河畔是绿的,山坡是绿的,田野里也是绿的……

  3.C

  4.草儿是绿的,柳儿是绿的,大地是绿的,天空也是绿的。

  五、春天到了,到处都是绿色的,到处都是春光明媚的景象。翠绿的柳树抽出

  了细细的柳丝,上面缀洁了浅绿色的嫩叶;小草展开淡绿色的叶子,带着泥土

  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嫩绿的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

  探出了小脑袋。

  [danger]练习二答案[/danger]

  一、墨 水 瓶 交 叉 指挥 教 练

  二、蓝 浅蓝 深蓝 瓦蓝 湛蓝

  三、安 按(按时) 案(方案)

  军 挥(指挥) 辉(光辉)

  四、1.③ 2.②

  一、红得发紫白得透亮 紫得发黑

  二、1.②  2.① 3.② 4.① 5.③

  三、1.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2.碧绿,油绿,青翠,葱绿,黄绿、苍绿、新绿

[danger]练习三参考答案[/danger]

  一、读拼音,写词语。

  水瓶 拥挤 交叉 集中

  墨绿 飘荡 神奇 指挥

  二、比一比,再组词。

  脐(脐带)又(又要)辉(辉煌)饼(煎饼)

  挤(拥挤)叉(交叉)挥(指挥)瓶(花瓶)

  三、多音字组词。

  chǔ 相处qí 奇怪chónɡ 重复

  chù 到处jī 奇数zhònɡ 慎重

  四、近义词。

  出奇—(稀奇) 集中—(集合) 重叠—(堆叠)

  交叉—(交错) 突然—(忽然) 飘动—(飘荡)

  五、反义词。

  集中—(疏散) 重叠—(分散) 整齐—(凌乱)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黑色)的墨水瓶 (静静)地交叉 (灿烂)的阳光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集中 收集

  1、老师把大家的建议(集中)起来,打算选出最合适的班长。

  2、春天是一幅画,它(收集)大自然的色彩,让花儿们在画中争芳斗艳。

  碧绿 嫩绿

  3、那盛开的荷花挺着(碧绿)的茎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眺望着远方。

  4、春天来了,学校操场旁的柳树吐出了(嫩绿)的小芽。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颜色)深绿。(墨绿)

  2、像刚长出来的树叶那样的浅绿色。(嫩绿)

  3、本文指将所有的绿聚集起来。(集中)

  4、训练别人使掌握某种技术或动作的人员。(教练)

  5、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节拍)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艾青 。

  2、请用“——”画出文中运用排比修辞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③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答:用排比句式,写出了多方位的绿色,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3、在②~④部分中,诗人从程度 、空间 、形态 等方面变现绿色的丰富。

  4、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春天到处是绿色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与对绿色蓬勃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6、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

  韩非(约前280-前233) 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我会写:

  矛:长矛 矛盾 矛头

  盾:矛盾 盾牌 后盾 自相矛盾

  誉:称誉 赞誉 荣誉 美誉 誉不绝口

  吾:吾辈 吾国 吾身

形近字:

  盾(矛盾)质(质量) 誉(信誉)举(举重)

  吾(吾辈)告(告诉) 矛(矛盾)茅(茅草)

多音字:

  相:xiāng 相互 xiàng长相

  夫:fú逝者如斯夫 fū夫子

  应:yīng应该 yìng答应

译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注解: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立:存在。

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自夸他的盾任何武器都穿不透,又自夺他的矛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当别人问用他的矛刺他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

课后习题答案:

二、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誉:称赞。弗:不能。立:存在。

三、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不可能同时存在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四、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课外拓展:

韩非子语录:

  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3.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4.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同步练习

7、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知识点、同步练习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腰、坡”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的读音;会写“直、边”等7个生字。

  2.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号和感叹号;能分角色读好课文的对话。

  4.尝试在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直:zhí(一直、直角、直尺)

  呀:yɑ(好呀、是呀、行呀)

  边:biān(左边、右边、上边)

  呢:ne(人呢、他呢、你呢)

  吗:mɑ(好吗、是吗、行吗)

  吧:bɑ(好吧、是吧、去吧)

  加:jiā(相加、加法、加油)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腰:yāo(腰身、腰板儿、细腰)

  坡:pō(山坡、下坡、坡度)

  沉:chén(沉默、沉浮、沉没)

  伸:shēn(伸手、伸直、伸出)

  潮:cháo(潮湿、涨潮、潮气)

  湿:shī(湿润、潮湿、湿气

  空:kōng(空气、空洞、空间)

  消:xiāo(消极、消除、消息)

  息:xī(气息、信息、讯息)

  搬:bān(搬家、搬动、搬移)

  响:xiǎng(响声、响亮、声响)

四、多音字

  空:kōng(天空)kòng(空白)

  闷:mèn(沉闷) mēn(闷热)

五、近义词

  潮湿——湿润 连忙——急忙

六、反义词

  直——弯 伸——缩

  低——高 潮湿——干燥

七、理解词语

  ①阴沉沉:形容天色或脸色等阴暗。

  ②潮湿:含有比正常状态下较多的水分。

  ③有空:有时间。

  ④透气:指呼吸新鲜空气。

  ⑤连忙:赶紧;急忙。

八、句子解析

1.燕子边飞边说:“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潮湿”“小水珠” 都是下雨前的现象。正因为这样,所以燕子才低飞。

2.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闷得很”表明了天气潮湿的程度。“透透气”点明小鱼游到水面的原因。

3.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是”是确定的意思。蚂蚁搬东西这一现象也是下雨前的征兆。

九、问题归纳

1.小白兔往前边池子里一看,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小鱼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小鱼都游到水面上,与平时小鱼偶尔才会游到水面上的情形不同,这更增加了小白兔的疑惑。“都”在句中表示所有的。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燕子为什么低飞?

  因为下雨前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所以,燕子要捉到虫子就必须非得很低。

十、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天阴沉沉的,他看到小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上,蚂蚁搬东西,就去问他们,从他们的回答中知道要下雨了。

同步练习

8、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5课《文具的家》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具、次”等13个生字和斤字旁1个偏旁;会写“文、次”等7个生字。掌握“包”字的笔顺书写规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经验,读好人物的对话。

  3.初步养成爱护文具的习惯。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文:wén(文学、语文、文字、古文)

  次:cì(一次、多次、次数、次要)

  找:zhǎo(找到、自找、寻找、找春天)

  平:píng(平时、平分、公平、平安)

  办:bàn(办法、办事、办理、办公)

  让:ràng(让行、礼让、让座、让位)

  包:bāo(包子、包工、包办、包围)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具:jù(具体、文具、玩具)

  丢:diū(丢弃、丢下、丢失)

  哪:nǎ(哪样、哪里、哪来)

  新:xīn(新鲜、新生、新年)

  每:měi(每天、每次、每个)

  她:tā(她们、她的、她人)

  些:xiē(一些、有些、那些)

  检:jiǎn(检查、检阅、体检)

  查:chá(检查、查询、查看)

四、多音字

  仔:zǎi(牛仔)zǐ(仔细)

  转:zhuǎn (转身)zhuàn(转笔刀)

五、近义词

  仔细——认真 检查——查看 所有——全部

六、反义词

  新——旧 大——小 仔细——马虎

七、理解词语

  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

  平平安安:平稳安全。

  仔细:当心;细心。

  眼睛: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

  知道: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

  文具:指笔墨纸砚等用于作书画诗文和学习的物品。

八、句子解析

1.橡皮,只擦了一回,再想擦,就找不着了。

  和贝贝的铅笔一样,贝贝的橡皮也只用了一次就不见了,“一回””再”“找不着”再次说明贝贝对文具不够爱护,不会收拾自己的文具,表现了她的粗心和丢三落四,以及丢失橡皮之后的着急心情。

2.贝贝眨着一双大眼睛,对妈妈说:“我也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说明贝贝还没有养成整理文具的习惯,导致天天丢东西,连自已是怎么丢的都不知道。

3.贝贝想起来了,她书包里的文具盒,就是这些小文具的家。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想起来了”说明贝贝听了妈妈的话,在动脑筋想办法,也想给这些文具找一个家,让他们每天都和贝贝一起回家。

九、问题归纳

1.妈妈是怎样劝贝贝爱护文具的?

  妈妈用贝贝有一个家,自己每天能平平安安回家做例子,让贝贝直观地感受到给铅笔、橡皮和转笔刀等文具找家的重要。妈妈这样说是让贝贝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让她自己知道爱惜文具、收拾文具的必要性。

2.从此,每天放学的时候,贝贝都要仔细检查,铅笔呀,橡皮呀,转笔刀哇,所有的小伙伴是不是都回家了。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贝贝从此爱护文具了?

  从“每天、都要仔细检查、所有的”可以看出贝贝爱护文具。

3.你平时是怎样爱护文具的?

  我会包书皮、每天给橡皮洗澡、写完作业清点学习用品、整理书包。

十、练习用“一……就……”说一句话。

  1.我一上完体育课,就感到口渴。

  2.太阳一出来,地上就像着了火。

  3.我一看到上海美丽的夜景,就不想再离开了。

  4.铃声一响,同学们就马上进了教室。

十一、课文主题

  课文先写贝贝不爱惜文具,文具只用过一次就都丢了,妈妈提醒她给文具找个家。贝贝把文具盒当作文具的家,从此每天放学贝贝都会认真检查自己的文具。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爱惜文具,学会整理文具。

同步练习

9、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故事。这篇课文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以“赛马”为线索,生动地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仔细地观看比赛,巧用智谋,用相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取得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在这里边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思想方法的巨大作用。世间的万物无不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发生向对立面的转化。也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作者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物介绍:

  田忌 名忌,字期,又日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他和孙膑军事上是合作伙伴,生活上是互相关心的好朋友。

  孙膑 本名孙伯灵,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孙武后代。著有《孙膑兵法》。

  齐威王(前378-前320)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我会写:

  赢:输赢 赢家 赢得 赢利 互利双赢

  拳:拳头 打拳 拳脚相加 赤手空拳

  擦:摩擦 擦拭 擦洗 摩拳擦掌

  策:政策 决策 策略 计策 束手无策

  荐:推荐 举荐 毛遂自荐

形近字:

  赢(输赢)羸(羸弱)

  拳(拳头)眷(眷恋)

  策(策略)枣(红枣)

  荐(引荐)荏(荏苒)

多音字:

  差:chā差错 chà相差甚多

  chāi出差 cī参差不齐

  调:diào(调换)tiáo(调味剂)

近义词

  赏识——欣赏 引荐——推荐

  信任——相信

  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兴高采烈

反义词

  赢——输 满意——失望

  胸有成竹——束手无策

  跃跃欲试——无动于衷

  兴致勃勃——兴味索然

  不动声色——惊慌失措

理解词语:

  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活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多用于上对下)。

  引荐:推荐。

  门客: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竞赛 或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情绪很高的样子。

  出谋划策:出主意,定计策。

  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孙膑受赏识及观赛马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3~9):写孙膑献策,初显谋略。

  第三部分(10~14):写田忌按孙膑的办法赢了齐威王,验证了孙膑的智慧。

  第四部分(15、16):由于孙膑的智慧和谋略,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

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写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赞美了孙膑足智多谋,敢于打破常规,扬长避短的优秀品质,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成功。

问题归纳:

1、详细写赛马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具体写明了三场赛马是如何比的,结果是田忌输一场,赢了两场,最终获胜,说明孙膑的方法奏效了,印证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2、孙膑是一个怎的人?

  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

3、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次?结果怎么样?

  答:田忌和齐威王赛马。赛了两次。第一次田忌三场都失败了,第二次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4、第二场比赛田忌为什么能取胜?

  田忌按孙膑的策略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然后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再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胜两场输一场,赢了比赛。这说明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取长补短、转败为胜了。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好好分析,运用智慧打破常规,扬长避短,才会想出好办法,采用恰当的方法就能成功。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有一次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打破常规,合理安排了上中下三等马的出场顺序,帮助了田忌赢得了赛马的胜利。孙膑被田忌举荐给了齐威王,并做了军师。

2.连一连,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说一说: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齐威王:上等马——马田忌:下等马

  齐威王:中等马——马田忌:上等马

  齐威王:下等马——马田忌:中等马

  原因:因为双方每个等级的马的实力相差不是很悬殊,但在孙膑的计策中,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以最弱对最强,抵消其优势。然后再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就能取胜。

☆ 选做: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找一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比如: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等。

课外拓展:

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

  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同步练习

10、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小英雄雨来(节选)》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囊” “吧”“塞”“哇”的字音,会写15 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给课文各部分加小标题 ;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5.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表达方式,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和机智勇敢的品质,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

二、作者简介

  管桦(1922—2002)原名鲍化普,河北丰润人,中共党员,著名作家、诗人。1940 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救国报》随军记者,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文艺队副队长、队长,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副团长,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员,中央乐团创作员,北京市作协驻会作家。主要作品:小说《荆各庄的故事》《小英雄雨来》《将军河》等。儿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的田野》《快乐的节日》等。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晋:jìn(晋级、晋剧、晋升)

  炕:kàng(土炕、暖炕、炕一炕)

  铅:qiān(铅笔、铅球、铅笔盒)

  迈:mài(迈进、年迈、迈步)

  呜:wū(呜呜、呜咽、一命呜呼)

  栓:shuān(枪栓、门栓、消防栓)

  胳:gē(胳膊、胳臂、胳肢窝)

  膊:bó(胳膊、赤膊上阵)

  劫:jié(抢劫、劫财、劫后余生)

  绸:chóu(丝绸、绸布、未雨绸缪)

  扒:bā(扒开、扒堤、扒着栏杆)

  敌:dí(敌人、敌对、势均力敌)

  尸:shī(尸体、尸首、行尸走肉)

  趁:chèn(趁机、趁早、趁火打劫)

  慌:huāng(慌张、慌忙、慌乱)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絮:xù(苇絮、柳絮、棉絮)

  扭:niǔ(扭开、扭动、扭身)

  姥:lǎo(姥姥、姥爷、姨姥姥)

  糠:kāng(米糠、稻糠、糠皮)

  捆:kǔn(捆绑、捆紧、捆住)

  绑:bǎng(捆绑、绑架、五花大绑)

  毙:bì(枪毙、毙命、束手待毙)

五、多音字

  囊:nāng (鼓鼓囊囊)náng(囊括)

  哇:wā(唔哩哇啦)wɑ(好哇)

  吧:bā(酒吧)ba(走吧)

  塞:sāi(堵塞)sè(闭塞)sài(边塞)

六、近义词

  商量——商议 集合——聚集 赶快——赶紧

  晌午——中午 门槛——门限 劫难——灾难

  爱护——爱惜 凶恶——凶狠 可惜——惋惜

  防备——防范 慌忙——匆忙

七、反义词

  柔软——僵硬 黝黑——白皙 扩大——缩小

  集合——解散 撒谎——坦诚 温和——粗暴

  爱护——破坏 凶恶——和善 慌忙——从容

八、理解词语

  1.晋察冀边区:晋,山西省的简称;察,察哈尔省(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简称;冀,河北省简称。晋察冀边区是我抗日根据地之一。

  2.门槛:门槛下部挨着地面的横。(也有用石头的)。

  3.推推搡搡:搡,猛推。推推搡搡就是使劲推的样子。

  4..睁眼瞎:文盲。

  5.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要摔倒的样子。

  6.扫荡:彻底清除的意思。

  7.劫难:灾难、灾祸。

  8.嘟嘟囔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本课指雨来自言自语。。

  9.鸡冠花:一种草本植物,开的花形状像鸡冠,通常为红色。

九、句子解析

1.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着“雨来”两个字。

  雨来给课本包上书皮,表现了他非常珍惜学习机会,热爱学习。

2.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鬼子的双手比作鹰的爪子。突出了军官的凶残。

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是雨来识字课文的两句话,反复使用,也暗点了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它深化了主题。

4.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

  词语的反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扁鼻子军官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气急败坏的情态,表现了敌人的穷凶极恶。反复的妙用,成了塑造反面人物的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句子的反复,强调了大家见到雨来活着之后的万分欣喜和激动的感情。运用反复,把人们又惊又喜的情态、又疼又爱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十、问题归纳

1.雨来是哪里人?生活在哪个年代?

  雨来是晋察冀边区芦花村人,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

2.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其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其作用是:强调了雨来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是“爱自己的祖国”,深化主题。

4.雨来为什么被称作英雄?他身上具有哪些品质?

  因为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不畏强敌的威逼利诱,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做斗争,最后因为坚决不告密,差点被敌人枪毙。雨来具有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

5.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雨来是个小英雄?

  课文从两个方面来写雨来是个小英雄 :①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②机智勇敢地和日本鬼子做斗争,宁死不屈。

十一、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雨来的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第6-14自然段)写雨来上夜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第15-24自然段)写雨来掩护区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第25-41自然段)写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

  第五部分(第42-46自然段)写芦花村的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

  第六部分(第47-55自然段)写雨来并没有死。

十二、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

同步练习

11、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8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航、宇” 等 15 个生字, 会写“宇、宙”等9 个字,会写“太空、生活”等13个词语。

  2. 积累“宇、航、员”拓展的3组词语,能初步体会每组词语的特点。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太空生活中的趣事。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杯:bēi(杯子、水杯、奖杯)

  失:shī(失去、消失、失手)

  洗:xǐ(洗手、清洗、洗衣服)

  澡:zǎo(澡堂、洗澡、澡盆)

  容:róng(容易、容许、宽容)

  易:yì(容易、交易、轻易)

  浴:yù(浴室、浴巾、浴池)

  室:shì(教室、室外、图书室)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航:háng(宇航、航天、航行)

  宇:yǔ(宇宙、宇航员、眉宇)

  宙:zhòu(上宙、宇宙飞船)

  稳:wěn(稳定、稳当、稳固)

  固:gù(坚固、固定、牢固)

  舱:cāng(机舱、客舱、船舱)

  饮:yǐn(饮酒、饮料、饮水)

  件:jiàn(一件、文件、条件)

  题:tí (题目、主题、话题)

  密:mì (秘密、紧密、密室)

  桶:tǒng(水桶、饭桶、铁桶)

四、多音字

  喷:pēn(喷水)pèn(喷香)

  觉:jiào (睡觉) jué (觉得)

  得:dé(得到)de(觉得)děi(不得劲儿)

五、近义词

  舒服——舒适 必须——务必

  容易——简单 普通——平常

六、反义词

  舒服——难受 必须——不必

  失去——得到 容易——困难

七、理解词语

  航天员:或称宇航员,指驾驶航天器并在航天中从事科学研究或军事活动的人。

  安稳:安静平稳。

  普通:平常,一般。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八、句子解析

1.喝水的时候,如果用普通的杯子,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

  句中运用了“如果”“即使……也……”两组关联词语,生动地说明了在太空中用普通杯子是喝不到水的。

2.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航天员要想喝到水,得使用一种带吸管的饮水袋。

  这里写出了水在太空失去重量是不会往下流的原因。也写出了在太空只有使用带吸管的塑料杯才能喝到水。

3.人稍一用力碰到仓体就会飘到半空中,咳嗽一声就有可能后退好几步。

  “飘”“后退好几步”形象地写出了在宇宙飞船里走路的有趣。

4.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可不是件容易事,从喷头喷出的水总是漂浮在空中。

  “不是件容易事”写出了在太空洗澡很困难。

九、问题归纳

1.说一说课文是采用什么结构方式写的。

  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以设问句总起全文,点明太空生活很有趣。然后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四个方面介绍太空生活中的趣事。最后以反问句总结全文,强调太空生活的有趣。

2.航天员在太空中如何才能睡个安稳觉?

  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航天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不然,翻一个身,就会飘到别处去了。

3.太空中发生这些趣事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太空的物体会失重。

十、课文主题

  本文用浅显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在太空中生活的种种趣事,激发我们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兴趣。

同步练习

12、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浙:zhè(浙江、浙菜、浙商)

  罗:luó(罗列、天罗地网、星罗棋布)

  杜:dù(杜鹃、杜绝、杜撰)

  鹃:juān(杜鹃花)

  窄:zhǎi(宽窄、狭窄、窄小)

  郁:yù(郁闷、忧郁、郁郁葱葱)

  肩:jiān(肩膀、肩背、摩肩接踵)

  臀:tún(臀部、臀围、后臀)

  移:yí(移动、转移、愚公移山)

  额:é(额度、额角、名额)

  陆:lù(陆地、陆军、陆续)

  乳:rǔ(乳房、母乳、石钟乳)

  笋:sǔn(竹笋、春笋、石笋)

  端:duān(端正、两端、变化多端)

  源:yuán(水源、源头、来源)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簇:cù(一簇、簇拥、花团锦簇)

  漆:qī(漆黑、油漆、如胶似漆)

  蜿:wān(蜿蜒)

  蜒:yán(蜿蜒)

五、多音字

  曲:qū(曲折)qǔ(乐曲)

  转 zhuàn(转圈)zhuǎn(转弯)

  调:diào(调动)tiáo(调节)

  系:xì(关系)jì(系鞋带)

六、近义词

  仿佛——似乎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

  时而——有时 明艳——明丽 变换——更换

  聚集——集中 观赏一一欣赏 依据——根据

  稍微——略微 等候——等待

七、反义词

  蜿蜒——笔直 明艳——暗淡 聚集——分散

  拥挤——松散 宽广——狭窄 昏暗——明亮

  变化多端——一成不变

八、理解词语

  1.盘曲:盘旋曲折。

  2.明艳:明亮鲜艳。

  3.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4.时而:有时候。

  5.突兀:(山)高高耸立。

  6.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7.蜿蜒:弯弯曲曲。

  8.名目:事物的名称。

  9.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10.观赏:观看欣赏。

  11.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12.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样。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2-3):写途中的见闻。

  第三部分(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部分(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与情形。

  第五部分(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部分(8):作者乘船出洞。

十、句子解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十一、问题归纳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金华双龙洞的?

  作者按“一路迎着溪流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

2.《新华词典》中说,杜鹃花又名映山红,作者为何把二者分开来作比较呢?

  在一些资料中,一般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在《辞源》中提到,映山红并不等于杜鹃,只有野生的杜鹃花才叫映山红。在本文中,作者把二者分开来比较,恰恰体现了作者知识丰富,用词准确。

3.作者描写游览双龙洞的经过时,都用了哪些过渡句?有什么发现?

  过渡句: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发现:这些过渡句靠“泉水”连接在一起。

4.哪个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留下的感受最深?

  孔隙让作者感受最深,因为这处景点窄小低矮,仅容一只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进去,稍微抬头就会撞破额角。

十二、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沿途所见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步练习

1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9课《大象的耳朵》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耷、咦” 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扇” 会写“扇、慢” 等 8个字, 会写“耳朵、扇子” 等11个词语。

  2. 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问句。

  3. 能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4.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是我”的意思。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扇:shàn(扇子、风扇、电扇)

  慢:màn(慢慢、慢走、快慢)

  遇:yù(遇到、遇见、机遇)

  兔:tù(兔子、白兔、兔毛)

  安:ān(不安、安全、安定)

  根:gēn(树根、根本、生根)

  痛:tòng(头痛、痛苦、伤痛)

  最:zuì(最后、最多、最佳)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耷:dā(耷拉、低头耷脑)

  咦:yí(咦!这是怎么回事?)

  竖:shù(横竖、竖直、竖立)

  竿:gān(竹竿、鱼竿、竖竿)

  舞:wǔ(舞蹈、跳舞、挥舞)

  烦:fán(烦恼、烦躁、烦闷)

四、多音字

  似:shì(似的) sì(似乎)

  倒:dào(倒车)dǎo(倒下)

  觉:jué(觉得)jiào(睡觉)

  扇:shàn(扇子)shān(扇动)

五、近义词

  耷拉——低垂 散步——漫步 经常——时常

六、反义词

  竖——横 耷拉——高昂 经常——偶尔

七、理解词语

  耷拉:向下垂。

  散步:随便走走(是一种休息或锻炼身体的方式)。

  竹竿:砍下来的削去枝叶的竹子。

  心烦:心里烦躁或烦闷。

八、句子解析

1.后来,大象又遇到了小羊。小羊也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这也是个疑问句,小羊对大象的耳朵提出质疑,写出大象的耳朵确实与众不同。

2.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不安”是心理描写,写出了大象对自己的耳朵不能竖起来也产生了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毛病。

3.可是,大象的耳朵眼儿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他的耳朵孔里跳舞,吵的大象又头痛,又心烦。

  “飞进去、头痛、心烦”,写出大象用竹竿把耳朵撑起来了的后果很糟糕。

4.大象说:“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写大象决定做回自己,不再改变。

九、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写了小动物们都认为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大象把耳朵撑起来, 却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最后还是把耳朵放了下来,并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

2.大象遇到了哪些动物?大象的耳朵与这些动物的耳朵有什么不同?

  大象遇到了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别的小动物都说竖着的。

3.从这件事中,大象明白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大象明白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道理。 我的理解:我们不该盲目遵从世俗言论。

十、课文主题

  本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我们讲了大象耳朵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大象的做法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的东西,不要盲目学习别人,不然会适得其反。

同步练习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多彩的活动》习作指导与范文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知识要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同步练习 《枣核》生字词拼音等知识点、练习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及练习 《我爱做手工》指导、范文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生字笔顺拼音组词 《棉花姑娘》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问题解答与教学内容预习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习作指导与范文 低年级看图写话资料大汇总(附常用词语、常用句式、练习)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习作指导+范文 《忆读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人之初》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交际方法指导与例文《父与子》 《口语交际:讲历史故事》交际方法与实例

最新学习资源 《搭船的鸟》中的句子解析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我是什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后习题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搭船的鸟》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与词语解释 《不懂就要问》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块奶酪》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我是什么》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近反义词等知识点预习

相关信息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三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单元习作范文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我想对爸爸说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教学设计 四年级写人作文我的淘气表弟 四年级寒假作文我的弟弟 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背诵内容和闯关表(古诗、课文、日积月累)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