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教学目标: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解全文思路。
3、提高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4、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及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写板书)大家注意这个“记”字,我们现在写文章用的是“纪念”,而当时那个年代,“记念”与“纪念”通用。(板书)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下面请看课文注释1,找一位同学念一下,鲁迅为了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君而写的这篇文章,收录在《华盖集续编》。回顾一下鲁迅的个人资料,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看透了中国人内心本质的人,之所以弃医从文,写了大量文章,《呐喊》、《彷徨》、《狂人日记》等等,就是为了从思想上唤醒迂腐的民众,救国救民。台湾学者李敖认为鲁迅的文章在当今已经过时了,这是错误的观点,鲁迅及鲁迅的文章永远不过时,永远激励着中国人远离迂腐,勇往直前。
三、解决生字词:
学生找出生字词,写黑板上,教师指导补充(板书)
编辑ji(二声);不惮dan(四声)
寥落liao(二声)luo着~la~东西lao~枕
洗涤di(二声)丝绦、绦虫
菲薄fei(三声)bo(二声)绯红fei(一声)虐杀戏谑
踌躇踟蹰攒射攒钱,黯然暗淡
昭zhao(一声)桀骜租赁
暴徒暴动暴风雨;爆发爆竹爆炸
喋血间谍通牒碟子耄耋(七八十岁)
立仆pu(一声)、讣告;前仆后继pu(一声)、风尘仆仆pu(二声)
屠戮lu(四声)浸渍jin(四声)zi(四声)
殒身不恤yun(三声)惩创cheng(二声)chuang(四声)
血痕xue(四声)呕心沥血贫血;流血了xie(三声)鸡血血块
抹杀mo(三声)抹布ma(一声)转弯抹角mo(四声)
长歌当哭dang(四声)妥当安步当车上当当年(本年、同一年)
当前dang(一声)当下应当当初当年(那一年)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快速读全文,并概括每节内容,学生写黑板上,再找若干学生修正,提出不同看法。
将七节内容归为三部分,并用四个字概括大意,如下:(板书)
写作缘由一、悼念刘和珍君————爱
二、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恨
记念主体三、追述生平事迹————生前
四、概括惨遭杀害————遇害
五、详写遇难经过————遇害
教训意义六、劝诫徒手请愿————否定
七、激励奋然前行————肯定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结合课文,说说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回顾:
1、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板书)
①(第一节)生前爱看鲁迅文章;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向往革命,追求进步,渴望真理
②(第三节)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
③(第三节)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善良
④(第三节)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思想、有责任感
⑤(第三节)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富有斗争精神
⑥“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勇赴国难,不惜殒命,是热血青年
2、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是一个品行良好,具有正义感与责任感的青年女学生,而段政府杀害的却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不言而喻。写刘和珍遇难的详细过程,是以斑见豹来窥见整个惨案场面,触目惊心,痛恨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深切悼念死难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1、学习第二节:
集体诵读,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板书)
背诵第二节
2、学习第四节:
学生诵读,思考:围绕惨案,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以“我”的活动为线索,思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以时间为顺序安排的。(板书)
背诵第四节
三、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1、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这两句话的含义为: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鲁迅要求自己做一个“真正的猛士”,也希望更多人成为“真正的猛士”。
2、惨象……流言……灭亡。
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灭亡。”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与鼓动。
四、合作探究
第六节第1段写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从文字上看,作者不十分赞成学生徒手请愿,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后作业:1、背诵第二、四节;
2、做课后练习
2、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教学目标: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解全文思路。
3、提高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4、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及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写板书)大家注意这个“记”字,我们现在写文章用的是“纪念”,而当时那个年代,“记念”与“纪念”通用。(板书)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下面请看课文注释1,找一位同学念一下,鲁迅为了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君而写的这篇文章,收录在《华盖集续编》。回顾一下鲁迅的个人资料,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看透了中国人内心本质的人,之所以弃医从文,写了大量文章,《呐喊》、《彷徨》、《狂人日记》等等,就是为了从思想上唤醒迂腐的民众,救国救民。台湾学者李敖认为鲁迅的文章在当今已经过时了,这是错误的观点,鲁迅及鲁迅的文章永远不过时,永远激励着中国人远离迂腐,勇往直前。
三、解决生字词:
学生找出生字词,写黑板上,教师指导补充(板书)
编辑ji(二声);不惮dan(四声)
寥落liao(二声)luo着~la~东西lao~枕
洗涤di(二声)丝绦、绦虫
菲薄fei(三声)bo(二声)绯红fei(一声)虐杀戏谑
踌躇踟蹰攒射攒钱,黯然暗淡
昭zhao(一声)桀骜租赁
暴徒暴动暴风雨;爆发爆竹爆炸
喋血间谍通牒碟子耄耋(七八十岁)
立仆pu(一声)、讣告;前仆后继pu(一声)、风尘仆仆pu(二声)
屠戮lu(四声)浸渍jin(四声)zi(四声)
殒身不恤yun(三声)惩创cheng(二声)chuang(四声)
血痕xue(四声)呕心沥血贫血;流血了xie(三声)鸡血血块
抹杀mo(三声)抹布ma(一声)转弯抹角mo(四声)
长歌当哭dang(四声)妥当安步当车上当当年(本年、同一年)
当前dang(一声)当下应当当初当年(那一年)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快速读全文,并概括每节内容,学生写黑板上,再找若干学生修正,提出不同看法。
将七节内容归为三部分,并用四个字概括大意,如下:(板书)
写作缘由一、悼念刘和珍君————爱
二、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恨
记念主体三、追述生平事迹————生前
四、概括惨遭杀害————遇害
五、详写遇难经过————遇害
教训意义六、劝诫徒手请愿————否定
七、激励奋然前行————肯定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结合课文,说说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回顾:
1、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板书)
①(第一节)生前爱看鲁迅文章;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向往革命,追求进步,渴望真理
②(第三节)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
③(第三节)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善良
④(第三节)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思想、有责任感
⑤(第三节)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富有斗争精神
⑥“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勇赴国难,不惜殒命,是热血青年
2、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是一个品行良好,具有正义感与责任感的青年女学生,而段政府杀害的却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不言而喻。写刘和珍遇难的详细过程,是以斑见豹来窥见整个惨案场面,触目惊心,痛恨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深切悼念死难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1、学习第二节:
集体诵读,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板书)
背诵第二节
2、学习第四节:
学生诵读,思考:围绕惨案,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以“我”的活动为线索,思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以时间为顺序安排的。(板书)
背诵第四节
三、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1、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这两句话的含义为: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鲁迅要求自己做一个“真正的猛士”,也希望更多人成为“真正的猛士”。
2、惨象……流言……灭亡。
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灭亡。”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与鼓动。
四、合作探究
第六节第1段写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从文字上看,作者不十分赞成学生徒手请愿,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后作业:1、背诵第二、四节;
2、做课后练习
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三类人对刘和珍的死的态度及这篇文章对这三类人的意义。
3、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句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情感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
二、本文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课文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1、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追求真理,有主见。
2、不为势力所趋,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富有斗争精神。
3、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富有责任感。
4、欣然前往,府门喋血:不畏强暴。
5、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善良、温和
总结: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和善;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不畏强暴,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三、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将刘和珍“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过程展示给人们,才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请同学们阅读第五部分,思考:这样的经过说明了什么?
这是一种法医式的尸检报告语言,没有任何渲染,没有任何形容,但正是在这种客观公正的记录之中却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情感:
中国女子在弹雨中能够相互救助,虽殒身不恤;说明了反动派的野蛮、卑劣,凶残,无耻。
四、这样一位优秀的爱国青年竟然在执政府门前被残忍的杀害,她牺牲后社会各方面的反应如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个追求真理,有主见,富有斗争精神,富有责任感,不畏强暴,
善良、温和的女子,她决不是“暴徒”,她的微笑,温和让反动派给她的“暴徒”称谓显得苍白无力,这是对反对派无耻谰言的最好鞭挞。
既然她不是暴徒,对照刘和珍遇难经过,谁才是真正的暴徒?
明确:段祺瑞政府
五、鲁迅在文中歌颂了刘和珍的英勇于伟大,揭露了反动派的可耻罪行,想想文中除了这两类人,还写了其他人吗?(细读文章的第二和第六部分)
“庸人”,也就是“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类“庸人”呢?
明确:“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
“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这些人不觉悟,对刘和珍的死比较冷淡,对刘和珍事件的态度,漠然,漠不关心。
六、鲁迅写此文,除了奉献最大的悲哀与尊敬,控诉段政府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和批评“闲人”的冷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意图?
齐读最后倒数第二段。“苟活着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这句话恰当地评价了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让苟活着得到希望,让真的猛士更加坚定的去战斗。
第二课时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发展脉络?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预定《莽原》,因此说了这话,表明了我对刘和珍这样进步青年的爱护。
2、“可我实在无话可说”: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论调,痛苦,责任感,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责任感,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儿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的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认为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意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也似乎更加重了。
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6、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上面“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
7、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哀痛到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2)鲁迅是如何看待“三•一八”惨案的?(齐读第六节)
不赞成
(3)如何理解“煤”的比喻?
明确:以煤的形成来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中,饱含了作者深深地哀痛与惋惜之情。
(4)本文引用陶潜的诗句有何作用?
明确:借用“托体同山阿”表示自己希望烈士精神像高山一样永垂不朽“永存微笑的和蔼的
旧影“以激励后死者向反动派作斗争。
(5)“真的猛士”“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着”分别指什么人?
真的猛士:革命者
庸人:平平常常无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他们容易忘却,不死反抗。
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也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冷漠,冷眼观人生。
苟活着:作者的自指。
4、《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微山县第二中学隋玉夫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认清人物的所为及其意义。
2、品析文中重点语句。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
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意义。
设计意图: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评述。文章的前两个章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探求本次惨案的意义。文中严厉的控诉了三种人:反动势力、走狗文人、不清醒的庸人。无比沉痛的悼念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奉献她的悲哀和敬意。同时也是在告诫爱国青年注重斗争的方式方法,更是颂扬了他们的勇敢和坚毅。在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面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大屏幕展示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刘和珍(微笑的)等人的图片,中国历史上年轻的英雄女性。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看题目有什么不对的吗?(附带解题:时代原因“记”通“纪”,纪念-记人叙事类,君-尊称。当时刚刚兴起白话文,文白掺杂,需要联系上下文认真体会。)
记叙文往往是通过记人、忆事、抒情、议论来展现人物形象,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
二、检查预习,介绍写作背景
字音通读,字形掌握。(提前布置学生给刘和珍等人写一份颁奖词)。
三、研习文本,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记叙文,更是一篇用血泪写就的控诉书,文中多达十次提到了“血”,请分组找出每部分各有几次出现带有“血”的字迹。同学们浏览全文,分组讨论,加以概括。(注意课下注释)
明确:(一)写作缘起(1次)(二)唤醒庸人(3次)(三)和珍概况(0次)(四)和珍遇害(1次)(五)遇害经过(2次)
(六)惨案教训(2次)(七)惨案意义(1次)
问:遍布的“血”字,道尽了作者无尽的愤怒和悲哀,这是谁流的血?又是谁制造的这次惨案?
明确:爱国青年的血;反动的执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惨案。
四、生活点滴,走近人物
1、文中记叙了刘和珍的什么?她为什么要去集会请愿?结果呢?
明确:常常微笑,预定《莽原》,喜爱文学,引领学潮,集会情愿。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了反抗帝国列强的入侵。
结果喋血执政府门前。
2、展示刘和珍遗照,人物的塑造是通过语言、形象、动作、行为、心理等方面表现的。讨论:她是怎么样的一个女子啊?
明确:年仅22岁,品行良好的北师大女生。她始终微笑,追求真理,不畏强权,追求正义,互相救助,殒身不恤。——她却被残忍地杀害了。
当然不是她一个,还有杨德群等一个群体,他们是中国的希望。却惨遭屠戮。
3、老师也找了一些,在这里为她写了一首诗,与同学们共勉。
刘和珍君
她常常微笑着,态度温和
她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她引领学潮,反抗强权
她虑及母校,黯然泣下
她为国请愿,毅然前往
她始终和蔼的微笑着
可她留下的只有
一片血污,一副骸骨
……
勇敢从容,为国请愿——我们记着你
互相救助,殒身不恤——我们念着你
刘和珍君,您是真的勇士!
(希望你能为刘和珍等人写一段颁奖词)
五、形式内容,语句赏析
1、该不该为这个伟大的女子写一些东西来纪念她?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第二段的时候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三段的时候却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出离愤怒,揭露反动政府的滔天罪行;白色恐怖思想高压,造谣污蔑,言语难免含蓄富有深意。可是鲁迅先生依然要拿起笔来战斗。激励勇士,奋然前行。
问:作者写了哪几类人,对他们分别是什么态度?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牺牲的烈士——反动势力——热血青年;还有一些闲人
悲哀——悲愤——悲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大多数的庸人——要鼓舞他们,勇于战斗。
2、分组读第二部分第一段(男生前三句,女生后两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怎么理解“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哀痛者”——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哀痛,为人民的悲惨哀痛。“幸福者”——勇往直前,为人民流血牺牲是最大的幸福。
4、齐读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分组讨论。从形式、内容、和情感效果等方面分析句子。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愤怒感情推向顶点。
“惨象”和“流言”对举,“目不忍视”和“耳不忍闻”并提,概括尽了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残暴无耻和死难青年横遭虐杀的惨状。
“已使我”和“尤使我”又层层递进地写出了作者愤激之情。
再读!
5、理解“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而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还有不理解的语句吗?大家课下可以相互之间讨论解决。下课以后,大家从形式、内容和情感效果等方面课后研讨第三题。
个人读最后两段。
六、拓展探究:生活中,有时候有些事情也会让人看不惯,甚至无法忍受,你会选择什么方式来解决,如果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角度,作为青年我们该怎么办?
七、布置作业
1、为刘和珍写一段颁奖词,200字左右。
2、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八、诵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作结。
5、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课件同步使用说明(2017.3)
梁山现代高中张继全
教学设想
首先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鲁迅先生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会责任感;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第二个目标是对第一个目标的具体和深化,以培养学生披文入情的能力。
具体讲解的内容是以课标题为切入点设置的:1.刘和珍其人;2.纪念的目的;3.纪念的意义。
了解刘和珍其人是讲授本课的一个突破口,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快速浏览文本和筛选整合关键信息的能力。讲清了这个问题,也就为下面的两个问题作好了铺垫。
在讲述第二个问题时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弄清事件发生的背景,即三一八惨案(视频资料)。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所涉及的三类人:爱国青年,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无恶意的麻木的民众。至此,学生就会明白本文纪念目的就不单纯是悼念和赞扬他们这种勇毅的爱国行为了,还有对反动派的控诉揭露,还有对麻木民众的期盼(唤醒以使之加入革命队伍行列)。
纪念的意义也是本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永远怀念烈士,激励猛士前行。2.不可徒手请愿,记住惨痛教育。至此,全文主要内容学生便把握透了。
为了更深刻细致地把握其中复杂的情感,又设计了第四个问题: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这些句子都是值得字斟句酌的。这里,师先作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发现好的句子并试作鉴赏。师的主导学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呈现出来。
最后作业的设计也是围绕关键句子展开的。
操作流程
一、[PPT1]通过齐读课文中摘录的名句,导入新课。然后问学生读了这些句子后的感受(悲愤,本文的感情基调),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名篇(板书课标题)。
二、[PPT3]展示学习目标。
三、[PPT4]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那么,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鲁迅亲自为她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她。(通过快速浏览文本,筛选并整合信息。)[PPT5]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2.预定全年《莽原》。3.学生自治会成员之一。4.常常微笑,态度温和。5.虑及母校,黯然泣下。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7.在执政府前中弹牺牲。她是一位温柔善良追求进步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勇敢的爱国青年。
四、[PPT6]作者为什么要纪念她?或者说纪念她的目的何在呢?首先我们先看一段有关“3.18”惨案的视频资料,然后再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三类人,然后理解作者对这几类人的态度。目的自然也就明了了{PPT7}1.悼念赞扬——勇毅的爱国青年2.痛恨揭露——执政府和反动文人3.哀愤唤醒——无恶意的麻木民众。
五、[PPT8]纪念的意义又何在呢?具体体现在文章哪几部分(6.7部分)1.永远怀念烈士,激励猛士前行。2.不可徒手请愿,记住惨痛教育。
六、[PPT9]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作示范[PPT10],然后引导学生找关键的句子并理解。
七、[PPT11]小结。
八、[PPT12]作业。
本教案配套课件下载地址:http://ftp.ruiwen.com/html_doc/122545.htm
6、《红楼梦选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二、比较阅读
(一)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这次贾政打宝玉显得极不寻常:一是打得格外狠毒,打得宝玉已经不能动弹了还要打,甚至想用绳子勒死宝玉;二是打的时候,不听人劝,直到王夫人来了说“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这样的话才住手。贾政这样毒打宝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开始,贾政问宝玉“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原本无气,及至宝玉“惶悚”之态,“应对不似往日”,这才“生了三分气”,但并无打的意思。接着,宝玉结交名伶事发,贾政“气的目瞪口歪”,但也只是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大概也没有打的意思。待到听了贾环的诬告,得悉宝玉有“淫辱母婢”之行为,“气的面如金纸”,终于大发雷霆,大喝一声:“快拿宝玉来!”一场毒打开始了。
在贾府,世家子弟放荡成习。贾政对于稍有“越轨”迹象的宝玉,为什么连事情的真相如何也不过问,便是一顿毒打?看看贾政是怎样说的:“你们问问他于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责政对宝玉的叛逆思想早有察觉,他担心宝玉终有一天会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才下了毒打的决心的。
(二)《抄检大观园》的写法特点
1.《抄检大观园》不像《宝玉挨打》那样使矛盾突然爆发,而是“引而不发”。
“抄检大观园”的大波澜是由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引起的。绣春囊到了邢夫人手里后成了她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张王牌。因为王夫人和王熙凤掌管着贾府的权力,出了绣春囊的丑事,自然是管家太太奶奶的罪过。王夫人拿着绣春囊到凤姐这里来的时候,“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因为这里包藏着她和邢夫人的矛盾斗争,这也是王夫人完全采纳邢夫人心腹王善保家的建议、决定抄检大观园的原因。
2.《抄检大观园》采取“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王熙凤怀着复杂的目的,带领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群打手,深更半夜在大观园中抄检了七个地方。整个抄检过程,形成了两组对立的双方:一个是抄检与被抄检的对立双方,另一个是在抄检的一方中又有对立的双方。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抄检的七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抄检过程就形成了复杂纷坛、生动感人的情节。
对抄检这一重大事件,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写使“抄检”这个很可能是雷同的事件,出现了变化莫测、惊心动魄的不同场面,按检的七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个既有联系又独具特色的“分镜头”,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千姿万态,花絮纷繁,引人入胜。
(三)“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描写的两大事件。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比较异同
-
1.相同之处:①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②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的。
2.不同之处:①“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剧激化、迅速暴发的手法;“抄检大观园”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②“宝玉挨打”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抄检大观园”运用“分镜头”的手段,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美文赏析
香菱跟黛玉学做诗,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做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品读香菱写的第三首诗。
吟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赏析:香菱在学诗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找到了门径,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样。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手法,抒发内心幽怨。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作好了层层铺垫。结句的感唱,本是作诗人自己的,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两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四、拓展训练
《诉肺腑》
①“诉肺腑”是宝玉和黛王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你怎样评价宝黛的爱情。
②阅读《语文读本》所选的《红楼梦》章节,思考:为什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段落,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其写法,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点、比如,全部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贾政会客的大厅,人物先后出场。戏剧冲突的高潮是贾母登场……可以《宝玉挨打》为题,把小说改写成剧本。写成后也可以组织排练。
《香菱学诗》
从关系上来说,香菱学诗应由宝钗指点,但宝钗却一直反对。一向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的林黛玉则耐心地指导,这是值得深思的。请就此写一篇读书笔记。
《抄检大观园》
①王夫人突然来到王熙凤处,而且“气色更变”“一语不发,走至里间坐下”“含着泪”拿出那个绣春囊,继而“泪如雨下”。一向安祥端庄、心慈面善的王夫人,何以为了绣春囊而如此激动不安呢?讨论后,整理成一篇短文。
②在大观园众多女子中,探春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结合课文及《语文读本》相关章节的描写来评价她的言行,并思考:探春的悲剧意义是什么?
7、《荆轲刺秦王》(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狼烟四起
开端义士请缨
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白衣冠
2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荆轲刺秦王
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
8、《纪念刘和珍君》(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检查预习,请学生概括三一八惨案,教师导入:作为当时震惊中外的大事,许多记者和作家对此事做了许多相关的报道和评价,鲁迅先生是从哪个角度来评价三一八惨案的?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
关于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
三一八惨案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风华正茂,激情洋溢,意气风发,可是如此美好的青年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在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之后,鲁迅先生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来纪念这位爱国的进步的青年女子。
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把握这篇课文的整体内容。大家速度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给课文拟一个小标题,每六个同学一组,要求简洁,并且概括全面。注意看每一部分的主体对象,主要事情,以及作者的感情,抓住关键词、关键句。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回忆认识交往过程。
④对遇害的感受,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揭露真相。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并热情讴歌赞颂。
两个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同桌交流、比较、归纳。
合并归纳:表明写作目的是第一二两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第三、四、五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
三、下面我们看看文章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也是文章怀念的主题对象刘和珍,作者怎么来纪念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学生自读第一、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毅然)
担任自治会员-→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前途-→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黯然)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探讨:⑴为什么详写府门喋血?
明确:①喋血过程:请愿――中弹――未死-→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
②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为什么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意在表现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发动文人的卑劣,使我们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和揭露段其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此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如此善良,如此柔弱、如此美好,如此进步,如此高尚的的青年女子却遭到段祺瑞执政府残酷迫害而死,戕害了如花、年轻、鲜活的生命,怎么不让人痛惜,痛心,这就是人间最大的悲剧!
四、带着满腔的悲愤和对爱国青年的沉痛怀念之情朗读课文﹙分小组完成﹚,点评朗读效果。
五、当悲剧发生后总会有许多纪念诗文,本文的纪念意义是什么,默读6、7节,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关于煤的形成的比喻:此处以煤的形式来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以“大量的木材”来比喻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斗争中流了大量的血,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指由大量木材凝成的煤只是很小的部分,以此来比喻大量流血牺牲而换得的人类历史的前进知识一小步。同时,作者沉痛指出“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请愿并未推动历史前行。“更何况是徒手”,徒手请愿更不能推动历史,使之有任何进步。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中,包含了鲁迅深深的哀痛和惋惜之情。(此节是告诫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
第七节中写到“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吧”这个意义是什么?
几千年来,中国女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遭受阴谋秘技,饱受欺凌压制,素来一软弱著称,但三一八事件却雄辩地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并没有因此消亡。作者向全世界宣告,无论中外的反动派多么凶残、多么卑劣无耻,中国人民是吓不倒的!
六、关于本文难句的意义的理解不必句句灌输,学生有问再作解答。
9、《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蒲茂贤
【设计意图】
本课的练重点是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思路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一项基本功?叶圣陶先生说:“我相信用这个办法练习读与写,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不尽。”本课设计主要体现在思路上面,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思路,思路与结构有什么关系,思路与句群分析有什么关系,理清思路对阅读理解有什么作用,怎样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总之,就是使学生体会到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真正透彻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设计提要】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思路有不同的层面。总体有总体思路,局部有局部思路。一篇文章几个部分的有机联系是总体思路。一个部分往往有几个层次.几个层次的有机联系是一个部分的思路。一个语段几个句子的有联系是一个语段的思路。
本设计由三大方面构成。即:1.怎样理清总体思路?2.怎样理清局部思路?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重点、难点句。
【设计实施】
1.怎样理清总体思路?
[明确]大致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划分段落、层次。
第二步: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概括各段中心。《记念刘和珍君》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标明,七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当然都很紧。但程度有区别。第一二部分说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第三、四、五部分是“纪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是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板书】
奠烈士
纪念刘和珍君的缘由
醒庸人
学潮中(平时)正义感
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责任感
反抗性
概括
惨案中
细节
请愿不足取
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
精神显希望
第三步:探究这样安排思路的理由.方法有二:一是提问题,二是作比较。,
要理清思路,就要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探究段序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后一部分接前一部分有什么道理。文章前前后后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变换角度,可以化为种种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路要从写作缘起这一点出发?第一和第二部分的思路是怎样连贯的?等等。思考这些问题,就可以理清总体思路。探究思路还可以运川比较,也就是假设比较。《记念刘和珍君》的思路不妨这样比较:如果从第三节的内容,即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一、二两节的内容移到第五节后面,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第六节和第七节郜说到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意义,这两节的先后顺序对凋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比较,对于于文章的思路就能有所领悟。
[总结]探究作者思路,可以领悟,“记念刘和珍”,不单是对一个人的纪念,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纪念,评论“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作者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面,不从刘和珍生平写起.而由追悼会引出写作缘起,实质上是展现“二~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势力的感情。中间的记述,实质上正是申述段政府所杀害的是什么样的青年,他们又怎样在杀害爱国志士之时大肆诬蔑。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在冷峻的否定中汲取教训,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在热烈的褒扬中给人们以极大的激
励、鼓舞。
怎样理清局部思路?
【明确】:理清局部语段思路,首先要把握句意,然后再看看句子与句子在事理上有什么联系。拿第二节第l段作具体说明,就可以举一反三。
第一步:标上句子序号,共五句。
第二步:分析句意。
【板书】①真的猛士的表现。②对真的猛士的评价。③庸人淡漠的情态。④庸人淡漠造成的后果。⑤对黑暗世界的愤慨。
第三步:理清语段的思路。
【板书】①—②先概括猛士的表现,再表示自己的看法。③—④⑤先揭露庸人的情态,再指出由此造成的后果,由因到果。
【点拨】理清思路,要抓住“联系”二字。想想段落与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两个字抓住了,就不难理清思路。
3.怎样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重点、难点句?
【明确】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可以准确而透彻地解读词句的含义遇到难句,可以从思路上去求解,理解对不对,可以放进思路去检验,看看跟上下文连贯不连贯。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养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提问】这段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首先要明确第二句话中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指谁.然后理解“哀痛者”、“幸福者”的含义。文中指示代词“这”提示我们“哀痛者”、“幸福者”应是上文的“真的猛士”。“哀痛者”是指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是他们为改变黑暗现状而斗争,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两句话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点拨】遇到难点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其实也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总评】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指导学生弄清思路是十分重要的。本设计运用“心路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课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自觉地养成“尊路识斯真”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