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2-11-27 16:46:08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温习上堂课内容—-作家知识、一二段段意、课下注释词语解释。

  2读三四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提问学生关于范仲淹的知识

  (2)文章一二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3)解释词语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

  胜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观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2导入

  同学们已经说了,文章第二段,简单写了洞庭湖美景,然后转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那么,这览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来继续学习。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3)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天气的恶劣,淫雨、阴风、浊浪是主景,进而写迁客骚人之悲。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5)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乐何极崇辱偕忘把酒临风

  (6)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阳关灿烂及月下的美妙景色,进而写迁客骚人之喜。

  (7)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分析这两段-----

  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共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结论见板书设计

  4练习

  解释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乐何极崇辱偕忘把酒临风

  5反馈练习

  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解析这两段?

  6知识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四段的内容,多个角度进行了学习,希望同学们要认真理解,课下努力消化。

  7板书设计

  恶劣景象----迁客骚人之悲

  描写抒情对比骈散对偶借代

  湖光山色----迁客骚人之喜

  8作业

  背诵课文 课堂记事

  教学反思

2、诗四首之登岳阳楼(其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题 30诗四首登岳阳楼(其一)授课人 赵文学

  班级 八(2)课时安排 第3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

  3、当堂背诵诗歌。

  4、培养学生喜欢读诗的习惯,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

  教学难点 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教学环节 时间 一、导入课文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一 2

  二 二、读准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2、请一个学生朗读。【读准字音:旌,徙】

  3、齐读诗歌。

  4、明确诗歌节奏。【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意节奏。尤其是律诗。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

  (显示诗歌节奏划分)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xǐ)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5、学生根据节奏划分自由朗读。

  6、学生齐读,要求读出停顿。

  三 三、读懂诗歌

  1、解释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

  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3、指名学生讲叙诗歌大意。

  四、读透诗歌

  1、找诗眼。

  【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悲

  2、“悲”在何处?

  【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品析诗句,朗读相辅,明确重读字】

  概括:景悲——己悲——国悲

  3、圈点出品析得出的重读字,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配乐朗读诗歌。

  【只要我们将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准确地读出来,那么诗歌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五、挑战自我

  当堂背诵诗歌《登岳阳楼》

  六、诗歌总结

  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希望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的同学们,能通过诗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可以看出其意欲登高而排忧,岂知望远而伤怀,反倒牵扯万千愁绪,集忧国、感时、伤怀、吊古、思乡、念己于一体,其情感是纷繁复杂的,将登高在一首诗中表达的内涵丰富了许多。

  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景悲

  悲己悲

  国悲

  教学反思

3、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二、三、四段的意思。

  (2)注意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鸣声上下乐其乐同其乐树林阴翳苍颜白发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指名读二段,并说出二段大概意思。

  (2)指名读三段,试译课文。

  (3)指名读四段,试译课文。

  2导入

  看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很高兴。这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理解文章二三四段的意思。同学们掌握的已经很好了,我领大家再强化一下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学习二段,填空

  写早晨景色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写晚上景色的句子“云归二岩穴瞑”

  春景“野芳发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阴”

  秋景“风霜高洁”、冬景“水落石出”

  二段点题句子“乐亦无穷”

  (2)学习第三段,回答:这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分别用原文语句概括

  写了四方面的内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学习第四段,分析文章思路---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了、鸟不知人、人不知太守、乐其乐、同其乐----点明主旨

  4练习

  解释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5反馈练习

  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写晚上景色的句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旨句。

  6知识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二三四段,大致理解了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巩固今日所学

  7板书设计

  早晚四季之景---乐无穷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游人去禽鸟乐、乐其乐、同其乐

  8作业

  背诵课下注释的词语解释

4、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温习上堂课内容—-作家知识、一二段段意、课下注释词语解释。

  2读三四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提问学生关于范仲淹的知识

  (2)文章一二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3)解释词语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

  胜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观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2导入

  同学们已经说了,文章第二段,简单写了洞庭湖美景,然后转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那么,这览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来继续学习。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3)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天气的恶劣,淫雨、阴风、浊浪是主景,进而写迁客骚人之悲。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5)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乐何极崇辱偕忘把酒临风

  (6)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阳关灿烂及月下的美妙景色,进而写迁客骚人之喜。

  (7)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分析这两段-----

  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共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结论见板书设计

  4练习

  解释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乐何极崇辱偕忘把酒临风

  5反馈练习

  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解析这两段?

  6知识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四段的内容,多个角度进行了学习,希望同学们要认真理解,课下努力消化。

  7板书设计

  恶劣景象----迁客骚人之悲

  描写抒情对比骈散对偶借代

  湖光山色----迁客骚人之喜

  8作业

  背诵课文 课堂记事

  教学反思

5、岳阳楼记第三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背课文

  ,互相提问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2.导入

  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学习,这堂课,主要是进行课文的背诵以及默写训练。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教师指导课文背诵方法

  背课文,要先熟悉课文,有句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读,对背课文有极大的好处。

  下面,开始课文朗读比赛。

  分组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好句子,声音洪亮。读完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理解文意。理解记忆,对于课文背诵而言,也是很重要的。要求学生把每一段的内容进行解说。不是翻译,而是说出大概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背诵。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等。

  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去背诵课文。

  4. 练习

  教师指名背诵课文

  5.反馈训练

  1.解释下列加框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6、知识总结

  通过三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既理解了文意,又可以熟练的背诵课文,学习效果很好。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

6、岳阳楼记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题 岳阳楼记 拓展空间

  主备课人 王志军周英 审核人 沙淑芳孙凤君

  学习目标 1.积累古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理解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5.理解古代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重点 积累古实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难点 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课时分配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学生自行读文,把不熟悉的字作标记。然后,看课下注释,查字典,互相询问,过好字音关。

  2、借助工具书,了解作家知识,及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读准下列字音(注意大字)

  滕子京谪守属予作文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淫雨日星隐曜樯倾楫摧

  薄暮暝暝岸芷汀兰静影沉璧何时而乐耶

  2、提问关于范仲淹的知识

  教师准备如下

  范仲淹:心忧天下,以身许国 范仲淹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之一。从27岁步入仕途至64岁溘然长逝,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心系朝廷,忧国忧民,无时或已。一篇360余字的《岳阳楼记》震古铄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颂至今。  自从成为朝廷命官,范仲淹便心忧天下,以身许国,“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唱之。”但是,人心叵测,仕途险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每次犯颜直谏,换来的都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贬谪。天圣年间,宋仁宗欲率群臣为真宗刘皇后祝寿,群臣明知不合礼制,却三缄其口,唯独位卑职微的范仲淹面折廷争,结果被贬出朝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徙陈州(今河南淮阳);任右司谏时,他又因谏止仁宗废黜郭皇后而获罪,贬谪睦州(今浙江建德);权知开封府时,他再因上《百官图》,抨击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被加上朋党的罪名贬知饶州(今江西波阳)。“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虽三次被贬出朝,但他无怨无悔,从不颓唐沮丧,表示“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戏称三次贬谪为“三光”(三次光荣)。任参知政事时,因“庆历新政”失败,他被免职,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知邠州(今陕西彬县),从此未再回到朝廷。  即使受尽屈辱,范仲淹也不改忧国忧民的初衷。他乘船赴睦州任时,风急浪恶,一家十余口险些葬身鱼腹;贬官饶州时,沿途十余州的地方官因惧党祸,竟无一人出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都不放在心上,有诗云:“三出专城(地方长官称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世间荣辱何足道,塞上衰翁也自知。”知邓州时,他上谢表称:“救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以救民疾、分国忧为己任,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范仲淹却是“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只要有一点欢乐,他都愿与天下人共之。  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都是心在朝廷,情系百姓。明道年间,江淮、京东发生蝗灾,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请求朝廷派人赈济,仁宗不理,他愤然质问:“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这才命他安抚江淮。任参知政事时,将那些庸才宵小从官员登记簿上一笔勾销,硬是把这些不称职的官员悉数罢黜。他任地方官时,所到之处关心民瘼,兴利除弊,泽被一方。他在知苏州时遇暴雨成灾,千里沃野顿时成了水乡泽国,为疏浚河道,范仲淹多次跋涉于泥泞水潦之中;知开封府时搏击豪强,整顿吏治,京城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歌谣;饶州产茶,那里的百姓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鸟衔茶,负担沉重,仲淹任饶州知州后即奏免了这项弊政;庆历六年(1046年)仲淹知邓州(今属河南)时当地亢旱不雨,58岁的他亲率百姓凿井浇田,居然使这一年五谷丰登,家饶人足。。他乐善好施,回苏州省亲,把3000匹绢悉数散与亲朋故旧,并置田数千亩为义庄,以赡养亲族中的穷人。而他贵为大臣,非宴客不食肉,妻子则荆钗布裙,儿媳有一顶绫罗做的帐帷,仲淹以为过于奢侈,不准带回家。此类事例甚多,足见解衣推食、济困扶危是他的一贯品格。

  导入

  现在的执政者,宣扬的是为人民服务,在古代,就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把这一思想发扬光大的,就是北宋一位政治家----他就是范仲淹,让我们学习他的《岳阳楼记》

  2.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解题—记,是一种文体,以记叙为主。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岳阳楼,在洞庭湖畔,交通要地。人们多在此处聚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面提到了这座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写洞庭湖的浩荡的。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这是一篇应朋友之邀而作的文章,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指名读第一段,学生先自译课文,借助工具书。注意下列词语: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

  归纳本段内容:作记缘由。

  学习第二段,学生借助工具书先自译课文,然后交流明确。注意:

  1重点背诵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词语解释

  胜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观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归纳层次意思,分两层

  一层(“予观夫巴陵胜状……气象万千”)写洞庭湖美景。

  二层(“然则北通巫峡……得无异乎”)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

  练习

  1、概括一二两段的意思

  2、解释词语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

  胜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观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3.反馈训练

  利用教科书,把一二两段的译文写到练习本上。教师答疑解惑。

  4.知识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了作者写作的原因,并了解了洞庭湖美景。为下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5.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缘由洞庭美景迁客骚人览物之情

  6.课下作业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7、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嘉鱼县南嘉中学周珑玲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背诵课文,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培养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今天接着学习21课《桃花源记》,上一堂课我们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课文线索。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二、温故知新

  1、你知道这些带点词语的意思吗?【分组接龙比赛】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5)才通人(6)豁然开朗

  (7)屋舍俨然(8)阡陌交通(9)阡陌交通

  (10)便扶向路(11)便要还家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乃不知有汉

  (14)无论魏晋(15)皆叹惋

  (16)不足为外人道也(17)诣太守

  (18)欣然规往(19)寻病终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

  三、合作学习

  (一)品桃源之美

  1、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呢?请大家帮忙找一找,并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环境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生活美;人情美。

  (1)桃花林美在何处?这样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吗?喜欢吗?请用喜爱的感情读一读。能背下来吗?)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作铺垫。

  (2)桃源人的生活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见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桃花源还具有神秘美。(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二)悟作者之情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猜一猜渔人说了些什么?

  汉……三国……东晋……

  2、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3、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4、对比当时桃源里和桃源外的生活环境,猜想一下陶渊明当时的思想是怎样的?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四、拓展延伸

  1、如何劝桃花源人走出桃花源?

  2、当代歌曲唱桃源

  梦入桃花源(歌词)

  作词:石煌远

  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辩水天,哪最蓝.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牧笛惊花雨,化蝶戏流泉.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桃花源,桃花源,梦入桃花源,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梦入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梦入桃花源,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梦入桃花源。

  3、背诵课文。

8、《变色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何彩华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

  2.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3、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点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中心思想的特点,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沙皇统治下人不如狗的黑暗现实,教育学生鄙视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恶行为。

  [教学重点]

  1.运用精彩的对话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2.细节描写的作用。

  3.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

  2.学习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点拔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变色龙图片)让学生说说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的特点,教师顺势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形象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师生交流。)

  (1)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态度有几次变化?他的态度是围绕什么而变化的?(结合课后练习一,完成下表)

  学生讨论、梳理、概括:(多媒体展示)六次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小狗 对赫留金

  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人群中有人说好象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下贱胚子。 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野狗,弄死它算了。

  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我早晚要收拾你!

  他的态度是围绕“ 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的。

  (2)从奥楚蔑洛夫对老百姓和对将军的不同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A.对老百姓的话语:

  “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

  “我们绝不能管。”

  “我早晚要收拾你!”

  ——表现出奥楚蔑洛夫专制横蛮、欺凌百姓的性格特点。

  B.对将军的话语:

  “就说这是我找着,派人送来的。”

  “这是他老人家的……”

  ——表现出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献媚讨好的性格特点。

  (3)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一穿一脱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二)

  明确:细节描写,他的一穿一脱,刻画了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窘态。

  第一次:穿在身上——身份标志、装腔作势的道具

  第二次:脱下——掩饰狼狈

  第三次:穿上——内心恐慌

  第四次:裹紧——掩饰恐慌

  (4)文章以“变色龙”为题目,好在哪里?

  (要点:以课文题目为媒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提示他们看看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这个问题。)

  2.理解奥楚蔑洛夫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师明确:奥楚蔑洛夫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小说通过对欺上媚下、见风使舵、厚颜无耻、趋炎附势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刻画,形象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和反动,辛辣地批判它反人民的本质。

  三、联系生活迁移联想

  1.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奥楚蔑洛夫处理这一个案子,这件事是否会处理得更好些?

  (要点:开放性题,说会与不会都是可能的,但关键是找到相应的依据。从课文内容看来,围观的人同样是没有正义感可言的,也就是说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应该能感觉到些什么的。)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变色龙”的存在?请你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待人处事的追求。让我们工整地写写“人”字的一撇一捺。

  2.拓展延伸:试设想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迎面遇见了将军的哥哥,两人进行了对话。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这段对话。要求:对话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字数200字左右。

  附板书:

  狗主人(说是将军)(说不定是将军)(证实是将军的哥哥)

  (2)“小狗”(4)“名贵的狗”(6)“怪伶俐的狗”

  变——————————————————————

  (1)“疯狗”(3)“下贱胚子”(5)“野狗”

  狗主人(不知谁)(不是将军)(不是将军)

9、《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共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2、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学习生字: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为坻(chí)

  为嵁(kān)佁然(yǐ)参差(cēncī)披拂俶(chù)而远逝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翕(xī)忽

  三、古汉语知识:

  1、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2、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今常用义为“往”。

  3、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先叙写寻潭的经过,概写石潭的全貌。再写潭水与游鱼。接着写潭溪与岸势,最后写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游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教师小结: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失落、抑郁、痛苦更是于事无补。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用灿烂的笑脸去应对挫折,不仅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21、小石潭记

  1、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4、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环境清幽、抑郁忧伤。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文中景物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通过朗读探究景物特点和写景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领略自然风光之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熟读成诵,学习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高山流水的美景让我们陶醉,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探访小石潭的美丽。

  2、(1)了解文体“说”及作者,由学生相互补充完成。

  (2)疏通文意: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独立解决,小组交流互补,各组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完成。

  3、整体感知

  (1)理出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学生根据段落公开内容,并弄清是从游览顺序进行写作。)

  (2)潭中景物及其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由学生找出所写景物,再概括景物特点)

  4、问题研究

  (1)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去写水的清澈?请结合课文简析。

  师提示:作者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写的整段无“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突出水清澈的程度;接着写鱼的影,借日光来显示,太阳照下来连鱼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

  (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提示: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5、解决疑难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以教师点拨为主。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拓展延伸(练习)

  从文中选取其中最让自己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动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内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7、小结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自然风物,寄寓了自己被贬谪的遭遇,倾注了孤寂抑郁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动静结合,有化静为动;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8、作业

  (1)背诵全文

  (2)背诵相关知识点

  9、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忧伤情感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凄清寂静寓情于景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⒈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⒉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⒊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

  学习的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物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11、岳阳楼记说课教案(第一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岳阳楼记>>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

  2、构建开放课堂。

  3、尊重个性体验。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疑难点拔。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及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志趣。第三课时,归纳文言字词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导入: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背景介绍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听录音朗读。要求:(1)准音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学生齐读课文。

  3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4师生互动解疑

  5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板书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课堂小结

  分组朗读2—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品味优美的写景语句。

12、《岳阳楼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预习检测

  (你已经背诵课文了吗?,看谁最棒,按要求填空)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

  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精神,处世、处事要胸襟开阔。。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品味,体会文章的特色。。

  2、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自主学习

  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小组成员的智慧,解决下列重点字词,以致能独立翻译全文。(先独立完成,后合作讨论)

  1、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解释: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解释:

  2、一词多义: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国恒亡()③则有去国怀乡()或:①而或长烟一空()②或异二者之为()

  居:①居庙堂之高()②面山而居()③不可久居()通:①才通人()②政通人和()③不能通其意()

  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不以物喜()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全石以为底()

  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小组集体的智慧,展示本小组的智慧)

  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用原句作答)

  2、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拓展延伸

  阅读杜甫的诗《登岳阳楼》,比较这首诗与《岳阳楼记》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②乾坤:指日、月。③戎马句: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④凭轩:靠着窗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测试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所说的___,的旷达胸襟。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________,“退”指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山岳潜形潜:——

  (2)薄暮冥冥薄:——

  (3)把酒临风把:——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孙赛芝

13、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问题驱动四环教学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校:南门中学

  授课教师:余龙翔

  参与备课成员:余龙翔、刘志成、夏敏先、黄丽芳、刘舵

  课题:《短文两篇》之一——《陋室铭》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难点 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问题设计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短文结尾“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核心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策略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练习法、竞赛激励法、拓展提升法。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文体简介——铭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学习,探究疑难。四、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间

  分配 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快)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慢)互动展示

  解决问题

  (透)当堂训练

  巩固问题

  (精)巡视指导

  激励启发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出示

  课件

  2——5 1、“铭”的意思

  2、了解作者

  3、检查字音

  4、了解学习目标 学生

  自由发言、

  观看

  ppt课件 学生通过听发言、观看课件,完成导学案第1题⑴⑵小题,加深预习内容的印象,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预习不仔细或记忆不好的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印象,掌握必要的文体常识,纠正误读字音。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和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书习惯。5分钟

  培养自学习惯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出示课件6—10

  1、画出朗读节奏,标出韵脚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读课文,其他人点评。

  学生练习

  学生诵读

  学生点评

  学生通过练习、朗读、点评,完成朗读训练,并在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订正朗读节奏,训练古文诵读能力。 教师点拨朗读方法,具体就课文指导朗读。10分钟

  培养朗读能力

  合作学习

  探究疑难 出示课件11—21 1、学生分小组交流互译课文

  2、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3、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3.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辅导基础差的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教师点拨古文翻译方法 15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22—33

  1.交流讨论。

  2.背诵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思考题。

  2.分小组竞赛抢答思考题。

  3.学生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主旨。 教师点拨学生,先写后说,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指导交流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10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拓展延伸

  提升能力 出示课件22—33 学生为自己写座右铭。 1.学生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 学生通过学习,激励自己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教师指导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名句 4

  分

  钟 自我激励

  课堂小结 出示

  课件35 梳理脉络归纳总结 学生观看

  ppt课件 明确

  文章主旨 1

  分钟 领悟主旨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短文。

  2、课后第二题第1小题、第3小题①.

  3、课后第三题总结文言虚词“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敬畏自然》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杜牧诗三首学案一等奖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父母的心》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古文二则》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上册)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颜色》优秀教案一等奖 《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着惊海天》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蝉》精品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错误》教学设计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