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四首》教案一等奖(京改版八下)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一等奖(京改版八下)

时间:2022-12-11 10:46:17

《宋词四首》教案一等奖(京改版八下)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

  2、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3、感悟作品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3、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二、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无题二首》(其一)

  1、齐读,整体感知——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2、简介写作背景: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3、基本解读:

  1)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体写昨夜情事,

  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2)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通过比喻,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通。

  3)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凄清寂寞。送钩,古代人们在宴会上玩甲一种游戏。把钩依次在人们手中传送,然后藏于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分组。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器皿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4)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通过比喻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自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报到。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听鼓应官,听到报晓的鼓声后到衙门报到。兰台,唐朝对秘书省的称呼。转蓬,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转的蓬草。

  4.小结:这首诗写出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诗人与情人心心相印,可欢会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这是多么令人痛苦而又无奈的现实。“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千载名句,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5、艺术手法:此诗构思巧妙,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次序,昨夜——现在——最初相识——此时;虚实结合,回忆昨夜(虚)——现在(实)——回忆最初相识(虚)——此时(实)。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全诗看起来以赋体写诗,但断续无端,变幻迷离,富有浪漫气息。诗中时空的转换当中,有虚有实,富有想象张力,只要解释得合乎情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可作多样阐释。

  (二)、学习《贾生》

  1、齐读,整体感知——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2、背景简介:贾谊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别有新意。《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3.基本解读:

  1)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

  2)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

  3)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

  4)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

  4、小结: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5、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6、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三)、学习《柳》

  1、齐读,整体感知——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主旨)

  2.基本解读:

  1)首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苑,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2)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

  3.写作手法:

  1)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2)诗中虚词运用精妙。“如何”、“肯”连用,加强了反诘语气,使诗人的感叹更为悲怆而深沉。“已”、“又”,层层推进,正是“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音”。(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四、小结李商隐诗的特点:往往在言情写物的小小题旨中渗入家国身世的感伤,形成兴寄遥深、意旨朦胧、体式华美的风格。咏史——借古讽今,寄寓怀才不遇的身世感伤;咏物——托物传达身世感伤;无题-意旨隐秘,呈现委婉深曲的朦胧美。

2、《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课题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

  学习

  目标 1.知识能力:品味文章中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描绘边塞的写作方法。

  2.过程方法: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学习文章中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感悟古代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法

  选择 诵读法参与式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边塞诗

  教师: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5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1.导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指名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学法导航)

  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边塞诗歌两首的学习重点是朗读、翻译和背诵。同学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含义。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学习内容及任务要求:

  (一)学习《凉州词》

  1.看课下注释和练习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2.反复朗读诗歌,做到吐字清晰,节奏准确,重音突出,读出感情。

  3.先自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弄不懂的勾下来;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赏析诗歌,品析诗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5.熟读成诵,并默写诗歌。

  (二)用学习《凉州词》的方法步骤学习《从军行》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一)《凉州词》

  1.王之涣,盛唐的著名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甘肃武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1.师生共同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

  3.媒体出示学法导航,并强调重点。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

  5.指名学生简介作者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1.和老师一起背诵边塞诗《出塞》。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3.学法导航,明确学法要领。

  4.齐读学习任务及要求,并进行先学。

  5.指名按学习要求简介作者及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指名学生读诗,其余学生评议,从读音,节奏、感情三方面进行评议。

  3.男女生读、自由读、齐读,熟读成诵。

  4.说一说:

  (1)诗中哪几句写景,哪几句抒情?(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2)写景突出了景的什么特点?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

  5.想一想:我们面前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样的景和这样的感情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6.賞析:请选你喜欢的一句诗句进行简要赏析。(注意从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形象,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方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7.总结学习方法:(1)读,读音、读节奏、读感情(2)说,说内容(3)想,想画面,想意境(4)赏,赏名句(5)诵,背诵古诗。

  (二)用学习《凉州词》的方法步骤学习《从军行》(其四)

  1.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有《王昌龄集》。《全唐诗》对王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2.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3.小组合作赏析难句

  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4.背诵《从军行》。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比较探究:这两首诗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体会到唐边塞诗有什么特点?

  六、当堂训练:背诵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见课件。 6.指名学生按要求读诗。抓经典诗句赏析。

  7.师生共同总结学法。

  8.依次检查《从军行》的学习情况,引导点拨并板书归纳。

  9.师生互动,明确要点,并进行点拨。

  10.巡视

  6.指名学生读诗,其余学生静听,等读完后评论回答或补充。

  7.指名说,其余补充。

  8.谈自己的见解。

  9.交流回答、进行补充、更正。

  10.学生回顾并总结,从心灵深处受到教育。

  并背诵古诗。

  作业设置 加入自己的想象将这两首诗分别改写成两首散文诗。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3、“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

  2.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

  二、学习过程设计

  导语: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请打开课本。

  (一)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

  齐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

  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

  看似实写,实为虚写。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

  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笑何以从“双脸”生?

  “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上下两阕扣题展开。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凭借文本,可以作出大致准确的解读。

  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结:阅读鉴赏应依据文本

  如何体现“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特点?

  “格高韵远”即格调高远,指北宋词的内容和形式在唐五代词基础上的发展。写女子是承袭唐五代词“艳词”之风,写清新活泼的采桑女是发展创新,体现格高韵远。

  (二)阅读鉴赏欧阳修《踏莎行》

  齐读:欧阳修《踏莎行》。

  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

  ①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

  ②“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表明行人思念家人的意思。

  “草熏风暖”有什么表达作用?“摇征辔”的“摇”好在何处?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

  “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

  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远。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

  “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为比喻作了两层铺垫,很是自然。

  叠词的效果

  起强调作用,强调是指全部的、所有的、满满的柔情、思念以及哀怨。

  如何理解登高、远望的写法?

  登高是为了远望,不要登高是因为无法远望,无法远望的原因是平阔的草地之外是春山,春水已经无情的遮断了远行人的身影。这是层层深入的写法。

  “春山”是闺中人想象、思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以后的痛苦只能让读者去想象了。结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视角的探讨

  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全词到底是从行人的角度写还是从闺人的角度写呢?这里存在一个视点的问题。

  关键在下阕的“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这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劝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其原因的解释。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小结:整体把握。

  首先从全词上下两阕整体把握,理清相互关系,判断出行人是主,闺中人是宾,从而水落石出,豁然开朗。

  再从作者创作的整体考虑,欧阳修同期诗《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ā,长,路长)。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竹排)。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这首诗写自己春日在南方旅途中思念家中的情感,与我们对《踏莎行》的解读一致。

  行人是主,体现出北宋词的发展创新,是“格高韵远”的表现;闺中人是宾,承袭唐五代艳词之风。

  (三)阅读鉴赏欧阳修《蝶恋花》

  齐读:欧阳修《蝶恋花》。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

  “游冶处”就是“章台路”。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春”字如何理解?

  “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将情景交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触景生情就是无我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

  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

  小结:就时代论文

  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

  (四)三首词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

  齐读三首词。

  三首词都描写春天景色,时间有些差别:《踏莎行》时令略早一些,《破阵子》《蝶恋花》略晚一点,是暮春景色。

  都写到落花:《破阵子》纯粹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踏莎行》既交代时令,也表现别情;《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

  手法不同:《破阵子》是正衬,《踏莎行》是反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五)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

  1、内容: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

  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

  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六)布置作业:

  教材“阅读提示”里认为,晏殊词“理深旨远”,有同学在预习时提出不同看法。请你再选读几首晏殊词,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诵三首词。

4、《秋兴八首(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四、关于练习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参照古人的评点,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并探寻作者隐藏在“秋兴”后面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这两句是清人仇兆鳌的评语(见《杜诗详注》),应该说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于简略。诗的前两联不能理解成仅仅是为了“托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还是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对作者情怀的理解,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

5、古诗四首(杜甫《春望》、杜牧《泊秦淮》、陆游《十一月十日风雨大作》、文天祥《过零丁洋》)(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古诗四首(杜甫《春望》、杜牧《泊秦淮》、陆游《十一月十日风雨大作》、文天祥《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2、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朗读、讲解、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诗歌为什么能千古传诵?答案很多。但不论有多少答案,浓浓的诗情中显现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始终是一个重要答案。不信,我们听听下面的诗句,你就会感受到诗人的心声,你就会对你喜爱的诗人更加肃然起敬——“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二、阅读主场

  (一)合作学习

  1、学生分别诵读三首诗诵读,教师评议。

  2、教师分别诵读三首诗诵读,学生评议。

  3、教师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作简析。(提醒学生讲解中要注意突出诗歌的爱国情怀和艺术魅力)。简析中存在问题时引导学生讨论或教师点拨。

  背景要点——

  《春望》: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沦陷。七月,肃宗即位。八月,杜甫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这首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泊秦淮》:

  六朝故都建康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于是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十日风雨大作》: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闲居故乡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农历十一月十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过零丁洋》: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二)联系“探究·练习一、二、三”所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借助注释基本能完成阅读理解任务,只是有些问题在深层理解上可能会不到位。讨论前先由学习小组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推荐同学代表小组发表意见、看法)

  问题认识要点:

  “探究·练习一”:

  第一种说法,诗人因为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第二种说法,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似乎花也如人一样因感时而迸出泪花(花上的露珠),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后一种理解更好一些)

  “探究·练习二”:

  是一种曲笔,诗人真正指责的是那些在国运衰微的年头,不以国事为念,反而聚集在酒楼欣赏着亡国之音的官僚豪绅。

  “探究·练习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二者本无必然联系,但因为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所以一场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那窗外呼啸的风声,劈啪的雨声,在他听来就好像当年战场上铁骑突出之声。

  (三)学生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加深对思想内容的感受。

  (四)插入讲解有关律诗、绝句的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对诗歌艺术魅力的感受。

  1、五言、七言(略)

  2、平仄(略)

  3、联对(略)

  三、阅读尾声

  (一)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课堂背诵四首诗。

  (三)布置作业。

  在家长帮助下,从唐诗宋词中再选读一些表现爱国情怀的作品,整理自己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受,以“我从古诗中感悟——”为题,写一段文字。

6、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5.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宿建德江》《终南望余雪》《田家杂兴八首》(其二)《终南山》(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方法指导: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

  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诗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

  二、学习《宿建德江》

  (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1、主要内容:1)隐居山林的逸趣:《过故人庄》2)怀才不遇的苦闷:《岁暮归南山》

  3)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

  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形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

  (三)、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四)、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主旨)全诗的诗眼是“愁”字。

  2、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句点题,为下文抒情写景作准备。“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黄昏时分。“客愁新”,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3、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空旷的原野使人孤寂。“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三、小结: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四、作业: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终南望余雪》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jì)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全唐诗》编诗一卷。

  《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当在科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的小诗。

  (二)、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主旨)

  2、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3、后二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三)、思考讨论: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明确:没有。诗人这样写是写初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特点。

  2、古人讲究炼字,请你谈谈“霁”“明”二字的妙处。

  明确:1)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2)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四)小结: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三、学习《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一)、作者简介:储光羲(约706一约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yǎn)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曾隐终南山。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全唐诗》编诗四卷。

  (二)、基本解读:

  1、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主旨)

  2、“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3、“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4、“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三)、鉴赏要点:

  1、艺术特色: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2、知识点回顾: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在诗歌中,指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四、学习《终南山》

  (一)、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是韩愈的诗友,被时人称为“孟诗韩笔”,早年屡试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孟郊一生,生活贫困,仕途潦倒,诗歌内容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失意的不平之鸣。诗歌主要风格特征是:凄苦冷涩,奇崛险怪

  (二)、基本解读:

  1、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主旨)

  2、“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3、“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4、“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5、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3、鉴赏要点

  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三)、艺术特色:

  1、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

  2、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五、作业:课后练习题。

7、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第1课王维诗四首教案:《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

  第1课王维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3、揣摩诗歌语言

  4、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

  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

  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

  ④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2.简介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752)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

  二、学习《积雨辋川庄作》

  1、读诗歌。2、看注释,大致理解内容。

  [译文]下了好久的雨,空寂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上升,农妇蒸了藜菜,煮好黍饭,送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吃。雨后迷茫的水田上飞着白鹭,浓荫的树丛中黄鹂鸟婉转鸣叫。

  我素喜习静,早上去看木槿花,又在松树下准备斋食,去采摘带露水的嫩葵叶。我已经与世无争了,谁又何必再对我起疑心呢?

  3.写作背景: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4、基本解读:

  1)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主旨)

  2)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炼字)

  2)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3)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

  4)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

  5.鉴赏要点

  ①2+2式结构: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

  ②“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③用典。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争席”、“海鸥”二典,曲折见意。。

  6、小结: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诗中用典,曲折见意;语言富于色彩之美,鲜明的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7、课外作业探究: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也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你如何看?

  三、学习《辛夷坞》

  1.读诗歌

  2.写作背景简介: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主旨)

  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木末:指树梢。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箭。裴迪《辎(zī)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问,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3)“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4)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4.鉴赏要点

  ①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②寓情于景。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③对比。“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此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

  四、作业:背诵《辛夷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1、齐读课文

  2.写作背景简介: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

  2)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点出“归江东”题意。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后二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4.鉴赏要点: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5.小结: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

  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6、课外探究: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学习《观猎》

  1、齐读课文

  2、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主旨)

  2)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以惊人之语渲染出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张的气氛。读者一接触此句,便为之迷惑、动魄,不免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将军猎渭城”。这首联,上句起势,有如古戏舞台上人未出场,先吆喝一声,气氛为之一紧;下句则如一员大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跃将出来。起句有先声夺人之妙,有异军突起之势,给人以悬念;接句则轻笔缓道,慢语解释,使人恍然大悟,极富戏剧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弹技有“铁骑突出马枪鸣”一句,若用此句来比喻《观猎》的开头也是很合适的。我们试将首联二句倒转来细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倒转后的这两句诗便变成了一般的叙述,气势一落千丈,失去了先声夺人之美。

  3)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笔锋一转,不正面写将军,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诗人不同常人,他用将军所用之物来显示将军的勇武过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一物配一物,良将佩宝刀。好马快骑,舍强将勇士,谁配乘用?矫健神鹰,除剽悍猎者,谁配掌握?通过陪衬烘托,将军英姿便跃然纸上。

  4)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这两句写猎归所经之地,而写地名另有深意。原来,新丰市在长安东北,是盛产美酒之地,当时游狭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饮。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写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显然,在这里诗人是借新丰典故,表现将军豪爽任狭的气质。细柳营,在长安西北,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处。诗人在此是意欲把将军和周亚夫并比,表现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勇正直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将军勇武慷慨、豪放不羁的气度与非凡形象更为明显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不显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

  5)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前三联是写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是写无声的观望追忆,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3、鉴赏要点

  ①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②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首联由出猎的将军写起,尾联以将军回首作结,前由“马蹄轻”,后由“忽过”“归还”;前由“风吹角弓鸣”的动,后有“千里暮云平”的静,前后呼应,动静搭配,相应生辉。首联以挥鞭跃马写将军威武傲岸之姿,尾联以回看暮云绘将军得意留恋之乐,各领风骚,言简意富。全诗蝉联、过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贴,几个富有特征的个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不可少缺的完美整体。

  ③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

  四、作业:背诵《观猎》

8、《“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詞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3、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4、背诵“燕子来时新社”、“庭院深深深几许”“碧云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四首词

  教学重点: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学习并背诵《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二、相关词体知识

  1、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60。

  2、请一同学朗读引语部分,划出表示北宋前期詞的特点的词句。

  沿袭唐五代词的精神,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体裁以小、中调为多。

  (1)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4)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2)词有名称

  词,是古典诗歌的一种。词的名称很多,因为它可以配乐歌唱,所以也叫曲子词;因为它的句子长短不齐,也被称为长短句。词有很多种调名,叫作词牌,如西江月、满江红、如梦令等。

  词作为一种新体诗歌,宋代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宋词”与“唐诗”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宋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众多杰出的词人。

  苏轼的词具有热情豪放,清新流畅的特点。他的词作内容十分广泛,有的抒发了报国的壮志;有的描写了农村的景象;有的写出了离愁别恨……他的创作,为宋词开辟了新的境界。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作清新精巧,充满了真情,有的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有的描写了春花秋月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有的表现了国破家亡带来的人生苦难……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优美动人的词句,表现了李清照出众的才华。

  辛弃疾是宋代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他的词大都洋溢着豪迈的英雄气概,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千古流传的词句,不仅描写了豪壮的军旅生活,也抒发了他坚持抗金的决心和激昂的爱国之情。辛弃疾的词大大地发展了宋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直到今天,宋词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宋词三百首》是许多家庭必备的读物,很多有名的词作还被重新谱曲,广为传唱。

  三、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

  1、齐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本词的题目是什么?题目上面又是什么?

  3、让一生读作品,余生听辨音,看有无读错的字,并及时纠正。

  4、自读上片,找出表时间的词。

  “新社”和“清明”

  5、诗词的语言因为格律的要求有省略、有倒序,即有跳跃性,理解时需调整语序,例如注(2),请你仿此句将以下几句用现代汉语说出其大意。

  6、请划出本片中出现的重点意象。这么多的意象组成了一个含有作者主观感受的画面即意境,请你用5分钟的时间写出这一意境(描写出这一画面)

  学生只要说出包括“燕子、梨花、碧苔、黃鹂和飞絮”等主要意象,并语言通顺连贯即可(大意为“春暧花开,春光融融,春光明媚,燕语莺声,春天的美好和新鲜”等即可)。

  7、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

  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8、“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

  看似实写,实为虚写。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9、背诵默写上片。可让一生到黑板上默写。

  10、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主要是写人和事,齐读下片。

  11、“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12、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

  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13、笑何以从“双脸”生?

  “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14、这个女子是什么样的?

  自然天真、纯洁无瑕、活泼聪明而调皮。

  15、上下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上下两阕扣题展开。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凭借文本,可以作出大致准确的解读。

  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结:阅读鉴赏应依据文本。

  16、如何体现“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特点?

  “格高韵远”即格调高远,指北宋词的内容和形式在唐五代词基础上的发展。写女子是承袭唐五代词“艳词”之风,写清新活泼的采桑女是发展创新,体现格高韵远。

  四、课堂背诵

9、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12咏史诗三首教案:《长沙过贾谊宅》《金铜仙人辞汉歌》《过陈琳墓》(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咏史诗的特点,学习鉴赏咏史诗的方法。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4、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关注灿烂的中国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咏史诗的特点,学习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1、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妙用。2、掌握诗歌中双关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咏史诗的知识点回顾:

  1.什么叫咏史诗?——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2.回顾我们学过的咏史诗词:——诗歌:《蜀相》、《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

  ——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总结这些咏史诗的共同特色:(1)“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2)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4.咏史诗的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5.由咏史诗的特色你认为鉴赏咏史诗要抓什么关键内容?——(1)弄清史实——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体会意图——诗人的观点是什么?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3)领悟感情——诗人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4)有什么写作技巧?

  二、学习课文

  (一)、《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长卿(709一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主旨)

  1)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谪宦”,贬官生涯。“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失意的谪宦生涯。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2)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这两句还化用了贾谊《鹏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鹏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详的鹏鸟,深感自己之不幸。

  3)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究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4)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3.鉴赏要点:这首诗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诗人在南巴时有诗《新年作》,与此诗意正相近:“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二)、《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李贺(789—816),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居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昌)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裔孙。李贺少有诗名,元和初年,游历江南,后到东都洛阳,以诗谒韩愈,受到赞誉。元和五年,举河南府乡贡进士,但因为其父名晋肃,时议其应避父讳而不可参加进士考试。后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有病辞归故乡,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为“长吉体”。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今存《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或名《李贺歌诗编》)。《全唐诗》编诗五卷。

  2.基本解读: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主旨)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即“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感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以长久。威风无比的汉武帝,也如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只留下虚幻的马嘶,拂晓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秋风客”,即秋风中的过客。汉武帝曾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出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特征。“夜闻”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世事无常,生命短暂。“夜”和‘“晓”前后照应,显出时代更迭的倏忽。这既是对上面“秋风客”一词最好的诠释,也为下句写汉宫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热闹无比,如今却是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袭人,三十六宫却早已空荡荡的,惨绿色的苔藓生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让人不忍目睹。

  2)第二部分为中间四句,即“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之状。铜人亲见了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沧桑历史,而今又要被强行拆离汉宫,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交织一起,复杂难言。“魏官”二句从客观上写铜人依依不舍的心情。“指千里”,言路途遥远。从长安到洛阳,迢迢千里,一路之上定是风餐露宿,困苦不堪。而此时往东而去,霜风凄紧,直射眼中,教人不仅眼为之“酸”,心更为之“酸”。这是铜人主观的感受,把当时秋风的凛冽、惨烈、尖利巧妙地描绘出来。“空将''二句,从主体上抒写铜人当时的情感:在魏官的驱使下,作千里之行。伴随着铜人的唯有天上的明月。说为“汉月”,是一种怀旧的情绪,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言:“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因铜人亲眼看到过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的景象,亲身感受过汉武帝的爱抚,对于武帝、汉宫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要长别故地,远离故主,抚今追昔,不禁潸然泪下。

  3)第三部分为后四句,即“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写铜人出长安城后的情景。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兰”,古人称为幽兰,属幽静之物。兰之所以“衰”,不仅是秋风的摧残,更是其愁苦的情怀所致。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恰如其《开愁歌》中的句子:“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想落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出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著,意境深沉博大,实为千古名句。最后两句更进一步地抒写铜人恨离伤别的情绪。尽管铜人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时间的推移,故都也越来越远。诗人从铜人的听觉落笔,用“波声小”反衬铜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这既是波声邈远,也是前途漫漫。委婉而形象地写出了铜人“思悠悠,恨悠悠”的复杂心情,而这正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境。

  3.鉴赏要点:

  ①语中含情,寄寓深刻。如风射眸子,知其酸楚;眼中流泪,忠君情怀;听觉细微,波声渐小等,情思绵绵。实际上寄寓了诗人自己仕途无望,离开长安时的痛苦心声。

  ②拟人手法的运用。写金铜仙人,把它写得如人一样有情有义,难舍汉宫,难舍故主,一片凄怆忠义柔肠。

  ③全诗摹写铜人神态,正面和侧面交互着墨,使诗意开阖宕荡,摇曳多姿。抒写时始终围绕一“愁”字,于错杂中见整饬。如“魏官”二句从侧面写,“空将”二句则从正面写。诗人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绘,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兼有人性和神性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新奇生动。

  ④比喻奇特。“泪如铅水”,不仅是正面抒写铜人对故主深厚感情,而且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这是铜人“人性”的一面,涔涔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构想新奇独特。

  4.小结:金铜仙人临别时的“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这其中隐含了年轻的李贺对历史兴亡之感伤。这首诗写于元和八年(813)年,距离唐王朝灭亡(907)尚有九十余年,但只要我们联系当时的历史现实就可理解李贺这一情感。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号称“中兴之主”,实际上他在位时,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狼烟四起,国土沦丧,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这是时代大的环境;再看李贺自身,他虽贵为郑王李亮之后,但这是徒有虚名,家族早已没落。诗人急切地想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也能光耀门楣。不料进京后处处碰壁,连应进士试都因父名而受人挤压,被迫含恨离开长安,仕途之路断绝,这对诗人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这首诗正是抒发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情感的杰出名篇,也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

  三、《过陈琳墓》(温庭筠)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温庭筠(约812—866),原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才情敏捷,每次考试时,押官韵作诗赋,总是以双手四指交叉,很快成八韵,人称“温八叉”、“温八吟”。咸通七年(866)任国子助教,竞流落而终。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擅长近体诗,怀古写景诸诗成就较高,闺情诗婉媚香艳,一如其词。为《花间集》中首要词人,后人尊为花间鼻祖。此诗作于懿宗咸通三年(862),这时诗人东游江淮一带。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东南)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早年做过东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属官,向何进献计诛除宦官,不被采纳,逃奔冀州投奔袁绍,为袁绍起草讨曹操檄文,痛骂曹之父祖,声名大噪。曹操平定袁绍后,不计前嫌,任用其为司空军谋祭酒,管纪室,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很受重用。其墓在今江苏邳县。

  2.基本解读:这首诗怀古伤今,通过写诗人在陈琳墓前的幽思,抒发诗人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主旨)

  1)首联“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青史见遗文”,言陈琳文章的重要而宏大,于史书中常见其有关军国大事的文章,暗含对陈琳的尊崇和仰慕。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透出诗人的感慨和际遇密不可分。

  2)颔联“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是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这里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难言的: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也有与陈琳虽隔数代但异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这里是说诗人怀才不遇且知音难觅,只能向早已作声的前贤倾诉,这是多么寂寞悲凉的心境。“霸才”,犹言盖世超群的才华,应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了曹操那样礼贤下士、豁达大度的主帅,应是“霸才有主”,而诗人恰好相反,接下来着一“怜”字,意为欣羡之意,正是水到渠成,二人处境多么之不同,其中有对比,有感慨,暗含自己生不逢时的不幸。

  3)颈联“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深埋在萋萋的荒草之中。诗人对前贤的追思缅怀,正寓含着对当代才人难遇的惋惜、对小人横行之痛恨、对统治者任凭陈琳这样一代才子之墓荒芜的不满。由陈琳得遇曹操而联想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猜想当年是何等显赫的铜雀台如今也一定是独对黯淡的暮云了。这既是对曹操这位识才爱才惜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时代的向往。而“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永远消逝,诗人对身处弃才毁才时代之憎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4)尾联,“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文章无用,怀才不遇,诗人欲弃文投军,但时代不同,投军又能有什么遇合和机遇呢?无怪诗人临风惆怅,黯然神伤了。

  3.鉴赏要点:这首诗巧用对比,将诗人怀才不遇的满腹怨情尽情抒发出来。诗人和陈琳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也就是诗人霸才无主和陈琳霸才有主的对比;陈琳青史垂名和自己书剑飘零的对比,写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三、作业:课后练习题。

10、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11咏物诗四首教案:《子规》)《葡萄》《赏牡丹》《小松》(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推进新课:

  1、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1)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特点: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2、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言什么志。——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有什么技巧。——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3、注意: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三、学习课文:

  (一)《子规》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2、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3、基本解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主旨)

  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4、小结:《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愤世之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4、鉴赏要点: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

  1、背景资料: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曙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曙共勉。原诗题为《赠张十一旅舍三咏》,这是其中之一。

  2、葡萄原产西域,汉时有大宛国传入长安。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味微酸,较甜。

  3、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主旨)

  1)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2)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3)小结: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枝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前两句写葡萄枝叶开始生长,但一般还枯老不堪。正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后两句说要想葡萄如马乳般硕大丰盈,结满整个架子,就应该多插竹枝,牵引藤蔓。意思是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业,得需要有人奖掖扶持。

  4、鉴赏要点: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赏牡丹》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2、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牡丹花二首》)。

  3、基本解读: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牡丹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1)前二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

  2)后二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4、鉴赏要点: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小松》

  1、作者简介: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基本解读: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主旨)

  1)“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刺头”即埋头,寓生机旺盛之意。

  2)“而今渐觉出蓬蒿”,写小松逐渐长大后,人们才发觉其已高出周围的蓬蒿了。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

  4、鉴赏要点: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

  四、归纳咏物诗步骤和方法: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5、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11、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9.李商隐诗三首教案(:《无题二首》(其一)《贾生》《柳》(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

  2、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3、感悟作品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3、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二、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无题二首》(其一)

  1、齐读,整体感知——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2、简介写作背景: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3、基本解读:

  1)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体写昨夜情事,

  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2)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通过比喻,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通。

  3)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凄清寂寞。送钩,古代人们在宴会上玩甲一种游戏。把钩依次在人们手中传送,然后藏于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分组。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器皿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4)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通过比喻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自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报到。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听鼓应官,听到报晓的鼓声后到衙门报到。兰台,唐朝对秘书省的称呼。转蓬,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转的蓬草。

  4.小结:这首诗写出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诗人与情人心心相印,可欢会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这是多么令人痛苦而又无奈的现实。“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千载名句,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5、艺术手法:此诗构思巧妙,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次序,昨夜——现在——最初相识——此时;虚实结合,回忆昨夜(虚)——现在(实)——回忆最初相识(虚)——此时(实)。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全诗看起来以赋体写诗,但断续无端,变幻迷离,富有浪漫气息。诗中时空的转换当中,有虚有实,富有想象张力,只要解释得合乎情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可作多样阐释。

  (二)、学习《贾生》

  1、齐读,整体感知——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2、背景简介:贾谊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别有新意。《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3.基本解读:

  1)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

  2)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

  3)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

  4)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

  4、小结: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5、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6、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三)、学习《柳》

  1、齐读,整体感知——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主旨)

  2.基本解读:

  1)首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苑,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2)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

  3.写作手法:

  1)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2)诗中虚词运用精妙。“如何”、“肯”连用,加强了反诘语气,使诗人的感叹更为悲怆而深沉。“已”、“又”,层层推进,正是“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音”。(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四、小结李商隐诗的特点:往往在言情写物的小小题旨中渗入家国身世的感伤,形成兴寄遥深、意旨朦胧、体式华美的风格。咏史——借古讽今,寄寓怀才不遇的身世感伤;咏物——托物传达身世感伤;无题-意旨隐秘,呈现委婉深曲的朦胧美。

12、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7.《白居易诗四首》教案:《轻肥》《花非花》《杜陵叟》《问刘十九》(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形象和内涵,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2、新乐府诗及其特点:

  1)乐府: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诗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后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彼重填新辞以入乐以及后人仿效乐府古题而作的诗歌。

  2)新乐府:由中唐白居易提出并创立,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用新题写时事,不依谱,不入乐,体制与古乐府不同。

  二、学习课文

  (一)《轻肥》

  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妇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2、解题: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讽喻:指在下者用文学作品寄寓高刺或箴规来戒劝执政者。

  3、基本解读: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主旨)

  1)开头八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2)接下来六句“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菜单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3)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

  4)最后二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俭。”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

  4、艺术手法:对比手法的使用。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5、小结:本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二)学习《花非花》

  1.写作背景简介: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这首诗却相当朦胧,作于何时,为何而作,均无从定论,它被自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部分。

  2.基本解读:这首诗诗意朦胧,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

  1)首二句“花非花,雾非雾”,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虽系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

  2)“夜半来,天明去”,乍一看以为是记梦,但下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可见又不是记梦了,“梦”在这里也是一比。“去似朝云无觅处”,以“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3、艺术特点:

  1)博喻手法的使用。

  ①博喻: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2)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ch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

  4、小结:这首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为《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三、背诵《轻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杜陵叟》

  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主旨)

  1)开头七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2)接下来四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3)再四句“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4)最后八句“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3.鉴赏要点:

  1)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这种“双簧戏”的演出,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诗的讽刺力度可见一斑。

  2)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如对“长吏”的控诉时,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变成直抒胸臆:“剥我身上帛……”,而诗中这一“我”的形象,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

  4、小结:本诗的社会批判性。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

  三、《问刘十九》

  1、学生诵读品情。

  2.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3.基本解读: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主旨)

  1)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2)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3.鉴赏要点: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干杯少,杜甫《对雪》有旬“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这是有酒无朋之憾。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4、教师总结:

  1)、诗情醇与酒。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2)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炼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四、课后作业:鉴赏白居易的其他诗作。

13、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从军行(其一)》《塞下曲》《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蓟中作》(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6.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从军行(其一)》《塞下曲》《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蓟中作》(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学习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浪漫主义的风格。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3、学习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情景交融的手法。浪漫主义诗风

  教学难点:曲笔的运用、联想、夸张及用典等表达技巧。如何鉴赏边塞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推进新课:

  1、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边塞风光。

  2、边塞诗的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3、在创作风格上: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当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从军行(其一)》

  1.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主旨)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

  3.艺术特点:1)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2)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

  4.小结: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二)、学习《蓟中作》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为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曾任封丘尉,安禄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此诗一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所写。蓟中,蓟城,故址在河北卢沟桥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主旨)

  1)“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写在边城所见景象。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2)“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3)“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3.小结:这首诗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高适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岁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边城,触景生情,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忧愤尽抒笔端。暗示手法的运用。“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四、背诵诗歌,预习新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天宝十三载(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载(757),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全唐诗》编诗四卷。

  热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此湖乃是玄奘法师取经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积达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为温暖之意,中国古书称之为热海或大清池,它跨吉尔吉斯与哈萨克之间,四周天山环绕,汇集天山山脉流下的雪水,却终年不结冰,故有热海之称。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主旨)

  1)“侧闻阴山胡儿语”一句作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表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2)“阴火潜烧天地炉”采用了联想和比喻的手法,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

  3)“送君一醉天山郭”以下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临别赠言:我与你在天山城外饮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阳西下,落在热海之滨;你为官公正,清廉无私,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朋友为官公正,使热海的炎威都为之消减,热海的“炎热”与朋友的“霜威”对比,赞美了朋友的为官品行。

  3.小结:这苜诗描绘了边塞奇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4.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岑参的诗笔力雄健而富有英雄气概。他以英雄主义的精神描绘边塞的各种生活情景,常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辽阔壮丽的景色,因而富有浪漫的奇情异彩,他还善于将见闻和经历分成一组组画面,加以深入细致地描绘,他的边塞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三、学习《塞下曲》

  1.作者简介:李益(约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早年从军,曾至朔方、幽州、口坊、口宁等地,自编从军诗50首。他的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书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开元之下,但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他的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成就,从总体说,是中唐诗人所不可企及的。这些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烁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

  按内容说可以分为三类:

  1)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既写了战争之暇,射箭习武的情趣

  2)主要叙写边塞战争的实际,赞扬广大将士的报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反映并同情广大将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并抨击朝廷戍边无策和边将腐败无能。

  3)主要书写自己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有的抒发了从军报国、收复失地、安边定远的豪情壮志。如《塞下曲》

  2.基本解读: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主旨)

  1)“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这两个典故引用,诗人用“惟愿”、何须”二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贬。

  2)“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两句用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前典出自《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觳……晋人与姜戎要之觳而击之,匹马只轮无返者。”“海窟”,原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后典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薛镇守边疆时,“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这里是说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3.小结:这首边塞诗格调高昂,有盛唐边塞诗余韵。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不坠盛唐风格。”(杨慎《升庵诗话》)此诗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对典故的使用。四句中旬句用典,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预习新课。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风筝》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我有一个梦想》《你是你的船长》《演讲词写作》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非攻》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六年级必修三)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最新中学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一等奖(京改版八下) 白鹅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傻瓜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海底两万里和老人与海导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议论文与说明文基本知识点备课资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赋》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写作《写一首诗》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人为什么要活着》教案一等奖 《带上她的眼睛》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宋词两首教案一等奖(雨霖铃、扬州慢)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范文+写作指导+范文3篇 宋词的句子71条 八下课文:《关雎》知识点汇总 宋词鉴赏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八下数学二次根式专项培优练习,四道经典考试真题 八下语文必考文学常识汇总,每次考试都用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