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滨逊漂流记》知识点归类预习及课后练习解答
一、本文主题
这篇课文介绍了鲁滨逊在孤岛上克服重重困难,生活了二十八年,最终获救回英国。其中,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两部分想写。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四、重点词语解释:
①梗(gěng)概:大略的内容。
②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③圈(juàn)养:关在圈里饲养。
④前所未闻:从来没有听到过。
⑤日晷(guǐ):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⑥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⑦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⑧挑剔(tī):在细节上过分苛刻指责。
五、课后习题
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参考答案: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畜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2.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鲁滨逊克服的困难:①缺少纸笔,就用刀子刻柱留痕记录时间;②缺少衣物,但不久就习惯了;④缺少建木栅栏围墙的工具;④每天要为自己寻找食物⑼
鲁滨逊心态发生的变化: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和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找到了值得感谢的东西,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好感,然后开始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鲁滨逊是一个不畏艰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乐观坚强的人。
2、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知识点归类及课后练习解答
一、本文主题
这是一篇介绍纳米、纳米技术的科普说明文。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什么是纳米技术,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就有纳米技术的影子,以及纳米技术对人们身体健康起到的作用,增进了我们对纳米技术的了解,拉近了我们与科技的距离,培养了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三、生字词教学
纳拥 箱 臭 蔬 碳 钢 隐 健 康 胞 疾 防 灶 需
1.生字分类
左右结构:纳拥碳钢隐健胞防灶
上下结构:箱臭蔬需
半包围结构:康疾
2.识字方法
①加一加:自+犬=臭
②字理识字:
3.难点字书写
四、词语理解
①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②特性:某人或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
③造福:给人带来幸福。
④病灶: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分。
⑤纳米缓释技术:这是一个纳米技术的问题,就是把材料(一般是药物)用纳米材料包起来或直接做成纳米材料,在一定环境下使它缓慢地释放出来的技术。
⑥纳米机器人:是机器人工程学的一种新兴科技,纳米机器人的研制属于分子纳米技术的范畴,它根据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为设计原型,设计制造可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
⑦微米:微米是长度单位。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
⑧直径:是指通过一平面图形或立体(如圆、圆锥截面、球、立方体)中心到边上两点间的距离。
⑨隐形战机:通常是指在电磁、可见光、红外、声学等方面难以探测或跟踪的战斗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磁隐形。
⑩雷达:测定目标位置的无线电装置或系统。
五、课文运用到的说明方法
六、课后习题
1.朗读课文,把文中的科学术语读正确。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交流。
科学术语:
除臭技术 微观对象 纳米缓释技术
长度度量单位纳米自清洁技术 碳纳米管
纳米管储氢气纳米吸波技术 探测雷达波
问题1:
为什么说纳米材料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回答:
因为纳米材料成员众多,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而且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材料家族的成员将会更多。
问题2:“生病的时候,需要吃药。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这里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回答:
这里用的是比较的说明方法。
2.“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选择其中一句话,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①将汽车的金属部件换成纳米材料,减轻车的重量,省油。②用纳米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并且无公害。③纳米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听说过EPS吗?就是汽车的汽油燃烧装置。它是应用纳米技术将汽油分子分割成纳米为单位的质子保证充分燃烧。气体燃烧完全,有助于动力提升,节约了能源,改善了环境。④纳米雨衣伞是雨伞与雨衣的结合体。纳米雨衣可由纳米雨伞转变而成,纳米雨衣又不同于一般的雨衣,因为纳米雨衣能够保证从头到脚绝对不湿。因为纳米材料,所以这雨伞能够一甩即干,雨伞转变为雨衣后,这雨衣也只需穿戴着轻轻一跳也即可全干。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①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探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和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②生病的时候,需要吃药。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释放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③因为纳米材料体积小、活性强,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药物可以准确地杀死病变细胞,不会对健康细胞产生影响,这是常规要素所不能实现的。
七、选做题
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的哪些地方?发挥想象说一说。
参考答案
我从小害怕打针,我会把它运用到注射器上。纳米针注射,打针再也不疼了。
3、《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及课后练习解答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默读课文。感受想象的有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5.能仿照课文编想象力丰富的故事。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状:zhuàng(形状、状物、现状)
狐:hú(狐狸、狐疑、狐假虎威)
狸:lí(狸子、狸猫、河狸)
丁:dīng(丁当、壮丁、园丁)
零:líng(零落、零头、零件)
巧:qiǎo(巧妙、巧合、花言巧语)
克:kè(千克、克服、克敌制胜)
肠:cháng(香肠、大肠、牵肠挂肚)
继:jì(继续、继承、前赴后继)
续:xù(连续、陆续、手续费)
抬:tái(抬头、抬水、抬脚)
麻:má(麻雀、麻花、麻烦)
烦:fá(烦恼、烦闷、厌烦)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希:xī(希望、希冀、希奇)
痒:yǎng(痒痒、发痒、无关痛痒)
鳄:è(鳄鱼、扬子鳄)
醋:cù(米醋、糖醋、酸醋)
四、多音字
担:dān (担心)dàn(担子)
了:le(好了)liǎo(了解)
担:dān (担心)dàn(担子)
五、近义词
希望——期望 担心——担忧 容易——简单
失望——失落 奇怪——稀奇 了解——理解
秘密——机密
六、反义词
希望——失望 担心——放心 容易——困难
失望——如愿 了解——生疏 秘密——公开
七、理解词语
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失望: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奇怪:感到出乎意料,难以理解。
一丝:形容极小或很少;一点儿。
继续:(活动)连下去;延长下去;不间断。
麻烦:繁琐难办的事。
八、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我”不想回家吃饭,想变成一棵树,结果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第一部分(5-12):写“我”变成的树上长满了鸟窝,妈妈也住进了鸟窝。
第一部分(13-23):写“我”饿了,流下了口水,妈妈早就发现了“我”。
九、句子解析
1.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一点儿都不想吃饭。
“一点儿都不”强调英英只想玩儿,不想吃饭。
2.“英英,吃饭了!”妈妈的嗓门又大了许多。
“嗓门”是嗓音的意思,说明妈妈提高了嗓音喊英英吃饭。
3.我真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英英想变成一棵树,完全是因为不想自己在玩儿的时候有人叫自己吃饭。
4.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各种形状”说明树上的鸟窝是各种各样的,这是多么有趣啊!
5.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它们”指的是各种形状的鸟窝。鸟窝在枝头跳起了舞,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反映了英英丰富的想象力和快乐的心情。
6.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只……就……”表明住进鸟窝里是极其容易的事情。对人们提出的疑问给出明确的答案,“弯下腰”就可以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7.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心跳震动的鸟窝“一动一动”,甚至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显然是一种夸张的写法,突出英英紧张的心理。
8.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乌窝里。
“顺”在这里是“沿着”的意思,妈妈沿着轻轻垂下的树枝爬上来。妈妈沿着低垂的树枝很容易地爬上来,住进了三角形鸟窝里。
十、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就写妈妈喊英英吃饭的声音?
作者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妈妈只想让英英赶紧吃饭,英英只想好好玩儿,为下文英英想变成树做铺垫。
3.英英变成树以后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想象。
树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鸟窝;
妈妈住到了树上的鸟窝里;
妈妈把好东西分给小动物和它们 一起啧吧啧吧地吃;
小动物们讨论哪里来的水滴。
4.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作者为什么用“跳起了舞”而不用“摇晃”或“晃动”呢?
“跳起了舞”是拟人的写法,不但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表达出对这些鸟窝的喜爱之情。“摇晃”“晃动”则没有这种效果。
5.为什么我会想念家里香喷喷的饭菜?好像还看见爸爸正在大口大口地啃着一块糖醋排骨?
因为我看见妈妈把好东西分给小动物们,还和它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而我早已经肚子饿得咕咕叫,所以想吃家里香喷喷的饭菜,尤其是自己最爱吃的糖醋排骨。
6.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小动物们猜测水滴是哪来的这一部分?可以删掉不写吗?
这一部分不能删掉,写小动物们猜测水滴是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虫子撒的尿、大树的眼泪,可就偏偏猜不到这是大树看到好吃的流出的口水。自然而然地引出英英“变成了树真麻烦”这一想法。
7.你是怎样理解“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这句话的?
从“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对我眨了一下眼睛”可以看出妈妈早已经知道这棵树是英英变的,联系课文开头,妈妈知道英英不喜欢吃饭才变成了树,于是带了很多好东西住到鸟窝,又故意分给小动物,和它们一起啧吧啧吧地吃,目的就是引起英英的食欲。英英终于明白了“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十一、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变成一棵树后经历的有趣的事情,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作者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还有当作者饿了,看小动物吃东西流口水时,小动物们的各种猜测也特别有意思。
最有意思的是故事的结尾想象妈妈一早就知道“我”的秘密时的感动。
2.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我要变成一片小雪花,雪夜里,我随着风翩翩起舞,四处飘荡,飘过每一个地方,飘过每一个角落……调皮的我们有时候落在马路上,让马路上的行人顿时战战兢兢,走不好就会滑个大跟头。让骑车的人也不得不下车行走,不然会摔倒,所以要特别小心呀! 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便成了雪堆,孩子们把我们堆成了雪人,给我们穿衣戴帽,配上红辣椒嘴、胡萝卜鼻子……让我们更漂亮。
4、《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及课后习题解答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浙:zhè(浙江、浙菜、浙商)
罗:luó(罗列、天罗地网、星罗棋布)
杜:dù(杜鹃、杜绝、杜撰)
鹃:juān(杜鹃花)
窄:zhǎi(宽窄、狭窄、窄小)
郁:yù(郁闷、忧郁、郁郁葱葱)
肩:jiān(肩膀、肩背、摩肩接踵)
臀:tún(臀部、臀围、后臀)
移:yí(移动、转移、愚公移山)
额:é(额度、额角、名额)
陆:lù(陆地、陆军、陆续)
乳:rǔ(乳房、母乳、石钟乳)
笋:sǔn(竹笋、春笋、石笋)
端:duān(端正、两端、变化多端)
源:yuán(水源、源头、来源)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簇:cù(一簇、簇拥、花团锦簇)
漆:qī(漆黑、油漆、如胶似漆)
蜿:wān(蜿蜒)
蜒:yán(蜿蜒)
五、多音字
曲:qū(曲折)qǔ(乐曲)
转 zhuàn(转圈)zhuǎn(转弯)
调:diào(调动)tiáo(调节)
系:xì(关系)jì(系鞋带)
六、近义词
仿佛——似乎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
时而——有时 明艳——明丽 变换——更换
聚集——集中 观赏一一欣赏 依据——根据
稍微——略微 等候——等待
七、反义词
蜿蜒——笔直 明艳——暗淡 聚集——分散
拥挤——松散 宽广——狭窄 昏暗——明亮
变化多端——一成不变
八、理解词语
1.盘曲:盘旋曲折。
2.明艳:明亮鲜艳。
3.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4.时而:有时候。
5.突兀:(山)高高耸立。
6.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7.蜿蜒:弯弯曲曲。
8.名目:事物的名称。
9.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10.观赏:观看欣赏。
11.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12.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样。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2-3):写途中的见闻。
第三部分(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部分(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与情形。
第五部分(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部分(8):作者乘船出洞。
十、句子解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十一、问题归纳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金华双龙洞的?
作者按“一路迎着溪流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
2.《新华词典》中说,杜鹃花又名映山红,作者为何把二者分开来作比较呢?
在一些资料中,一般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在《辞源》中提到,映山红并不等于杜鹃,只有野生的杜鹃花才叫映山红。在本文中,作者把二者分开来比较,恰恰体现了作者知识丰富,用词准确。
3.作者描写游览双龙洞的经过时,都用了哪些过渡句?有什么发现?
过渡句: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发现:这些过渡句靠“泉水”连接在一起。
4.哪个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留下的感受最深?
孔隙让作者感受最深,因为这处景点窄小低矮,仅容一只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进去,稍微抬头就会撞破额角。
十二、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沿途所见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2.默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运用“要是……准会……”的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5、《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归类及课后练习解答
一、本文主题
这篇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重点记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字词
①九天揽月: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亮。
②先驱:走在前面引导(多虚用)。也指先驱者。
③震撼:震动;摇撼。
④代价: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
⑤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⑥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多音字
传:chuán传奇—zhuàn传记
转:zhuǎn流转—zhuàn转圈
着:zhuó着陆—zháo着火—zhāo高着儿—zhe看着
四、问题归纳
1.“千年梦圆在今朝”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千年梦圆在今朝”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嫦娥工程”探月成功,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2.千年的梦是怎么圆的?
.
参考答案: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着不断的尝试:①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这个故事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②明代的官员万户大胆尝试人类首次火箭飞行。③新中国成立后,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入太空,我国的飞天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取得巨大成功。⑤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⑥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软着陆,与“玉兔二号”顺利互相拍摄,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3.千年圆梦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月球探测成功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6、《琥珀》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课后练习解答
一、本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的琥珀,用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激发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走近作者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主要作品有《乌拉波拉故事集》等。课文《琥珀》就是根据《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一篇改写,原题为《玻璃棺材》。
三、重点字词
①飒飒:形容风雨声。
②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③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④挣扎:用力支撑。
⑤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⑥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⑦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四、易错音、易错词
字音:琥珀(pò)彭湃(pài)
字形:拂拭 几番 饱餐 火辣辣
五、多音字
挣:(zhēng)挣扎——(zhèng)挣钱
扎:(zhá)挣扎——(zhā)扎实
六、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如“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问题1:
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渔民的儿子发现琥珀?
回答:
因为渔民长期在大海里捕捞鱼虾,他的儿子跟着父亲在风浪里长大,他不仅性格“野”,并且对一切充满“好奇”,所以,当他光着脚丫在沙滩上行走,踩着一个硬东西的时候,会把它挖出来看,结果是一块罕见的琥珀。这样的人物安排,让读者觉得合情合理。
问题1:
琥珀的形成为什么要几万年时间?
回答:
我通过阅读课文和查找资料发现,琥珀的形成过程比书上讲的还要复杂很多。一般来说,一个琥珀要想形成,就必须具备这些条件:①能够分泌树脂的大量植物;②特定的植物类型(主要是松科和豆科植物);③必须经历足够长的地质作用;④树脂必须要石化完全。而要符合这些条件,至少几万年,甚至几千万年才能实现。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参考答案:
琥珀形成的过程大致经过这样7个步骤:①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②蜘蛛靠近小苍蝇。③松脂滴落包住两只小虫。④形成松脂球。⑤海水淹没森林。⑥松脂球被埋泥沙下千万年。⑦形成化石。
3.“推测”是什么意思?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吧!
参考答案:
推测:
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①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依据:
这块琥珀是由一颗松脂球形成的,而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天气热,因为只有太阳很毒辣,才能把老松树上的厚厚的松脂晒化,才能不断滴下松脂。
②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依据:
两只小虫体积很大,因此需是一大滴松脂。琥珀中有蜘蛛和苍蝇两只小虫,因此推测它们是一齐被包住。
(引自湘潭县百花小学贺慧老师的课件)
七、拓展阅读
1.超级链接
树脂
硬树脂
琥珀
2.推荐阅读《乌拉波拉故事集》(德)柏吉尔
7、《草船借箭》知识点归类及课后练习解答
一、主要内容
课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盘落了空,周瑜自叹不如。
二、走近作者
三、重点生字
字音
寨(zhài)是翘舌音呐(nà)是鼻音
弩(nǔ)是读三声丞(chénɡ)是后鼻韵
字形
“曹”字注意上面部分的写法和笔顺。
“遮”字半包围结构,里面“庶”字也是半包围结构。
“插”字注意右边部分的笔顺。
多音字
调(diào)度——调(tiáo)整
四更(ɡēnɡ)——更(ɡènɡ)加
擂(léi)鼓———打擂(lèi)
四、重点词语
①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②推却:拒绝;推辞。
③迟延:耽搁;拖延。
④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
⑤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筹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五、阅读方法
★运用梳理情节等方法理解课文(情节图)
1.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2.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3.五更十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4.曹操下令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5.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搬箭的五百个军士已经等在江边了。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只。
六、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答题思路
串联六要素法
运用概括主要内容: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只要找出这些要素,再串联起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参考答案
《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要素是这样的:
人物:
诸葛亮、周瑜等。
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内
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他。
经过:
葛亮将计就计,巧妙计划,周密安排,
向曹操“借箭”。
结果:
诸葛亮如期交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自叹不如。
串连要素,概括内容:
周瑜妒忌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巧妙计划,周密安排,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自叹不如诸葛亮。
2.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答题思路
自主设疑并回答问题
,进而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特点。
参考答案
什么周瑜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十万支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要在几天之内造出这么多的箭,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既然根本不可能做到,为?
通过第1自然段的“心怀妒忌”和第3自然段中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周瑜表面上是和诸葛亮共商军事,实际上却是设下陷阱意图害人。由此推想出:当周瑜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以为自己得逞了,所以显得很高兴。
为什么诸葛亮直接答应了下来?
这么难的任务,结合课文内容,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胸有成竹的,说明他在立军令状前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葛亮是洞悉了周瑜的心思,所以将计就计,不仅不戳穿周瑜的阴谋,还顺着他的意思立下军令状,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文中其他语句体现出人物的特点
诸葛亮:
有胆有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才智超群。
周瑜:
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鲁肃:
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曹操:
生性多疑,谨慎小心。
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参考答案
我以前只知道诸葛亮很有智谋,学习本课后知道了,诸葛亮能够草船借箭成功,还因为他洞察人心,并且知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
我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因为有一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由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饰演片中的爸爸。电影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了在儿子生命最后时刻表达自己的爱意和忏悔,走上一段自我心灵的救赎之旅。我想结合《三国演义》中“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情节,思考为什么电影用这个名字。
4.读“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答题思路
阅读原著片段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大胆猜读,大致理解后尝试找到课文对应的段落。
七、拓展阅读
根据下列描写,写出相对应人物。
8、《猴王出世》知识点归类预习及课后练习解答
一、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的时候,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二、走近作者
三、重点生字
字音: 遂(suì)迸(bènɡ)挈(qiè)
暝(mínɡ)镌(juān)挠(náo)
多音字
:呵(ā)呀 各位呵(ɑ)呵(hē)气
四、重点词语
①通灵: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②迸裂:破裂,裂开而往外飞溅。
③喜不自胜:形容喜悦到了极点。
④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⑤抓耳挠腮:形容焦急而又没办法的样子。
⑥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
⑧拱伏无违:抱拳举到头上,弯下身子,表示毫无抵抗,全部顺从。
⑨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照年纪长幼来排次序。
五、阅读方法
★运用猜读、跳读、联系影视剧等方法阅读课文。
阅读思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答题思路
在大致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阅读提示,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
大海中的花果山上有一块聚集日月精华的仙石,迸裂后从中诞生了一只石猴。天气炎热,群猴到山涧中洗澡,闲来无事,前去寻找水源。它们找到瀑布,石猴率先跳进去,发现了水帘洞。石猴带领猴群进入水帘洞安家,众猴按约定拜石猴为王。
9、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拼音组词课文翻译课后练习解答等知识点归类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援:yuán(支援、援助、援引)
俱:jù(俱全、面面俱到、与时俱进)
弗:fú(弗许、弗若、自愧弗如)
辩:biàn(辩论、争辩、狡辩)
四、多音字
将:jiānɡ(将来)jiànɡ(将领)
缴:jiǎo(缴纳)zhuó(弓缴)
斗:dǒu(斗笠)dòu(战斗)
五、理解课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缘故。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始:开始。
去:离。
日中:正午。
也:助词,无意义。
译文: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探:伸手。
汤:热水。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译文: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汝:你。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六、问题归纳
1.两小儿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依据是什么?
一儿认为早晨太阳离人近,中午太阳离人远;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2.“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孔子不能决”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3.“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4.“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七、课文主题
《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说明了做什么事情都得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首先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然后多读几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最后在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孔子不能决也。
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小学语文网
善:善于,擅长。之:指弈秋的教导。决:判断。
3.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学 弈 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小学语文网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子争辩不休,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而正午时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4.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
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