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寓言二则》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diū shī quàn gào
( ) ( )
zuān rù jīn pí lì jìn
( )( )
wáng yáng bǔ láo
( )
二、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巴望——( ) 焦急——( )
精疲力竭——( )
三、比一比,再组词。
钻( ) 披( ) 拔( )
站( ) 疲( ) 拨( )
四、找反义词
生——( ) 松——( )
快——( ) 缓——( )
高——( ) 黑——( )
五、照样子,写词语。
自言自语 ( ) ( ) ( ) ( )
结结实实 ( ) ( ) ( ) ( )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两只羊
一天,一只白羊从南面上了独木桥,一只黑羊从北面上了独木桥。他们同时来到桥当中,白羊说:“你退回去,让我先过桥!”
黑羊说:“你退回去,让我先过桥!” 它们谁也不肯让谁,就打了起来,不一会儿,只听到河里“扑通!扑通!”的响声,它们都掉到河里去了。
1.短文一共有( )小节。第一段有( )句话。
2.拼读下列音节,并在文中圈出这些词语:
(1)dú mù qiáo
(2)tóng shí
(3)běi miàn
(4)xiǎng shēng
3.填空:
(1)( )和( )在独木桥的( )相遇了。它们都要对方( ),让( )先走。
(2)两只羊谁也( ),就打了起来,结果都( )。
(3)在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把它写在括号里: ( )——( )
参考答案
一、丢失 劝告 钻入
筋疲力尽 亡羊补牢
二、巴望——( 盼望 ) 焦急——(着急)
精疲力竭——( 筋疲力尽 )
三、钻入 披着 拔草 站立 疲惫 拨水
四、死 紧 慢 急 低 白
五、自由自在 自高自大 自私自利 自吹自擂
明明白白 快快乐乐 高高兴兴 热热闹闹
六、1. 2 3
2. 独木桥 同时 北面 响声
3.(1)白羊 黑羊 当中 退回去 自己
(2)不肯让谁 掉到河里去了
(3)南——北 黑——白(答对一组即可)
2、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及词语解释
一、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q0834s2g8n0]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亡:wáng(死亡、流亡、亡羊补牢)
牢:láo(牢记、坐牢、牢固)
钻:zuān(钻出、钻研、钻牛角尖)
劝:quàn(劝告、劝说、劝学)
丢:diū(丢失、丢人、丢下)
告:gào(告诉、告别、报告)
筋:jīn(脑筋、牛筋、钢筋)
疲:pí(疲劳、疲倦筋疲力尽)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寓:yù(寓言、公寓、寓所)
则:zé(规则、原则、两则)
圈:juàn(羊圈、猪圈、牛圈)
叼:diāo(叼着、叼起、叼住)
坊:fāng(书坊、坊间、作坊)
悔:huǐ(后悔、悔过、悔恨)
此:cǐ(从此、因此、长此以往)
焦:jiāo(焦急、焦虑、心焦)
喘:chuǎn(喘气、喘息、气喘吁吁)
四、多音字
圈:quān(圆圈)juàn(猪圈)
转:zhuǎn(转身)zhuàn(转动)
尽:jǐn(尽管)jìn (尽头)
五、近义词
街坊——邻居 后悔——悔恨
劝告——劝导 焦急——着急
巴望——渴望 终于——终究
急忙——赶忙 筋疲力尽——精疲力竭
六、反义词
急忙——从容 明白——糊涂 筋疲力尽——精力充沛
七、理解词语
1.揠苗助长:“揠”的意思是拔。“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拔禾苗来帮助它们生长。
2.焦急:着急。
3.巴望:盼望。
4.街坊:邻居。
5.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6.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7.亡羊补牢:亡,丢失。牢,指养牲畜的圈。“亡羊补牢”指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
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4、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拼音组词课文翻译课后练习解答等知识点归类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援:yuán(支援、援助、援引)
俱:jù(俱全、面面俱到、与时俱进)
弗:fú(弗许、弗若、自愧弗如)
辩:biàn(辩论、争辩、狡辩)
四、多音字
将:jiānɡ(将来)jiànɡ(将领)
缴:jiǎo(缴纳)zhuó(弓缴)
斗:dǒu(斗笠)dòu(战斗)
五、理解课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缘故。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始:开始。
去:离。
日中:正午。
也:助词,无意义。
译文: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探:伸手。
汤:热水。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译文: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汝:你。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六、问题归纳
1.两小儿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依据是什么?
一儿认为早晨太阳离人近,中午太阳离人远;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2.“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孔子不能决”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3.“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4.“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七、课文主题
《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说明了做什么事情都得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首先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然后多读几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最后在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孔子不能决也。
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小学语文网
善:善于,擅长。之:指弈秋的教导。决:判断。
3.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学 弈 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小学语文网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子争辩不休,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而正午时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4.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
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5、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对弈 支援 俱全 弗若
辩论 作为 擅长 器皿
二、比一比,再组词。
弈(对弈)擅(擅长)俱(俱全)弗(弗若)辩(辩论)
变(变化)颤(颤抖)具(具体)佛(仿佛)辨(辨别)
三、多音字组词。
dòu 战斗zhuó 弓缴
dǒu 北斗星jiǎo 缴费
四、近义词。
知晓—(知道)提供—(供给)昼夜—(日夜)
五、反义词。
满足—(缺乏)幼稚—(成熟)家喻户晓—(默默无闻)
六、先解释带“_____”字,再理解句子的意思。
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晦:教导。惟:只。
句意:(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沧沧凉凉:寒冷。
句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
七、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下棋;
通国:全国;
善:善于,擅长;
援:引,拉;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然:这样。
2.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弈秋的教导)(鸿鹄)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他,指前一个人)
3.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专心。
4.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6、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7、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知识点归类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识字加油站
厨师 工程师 魔术师 建筑师 理发师
演员 营业员 服务员 裁判员 饲养员
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一些职业名称,是这些岗位上的辛勤劳动、相互合作,才让我们生活变得美好、舒适。
二、字词句运用
1、照样子说一说,再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
示例:
大树又高又大就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
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
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茫茫的草原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
三、写话
照样子,写一写你的一个好朋友吧!向大家介绍一下:他是谁?长什么样子?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
示例:
我的好朋友叫何思源。她有一张樱桃小嘴,皮肤很白,扎着两根小辫子。
她酷爱诵读。和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在公园里荡秋千的时候,只要一听见优美的音乐,她就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把玩游戏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她诵读时声音甜美,声情并茂,所以大家送她一个外号“诵读大王”。受她的影响,我也爱上了诵读。下课后,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诵读的技巧。只要一有空,我们就会伴着优美的音乐诵读几篇经典诗文,感受其中蕴含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陶冶自己的情操。
这就是我的好朋友何思源——一个酷爱诵读的女孩子!诵读让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我们会一直保持诵读的习惯,一起享受诵读带来的快乐。
四、展示台。
写前要仔细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按笔顺规则书写,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书写做到端正、整洁等。写字时的坐姿、握姿要注意做到“三个一”:
“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本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五、日积月累。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一句是英国的谚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付出了也会使自己快乐。只懂得收获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第二句是中国民间谚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平时肯帮助别人,就一定会获得别人对你的回报。
第三句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别人好的时候跑去贺喜,不如别人苦的时候送去帮助。
图文解读
单元知识点
一、易读错的字
曾(céng)经泥泞(nìng)顺(shùn)着荆(jīng)棘
晶莹(yíng)面粉(fěn)甘蔗(zhè)甜菜(cài)
就算(suàn)的(dí)确波纹(wén)葱(cōng)绿
不舍(shě)一株(zhū)工程(chéng)建筑(zhù)
营(yíng)业饲(sì)养
二、易写错的字
背:第二笔是横,不是点。
暖:左边是“日”,不是“目”,右边不是“爱”。
味:右边是“未”,不是“末”。
具:注意里面是三横。
匹:最后一笔是竖折,里面是“儿”。
恋:下面的“心”,注意卧钩要卧倒,不能写成斜钩。
三、会写的词语
雷锋 叔叔 足迹 昨天 冒着 留下 弯弯
背着 洒下 迷路 温暖 爱心 一定 也许
桌子 平时 难道 味道 就是 加工 种子
农具 甜菜 工具 劳动 经过 才能 买卖
甘甜 一匹 妹妹 出色 河水 碧绿 波纹
好像 河岸 柳叶 景色 要求 柳树 枝条
恋恋不舍
四、多音字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长长—很长 寻找—寻觅 足迹—脚印 好奇—奇怪
特别—特殊 平时—平常 难道—莫非 傍晚—黄昏
波纹—水纹 柔软—松软
七、反义词
弯弯—笔直 温暖—寒冷 特别—一般
柔软—坚硬 美丽—丑陋 松开—抓住
八、词语搭配
(长长)的小溪(迷路)的孩子(蒙蒙)的细雨(年迈)的大娘
(晶莹)的露珠(温暖)的春风(平平常常)的糕(好奇)地问
九、词语积累
“AA 的”式的词语:蒙蒙的 细细的 大大的 红红的AABB 式的词语:平平常常 开开心心 整整齐齐 大大咧咧
十、佳句积累
感叹句: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比喻句: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十一、考点提示
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最后一小节诗的理解。
2.《千人糕》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米糕的制作过程的理解。
3.《一匹出色的马》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爸爸的教育方法的理解。
同步练习试卷
答案:
一、1.(1) yínyíng(2)xùnshùn(3)sīsì
2.波纹 锋利 甜菜 冒着 温暖 农具 恋恋不舍
3.劳动 辛劳 劳苦 才能 能干 能力
风景 景点 景色 留下 留学 留心
4.粗壮的细雨 年迈的河水
蒙蒙的 小路 碧绿的 春风
弯弯的 绿毯 晶莹的 大娘
柔软的 大树 温暖的 露珠
5.(1) A (2) B
6.(1) 千人糕需要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做成。
(2) ①弯弯曲曲的 像一条丝带
②大树 又粗又壮的 像一把撑开的大伞
二、7.我的好朋友是兰兰。她长得胖乎乎的,胖嘟嘟的脸蛋上镶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她一天到晚都乐呵呵的。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三、8.花 雪中送炭 9.帮人 急时 10.手有余香
11.年迈的大娘 乐于助人 12.B13.柳条
四、14.jiē√bēi√15.B
16.“牛大哥,你背我过河,我爬上树去采果子。这样,我们就能够吃到果子了。”
17.合作采果子 要互相帮助
五、18.思路导航:(1)仔细观察图画,在看图的基础上,确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2)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
例文:
我帮妈妈做家务
星期六的下午,我从邻居家回来,看见妈妈正在擦书桌,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头上滚下来。我想:妈妈肯定累坏了。于是,我拿起扫帚,几步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来帮您扫地吧!”妈妈摸着我的头,开心地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我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把垃圾倒进了垃圾桶。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是看到地上那么干净,我开心地笑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我心想:以后一定要多帮妈妈做家务,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8、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二首》同步练习
【练习一】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hé dī liǔ tiáo chuī fú
(河堤) (柳条) (吹拂)
yān yǔ zhǐ yuān
(烟雨) (纸鸢)
zhuānɡ bàn sī tāo jiǎn dāo
(妆扮) ( 丝绦) (剪刀)
bì yù cái fenɡ
(碧玉) (裁缝)
二、比一比,再组词。
忘(忘记)垂(下垂)裁(裁剪)
忙(连忙)睡(睡觉)栽(栽花)
西(东西)佛(佛像)堤(河堤)
醉(沉醉)拂(吹拂)提(提问)
三、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长(zhǎnɡ )大 散( sàn )步 似(sì)乎
化妆(zhuānɡ) 丝绦(tāo) 裁(cái)剪
四、加一加,变成新字并组词。
例:寸( 一寸) 录 (收录) 寺 (山寺 ) 是( 不是) 永(永远)
村(村子) 绿(绿叶)诗(古诗) 堤(堤岸) 咏(歌咏)
五、默写古诗,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村居》的作者是(清)朝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2.给词语选择正确的注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1)村居( )
①在乡村里居住 。②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① )
①柳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②春风吹拂着堤岸上的杨柳。
(3)春烟(②)
①春天的烟雾 ②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的雾气
(4)醉(② )
①喝醉 ②迷醉,陶醉。
咏柳
1.《咏柳》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贺知章)。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绦”是指一种丝织的带子,“万条”指的是“柳树的枝条”。(√)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柳树的柳叶比作“碧玉”,不仅写出了柳树的绿,还让绿有了亮度;“绿丝绦”中把柳条比作“丝织的带子”,不但写出了柳树柔美的样子,而且表现了柳树的生机勃勃。(×)
设问
3.第三、四句运用和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柳叶的特点,把春风比作,写出春风乍暖还寒的特点,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由对柳树的赞美巧妙过渡到对春天的赞美。
绝 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
燕子、鸳鸯
1.诗中描写的动物有。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2)第三句写的是静景,第四句写的是动景。这两句动静相间,相映成趣。(错)
3.请再写出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练习二】
9、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课文知识点归类预习及练习
一、识字加油站
厨师 工程师 魔术师 建筑师 理发师
演员 营业员 服务员 裁判员 饲养员
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一些职业名称,是这些岗位上的辛勤劳动、相互合作,才让我们生活变得美好、舒适。
二、字词句运用
1、照样子说一说,再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
示例:
大树又高又大就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
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
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茫茫的草原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
三、写话
照样子,写一写你的一个好朋友吧!向大家介绍一下:他是谁?长什么样子?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
示例:
我的好朋友叫何思源。她有一张樱桃小嘴,皮肤很白,扎着两根小辫子。
她酷爱诵读。和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在公园里荡秋千的时候,只要一听见优美的音乐,她就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把玩游戏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她诵读时声音甜美,声情并茂,所以大家送她一个外号“诵读大王”。受她的影响,我也爱上了诵读。下课后,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诵读的技巧。只要一有空,我们就会伴着优美的音乐诵读几篇经典诗文,感受其中蕴含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陶冶自己的情操。
这就是我的好朋友何思源——一个酷爱诵读的女孩子!诵读让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我们会一直保持诵读的习惯,一起享受诵读带来的快乐。
四、展示台。
写前要仔细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按笔顺规则书写,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书写做到端正、整洁等。写字时的坐姿、握姿要注意做到“三个一”:
“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本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五、日积月累。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一句是英国的谚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付出了也会使自己快乐。只懂得收获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第二句是中国民间谚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平时肯帮助别人,就一定会获得别人对你的回报。
第三句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别人好的时候跑去贺喜,不如别人苦的时候送去帮助。
图文解读
单元知识点
一、易读错的字
曾(céng)经泥泞(nìng)顺(shùn)着荆(jīng)棘
晶莹(yíng)面粉(fěn)甘蔗(zhè)甜菜(cài)
就算(suàn)的(dí)确波纹(wén)葱(cōng)绿
不舍(shě)一株(zhū)工程(chéng)建筑(zhù)
营(yíng)业饲(sì)养
二、易写错的字
背:第二笔是横,不是点。
暖:左边是“日”,不是“目”,右边不是“爱”。
味:右边是“未”,不是“末”。
具:注意里面是三横。
匹:最后一笔是竖折,里面是“儿”。
恋:下面的“心”,注意卧钩要卧倒,不能写成斜钩。
三、会写的词语
雷锋叔叔足迹昨天冒着留下弯弯
背着洒下迷路温暖爱心一定也许
桌子平时难道味道就是加工种子
农具甜菜工具劳动经过才能买卖
甘甜一匹妹妹出色河水碧绿波纹
好像河岸柳叶景色要求柳树枝条
恋恋不舍
四、多音字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长长—很长 寻找—寻觅 足迹—脚印好奇—奇怪
特别—特殊 平时—平常难道—莫非 傍晚—黄昏
波纹—水纹柔软—松软
七、反义词
弯弯—笔直 温暖—寒冷 特别—一般
柔软—坚硬 美丽—丑陋 松开—抓住
八、词语搭配
(长长)的小溪(迷路)的孩子(蒙蒙)的细雨(年迈)的大娘
(晶莹)的露珠(温暖)的春风(平平常常)的糕(好奇)地问
九、词语积累
1. “AA的”式的词语:蒙蒙的细细的大大的红红的
2. AABB式的词语:平平常常开开心心整整齐齐大大咧咧
十、佳句积累
1.感叹句: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2.比喻句: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十一、考点提示
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最后一小节诗的理解。
2.《千人糕》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米糕的制作过程的理解。
3.《一匹出色的马》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爸爸的教育方法的理解。
同步练习试卷1
答案:
一、1.(1)yínyíng(2)xùnshùn(3)sīsì
2.波纹 锋利 甜菜 冒着 温暖 农具 恋恋不舍
3.劳动 辛劳 劳苦 才能 能干 能力
风景 景点 景色 留下 留学 留心
4.粗壮的细雨 年迈的河水
蒙蒙的 小路 碧绿的 春风
弯弯的 绿毯 晶莹的 大娘
柔软的 大树 温暖的 露珠
5.(1)A (2)B
6.(1)千人糕需要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做成。
(2)①弯弯曲曲的 像一条丝带
②大树 又粗又壮的 像一把撑开的大伞
二、7.我的好朋友是兰兰。她长得胖乎乎的,胖嘟嘟的脸蛋上镶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她一天到晚都乐呵呵的。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三、8.花 雪中送炭 9.帮人 急时 10.手有余香
11.年迈的大娘 乐于助人 12.B13.柳条
四、14.jiē√bēi√15.B
16.“牛大哥,你背我过河,我爬上树去采果子。这样,我们就能够吃到果子了。”
17.合作采果子 要互相帮助
五、18.思路导航:(1)仔细观察图画,在看图的基础上,确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2)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
例文:
我帮妈妈做家务
星期六的下午,我从邻居家回来,看见妈妈正在擦书桌,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头上滚下来。我想:妈妈肯定累坏了。于是,我拿起扫帚,几步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来帮您扫地吧!”妈妈摸着我的头,开心地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我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把垃圾倒进了垃圾桶。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是看到地上那么干净,我开心地笑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我心想:以后一定要多帮妈妈做家务,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本文图文音视频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资源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步练习试卷2
第二单元提升练习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5分)
他迈(mànmài)着坚定的步伐走在泥泞(níngnìng)的小路上;他不怕困难,踏(tātà)着丛生的荆(jīnjīng)棘(cìjí)勇往直前。
二、看拼音,写词语。(20分)
léi fēng wēn nuǎn liú xià cái néng wèi dào
( ) ( ) ( ) ( ) ( )
tián cài láo dòng jǐng sè liàn liàn bù shě
( ) ( ) ( ) ( )
三、选择正确的字填空。(6分)
洒酒汁叶匹四
喝( ) 绿( ) 一( )
( )下糖( ) ( )个
四、把短语补充完整。(6分)
( )的小溪( )的露珠
( )的绿毯( )的枝条
( )的马( )地奔向前
五、仿写词语。(6分)
例:恋恋不舍(AABC式词语)
例:又长又细(ABAC式词语)
六、按要求写句子。(8分)
例: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用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
1.
2.
例:它像一条柔软的绿毯。
3.弯弯的月牙像。
4.像。
七、背课文,填空。(8分)
1.乘着的春风,我们四处。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献出,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2.你看,一块的糕,经过人的,摆在我们面前。
八、课内阅读。(11分)
妹妹转过头求爸爸。爸爸不作声,他松开我的手,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妹妹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等我们回到家时,她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笑着说:“我早回来啦!”
1.选文中那匹“出色的马”指的是。(3分)
2.妹妹得到这匹马时的动作是,心情。这说明了。(6分)
3.联系下文想一想:爸爸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2分)
九、课外阅读。(15分)
让太阳长上翅膀
金波
真想让太阳长一对翅膀
天上就多了一只太阳鸟
让它在蓝天里自由飞翔
一边飞,一边自由鸣叫
它的歌声是这样温暖
给人们心头带来了光明
孩子们看见了笑得更甜
盲人听见了也睁开眼睛
长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
好把光和热送给所有人
1.让太阳长翅膀的原因是。(6分)
2.太阳长了翅膀之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6分)
3.长了翅膀的太阳到底是什么呢?(3分)
十看图写话。(15分)
仔细观察下图,想一想: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第二单元提升练习参考答案
一、màinìngtàjīngjí
二、雷锋温暖留下才能味道甜菜劳动景色恋恋不舍
三、酒洒叶汁匹四
四、示例:长长晶莹柔软又长又细出色蹦蹦跳跳
五、窃窃私语彬彬有礼依依不舍又大又圆越来越好越飞越高
六、示例:1.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
2.难道你没有看出这朵花很特别吗?
3.小船儿4.太阳个大火球
七、1.温暖寻觅爱心雷锋
2.平平常常很多很多劳动才能
八、1.一根又长又细的柳条
2.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高兴妹妹非常喜欢骑着这匹马回家
3.爸爸的话让妹妹自己跑回了家,这里面蕴含着爸爸的教育智慧——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启发孩子学会克服困难。
九、1.天上就多了一只太阳鸟
2.给人们心头带来光明,让孩子笑得更甜,让盲人睁开眼睛。
3.长了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
十、示例:今天是星期二,轮到明明、芳芳和小刚值日,他们干得很卖力,芳芳擦玻璃,明明和小刚负责扫地、拖地,不一会儿,教室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10、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12 寓言二则
课题 寓言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寓言故事,了解有关的寓言知识。(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学习重点 1.会写会认生字,能正确听写词语是重点。
2.理解寓言揭示的道理,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寓言故事。(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说一说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出课题。(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引出课题,并板书。 1.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
2.理解寓言的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学生齐读课题。 1.写一写你知道的寓言故事的名字。
二、识读字词,初识课文(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并画出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学生字词。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重点点拨:“圈”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uàn,它的其他读音是quān和juān。)
4.出示词卡,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5.指读课文,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圈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3.师生互动,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和理解新词。
(如:字音:“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ɡ,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字形:“窟、窿”两个字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不要少写一横。“叼”字右边的笔顺是先写横折钩,后写提。“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4.通过自学,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5.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 2.看拼音,写词语。
diāo zǒu hòu huǐ
( ) ( )
yù yán jiē fɑnɡ
( ) ( )
3.我能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羊圈(quān juàn)破了个窟窿。
(2)同学们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圈(quān juàn)。
(3)原来狼又从窟窿钻(zuān zuàn)进去,把羊叼走了。
(4)好大的一颗钻(zuān zuàn)石啊!
三、精读课文,深入文本(用时:15分钟)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教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3.继续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4.引导学生细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是什么态度?想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对此你有何感想? 1.学生自己阅读这个故事,读准生字的字音。
2.学生思考:丢第一只羊后,养羊人是怎么做的?(不及时修补)
3.学生讨论两次丢羊的原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羊圈破了,没有及时修补。第二次丢羊的原因:面对街坊的好心劝告,养羊人无动于衷,依旧任由羊圈破着。)
4.学生细读第五自然段,小组之间交流:如果自己就是养羊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我真不应该不听街坊的劝告,真是自食其果,我还是早点把羊圈修好吧……) 4.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改为被字句)
(2)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改为陈述句)
5.如果你是养羊人,修补羊圈之后发现羊再也没有丢过,你会对街坊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四、展示交流、点拨提升(用时:10分钟) 1.小组展示汇报。
2.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发现( ),我想说应该( ),因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1.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讨论交流。
2.学生各抒己见,结合本课内容展开说明:生活中,我发现( ),我想说应该( ),因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3.学生谈本寓言的寓意,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发现的。 6.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亡羊补牢”的意思是
________
读了这则寓言,我明白了的道理。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要优化课堂教学,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寓言课的课堂教学要达到最优化,必须抓住寓言文体的特点,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故事,明了寓意的教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是既能发挥寓言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寓意,又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教法。因此,在寓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会读课本生字,正确读写词语。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3.正确、流利地朗读《揠苗助长》,懂得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学习重点 会认《揠苗助长》中生字,从寓言中悟出寓意。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师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揭示文题,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板书题目:揠苗助长。
2.指导理解“揠”的意思。
3.指导学生说题目的意思。
4.引导学生思考。 1.齐读文题。
2.查字典找“揠”的意思。(拔)
3.在教师指导下思考并汇报题目意思。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
预设:(1)是谁揠苗助长?
(2)是怎样揠苗助长的?
(3)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呢? 7.填一填。
“揠”的意思是(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播放《揠苗助长》动画视频。
2.启发学生思考: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谁揠苗助长?
3.教师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1)默读《揠苗助长》,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掌握它们。
(2)标出故事共有几个自然段。
4.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教师随意地抽出下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学生正音。教师强调字音:“算”是平舌音;“喘”是翘舌音、前鼻音;“望”是后鼻音;“费”的声母是f。
(2)教师再次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朗读词语,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5.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准确。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3)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6.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7.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争取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3.认真倾听,争做小老师进行评价,为出现错误的同学纠正字音。
4.读准课件出示的句子。
(1)个别读。
(2)齐读。
5.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先猜后查”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预设:
(1)巴望:联系句子知道“巴望”可能是“希望”的意思,但可能比“希望”的意思进一层,大概是“非常希望”的意思。
(2)焦急:以前就用过了,是“着急”的意思。
(3)筋疲力尽:可能是非常疲劳的意思。
(4)“一大截”是“一大段”的意思。
6.学生在小组内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交流课文大意。
(那个人拔苗助长,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8.我会用“√”选择字的正确读音。
揠(yà yàn)
喘(chuǎn cuǎn)
截(jié jué)
筋(jīn jīnɡ)
焦(jiāo qiáo)
9.我能写出加点字的近义词。
(1)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
(2)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
(3)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
三、研读课文,感悟道理(用时:10分钟) 1.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思考题:这个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呢?
2.理解“巴望”一词。
(1)出示“巴望”,查字典理解“巴望”。说说“巴望”的近义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巴望”和“盼望”的区别。(“巴望”的程度更深,是非常盼望,想立即实现。)
3.教师:这个人巴望什么?(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这个人做了哪些事说明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看;焦急地转来转去;天天想帮助禾苗长高的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4.出示思考题:可他觉得“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去掉“好像”行吗?为什么?
5.教师引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办法。什么办法呢?他是怎么做的。 1.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汇报: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①开火车读生字。
②指导识记字形。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句子抓关键词,理解农夫的“焦急”。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5)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想象。
预设:
生:他会想:亲爱的禾苗,你怎么就不长呢?
他会说:“禾苗禾苗,你快点长大,我都等着急了。”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2自然段。
(1)预设:他想到了把禾苗一棵棵往高拔。
(2)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后汇报: 10.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古时候有个人,他( )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 ),( )到田边去看。
(2)他在田边( )地转来转去,( )地说:“我得想个办法( )它们( )。”
(3)一天,他( )想出了办法,就( )跑到田里,把禾苗( )往高里拔,从中午( )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四、研读课文,感悟道理(用时:10分钟) 6.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1)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他到底想出了什么办法?
(2)出示第2自然段。
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7.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思考:农夫会对他的妻子、儿子怎么说呢?
(2)指导思考:从他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导学习生字“费、算、截”。
(3)情景表演。指导学习“喘”字。
8.学习第4自然段,出示思考题:他的儿子听了他的话,心里怎么想的?(父亲干什么去了,会这么累?禾苗怎么会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呢?)怎么做的?(他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9.思考讨论:这个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都枯死了。为什么会这样? ①筋疲力尽:很累,好像力气都用完了。
②急忙跑到田里:说明焦急。
③一棵一棵:生怕漏了一棵。
④终于:说明他想了很久。
⑤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⑥往高里拔:拔得高,时间用得久。
3.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农夫的话。
(2)学生归纳概括:农夫很累,但是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3)交流识记方法。学生模仿农夫的动作朗读。读出又累又高兴的感觉。
4.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4自然段。
学生交流:他的儿子会想,父亲干什么去了,会这么累?禾苗怎么会一下子长高一大截呢?
5.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1.区别字填空。
截 节
(1)今天是传统的新春佳( )。
(2)姐姐比我高一大( )。
望 忘
(3)妈妈希( )我能考上大学。
(4)他把这么重要的事给( )了。
12.为什么那个人费了那么多力气,但最后禾苗全都枯死了呢?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5分钟) 1.教师出示要求书写的2个生字:“筋”“疲”。
(1)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2)教师强调:“筋”是上下结构,“疲”是半包围结构,写“疒”时,不要忘记写外面的两点。
(3)教师范写“筋、疲”2个生字。
(4)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2.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续编故事。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书写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书写方法。
(3)学生临写。同桌评议。
2.完成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2)尝试续编故事。 13.写一写。
我能把“筋、疲”这两个字写得很漂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帮助儿童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言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创设的一个个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农夫可笑而又发人深省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筋疲力尽”等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或者角色互换,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地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同时将“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
11、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二首》知识点、练习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赏析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知识点
一、笔画笔顺
二、会写的字及组词
首:首先 首长 元首
采:采用 采花 开采
无:有无 无力 无心
尖:笔尖 刀尖 尖刀
树:大树 树叶 树苗
爱:爱心 可爱 爱护
角:牛角 羊角 号角
二、会认字及组词
踪zōng(踪迹)(失踪)
迹jì(足迹)(踪迹)
浮fú(浮萍)(漂浮)
萍píng(萍踪)(萍水相逢)
泉quán(泉水)(甘泉)
流liú(流水)(流汗)
柔róu(温柔)(柔弱)
露lù(露水)(露珠)
四、 多音字
露lù (露珠) lòu(露面)
角jiǎo(牛角) jué(角色)
藏cáng(藏身 )zàng (西藏)
五、易写错的字
首:下边是“自”,不要写成“白”。
无:第三笔竖撇与第一笔横相连,不要写成“元”。
树:中间“又”的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爱∴中间是,不要写成“一”。
尖:上部第一笔是“|”,不要写成“」”。
六、近义词
立—站 捕—捉
闭—关 踪迹—足迹
七、反义词
藏—露 细—粗
爱—恨 闭—开
八、词语解释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本文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九、 背诵古诗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十、教材分析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练习及答案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_ _
萍 露
_ _
踪 浮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流水(liú niú) 柔柳(ré róu)
泉水(qún quán) 蜻蜓(qīnɡ qīn)
三、看拼音,写汉字。
shù shǒu
1.李乐坐在一棵大 下朗读《小池》这 诗。
jiān jiǎo ài
2.春天,柳叶露出 而细的 ,游客非常喜 它们。
四、选字填空。
采 彩
1.姑娘们正在水中( )菱。
2.这是一个( )色的气球。
五、照样子,组词。
(踪)迹 ( )迹 ( )迹
荷(花) 荷( ) 荷( )
六、根据意思写诗句。
1.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
2.可爱的小娃在水面上划着小艇。
3.小荷才刚刚露出尖尖的菱角。
4.早已经有蜻蜓站在上面了。
5.偷偷地采下白莲正准备回家。
七、我来选择。
1.《小池》的作者是宋代诗人( )。
A.杨万里 B.苏轼
2.《池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
A.白居易 B.杜甫
3.《小池》《池上》描写的都是( )的景色。
A.春天 B.夏天
参考答案
一、zōnɡ fú pínɡ lù
二、liú róu quán qīnɡ
三、1.树 首 2.尖 角 爱
四、1.采 2.彩
五、奇 古 叶 包
六、1.不解藏踪迹。
2.小娃撑小艇。
3.小荷才露尖尖角。
4.早有蜻蜓立上头。
5.偷采白莲回。
七、1.A 2.A 3.B
12、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寓言二则》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diū shī quàn gào
( ) ( )
zuān rù jīn pí lì jìn
( )( )
wáng yáng bǔ láo
( )
二、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巴望——( ) 焦急——( )
精疲力竭——( )
三、比一比,再组词。
钻( ) 披( ) 拔( )
站( ) 疲( ) 拨( )
四、找反义词
生——( ) 松——( )
快——( ) 缓——( )
高——( ) 黑——( )
五、照样子,写词语。
自言自语 ( ) ( ) ( ) ( )
结结实实 ( ) ( ) ( ) ( )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两只羊
一天,一只白羊从南面上了独木桥,一只黑羊从北面上了独木桥。他们同时来到桥当中,白羊说:“你退回去,让我先过桥!”
黑羊说:“你退回去,让我先过桥!” 它们谁也不肯让谁,就打了起来,不一会儿,只听到河里“扑通!扑通!”的响声,它们都掉到河里去了。
1.短文一共有( )小节。第一段有( )句话。
2.拼读下列音节,并在文中圈出这些词语:
(1)dú mù qiáo
(2)tóng shí
(3)běi miàn
(4)xiǎng shēng
3.填空:
(1)( )和( )在独木桥的( )相遇了。它们都要对方( ),让( )先走。
(2)两只羊谁也( ),就打了起来,结果都( )。
(3)在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把它写在括号里: ( )——( )
参考答案
一、丢失 劝告 钻入
筋疲力尽 亡羊补牢
二、巴望——( 盼望 ) 焦急——(着急)
精疲力竭——( 筋疲力尽 )
三、钻入 披着 拔草 站立 疲惫 拨水
四、死 紧 慢 急 低 白
五、自由自在 自高自大 自私自利 自吹自擂
明明白白 快快乐乐 高高兴兴 热热闹闹
六、1. 2 3
2. 独木桥 同时 北面 响声
3.(1)白羊 黑羊 当中 退回去 自己
(2)不肯让谁 掉到河里去了
(3)南——北 黑——白(答对一组即可)
13、部编语文二年级下册《12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12 寓言二则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给人启发与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识字写字教学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重视写字指导,发现生字书写规律,强化写字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2.搜集并阅读寓言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引出新课
1.看图片猜故事。
导入: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些故事的名字吗?(《乌鸦喝水》《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这些故事简短有趣,又含有深刻的道理,我们称之为“寓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板书:寓言二则,相机识记“寓”和“则”两个生字。)
2.(出示第一则寓言题目:《亡羊补牢》)谁来读一读故事的题目?
(1)学习生字“亡、牢”。
减一减法:忙-忄=亡
字理识字法:(出示“牢”的字理图)甲骨文的“牢”字,像一头牛被困在圈栏之中。
(2)指名读课题。
3.质疑课题:“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看图片猜故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一定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小老师领读。
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羊圈 叼走 街坊 后悔 从此 劝告 丢失 钻进去
(2)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做摘苹果的生字游戏。
寓 则 亡 牢 圈 钻 叼 坊 悔 此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指导读好重点句。
(1)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教师相机强调“街坊”中的“坊”读轻声;“钻进去”中的“钻”读zuān;“叼”的读音为diāo。
4.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5.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学生补充完整。)
课文中的养羊的人丢了______次羊,最后他把羊圈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采用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生字时,采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亡羊”的?(第1~4自然段)
2.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默读第1~4自然段,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3.学生汇报,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1)重点句1: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①“圈”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uàn,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②学习生字“钻、叼”。动作演示“钻、叼”。
熟字加偏旁法:钅+占=钻
形声字记忆法:“叼”左边的口字旁表示用口来叼,右边的“刁”表示生字的读音。
③齐读句子。
(2)重点句2: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①“街坊”就是邻居。“坊”是本课的生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加一加法:土+方=坊。换一换法:房——坊。)
②街坊劝告时是怎样的语气?请你试着来劝一劝这位养羊的人吧!(指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时要表现出街坊对养羊的人的关心。)
③听了街坊的劝告,养羊的人心里是怎样想的?
预设:羊都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真是多此一举。不就是一只羊吗?没什么大不了的。
④养羊的人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回答呢?(无所谓,毫不在乎。)
⑤指名分角色读一读对话,相互评议。
4.过渡:好心的街坊来劝说,养羊的人却不听劝告,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5.学习第4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生评价。(要突出两个“又”字。)
(3)为什么要突出两个“又”字?联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两个“又”字更能体现养羊的人不修羊圈带来的后果,而且能突出丢羊的原因都是一样的。)
(4)齐读第4自然段。
6.过渡:两次丢羊后,养羊的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7.学习第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1: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①你能体会养羊的人现在的心情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后悔”“现在修还不晚”来体会养羊的人认识到自己错了。)
②学习生字“悔”。
换一换法:海——悔。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后悔的经历。
(2)课件出示句子2: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①读一读,说说养羊的人是怎么做的。
②相机学习“此”。
熟字比较法:比——此。
减一减法:些-二=此。
③读一读,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预设:第二个句子中的“赶紧”一词说明事情紧迫,养羊的人行动很迅速;“堵上、结结实实”说明养羊的人很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
④指名读句子。(将这句话与养羊的人的语言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养羊的人两次丢羊后心理和态度的变化,进而更深入地体会“亡羊补牢”的意思。)
(3)小结:养羊的人终于听取了街坊的劝告,及时修补了羊圈,结果——(课件出示句子)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4)再次朗读,指导语气。
设计意图: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提供运用词语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此环节中抓住了“又”和“赶紧”,感悟养羊的人因后悔而及时改正错误的做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四、联系生活,感悟寓意
1.语言训练:当养羊的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街坊会怎么说?养羊的人又会怎么回答呢?
2.同桌合作表演后,教师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深入学习了课文内容,现在你能说一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羊丢了及时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5.小结:由此可见,像养羊的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________,就________。
6.“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犹未为晚”。
7.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大家交流一下。先和同桌小声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此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与解题相联系,并抓住时机进行语言训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意。同时,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道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
五、比较字形,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亡、牢、钻、劝、丢、告。
2.指名读,口头给生字组词。
3.指导学生观察每个生字的结构特点、笔画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交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重点指导:
钻:左窄右宽。“钅”的竖提不要穿过第三笔的横。
劝:第二笔是长点,右边的“力”写得比左边高一些。
丢:第一笔撇写得短而平,第四笔的横要写得长一些。
告:第一笔撇与“丢”的撇写法有区别,第四笔的横要写得长而稳一些。
5.教师范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一边写一边强调重点笔画及书写要领。
6.教师强调写字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学生临写。
7.同桌交流评价,对照总结后再进行书写。
8.全班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表扬写得较好的同学,并让其和大家交流分享书写经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设置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通过认真观看教师示范,掌握重点字的书写要领,感受汉字的美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中。
六、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这则寓言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教师不能硬性总结道理,让学生硬说道理,要尽可能拓宽学生思路,结合实际谈。
2.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使学生巩固课内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我们要看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同时又能学到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多媒体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片)
2.你知道这个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这个故事就是——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文中画出“揠苗”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动画片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画出“揠苗”的意思,增强读文的实效性。
二、学习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2.出示生字:焦、筋、疲、喘、截。(带拼音读,去掉拼音再读)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全班汇报,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
(1)加一加识字法:皮+疒=疲,肋+=筋。
(2)换一换识字法:载——截。
(3)字理识字法:焦——(出示字理图)上边的字形是一只小鸟,下边的字形是火的演变,就像小鸟在火上烤,这是多么令人着急的事。
(4)利用熟字比较记忆“喘”:端——喘。
5.检测词语认读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焦急 筋疲力尽 喘气 一大截(开火车读,齐读)
6.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7.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古时候有个人,他________地想要禾苗快点长高,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禾苗都________。
(1)先自己说说看。
(2)指名说。
(3)课件出示:焦急、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枯死了。(引导学生齐读)
8.解题。
“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你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了吗?
课件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的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提高识字效率。借助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降低了概括难度,巩固对词语的运用。
三、深入探究,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那个种田的人的“焦急”。
1.这个人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那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当时的这种心情。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焦急)
2.自由地朗读第1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焦急。
3.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焦急?(“巴望”是盼望的意思,说明他心里很焦急;“天天”说明他每天都去田边看。)
②你能读出种田的人焦急的心情吗?(指名读)
(2)引读:种田的人多希望自己的禾苗快点长高,他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出示句子)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①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比较句子: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②指导朗读:“一点儿”要重读。
③小结:禾苗在慢慢地长高,但在种田的人眼里却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真是个急性子的人。
(3)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①读一读,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感悟动词前加上修饰性词语的好处。
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②指名读,谈体会。(第二个句子多了“焦急地”一词,更能体现出种田的人盼望禾苗快点长高的急切心情。)
③理解“自言自语”,用“自言自语”造句。
④指名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句子。
(二)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拔苗过程。
1.是啊,种田的人是那样焦急地巴望禾苗快点长高,他想出的办法是——(拔苗)。请你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他是怎样拔苗的。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1)出示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①指名读,读的时候要强调“一棵一棵”。
②随机提问:种田的人一边拔一边可能在想什么?
③引读: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时,种田的人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当肚子饿得咕咕叫时,种田的人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当种田的人汗流满面时,他还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2)引读:就这样,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课件出示句子)
①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难怪会累得——筋疲力尽。
②(出示图片)看,你能说说种田的人都累成什么样了吗?累成这个样子就叫——筋疲力尽。
③让我们再一次把自己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种田的人的心情。
1.过渡:拔禾苗把种田的人累得筋疲力尽。但是,他回到家里,却一边喘气一边说——(出示句子)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2.你能想象种田的人当时的样子和心情吗?(种田的人当时很累,可是心里很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帮助禾苗长高了。)
3.指名读。
师:是啊!这个种田的人不但不知道自己错了,还很得意呢!谁来读出他的“得意”?
4.引读: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生读)禾苗都枯死了。
5.总结: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故事。种田的人焦急地巴望禾苗快点长高,这是故事的起因;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禾苗都枯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焦急”一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体会种田的人的内心活动,通过做动作的表演读、引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中体会种田的人急于求成的心理。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梗概,提高阅读能力。
四、结合实际,体会寓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种田的人的焦急,我从你们的朗读中也感受到了他的焦急。可是,禾苗长高的事能急吗?现在我们来看一段种子成长过程的视频。
2.看了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种子还没有发芽,植物就不可能长高,植物还没有长得健壮,它就不可能结出果子。
3.那文中的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老师这儿有一个词语——急于求成。他还犯了什么错?(违反规律)
4.小结:是啊,这个种田的人太想让他的禾苗快点长高了,结果却使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他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这样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这就是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5.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下吧!
设计意图:观看植物生长的视频,使学生了解植物生长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明白种田的人犯错误的原因。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请学生交流生活中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从而对寓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筋、疲。
2.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
3.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书写要领。
筋:竹字头在上半格中间。下半部分的横折钩起笔在横中线上,“月、力”要相互靠拢。
疲:“皮”要写在病字旁的里面。“皮”的第一笔是横钩,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横撇,最后一笔捺要伸展。
4.学生先描红,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5.投影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此环节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以故事题目为突破口。这两则寓言的题目都是对故事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了故事题目也就抓住了故事的主要脉络。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理解题目,从而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多种方法指导识字,如字理识字、熟字带生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将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3.以读为主。整个教学中,“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
4.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类似的现象,从而体会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