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1、重视生字教学,重视生字与文本的有机融合。因为是三年级的学生,集体备课时就有老师提出将重点之一集中在生字教学上,如何进行有实效性地生字教学,如何利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比如说“桨”字,我想要告诉学生“桨”是一种划船工具,大多为木制,上半部是圆柱形,下半部扁平略宽,再有“周”字,写同字框时应开口大一些等。尤其是时间的安排上,手段方式的呈现上,还真拿捏不准。教学中,我将生字单列开来,逐个教学,还有意识地将课后习题的词语分成几个类别,既是学习词语,又力图通过词语串起文章一幅幅生动可人的画面。尽管某些教学环节略显“迟钝”,但可以感觉出孩子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词串串起一幅幅生动可人的画面!方法妙!让枯燥的词语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2、结合教学内容,创新表现形式。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读书比赛,同学们读得很起劲,尤其得到老师的表扬后,孩子们的热情更为高涨。因此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设计了比赛的场景——上一节语文课,同学们的读书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还要进行比赛,比比读书,比比听写。孩子们一听都跃跃欲试,几次听写,我又选了几位“小老师”来带领同学们读这些我特意准备的词语。当“小老师”们津津有味、沉浸其中时,我又不忘记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读词要求,比方说“悄悄”、“轻轻”等词语。另外,为了表扬学生上课时的优秀表现,我喜欢奖励他们继续读书,奖励他们把自己的精彩写在黑板上,这么一来,这些孩子就更起劲了!
孩子们最喜欢比赛了,比赛读书,比赛听写,选小老师,还读出词语的味道,并给予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陆老师方法真多!
3、精心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第二课时怎么教,我反反复复地阅读教材,揣摩教案,在结合诗歌遣词造句准确、精当的特点后,打算从词语入手展开教学。最先听写的一组词语是“推开、波浪、倒映、环绕”,听写完词语后我引导孩子联想到美丽的白塔,联想到四周的绿树,环绕的围墙——再结合文本,让他们充分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的美感,三组词语听写完毕,三节诗歌也教学完毕。这个时候,再回到全诗反复出现的一句诗歌上“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并相机指引学生把握好全诗的基调,至此,一种流溢于心间的轻柔、舒爽就自然显现出来。末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描述北海如画的风光,红领巾们喜悦的心情以及小伙伴们内心的感激之情,孩子们便又一次沉浸在文章《让我们荡起双桨》中了!
通过三组词语的听写,引导孩子们联想画面,读出字里行家的美感,这也是特级教师薛法根倡导的词块教学的方法。陆老师在这节课中运用得法!
2、《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歌词,在课前我就在班上播放了这首歌曲,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课间的时候都已经开始哼唱了。所以第一课时非常轻松,学生课文朗读很流利,生字自学得也很好。
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红领巾、阳光”指什么对孩子来说显得很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我觉得有必要讲述一些含义给他们听,同时结合“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免费课本”等理解是伟大的祖国和党给我们给我们关怀,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课的最后,我出示这样一段说话练习: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想到了 。孩子们都能根据课文内容说正确了。看到了少先队员在北海公园划船,听到了少先队员愉快的歌声,想到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党和祖国人民给的。孩子们的答案虽然很正确,但我还是觉得有些遗憾。因为孩子们的想像还不够,还没有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去。如果能做到读课文的时候,边读边想像,让自己和这群少先队员一起游公园的话,那么孩子们一定能看到少先队员尽情欢乐的身影,也一定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了。
3、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抓住“快乐”这一情感让孩子们逐小节一边阅读一边寻找快乐的源泉。
第一小节中,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学生们就马上发现:划船时周围的景色很美,有小船、海面、绿树、白塔,凉爽的风等,所以孩子们很快乐。重点理解了“环绕”“荡起”“推开”等词语。第二小节中理解“少先队员”和“阳光”,有点难度,王皓男、徐晨阳两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他们的回答下,小朋友们的思路打开了,他们说到了解放前中国被侵略、被欺压的情景,比较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受到了祖国妈妈对我们的关怀。我又引导孩子们回忆汶川、雅安大地震后中国各方力量对其的支援后,第三小节的“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找出文中的反复出现的句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反复手法的作用。
两课堂上,孩子们呈现的精神面貌还是挺好的,端端正正,可是对文字的思维比较缓慢,回答不够活跃。我将之归为假期综合症,现在每天都花点时间和小朋友们交流交流,希望通过一周的适应,他们能调整好状态,焕发新的生机。
4、《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后反思
上完第二教时,轻轻松了一口气,同学们对“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我是这么处理的,读完第三小节,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幸福生活,顺势问他们谁让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同学们都说出了父母,然后我话锋一转,告诉同学们在旧社会小朋友们可没有我们这样幸福的日子,举了三毛、张嘎子的例子,是党的带领大家赶走了侵略者,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接着又说起同学们都知道的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顺势问问他们是谁在灾难时刻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大声说“解放军叔叔。”我乘势概括“是呀,是我们亲爱的祖国妈妈让解放军叔叔去帮助受灾的人们。
”再举出我们贫困孩子减免学费的例子,同学们都理解了。第二次追问,“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同学们都说是自己的父母和祖国妈妈。此刻你想对祖国妈妈说些什么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这个难点我想是有效突破了,星期一做补充习题理解“阳光”一词,也可以以此为突破口了。
5、《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评析,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6、《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入情入画笑容真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回顾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是一首曲调十分欢快优美的儿童歌曲,词坛泰斗乔羽的作词,更加形象地表现了少先队员在温暖的阳光下,荡舟北海、尽情歌唱的欢快心情。
既然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那么我在第一课时到教学导入就安排的是让学生从歌曲入手:
我先探询式地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
学生们听我这么一说都来了兴趣:“喜欢!”
我一笑,接着说:“那好,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就来听一首歌,歌名叫—”说到这,我故意停顿了一下,扫视了一遍全体同学以示提醒,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在等着听呢,我继续说:“歌名叫《让我们荡起双桨》。”
有的学生大概听过这首歌,一听歌名更来了兴趣。我一按鼠标,《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在班级里慢慢地流淌出来,随着播放,电视大屏幕上碧水、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渐渐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画面里欢快的少先队员在荡舟欢唱。学生们认认真真地看着,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渐渐地有的学生有些“得意忘形”了,竟然随着旋律一边拍手一边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几个活泼的女孩子还随着每一句的歌词意思,在座位上表演起来,全班一派欢乐景象!
听完了歌,学生们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刚才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好听吗?喜欢吗?”
学生们一脸的开心齐刷刷地答到:“喜欢!”
我接着说到:“这首动听的歌曲,是专门给歌曲写歌词的著名的乔羽老爷爷写的,你看他写得多好啊!”一边说我一边把乔羽这两个字写到了黑板上并问到:“刚才同学们在电视上都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啊?”(过渡,引出课文)
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个学生答到“湖水”我说:“要把话说完整,应该怎么说?”这学生又答了一遍:“我看到了湖水》”“好,你回答完整了!”(低年级学生有时候在课上急于把话说出来,容易说词不说句,老师要及时纠正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语文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要体现在平时的一些细枝末节上。
另一个学生答到:“我看到了绿绿的树!”我又及时肯定冲他举起了大拇指:“你回答的真好,不仅回答完整了,而且还用上了“绿绿的”这个词,把这句话说得真好听!”(老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答案并要“声情并茂”地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无声中训练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也是给其他学生做个示范,让其他学生知道怎么说话才“好听”。)
在这句话的启发下,学生纷纷答出了:“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电视里还有快乐的小朋友在唱歌!”
看到学生已经通过唱歌,说画面把课文内容基本说了出来,并也已经奠定了一些情感基础,这个时候我又说到:“同学们刚才看的可真仔细,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打开书,看看乔羽老爷爷到底是怎么写的呢?”
7、寻找语文教学的有效与突破——《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1、重视生字教学,重视生字与文本的有机融合。因为是三年级的学生,集体备课时就有老师提出将重点之一集中在生字教学上,如何进行有实效性地生字教学,如何利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比如说“桨”字,我想要告诉学生“桨”是一种划船工具,大多为木制,上半部是圆柱形,下半部扁平略宽,再有“周”字,写同字框时应开口大一些等。尤其是时间的安排上,手段方式的呈现上,还真拿捏不准。教学中,我将生字单列开来,逐个教学,还有意识地将课后习题的词语分成几个类别,既是学习词语,又力图通过词语串起文章一幅幅生动可人的画面。尽管某些教学环节略显“迟钝”,但可以感觉出孩子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词串串起一幅幅生动可人的画面!方法妙!让枯燥的词语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2、结合教学内容,创新表现形式。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读书比赛,同学们读得很起劲,尤其得到老师的表扬后,孩子们的热情更为高涨。因此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设计了比赛的场景——上一节语文课,同学们的读书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还要进行比赛,比比读书,比比听写。孩子们一听都跃跃欲试,几次听写,我又选了几位“小老师”来带领同学们读这些我特意准备的词语。当“小老师”们津津有味、沉浸其中时,我又不忘记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读词要求,比方说“悄悄”、“轻轻”等词语。另外,为了表扬学生上课时的优秀表现,我喜欢奖励他们继续读书,奖励他们把自己的精彩写在黑板上,这么一来,这些孩子就更起劲了!
孩子们最喜欢比赛了,比赛读书,比赛听写,选小老师,还读出词语的味道,并给予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陆老师方法真多!
3、精心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第二课时怎么教,我反反复复地阅读教材,揣摩教案,在结合诗歌遣词造句准确、精当的特点后,打算从词语入手展开教学。最先听写的一组词语是“推开、波浪、倒映、环绕”,听写完词语后我引导孩子联想到美丽的白塔,联想到四周的绿树,环绕的围墙——再结合文本,让他们充分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的美感,三组词语听写完毕,三节诗歌也教学完毕。这个时候,再回到全诗反复出现的一句诗歌上“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并相机指引学生把握好全诗的基调,至此,一种流溢于心间的轻柔、舒爽就自然显现出来。末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描述北海如画的风光,红领巾们喜悦的心情以及小伙伴们内心的感激之情,孩子们便又一次沉浸在文章《让我们荡起双桨》中了!
通过三组词语的听写,引导孩子们联想画面,读出字里行家的美感,这也是特级教师薛法根倡导的词块教学的方法。陆老师在这节课中运用得法!
8、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反思
本课是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作家乔羽。这篇课文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它是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儿童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是谁为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在教学第3小节中,我让学生理解“尽情”的词义,学生的回答是“尽兴”、“很快乐”。通过了解一个词的意思来理解“做完了一天的功课,让我们尽情欢乐”这句话。在理解的同时,让学生自己联系实际再次体验完成功课时的那种轻松快乐。紧接着思考“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因为学生感情层次尚属于浅层次的,他们理解不到也体会不到党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感受也感受不到文中的“我们”对党的无比热爱之情。这时,我有点心急,对学生进行了灌输。为了不强行灌输,我适当的举了些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听了我的动情描述,孩子们体会到了新社会的幸福,心灵也受到震撼,深深地体会了党的伟大、党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感受到文中的“我们”对党的无比热爱之情。二是联系实际,说说现在的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哪些关怀?孩子们在讨论交流中,联系自己在花园式的学校里学习、免费享受义务教育等事例,切实感受到了党的伟大与恩情,由衷地产生了对党的感激之情和热爱之情。两种情感牵引,使得难点进一步突破,孩子们的情感水到渠成地被激发,再来读文时,孩子们更能声情并茂了。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还能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9、《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欢快优美的旋律,清新生动的歌词,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让我们荡起双桨》共有三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宜人自然风光,美丽的白塔,清澈的湖水,第二小节抒发少年儿童荡舟北海的喜悦心情。置身这景色迷人的北海公园,“我们愉快歌唱”,尽情欢乐,引来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游玩,听我们歌唱。第三小节则表达了尽情欢快的少先队员对当合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在教学时,学生通过整体感知,体会出孩子们愉快的心情。于是我问: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呢?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学生们就马上发现:在北海划船,看见白的塔,绿的树,红的墙,蓝的海,真美!孩子们都陶醉了。我又问:水中的鱼儿为什么会望着我们泛舟,听我们歌唱?通过读书,学生知道了这是孩子们节鱼儿的自由自在、欢快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回答各种各样:有爸爸妈妈,有老师,有同学……可是没有人说是党和国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党和国家对于他们来讲还很抽象,他们感受最真切的是父母、老师、同学,亲朋好友的爱。于是我让他们回忆自己看过的电视、电影中的王二小、张嘎、潘冬子,再说说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一本本的免费课本……这时候学生们明白了,是党和国家给我们安排了幸福的生活,当然,也有爸爸妈妈。这时学生胸中涌起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激之情,朗读诗句的时候,就声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