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后反思
《学会查“无字词典”》通过爸爸教聪聪学会用“无字词典”来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到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
在理解“骄阳似火”的时候,我特别指导孩子们读好反问句“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帮助孩子领会:通过观察身边事物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和感受是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鼓励学生运用爸爸的方法,通过对其他景象的描述来加深对“骄阳似火”的理解。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说得非常精彩:有的说男人们热得都光着上身;有的说人们都泡在游泳池里,不想出来了;有的说刚拿出来的冰激凌,不到一分钟就融化了;还有的说坐在家里一动不动,就已经满头大汗了……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一起用生活中的学问来理解“山崩地裂”、“意味深长”等。我想,如果孩子们能坚持从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一定能慢慢提高的。
2、《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后反思
字典是同学们熟悉的事物,所以,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说说“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意思,并追问是怎么知道的,如果不知道又将怎么办?然后从有字词典引出本课的“无字词典”。接着就让学生带着对课题的几个疑问自主读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精读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和掌握“通过观察身边事物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和感受”这一学习途径,我鼓励学生运用爸爸的办法,先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用插图中的情景来说说“骄阳似火”的意思,学生们的观察力很强,理解也很到位,马上就给了“骄阳似火”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联系夏天烈日当空时的情景,选择一种事物说说“骄阳似火”的意思,同学们的答案真得很令人惊奇,“烈日当空,花坛里的泥土都干了,还裂开了一条条的缝,这不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烈日当空,小狗不再活奔乱跳,而是无精打采地趴在地上,直吐着大舌头,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烈日当空,知了在树上不停得叫着‘知了,知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听到如此回答,你不能不为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鼓掌。
我想,学以致用应是本节课最好的收获了吧。
3、《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通过爸爸和聪聪暑假旅途中的一个个生活片段,告诉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要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而且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学习了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留心观察、用心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这课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有字词典”和“无字词典”,它们分别指什么,而学完课文后,又让我们懂得什么?显然,从教学中,我就发现,学生的观点很片面,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答到点上对此,我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能迎刃而解。因此,我引导孩子们先说说“骄阳似火”的意思,孩子们说了自己观点,然后再让他们读读书中聪聪的解释以及爸爸的话,来更深地体会这个词的意思,也初步让他们知道“有字词典”和“无字词典”的区别。紧接着,我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让孩子们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从这些情景中,你觉得哪个词更能体现图的意境,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是“惊涛拍岸”这个词,这样,让孩子通过第二次的学习,感悟到用“无字词典”解释,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接下来就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内容,这次我充分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说,他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想法,并且表态,在以后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多多去生活中寻找答案,去生活里找到学问,对今天所学的东西要学以致用,也为以后的理解词语打下基础。
4、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理解起来不是太难,第一课时同学们通过朗读就已经明白了,“无字词典”就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自然,能用看到的事物解释词语更容易理解。第二课时我就把重点放在学习使用“无字词典”上,学完2~5小节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填空:夏日,烈日当空,连( ),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同学们说出了这样的句子:夏日,烈日当空,连小河里的水也被晒干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夏日,烈日当空,连知了都不停地叫“热死了!热死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夏日,烈日当空,连门口的小狗也吐着舌头喘着粗气,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学完6~8小节后,我描述了一些画面,同学们也能说出对应的词语。反之,我又出示了一个成语,让孩子用生活中的情景来描述。基本上孩子们能表达正确,只是他们的积累的词语还不多,描述不够具体。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善于表达,是这节课后要继续关注的。
5、《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教学本课,揭示课题的时候,请学生提出问题,没想到的是,学生的问题很多,有的问题显得天真幼稚,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体验在高年级是无法享受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1.什么是“无字词典”?(是呀,真奇怪!词典怎么会没有字?)
2.“无字词典”在哪里?(是呀,词典可以放在我们的书包里或课桌上、书架上,那“无字词典”到哪里去寻找呢?)
3.“无字词典”是谁发明的呢?(学生显然感觉到“无字词典”同一般的词典不一样了。)
4.怎样学会查“无字词典”?
5.为什么要学会查“无字词典”?……显然,三年级的学生还显得懵懂无知,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我感受到他们抽象思维的萌芽。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爸爸解释“骄阳似火”、“惊涛拍岸”这两个词语的时候,就是查了“无字词典”。对于“无字词典”到底指什么,学生的概括与提炼就存在障碍了。查“无字词典”就是观察大自然、参与生活实践,在自然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提高。可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呢?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是费了好大的劲。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抽象概括是语言的基本特点。引导中年级的学生学习语言,学会概括表达,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
6、学会向学生请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后反思 教师随笔
刘楼镇焦楼小学杨密芳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本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一首诗了。可就是这么熟悉的一首诗,我却有一个地方一直理解不了:
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大凡送别诗,诗中必有离情别绪,必有对离去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这种情感又往往体现在某句诗或某个字上。可是,请看这首诗,它有点与众不同,全诗四句,句句写西湖美景,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字提到送别之事。那么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它仅仅是在赞美西湖的美丽景色吗?它到底有没有离情呢?
翻阅教参,也只是笼统地说诗人借赞扬西湖美景,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至于作者是如何婉转表达的,我还是不清楚。再请教其他老师也莫衷一是,真让人难以取舍。
第二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教室,教学这首诗。一边讲,心里一边打鼓,就怕哪个聪明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但是,学生毕竟是聪明的,刚讲到一半,就有人站起来问道:“老师,这不是杨万里送别林子方吗?可诗句里面为什么就没有提送别的事呢?”听到此问,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怎么办呢?随即灵机一动,微微一笑,面向全班同学:“就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谁知道答案,请站起来,为这位同学解答一下。”说罢,教室里静默了几秒钟,接着就有人站起来拿着他自己买来的教学参考书念到:“作者借赞扬西湖美景,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我听了,心下明白,虽然他找到了“标准答案”,但他并不真的理解。于是我赶紧追问:“作者是如何借赞扬西湖美景,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的呢?”教室里再次沉静了,同学们似乎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此时我心里也在努力思索,希望能给学生一个圆满的回答,同时也在考虑若自己想不出来该怎么收场。约莫过了一分钟,坐在教室一角的杨振超举起了手,我点头示意请他回答,接着便听他说道:“诗人杨万里在西湖边送别朋友林子方,看到湖中莲叶一碧千里,荷花别样的红,十分美丽,而林子方却要走了,之后再也不能和他一起欣赏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由此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瞬间,我心中先是一惊,既而开心无比,久存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了,同时也不禁暗暗佩服起我这位学生来,他可真会思考啊!是呀,二人既是好友,那之前他们必定少不了多次同游西湖,畅叙幽情。而如今,林子方就要离去了,今后将再也不能陪“我”一起浏览西湖了。尽管六月中的西湖风光无限,也只有我一个人在此独赏,回想以前,展望今后,岂不令人伤感?所以,作者在诗中所呈现的西湖一派美景不正是以乐景写哀情吗?至此,心中疑窦不复存在矣,真是大快人心。
回头细想,自己心中疑惑的解开可全靠学生的帮助啊,那么今后,凡再遇不懂之处,也应向自己的学生请教请教,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人说的一点都不错。
7、《学会查无字词典》的教学反思
“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学会查“无字词典”就是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这一课告诉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同时也告诉孩子在学习语文时,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课文就是通过爸爸和聪聪暑假旅途中,爸爸帮助聪聪用无字词典来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两个词语的含义,教会学生能够学生学会用无字词典。
在教学中,说到对骄阳似火这个词语的理解,一贯爱思考的学生泽宇提出:“老师,骄阳似火这样理解更容易,就是像火炉一样的太阳当头照着,都快把花草晒得着火了。”他的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太阳像火一样热,把人都快烤焦了;有的说太阳真厉害,把马路都晒得烫脚呢;有的说,太阳晒得太厉害,小狗都卧在那里,伸出舌头,呼哧呼哧地喘气呢……对呀,孩子们说的一点也没错,这就是学习,这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就叫活学活用。通过这样的理解,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方法来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真正学会了查无字词典。
课文在帮助理解“惊涛拍岸”时采用的方法是先观察事物,再提出描述这种景象的词语。引导学生明白了这种方法后,启发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让孩子们观察第10页的插图,说说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概括父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情景。孩子们认真思索了一会儿,就迫不及待的发言,很快,数十个词语出现在黑板上:大汗淋漓、汗流浃背、汗流满面、满头大汗、汗如雨下…一种现象可以用许多词语来概括,大大丰富了积累,激发了学习热情,整堂课高潮不断。
假如在生活中,我们做老师的能够像聪聪的爸爸一样,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趣事中探究,相信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无比喜爱语文,都会以满腔的热情来学习祖国文化。
8、无字词典多美丽——教学反思
学习第二课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很顺利,学生对于生字掌握的很扎实。对课文理解得也比较好。在课初看题目提问题,提出来的“无字词典”是什么样的?“无字词典”到底有没有字?题目中”无字词典“这四个字为什么用引号引上等几个理解文意的关键问题也都在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一得到了解决。
这一课,可以说是我接班以来,上得最顺利的一课,只是在读课文的时候,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地做到“字字入眼”,读的时候有丢字情况,需要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加强训练。
在理解什么是“无字词典”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爸爸是怎么帮助匆匆明白“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这两个部分。分别提出里这样几个问题:
1、爸爸说:“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里……”爸爸是怎么知道树上的叶子晒蔫的?(学生回答是看到的)
2、你怎么知道爸爸是看到的?(学生丛书中找到答案:书中写了“你看”引导学生要重视课文,理解课文。)
3、爸爸告诉了聪聪“惊涛拍岸”这个词的时候,是爸爸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划出相关的句子)
4、“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两个词语爸爸分别是看到了什么才说的?”骄阳似火“这个词语是爸爸解释得让你更明白?还是聪聪的解释?
就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了原来“无字词典”就是我们这个大自然就是这个社会。
本篇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了生字,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就可以的。在教学要求中提出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利用了两个资源来训练学生从“无字词典”中学习知识。
(1)回忆暑假经历 暑假里一些学生跟随父母去了很多地方,我让学生们回忆去过的地方,你在哪里看到什么的时候,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说?
一个学生说半夜坐火车睡不着看到车窗外就只有远处的灯亮着,一个人也看不到,车里很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想起了一个词“夜深人静”
另一个学生说跟妈妈去草原到了草原上看到草原那么大都没有边,想起了一个词语“一望无际”
(2)看窗外 有些孩子假期里没出去游玩,对于这个训练说不出来,我就让学生们看窗外,此时窗外,蓝蓝的天淡淡的,几乎没有云,天很高很远,风轻轻地吹拂着校园里高大的杨树。学生们观察了一会纷纷想到了“万里无云”“挺拔”“海阔天空”等词语,并模仿着课文中爸爸的样子通过自己亲眼看到的感受比较准确地进行了解释。
最后我问学生:“学习了这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我学会了什么是无字词典,我知道了要多观察,我知道了怎样不用查词典理解词语!
在以后跟学生的接触当中,我觉得还要充分利用时机,指导学生多睁大明亮的眼睛,多留心观察,多从大自然和社会这个丰富的“无字词典”中学习知识,让学生们在生活中也去学习。
9、《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学反思
学会查“无字词典”(第一课时)
这是一篇学生比较喜欢读的文章,因为文章的趣味性很强。我吸取了上第一课的教训,在上第一课时的时候我没有多讲什么,而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认识课文。
一读(轻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默 读): 划出你不理解意思的句子。很多学生都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划了出来,我就借此机会教学生理解了“意味深长”,像这种意思比较深刻,很难理解的句子,我们就可以用“意味深长”来说!比如老师和小朋友讲道理的时候,小朋友们就可以说老师意味深长地说。请大家想想,“意味深长”还可以用在什么时候?有一个学生联想到了《奶奶的白发》这一课,文中奶奶摸着我的头时,可以用奶奶意味深长地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给的,另一半是你爸爸给的。”当即我就给予了表扬,鼓励孩子们要像他学习。
三读(指名读):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通过预习时我布置的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在课上经过那么多的朗读,基本上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说到聪聪在爸爸的指导下,理解了“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两个词语的意思时,我又让学生找找哪些自然段是在理解“骄阳似火”,哪些自然段是在理解“惊涛拍岸”,这样就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同时也教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要学会自己分析。
整堂课,学生学的非常高兴,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感觉老师没有牵着他们走,那些知识全是由他们自己读书读出来的!
第二课时教学片段(一):
师:孩子们,文中的爸爸通过周围的事物巧妙地理解了“骄阳似火”的意思,请大家开动一下小脑筋,还有什么样的情景也可以解释“骄阳似火”呢?
生小声讨论。
生1:夏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买新衣服,大马路上真热啊!连柏油都变的软绵绵的,这也是对“骄阳似火“很好的解释。
生2:暑假里,我去乡下奶奶家玩,看到奶奶家的小狗热得趴在墙角直吐舌头,我觉得这也是对“骄阳似火”的解释。
师:看来这些小朋友已经学会了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词语了,他们平时肯定仔细观察了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教学片段(二):
师:你们见过“山崩地裂”的情景吗?
生:昨天晚上爸爸给我放的《宇宙超人》里面有!那个怪兽出现的时候,大山塌了,地上也裂了一个大口子,当时我就想起了“山崩地裂”这个词语来了!
生:上学期我们学《沉香救母》的时候,钱老师给我们看和课文有关的录象,当沉香举起神斧劈开大山的时候,大地都好象要裂开一样,我觉得那个情景也可以用“山崩地裂”来说。
师:这两个小朋友说的真好!他们学习语文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孩子们,原来在动画片中也藏着学问,把以前的课文和现在的课文联系以来也能学到新的知识。
师:接下来谁来读读老师手里的这张卡片?(出示:倾盆大雨)
指名读,齐读。
师: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谁见过?
生:上个星期六,我们这下了一天的雨,中间有一段时间的雨特别大,我妈妈去买菜,衣服都湿了呢!
生:暑假里,台风来的时候也下起了倾盆大雨,那雨下的真大!我在家里从窗户里望出去,外面都是一片灰蒙蒙!同时还伴随着电闪雷鸣呢!那雷声可响了!我吓的躲到被窝里去了!
学生笑!
教学后记:谁说孩子自己不会学习的!整堂课我的话不多,大多数 声音都来自孩子们!最让我觉得高兴的是,在那个学生说完电闪雷 鸣以后,又有个孩子举手,用一种热烈的非常执着的眼神看着我, 我就让他起来发言,他说:“我们教室里现在讨论的这么热烈,我觉得可以用‘热闹非凡’来说!我还想告诉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的 现象并不一定都是用来解释和自然现象有关系的词语,还可以有一些其他的呢!”听了他的发言,我自己当时都有稍微的一楞!因为在备课的时候,我无意中列出来的词语都是和自然现象有关系的,而现在这个孩子帮我和学生提了个醒!当时我就带头鼓起了掌,我相 信,这个孩子说的这句话比我的效果要好一百倍!
10、《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学反思
《学会查“无字词典”》写了暑期爸爸带聪聪到青岛旅游途中指导他联系眼前景物,理解词语“骄阳似火”、“惊涛拍岸”,告诉我们除了查字典以外,结合大自然、联系现实生活更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在学习课文时,我先问学生“骄阳似火”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赶紧查字典,并很快查到了这个词的意思。我接着问:“如果你身边正好没有字典怎么办?”这时同学们都不说话了。我让大家打开书引导他们看图,让他们认真观察,说说当时天气情况。这下教室里又不安静了,他们抢着说:“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我立即接过说“对啊,看看聪聪现在满头大汗,地上一定晒得发烫,再想还会有哪些现象?”白高雨说:“我想现在太阳晒得小树的叶子也都蔫了吧。还有小狗肯定趴在树阴下伸着舌头不停地喘气呢。”张少杰说“地里的泥土一定晒得裂开了缝,仿佛在冒白烟。”张耀蓉说:“我这么胖,一到大热天,走在路上我感觉身上火辣辣的,连出气都很困难。”黄雪怡说:“夏天的中午,我走在路上,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踩在马路上软软的,好像沥青柏油都快融化了的。”
我没想到同学们能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了这么多,我趁热打铁,问到:“花园里盛开着许许多多的花,你想到了什么词?(百花盛开,百花争艳,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上课同学们总是很认真很专心,你想到了什么词?(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等等)
这就是“无字词典”,“无字词典”上的解释可有趣,可真精彩。我们小朋友也会查了。聪聪和爸爸来到了大海边,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情景?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波澜壮阔 惊天动地 海天一色等等)
在此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领会什么是“查无字词典”,同时让学生现学现练,学着查“无字词典”,既加深对“无字词典”这一说法意思的直观理解,同时及时地将知识转化能力,十分有益。
11、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学反思
《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通过爸爸教聪聪学会用“无字词典”来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到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
在理解“骄阳似火”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比较聪聪和爸爸的理解哪个更形象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个。然后我就让学生学学爸爸,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说说什么是“骄阳似火”。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夏天的柏油马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快要融化了;有的说小狗蹲在大树下热得伸长了舌头直喘气,还有的说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一起用生活中的学问来理解“山崩地裂”、“意味深长”等,如果孩子们能坚持从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一定能慢慢提高的。
12、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导语:《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
1.《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情深。
走进文字。就这点来说,今天的教学,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因为爱子之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出了我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2.《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从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的谈一点,而有极个别学生的表述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可喜的是孩子们在谈学文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李秋烨谈到她很羡慕、敬佩乌塔(四年级学的一篇课文中的人物)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只身一人就周游了世界,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连我一个人到昭山,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更没想到的是谢东同学说,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哪个小男孩学习。
听了孩子们的一番发自肺腑的感受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深层次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