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首诗歌,语言灵动活泼,清新可感,细细读来,字里行间的流淌的美好也如一阵爽风,透入心间。
这么美的诗歌,怎样让孩子们一步步走入?
首先,聆听音乐,愉快享受。
上课伊始,给孩子们聆听了这首优美的歌曲,孩子们被深深陶醉了,都觉得好听,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好的情境。
其次,欣赏画面,直观感知。
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因势利导穿插表达,帮助理解了文意。想象与表演,可以说整篇课文的教学,想象是时刻伴随的,想象孩子们在荡舟歌唱,想象鱼儿在悄悄地听孩子们愉快歌唱,想象孩子们在游公园时的遐想。孩子们一边想象一边表演一边学习课文,觉得很有意思。
表达:表达可以说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除了边学习课文边想象边表达之外,还有根据插图进行表达也是重点,我让孩子们认真观察图,说说看到了,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结合练习)。孩子们的想象五花八门,图中有的没有的都说了,合情合理。
2、《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歌词,在课前我就在班上播放了这首歌曲,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课间的时候都已经开始哼唱了。所以第一课时非常轻松,学生课文朗读很流利,生字自学得也很好。
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红领巾、阳光”指什么对孩子来说显得很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我觉得有必要讲述一些含义给他们听,同时结合“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免费课本”等理解是伟大的祖国和党给我们给我们关怀,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课的最后,我出示这样一段说话练习: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想到了 。孩子们都能根据课文内容说正确了。看到了少先队员在北海公园划船,听到了少先队员愉快的歌声,想到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党和祖国人民给的。孩子们的答案虽然很正确,但我还是觉得有些遗憾。因为孩子们的想像还不够,还没有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去。如果能做到读课文的时候,边读边想像,让自己和这群少先队员一起游公园的话,那么孩子们一定能看到少先队员尽情欢乐的身影,也一定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了。
3、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对于《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一开始去写教案有些困难,毕竟未接触过这样类似的课文。去上课的时候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但在接触了孩子之后,他们的反应让我的心稍微安了一些。由于课前孩子们都预习了,对于在、生字这方面没有太多困难,在学习课文第一小节的时候,体会“荡起”这个词用的好的地方的时候,孩子们很多都无法回答,课后,我仔细想来想可能是我引导的不好,同时第一课时,对于朗读有些缺少。
第二课时就顺利一些,孩子能在我的一点拨下就把“太阳”代表“祖国”说了出来,这说明班里孩子的理解能力比较强。
总的来说这堂课没有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考虑,扶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
4、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抓住“快乐”这一情感让孩子们逐小节一边阅读一边寻找快乐的源泉。
第一小节中,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学生们就马上发现:划船时周围的景色很美,有小船、海面、绿树、白塔,凉爽的风等,所以孩子们很快乐。重点理解了“环绕”“荡起”“推开”等词语。第二小节中理解“少先队员”和“阳光”,有点难度,王皓男、徐晨阳两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他们的回答下,小朋友们的思路打开了,他们说到了解放前中国被侵略、被欺压的情景,比较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受到了祖国妈妈对我们的关怀。我又引导孩子们回忆汶川、雅安大地震后中国各方力量对其的支援后,第三小节的“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找出文中的反复出现的句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反复手法的作用。
两课堂上,孩子们呈现的精神面貌还是挺好的,端端正正,可是对文字的思维比较缓慢,回答不够活跃。我将之归为假期综合症,现在每天都花点时间和小朋友们交流交流,希望通过一周的适应,他们能调整好状态,焕发新的生机。
5、七颗钻石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
上完本课之后自我觉得较为成功的地方有: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
我在复习导入的时候,以凄凉的图片为引子,铺设情境,然后说看完之后的感受,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接着以词语联系课文说话导入课文,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文章的主线:无水—有水—银的—金的—钻石、水。然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教学中设计“母女让水”这个表演环节,老师表演母亲,学生表演小姑娘,将学生带进了那时的环境中,通过生演、说,其他的学生评说,达到了是小姑娘关爱之心才使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一教学目的,同时深深体会母爱的神圣与伟大,在这一过程中,小姑娘的孝心再次感动上帝,学生的爱心也得到了深入的感染,“他更需要喝水呀!”“小姑娘,你肯定会越长越漂亮的”……语句中,无不包含着孩子们已被小姑娘的爱心所熏陶与感染。
二、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
小姑娘得到水后,表现出来的“喜出望外”,在解决这个词语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该词——说大意,通过学生的回答确定了词义“遇到这种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这就叫‘喜出望外’”,最后将该词放到文中通过自身读——领读——整体读来感悟情感。
通过朗读对比小狗前后的不同表现,体会此时小狗对水的需要,“一点水,小狗把它都舔净了。”感悟出水的来之不易与珍贵,体现小姑娘的善心。
小姑娘的善心、孝心、爱心一次次感动上帝,使水罐一次次发生变化。都通过朗读来体现。
整节课中,通过朗读、听读来发现的问题不少,通过悟读解决的问题更是占了很大的比例,通过读来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
让学生了解童话,了解托尔斯泰,在平常的习作中也要展开想象。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虽然“总分总”或“分总”的教学思路较为明显,但抓的知识有些偏多。
2、过渡型语言有些不准确。
3.有的同学感悟不深,不能紧扣问题展开思路。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6、《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入情入画笑容真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回顾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是一首曲调十分欢快优美的儿童歌曲,词坛泰斗乔羽的作词,更加形象地表现了少先队员在温暖的阳光下,荡舟北海、尽情歌唱的欢快心情。
既然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那么我在第一课时到教学导入就安排的是让学生从歌曲入手:
我先探询式地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
学生们听我这么一说都来了兴趣:“喜欢!”
我一笑,接着说:“那好,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就来听一首歌,歌名叫—”说到这,我故意停顿了一下,扫视了一遍全体同学以示提醒,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在等着听呢,我继续说:“歌名叫《让我们荡起双桨》。”
有的学生大概听过这首歌,一听歌名更来了兴趣。我一按鼠标,《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在班级里慢慢地流淌出来,随着播放,电视大屏幕上碧水、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渐渐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画面里欢快的少先队员在荡舟欢唱。学生们认认真真地看着,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渐渐地有的学生有些“得意忘形”了,竟然随着旋律一边拍手一边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几个活泼的女孩子还随着每一句的歌词意思,在座位上表演起来,全班一派欢乐景象!
听完了歌,学生们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刚才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好听吗?喜欢吗?”
学生们一脸的开心齐刷刷地答到:“喜欢!”
我接着说到:“这首动听的歌曲,是专门给歌曲写歌词的著名的乔羽老爷爷写的,你看他写得多好啊!”一边说我一边把乔羽这两个字写到了黑板上并问到:“刚才同学们在电视上都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啊?”(过渡,引出课文)
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个学生答到“湖水”我说:“要把话说完整,应该怎么说?”这学生又答了一遍:“我看到了湖水》”“好,你回答完整了!”(低年级学生有时候在课上急于把话说出来,容易说词不说句,老师要及时纠正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语文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要体现在平时的一些细枝末节上。
另一个学生答到:“我看到了绿绿的树!”我又及时肯定冲他举起了大拇指:“你回答的真好,不仅回答完整了,而且还用上了“绿绿的”这个词,把这句话说得真好听!”(老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答案并要“声情并茂”地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无声中训练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也是给其他学生做个示范,让其他学生知道怎么说话才“好听”。)
在这句话的启发下,学生纷纷答出了:“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电视里还有快乐的小朋友在唱歌!”
看到学生已经通过唱歌,说画面把课文内容基本说了出来,并也已经奠定了一些情感基础,这个时候我又说到:“同学们刚才看的可真仔细,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打开书,看看乔羽老爷爷到底是怎么写的呢?”
7、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反思
本课是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作家乔羽。这篇课文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它是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儿童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是谁为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在教学第3小节中,我让学生理解“尽情”的词义,学生的回答是“尽兴”、“很快乐”。通过了解一个词的意思来理解“做完了一天的功课,让我们尽情欢乐”这句话。在理解的同时,让学生自己联系实际再次体验完成功课时的那种轻松快乐。紧接着思考“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因为学生感情层次尚属于浅层次的,他们理解不到也体会不到党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感受也感受不到文中的“我们”对党的无比热爱之情。这时,我有点心急,对学生进行了灌输。为了不强行灌输,我适当的举了些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听了我的动情描述,孩子们体会到了新社会的幸福,心灵也受到震撼,深深地体会了党的伟大、党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感受到文中的“我们”对党的无比热爱之情。二是联系实际,说说现在的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哪些关怀?孩子们在讨论交流中,联系自己在花园式的学校里学习、免费享受义务教育等事例,切实感受到了党的伟大与恩情,由衷地产生了对党的感激之情和热爱之情。两种情感牵引,使得难点进一步突破,孩子们的情感水到渠成地被激发,再来读文时,孩子们更能声情并茂了。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还能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8、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首诗歌,语言灵动活泼,清新可感,细细读来,字里行间的流淌的美好也如一阵爽风,透入心间。
这么美的诗歌,怎样让孩子们一步步走入?
首先,聆听音乐,愉快享受。
上课伊始,给孩子们聆听了这首优美的歌曲,孩子们被深深陶醉了,都觉得好听,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好的情境。
其次,欣赏画面,直观感知。
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因势利导穿插表达,帮助理解了文意。想象与表演,可以说整篇课文的教学,想象是时刻伴随的,想象孩子们在荡舟歌唱,想象鱼儿在悄悄地听孩子们愉快歌唱,想象孩子们在游公园时的遐想。孩子们一边想象一边表演一边学习课文,觉得很有意思。
表达:表达可以说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除了边学习课文边想象边表达之外,还有根据插图进行表达也是重点,我让孩子们认真观察图,说说看到了,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结合练习)。孩子们的想象五花八门,图中有的没有的都说了,合情合理。
9、《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欢快优美的旋律,清新生动的歌词,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让我们荡起双桨》共有三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宜人自然风光,美丽的白塔,清澈的湖水,第二小节抒发少年儿童荡舟北海的喜悦心情。置身这景色迷人的北海公园,“我们愉快歌唱”,尽情欢乐,引来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游玩,听我们歌唱。第三小节则表达了尽情欢快的少先队员对当合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在教学时,学生通过整体感知,体会出孩子们愉快的心情。于是我问: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呢?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学生们就马上发现:在北海划船,看见白的塔,绿的树,红的墙,蓝的海,真美!孩子们都陶醉了。我又问:水中的鱼儿为什么会望着我们泛舟,听我们歌唱?通过读书,学生知道了这是孩子们节鱼儿的自由自在、欢快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回答各种各样:有爸爸妈妈,有老师,有同学……可是没有人说是党和国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党和国家对于他们来讲还很抽象,他们感受最真切的是父母、老师、同学,亲朋好友的爱。于是我让他们回忆自己看过的电视、电影中的王二小、张嘎、潘冬子,再说说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一本本的免费课本……这时候学生们明白了,是党和国家给我们安排了幸福的生活,当然,也有爸爸妈妈。这时学生胸中涌起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激之情,朗读诗句的时候,就声情并茂。
1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芦花荡》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