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陈冬枝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 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 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 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 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 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作者邮箱: cdz003@163.com
2、《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提问导入:(展示1)请同学们回忆几首诗。
望岳------杜甫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些是谁的诗句啊?
(学生)杜甫
师:杜甫才华横溢,有着远大抱负,忧国忧民,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展示2—杜甫晚年的图象)这两幅图片就是他晚年郁郁不得志的写照。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走进他的《旅夜书怀》(展示3—诗题),来体会诗人宦游疲倦、漂泊孤苦之情。
二、(展示4—学习目标)
三、请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展示5),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鉴赏诗歌
师:(重点知识回顾)鉴赏诗歌时,我们常说(展示6)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
--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
--意象 意境 思想情感
(展示7)“旅夜书怀”顾名思义指在旅途的夜晚写下抒发情感的诗。
(展示8—“旅”字)(展示9)1、通过“旅”字看背景(请你来看看———指一名学生读)(展示10—背景介绍)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师:那么作者在旅途的夜晚看到了什么景物?(展示11—“夜”字)
(展示12)2、通过“夜”字察实景(齐读找找景物)
(展示13提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诵诗歌、抓住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置身意境、领悟情感)(要求我们)
(展示14)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诗句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思考:首先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慷慨悲壮、恬淡自然等),抒发作者什么情感?(可以从这几个词中选取)
(小组讨论)
(展示15)景物:细草、微风、阔岸、危樯、孤夜、独舟。画面: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意境:寂静凄冷
借景抒发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情
师:由近处、下处的细草、危樯写到远处、上处的星野江月(板书)
(展示1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景物:星,低垂。平野、辽阔无边。
月:涌动的月影。江浩荡的大江。
画面:星空低垂更能衬托着原野的辽阔无边,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月影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把我们带入雄浑阔大的意境,
(板书)反衬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感情——以乐景写哀情
师:注意鉴赏方法我们是通过捕捉意象来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师:(展示17)那么作者在这样一个风霜月白、孤寂无眠的孤舟之上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
(展示18)3,通过“书怀”悟实情
(展示19):
①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
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答出后点击明确)
明确: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②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学生答出后点击明确)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③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呢?
(提示:请结合背景讨论)师补充:
(指一生答)
(学生答后)明确:(展示20)作者直抒胸臆地说我的名声是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应该做到年老多病而退休。从《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可以看出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这种理想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虽年老多病但休官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说反话,其实内心希望“因建功立业而出名;希望到老病才休官,而非现在受排挤被迫辞官”。这句话揭示了杜甫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政治失意。
(展示21)尾联中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生答)沙鸥
“飘飘”——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直抒胸臆。
天地与沙形成对比,直抒胸臆地将自己比成沙鸥。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课文题目了解了诗歌内容(展示22)
(1、通过“旅”字看背景 2、通过“夜”字察实景3、通过“抒怀”悟实情)
感受了全诗由近到远,由下到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比喻、对比等艺术特色。
(学生自由读背——指一生背,齐背)
(展示23)六、延伸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从体裁看,这首诗是格律诗中的(5)言律诗,它由4联8句组成,每联都有特定的称谓;这首诗的对仗联有(颔联和颈联)。
2这首诗描写了失落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以第二或第四联为例,分析其手法与艺术效果。
明确: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屑与“鸣噪自纷纷”的野鸭为伍,宁愿孤独追寻的高远志向)
八、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练习册相关练习。
3、《旅夜书怀》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文学常识:“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的,具有
、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词或词。
二、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三、解题:
旅夜书怀: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四、整体感知诗意:
首联: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
颔联: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颈联: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尾联:“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五、赏析
(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意象有:细草、、岸、、舟、、平野、、江。
画面:(景)——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景)——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2、前两联勾勒的画面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艺术手法?
答:远处,低垂,平野;近处,月影,大江。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与;在大自然的景象之前,人生命运更显。
此处用“平野阔”、“大江流”与“孤舟”形成,突出孤舟的与,这也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了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这使他的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3、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但又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因夜景之广漠寂寥而起身世之深悲。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艺术手法:。
(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答:这两句诗运用了的表现手法。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即“名因文章著,官老病休”。作者志向未酬,反而因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读来令人心沉。“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慰,实乃之语。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平,揭示作者晚年的主要原因。立意含蓄,悲愤更深。
艺术手法:
(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用的手法,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以自比,自伤飘泊;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的可悲与可叹。
(四)、小结:
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的悲怀。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的心境。
主旨: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
的感慨。
六、拓展练习:《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意理解:
首联: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周围的远景。
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不正面写楼高而见。
颔联: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
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想像,有独创性。
颈联: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楼高风急,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2、请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人的心情,交融成一个似似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概括。李白这首诗用和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来概括。
4、《旅夜书怀》《扬州慢》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旅夜书怀》《扬州慢》课时:2
1.背诵这首诗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体味姜夔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3、掌握对比、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读文必备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在夜里写下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且一直患有的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学习任务
1、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全诗,感受全诗悲伤的情感基调。
2、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孤弱的小草、虽轻但不断的微风、阔大的江岸、孤立突兀高耸的桅杆、孤舟、低垂的星空、辽阔无边的旷野、明朗的月光、汹涌澎湃的江水。
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描绘了一幅宏阔宁静而冷寂的江边夜景图。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孤独失意的痛苦之情。
3、“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句反其意而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句说,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这两句都是反其意而写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了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是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第二课时
读文必备
1、走进作者
姜夔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婉约词派代表词人的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官)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其以词著称,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微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代已经趁我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学习任务
1、朗读词前序言,思考词前小序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都,上阕中“空”一个词概括扬州城如今怎样的特点?请你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冷月无声、桥边红药等。词人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青、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凄清的号角。一个“空城,”,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齐下片,是全词词眼。
3、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写景抒情,是《扬州慢》的特色之一。请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上片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经过时,则“尽荠麦青青”。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这首词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在今昔对比中,我们感受到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怀有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5、借景抒情是诗歌中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请你从文中找出具体诗句鉴赏。
明确:①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②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蒋睿
5、《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建立初步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重难点 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
一、课前检测(3分钟)
二、讲析课文
1、情境导入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被后人所推崇,忧国爱民的思想内容为后人所敬仰。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细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杜甫展现给我们的是多样的精彩。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有(春夜喜雨、春望、望岳、前出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蜀相、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戏为六绝句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又一首律诗《旅夜书怀》。
2、写作背景:公元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不知这一生的飘泊何时是了。
在一个微风习习的月夜,一叶扁舟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诗人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不禁心潮澎湃。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施展,年过半百却还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想想自己究竟像个什么?不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嘛。
3、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诗歌注解,正音正义,初步感知内容。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写得沉郁孤伤,前两联写旅夜风景,情在景中,要读出此中情味。第一联渲染出孤寂的氛围,宜读得轻而稍缓;第二联描绘大自然苍茫壮阔的气势,宜读得更缓一些,顿挫更分明一些,声调提上来一些;第三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读得时候要将感情色彩带进去,要读出压抑感;末联语调平和下来,语速减缓,“天地”之后稍顿,然后平平地送出“一沙鸥”三字,读出“余音绕梁”的效果,让听者展开联想,感受作者的孤独伤感乃至悲愤。前三联节拍为二二一式,末联则是二一二式。
4、小组讨论,学生鉴赏研究(独立鉴赏)
读好诗,如品槟榔,初时味涩,反复咀嚼,方能品出其中妙处。下面,请同学们独立鉴赏这首诗歌,主动思考,找出问题并记录下来。
5、全班交流(提出疑问)
①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宁静而又冷寂的江边夜景。后四句抒发了老诗人不得志的悲愤与失意痛苦之情。
②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③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以乐景写哀情。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④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⑤“天地一沙鸥”中的“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反衬。②以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③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三、总结诗歌
1、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后一层直抒胸臆。抒发了老诗人不得志的悲愤与失意痛苦之情。
2、在艺术技巧上,突出的一点是情景相生——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前面写景,写宜于表达诗人情感的景物;后者抒情,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抒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补充练习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其中一个“欲”字,运用修辞方法,赋予花朵的特点。
映衬拟人摇曳多姿
2.这首诗的景和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以乐景写哀情(以乐写哀),用艳丽灿烂的春光反衬羁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深厚,别有韵致。
总结与消化整理(2分钟)
6、《旅夜抒怀》、《客至》、《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旅夜抒怀: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阅读。
3咏怀古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律诗,《旅夜抒怀》和《客至》。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三.拓展延伸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四.诗歌小结
读起这样的诗歌,我们不免都要随着抒情主人公一起哀叹泣涕了。我们知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有一个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一个暂时安身的栖身之所。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一段恬静而又安宁的生活。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清新自然风格的诗歌。《客至》就是其中的一首。
五.课堂拓展
自学《客至》,结合诗歌的背景、自注、注释,思考下面问题:
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⑵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⑶阅读《客至》、《宾至》,说说诗人为什么分别用“客”、“宾”为标题(提示: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
明确:⑴喜。
⑵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⑶这两首诗都是写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对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不同,“宾是贵介之宾,客是相知之客”,这样就造成了诗人表达的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别。《客至》一诗中的情感显得真诚深厚、亲切融洽、富有生活气息;《宾至》中所表达的虽然也是诗人的真实情感,但由于对方是“贵介之宾”,所以也就显得客套和拘谨,有应酬和敬而远之的成分。在用语上,前者通俗明白,如话家常;后者庄重严肃中带有调侃。正因为有以上的区别,所以用“客”“宾”分别为题。
六、鉴赏《咏怀古迹(其三)》
(一)导入
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怨恨)
(三).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目的: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3.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王安石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五)、鉴赏语言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六)、鉴赏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七、作业布置
⑴背熟《旅夜抒怀》
⑵熟读其他三首诗歌
7、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客至、旅夜书怀(苏教版高三选修教学案例)
《旅夜抒怀》、《客至》
教学目标:
1.旅夜抒怀: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律诗,《旅夜抒怀》和《客至》。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三.拓展延伸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四.诗歌小结
读起这样的诗歌,我们不免都要随着抒情主人公一起哀叹泣涕了。我们知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有一个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一个暂时安身的栖身之所。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一段恬静而又安宁的生活。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清新自然风格的诗歌。《客至》就是其中的一首。
五.课堂拓展
自学《客至》,结合诗歌的背景、自注、注释,思考下面问题:
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⑵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⑶阅读《客至》、《宾至》,说说诗人为什么分别用“客”、“宾”为标题(提示: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
明确:⑴喜。
⑵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⑶这两首诗都是写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对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不同,“宾是贵介之宾,客是相知之客”,这样就造成了诗人表达的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别。《客至》一诗中的情感显得真诚深厚、亲切融洽、富有生活气息;《宾至》中所表达的虽然也是诗人的真实情感,但由于对方是“贵介之宾”,所以也就显得客套和拘谨,有应酬和敬而远之的成分。在用语上,前者通俗明白,如话家常;后者庄重严肃中带有调侃。正因为有以上的区别,所以用“客”“宾”分别为题。
六.课时小结
金圣叹在西厢记的批语中,曾写下他觉得最快乐的时刻(不亦快哉三十三则),这是他和他的朋友在十日的阴雨连绵中,住在一所庙宇中计算出来的:
其一:十年别友,抵暮忽至。开门一揖毕,不及问其船来路来,并不及命其坐床坐塌,便向疾趋入内,单辞扣内子:“君岂有斗酒如东坡妇乎?”内子欣然拔金簪相付。计可作三日供也,不亦快哉!
七.布置作业
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注:此诗作于天宝七载(748),时杜甫37岁。韦左丞指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他很赏识杜甫的诗,并曾表示过关怀。杜甫这时应试落第,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诗中陈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况,于现实之黑暗亦有所抨击。
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去秦:离开长安。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结合注释、背景说说这四首诗歌中的鸥的形象的区别,以及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8、旅夜书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旅夜书怀
景德镇昌江一中于洪林
【教学目的】
1.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缘景明情,乐景衬哀情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复习导入(关于杜甫)
杜甫,字子美,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曾任左拾遗、工部员外郎,而人称“杜拾遗”、“杜工部”。杜诗今存1400余首,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其诗以忧国忧民为意,诗风沉郁顿挫。
杜甫一生,坎坷艰辛。曾困守长安少陵达十年之久,而自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后应邀入蜀,客居“杜甫草堂”,曾游成都武侯祠,写下《蜀相》以寄寓自己壮志难酬之感。765年4月,好友严武病故,失去依靠的杜甫不得不再次漂泊。在登舟去蜀之时,杜甫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自己之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768年漂泊至岳州(今湖南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期间,途径渝州、忠州之时,还曾写下五律《旅夜书怀》。(板书课题)
2.解题
顾名思义“旅夜书怀”即是诗人于旅途之夜抒写自己的情感。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诗中,诗人抒写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又是如何抒写的呢?
二、诗歌赏析
1.诵读指导
这首诗是诗人感叹身世之作,应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前四句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做铺垫,诵读时语速应该缓慢一些;后四句自伤漂泊,直抒胸臆,诵读时要读出压抑之感。
2.疏通诗句
细草微风岸——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细草,小草)
危樯独夜舟——一只小船泊在夜晚的江边。(危樯,高高的桅樯)
星垂平野阔——原野辽阔,天边星星低垂。(平野,原野)
月涌大江流——大江奔流,江面月光涌动。(月涌,月光随流水而涌动)
名岂文章著——我的名声岂因文章好而著称。(岂,怎么)
官应老病休——我的官职当因自己老病而罢休。(应,应当)
飘飘何所似——我漂泊江湖的情形和什么相似呢?(飘飘,漂泊无依的样子)
天地一沙鸥——就像苍茫的天地间孤零零的沙鸥。(沙鸥,水鸟名)
2.诗文赏析
⑴前两联写景,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首联抓住“微风”、“细草”、“危樯”、“夜”等意象,描绘了一副微风习习,岸草如丝,夜色茫茫,危樯孤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孤寂的意境。这意境是诗人内心孤寂的外化。
——颔联抓住“星星”、“平野”、“明月”、“大江”等意象,抒写星星低垂,原野广阔,大江奔流,月随波涌,意境雄浑阔大。
⑵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名声岂因文章而著称?官职因年老多病而罢休。前句用反问,后句为反语,二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诗人以鸟自况,借景抒情,表达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
⑷在结构上,首联和尾联各有什么作用?
——首联扣题,交代时间、地点、背景;尾联照应首联之“危樯独夜舟”。
三、问题探讨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由此举一反三
——“星垂”足见平野之广阔无边,“月涌”既表现了大江之浩瀚,又凸显大江之奔流。诗句以壮阔景象反衬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乐景衬哀情,倍见诗人之孤独凄苦。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美好景物反衬戍卒的悲苦心情;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以洞庭浩瀚宏丽之景反衬诗人遭遇之凄苦。
四、对比拓展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试比较这两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诗人之心境及其诗风
——心境:青年李白初出蜀山,放眼所见,天高地远,诗中流露出对壮阔山河之感叹及思乡之情,但无人生风雨之伤愁;晚年杜甫颠沛流离,穷病缠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中倍显诗人内心之悲凉孤寂。
——诗风:李诗飘逸豪放,杜诗沉郁顿挫
9、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
2.反衬手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简介:
1.见注释
2.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赏析诗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颌联的意境。
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10、《旅夜书怀》(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一.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思考问题。
1.写出题目的含义。
旅途中的夜晚书写自己的情怀
2.读首联和颔联,思考:这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景物: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画面: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
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
漫的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
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情感:首联之景衬托了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颔联之景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从字面上来理解,“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诗人名满天下,到底是因为什么?如何理解颈联的含义?
(1)“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2)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3)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尾联“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喻己。
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更显孤独和凄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