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两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生僻字词读音以及成语意思;
2、正面和侧面分析主人公人物形象,并熟练运用正面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3、了解主人公的精神
重难点:熟练运用正面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学法指导:旁批法模仿写作
一、预习作业
1.读准字音
戊(wù)戌(xū)显宦(huàn)叱(chì)咤(zhà)莅(lì)校迥(jiǒng)乎不同精悍(hàn)步履(lǚ)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博闻强记(jì)博闻强识(shí)酣(hān)畅屏息以待蓟(jì)北
2.解释成语
叱咤风云:
博闻强记:
短小精悍:
风和日丽:
涕泗交流:
迥乎不同:
4、看到这个标题,你最想从文章中知道哪些东西?
一、初步感知
1、文章中找出线索,来看出梁启超究竟是一个人?
*相关链接
梁实秋(翻译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不少为传记和怀人之作,文字清丽、淡雅,别具一格。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断来刻画人物。
——苏振元
2、除此之外,作者还用到了侧面描写。如果说我们班的李亮打篮球很好,那么除了展现他的球技很高超外,还有什么可以展现呢?是不是现场的喝彩声和周围同学的评价啊?对,这些就是侧面描写。
相关链接:《口技》中侧面描写的地方:
遥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所以,梁启超的形象也需要侧面烘托,比如现场的观众和“我”的评价。找一找。
2、文章第六段中作者有这样的描写,“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箜篌引》)作者难忘的真的是梁任公讲的这首诗吗?
相关链接:
这首诗讲的这样一个故事:此是朝鲜津卒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明知前方是死路、却要奋勇向前的一个白首狂人,他具有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精神。让我们不由地想起梁启超的生平。
梁启超: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选取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物,用作者的人物描写方法来描写他,大约两百字左右。跟作者赛一赛,我们谁更厉害。
例:《我的妈妈》片段
再给大家透露一条消息,可千万别告诉我妈!我妈是一个十分爱唠叨的人,她那股唠叨劲是得到了我外婆的真传,但我妈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我外婆还唠叨!我要是周末做完了作业想看一会电视,那在妈妈来看可是犯了滔天大罪,妈妈一定会苦口婆心来侃我:“小明,妈妈不是强迫你学习,可你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想考个好中学,这样怎么行呀?快去看书!”“小明,我平时就最反对你看电视了,你干什么不好,下棋,打电脑,非要看电视!”诸如此类,我的耳朵听得都要磨出茧子了,可妈妈还是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的讲,有时候我忍不住跟妈妈提意见,妈妈总会无可奈何地望着我:“我哪里唠叨呀?”,每当我看到她那幅满脸疑惑的样子,到嘴边的话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梁启超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并训练了人物写作这种题材。请同学们自己去阅读文本中的细节。比如梁启超为什么广东官话比普通话要讲得好?
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学习圈点勾画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3.熟悉课文内容,领略梁任公的演讲风采和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
1.学习圈点勾画、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1915年秋(13岁)考入清华学校(即今清华大学)。1923年(20岁)毕业后赴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他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自1930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近40载,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2.梁启超(梁任公)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注:“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为“现在我早上接受任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
先生早年即投身政治,领导或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的青年学生。他的真性情、炽热的爱国心是一直不变的。他在文章《少年中国说》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并依此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学法指导】
在阅读中,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段作旁批,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作旁批,可以概括内容,可以品析词句,可以分析写法,可以评点人物,可以阐发感情,可以记写感受……请仔细分析下列示例,然后给课文中的相关句段作点批注。
示例(一):“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批注:这是一个“前果后因”(旁批)的句子。叙写“因”的分句由“倒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实在是因为……”(圈画)的关联句式组成,三个分句的内容“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学术文章”(圈画)按时间顺序(旁批)排列,前两个分句先从“否定”方面说(旁批),虽巧妙地点示出梁任公先生此前的不朽历史功勋(旁批),但在这篇文中不是重点;后一分句再从“肯定”方面说(旁批),突出强调了梁任公先生现今的学术水平及其引领作用(旁批),这才是主要的,并以此句为下文记写“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铺垫(旁批)。
示例(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批注: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旁批)。
(或:“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圈画)写出了他准备充分、办事认真(旁批),“书法”“秀丽”“美观”(圈画)表现出他书法功底深厚(旁批)。
梁启超手书
示例(三):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批注:“四‘一’五‘有’”——语言简洁明快,内容蕴含丰富,形象呼之欲出!(旁批)
【学习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文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梁任公的演讲为什么能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呢?他的演讲有哪些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3.精读课文,旁批句段——请研习【学法指导】中的示例,给下面四个语段作恰当的批注。(如果在课文中还有自己感兴趣或特别有感受的内容,亦可在课文中作好批注)
(1)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我的批注:
(2)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我的批注:
(3)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我的批注:
(4)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我的批注:
4.课堂总结,写法探究——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梁任公先生写得这般活灵活现的呢?
【当堂检测】请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班级里的某位同学或是某位老师,在小组和班级交流,看能不能让同学们猜出你写的是谁呵!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学生讨论本文写人的方法。
3、《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两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生僻字词读音以及成语意思;
2、正面和侧面分析主人公人物形象,并熟练运用正面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3、了解主人公的精神
重难点:熟练运用正面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学法指导:旁批法模仿写作
一、预习作业
1.读准字音
戊(wù)戌(xū)显宦(huàn)叱(chì)咤(zhà)莅(lì)校迥(jiǒng)乎不同精悍(hàn)步履(lǚ)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博闻强记(jì)博闻强识(shí)酣(hān)畅屏息以待蓟(jì)北
2.解释成语
叱咤风云:
博闻强记:
短小精悍:
风和日丽:
涕泗交流:
迥乎不同:
4、看到这个标题,你最想从文章中知道哪些东西?
一、初步感知
1、文章中找出线索,来看出梁启超究竟是一个人?
*相关链接
梁实秋(翻译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不少为传记和怀人之作,文字清丽、淡雅,别具一格。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断来刻画人物。
——苏振元
2、除此之外,作者还用到了侧面描写。如果说我们班的李亮打篮球很好,那么除了展现他的球技很高超外,还有什么可以展现呢?是不是现场的喝彩声和周围同学的评价啊?对,这些就是侧面描写。
相关链接:《口技》中侧面描写的地方:
遥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所以,梁启超的形象也需要侧面烘托,比如现场的观众和“我”的评价。找一找。
2、文章第六段中作者有这样的描写,“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箜篌引》)作者难忘的真的是梁任公讲的这首诗吗?
相关链接:
这首诗讲的这样一个故事:此是朝鲜津卒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明知前方是死路、却要奋勇向前的一个白首狂人,他具有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精神。让我们不由地想起梁启超的生平。
梁启超: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选取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物,用作者的人物描写方法来描写他,大约两百字左右。跟作者赛一赛,我们谁更厉害。
例:《我的妈妈》片段
再给大家透露一条消息,可千万别告诉我妈!我妈是一个十分爱唠叨的人,她那股唠叨劲是得到了我外婆的真传,但我妈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我外婆还唠叨!我要是周末做完了作业想看一会电视,那在妈妈来看可是犯了滔天大罪,妈妈一定会苦口婆心来侃我:“小明,妈妈不是强迫你学习,可你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想考个好中学,这样怎么行呀?快去看书!”“小明,我平时就最反对你看电视了,你干什么不好,下棋,打电脑,非要看电视!”诸如此类,我的耳朵听得都要磨出茧子了,可妈妈还是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的讲,有时候我忍不住跟妈妈提意见,妈妈总会无可奈何地望着我:“我哪里唠叨呀?”,每当我看到她那幅满脸疑惑的样子,到嘴边的话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梁启超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并训练了人物写作这种题材。请同学们自己去阅读文本中的细节。比如梁启超为什么广东官话比普通话要讲得好?
4、《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感受“二梁”作为学者的政治情怀
2、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四字短语概括文意、相关文学常识等语文知识的训练落实
教学过程:
一、徐志摩的演讲导入
走上讲台,旁若无人地自怀中掏出一卷稿纸,大约七八张,用打字机打好的,全英文,然后坐了下来,环顾了一下四周后,准备开讲。他说:“我的讲题是《艺术与人生》,ArtandLife,我要按牛津的方式,宣读我的讲稿。”这一下,学生躁动起来,既然按照牛津的方式,那么,肯定是用英语的,之前,从没有人直接用英语演讲过。
——《徐志摩新月社》王一心、李伶伶
猜猜徐志摩的演讲成功了吗?为什么?
梁启超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什么?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的情感》。在这篇26500多字的演讲稿中,先生一共详解了古诗文中“奔迸的表情法”“回荡的表情法”“蕴藉的表情法”等六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先生的演讲效果如何?
梁启超先生的演讲让听众沉醉其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3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学生梁实秋都已成老人,还在课文中津津乐道于先生当年的风采。
二、探讨演讲成功的原由,把握人物形象
那么,先生演讲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对相关的段落用四字短语加以概括。
1、示范概括赏析。
老师先来,老师对第三段写先生形像颇感兴趣,先齐读第三段。我想了两个短语。大家觉得哪个最恰当?
形貌朴实气场逼人
重点品析“精明强干”一词。
2、学生交流。
听众景仰(爱其师则信其道)
准备充分(办事认真)
开场可爱
重点品析“喽”字及动作。“喽”。Lou什么语气?
讲解鲜活(活画出一出悲剧)
理解“起承转合”一词。
学识渊博
重点品析“畅快”一词。
情感动人、演讲投入
重点品析“表演”一词。
小结人物形象:综合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梁任公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何意?作者选择一次演讲,选点极小,却以一斑而窥全豹,用简约传神的白描活化出一个有个性的学者。这正是作者写人叙事的高妙所在。
三、深入分析情感,感受文章高远之意。
但文章仅仅分析到这里还是不够的,课后练习二作者提到“文章要深,要远,要高”,那么着高远深沉之处在哪里?
还是回到原点,看刚才概括出的原因。这些原因中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条?情感动人。什么样的情感让先生哭笑不自禁?两万多字的演讲稿中,引文不下百篇,作者独选这几篇,他想展示先生怎样的内心世界?
1、分析《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那《哭主》一出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结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讲《桃花扇》,先生为什么而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将杜甫的诗又为何张口大笑?结合梁任公先生的经历谈谈。
小结:哭与笑都来自于先生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偶有触发变泛滥不可收。杜甫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热心肠”正是爱国忧国之热肠。
先生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的情感》一文中总结道:
“奔迸的表情法”
凡这一类,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变”;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我们既承认情感越发真、越发神圣,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
2、分析《箜篌引》,分析其中深沉复杂的人生况味。
他既没哭也没笑,他是这样演讲的:引入闻一多回忆。
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竟——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先生为诗中的什么人物而叫好?为白发狂夫的什么而叫好?
站在河边的还有他自己。但先生的经历远比谭嗣同复杂,没有战友那单纯的悲壮。
先生为什么不问政治,专心学术?
如此深沉的哀痛,作者什么时候懂得?何以见得?“顿时”一句。你从哪几个短语中读到深沉的哀痛?品析“黄沙弥漫,黄流滚滚”的深沉。
小结:似浅实深的叙述中竟有如此深沉的情感暗流,如此张力,这正是这篇文章魅力。我想,作者所说的高远之意也正在于这些深沉的地方。
5、《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3、掌握本文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教学重点: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材料,激发学生想象,更好地体会人物演讲时的形象、性格,以进一步了解梁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教学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梁任公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
1、从课文标题提问学生知不知道梁任公先生是谁,然后问问学生们心目中的梁启超是什么样子的,引出关于对梁启超在历史事件上的一个了解。他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维新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到日本。这是对梁启超在历史上的一个了解,那么文学上的梁启超有什么影响,学术上又有什么的启迪作用呢。
2、关于对梁启超的介绍: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这是源自于庄子的一个典故。梁启超的代表作是《饮冰室合集》,有一篇文章写得很好《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少年,少年强大起来就自然会强大,所以梁启超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未为了启迪和领导青年,那么是怎样的启迪呢?然后很自然的带着学生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
1、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这篇课文,给学生布置几个任务:首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且将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来;其次,思考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个时间段,我会在黑板上板书生字词)
2、在学生朗读全文过后,提问学生有哪些不认识的生字词,将还没有板书出来的字词进行补充,然后带着学生一起朗读,注意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字词:戊戌叱咤精悍激亢
箜篌 博闻强识蓟北
3、通过原文,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作者通过哪些方面对梁任公先生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得出他具有哪些形象特点。
演讲稿: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十分美观(对工十分作认真负责)
外貌: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长袍
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光芒四射(自信洒脱)
语言: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幽默谦虚)
动作:敲头、手舞足蹈、顿足、狂笑(投入率真)
提问:难道就是因为这些,就让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令作者念念不忘吗?请同学们在原文中再找一找。
4、讲解演讲内容,如何理解热心肠:对《箜篌引》、《桃花扇》、杜甫诗的内容进行补充跟讲解(引导学生找到文章有价值的句子: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箜篌引》:翻译原文,意思是大家劝这个人不要渡黄河,他硬是要去的话,会被淹死的。可是这个人却偏偏要去渡河,姐过渡河而死,大家够感叹到那这个人没有办法。然后,请学生结合这首古诗的意义,做出联想,引出梁任公先生参与维新变法,这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他却仍然坚持变法,这里,就分析出了他的一种执着的精神。
《桃花扇》:桃花扇是一个爱情故事,那么为什么梁启超在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会痛哭流涕,这里会进行一个补充,桃花扇虽然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它的背景是反清复明的一个故事,他讲到“高皇帝,在九天”的时候流泪,提问,为什么他会在讲到皇帝的时候流泪。这里就说道光绪帝,让他同情起这位皇帝,也同情起自己失败的变法来。让学生也能够理解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痛哭流涕。
杜甫诗:那是晚唐藩镇割据,不少的地方势力攻占了许多地方,杜甫和他的家人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当他听到河南河北被收复的消息时,杜甫就高兴起来喝酒;梁启超在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内心也是喜悦的,在他的内心也是渴望得到胜利的。
分析梁启超具有怎样的精神: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从原文来看,他嘴上不谈政治,内心却十分关心国家,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结合刚刚所讲的内容,讨论后得出结论,热心肠也就是梁任公先生具有的一种执着的爱国精神。
第三个环节是回顾本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热心肠的描写,让学生一起来回顾梁任公先生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自信的,洒脱的、幽默的、谦虚的;同时具有着执着的、伟大的爱国精神。
六、总结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他因为具有的这样的人物性格,最重要的是他的伟大的执着的爱国精神。正是因为他这样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几代学子,所以,在听完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后,不少的学生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这也是必然的影响之一。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仔细阅读这篇课文,能够对梁任公先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完成一篇小作文,写一个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对其进行一个人物的刻画。
六、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启超:外貌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
字卓如号任公风神潇洒光芒四射(自信洒脱)
又号饮冰室主人演讲语言:没有学问有一点喽(幽默谦虚)
代表作《饮冰室合集》动作:敲头顿足掩面(投入率真)
生字词:戊戌叱咤精悍激亢热心肠:痛哭流涕张口大笑(执着爱国精神)
箜篌博闻强识蓟北
6、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导学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分析情感脉络;分析人物特征。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堕入呢帽熙攘莅临步履谦逊屏息激亢同胞澎湃
2.关于作者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反馈矫正】
1.堕入(duò)呢帽(ní)熙攘(xī)莅临(lì)步履(lǚ)谦逊(xùn)屏息(bǐng)
激亢(kàng)同胞(bāo)澎湃(pài)
☆课堂探讨☆
要点一:梳理情节结构,分析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划分文章脉络,归纳内容要点。
【教师释疑】
注意文中关键句的把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探究活动】
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
【教师释疑】
注意抓住对人物的正面和侧面描写,然后分析人物特征。
【讨论明确】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节选自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的一次演讲》)
1.第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表演”一词,请联系上下文谈一谈你对该词的理解。(4分)
2.文章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特别提到《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意何在?(4分)
3.请简要概括以上节选这部分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答案】
1.“表演”一词并非说梁先生只要形式而缺少真情实感,而是对他的外在表现而言的,(2分)赞扬他的演讲不枯燥,不呆板,有感染力。(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用意主要是:《桃花扇》与杜甫这首诗内容分别表现大悲大喜之情,梁先生讲到此处之痛哭与大笑极好地表现了两篇作品的各自感情,有力突出了梁先生演讲的投入与精彩。(4分)
3.梁先生的演讲精彩而富有感染力。(共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试题分析:这类题首先关注的是描写的作用,即文中“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的作用,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及《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用。《桃花扇》与杜甫这首诗内容上分别表现大悲大喜,梁先生讲到此处的痛哭与大笑表现了两篇作品的各自感情,突出了梁先生演讲的投入与精彩。
3.试题分析:考核“归纳、概括”,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研究标题、开头、结尾、提炼主旨),如尾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审准要求,筛选关键信息(筛选关键词、句,整合信息);借助分层,圈画中心句、概括句(借助句子位置,分析作用);运用求同思维归纳(摘取关键词,流畅表达)。一为精彩,二是富有感染力。
7、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学习演讲的一些技能技巧。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设想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练习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习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呢,先请同学们拿出一支笔,一张纸。今天上课之前呢,先让同学们做个知识竞猜题。请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
①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6岁时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②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③他是广东新会人。④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同学们都有答案了吗?是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梁启超。
那说起梁启超,想来同学们对他并不感到陌生。初中时候历史书上见过他的名字,我们学《再别康桥》的时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敌”梁思成是他的儿子。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梁启超有哪些事迹啊?(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从历史书上,我们知道,梁启超是个叱咤政坛的人。但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那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1、齐读生字词: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
迥(jiǒng)异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蓟(jì)北
2、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3、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板书如下:
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形
梁步履稳健神
任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兼
公眼神光芒四射备
演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讲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特内容:丰富有趣,旁征博引(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点动作:成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表情:狂笑太息痛哭(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总结梁任公的形象:撇开政坛上的梁任公不说,在文坛上,梁任公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4、文中是如何展示梁任公特点的?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5、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6、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四、重点研读
(一)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模仿这极富个性的开场白,并借机向同学们讲一些演讲知识:
从演讲内容上说要注意文章结构、论点、论据及其构思要新颖,在论述过程中能旁征博引,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因素如手势,或者其他恰当的肢体动作来为演讲增色,此外还要注意语速、语音、词汇和表情。具体说来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主题
1、主题鲜明,思想性强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3、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语言表达
1、语言优美,准确简明
2、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3、表达流畅,口齿清晰
4、普通话标准
艺术表现
1、富有激情,感染力强
2、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3、肢体语言使用恰当
演讲效果
1、观众反应好
2、气质、形象、着装
3、时间掌握好
(二)第五自然段
①乐府诗《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耐公何。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年夏天,下了一夜的暴雨。早晨,霍里子高来到渡口,看到河水暴涨,河面上笼罩着一层蒙蒙水气。他想,今天不会有人渡河了。他刚要转身回家,忽听远处传来一阵叫喊声……
霍里子高抬眼望去,看见一个老人,披散着满头白发,手舞足蹈,疯疯癫癫,提着一把大酒壶,向着急湍的河流一路狂奔而来。老人一边狂跑,一边提壶喝酒,有几次差点摔倒,也不知是有疯癫病还是喝醉了?
霍里子高想阻拦已经来不及了,眼看那老人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着箜篌,跌跌撞撞地追赶着,高声呼叫着:不要下河!不要下河!然而,一切都晚了,疯癫的老人终于冲进河里,顷刻就被咆哮的河水吞没了。
那位妻子赶到河边,怔怔地望着河水,欲哭无泪。她抱起箜篌,边弹边唱: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
当奈公何!
声音悲哀凄怆,一曲唱罢,也跳进水里,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回到家里,向妻子丽玉述说了这段故事,丽玉早已是泪流满面。她弹拔箜篌把曲子和歌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看到一对夫妇,在老人落水的地方弹拨箜篌而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过往的人们听到这悲伤的旋律和歌声,无不吞声落泪。这首歌曲名字就叫《箜篌引》。
失去心智的男人,极力阻止的女人,悲挽呜咽的箜篌曲。不加任何修饰,通过妇人之口,用十六字描述出来。使人看过以后有一种无名的伤感,久久不能散去。泯泯中能感受到那人生的无奈。男人自己过不去自己这道坎,缘何癫狂以至投河?女人过不去感情这道坎,因何悲歌而徇情?
(三)第八自然段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孙,他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称为“南洪北孔”,他俩是清代剧坛上的一对双子星座。《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再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桃花扇的来历“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近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闻强识、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了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及从梁任公那学习到了如何演讲的有效方法。
六、布置作业
1、朗诵课文,从中完成课后习题。
2、结合课堂上老师讲的演讲技巧,找一篇文章进行实践。
3、预习新课。
8、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2、运用加旁批得阅读的方法,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了解其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体会其人格魅力。
二、预习导航
1、知人论世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作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相关知识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1902年创《新民丛报》。五四时期曾倡导“小说界革命”。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2)、“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将奈公何!”
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3、学法指导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注意:
(1)、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
(2)、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4)、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典例分析】
(1)、“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外套,寒颤颤的。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鲁迅《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极富个性的服饰细节描写,反映了他不修边幅,只顾做学问的性格。
(2)、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看似写人记事,实则通过细节来传达人物的精神、品格。所以更重要的是通过文中的细节来揣摩人物心理,体察人物之美、人物品格精神之美。任公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一腔爱国情怀的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4、基础积累
(1)字音识记
戊戌()叱咤()莅临()迥异()精悍()
箜篌()酣畅()蓟北()激亢()
(2)重要词语
景仰:弥漫:
叱咤风云:短小精悍:
起承转合:涕泗交流:
5、一课一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三、感受领悟
1、文章开头一段概括介绍梁任公先生,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何只谈其学术造诣而不谈其政治作为?
明确:
2、本文对梁任公做了多次精彩生动的描写,试举一例加以品味。
明确:
3、怎样理解“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的深刻含义?
明确: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
A.叱咤风云讹诈骗取姹紫嫣红十分诧异
B.莅临指导迤逦前行霹雳行动聪明伶俐
C.精悍淋漓捍卫主权浩瀚无垠宵衣旰食
D.剽悍强壮漂泊流浪虚无缥缈飘忽不定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谦逊酣畅哄烤泪下沾襟风和日丽
B.燥热屏息萤火全神惯注叱咤风云
C.蓟北激亢韵文涕泗交流风神潇洒
D.弥漫合睦机缘博闻强记起承转合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08年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周开幕,李敬泽在开幕式上的讲话起承转合洋洋洒洒。
B.球场上的英雄未必总是叱咤风云的超级女星,篮球是五个人的运动,每个人在场上的作用都不一样,各有各的贡献。美国“梦之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C.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七”升空,2009年中俄开展火星联合探测,2012年“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D.2008年中超联赛激战正酣,鲁能泰山和上海申花已成鼎足之势,陕西队也冲入前列。
2、课外练习
选用触动心灵的材料来彰显人物个性、才情,是写人常用的手法。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皆显现了这一特点。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选用触动心灵的材料来表现自己身边人物的一个特点。(不少于200字)
五、高考链接【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15分)】
阿庆
丰子恺①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跳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②——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
(原载1983年2月9日《文汇报》略有删减)
【注】①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漫画家、作家。
②上尺工凡六五乙仩:中国传统记谱方法“工尺谱”的记音符号。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阿庆对生活要求不高,做“柴主人”所得的百分之五的佣金,足够他一人衣食之用。
他没有其他嗜好,把生活的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
B.阿庆有空闲(半天工作),有学习条件(可免费听留声机),有表演舞台(夏夜的河沿),有崇拜者(一青年拜师),这些造就了他非凡的音乐才能。
C.作者先写琵琶不如胡琴动人,钢琴不如小提琴好听,再写阿庆用构造简单的胡琴演奏,效果不亚于小提琴,最后水到渠成,点明阿庆心灵手巧。
D.文章有很多对浙西乡土风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除了交代主人公阿庆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江南水乡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E.文章语言别有风味,有典雅的文言,如“商贾辐辏的市场”、“值得废然而罢”,也有通俗的口语,如“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
2.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
点。(6分)
答案
二、预习导航
4、(1)字音识记
wùxūzhàlìjiǒnghànkōnghóuhānjìkàng
(2)重要词语
景仰:敬佩、尊重、仰慕。
弥漫:充满、布满。
叱咤风云:形容轰动一时的人物。也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短小精悍:形容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
涕泗交流:眼泪和鼻涕一起流。形容痛哭的样子。
三、感受领悟
1、答: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文章只涉其一,是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2、答:描写有许多处,如对演讲稿的描写、对开场白的描写、对外貌的描写、对朗诵诗歌的描写等。如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即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由衷赞美之情。
3、答:梁任公先生是应清华学校之邀来演讲;清华学校的邀请是因梁先生的学术文章有启迪领导作用。在二十世纪初动荡变革的时代,为青年的上进而欣然应邀,热情讲演,实属难能可贵,这是一;当世文坛教坊多少人谈政治而不专心学术,学问难以做到梁先生境界,令人生憾,这是二;做学问的人,应当向梁先生学习做学问和做人,这是三;短短几句,让人感悟颇多。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巩固
(1)D.(A.“叱咤风云”的“咤”和“讹诈骗取”的“诈”都读“zhà”,其余均读“chà”。B.“迤逦前行”的“逦”读“lǐ”,其余均读“lì”。C.“宵衣旰食”的“旰”读“gàn”,其余均读“hàn”。D.都读“piāo”)
(2)C.(A.“哄烤”应为“烘烤”。B.“全神惯注”应为“全神贯注”D.“合睦”应为“和睦”。)
(3)B.(A.起承转合:泛指文章做法,不能用来形容讲话。C.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了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此处不合语境。D.鼎足之势:局势像鼎的三个足一样。比喻势均力敌的三方面对立的局势。而此处是鲁能泰山和上海申花两方的对峙。)
五、高考链接
1.BD
【解析】B项“一青年拜师”“造就了他非凡的音乐才能”错,作者此处写一青年拜师,目的在于对比突出阿庆的心灵手巧。D项,“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江南水乡风光”错,本文重要的目的并不在于展示江南水乡风光,何况文本中“风光”也少有提及。
2.答案要点:
①阿庆旁听留声机,听几遍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表明他的音乐悟性高于其他听众。
②夏天晚上,阿庆在河沿为众人演奏,大显身手,很受欢迎,体现他的演奏技艺高。
③用一青年学胡琴与阿庆拉胡琴比,突出阿庆心灵手巧,独具音乐天赋。
(如有其它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材料,弄清作者是如何驾驭材料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答时,学生可参照B项的内容进行作答,但要注意题目中所提示的“简要分析”。
3.探究要点:
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
(需结合阿庆形象探究。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观点及其写作意图。作答时,要结合阿庆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需采用分点作答。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了解梁启超的生平事迹,体味大师风范。
2.学习用批注式方法,来体味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
3.培养自觉使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意识。
4.培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一、知人论世
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二、语基整合
1、给划线字注音
戊戌显宦叱咤莅校迥乎不同精悍步履
激亢谦逊箜篌酣畅屏息拭泪蓟北涕泗
2、给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亢()宣()
吭()渲()
沆()暄()
迥() 漫()
炯()谩()
3、字义
显宦:地位显赫的官员。
叱咤风云:怒斥之声,令风云失色。形容轰动一时的人物。今多指将帅、左右时局者的威风、气势。叱咤,发怒吆喝。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迥,差得很远。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激亢:激昂高亢。
谦逊:不自大或不虚夸;谦虚,不高傲。
涕泗:眼泪纵横的样子。
太息:叹气。
热心肠:指对人热情、乐于替别人办事;感情浓烈。
三、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标出各部分的起止段并注明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四、具体探讨: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小组探讨: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读一读,并指明是什么描写,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示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3、揣摩语句:
(1)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如何理解这段话?
(2)听他讲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动情?
4、写法总结:写人,要突出人物个性,形象才鲜明、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身。那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说说怎样写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
五、拓展迁移,能力培养
运用本课中所学习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可任选一道作文题完成作文:(字数:800字左右,文体:记叙文)
(1)认真观察你周围的某一个人,捕捉该人物的特征,展现人物的个性。
(2)模仿本文写作“记××老师的一次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