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邬益波
一、设计理念
教学本文,意在通过阅读石缝间的生命现象使学生感悟它们的生命意义,体会由此生发的精神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启发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新的联想,从而进行理智的判断,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得到方法技巧,更得到人生况味。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培养语感。通过对重点词语、关键句、意境等的
学习,探究提高预感的方法和途径。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感受生命的顽强,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揣摩语言,要求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投影)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赋得古远草送别》古诗,以此引出两个问题:诗中那一句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歌咏古老平原上的野草是为了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感?(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白居易一诗通过描述古老平原上顽强生长的野草景象以衬托依依惜别之情,使得诗意中充满情意,意境也由此开阔起来。大凡文人作者撰文,常常要通过描述自然界景观来表述心中至深的情理。今天我们要学的《石缝间的生命》也属于这一类作品。看看本文又是通过描述什么景观来揭示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2、学生速度全文,初步体念文章
(投影显示)
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扼制è 茁壮zhuó 狭隘ài 贫瘠jí 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 逊色xùn 犀利xī 期期艾艾ài ài
(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注音、朗读,掌握以上词语,重在积累)
3、整体把握文意,师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投影显示)
○1作者为了向世人告知一个人生哲理,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精彩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紧扣书本,领略三种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
○2本文状物描写中情不自禁地为石缝间的生命现象而感动,许多抒情文句已超越了对这三种生命的感叹,试找出来读读,并找出它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的可贵的品质?
(这一环节,归纳石缝间生命生长的共同点,探索它们身上的精神,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得到感悟。合作探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3齐读文章最后三段,你认为文章是否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为什么?
○4如果环境注定你不能成为参天大树,那么你怎样面对你的生命?
(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深化中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身处逆境时的拼搏精神)
4、揣摩语言
(一)教师提问
我这里有几个句子想请大家来帮助我分析分析。
○1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根据全文,其作用何在?原因何在?
○2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然后提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然后问: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全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3第九节“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你们说这句话怎样理解它呢?
○4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中,“发现”、“认识”、“锻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二)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5、小结
○1理顺文章结构
一(1): 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
○1交待石缝间生命的由来
二(2--7):分写、说明原因。○2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写生命的顽强
○3解释石缝间生命的意义
三(8--10):总写——诠释和理解“石缝间的生命”
○2 结束语:本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极度感动的情绪,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五、设计反思
《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对顽强的生命力发出了由衷地赞美了,情真意切。因而在教学中,采取师生讨论的方式,教师决不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不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师生之间共同面对文章展开积极的现实的互为主体的对话。这种对话把师生的思维认识与文本的哲理意义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意境,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通过“阅读-交流-畅谈”三个环节,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能一步步认识到作者所要告诉人们的面对困厄境遇态度和方法。
作者邮箱:
2、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石缝间生命的主要特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通过对重点词、关键句的学习,领会文章的思想。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展现的是对生命的礼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阅读《生命生命》吗?给老师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粒掉落在墙角砖缝中的香瓜子。它的那一股足以擎天憾地的生命力,另作者肃然起敬!我们读者也同样被那香瓜子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打动。 今天我们再学习几种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去感受一下它们的生命力。
(曾经在一篇现代文阅读训练做过《生命生命》,文章中就出现过一粒在砖缝中的香瓜子,经过拼搏终于发芽、生长,让学生从一种植物走进另一种植物比较容易进入状态,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提到了哪些生长在石缝间的“生命”?这是怎样的石缝,这是又怎样的生命?
明确:小草、蒲公英、松柏。“不毛的石缝”,“倔强的生命“。
三、研读文本
1 、文章中所提到的这些生命和我们日常在公园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它们都生长在石缝中,所处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2、讨论:石缝间的生命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异同 物种
无名的野草 小小的山花(蒲公英)参天的松柏
自身的特点
所处的环境
作者的评论
给你的启示 重点圈划重点词语,环境和评论的划出重点的句子。
3、这篇文章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他们不畏处境的险恶,顽强拼搏,终于羸得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尊严,张扬了生命的活力。那么作者的本意仅在于此吗?请同学们齐读最后 一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不仅仅植物会 拼搏,动物和人也会如此,很多的生命在面对困境时,都会顽强的生活、顽强的拚搏。在此联系到人物的精神品格,并点出本文所涉及的知识点:象征。联系他们所学习过的《爱莲说》和《陋室铭》。
你能举出这样的几个例子吗? 你知道哪些具有顽强拼搏精神 的人,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如果身处逆境,你会怎么做?
五、作业布置
下发材料,根据下面的故事,进行片段写作训 练。(200字左右)
故事一
一位农夫有头老驴子。一天,老驴子不小心跌进了一个深坑。农夫听到驴子的哀鸣,目睹它的困境,想 了很久,断定救不了它了,但又不忍心看着它痛苦而死。于是,农夫决定往井里填土,把驴闷死,帮它早些解除痛苦。开始,驴子吓坏了,但几乎同时,老驴又镇静下来,每次土砸到背上,就用力抖掉,然后踏着土块往上升一点,老驴抖一下就爬上来一点点。不管土块打在背 上有多痛,老驴子就是不肯放弃。也不知过了多久,那头筋疲力尽、伤痕累累的老驴子终于回到了地上。
原来会埋藏它的泥土最终却拯救了它!
故事二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 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 着偷 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3、《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寿县寿春中学 江明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全文结构和人物性格。
2、学会从文中准确概括关键句、中心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体味文章语言清新朴实的特点,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研讨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了不起的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认识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2、作者简介:见《基础训练》第28页和课文注释一。
3、完成《基础训练》第二题。(第28页)
三、课文研读,整体感知
以《基础训练》第四题为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
1、仔细阅读1-5段,作者在莎莉文老师出场前作了大量的铺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于“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分量;(2)给读者留下阅读期待,让我们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明确: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3、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后,海伦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
浏览课文,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1)生命的原貌──黑夜(请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海伦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前的生活)
我的生命——像大雾中的航船
“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2)生命的火光──莎莉文老师走进我的世界。
第3段“安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第11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第12段“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4、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如“把我紧紧搂在怀里”体现她的爱心;“莎莉文老师很耐心地教我”,“ 莎莉文老师并没有责怪我,而是耐心地指出我的错误”等句子体现她的耐心;从她教育海伦的过程中,又可见她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
5、海伦身上这个奇迹性变化能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二是海伦本人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再次了解海伦
课件,介绍海伦的成就。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作品。1968年6月1日海伦逝世,1971年国际狮子会的国际理事宣布将每年6月1日定为“海伦• 凯勒纪念日”。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海伦•凯勒和拿破仑是19世纪两个杰出的人物。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五、拓展延伸
1、课后收集身残志坚的名人事迹。
2、熟读课文,并完成《基础训练》第五题。
4、《生命生命》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宁安市综合中学 初中部 郭雪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题或关键词,细致地研究课文。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改变粗枝大叶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关键词,深入细致地研究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可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准备、交流。
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准备投影仪,多媒介体课件。(如有条件的话,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大屏幕投影: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今天,我们要借助散文《生命 生命》,再次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
学生交流后,教师可补充:
[参考资料]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生命》一文,选自《可林子作品精选》。
三.(一)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或(有条件可制作朗读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或模仿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读课文过程中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二)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问题:
1.作品《生命 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2.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3.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体验,锻炼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上问题,在学生读文后,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点拔、引导。
[教师小结]
1.三个事例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主题词分别是A、生之欲望。 B、生命力。 C、生命。
三点思考 主题词分别是A、意义。 B、价值。 C、奋斗。
2.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学生谈不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A、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B、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C、珍惜生命、时间,不懈努力。 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切全第二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切合第一点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
(三)自主质疑 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教师可参与讨论,适实指导。(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点拔、明确。
问题探究:(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大屏幕投影问题:
1.课文中先说小瓜苗“长出小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后边却说“它仅仅活了几天”两者是否自相矛盾?
(引导回答时,有两个切入点(1)为什么能“茁壮成长”?(2)为什么死了?)
2.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什么目的?
(任何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3.如何理解“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4.“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有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有怎样的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完善)。
四。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 生命》(美国 克伦沃森)。
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读文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进行比较,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借此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2.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沃森的文章文学色彩比较强。
五.反思、小结:身患顽症的杏林子从寻常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学习这篇文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受到什么教育?(鼓励学生多结合自己的实际共同探险寻人生的法宝,教师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作者邮箱: fengxuegxf@so.hu.com
5、《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许子芬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在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会对生命负责,正确地面对人生的磨难。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讲述故事《人梯》导入新课,同学们,这对父母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将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孩子,这的确体现了母父爱的伟大,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感受到当人们面临死亡的侵袭的时候那种对于生的渴望。让我们对生命的伟大再一次肃然起敬起来。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名为《生命 生命》的文章,来感悟一下作者对生命的另一番感悟。
整体感知: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 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读和齐读相结合。
1、 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事例 思考 思想感情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震惊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肃然起敬
心跳:生命 真实、奋斗 震撼
探讨研究: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 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3、 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拓展延伸:
请你列举生活中热爱生命的例子。
你喜欢闻文本中的哪些文字?请你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课后记: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看看三个事例分别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比较细致的研究课文。
6、人教版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教学设计总论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 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 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 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 自读品味法
2、 导读提升法
3、 讨论交流法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 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 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 外部特征
1、 分行。
2、 音乐性。
(二) 内在特征
1、 精美的语言
2、 隽永的滋味
3、 纯粹的情感
4、 深刻的哲理
5、 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 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7、《石缝间的生命》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语言,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领会文章对生命力的礼赞。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时:
一课时
布置预习: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抽生读准下列词语:
潸然 采撷 吮吸 扼制 贫瘠
枯萎 狭隘 不屑 佐餐 驾驭
藤蔓 繁衍 怨艾 黑黝黝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思考下列问题:
1、“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
(“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
2、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原因要点:敢于去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力量。作用:是文章的文眼,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3、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其哪些特点?
(野草:生机不可扼制;山花:生命就是拼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4、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概括性的诠释和理解?
(第九段)
三、研读赏析:
A、揣摩语言:
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边划边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
B、自主、合作、探究:
划出文章中你不理解的句子,齐讨论、分析。重点突破:
①第五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指什么?
(被规定着指环境使它们只能生长在石缝间,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作用;又被环境改变着指环境使它们成为战胜环境的强者,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②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③第九段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如何理解?
(生物学的:生命本向是尊贵的,有权自认为辉煌,生机不可遏制。哲学的:生命被环境规定着、改造着,适者都是强者,生命就是拼搏。美学的:不仅装点荒山枯岭,更向你提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
④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文章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可从以下方面分析:创造生命奇迹、战胜险恶环境、显示生命顽强、增加世界活力、给人类带来重要启示等)
⑤为什么文章开头说石缝隙间的生命是“倔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首尾两段间是什么关系?
(作者透过生命个体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的“倔强”,深刻认识到了生命力的“顽强”。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归纳小结:
这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抒情散文,涌动着对高扬的生命力的礼赞,石缝间的生命所面临的生存条件异常艰难、严峻,但正是在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显示的震慑人心的非凡力量感动着我们。
五、拓展练习:
1、下列五句名言佳句中,哪两句与《石缝间的生命》的旨趣最相近?()
A.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叶中显示出来。——(意大利•但丁)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唐•白居易)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
2、人类的生命中有没有这样“石缝间的生命”呢?试举个例子。
六、布置作业:
搜集与《石缝间的生命》旨趣相同近的名言佳句和与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小组交流。
六、结束语:
本篇文章充满着作者对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的感慨,对壮丽人生的礼赞,石缝间的生命是困厄中的人生的象征,它那顽强、坚韧的生存意识和敢于战胜困境的作为是我们的好榜样。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生命的强者。
掌握生字词,有助于生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多媒体,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生自主交流,齐补充明确。
生自读、感悟,加深理解。
以生质疑的形式突出难点,师适时引导、点拨,生讨论解决。重在通过精读体会突破难点。
通过练习检查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通过举例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五句名人名言:
1、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除外。——雨果
2、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
3、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高尔基
4、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5、英雄也是人,只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在面对逆境时更能表现出勇敢和韧性。——爱迪生
8、《短文三篇》教学设计: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短文三篇
教学目标:
1、理清三篇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旨
2、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理解具有哲理的语句
3、体会用形象化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蒙田对“热爱生命”的理解
2、理解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比喻及对人生的意义
3、理解信条对人生作用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在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眼里,又该如何对待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呢?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好日子细细品尝
坏日子消磨光阴
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苦事贱物
我值得称颂富有乐趣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
2、对待生命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不同的结果呢?
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希望寄于来世
聪明的人享受生活充实
3、聪明人享受生活,其实享受生活也要讲究方法,作者在第三段是告诉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享受生活呢?(读)
抓紧时间
有效利用时间
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享受生活。
诚然,生命是我们的第一要素,但是仅有生命可不可以呢?不行,因为人还必须要有思想,请看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1、题目“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告诉我们人具有哪些特点?
能思想脆弱
这里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脆弱。
2、既然人是渺小的,那么人怎样可以变得伟大呢?用原文里的一句话回答(读第三自然段)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3、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但是人在思想的时候会有不同方向,有人通往正道,有人却走向了歪道,那么怎样让我们的思想走在阳光大道上呢?富尔格姆将会告诉我们做人的第三个要素:讲信条。
如果用文章里的一句话总结文章的内容,应该是哪一句呢?
怎样生活,怎样做事,怎样为人,在幼儿园里都学过
在幼儿园里学到过什么呢?
信条的内容……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
为什么说这些信条能告诉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事怎样为人?
因为上边的任何一条可以实践于非常广泛的范围,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社会都适用。也就是说个人要讲信条,社会、国家在处理关系时也要讲信条。
今天我们同三位思想家一起探讨了人生的三大要素:生命、思想、信条,希望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人生中都能做到热爱生命,积极思考,坚守信条,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附板书
短文三篇
讲信条
人
热爱生命有思想
9、《谈生命》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品析、探究含蓄深沉的语言
教学重点:
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难点:
品味、探究精妙语言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型:
自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谈一谈对生命的感受。
人的生命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
历经一个世纪,饱受百年苍桑的冰心老人对生命又有这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纪老人冰心的《谈生命》。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往事》;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
2、生字、生词交流
(1)、字形字音:
云翳(yì)巉岩(chán)羞怯(qiè)心魂惊骇(hài)休憩(qì)骄奢(shē)枭鸟(xiāo)荫庇(yìn)芳馨(xīn)朔风(shuò)丛莽(mǎng)
(让学生齐读三遍)
(2)字义:
骄奢:骄狂专横;
巉岩:一种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或崖、孤立突出的岩石
怡悦:喜悦;高兴
云翳:阴暗的云
一泻千里:指江河水势奔流直下或比喻文笔奔放畅达
心平气和: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或指抑制或重新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平静下来;
休憩:休息
绯红:深红色
卑微:指地位低下而渺小出身卑微的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把握朗读技巧)
(1)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2)理解内容,有表情地加以朗读。
1生自由朗读;着重注意朗读时对重音的把握
2挑朗读水平好一些的学生读:大声朗读课文。
3自主探究:思考:本文围绕生命谈了些什么内容?
提示:这篇文章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表达了珍爱生命思想感情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精读课文合作交流
1、文章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像什么”)揭示话题。
第二部分:(“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部分:(“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生命的本质。(四)研读课文
2、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方法: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探究“一江春水”、“一棵小树”部分;
3、问题探究:互问互答
每个小组就各自探究的内容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作出解答。
4、问题展示:
“一江春水”部分:
(1)“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一句中,为什么作者用了“像”字,而不使用“是”字?
提示:“是”对生命本质的揭示,面“像”则重在对生命外部形式的再现。“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2)“一江春水”在奔流入海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体验?这个过程与生命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可从文中几个“有时候”领起的内容来思考,学生只需从中摘录关键词加以联想即可找出答案。
几个“有时侯”领起的内容和生命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一一照应。
(3)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提示: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4)“行程的终结”预示着生命的终结,此时你认为“春水”心态是怎样的?
提示:可从文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看出“春水”的平和、宁静。
“一棵小树”部分: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棵树”?树的一生中有怎样的经历?
提示:生长顺序,
(2)在生命的历程中,小树是如何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的?
提示:四季的不同状态。可从中摘录关键词语来进行理解。
(3)面对死亡,小树作何反应?
(4)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4)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
揭示: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自己的体验认识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可以这样的理解:“来生”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不敢说”“也不敢相信”传达出作者对“今生”珍爱与重视,这是积极进取的生命观;或者说明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应当珍惜,无论经历的是坦途还是坎坷,都应当勇敢面对,细细体会,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第三部分问题展示:
(1)请找出这位世纪老人的肺腑之言
提示:“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2)这两句话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真谛,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生命来之不易:顺利与坎坷,成功与失败是相伴随的。惟其如此,才构成灿烂多彩的人生。故此,我们应珍爱生命,善待人生,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
(3)“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此题答案灵活开放,应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的见解。如学生可心理解为这句话道出生命中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也可理解为我们经历了生命中阴翳,能让我们更加珍爱人生,从面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等,只有言之成理即可。总结性思考:
讨论:作为一篇散文,本文所涉及的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作者是如何将它生动化、形象化的?
提示:
○1.选择适宜的形式:描述“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2.语言明朗灵动、含蓄隽永:描绘了两幅跨越时空的滚动条画,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礼赞。
○3.写法上匠心独具。
如使用间隔反复的手法:用“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一语构成明线,两幅画终了,都用了“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的形式,稍加变化的语句,既总结了本部分内容,又强调了生命最终回归自然的必然规律,使两幅画在内容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品读课文探究感悟
1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2、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1)生命只有一次,应好好珍惜;
(2)人总是要死的,选择死亡的方式可以不同;
(3)生命是宝贵的,应该活得精彩。
示范: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又瞎又聋,但他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终于“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顽强拼搏而美丽,张海迪阿姨下半身不遂,但她顽强与命运抗争,而《轮椅上的梦》成了激励青年上进的明灯。)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有无限的价值而美丽,伟大的作家鲁迅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奋斗而美丽,像居里夫人,一生都奉献于发明上。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助人为乐而美丽,雷锋的一生都用于为人民服务中去。等
(六)想象联想拓展延伸
1.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2.联系实际,谈谈你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文天祥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请收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七、应用提升
A级:基础训练——摘录佳句
摘录课文中你喜爱的语句段落,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B级:拓展训练——观察日记
写一个生命现象,字数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