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地贺卡》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知识和能力: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3、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4、根据文章层次,背诵全文。
过程和方法: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明的琴师,他就用不逆耳的忠言来规劝齐王,齐王不但虚心接受了他的批评,还任用他做了国相,来辅佐自己。同学们知道,这位琴师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拜访这位奇人吧。
二、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那位同学能简单解释一下?
明确: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评价:回答的很到位,预习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
三、本文选自?《战国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谁来接介绍一下。
评价:很全面,除此之外,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惊弓之鸟都出自《战国策》
四、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读,只有读好才能学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检查一下大家读的情况,全班齐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评价:同学们读的很整齐,流畅,声音洪亮,很激情,有一点细节问题。“有、燕”的读音不准确,两个句子的节奏连读的有写模糊。“忌/不自信,今齐地/方千里。”划分节奏重要根据意思。
六、文言文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借助课下注释,《古汉语字典》,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文同学们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又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老是想考考大家。
(1)、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编两组“词义辨析”习题。
评价: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要继续保持,做好预习工作。
七、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小故事,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味,趣味性。该怎么去读呢?——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多,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他们说话的语气。
我们来看第一段,
邹忌问了三个人,每次问的心理和语气一样吗?
三问:
妻:自信,骄傲
妾:疑惑
客:试探,客气
三个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三答:
妻:读出爱意,赞美
妾:畏惧,顺从
客:逢迎,奉承
(分角色朗读,五位同学自己挑角色)评价
八、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想到了齐王受蒙蔽很深,于是入朝齐王进谏,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九、文中有几个关键字既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按先后顺序)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大家发现了吗?
思——由家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进而就入朝向威王进谏。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反思自己,有责任心,说话有技巧,很有胆识,敢于进谏。
有智慧——智者(板书)
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齐国政治严明,日益强大,进谏的目的也达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心胸开阔。
善于纳谏——明君(板书)
十、学习了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以“由邹忌(齐威王)的 ,我学会了、懂得了的道理”的句式,谈体会。
十一、小结:两位人物的确留给大家许多启示。“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将收获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邹忌虽是古人,但身处现代的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讽谏技巧的。假如我们的一位好友沉溺于网络,整天以电脑为友,无所事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劝导他?如何使他走上正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十三、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思善
智者明君
教学反思: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一);通过思度、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了目标(二)和(三)。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理念: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则由学生自学完成。
2、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刻之美。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例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品读、思考研读。既关注“言”也增加对“文”的感悟。
3、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
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思考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这节课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谈自己的感悟都体现出了民主和有效。
4、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自己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还有指导学生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思考教学过程
这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环节衔接顺畅,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照顾了大多同学的认识水平,我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不足之处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有些环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探究的还不够深刻。比如在读邹忌的“三问”的语气上时间太短。
2、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3、时间地安排不够紧凑,还有一个感悟的环节没有实施。
4、对学生预习地情况把握地不够.
以上就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雪地贺卡》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预设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注意: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
3情感目标:珍惜纯真的童心,对世界要充满信任与期待。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新词。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注意: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难点:
把握主旨,体会珍惜纯真的童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情入境,拨动心弦
导入:同学们都培过雪人吧?那么,我再问一问:你们当中谁给雪人写过贺卡呢?我告诉你们,有个叫李小屹的小朋友,她就给雪人写过贺卡,而且她还收到了雪人贺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鲍尔吉.原野的一篇散文-----雪地贺卡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速读一遍,看一看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下面的字:
颏下埋没 颏雀斑 班级 襟怀 屹立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襟怀 嫉妒 十万火急 臃肿 奇遇
3、本文分几个部分,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课堂交流,明确:
本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能收到李小屹这么恳挚的关爱。主要写“我”无意中发现雪人怀里的贺卡,被写贺卡孩子的这种行为深深打动。
第二部分,我寄出也接受过一些贺卡…………倒数第二段.主要写“我”替雪人回复贺卡和保护孩子的“梦”。
第三部分,最后一句。感叹有秘密的童年最幸福。
三、诵读想象,体会情感
问题一:文中有几张贺卡?都是谁给谁写的呢?
问题二:分角色朗读文中的三张贺卡,体会一下李小屹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讨论交流,明确
问题一:
三张贺卡。两张是李小屹写给雪人的,一张是“我”以雪人名义写给李小屹的。
问题二:
李小屹的情感:童趣:赞美雪人;童心:同情、关心、祝愿;纯真、美好的心灵;童真:等待回复;
“我的情感”—对童心的呵护和珍爱,真心的祝福
四、研读课文,释疑解惑
问题三:明知是假的,“我”还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我”为什么这样做?
问题四:“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品读原文,请你说说此时李小屹在想什么呢?
问题五:你能说说“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吗?
讨论交流,明确:
问题三:
第一次回复贺卡,是被李小屹的行为所感动,为使李小屹童心得到呵护和关怀。
第二次不回复贺卡是不忍心破坏她童年的梦,使她仍然感到神奇和幸福
问题四:
李小屹在出神地思索:雪人为什么还不回信?是我问雪人他是不是假的他生气了吗?难道这事真是假的?
问题五:
把神话当真是儿童纯真心灵的反映。童年秘密是童趣中特别珍贵的一部分。童心童趣的可贵就在于无成人的烦恼,无世俗之虚伪。作者赞美于它,祝福于它。(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孩子活泼可爱,充满幻想,充满对世界的渴望。因为幻想,因为好奇,孩子有许多可笑的举动,有许多大人不解的快乐秘密,这些秘密使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也使他的成长充满情趣。所以说,带着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
五、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问题六:
作家给我们讲这个简单而神秘的故事,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讨论交流,明确:
对童心的赞美、呵护、珍爱以及真诚的祝福.
教师小结:
童年是成熟后的回想,童年充满了好奇与梦想,童年充满憧憬与希望,虽然,我们已告别童年,但我们可以永葆一颗童心,珍爱童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附一:板书设计
雪地贺卡
珍惜童年
雪地贺卡:替雪人回复贺卡,小心保护孩子的“梦”
珍爱童心
附二:练习设计
请你以雪人的名义给李小屹回第二张贺卡.
3、《论语》六则教学设计(诵读课型)(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选用诵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
字音:
曰(yuē) 说(yuè) 愠(yùn) 逾(yú)
罔(wǎng)殆(dài)好(hào) 焉(yān)
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方法一:译文背诵法
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
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3.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归纳板书。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
⑤七十而从心所欲
(点拨:“有朋处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方法三:交错背诵法
1.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或学生背上句,教师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诵。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学生选用一种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背诵——单独抽背——教师评价——全班齐背。
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定会灵活掌握各种背诵方法,提高背诵效率。同时,老师也希望大家在将孔子教育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终身学习的效果深入结合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开创美好的人生。下面,让我们在齐声背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附: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
⑤七十而从心所欲
教学反思:
一节语文教学课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明确学习目标,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诵读课型主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通过译文背诵法、理解背诵法、交错背诵法,让学生在反复读课文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进一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把课堂时间充分的还给学生,学生也会感到从学习中获得了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4、《风筝》(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参与人 七语组全体成员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
(二)继续巩固有关记叙要素的知识,培养叙事的能力。
(三)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四)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导入新课
展示问题 1.导入: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简介鲁迅生平及本文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
自主探索
提出问题 1.给加点字正音: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憔悴(qiáocuì)
点缀(zhuì) 诀(jué)别 嫌(xián)恶 瑟(sè)缩
苦心孤诣(yì) 虐(nüè)杀 堕(duò)下去 宽恕(shù)
2.解释下列词语
丫叉——伶仃——憔悴——点缀——诀别——嫌恶——
缠绕——笑柄——惊惶——瑟缩——虐杀——
瘦得不堪——恍然大悟——苦心孤诣——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讨论:全文12节,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0段),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11、12段),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2.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的?
“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小兄弟凝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描写,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的动作。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神态、动作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练习实践巩固问题 1.第四节写“我”粗暴干涉弟弟做风筝之事,请学生按照记叙要素复述,其余学生填表。
时间 有一天
地点 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 “我”和弟弟
起因 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经过 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 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整体感知拓展问题 写一段话,描写某一情境中,某同学特有的外貌、神情、动作,字数不少于250字。
反思
与
收获
5、《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课题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
学习
目标 1.知识能力:品味文章中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描绘边塞的写作方法。
2.过程方法: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学习文章中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感悟古代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法
选择 诵读法参与式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边塞诗
教师: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5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1.导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指名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学法导航)
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边塞诗歌两首的学习重点是朗读、翻译和背诵。同学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含义。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学习内容及任务要求:
(一)学习《凉州词》
1.看课下注释和练习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2.反复朗读诗歌,做到吐字清晰,节奏准确,重音突出,读出感情。
3.先自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弄不懂的勾下来;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赏析诗歌,品析诗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5.熟读成诵,并默写诗歌。
(二)用学习《凉州词》的方法步骤学习《从军行》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一)《凉州词》
1.王之涣,盛唐的著名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甘肃武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1.师生共同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
3.媒体出示学法导航,并强调重点。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
5.指名学生简介作者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1.和老师一起背诵边塞诗《出塞》。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3.学法导航,明确学法要领。
4.齐读学习任务及要求,并进行先学。
5.指名按学习要求简介作者及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指名学生读诗,其余学生评议,从读音,节奏、感情三方面进行评议。
3.男女生读、自由读、齐读,熟读成诵。
4.说一说:
(1)诗中哪几句写景,哪几句抒情?(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2)写景突出了景的什么特点?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
5.想一想:我们面前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样的景和这样的感情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6.賞析:请选你喜欢的一句诗句进行简要赏析。(注意从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形象,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方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7.总结学习方法:(1)读,读音、读节奏、读感情(2)说,说内容(3)想,想画面,想意境(4)赏,赏名句(5)诵,背诵古诗。
(二)用学习《凉州词》的方法步骤学习《从军行》(其四)
1.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有《王昌龄集》。《全唐诗》对王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2.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3.小组合作赏析难句
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4.背诵《从军行》。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比较探究:这两首诗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体会到唐边塞诗有什么特点?
六、当堂训练:背诵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见课件。 6.指名学生按要求读诗。抓经典诗句赏析。
7.师生共同总结学法。
8.依次检查《从军行》的学习情况,引导点拨并板书归纳。
9.师生互动,明确要点,并进行点拨。
10.巡视
6.指名学生读诗,其余学生静听,等读完后评论回答或补充。
7.指名说,其余补充。
8.谈自己的见解。
9.交流回答、进行补充、更正。
10.学生回顾并总结,从心灵深处受到教育。
并背诵古诗。
作业设置 加入自己的想象将这两首诗分别改写成两首散文诗。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6、《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嘹亮(liáo)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静默(mò)抖擞(sǒu)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晕(yùn)巢(ch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7、《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知识和能力: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3、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4、根据文章层次,背诵全文。
过程和方法: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明的琴师,他就用不逆耳的忠言来规劝齐王,齐王不但虚心接受了他的批评,还任用他做了国相,来辅佐自己。同学们知道,这位琴师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拜访这位奇人吧。
二、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那位同学能简单解释一下?
明确: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评价:回答的很到位,预习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
三、本文选自?《战国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谁来接介绍一下。
评价:很全面,除此之外,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惊弓之鸟都出自《战国策》
四、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读,只有读好才能学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检查一下大家读的情况,全班齐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评价:同学们读的很整齐,流畅,声音洪亮,很激情,有一点细节问题。“有、燕”的读音不准确,两个句子的节奏连读的有写模糊。“忌/不自信,今齐地/方千里。”划分节奏重要根据意思。
六、文言文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借助课下注释,《古汉语字典》,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文同学们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又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老是想考考大家。
(1)、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编两组“词义辨析”习题。
评价: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要继续保持,做好预习工作。
七、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小故事,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味,趣味性。该怎么去读呢?——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多,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他们说话的语气。
我们来看第一段,
邹忌问了三个人,每次问的心理和语气一样吗?
三问:
妻:自信,骄傲
妾:疑惑
客:试探,客气
三个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三答:
妻:读出爱意,赞美
妾:畏惧,顺从
客:逢迎,奉承
(分角色朗读,五位同学自己挑角色)评价
八、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想到了齐王受蒙蔽很深,于是入朝齐王进谏,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九、文中有几个关键字既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按先后顺序)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大家发现了吗?
思——由家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进而就入朝向威王进谏。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反思自己,有责任心,说话有技巧,很有胆识,敢于进谏。
有智慧——智者(板书)
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齐国政治严明,日益强大,进谏的目的也达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心胸开阔。
善于纳谏——明君(板书)
十、学习了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以“由邹忌(齐威王)的 ,我学会了、懂得了的道理”的句式,谈体会。
十一、小结:两位人物的确留给大家许多启示。“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将收获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邹忌虽是古人,但身处现代的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讽谏技巧的。假如我们的一位好友沉溺于网络,整天以电脑为友,无所事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劝导他?如何使他走上正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十三、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思善
智者明君
教学反思: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一);通过思度、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了目标(二)和(三)。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理念: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则由学生自学完成。
2、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刻之美。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例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品读、思考研读。既关注“言”也增加对“文”的感悟。
3、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
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思考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这节课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谈自己的感悟都体现出了民主和有效。
4、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自己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还有指导学生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思考教学过程
这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环节衔接顺畅,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照顾了大多同学的认识水平,我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不足之处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有些环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探究的还不够深刻。比如在读邹忌的“三问”的语气上时间太短。
2、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3、时间地安排不够紧凑,还有一个感悟的环节没有实施。
4、对学生预习地情况把握地不够.
以上就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8、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3.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4.关于《马嵬(其二)》《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
完成过程
1.「提问」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
「明确」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2.「提问」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明确」《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否则,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做政治诗来读了。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3.「提问」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人五里云雾了。不敢说李商隐开启了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先河,也不敢说他影响了十九世纪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派(有受中国诗歌影响的因素),但他确实是一位古典时期的"先锋派",他的艺术尝试和创新是独特的,对后世影响很大,连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对都他推崇之至。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4.「提问」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5.「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6.《马嵬(其二)》的巧对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对于这首诗的对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时期的方回认为"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吴乔更是大加赞赏:"叙天下事而六、七、马、牛为对,恰似儿戏,扛鼎之笔也。"(《围炉诗话》)。但也有不同意见,明代的吴昌祺认为"虎鸡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询《唐诗解》吴昌祺评语),清代的屈复认为"空闻、无复,熟套语,七八轻薄"(《唐诗成法》)。我们认为,后面的否定意见过于拘执传统,只要出语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诗呢?
7.李商隐诗的用典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总结、扩展当诗人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诗境熔铸在一起时,我们体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诗人的生命。
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深入体会作品情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9、《繁星》五首(冰心)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容提要的特点,学习并运用本文分点评述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
2.把握本文“总——分——总”的主体结构样式
3.理解冰心“爱的哲学”的内容和她对爱心、崇高、纯真等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讴ōu 矜jīn 剔tì 冶yě 瑕疵xiácī
【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
讴歌母爱 追怀童真 礼赞自然 本质特征 根本动力 不遗余力 至高无上
救世良方 理想王国 天真烂漫 晶莹剔透 天之骄子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本文是作者刘忠为《繁星》、《春水》写的内容提要。
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作品的出版日期和影响。第二部分详细评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第2段,先从冰心诗歌风格所受的影响谈起,说明《繁星》、《春水》是“零碎的思想”的汇集,内容非常宽泛。然后,用“讴歌母爱、追怀童真、礼赞自然”来概括这两本诗集的主要思想和内容,每一类思想内容的评述又大都涉及了如下的问题:为什么要“讴歌母爱”、“追怀童真”、“礼赞自然”。母爱是一切爱心的原点,是宇宙的本质特征,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对母爱的讴歌自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作者把“讴歌母爱”放在前面来写;从原点出发到“追怀童真”,这第二点表现了冰心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与渴望。以上两个方面都是从人的角度来谈,第三点则由人推及自然,以期通过对自然的礼赞,借着自然的美丽神奇,塑造人们高尚的人格。
第7段,是总结引申,一方面再次总结冰心“爱的哲学”的三类内容,同时又引申,说明这一大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反映了冰心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污浊生活的愤恨,对专制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爱心、崇高、纯真等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
因为是内容提要,所以本文纲举目张,结构明晰,而重点突出,让读者迅速、清楚地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色,从而对作品有个大致了解。这也是内容提要的基本写作要求。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请简单介绍课文涉及的文学家冰心、茅盾、泰戈尔。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
茅盾:原名沈雁冰,现代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
2.本文作者认为《繁星》、《春水》的重要思想内容是什么?(冰心“爱的哲学”的内核)
重要思想内容是以讴歌母爱、追怀童真、礼赞自然为内核的“爱的哲学”。
3.冰心不遗余力地讴歌母爱的原因是什么?
冰心不遗余力地讴歌母爱的原因是:母爱是一剂救世良方。母爱是宇宙中一切爱心的原点,它创造并维系着世界。母爱就是宇宙的本质特征,又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4.如何理解“母爱就是宇宙的本质特征,又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宇宙中一切爱心的原点,它创造并维系着世界。
5.冰心为什么要“追怀童真”?
①冰心在对童年的回忆中建造起一个理想王国。
②冰心认为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
③追怀童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冰心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与渴望。
④冰心认为孩子是可爱的天使,肩负着挽救人类的使命。
6.冰心为什么要“礼赞自然”?
①冰心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认为自然是天之骄子。
②借爱与美的自然,借无瑕疵的自然,创造高尚独立的人格。
7.在冰心的心目中,自然是什么样子的?
在冰心的心目中,“无瑕疵的自然,造成了我们高尚独立的人格。”
8.《繁星》、《春水》的三大主题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繁星》、《春水》的三大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它们不仅构筑了冰心思想的内核——爱的哲学,而且反映了冰心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污浊社会的愤恨,对专制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爱心、崇高、纯真等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
9.作者写《繁星》、《春水》的内容提要,为什么要引用《寄小读者》?
作者直接引用冰心作品《寄小读者》中的话,能最充分最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说明讴歌母爱不仅是《繁星》、《春水》的主要内容,也是冰心作品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
10.写一段你对母爱的感受。
11.从《繁星》或《春水》中摘录一首小诗,并写一段介绍或点评文字。
12.根据有关短文,简要说明什么是“序”?什么是“跋”?
【学习小结】
《〈安徒生童话〉前记》除介绍编选者以及编选缘由外,还有对安徒生的生平及其童话艺术特点等的说明。
《〈昆虫记〉译本前言》重点介绍了作者法布尔的生平白器评价其成就与影响。
《〈真话集〉后记》主要阐发了关于“讲真话”的观点。
《繁星》、《春水》内容提要》重在对作品的内容、主题进行概括性的评述。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十六字令三首》,扫除文字障碍,大概理解新课文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10、《繁星》五首(冰心)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繁星 本学期第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强化学生《繁星•春水》阅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类名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读《繁星》和《春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交流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做读书笔记的几个简单方法和写读后感的步骤。
难点:在对冰心的诗歌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把握富有感染力的诗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教学过程 时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读过哪些文学名著呢?你认为读名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小结:(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对名著阅读最好的诠释。
二、背小诗,知作者
师朗诵: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生齐接下句: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
师述:在《繁星•春水》中,冰心把母爱视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地加以歌颂,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对母爱的歌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与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对童真、童趣、童心以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真爱。
师朗诵: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生齐接下句: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师述:在诗人眼里,充满童趣的世界才是人世间最美的世界。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师朗诵: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生齐接下句: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师述: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师朗诵: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生齐接下句:只容有一次相乐的应许,我要至诚的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师述:多美呀!冰心把母爱、童真、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诚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与启迪。我们集体背诵了一些小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小诗呢?
生背诵,自由展示。
在诗歌中我们知道了冰心的温柔、爱心、机敏、才智,你还知道冰心的哪些事情?
生自由发言。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视频。
三、选小诗,赠亲友
古人以画赠友,以歌赠友,以文赠友,是一件风雅、高尚的活动,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赠诗活动。用“我要把这首诗送给,因为”的句式来交流。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或赞同或补充,或质疑或深化。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予点评。
四、写小诗,诉真情
看到这种小诗,同学们也会想一试身手吧些,请有模仿写作并大声朗诵,说说自己的创作灵感,同学们自由点评,可以提问,可以质疑。
老师点评诗作,或鼓励写作,或帮助修改,或谈自己感受。
五、中考链接:
1.冰心原名_________,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心于l923年发表的两部诗集是_______、________,创作上受到印度诗人__________的影响,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模仿。
3.冰心的诗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并恰当地运用对比,如:“言论的花开得愈大,___”。
4.冰心在《繁星》里回忆童年的美好:“童年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5.冰心的《繁星》诗中发人深省的格言式小诗触目皆是,如“成功的花,____________!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___,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6.“春江水暖鸭先知”是___朝______的诗句,在冰心笔下有着同样的诗句:“人在廊下,书在膝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冰心的小诗创作源于印度诗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
8.《繁星》、《春水》中的诗篇表现出诗人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见解。
9.诗集《繁星》、《春水》的名字的内涵是什么?
10.冰心是_______派的代表诗人,这些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交流收获
同学们,说一说你阅读《繁星•春水》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些阅读名著的方法适合你?学生自由发言。
七、深入阅读
11、《雪地贺卡》教学设计及练习(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生字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3.懂得珍惜纯真的童心,对生活多一份热情和幻想。
4.感受作者朴实自然的写作风格。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珍爱童心、珍惜童年。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2.理解“我”为什么郑重其事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捕鸟一段)下雪了,童年的鲁迅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兴味盎然。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儿时下雪天的情境,是在雪中奔跑、跳跃、欢呼、爬着、滚着;打着雪仗、滚着雪球、堆着雪人。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在一个下雪的冬天里收到了一封“雪人”给她的贺卡,这个发生在冬天里的神奇的故事就是:
板题:《雪地贺卡》。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掌握重点生字词。2.懂得珍惜纯真的童心,对生活多一份热情和幻想。
二、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鲍尔吉•原野,请同学们读一读作者的简介。当代作家,蒙古族。1958年出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我国著名散文作家、儿童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细解》23页)
三、检查预习:
1.正音:
颏(kē)下屹(yì)立嫉(jí)妒恳挚(zhì)襟(jīn)怀弓弩(nǔ)臃(yōng)肿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特点,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和将来。
②嫉妒:妒忌。
③恳挚:诚恳真挚。
④驱策:用鞭子赶;驱使。
⑤臃肿:肥大而笨拙,不灵活:体态臃肿。比喻机构庞大而调度不灵、效率不高:机构臃肿。襟怀十万火急奇遇
⑥十万火急: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
3.复述故事。
4.本文分几个部分,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能收到李小屹这么恳挚的关爱。主要写“我”无意中发现雪人怀里的贺卡,被写贺卡孩子的这种行为深深打动。
第二部分,我寄出也接受过一些贺卡…………在长大成人后跟自己的男友讲这张贺卡的奇遇。主要写“我”替雪人回复贺卡和保护孩子的“梦”。
第三部分,最后一句。感叹有秘密的童年最幸福。
四、研读课文:
1.文中有几张贺卡?都是谁给谁写的呢?
三张贺卡。两张是李小屹写给雪人的,一张是“我”替雪人写给李小屹的。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文中的三张贺卡,体会一下李小屹的情感和“我”的情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李小屹的两张贺卡,体现了李小屹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会被感动?
童趣:赞美雪人;
童心:同情、关心、祝愿;纯真、美好的心灵
童真:等待回复;
3.研读:
感情朗读““我”把贺卡放回去……………跟自己的男友讲这张贺卡的奇遇”
思考:明知是假的,“我”还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我”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这样做矛盾吗?
思考:第一次“我”为什么替雪人给李小屹回贺卡?第二次“我”为什么不给李小屹回贺卡?
第一次回复贺卡,是被李小屹的行为所感动,为使李小屹童心得到呵护和关怀。第二次不回复贺卡是不忍心破坏她童年的梦,使她仍然感到神奇和幸福。
五、总结全文:
文章的最后一句理解“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为什么?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孩子活泼可爱,充满幻想,充满对世界的渴望。因为幻想,因为好奇,孩子有许多可笑的举动,有许多大人不解的快乐秘密,这些秘密使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也使他的成长充满情趣。所以说,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
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点明了主旨,把本文和自己的童年生活结合起来想一想。
六、课堂练习:
1.你能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找出与《雪地贺卡》中类似的“神话”和童年的“秘密”吗?
如何首乌根的传说、美女蛇的故事、特别是对“结末教训”的信以为真等等,就是这类“神话”。这些“神话”以及“我”对这些“神话”的理解还有,短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背着先生的那些顽皮淘气的有趣“工作”和课堂小动作,乃至有口无心乱读书、欣赏先生读书的入神样子,关于“怪哉”一事对先生背地里的猜想、把砖头抛到间隔的梁家等等,都可看成是童年的“我”心灵里的“秘密”。
点拨:不必讲道理,只要举出具体的例子即可。
2.“我”究竟应不应该再给李小屹回信?如果继续回信,你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示例:不回贺卡不一定就保护到李小屹了。假如她一再坚持她收到过雪人寄出的贺卡,从此以后李小屹会被周围的人否定和嘲笑。
可以这样设想:在经过一个冬天的贺卡联系后,“雪人”可以在春天要来的时候告诉李小屹,春天要来了,我要融化去另一个世界,这样就能保证合理性又不破坏童话。
点拨:答案不固定,只要从保护李小屹童心的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就行。
3.国庆节和中秋节快要到了,请你给你小学的老师或同学发一张贺卡,表达你的祝福。
七、拓展延伸:
体会下列文句中的童趣:
1.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表现了纯洁轻巧、烂漫无邪的可爱的童真;最难得的是,诗中反映了儿童普遍具有的“模仿”和“表现”的心理特性。
2.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社戏》节选。
八、布置作业:阅读练习•探究二、三题
板书设计:
发现贺卡童心、童趣
雪地贺卡:回复贺卡珍爱童心
感叹有秘密的童年最幸福
珍惜童年
九、教学后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本文篇幅短小,文字流畅,通俗易懂,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良好途径。因此在教学本文时,自己通过如下流程,使学生体会童年、童趣、童心、童真,理解作者对儿童的关爱、对童心的呵护。①创情入境拨动心弦,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③精读课文体会情感,④研读课文释疑解惑,⑤简要概括点明主旨。
《雪地贺卡》练习
一、研读课文:
1.文中有几张贺卡?都是谁给谁写的呢?
2.李小屹的两张贺卡,体现了李小屹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会被感动?
3.明知是假的,“我”还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我”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这样做矛盾吗?思考:第一次“我”为什么替雪人给李小屹回贺卡?第二次“我”为什么不给李小屹回贺卡?
4.如何理解“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这句话?
二、课堂练习:
1.你能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找出与《雪地贺卡》中类似的“神话”和童年的“秘密”吗?
2.“我”究竟应不应该再给李小屹回信?如果继续回信,你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3.国庆节和中秋节快要到了,请你给你小学的老师或同学发一张贺卡,表达你的祝福。
三、拓展延伸:
体会下列文句中的童趣: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2.“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鲁迅《社戏》节选。)
《雪地贺卡》练习
一、研读课文:
1.文中有几张贺卡?都是谁给谁写的呢?
2.李小屹的两张贺卡,体现了李小屹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会被感动?
3.明知是假的,“我”还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我”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这样做矛盾吗?思考:第一次“我”为什么替雪人给李小屹回贺卡?第二次“我”为什么不给李小屹回贺卡?
4.如何理解“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这句话?
二、课堂练习:
1.你能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找出与《雪地贺卡》中类似的“神话”和童年的“秘密”吗?
2.“我”究竟应不应该再给李小屹回信?如果继续回信,你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3.国庆节和中秋节快要到了,请你给你小学的老师或同学发一张贺卡,表达你的祝福。
三、拓展延伸:
体会下列文句中的童趣: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2.“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鲁迅《社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