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则》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制作人:审核人:编号:10授课时间:2012.10
班级:姓名:学号评价结果: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知识链接】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宋朝以来,《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自主学习】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说愠三省传不习罔殆诲女
是知也凋恕业亦矣已己
二、词语解释和翻译过关:
(一)、第一则
1、重点词语:
时:习:说:朋:知:愠:君子:
2、固定句式:
“不亦……乎?”译为:
3、翻译本则:
(二)、第二则
1、重点词语:
吾:日:为:谋:忠:交:信:传:
2、固定句式:
“不……乎?”译为:
3、翻译本则:
(三)、第三、四则
1、重点词语:
故:新:知:可以:为:罔:殆:
2、翻译三、四则:
(四)第五、六和七则
1、重点词语:
⑤诲:女:①知之:②知:为:是:③知:
⑥贤: 齐: 焉: 内: 自省:
⑦三:行:必:焉:择:其:善者:从:改之:
2、固定句式:
⑤“……也”译为:
3、翻译这三则:
⑤:
⑥:
⑦:
(五)第八、九和十则
1、重点词语:
⑧士:弘毅:仁以为己任:已:可以:
⑨然:凋:
⑩其:恕:欲:勿:施:于:
2、翻译这三则:
⑧:
⑨:
⑩:
【合作探究】
一、总结一词多义的现象:
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项为之强。()可以
为为之怡然称快。(士不可以不弘毅。()
以丛草为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为师矣。()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温故而知新。()
仁以为己任。知之为知之。()
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 )
温故而知新()诲女知之乎(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
择其善者而从之()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死而后已()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而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二、文言代词: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余忆童稚时。()
学而不思则罔( )诲女知之乎。()
任重而道( )
三、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四、《〈论语〉十则》中总结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哲理句有哪些?
①:
1、求知态度②:
③:
①:
2、学习方法②:
③:
①:
3、修身做人②:
③:
④:
【练练测测】
1.《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3、自选翻译下列语句: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生版)
罗岗中学七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文章里面有你不熟悉的字词吧,通过努力,你能掌握吗?赶快动笔吧,亲爱的孩子!
水zǎo()chéng()清宽chǎng()水藻()
狭窄()宽敞()贮蓄()澄清()
济南()镶上()髻()看护妇()
2、解释下列词语。
响晴:。
温晴:。
安适:。
空灵:。
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字,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等和话剧《》《》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5.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课内探究案】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听读课文,感受济南美景
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二)美读课文,欣赏冬天美景
浏览课文,想想作者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呢?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以“济南冬天美,美在……”的句式为开头说一段话吗?
比如: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学生自主探究)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三)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古人曰: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服务的。那么作者把济南冬天的山水写得如此之美,是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读课文,揣摩精美语言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清亮如水晶。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满含温情的优美而生动形象的语言。
1、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类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句子吗?你为什么喜欢它?说说理由。
2、本文语言朴实清新,情辞恳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素淡雅致的远山、澄清透绿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用如此精妙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精美的画面?你获得哪些写作启示?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
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发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抓住景物的特征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运用修辞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即情景交融)。同学们,愿我们平时里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事物,多想多记,丰富积累,用我们那支生花妙笔写出优美的篇章!
【拓展检测案】
一、给下列加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济南()A.jìB.jǐ2.贮藏()A.chǔB.zhù3.水藻()A.zǎoB.zhǎo4.镶边()A.xiāngB.ráng5.澄清()A.dèngB.chéng
6.着落()A.zhuóB.zháo二、依照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狭小),城外又那么(宽广、宽敞),山坡上(建着、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冒着、卧着)点雪,对,这是张水墨画(也许、大概)是唐代名手画的吧。三、找出与其它三句修辞手法不的一项()A.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C.……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详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D.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课内语段阅读。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髻()看护妇()镶上()
2、文中第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____________;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____________。
3、文段中第②句描写了______和_______相间的美景。
4、这段文字按____顺序,从___到___,层次分明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四个层次的景物。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雪态。其中写雪光雪色的句子用“________”标处,写雪态的句子用~~~~~~标出。在文段中用‖标出本段层次。
6、“秀气’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
课外语段阅读。
济南的秋天老舍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象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茶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要知济南的冬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一句对全文能起到什么作用?它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作者写济南的山是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的?举例说明。
4.文中写山腰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5.根据要求理解。
(1)“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人的。”这句话主要是说济南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你怎样理解句中“香甜的烦恼”的含义?
答案:
【自主预习案】
1.藻澄敞zǎozhǎizhùjǐxiāngjìkān
2.响晴:响:非常。晴朗高爽,或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安适:安静而舒适。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透明。本文意思为清净。
舒庆春舍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
4.(1)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特点,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课内探究案】
美读课文,欣赏冬天美景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比如: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学生自主探究)
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温情可爱,像个小摇篮;美在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远山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
济南冬天美,美在耀眼的雪光、娇艳的雪色、娇美的雪态,翠松白雪相映生色,蓝天白雪相映生辉,白雪黄草,相映成趣。它娇美、秀气,情态可掬。
济南冬天美,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白雪,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
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透绿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水藻更
与碧蓝的晴交相辉映,像块蓝水晶,蕴蓄蓬勃生机,洋溢无限温情。
济南冬天美,美在秀美的睡态,它“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美妙的理想境界!
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时,处处流露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直接抒发感情)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树尖上顶着一髺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四)品读课文,揣摩精美语言
1、品句参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山上的矮松越发地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髺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小雪后山的美丽、动人之景。尤其是“看护妇”的比喻,“山的肌肤”的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披雪的矮松和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风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况、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等到已然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春意盎然及其孕育着的朦胧眷恋。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用比喻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生动形象。
2、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不仅确切的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而且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描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这段情景交融地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运用修辞d.情景交融
【拓展检测案】答案:
一、1.B2.B3.A4.A5.B6.A二、狭窄宽敞卧着卧着也许三、B
课内阅读:
1.jìkānxiānɡ
2.树尖上的雪顶着白雪的树
3.山色雪下草色
4.空间方位上下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5.雪光雪色:2、3,4句二分号前句;雪态;4句二分号后句,
6.美丽而柔弱。
7.济南冬天小雪后的秀美景色
课外阅读: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这一句话统领全文,写出了济南的秋天的美好,像春天一般。
2.老城,大城楼,古石路,石城墙,一道清溪,秀丽的山。
3.颜色:,山腰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灰中透黄。山脚是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是藕荷色儿。。山顶的颜色不同,。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阳光清凉,温暖,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
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
4.写出了山腰的颜色变化快,种类多。
5.(1)清澈,无瑕。
(2)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1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教师版)
罗岗中学七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文章里面有你不熟悉的字词吧,通过努力,你能掌握吗?赶快动笔吧,亲爱的孩子!
水zǎo(藻)chéng(澄)清宽chǎng(敞)水藻(zǎo)
狭窄(zhǎi)宽敞(chǎng)贮蓄(zhù)澄清(chéng)济南(jǐ)镶上(xiāng)髻(jì)看护妇(kān)
2、解释下列词语。
响晴:响:非常。晴朗高爽,或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安适:安静而舒适。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透明。本文意思为清净。
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5.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课内探究案】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听读课文,感受济南美景
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提示;(1)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特点,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二)美读课文,欣赏冬天美景
浏览课文,想想作者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呢?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以“济南冬天美,美在……”的句式为开头说一段话吗?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比如: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学生自主探究)
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温情可爱,像个小摇篮;美在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远山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
济南冬天美,美在耀眼的雪光、娇艳的雪色、娇美的雪态,翠松白雪相映生色,蓝天白雪相映生辉,白雪黄草,相映成趣。它娇美、秀气,情态可掬。
济南冬天美,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白雪,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
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透绿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水藻更
与碧蓝的晴交相辉映,像块蓝水晶,蕴蓄蓬勃生机,洋溢无限温情。
济南冬天美,美在秀美的睡态,它“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美妙的理想境界!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三)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古人曰: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服务的。那么作者把济南冬天的山水写得如此之美,是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时,处处流露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直接抒发感情)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树尖上顶着一髺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四)品读课文,揣摩精美语言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清亮如水晶。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满含温情的优美而生动形象的语言。
1、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类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句子吗?你为什么喜欢它?说说理由。
品句参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山上的矮松越发地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髺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小雪后山的美丽、动人之景。尤其是“看护妇”的比喻,“山的肌肤”的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披雪的矮松和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风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况、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等到已然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春意盎然及其孕育着的朦胧眷恋。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用比喻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情辞恳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素淡雅致的远山、澄清透绿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用如此精妙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精美的画面?你获得哪些写作启示?
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不仅确切的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而且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描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这段情景交融地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运用修辞d.情景交融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发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抓住景物的特征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运用修辞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即情景交融)。同学们,愿我们平时里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事物,多想多记,丰富积累,用我们那支生花妙笔写出优美的篇章!
【拓展检测案】
一、给下列加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济南(B)A.jìB.jǐ2.贮藏(B)A.chǔB.zhù3.水藻(A)A.zǎoB.zhǎo4.镶边(A)A.xiāngB.ráng5.澄清(B)A.dèngB.chéng
6.着落(A)A.zhuóB.zháo二、依照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狭小),城外又那么(宽广、宽敞),山坡上(建着、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冒着、卧着)点雪,对,这是张水墨画(也许、大概)是唐代名手画的吧。三、找出与其它三句修辞手法不的一项(B)A.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C.……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详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D.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课内语段阅读。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髻(jì)看护妇(kān)镶上(xiānɡ)
2、文中第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树尖上的雪;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顶着白雪的树。
3、文段中第②句描写了山色和雪下草色相间的美景。
4、这段文字按空间方位顺序,从_上_到_下_,层次分明地描写了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四个层次的景物。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雪态。其中写雪光雪色的句子用“________”标处,写雪态的句子用~~~~~~标出。在文段中用‖标出本段层次。
6、“秀气’的含义是什么?美丽而柔弱
7、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济南冬天小雪后的秀美景色。
课外语段阅读。
济南的秋天老舍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象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茶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要知济南的冬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一句对全文能起到什么作用?它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作者写济南的山是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的?举例说明。
4.文中写山腰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5.根据要求理解。
(1)“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人的。”这句话主要是说济南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你怎样理解句中“香甜的烦恼”的含义?
答案;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这一句话统领全文,写出了济南的秋天的美好,像春天一般。
2.老城,大城楼,古石路,石城墙,一道清溪,秀丽的山。
3.颜色:,山腰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灰中透黄。山脚是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是藕荷色儿。。山顶的颜色不同,。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阳光清凉,温暖,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
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
4.写出了山腰的颜色变化快,种类多。
5.(1)清澈,无瑕。
(2)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3、《〈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导学提纲
1、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及其门徒的,与_,,_合称“四书”
3、给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愠三省罔殆诲女是知也
4、解释词语。
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信乎传不习乎
是知也弘毅然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堂训练
一、解释词语意义
1、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
(1)知温故而知新(2)而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学而不思
是知也任重而道远
(3)以为可以为师矣(4)行三人行
仁以为己任终身行之者乎
(5)其则其善者(6)思学而不思
其恕乎见贤思齐焉
(7)之学而时习之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松柏之后凋也(8)为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
2、通假字
不亦说乎诲女知之是知也
二、划分朗读停顿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三、翻译下面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理解与感悟
1、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谈了两大问题:和。求学的内容里又包含两方面:和。
2、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成语: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
(2)谈学习方法的:
(3)谈修身做人的:
4、《论语》十则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B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翻译本则()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殆:______
翻译本则()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00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齐:内:自省:
翻译:()
2、第七则:三:行:焉:其:
善者:从:改之:
翻译:()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弘:毅:仁以为己任:已:
翻译()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然: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行:其:欲:加:于:
翻译:()
这一则的成语是()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诲()汝()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重而道远()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仁以为己任()
(3)焉: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5、《世说新语》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一、教学内容
1、朗读并背诵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2、掌握文言词“尊君、君、家君、期、去、信、顾”,了解文言省略主语的句式。
3、认识元方的人物形象,了解“名士”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
二、课堂研讨
1、读一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尊君在不()
2、比一比,用一用:
①解释划线词: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期中
②用“君、家君、尊君”填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 )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从文中找出省略主语的句子,并补上,使句子完整。(两句)
④补充举例,表示对对方尊重的称呼:令尊、令堂、高堂、令郎、令爱、贤弟、家父(家严)、家母(家慈)、舍妹(弟)、犬子
3、译一译:(解释加点词,并写出成语的意思)
期:“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去:“去后乃至”——去危就安:
信:“则是无信”——言而有信:
顾:“入门不顾”——瞻前顾后:
4、找出人物对话的四个句子,翻译它的意义。然后读一读,注意语气,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5、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如果把结尾改成“元方请友人入室品茶”可好,为什么?
“东汉末年到晋代的名士”风格:悲喜形于色的超然风度、率性而为、不拘形迹的高雅情趣。
6、《世说新语》两则(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
朗读并背诵课文《咏雪》。
掌握文言词“骤、纷纷、差可拟、未若、也”,了解文言中判断句的句式。
细读文句,描绘大雪纷飞的情景,认识谢道韫的才气。
认识谢太傅“内集”的名士行为。
课前自测
1、《咏雪》选自《》,是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编者是南朝宋文学家,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的一种),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其中不乏像孔融、王戎、阮籍、嵇康等名人轶事。
2、用“/”划分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理解词语,疏通文意。
①阅读并试着翻译句子,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文言词语,再借用工具查找,把正确的解释写下来:
②阅读并试着翻译句子,参照相关注解,如发现自己有不恰当的词语理解,请把正确解释写下来:
4、翻译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课堂研讨
1、“即公大兄无奕女”和“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在翻译时,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点?请具体分析。
2、短文中兄子用“撒盐空中差可拟”来比拟“大雪纷纷”,兄女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请细读文本、理解文意、找出依据。
①谢太傅认为谁说的好,为什么?
②作者又认为谁说的好,为什么?
③你认为谁说的好,为什么?
3、谢太傅“内集”和子侄辈讲解诗文,为什么又要问及“白雪纷纷何所似”?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谢太傅?
四、课后自评
1、积累描绘雪景的诗句和描写纷纷扬扬大雪的比喻句。
2、阅读《世说新语》中的精彩片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从!”生动地刻画出王导对何充的器重。
列举古时聪颖的少年的事例。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王戎认苦李、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可叹停机德这句说宝杈,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停机德:出于《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故事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正在织布,知道乐羊子回家的缘故后,拿起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绢割断,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将前功尽弃,规劝乐羊子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堪怜咏絮才。这句说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拟?”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叹
7、《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8、《《论语》六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0
学习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了解孔子及《论语》;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3.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课前自学提要: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不愠()罔()殆()默而识之()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检查预习
(一)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为(wèi)不亦说乎(shuō)B.罔(wǎng)默而识之(shì)
C.愠(yùn)敏而好学(hào)D.殆(dài)不亦乐乎(yuè)
2.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是以/谓之“文”也。
(二)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好:耻:
下:厌:诲: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从: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3)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3.何有于我哉!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课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二)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分)
(三)“而”的用法有:A表顺接,B表转接等,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7分)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① ,不亦说乎?② ,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⑤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4分)
(五)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智慧是经验之母——达•芬奇
②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牛顿③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五、小结
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识记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析。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打算。
四、当堂训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3.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5.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六、作业:延伸阅读训练
(一)《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2.诲女知之乎?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把蜡烛点燃。②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③阳:这里指阳光。④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三)《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译文:
4.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浏览()署名()沉疴()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板书
9、《理想《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节选)》《我的信念》《〈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单元编写意图:第二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五篇课文是《理想》(流沙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节选)》(周国平)居里夫人)《我的信念》《〈论语〉十则》(。人生,是一个大话题,分析起来,又有方方面面,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该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理想与信息,递进了一层。理想与信念,实质上是人生的选择,要有所为,就要有所无为,正像《理想》中所说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人生寓言》也讲了选择,白兔被赐予月亮,结果并非好事,白兔醒悟了,她选择了弃权。落难王子,在厄运中挑战命运,也是一种选择。居里夫人《我的信念》,归结起来是说,她相信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也是有获得,有牺牲,她相信,她所作出的牺牲是对的。《〈论语〉十则》除讲学习之外,就是讲做人。本单元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三篇精读课文几乎通篇都是哲理。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很明显,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是不可倒置的,现在这样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学习第二单元,正值上半学期的学习高峰期,安排这么一个单元是合适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的阅读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可以从中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著地奋斗不息。阅读这个单元,就是与一颗颗高尚的心灵对话,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有益处的。本单元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丰富多样。《理想》是一首诗,《短文两篇》是短而好的散文,《人生寓言》是现代寓言,《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同样是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既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注意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五篇课文编排的顺序是考虑内容的逻辑联系的。第一篇《理想》具有总起的性质,定为精读课文。接着的两课,对于《理想》一课来说,都具有举例性质,是从一般到个别,感受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充实对哲理的认识。读了《理想》,更容易感受行道树的形象、白兔的形象,落难王子的形象,感受了这些形象,又可以具体地理解《理想》中的种种哲言睿语。在两课比较轻松愉快的略读之后,再精读《我的信念》,一个实实在在的楷模展现在面前,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关注周围人们的语文生活,一方面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文文字使用中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继续练习朗读,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其中"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新的要求,是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提出来的。拿两个单元中的两首诗来说,《在山的那边》,有象征意义,但是毕竟比较浅显,《理想》一诗则通篇都是意味深长的哲言睿语,非联系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不可。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方面: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会深长的意味。
2、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练习朗读,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有所提高。
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初步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4、学习课文表达的技巧。
阅读教学设计第6课理想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诗歌。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
3、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诗的哲理。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赛说关于理想的名句
二、一读,读准字音
三、二读,解诗意
1、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说内容。
3、根据各节大意,探究全诗脉络。
明确:第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
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2、3节谈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谈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谈理想的人生意义。
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四、三读,悟诗理。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穿插朗读基本技巧的训练指导
五、四读,品诗味
这首诗诗味很浓,除了意蕴丰厚、内容深刻、感情充沛之外,你还能就形式方面说说你的看法吗?
合作探究交流并穿插朗读技巧指导及训练
六、五读,诵佳句
采用竟背的形式,也可采用表演式,可单人参战,可小组合作。
教师小结:同学们,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第7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朗读,为课题加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提出自己疑问,并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3、重视课外延伸,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弄清第一次真好中的积极意义。
4、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课外练笔。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明确作者。
二、朗读课文,认真品味语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三、内容研讨: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然后作答。
1、请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行道树是一列-------的树。
2、用忧愁与快乐来形容行道树矛盾吗?为什么?
3、让学生重新审读课文,理解行道树为什么忧愁?忧愁在哪里?为什么快乐,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4、如何理解“惟有这种痛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5、语句上几处疑难。
6、行道树为什么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理解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四、明确主旨后,让学生列举各种例子印证本文作者所歌颂的奉献精神。
1、自然界的例子
2、人的例子
五、以“奉献”为题写一段话。
第一次真好
教学步骤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件“第一次”。
2、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二、读课文,会作探讨。
1、在第一件事中,作者的具体感受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或“风光画”;风情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的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象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3、雏形与具体面微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5、既然第一次如此奇妙,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却写到,“愿你珍重第一次”,而不是创造第一次或产尝试第一次?
三、课外延伸,强调写作。
替换式改写,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
第8课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1、关注故事的本身,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
2、多质疑,浅文深读往往能给人意外的惊喜。
3、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比较两文的异同。
4、课外延伸,积累警句。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中有一句话一连出现三次,请把这句话找出来?
2、齐读这句话。
二、析读课文,品味赏析。
1、第一次这句话是谁说的?这表明什么?
2、第二次这句话是谁说的?我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面对厄运王子的态度怎样?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第三次这句话是谁说的?厄运降临在我的头上,这一情节又说明了什么?
4、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启示?
三、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1、自主阅读《白兔和月亮》,并将其与《落难王子》比较。(比较两文在内容、形式、寓意等方面的异同)
2、四人小组交流
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对人生的态度都有较深刻的认识。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寓意指拥有巨大的利益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在情节上:都表现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变成坏事。《落难王子》写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都有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王子》则重在叙事。
四、延伸拓展,积累警句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遇,对于我们应怎样面对?
2、应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3、摘录对待人生际遇的哲理警句。
第9课我的信念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的层面梳理文章。
2、把握课文的核心,才能融会贯通。
3、重视课外阅读积累格言、警句。
教学步骤:
一、导语: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一生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阅读《我的信念》,就是阅读居里夫人的灵魂,可以了解她那伟大的人格来自怎样伟大的心灵。
二、读课文,整体梳理与把握
1、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沉醉于科学之美
2、环境:自由
安静
时间
3、工作:目标
信心
坚忍不拔
勤奋努力
三、问题探究
1、默读质疑
默读时有不大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读后提出疑难问题。
2、研讨方式
四人一组,质疑问题,合作探究。
各组代表报告研讨问题,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小结
3、可能质疑的问题:
"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孤独"也是一种美好快乐的记忆?
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其中"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四、读完课文,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居里夫人。
五、居里夫人的成功能给你什么启示?说认识,谈观点。
六、积累:课文中有些话可以视为格言或警句,选一些抄在笔记本上。(写上一点体会更好)然后读一读,背一背。
第10课《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古文。
2、指导学生学会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
3、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从孔子入选世界文化名人说起,导入课文。
1、简介作家作品。
2、学生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
二、认读课文,落实字音,并注意通假字
三、析读课文,落实词义句义。
四、研读课文
1、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2、做知识分类积累卡。
3、教师指导同学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做知识分类卡片
五、交流做卡片的感受,总结经验。
六、背诵全文。
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