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导学案
李冬梅
一、学习目标:
11、我能了解作者生平及科学贡献,积累文中的字词知识和声音知识。
2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言能力;
33、我能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示事物隐秘的愿望。
重难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二、自主学习:
1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意大利()家、()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的先驱,利用()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22、字词(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啁啾()喈喈()翌()日宽宥()
弥()补臆()度窒()息
(2)解释词语意思
夸夸其谈:
优柔寡断:
人迹罕至:
臆断:
迥然:
嗣然:
愕然:
33、给文章划分部分,并简单概括每部分大意。
三合作探究
“美文不厌百回读”,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但由于作者用例典型,用词准确一样很耐读。下面我们再次研读文章第二段。
11、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22、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AB层)
33、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作者又想用这个事例让我们青少年明白什么?
44、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55、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66、主题
四、当堂检测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A《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大量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BB伽利略在《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中主要介绍了各种发声的方法。
CC伽利略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D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都是事理说明文。
2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伽利略物理学、天文学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望远镜
2、拼音:zhōujiūjiēyìyòumíyìzhì
解释: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办事迟疑,没有决断。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凭臆测来断定。形容差别很大。以后。(书面语)
形容吃惊。宽恕,饶恕。
32、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合作探究
1、鸟儿的叫声。牧童的笛声。小提琴演奏声。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2、每一种新的发现,都在否定自己以前的观点,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不知道的可能还有很多,所以陷入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3、使文章通俗生动,易于理解,而又寓意深刻。作者想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在生活面前,应该谦虚好学。
4、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5、吹口哨、吹树叶。(只要符合题意即可。)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当堂检测
1B
2.略。(朝着知识无限,我们应该不满足现状,活到老学到老,;对万事万物多留心,多思考等角度去思考,言之有理均可)
2、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阔绰、颓唐、附和”等词语,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精炼、深刻、含蓄”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以自读理解为前提,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落实重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冷酷的事实,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
学法指导
1.通过工具书正音解词,借助网络和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课文时代背景。
2.熟悉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明确文章主题。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出身没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中国现代文学的()
这篇课文选自小说集(),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之后写的()白话小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唐()阔绰()荤菜()羼水()绽出()打折()间或()哄笑()涨红()着了慌()不屑置辩()蘸()
3.重点解释词语
不屑置辩:
颓唐:
分辨:
格局:
缠夹不清
之乎者也:
大抵:
营生:
附和:
【合作探究】
1.课文围绕主人公孔乙己写了哪些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课文开头三段介绍咸亨酒店、“我”的职务和店里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中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是哪一句?反映孔乙己对人们影响的句子是哪一句?反映孔乙己结局的句子是哪一句?试找出来说说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命运。
5.从课文第四段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和说话方式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6.课文第五段插入了对孔乙己过去经历的介绍,说他好喝懒做,偶尔偷窃,但从不拖欠酒钱,对此该如何看?
【课堂检测】
1.小组间对比介绍作者,看哪一组更完整。
2.口头解释重点词语。
3.书面概括出写孔乙己的几件事。
4.试用几句话说说孔乙己其人。
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部分
1.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偷东西,酒客们取笑孔乙己未进学,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孔乙己被打折腿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2.封建社会末期第一段“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3.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孔乙己出场做铺垫
4.“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是没有进学的封建知识分子,他总想摆读诗人的架子,但又被人瞧不起,遭到众人取笑,最后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折了腿默默地死去。
5.好喝懒做,摆读书人的架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
6.尽管孔乙己身上有许多明显的毛病,但他从不拖欠酒钱,是守信的表现,值得肯定。
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回忆,复述,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回忆作者,回忆生字、重点词语,说说有关孔乙己的几件事,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简单说说孔乙己其人。
一、读课文,合作探究
1.从课文第四段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偷东西时孔乙己争辩的语言、神态和第五段酒客们取笑孔乙己没有进学时的语言、神态,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
2.孔乙己诚恳的教小伙计识字和大方的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的做法你认可吗?小伙计的态度你怎么看?
3.文中写孔乙己被取笑时“便排出九文大钱”,写他被打折腿来喝酒时“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排”字,一个“摸”字,各写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和状况?
4.课文最后写被打折腿的孔乙己来酒店喝酒的惨状,还写他不知所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只是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吗?有没有社会的原因?与课文表现的主题有关吗?
5.酒店中的各种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他们是哪些人?以他们的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6.结合课文,说说“精炼、深刻、含蓄”的语言风格。
【课堂检测】
1.完成填空。
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⑵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⑶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的人。
⑷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的人。
⑸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但又()的人。
⑹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2.续写训练,要求不少于400字
题目: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部分
1.一个不清白又偏要争面子,迂腐可笑的孔乙己,一个科场失败有苦难言的孔乙己。
2.孔乙己的热情和善良小伙计也受到世俗的影响,也瞧不起孔乙己
3.一个“排”字,表现了孔乙己对短衣帮的嘲笑不理睬,对酒店分文不欠。一个“摸”字,反映了孔乙己钱极少的窘况。一“排”一“摸”,说明了孔乙己经济状况的变化,显出他十分贫困的处境。
4.孔乙己走到悲惨的境地,既有个人原因,没进学,好喝懒做等,也有社会原因,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科举制度使他成为一个可笑可悲者。由此可看出,课文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病态,抨击了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的罪恶。
5.酒店中的人大多是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们是肆意的嘲笑孔乙己,无情的揭他的伤疤。掌柜则是在他人嘲笑中获得快乐,小伙计是附和着笑,心里不乏一丝同情。众人的笑透着悲凉的意味,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6.小说仅仅三千余字,无论交代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还是描写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都十分精练、深刻、含蓄。如写鲁镇酒店的格局,用“都是当街一格曲尺形的大柜台”,极省笔墨,又易了解。又如第一段写长衫客,用一个“踱”字,突出他们迈四方步,摆阔架子的姿态。形象可感,精练深刻。再如小说结尾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根据他的状况,用“的确”肯定。但没有亲眼看见,用“大约”。看似矛盾的语言显得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课堂检测部分
⑴穿长衫⑵好喝懒做⑶偶尔偷窃⑷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⑸遭到冷遇
⑹无人关心
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错过》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熟记生字词,通畅地朗读课文。
2.我能理解文中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
3.我能理清本文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
三、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贻误() 憬悟() 渊薮()
斑斓() 颟顸() 咀嚼()
狂澜() 滞涩() 惆怅()
情愫() 侥幸() 驾驭()
2.解释词义:
万无一失:
失之交臂:
力挽狂澜:
颟顸:
渊薮:
3.朗读课文,将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四、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三段这个疑问句与第四段这一个反问句告诉我们什么?
2.第六段中“溜走”一词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错过?
4.“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是什么?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五、当堂检测
请判断下面的例子,哪个是“错过”,哪个是“过错”,为什么?
例一:在考试时,有一位同学因为害怕考试不过关,心想:就抄抄书吧,反正老师发现不了。于是拿出了参考书,可当他正抄得津津有味时,没想到却被老师发现了,受到学校公开批评。
例二:曾经有一个英语短文翻译的比赛,我英语很好,然而汉语作文不太好,几经犹豫,我仍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稿件投出去。然而,班里一位和我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投稿并得了奖,我后悔莫及。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贻误(yí) 憬悟(jǐng) 渊薮(sǒu)
斑斓(lán) 颟顸(mānhān) 咀嚼(jǔjué)
狂澜(lán) 滞涩(zhì) 惆怅(chóuchàng)
情愫(sù) 侥幸(jiǎo) 驾驭(yù)
4.解释词义:
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
失之交臂:指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颟顸:糊涂,不明事理。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
5.朗读课文,将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①--②第一部分:提问题,摆事实——大小“错过”真不少。
③--⑥第二部分: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⑦--⑬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⑭--⑮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要把握住最关键的、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终点站。
四、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三段这个疑问句与第四段这一个反问句告诉我们什么?
答:告诉我们人生中“错过”是在所难免的。
2.第六段中“溜走”一词有什么作用?
答:“溜走”一词生动地表明了“错过”之易出现。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错过?
答:“错过”即有所失。
4.“错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错过,属于人生常态,人生没有“万无一失”。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杂文,作者以辩证的观点阐述了对“错过”的正确认识:对“错过”一要习惯,二要品味,要让“错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人生中有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要把握最关键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的终点”。
五、当堂检测:
答:(1)从词性上看,“错过”是动词,“过错”是名词。
(2)“错过”是一种行为,“过错”是一种结果。
21.错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体会本所揭示的人生道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2.我能正确对待错过,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机会。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所揭示的人生道理难点:正确对待错过。
三、自主学习
1.能意识到“错过”有何意义?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下列各句的含义。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四、合作探究
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
2.通读全文,讨论分析如何理解作者对错过的人生体验(态度)。
3.如何理解“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这两句话?
4.“没有意识到错过”和“意识到自己错过”有什么不同结果?
5.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五、当堂检测
请你根据本文“错过”的辩证分析认识,为徐本禹写一段颁奖词。
徐本禹,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1999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2年7月开始到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义务支教。
在许多人眼中,这个23岁的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本来会有令人羡慕的美好前程。他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如果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这个学业优异的年轻人今后还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去岩洞小学教书……
第二课时:
三、自主学习
2.能意识到“错过”有何意义?
答:“错过”可以使我们“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还“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反之,意识不到就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下列各句的含义。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答: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答: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四、合作探究
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
第2、5段举例论证。
第7、8段和第9、10段对比论证。
第14、15段比喻论证。
2.通读全文,讨论分析如何理解作者对错过的人生体验(态度)。
答: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3.如何理解“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这两句话?
答:就机遇而言,人生由“抓住”与“溜走”两种风景构成。抓住了,生更加多姿多彩;溜走了,生活便依然保持其原貌。这就构成了人生的经纬线,一条纵深发展,一条平行滑行。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人们生活的不一样。
4.“没有意识到错过”和“意识到自己错过”有什么不同结果?
答:“没有意识到错过”,灵魂便会堕入颟顸的渊薮,这意味着思想的迟钝、麻木,斗志的消磨,从而使人成为平庸之辈。“意识到自己错过”,虽追悔莫及,但促使人深入地思索,从而变得情趣高雅,情感真实丰厚,灵魂得到洗礼,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当机遇再次到来时,便有能力抓住了。
5.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答:在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的驾驭”。在对待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要善于咀嚼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仅醒悟了还不行,还要追上前去,“力挽狂澜既倒”,多半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
五、当堂检测
颁奖词参考示例:
徐本禹,这个让所有国人湿润眼睛的
年轻人,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只身来到贫困的农村做义教,用自己娇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顶住了贫穷。用他的行动灼痛了我们的眼睛,他错过了繁华的都市,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错过心中那神圣的季节,没有错过孩子的眼光。虽错过城市的风景,他却给山区带去了希望、光明。
4、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教师版)
教师版1课时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我能说出说明对象和说明的顺序。
2.我会弄明白本文结构和掌握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3.我要尽力推敲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二、【自主学习】5分钟
1.字音互填(我已预习)。
(léng)镜萎(wěi)谢灼(zhuó)伤
蜜腺(xiàn)分泌(mì)并蒂(dì)
2.解释词语(我已理解)。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蓬勃:繁荣、旺盛。
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如电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等。
显著:非常明显。
充沛:充足而旺盛。
灼伤:烧伤、烫伤的意思。
杰作:超过一般水平的优秀作品。
三、【合作探究】20分钟,(选做1、2题,必做3、4、5、6题)
老师解题,学生介绍作者。
(1)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
(3)本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由小组推荐一人将讨论成果说出来)
(4)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由整个小组将讨论成果读出来)
(5)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
(6)本文“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成果”两者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由小组推荐人在黑板上书写)
四、【当堂检测】13分钟,
(1)本文的说明对象:花、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3)本文从①物质基础②物理原理③生理需要④进化观点①自然选择、②人工选择方面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4)本文采用了按设疑——解释——总结结构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易于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全文颇具诗情画意。③题目概括了文章的说明范围,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6)“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成果”两者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大自然的功劳和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比较起来,前者显示作用缓慢,后者成果显著,所以先用“是”,再用“更是”表示递进。
五、【小结】4分钟
六、【课后作业】1分钟
1.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不可明状(明—名)别出新裁(新—心)永往直前(永—勇)
声色俱利(利—厉)大声急呼(急—疾)谈笑风声(声—生)
阴谋鬼计(鬼—诡)席以为常(席—习)静影沉壁(壁—璧)
5、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叫三声夸克》导学案(教师版)
教师版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我知道文章体裁,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会找对文中说明方法。
3.我要整体感知说明对象,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二、【自主学习】5分钟
1.字音互填(我已预习)。
丁zhào(肇)中jìn(禁)闭泄(xiè)气隧(suì)道夸克(ke)
2.解释词语(我已理解)。
驱使:推动。泄气:泄劲。
禁闭:把犯错误的人关在屋子里让他反省,是一种处罚。隧道: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路。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老师解题,学生介绍作者。
1.文章体裁?
2.课文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3.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课文的说明顺序是?
四、【当堂检测】13分钟,(选做1、2题,必做3、4题)
1.文章体裁?
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答案:科普小短文。
2.课文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说出来。
由小组推荐一人将讨论成果说出来。答案:
对象:物理学家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
主要内容是: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
3.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读出来。
由整个小组将讨论成果读出来。答案:分类别、打比方、举例子。
4.课文的说明顺序是?小组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由小组推荐人在黑板上书写。答案: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五、【小结】4分钟
六、【课后作业】1分钟
1.在语文书上做课后练习第一题和第二题。
6、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导学案第二课时
李冬梅
一、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认识了解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我能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准确生动的语言。
二、自主学习
1、简单复述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及行成原因
2、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说说这篇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以第5自然段为例,你能找出哪些说明方法?
4、这篇文章虽是来阐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的,但并不让人觉得深奥难懂,这是由于它还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反复朗读,试着从修辞角度找两个地方简单赏析这一特点。
三合作探究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A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B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
C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顺着山坡翻滚下来。
2、主题
3、通过对本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原因的学习,谈谈你的领悟及感想。
四、当堂检测
(一)说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2、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33、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二)学以致用
11、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武汉市政府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2、再写出描写沙漠的古诗句三句。
课时二
自主学习:1“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了……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又叫做海市蜃楼。”“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粒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2.第1段,描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第2-5段,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文运用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
3.举例子,打比方,作诠释.引用等。(作用:根据平时老师讲的不同的说明方法作用的阐述,再结合本文实际内容作说明)
4.略(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还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少词语绘声绘色,如“隆隆之声”“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碧蓝的清水”“蔚蓝的湖”“蔚蓝的天空”等等,琅琅上口,富于美感。)
合作探究
1.“一只”是数量词,准确的写出了沙漠的荒凉,不见任何鸟兽。
2.“在那时”是限制时间,指出沙漠魔鬼的说法是人们只是因为只是贫乏造成的错误判断,而今天已经不成立了。
3.“据说”指出信息来源的途径,不是亲眼所见,而是根据传说,更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5.略(朝着“奇怪现象”背后的解释,和对科学的崇尚、对科学的热爱及对人类生活影响,能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现象有个正确的认识方面去谈、结合所学内容,言之有理均可)
当堂检测
(一)1作比较2打比方3引用
(二)1.保护森林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发白马【唐】李白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唐】李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唐】王维
7、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导学案
李冬梅
一、学习目标:
11、我能了解作者生平及科学贡献,积累文中的字词知识和声音知识。
2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言能力;
33、我能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示事物隐秘的愿望。
重难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二、自主学习:
1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意大利()家、()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的先驱,利用()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22、字词(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啁啾()喈喈()翌()日宽宥()
弥()补臆()度窒()息
(2)解释词语意思
夸夸其谈:
优柔寡断:
人迹罕至:
臆断:
迥然:
嗣然:
愕然:
33、给文章划分部分,并简单概括每部分大意。
三合作探究
“美文不厌百回读”,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但由于作者用例典型,用词准确一样很耐读。下面我们再次研读文章第二段。
11、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22、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AB层)
33、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作者又想用这个事例让我们青少年明白什么?
44、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55、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66、主题
四、当堂检测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A《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大量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BB伽利略在《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中主要介绍了各种发声的方法。
CC伽利略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D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都是事理说明文。
2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伽利略物理学、天文学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望远镜
2、拼音:zhōujiūjiēyìyòumíyìzhì
解释: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办事迟疑,没有决断。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凭臆测来断定。形容差别很大。以后。(书面语)
形容吃惊。宽恕,饶恕。
32、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合作探究
1、鸟儿的叫声。牧童的笛声。小提琴演奏声。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2、每一种新的发现,都在否定自己以前的观点,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不知道的可能还有很多,所以陷入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3、使文章通俗生动,易于理解,而又寓意深刻。作者想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在生活面前,应该谦虚好学。
4、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5、吹口哨、吹树叶。(只要符合题意即可。)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当堂检测
1B
2.略。(朝着知识无限,我们应该不满足现状,活到老学到老,;对万事万物多留心,多思考等角度去思考,言之有理均可)
8、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无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学习目标:
我要体会古人丰富的情感,欣赏诗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学习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3)、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无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
(1)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2)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四。合作探究
(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达标检测
1.诗中运用的两个典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表达了怎样深沉的感情?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含义有二:其一是: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
3.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气概。
4.诗歌的内容表现出______________的关系,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做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云鬓()殷勤()夜吟()蓬山()
二、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诗中运用比喻,表达了两人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千古绝唱”的句子:
____,。
3、运用景物描写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相见时难”中的“难”是指______________,“别亦难”的“难”指______________。雷真民
9、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于园》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于园(一课时)
盐场学校宋世勤
【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
1、读准字音
门钥()携()余往绝壑()槛()外
螺蛳()啾唧()艇()子深邃()
颓()然碧窈()
2、解释重要实词虚词
瓜州步()所园()非显者()刺()
磊()石缘()坡深邃()
颓然()碧窈()无憾()
处处款()之()绝壑()
俱以假山显()坐其()中
3、走近作者:你了解作者多少?
4、你知道于园吗?
【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感悟平台】——我来探究
1、“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于园究竟有怎样的特点吸引了作者?请从文中找出概括于园特点的那句话。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2、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读相关画面,感悟意境:
轻轻地,静静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坐在这样的水阁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画出表示参观地点的词语,说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于园的。
【课外延伸】——我来阅读
课外延伸荐美文:让心灵与山水对话
1.张岱《西湖七月半》2.《亲近母语2》“走进园林”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过关窗口】——我来练习
仔细阅读下面文段,想一想能否回答后面的问题,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一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万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周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幽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撼矣。
1、请你概括写出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
2、细读课文,说说本段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
答:
3、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4、你最欣赏园中景致的哪一处?请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白话散文形式)
10、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主备人:________时间:____年___月____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逐一注音、解释。
2、逐层解析课文,感受富春江美景。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词的积累和内容的理解。
2、文中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
学法指导:
预习时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能读准字音;再调动已有文言词语储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写了哪里的哪些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分析写法方面的特点。
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一、自主预习
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
水皆缥碧()急湍()
互相轩邈()()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经纶()()
鸢飞戾天()()横柯上蔽()
2解释句中黑体字的意义
风烟俱净()一百许里()天下独绝()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千转不穷()()百叫无绝()鸢飞戾天()
经纶()窥谷忘反()
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湍()甚()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在昼犹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从流激荡,任意东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思考
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二、课内探究
(一)理解课文
1、总领全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作者浏览路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沉湎于山水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填空。全文共三段,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等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讨论与探究。
1、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直接描给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的句了是什么?它使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描写江水的哪些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三、检测练习
(一)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依)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指示)
2、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泛着小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猛浪,比箭还飞得快,又像奔马一样。)
C.好鸟相呜,嘤嘤成韵。(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对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鸣叫了千次也不停歇,猿啼叫了百次也不断绝。)
3、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二字,抓住“_____”和“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4、黑体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B.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皆生寒树D.在昼犹昏有时见日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2.窥谷忘反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古今异义词
(1)一百许里。许:
(2)鸢飞戾天者。戾:
(3)经纶世务者。经纶:
(三)、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四)、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2)任意东西
(3)猛浪若奔
(4)互相轩邈
(5)望峰息心
(6)横柯上蔽
四、课后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善,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力,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第一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竟、轩、邈;泉声、鸟声、蝉声、猿声。
4、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2总分的顺序写景先写江水之美,再写异水,最后写近岸群山之美。
3、如:听觉:泉水激石┅┅嘤嘤成韵。
视觉:负势竞上┅┅千百成峰。写出了大自然的美给人以和谐之美,同时也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