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一等奖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一等奖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2-12-07 15:29:19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一等奖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我能了解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

  1、课文第一节作者写自身经历,作者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3、课文第三节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写自己从师问学的“勤”‘、“艰”时,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2.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主旨。

  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5.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五、当堂检测

  1、与作者的求学情况相比,现在我们的求学条件怎样?通过对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第二课时

  三、自主学习

  1、课文第一段作者写自身经历,作者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1、幼时抄书之艰

  自身2、成年叩问之难

  经历3、求师奔走之劳勤且艰

  4、住读生活之苦

  2、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答:(1)叙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对比自己的求学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

  (2)衣食、从师、求教和书籍四个方面来写。

  3、课文第三节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答: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写自己从师问学的“勤”‘、“艰”时,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答:(1)略无慕艳意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为了指出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勤奋好学,以此勉励马生勤奋求学。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专心,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答:(1)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生:色愈恭,礼愈至

  突出求师的艰难,态度的虔诚、恭敬。

  (2)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突出生活艰难却专心向学的可贵。

  5.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更形象鲜明、更有说服力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五、当堂检测

  1、与作者的求学情况相比,现在我们的求学条件怎样?通过对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略

  点拨:学生从自己现在的学习条件及学习感受出发,观察学习环境和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因为宋濂从小就“嗜学”,成年以后,“益幕圣贤之道”,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宋濂“以中有乐为足者”故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但是,宋濂的尊师方式,我有些不同意。他尊重老师固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而我个人认为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师错,学生也错,学生没有反驳的机会。所以,我们当遇到老师有错误的时候,应该大胆、有理、有礼地向老师提出,这样,我们才可以和老师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

2、《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2、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3、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

  【学习重难点】

  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

  2、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资料链接】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著名文学家。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

  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

  【课时安排】五课时

  【自主学习】第一、二课时(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译文以及课文下的注释,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1、重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嗜()学:逾():硕():。

  俟():屣():衾():

  烨():叱():咄():

  皲()裂:媵()人:

  容臭():负箧()曳()屣():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走送之古:今:②滕人持汤沃灌古:今:

  ③日再食古:今:4、一词多义(1)至礼愈至()(2)以无从致书以观()

  至舍()以是人多以书假()

  以衾拥覆()

  计日以还()

  (3)而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之弗之怠()

  久而乃和()走送之()

  当余之从师()慕圣贤之道()

  5、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②腰白玉之环

  6、翻译下列句子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④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整体感知】第三课时

  1、阅读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自主翻译。

  2、课文节选的两段文字都是作者叙述自己当年是如何嗜学的。请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出所写的几件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重点研讨】第四课时1、阅读课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1)作者叙述自己幼时嗜学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中哪个字最生动?为什么?

  (2)成年以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表现出对老师毕恭毕敬的词语有哪些?

  (3)作者嗜学的结果是什么?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4)仿照例句续写一句话,其中要举用一个古代人苦读成才的例子,语言要简明、连贯。

  明代宋濂借书抄录,勤学不怠,终成诗文名家;

  素材如下: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著名学者)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大学问家)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万世圣贤)画荻教子——宋代欧阳修(文学巨匠)

  断薤xiè画粥——宋代范仲淹(贤臣名士)闻鸡起舞——晋祖逖(爱国名将)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六国之相)

  2、找出文中的一处对比,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3、本文节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尊师嗜学的情况,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

  以简要的文字把你感触最深的写出来,在班级交流。(从尊师和嗜学两个角度来谈。)

  【拓展阅读】第五课时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①,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②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③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④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注释]

  ①四库:经、史、子、集。②庋guǐ藏:搁置、收藏。③通籍:此指做官。④素蟫yín:一种咬衣服、书籍的小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

  C、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D、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话。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故有所览辄省记。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思是

  这一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3、《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文意;

  2、疏通文意(序—12段),掌握重点词语。

  3、背诵9—12自然段。

  【学习重点】

  通读全文。

  【学习难点】

  掌握重点词语。

  【学法指导】

  先自读,不翻阅资料,试试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知识链接】

  1.背景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是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2.孔雀东南飞

  上世纪的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主考人向陆佩如先生提出了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里,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之句,可作者为什么不说成‘孔雀西北飞’呢?”

  问题一提出,答辩会场上顿时有些躁动,旋即又静了下来,所有人一齐把目光投向了陆先生。陆佩如心想:作为艺术描写,说孔雀东南飞,西北飞,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这样认真地照直说,会使主考官受窘,认为自己所提的问题近乎无知和荒唐。于是,他灵机一动,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因为——“西北有高楼”!

  这个回答非常巧妙!满座的老师放声大笑,交口称赞。原来,古诗十九首里有这样的诗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陆佩如以怪对怪,既准确又巧妙,大胆的奇思妙想,顿使答辩会上充满了浪漫的活泼气氛……

  【学习过程】

  一.通读全文,读准字音、句读。先自读,然后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本组诵读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选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故事,主要情节要全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一)序

  1.重点字词

  ①为……所遣_______________②其家逼之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投水而死______________④自缢于庭树_________________

  ⑤时人伤之_________________⑥为诗云尔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段

  1.1——2段重点字词

  ①徘徊________________②诗书________________

  ③故嫌迟______________④难为_______________

  ⑤不堪驱使_________________⑥徒留无所施______________

  ⑦白公姥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相遣归________________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古代民歌常用这种“起兴”的写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你能另外再举一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兰芝对仲卿诉述,她明白婆婆是故意刁难,就主动要求“遣归”,此刻她的心理活动应该是怎样的?这反映了她性格方面的什么特点?用诵读把它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3-8段重点字词

  (1)堂上启阿母________________(2)幸复得此妇________________

  (3)共事二三年________________(4)何意致不厚_______________

  (5)何乃太区区______________(6)汝岂得自由_______________

  (7)可怜体无比________________(8)伏惟启阿母________________

  (9)终老不复取________________(10)槌床便大怒_______________

  (11)会不相从许_______________(12)再拜还入户_______________

  (13)卿但暂还家________________(14)吾今且报府_______________

  (15)谢家来贵门________________(16)昼夜勤作息________________

  (17)伶俜萦苦辛______________(18)留待作遗施____________

  (19)于今无会因________________

  (四)9-12段

  1.重点词语

  (1)新妇起严妆_______________(2)事事四五通_______________(3)却与小姑别_______________(4)好自相扶将______________

  (5)嬉戏莫相忘_______________(6)誓天不相负_______________(7)感君区区怀_______________(8)君既若见录_______________

  2.“昔作女儿时……念母劳家里”部分,体现了刘兰芝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用诵读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先反复读诵9—12自然段到熟练程度,再按下面指示试着背诵。

  鸡鸣外于曙,_________________。著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下_________________,头上_________________。腰若_________________,耳著_________________,指如_________________,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母钱帛多,_________________,今日还家去,_________________。”却与小姑别,_________________。“新妇初来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心养公姥,_________________,初七及下九,_________________。”出门登车去,_________________。

  府吏马在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今且赴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_________________,不久望君来。君当作_______________,妾当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有亲父兄,性行_________________,恐不任我意,_________________。”举手_________________,二情_________________。张小二

4、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熟记生字词,并读准字音。

  2.我能理清思路,理解全文。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嗜学()硕师()

  叱咄()俟()

  负箧()曳屣()

  皲裂()媵人()

  衾()绮绣()

  容臭()烨然()

  裘葛()缊袍()

  冻馁()谒见()

  撰写()贽()

  2.解释词语古今意义:

  ①臭古义:

  今义:

  ②走古义:

  今义:

  ③再古义:

  今义:

  ④汤古义:

  今义:

  ⑤或古义:

  今义:

  ⑥趋古义:

  今义:

  ⑦遗古义:

  今义:

  ⑧假古义:

  今义:

  ⑨县官古义:

  今义:

  ⑩博士古义:

  今义:

  3.朗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

  借助字词解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五、当堂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5.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四、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嗜学(shì)硕师(shuò)

  叱咄(chìduō)俟(sì)

  负箧(qiè)曳屣(yèxǐ)

  皲裂(jūn)媵人(yìnɡ)

  衾(qīn)绮绣(qǐ)

  容臭(xiù)烨然(yè)

  裘葛(qiúɡě)缊袍(yùn)

  冻馁(něi)谒见(yè)

  撰写(zhuàn)贽(zhì)

  4.解释词语古今意义:

  ①臭古义:气味

  今义:难闻的气味

  ②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③再古义:两次

  今义:第二次

  ④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⑤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⑥趋古义:快步走,奔向

  今义:趋势

  ⑦遗古义:给予,赠送

  今义:遗失,遗留

  ⑧假古义:借

  今义:虚假,与“真”相反

  ⑨县官古义:朝廷

  今义:掌管县政府的官员

  ⑩博士古义: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今义:一种学位名称

  5.朗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

  借助字词解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略

  五、当堂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后)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已经成年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3.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再也没有奔走的劳累了。

  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5.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初次见面表示敬意的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候在学习上用心很劳苦。

5、单元作文:写简单的说明文导学案(教师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我会掌握说明文有关知识。

  2.我要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3.写简单的说明文。

  二、【自主学习】5分钟(读、记说明文相关知识)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3.①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③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说明文的方法:1.举例子、2.做引用、3.做比较、4.列数字、5.分类别、6.打比方、7.下定义、

  8.做诠释、9.摹状貌、10.列图表。

  2.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生动和平实。

  四、【当堂检测】13分钟,(每个题都可以选做)

  1.根据定义填说明方法和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或好处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 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便于读者更明白

  2.做引用: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 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权威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引用古诗:使说明文具有诗情画意。

  3.做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准确地列举数据来说明 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化,准确、客观,有说服力。

  5.分类别: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的说明……;或使说明对象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 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7.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8.做诠释: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 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9.摹状貌:通过描摹事物的形貌来说明事物 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10.列图表:用图表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明对象 使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而且条理清晰。

  2.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生动和平实。

  3.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例一:“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符合实际情况。

  例二:“野生”一词指野外生长的,排除了人工栽培的现象。

  例三:“在调查中”强调事例的真实性,排除了胡编的可能性。

  五、【小结】4分钟

  六、【课后作业】1分钟,写一篇说明文

6、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我能了解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

  1、课文第一节作者写自身经历,作者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3、课文第三节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写自己从师问学的“勤”‘、“艰”时,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2.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主旨。

  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5.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五、当堂检测

  1、与作者的求学情况相比,现在我们的求学条件怎样?通过对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第二课时

  三、自主学习

  1、课文第一段作者写自身经历,作者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1、幼时抄书之艰

  自身2、成年叩问之难

  经历3、求师奔走之劳勤且艰

  4、住读生活之苦

  2、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答:(1)叙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对比自己的求学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

  (2)衣食、从师、求教和书籍四个方面来写。

  3、课文第三节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答: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写自己从师问学的“勤”‘、“艰”时,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答:(1)略无慕艳意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为了指出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勤奋好学,以此勉励马生勤奋求学。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专心,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答:(1)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生:色愈恭,礼愈至

  突出求师的艰难,态度的虔诚、恭敬。

  (2)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突出生活艰难却专心向学的可贵。

  5.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更形象鲜明、更有说服力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五、当堂检测

  1、与作者的求学情况相比,现在我们的求学条件怎样?通过对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略

  点拨:学生从自己现在的学习条件及学习感受出发,观察学习环境和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因为宋濂从小就“嗜学”,成年以后,“益幕圣贤之道”,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宋濂“以中有乐为足者”故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但是,宋濂的尊师方式,我有些不同意。他尊重老师固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而我个人认为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师错,学生也错,学生没有反驳的机会。所以,我们当遇到老师有错误的时候,应该大胆、有理、有礼地向老师提出,这样,我们才可以和老师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

7、《送东阳马生序》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知识链接】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的文字,内容多是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的文字

  【预习导学】

  一、熟读课文,

  1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

  嗜()学:逾():硕():

  俟():衾():烨()然:

  叱()咄():皲()裂:

  媵()人:容臭():

  负箧()曳()屣():。

  2、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①四支僵劲不能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滕人持汤沃灌

  3、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走送之古:今:②日再食:今:

  ③滕人持汤沃灌古:今:

  4、一词多义

  (1)至礼愈至()(2)以无从致书以观()

  至舍()以是人多以书假()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  计日以还()

  (4)之弗之怠()走送之()

  当余之从师()慕圣贤之道()

  5、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②腰白玉之环

  ③录毕,走送之④余立侍左右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能用原文时请用原文):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且(用原文)。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②③④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①

  ②

  结果如何(用原文)?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②学习态度,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

  结果如何?(用原文)

  5.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①②

  ③④

  【合作学习】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师:

  衣:食:

  住:行: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用原文回答)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作者写到自己住读生活之苦时,运用了写法,突出自己“中有足乐”,淡化“口体之奉”,展现苦中求学的精神。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古人一些其它苦中求学的典故吗?你怎么看待他们这种精神?

  2、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4分)。

  (1)书:

  (2)勤奋: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嗜学()假借()弗怠()逾约()加冠()

  硕师()叱咄()()俟()拥衾()媵人()

  负箧曳屣()()()皲裂()容臭()烨然()

  被绮绣()()朱缨()缊袍敝衣()()

  3.解释加点字。

  (1)余幼时即嗜学:(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走送之:(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5)或遇叱咄:(6)负箧曳屣:

  (7)足肤皲而不知:(8)媵人持汤沃灌:

  (9)寓逆右备容臭:(10)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1)腰白玉之环:(12)无鲜肥滋味之享

  4.对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无硕师名人与游(结交)援疑质理(提出)

  B.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C.穷冬烈风(极)不敢出一言以复(说出)

  D.余则缊袍敝衣(旧)(破)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留)(留给)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①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②是人多以③书假余,余因得遍观全书。

  1.古文简炼,常省去一些不必言明的词语,请在上文括号内填入省略的内容。

  2.解释上文加点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按序号解释“以”。①,②,③

  4.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5.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个文段写了什么?(4分)

  6.用原文回答,课文是如何解决“嗜学”和“家贫”这一矛盾的?(4分)

  7.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稍”的深刻含义。(4分)

  参考答案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求学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勤且艰(用原文)。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幼年抄书之艰②成年叩问之难

  ③求师奔走之劳④住读生活之苦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结果如何(用原文)?遍观群书。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尝趋百里外②学习态度,立侍右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则又请焉。

  结果如何?(用原文)卒获有所闻。

  5.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①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②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④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6.作者写到自己住读生活之苦时,运用了对比写法,突出自己“中有足乐”,淡化“口体之奉”,展现苦中求学的精神。

  合作学习: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无书。借书于藏书之家。

  师:无师。趋百里之外。

  衣:缺衣。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食:少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四海为家。寓逆旅。

  行:不避艰辛。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自知。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对比。以此展现作者一心向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身说法,亲切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古人一些其它苦中求学的典故吗?你怎么看待他们这种精神?

  囊莹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达标检测】

  3.解释加粗字。

  (1)余幼时即嗜学:特别喜欢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3)走送之:跑

  (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行加冠礼更加

  (5)或遇叱咄:训斥

  (6)负箧曳屣:拖着

  (7)足肤皲而不知:冻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8)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9)寓逆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10)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旧絮

  (11)腰白玉之环:名作动,腰上佩戴

  (12)无鲜肥滋味之享:形作名,鲜肥的食物

  4、D

  二、

  3、①来,表目的,②因为,表原因,③用,把,表手段。

  5.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个文段写了什么?(4分)

  幼年抄书之艰

  6.用原文回答,课文是如何解决“嗜学”和“家贫”这一矛盾的?(4分)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7.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稍”的深刻含义。(4分)

  表现了作者有借有还的诚信;更表现了作者害怕下次不能借到书的心酸。

8、《送东阳马生序》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知识链接】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的文字,内容多是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的文字

  【预习导学】

  一、熟读课文,

  1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

  嗜()学:逾():硕():

  俟():衾():烨()然:

  叱()咄():皲()裂:

  媵()人:容臭():

  负箧()曳()屣():。

  2、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①四支僵劲不能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滕人持汤沃灌

  3、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走送之古:今:②日再食:今:

  ③滕人持汤沃灌古:今:

  4、一词多义

  (1)至礼愈至()(2)以无从致书以观()

  至舍()以是人多以书假()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  计日以还()

  (4)之弗之怠()走送之()

  当余之从师()慕圣贤之道()

  5、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②腰白玉之环

  ③录毕,走送之④余立侍左右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能用原文时请用原文):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且(用原文)。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②③④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①

  ②

  结果如何(用原文)?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②学习态度,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

  结果如何?(用原文)

  5.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①②

  ③④

  【合作学习】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师:

  衣:食:

  住:行: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用原文回答)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作者写到自己住读生活之苦时,运用了写法,突出自己“中有足乐”,淡化“口体之奉”,展现苦中求学的精神。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古人一些其它苦中求学的典故吗?你怎么看待他们这种精神?

  2、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4分)。

  (1)书:

  (2)勤奋: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嗜学()假借()弗怠()逾约()加冠()

  硕师()叱咄()()俟()拥衾()媵人()

  负箧曳屣()()()皲裂()容臭()烨然()

  被绮绣()()朱缨()缊袍敝衣()()

  3.解释加点字。

  (1)余幼时即嗜学:(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走送之:(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5)或遇叱咄:(6)负箧曳屣:

  (7)足肤皲而不知:(8)媵人持汤沃灌:

  (9)寓逆右备容臭:(10)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1)腰白玉之环:(12)无鲜肥滋味之享

  4.对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无硕师名人与游(结交)援疑质理(提出)

  B.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C.穷冬烈风(极)不敢出一言以复(说出)

  D.余则缊袍敝衣(旧)(破)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留)(留给)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①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②是人多以③书假余,余因得遍观全书。

  1.古文简炼,常省去一些不必言明的词语,请在上文括号内填入省略的内容。

  2.解释上文加点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按序号解释“以”。①,②,③

  4.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5.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个文段写了什么?(4分)

  6.用原文回答,课文是如何解决“嗜学”和“家贫”这一矛盾的?(4分)

  7.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稍”的深刻含义。(4分)

  参考答案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求学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勤且艰(用原文)。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幼年抄书之艰②成年叩问之难

  ③求师奔走之劳④住读生活之苦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结果如何(用原文)?遍观群书。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尝趋百里外②学习态度,立侍右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则又请焉。

  结果如何?(用原文)卒获有所闻。

  5.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①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②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④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6.作者写到自己住读生活之苦时,运用了对比写法,突出自己“中有足乐”,淡化“口体之奉”,展现苦中求学的精神。

  合作学习: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无书。借书于藏书之家。

  师:无师。趋百里之外。

  衣:缺衣。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食:少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四海为家。寓逆旅。

  行:不避艰辛。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自知。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对比。以此展现作者一心向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身说法,亲切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古人一些其它苦中求学的典故吗?你怎么看待他们这种精神?

  囊莹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达标检测】

  3.解释加粗字。

  (1)余幼时即嗜学:特别喜欢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3)走送之:跑

  (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行加冠礼更加

  (5)或遇叱咄:训斥

  (6)负箧曳屣:拖着

  (7)足肤皲而不知:冻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8)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9)寓逆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10)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旧絮

  (11)腰白玉之环:名作动,腰上佩戴

  (12)无鲜肥滋味之享:形作名,鲜肥的食物

  4、D

  二、

  3、①来,表目的,②因为,表原因,③用,把,表手段。

  5.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个文段写了什么?(4分)

  幼年抄书之艰

  6.用原文回答,课文是如何解决“嗜学”和“家贫”这一矛盾的?(4分)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7.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稍”的深刻含义。(4分)

  表现了作者有借有还的诚信;更表现了作者害怕下次不能借到书的心酸。

9、《送东阳马生序》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言现象。

  3.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习惯,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困难。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 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言现象。

  自主突破

  1.《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作者,(朝代)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或遇其叱咄()负箧曳屣()()

  媵人持汤沃灌()烨然若神人()

  以衾拥覆()缊袍敝衣()

  容臭()廪稍()

  3.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援疑质理。

  (3)负箧曳屣。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1.赠序宋濂明2.chìduōqièxǐyìngyèqīnyùnxiùlǐn3.(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提出疑难,询问道理。(3)背着书箱,拖着鞋。(4)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合作探究 1.注音

  嗜(shì)学叱咄((chì)duō)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媵(yìng)人烨(yè)然以衾(qīn)拥覆

  绮(qǐ)绣俟(sì)缊(yùn)袍敝衣

  2.划分节拍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译读课文,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穿着

  (2)古今异义:

  持汤沃灌古义:热水 今义:菜汤

  走送之古义:跑 今义:行走

  尝趋百里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

  或遇其叱咄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 今义:假期

  (1)一词多义:

  以:①以衾拥覆(介词,用)

  ②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③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而)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介词,拿、把)

  ⑤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之: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

  ②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③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不译)

  ④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指抄书)

  (2)词类活用:

  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手,用手;笔,用笔

  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特殊句式:

  弗之怠宾语前置句应为“弗怠之”

  译为:不敢放松学习。

  4.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5.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明确:得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论证,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缊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习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老师方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尝稍降辞 色”与“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对比;书本方面,“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对比。

  7.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拓展延伸 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答案示例:

  悬梁刺股(孙敬和苏秦的学习故事)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幼年受母教的故事)

  当堂测试 1.下列语句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D.岂他人之过哉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录毕,走送之走:跑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D、益慕圣贤之道(的)

  4.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

  课外文言文:

  宋濂尝与客饮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④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哪里”。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悉召廷臣诘责

  (2)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坐客为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濂具以实对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或指其书曰安陵君其许寡人

  D彼尽忠于陛下耳舜发于畎亩之中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然,卿不朕欺。

  (2)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8.这段文字反映了宋濂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案:1.A2.B叩:请教3.C4.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②我住在客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5.(1)悉:全,都。(2)微:(假如)没有。

  6.B

  7.(1)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2)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8.宋濂实事求是,对人坦诚相待。(或答“说实话”“敢于直言”“不人云亦云”也可。

  附文言文译文

  宋濂与客人饮酒,皇帝秘密派人暗中侦探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用实话相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10、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鸡西市田家炳中学导学指南

  学科 语文 时间 2010年月日 第周 第2课时

  年级 初三年级 课题 送东阳马生序

  备课 语文备课组 备课人 邸伟贾延平李秀兰

  授课模式 四环教学 课型 预展型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学习本文对比手法。

  2.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核心贴士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文意,感悟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

  学

  习

  活

  动

  安

  排 一、自学环节(10—15分)

  (一)熟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经历?

  2.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3.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4.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些叙述中,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5.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6.本文在内容上突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并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7.作者远道求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的方式?

  8.拓展延伸

  1.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2.学完本文,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条件、自己的收获及现实意义。

  二、展示环节(20—25)

  1.自学环节中的几道问题2.拓展延伸

  三、检测环节(5—10):

  四、总结评价(1--2): 学法指导:

  从文章中找出原句加以体会

  可以从文章是通过哪些方面来体现自己当年学习条件同当今太学生有差异和从全文看,他们仅仅是在学习条件上存有区别等方面考虑

  展示环节请注意要结合课文内容并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声音洪亮。

  发现问题

  检查签字

  课后反思

1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种类及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内容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翻译课文。(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预习(早读课30分钟)

  一、课前预习及自我检测

  走近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为总裁官,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等。

  他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朝廷上祭祀、诏谕、封赐等文章,大多由他执笔。他的散文以传记文较为出色,善于通过人物言谈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文字简洁。寓言体散文集《燕书》与《龙门子凝道记》在当时也有较大影响。

  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辞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朝见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关于“序”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的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给人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熟读课文

  自我检测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以(2)之

  (3)至(4)中

  (5)患(6)而

  3.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腰白玉之环

  (2)不敢稍逾约

  (3)主人日再食

  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5)、写借书的句子:

  (6)、写抄书的句子:

  (7)、写还书的句子:

  (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

  (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

  备注:以上内容可以竞答或者分组展示

  5、作业: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录毕,走送之

  5.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6.援疑质理

  7.俟其欣悦8.主人日再食

  9.略无慕艳意10.余则缊袍敝衣

  11.媵人持汤沃灌

  二、翻译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1.自行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尽量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小组交流疑难之处

  三、展示课导学(1、2、3小组展示;4、5、6班级展示)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3、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4、作者勤奋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5、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6、通过本文的阅读,你如何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提升

  1.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2.《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3、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

  课后训练学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既加冠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士卒不尽饮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4、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5、理解性背默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6、列举你所知道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不少于4个)

  7、学习了本文后,你在学习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我的收获与反思: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一等奖(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最新中学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一等奖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散步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等奖: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无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第一课时导学案一等奖 《给我一点水》教案一等奖 “趣味语文”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必修四) 《书愤》导学案一等奖,学生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相关信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和必修五第一单元名句默写填空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苏教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苏教版《骑牛比赛》教学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凡尔塞宫》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我与地坛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