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等奖: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无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等奖: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无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时间:2022-12-07 15:29:18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等奖: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无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无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学习目标:

  我要体会古人丰富的情感,欣赏诗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学习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3)、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无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

  (1)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2)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四。合作探究

  (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达标检测

  1.诗中运用的两个典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表达了怎样深沉的感情?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含义有二:其一是: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

  3.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气概。

  4.诗歌的内容表现出______________的关系,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做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云鬓()殷勤()夜吟()蓬山()

  二、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诗中运用比喻,表达了两人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千古绝唱”的句子:

  ____,。

  3、运用景物描写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相见时难”中的“难”是指______________,“别亦难”的“难”指______________。雷真民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弃置”“空吟”“翻似”“歌”“长”等字词的意思。

  2.能简单地评析“用典”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能正确选择和确认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产生认同感。

  4.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名句辨析:能说出诗中名句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刘柳贬谪

  《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

  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文的故事。

  二、朗读白诗----感受大意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三、辨体解题----朗读探究

  1.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从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可见那些信息?重点字词解析探究。酬、乐天、见、赠。

  酬答,白居易,久别重逢,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相当于“我”。阔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

  2.朗读诗歌,体会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叹?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集体朗读。

  存疑?感情基调似乎不仅仅是悲叹,似乎与白诗不同。到底是什么呢?引出下文具体分析。

  四、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朗读前两句。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二十三年折太多。

  探究关键词:巴山楚水、凄凉、二十三年、弃置。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2.朗读前四句。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找(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翻似”,倒好像,有抑郁不平、愤愤不平的意思。

  3.朗读前六句。赏析颈联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2)如何理解此联的字面意思?

  明确: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3)显然,本文不是写景咏物为目的的诗歌,“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明确:“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那他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请看刘禹锡的人生写照:【补充1】

  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一落名宦途,浩如乘风船。

  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原来白诗的意思是您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作为哲学家刘禹锡的又一个注解,此联被后人赋予的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补充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24字标题)

  明确: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朗读八句诗。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歌一曲、暂、长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此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振作精神、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气概。事实上,战斗精神一直充盈在刘禹锡的血脉中,请看:

  【补充3】《赠看花诸君子》(被贬10年后):“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说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再次被贬到连州去当刺史。

  【补充4】《再游玄都观》(被贬24年后):“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昂扬不屈的口吻,再次显示了他坚持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

  5.全诗总结: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悲叹,而本文前四句承接白诗,后四句翻出新意,表达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下面请选择前后文各四句的感情基调或色彩:伤感、雄健、低沉、慷慨、昂扬、沉郁、豪放、高昂、感慨、雄浑、愤慨、哀叹、愤懑、豪迈。

  前文:伤感、低沉、沉郁、愤慨、感慨、哀叹、愤懑

  后文:雄健、慷慨、昂扬、豪放、高昂、雄浑、豪迈

  五、缘情探旨——刚健有为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称呼刘禹锡别名是什么吗?——“诗豪”(语文书P56)。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

  这正是:《学习酬赠诗有感》乐天赠诗悲愁肠,梦得酬诗志昂扬,进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

  板书:

  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

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诗词曲三首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这三首诗词曲,理解大意。

  2.体味赏析每首诗中的经典名句。

  3.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自主学习

  1.李白:字,自号。他是(朝代)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言古诗。

  二、合作探究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

  2.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4.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渔家傲》

  一.自主预习

  1、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当时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2、范仲淹:(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字,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

  二、合作探究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天净沙 秋思》

  一、自主预习

  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天净沙•秋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________”是曲牌名,“________”是题目。

  2、马致远:号________,大都(今北京)人,________(朝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二、合作探究

  1.把这首诗中并列的九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联缀起来,向大家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呢?

  2.哪位同学能根据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是个什么样的断肠人?

  3.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三、《诗词曲三首》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谢朓()饯()别校()书郎

  酣()高楼逸兴()称()意

  明朝()弄扁()舟燕()然

  2.诗歌内容理解填空: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词的上阕侧重。上阕勾勒_______,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四面边声"三句是名句,分别从__和__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长烟落日”,颇得王维《使至塞上》名句“________,________”之神韵,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________的黄昏景致。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______的复杂感情。

  (5).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________,_______”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4、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之夜雨寄北、论诗

  夜雨寄北李商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2、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并探究(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一、当堂检测:诵读。

  诵读欣赏:

  《论诗》学案赵翼

  【学习目标】

  1.能理解背诵默写本诗。

  2.训练古诗赏析能力。

  一、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菘,号欧(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诗人。35岁中进士。曾任广西镇安(今广西德保县)知府和广州知府,官至贵州分巡贵西兵备到,后主讲扬州安定书院,晚年隐居常州家中,以赋诗论史度过了四十二的余生。他一生写了七部著作,其中四本是关于史学的,三本是关于文学的。在史学界受到极高的评价。他的诗的诗不拘一格,自成一家,诗风开朗,时见雄浑,与袁牧,蒋士铨合称为乾隆时期“江左三大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自学指导】

  1⑴论诗: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诗⑵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⑶江山:这里用来代称国家。⑷才人:指有才华的人。

  ⑸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人史中两座最早的丰碑。后来把关于诗人写作的事叫“丰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方和深远影响。

  2翻译此诗

  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千古,现在已经不觉得新鲜了。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人现在,各自都会在文坛上享誉好几百年。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全诗,作者就“论诗”提出了什么见解主张?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

  (2)前两句诗中,作者为什么要评论李杜诗歌的“不新鲜”?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

  三、当堂检测

  诵读;理解。

5、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无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学习目标:

  我要体会古人丰富的情感,欣赏诗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学习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3)、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无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

  (1)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2)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四。合作探究

  (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达标检测

  1.诗中运用的两个典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表达了怎样深沉的感情?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含义有二:其一是: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

  3.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气概。

  4.诗歌的内容表现出______________的关系,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做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云鬓()殷勤()夜吟()蓬山()

  二、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诗中运用比喻,表达了两人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千古绝唱”的句子:

  ____,。

  3、运用景物描写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相见时难”中的“难”是指______________,“别亦难”的“难”指______________。雷真民

6、《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主要意思,体会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激发艺术想象,增强学生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美的感悟。

  通过诗词的鉴赏,体会作品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追求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宽阔博大的胸襟。

  学习重点 把握诗词主要意思,体会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诵读课文,留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法指导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行路难(其一)》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其一)》。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有《李太白全集》。

  2.背景介绍: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行路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重音。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环节二

  三、整体感知

  题解:“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作的题旨也相类,但全诗却悲而不伤,自有豪气英风在。

  环节三

  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权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以夸张的手法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心情如何?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从“停”“投”“拔”“顾”等动词可以看出他极度苦闷、抑郁的心情,以乐景写哀,衬托出仕途艰难。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的景象。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环节四

  文章主旨

  1.《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2.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洒脱,自强不息

  板书

  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行路难(其一)相信希望

  李白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环节五

  拓展延伸 阅读李白的《将进酒》,比较与本诗的异同点

  环节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诗人刘禹锡借《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他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辗转四川、湖南、湖北一带二十多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律诗,看看作者又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在文学史上有“诗豪”之称,和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曾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擅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背景介绍: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逢,在酒宴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重音。

  笛赋(fù)烂柯(k231;)侧畔(pàn)长精神(zhǎng)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三、整体感知

  文题理解:“酬”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相逢的地点。“见”有“感谢”之意。“赠”指白居易的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文题的意思就是在扬州与白居易初次相逢的酒席上酬谢他的赠诗。

  环节三

  一、理解诗歌,深入赏析。

  1.首联直抒胸臆。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3.颈联巧用比喻。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意在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环节三

  4.尾联化龙点睛。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二、归纳艺术特色,感受结构之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环节四

  文章主旨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板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直抒胸臆)

  颔联:“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运用典故)

  颈联:“沉舟”“病树”自比之意(千古名句)

  尾联:“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点睛之笔)

  环节五

  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环节一

  《水调歌头》

  八月中秋,月圆之夜,一轮明月高挂夜空,星星几颗,清风习习,甚是凉爽。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诗人或是词人,在这个中秋之夜,你独自一人携一壶酒,捧一卷书,静静地享受着这宁静的夜。这时,你有什么感想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和《东坡乐府》等传世。

  2.背景介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这首词,注意节奏与重音。

  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绮户(qǐ)婵娟(chán)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意。

  三、整体感知

  1.解题:“水调歌头”词牌名。

  2.这首词的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作词缘由。

  3.朗读这首词,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人

  环节三

  一、探讨内容情感。

  1.知内容:

  上阕重点字词:把酒、何年、不胜、清影、何似

  下阕重点字词:绮户、无眠、向、但愿

  2.品情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二、精读品味,佳句赏析。

  1.你喜欢词中哪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内容/修辞/感情等方面)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赏析: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这句词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有晴、有圆、有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三、探究写法。

  步步设疑,借月抒情。

  四、默读成诵。

  环节四

  文章主旨

  这首词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人,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以及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

  板书

  上阕:饮酒问月——矛盾徘徊写景

  水调歌头

  苏轼下阕:对月怀人——哲理思考抒情

  环节五

  清代学者胡仔对这首词赞誉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见这首望月怀人词之经典。请再举出一些写月的诗句。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教学反思

  1.赏析诗句是教学重点,本课侧重引导学生从炼字、写法、情感、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

  2.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助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人。

  3、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认识诗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体验。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2018-7-17星期二

  一、引入

  诗人以诗传情,以诗言志,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作品。

  二、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作品集为《刘宾客集》

  三、复习诗歌鉴赏方法

  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写作手法。)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写作背景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五、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六、学习诗歌。

  (1)注释。

  (2)译文

  61548;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翻译:

  61548;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翻译:

  6154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译:

  61548;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3)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4)思想内容

  诗人被贬回来后心情惆怅,但并没有沉沦,他襟怀豁达,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翻译

  61548;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翻译: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61548;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翻译:怀念故友,只能吟唱向秀的闻笛赋来怀念他们,回到家乡,自己反而好像是传说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

  6154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译:我如同一艘沉船,旁边千艘船只飞驰而过,我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

  61548;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暂且凭借这杯酒振作起精神。

8、九(上)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行路难(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知识与能力: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过程与方法:再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诗歌,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重点 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含蓄的诗意。

  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学(教)记录

  【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

  1、注音或写字。

  畔()绮()闻笛fǜ()宫què()

  ()qióng楼chánjuān()()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6),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字,号,代文学家,和他的父亲,弟,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3、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试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

  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探讨: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诵读《水调歌头》,探讨: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2、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

  1、选出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准确的一项______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感伤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探求,作者寓哲理与抒情之中。

  C.词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时”一问。

  2.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两句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

  (2)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3)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共助反馈】(我能够达标)

  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13.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助学目标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重点 诵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 赏析古诗中的经典名句。

  学习过程 学(教)记录

  【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歧路()金樽() 珍羞() 投箸()

  2.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金樽清酒斗十千清酒:

  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

  直:

  (3)长风破浪会有时会:

  (4)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济: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

  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

  2.诗中暗示世路坎坷难行的句子:

  3.诗中用历史典故表现诗人仍心存被起用的希望(表现人生遭遇变幻莫测的句子):,

  。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诗中比喻人生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人生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

  5.诗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

  【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答:

  2.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3.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怎样的志向?

  阅读《行路难》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答: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答:

  4.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中隐含的典故)。

  答:

9、《诗词曲五首》训练学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于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

  1.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

  学习流程:

  一、积累运用: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字﹍﹍﹍﹍,﹍﹍﹍﹍朝诗人。

  2、《赤壁》作者﹍﹍﹍﹍,字﹍﹍﹍﹍,﹍﹍﹍﹍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

  6、《过零丁洋》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又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爱国诗人。

  7、、《赤壁》中表示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请将这首诗默写下来!(你很棒的!)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家作品简介: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赤壁》

  1.朗读《赤壁》,注意节奏和情感。

  2.请将这首诗默写下来!(你很棒的!)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过零丁洋》

  1.朗读《过零丁洋》。

  2.请将这首诗默写下来!(你很棒的!)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诗中最负盛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过零丁洋》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2.《过零丁洋》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五、达标测试: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下列诗句都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分别说说你的理解。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

  备注:小组互查

  二、自主探究:

  (一)《水调歌头》

  1.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2.做个小词人,请把这首词默写在下面!

  3.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读序言,思考: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

  4、你一定能准确回答下列问题!请用原文语句来回答问题。

  (1)“此事古难全”中“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己品读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

  (2)阅读品析词的上片,思考上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文学常识:

  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朗读。

  4、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这首散曲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主探究

  ①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②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阅读品析《水调歌头》的下片,思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2.你认为《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四、拓展延伸

  1、背诵今天所学的词曲。

  2、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联系全诗任选下面一句,加以赏析。

  其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其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五、达标测试: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六、阅读诗词,答文后题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⑴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⑵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n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一等奖(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金色花》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等奖: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无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第一课时导学案一等奖 《给我一点水》教案一等奖 “趣味语文”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必修四) 《书愤》导学案一等奖,学生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等待》教学实录 陈涉世家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古诗词大全300首大全赏析 古诗词80首短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古诗词大全300首大全 古诗词80首超短 古诗词300首名句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和必修五第一单元名句默写填空 古诗大全300首大全锦集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