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的手法。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字词读音。
崇祯()是日更定()毳衣炉火()雾凇沆砀()
铺毡对坐()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喃喃()
四、解释重点词语。
1、是日更定: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
4、上下一白:
5、一芥(jiè):
6、焉得更有此人:
7、客此:
8、及下船:
9、喃喃:
五、试译文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六、整体感知。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3、“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七、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八、作业。完成《南方新课堂》第29课练习。
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9、《湖心亭看雪》
一、学习内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一、更、痕、芥、沆砀、强”等文言词。
2、反复朗读课文,探究文字背后掩藏的张岱的复杂情感世界。
3、细心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琐处见情致的特点。
二、课前自学
(一)、初步感知
1、给下列加点注音并解释
拥毳衣炉火()________雾凇沆砀()________
上下一白________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
及下船________客此________余强饮三大白______________
2、通读课文2次,结合注释翻译语句,重点翻译加粗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小试牛刀——文中有几组一词多义,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区分吗?
例: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
4、写一点你的阅读疑惑或者阅读感受。
(二)、深入解读
1、智慧探索1——细读第1段,你能发现张岱去湖心亭看雪与我们平时去旅行相比,有哪些反常行为,从这些“反常行为”你能读出张岱什么心态或性情?
我们发现我们发现
我们发现
2、智慧探索2——再次细读写景语句,仔细揣摩这样写景的妙处,你能尝试绘一绘这幅雪景图,并写下联想张岱置身此时、此景时,身在何处,心中的感受?
语句妙处:
身在何处:
心有何感:
3、挑战升级——第二段写与“金陵人”相遇的内容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提示:分析动作和对话)
具体分析(动作、对话内容)
表达情感
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为结尾,是否意有所指?(提示:结合“助读资料1、2”品析你对“痴”字的认识。)
三、研讨与交流
1、互助提升——交流“深度探究”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分配交流任务,上板书写必要的板书。
2、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交流过程范例——(1)、我们小组研读的语段是(展示朗读),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我们是从(字、句)理解到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2)、我们的新问题是
四、自测自评
1.填空
《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时人。作品有《》、《》。
2、结合文章内容填一填(提示:可结合“痴”字。)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雪,,谁解其中味?
3、查找与积累——你能找到几句与张岱“独赏雪景”时感受相似的语句或诗文吗?
助读资料——批划给你启示的字句。
1、《陶庵梦忆》自序——“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遥思往事,忆即书之。……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2、《西湖梦寻》自序——“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3、张岱说:“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所谓董遇三余,就是“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只有如此,才是真正懂得西湖之性情,才能贴切体会西湖之风味。
3、《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4、《大道之行也》导学稿(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掌握重点文言句的译义。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
二、课前自学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解题并了解作者
《礼记》,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编纂,故称《小戴礼》。“”,《礼记》篇名,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
3、“五经”包括、、、、和《礼记》。
4、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讲信修睦()幼有所长()
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
5、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译读课文——解释加点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你怎样理解“大道之行也”和“大同”的关系并且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阐述?
2、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点?
四、自测自评
1、背诵全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
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
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
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
故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
盗窃乱作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语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又是哪句话?
5、《湖心亭看雪》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9
制作人:李新学科组长签字:____________教科室签字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学习重点】
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
雾凇沆砀()()()一芥()
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
(7)上下一白()(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背影》学案(第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2.感受亲情,学会珍惜亲情。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自主学习】
一、回顾旧知
熟悉第二课时教学案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小组讨论】
一、阅读“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给选段拟写一个小标题。
2.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这句话的理解。
3.选文两次写到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选文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详写第一次?
二、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提问展示】
亲自送行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行过程送子上车
选定座位体现出
叮嘱儿子
嘱咐茶房
为子买橘
父亲动作
【随堂练习】
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是一双手,搀扶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为了感激父亲的养育之恩及父亲对家庭、社会的贡献,你班正在开展以“我终于读懂了父亲”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请你设计两个调查问题,了解大家过“父亲节”的情况。
(3)给你的父亲发一条短信,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吧!将短信内容写在下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总结反思】
总结本课知识点
反思疑难和不足
7、《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8、《三峡》导学案(共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王玉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郦道元及其作品《水经注》,识记“阙”“嶂”“曦”“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疏通文意。(重点)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难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知识储备•
1、走近作者: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走近作品: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
•字词梳理•
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飞漱其间()林寒涧肃()
属引凄异()绝巘()
2、解释下列词语。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绝巘:
飞漱:
合作研讨
•环节一朗读评读•
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朗读、停顿等方面互评。
•环节二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自然景观?
•环节三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略无阙处: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或王命急宣自或
自非亭午夜分或以钱币乞之
4、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5、古今异义:
(1)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自
今义:
(2)或王命急宣
古义:
或
今义: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虽
今义:
6、翻译下列语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环节四文本探究•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1、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2、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3、第二段的夏水具有怎样的特点?
4、文中哪些语句最能突出夏水的特点?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
2、翻译下列语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正面描写山势高峻险拔的句子是,。
4、侧面写山高的句子,。
5、写水流湍急,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
6、背诵第一段、第二段。
<<三峡》导学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学
1、解释:略无阙处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
2、翻译下列语句: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背诵第一段、第二段。
合作研讨
•环节一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晴初霜旦:属引凄异:
绝巘:
2、一词多义:
沿溯阻绝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清
哀转久绝清荣峻茂
3、翻译下列语句: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环节二文本探究•
(一)朗读三、四段,思考下列问题:[来源:Zxxk.Com]
1、第三段中哪句话是对春冬之景的总体概括?
2、“清荣峻茂”四字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
3、文中对秋天景色的描绘,着力渲染三峡怎样的气氛?
4、从全文看,结尾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二)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1、在三峡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什么没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水呢?
3、文章先写山,后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环节三写作借鉴•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环节四拓展延伸•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2、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课后习题三)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自非亭午夜分:沿溯阻绝:
不以疾也:素湍绿潭:
飞漱其间:属引凄异:
2、作者抓住三峡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
的特点;后写水,突出的不同景象。
3、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4、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5、《三峡》中用快马和疾风作比来写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6、《三峡》中与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文中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8、背诵第三段、第四段。
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的手法。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字词读音。
崇祯()是日更定()毳衣炉火()雾凇沆砀()
铺毡对坐()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喃喃()
四、解释重点词语。
1、是日更定: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
4、上下一白:
5、一芥(jiè):
6、焉得更有此人:
7、客此:
8、及下船:
9、喃喃:
五、试译文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六、整体感知。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3、“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七、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八、作业。完成《南方新课堂》第29课练习。
10、《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导言】
《湖心亭看雪》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异景象和游湖人的高雅趣味。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赏析课文,感受白描手法的特色。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查查读读、想想答答、读读背背、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通读课文,本文共有()个自然段。
【查查读读】
1、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
崇祯() 更定() 毳衣()沆砀()
雾凇() 长堤()一芥()铺毡() 喃喃()
【想想答答】
1、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别号蝶庵居士,朝文学家,主要著作有、,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
2、结合课文注释,写出下面文言词语的意思。
余拿一小船()是日更定()
一上下一白()更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湖中焉锝更有此人()
余拿()一小船客()此毳衣()雾凇沆砀()焉得()
【读读背背】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评改、订正。(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课内对话:读读诵诵、理理译译
【读读诵诵】
听读课文,读准停顿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自读课文,读出韵味
【理理译译】
翻译课文
理清要素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品品赏赏】
1、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2、下面句子有何特色,试加以体味。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