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19 15:29:18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二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三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3.第四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二)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2、《孟子》二章学案设计(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文章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4课时

  富贵不能淫

  第一课时2017-12-7星期四

  一、引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作家作品

   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 主张“仁政”、“王道”。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 《孟子》现存七篇,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 孟子的有关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 岂:。

   诚:。

   惧:。

   安居:。

   熄:。

   是:。

   焉:。

   子:。

   未学:。

  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意义,不译。

   丈夫之冠:男子行加冠礼的时候。冠:。

  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命:。

  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 嫁:。

   往:。

   戒:。

   女(rǔ):。

   女家:。

   必敬必戒;必:。敬:。戒:。

   违:。

   夫子:。

   以:。

   顺:。

   为:。

   正:。

   道:。

  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第二个“居”:。

   广居:最宽广的住宅,这里比喻“”。

   立:站立。

   正位:最正确的位置,这里比喻“”。

   大道:光明的大道,这里比喻“”。

   得:。

   志:。

   由:。

   独行其道:。

   淫:。使动用法。

   移:。使动用法。

   屈:。使动用法。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第一遍翻译:

  四、课堂小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战火就熄灭,天下就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可以成为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改变,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21《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孟子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4课时

  富贵不能淫

  第二课时2017-12-8星期五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孟子的说理技巧。

  1、第一步:反驳景春的观点。

  (1)孟子反驳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时,提到了“妾妇之道”,这种说理方法叫。

  公孙衍和张仪就像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没有独立人格,没有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只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怎么称得上大丈夫呢?

  (2)孟子对于公孙衍和张仪这样的纵横家持什么态度?

  2、第二步:提出自己的观点。

  孟子对“大丈夫”展开了论述,论述了称的上“大丈夫”的人具备的条件有三个。

  第一个条件:拥有“、、”。

  第二个条件:要有“”和“”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第三个条件:做到“”。

  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三、默写课文并互相检查。

  四、课堂总结

  “大丈夫”就我们现在而言,可以翻译成顶天立地的人。现在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不是说大丈夫就只要求男生。虽然我们都性格不同,但正确的事,也就是“大道”是一样的。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做正确的事,起到引领别人的作用。不要浮躁,做人要这样做,要时刻提醒自己。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3、《三峡》导学案(共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王玉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郦道元及其作品《水经注》,识记“阙”“嶂”“曦”“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疏通文意。(重点)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难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知识储备•

  1、走近作者: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走近作品: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

  •字词梳理•

  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飞漱其间()林寒涧肃()

  属引凄异()绝巘()

  2、解释下列词语。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绝巘:

  飞漱:

  合作研讨

  •环节一朗读评读•

  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朗读、停顿等方面互评。

  •环节二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自然景观?

  •环节三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略无阙处: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或王命急宣自或

  自非亭午夜分或以钱币乞之

  4、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5、古今异义:

  (1)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自

  今义:

  (2)或王命急宣

  古义:

  或

  今义: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虽

  今义:

  6、翻译下列语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环节四文本探究•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1、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2、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3、第二段的夏水具有怎样的特点?

  4、文中哪些语句最能突出夏水的特点?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

  2、翻译下列语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正面描写山势高峻险拔的句子是,。

  4、侧面写山高的句子,。

  5、写水流湍急,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

  6、背诵第一段、第二段。

  <<三峡》导学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学

  1、解释:略无阙处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

  2、翻译下列语句: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背诵第一段、第二段。

  合作研讨

  •环节一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晴初霜旦:属引凄异:

  绝巘:

  2、一词多义:

  沿溯阻绝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清

  哀转久绝清荣峻茂

  3、翻译下列语句: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环节二文本探究•

  (一)朗读三、四段,思考下列问题:[来源:Zxxk.Com]

  1、第三段中哪句话是对春冬之景的总体概括?

  2、“清荣峻茂”四字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

  3、文中对秋天景色的描绘,着力渲染三峡怎样的气氛?

  4、从全文看,结尾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二)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1、在三峡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什么没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水呢?

  3、文章先写山,后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环节三写作借鉴•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环节四拓展延伸•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2、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课后习题三)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自非亭午夜分:沿溯阻绝:

  不以疾也:素湍绿潭:

  飞漱其间:属引凄异:

  2、作者抓住三峡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

  的特点;后写水,突出的不同景象。

  3、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4、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5、《三峡》中用快马和疾风作比来写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6、《三峡》中与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文中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8、背诵第三段、第四段。

4、《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二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三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3.第四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二)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5、《醉翁亭记》预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1.醉翁亭记

  预习新知

  1.生字

  环滁(chú)琅琊(1ángyá)林霏(fēi)开暝(míng)伛偻(yǔlǚ)

  山肴(yáo)野蔌(sù)弈(yì)觥(gōng)筹交错颓(tuí)然阴翳(yì)

  重点实词

  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东部。

  2.琅琊: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5.意:情趣。

  6.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7.暝:昏暗。

  8.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

  9.秀:茂盛、繁茂。

  10.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1.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2.伛偻:腰背弯曲。

  13.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菜蔬。

  14.陈:摆开。

  15.酣:尽兴地喝酒。

  16.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17.弈:下棋。

  18.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19.苍颜:脸色苍老。

  20.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21.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22.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23.谓:为,是。

  24.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重点虚词

  1.至于:连词,用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一事。 (至于负者歌于途)

  2.若夫:句首发语词,往往用在一段之首,用来表示提起另一事,“像那”之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乎:相当于介词,在。  (颓然乎其间者)

  4.已而:时间副词,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译为“后来”。 (已而夕阳在山)

  古今异义

  1.时

  古义:季节。(四时之景不同)

  今义:时间。

  2.从

  古义:跟随。(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今义:介词,表时间或处所。

  3.丝、竹

  古义:管弦乐器。(非丝非竹)

  今义:丝绸,竹子。

  一词多义

  1.归

  聚拢,归集。(云归而岩穴暝)

  回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乐

  名词,乐趣。(而乐亦无穷/山水之乐)

  动词,欢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意动词,以……为乐;乐趣。(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秀

  形容词,秀丽。(蔚然而深秀者)

  动词,发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4.而

  顺接连词,不译。(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两个“而”都是联系时间状语和谓语的,表修饰关系。(朝而往,暮而归)

  表顺承,连词,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表转折关系,可是。(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也

  表判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解释。(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表肯定陈述。(环滁皆山也)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名:取名。(名之者谁)

  (2)号:取号。(故自号曰醉翁也)

  (3)歌:唱歌。(至于负者歌于途)

  2.形容词作名词

  醒:醒的时候。(醒能述以文者)

  3.动词作名词

  (1)醉:醉的时候。(醉能同其乐)

  (2)伛偻:本意为“脊梁弯曲”,动词;此处指“脊梁弯曲的人”,即老人。(伛偻提携)

  4.名词作状语

  (1)山:沿着山路。(山行六七里)

  (2)前:在前面。(杂然而前陈者)

  重点句式

  判断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标志。)

  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判断句式)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式)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到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乐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判断句式)

  译: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山谷显得昏暗,或暗或明,变幻不一,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色。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判断句式)

  译: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回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前呼后应: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自我训练

  一、巩固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颓然()环滁()伛偻(  )  觥筹( ) 山肴野蔌( )( )

  林壑( )  阴翳( ) 酒洌()琅琊()饮少辄醉( )

  2.解释加点词语。

  (1)临溪而渔(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太守自谓也( )   太守谓谁( )

  3.下面“之”的意义与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B.四时之景不同。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禽鸟知山林之乐。

  4.翻译句子。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3)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5.填空题。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他是________时著名的________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字,从结尾处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写“____”字,“____”字只是表象。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_。

  (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体散文,虽题为“醉翁亭记”,但用于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是“__________”。

  (6)当我们说某人做一件事,其真实目的并不在此的时候,常化用《醉翁亭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

  6.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A.表修饰B.表并列C.表转折D.表递进E.表承接

  (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临溪而渔()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云归而岩穴暝()

  (5)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6)泉香而酒洌()

  7.“也”字在古文中主要有:A.表陈述;B.表肯定;C.表感叹三种不同用法。请分析下面句中“也”字的用法。

  (1)环滁皆山也()

  (2)而乐亦无穷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下列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附答案:

  答案: 1.tuíchúyǔlǚgōngyáosùhèyìliè1ángyázhé ;

  答案:2.(1)靠近靠近(2)称为、是

  答案:3.C 解析: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BD均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4.(1)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小小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百姓在出游啊。

  (2)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在摆宴席啊。

  (3)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在欢乐啊。

  答案:5.(1)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2)乐乐醉醉能同其乐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醉能同其乐

  (5)翼然临于泉上

  (6)醉翁之意不在酒

  答案:6.(1)D(2)A(3)C(4)E(5)E(6)B

  答案:7.(1)A(2)C(3)B(4)C

  答案:8.D

  答案:9.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6、《醉翁亭记》第三课时助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2、了解作家作品。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4、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

  5、理解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文章骈散结。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三课时

  2018-7-10星期二

  一、理解课文内容。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从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到。

  (3)写山间之四时:从到。

  (4)写宴饮场面:从到。

  2、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

  3、文中写出了谁“乐”?

  ,,。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

  众宾客:。

  二、写作特点。

  1、本文写景上的特色: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2、语言表达。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三、课堂总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醉”与“乐”统一。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与民同乐”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背诵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完成发放练习。

  全文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靠近在泉水边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山谷就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前往,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小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在面前的,是太守举行宴会。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下山,人的影子散乱,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7、《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助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2、了解作家作品。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4、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

  5、理解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文章骈散结。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二课时

  2018-7-9星期一

  一、齐读第1-2段。

  二、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1、第一遍翻译。

  61548;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2、第二遍翻译。

  三、尝试背诵课文第3-4段。

  四、课堂总结

  课文一些字词理解有一定难度,要巩固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作者感情和写景方法。

8、《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2、了解作家作品。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4、理解作者的观景的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白描的写景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作者。

  2、“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1)天气:

  (2)时间:

  (3)人员:

  3、从作者的行为中能看出他的什么性格。

  ,而且。

  4、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如果有,有没有矛盾?

  61548; 舟子也同去。

  61548; 不矛盾在作者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三、体会写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特点:(1)。

  (2)。

  (3)。

  2、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苍茫,空旷、浩大。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就显得渺小。

  3、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61548; 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61548; 。

  四、尝试背诵课文。

  五、课堂总结

  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3、完成发放练习。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下大雪多天了,湖中的行人、鸟儿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下下下下全白。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沸腾。(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说)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

9、《岳阳楼记》(第三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2、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3、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6、“进”指什么?“退”指什么?“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8、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回答)

  常见写景手法:

  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等特征。

  2感官调动。

  3观察角度变换

  4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互补。

  5正面、侧面,(直接、间接)描写。

  6修辞手法运用

  ③动静互见

  ④骈散相间

  ○5情景交融

  学怎样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3—18题。

  (甲)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②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也。”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賵(fèng)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②谗:说别人坏话。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并写出一个含有此词且与其不同义的文言句子。

  ⑴或夜昏怠或: 句子:

  ⑵既仕既: 句子:

  14、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⑵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5、从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用原文回答)

  16、在甲文结尾填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并指出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名言

  作用

  17、从乙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18、《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诫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两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chǎng),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不可具状:④公退之暇,被鹤氅: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11、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10、《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重点字词

  连月不开浊浪排空日星隐耀不以物喜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满目萧然宠辱偕忘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微斯人把酒临风

  或异二者之为吾谁与归

  2、重点句子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段意

  第三段:写洞庭湖阴雨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悲”情。

  第四段:写洞庭湖晴明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喜”情。

  学怎样

  1、找出文中对偶句(不少于2组)

  2、翻译句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读课文2、3节回答问题:

  ⑴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则有去国怀乡: 至若春和景明:

  ⑵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⑶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

  ⑷“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和。

11、《岳阳楼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预习

  1、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是著名的古迹,与湖北武汉的、江西南昌的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人名)借写《岳阳楼记》之际,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操,并以“,”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写一句你所知道的有关岳阳楼诗句或楹联:。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霪雨樯倾楫摧忧谗畏讥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属予作文

  二、课文重点字词句

  1、字词

  越明年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巴陵胜状迁客骚人

  然则横无际涯朝晖夕阴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2、翻译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查资料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

  学怎样

  (甲)读课文第一节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⑵为众忌嫉 ⑶罕受人言 ⑷正患无隙以规之

  2、甲文中的“今人”指 ,乙文中的“文正”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⑵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4、甲、乙两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答案不超过十个字)

  5、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写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中“唐贤今人”的诗句(写两句)。

12、《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责任伴我行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互动课堂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真正的英雄》《斑羚飞渡》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书愤》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陈情表》公开课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商隐《锦瑟》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白《行路难》精品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雷雨》优秀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窦娥冤》精品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白《蜀道难》优秀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论教养》名师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九年级下册语文3月线上学情检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下学期例文800字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三)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教学设计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词句过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