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19 15:29:17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预习导学】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 林壑() 琅琊()饮少辄醉()

  岩穴暝()伛偻()酒洌()山肴野蔌()

  觥筹()射者中()弈者胜()

  颓然()阴翳()潺()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林霏开:临于泉上者:

  泉香而酒洌:杂然而前陈者:

  觥筹交错:阴翳: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宴酣之乐:

  野芳发而幽香:云归而岩穴暝:

  翼然:颓然: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秀: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谓:太守自谓()太守谓谁()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朝而往,暮而归()

  溪深而鱼肥()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颓然乎其间者()

  野芳发而幽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

  觥筹交错:

  水落石出:

  山肴野蔌:

  峰回路转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合作探究】

  (一)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三)文本探究

  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5.亭的位置在哪里?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2、《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3、《背影》学案(第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2.感受亲情,学会珍惜亲情。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自主学习】

  一、回顾旧知

  熟悉第二课时教学案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小组讨论】

  一、阅读“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给选段拟写一个小标题。

  2.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这句话的理解。

  3.选文两次写到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选文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详写第一次?

  二、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提问展示】

  亲自送行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行过程送子上车

  选定座位体现出

  叮嘱儿子

  嘱咐茶房

  为子买橘

  父亲动作

  【随堂练习】

  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是一双手,搀扶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为了感激父亲的养育之恩及父亲对家庭、社会的贡献,你班正在开展以“我终于读懂了父亲”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请你设计两个调查问题,了解大家过“父亲节”的情况。

  (3)给你的父亲发一条短信,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吧!将短信内容写在下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总结反思】

  总结本课知识点

  反思疑难和不足

4、《三峡》导学案(共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王玉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郦道元及其作品《水经注》,识记“阙”“嶂”“曦”“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疏通文意。(重点)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难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知识储备•

  1、走近作者: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走近作品: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

  •字词梳理•

  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飞漱其间()林寒涧肃()

  属引凄异()绝巘()

  2、解释下列词语。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绝巘:

  飞漱:

  合作研讨

  •环节一朗读评读•

  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朗读、停顿等方面互评。

  •环节二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自然景观?

  •环节三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略无阙处: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或王命急宣自或

  自非亭午夜分或以钱币乞之

  4、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5、古今异义:

  (1)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自

  今义:

  (2)或王命急宣

  古义:

  或

  今义: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虽

  今义:

  6、翻译下列语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环节四文本探究•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1、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2、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3、第二段的夏水具有怎样的特点?

  4、文中哪些语句最能突出夏水的特点?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

  2、翻译下列语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正面描写山势高峻险拔的句子是,。

  4、侧面写山高的句子,。

  5、写水流湍急,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

  6、背诵第一段、第二段。

  <<三峡》导学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学

  1、解释:略无阙处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

  2、翻译下列语句: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背诵第一段、第二段。

  合作研讨

  •环节一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晴初霜旦:属引凄异:

  绝巘:

  2、一词多义:

  沿溯阻绝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清

  哀转久绝清荣峻茂

  3、翻译下列语句: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环节二文本探究•

  (一)朗读三、四段,思考下列问题:[来源:Zxxk.Com]

  1、第三段中哪句话是对春冬之景的总体概括?

  2、“清荣峻茂”四字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

  3、文中对秋天景色的描绘,着力渲染三峡怎样的气氛?

  4、从全文看,结尾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二)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1、在三峡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什么没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水呢?

  3、文章先写山,后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环节三写作借鉴•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环节四拓展延伸•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2、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课后习题三)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自非亭午夜分:沿溯阻绝:

  不以疾也:素湍绿潭:

  飞漱其间:属引凄异:

  2、作者抓住三峡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

  的特点;后写水,突出的不同景象。

  3、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4、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5、《三峡》中用快马和疾风作比来写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6、《三峡》中与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文中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8、背诵第三段、第四段。

5、《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二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三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3.第四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二)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6、《醉翁亭记》预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1.醉翁亭记

  预习新知

  1.生字

  环滁(chú)琅琊(1ángyá)林霏(fēi)开暝(míng)伛偻(yǔlǚ)

  山肴(yáo)野蔌(sù)弈(yì)觥(gōng)筹交错颓(tuí)然阴翳(yì)

  重点实词

  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东部。

  2.琅琊: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5.意:情趣。

  6.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7.暝:昏暗。

  8.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

  9.秀:茂盛、繁茂。

  10.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1.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2.伛偻:腰背弯曲。

  13.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菜蔬。

  14.陈:摆开。

  15.酣:尽兴地喝酒。

  16.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17.弈:下棋。

  18.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19.苍颜:脸色苍老。

  20.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21.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22.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23.谓:为,是。

  24.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重点虚词

  1.至于:连词,用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一事。 (至于负者歌于途)

  2.若夫:句首发语词,往往用在一段之首,用来表示提起另一事,“像那”之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乎:相当于介词,在。  (颓然乎其间者)

  4.已而:时间副词,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译为“后来”。 (已而夕阳在山)

  古今异义

  1.时

  古义:季节。(四时之景不同)

  今义:时间。

  2.从

  古义:跟随。(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今义:介词,表时间或处所。

  3.丝、竹

  古义:管弦乐器。(非丝非竹)

  今义:丝绸,竹子。

  一词多义

  1.归

  聚拢,归集。(云归而岩穴暝)

  回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乐

  名词,乐趣。(而乐亦无穷/山水之乐)

  动词,欢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意动词,以……为乐;乐趣。(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秀

  形容词,秀丽。(蔚然而深秀者)

  动词,发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4.而

  顺接连词,不译。(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两个“而”都是联系时间状语和谓语的,表修饰关系。(朝而往,暮而归)

  表顺承,连词,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表转折关系,可是。(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也

  表判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解释。(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表肯定陈述。(环滁皆山也)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名:取名。(名之者谁)

  (2)号:取号。(故自号曰醉翁也)

  (3)歌:唱歌。(至于负者歌于途)

  2.形容词作名词

  醒:醒的时候。(醒能述以文者)

  3.动词作名词

  (1)醉:醉的时候。(醉能同其乐)

  (2)伛偻:本意为“脊梁弯曲”,动词;此处指“脊梁弯曲的人”,即老人。(伛偻提携)

  4.名词作状语

  (1)山:沿着山路。(山行六七里)

  (2)前:在前面。(杂然而前陈者)

  重点句式

  判断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标志。)

  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判断句式)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式)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到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乐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判断句式)

  译: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山谷显得昏暗,或暗或明,变幻不一,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色。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判断句式)

  译: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回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前呼后应: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自我训练

  一、巩固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颓然()环滁()伛偻(  )  觥筹( ) 山肴野蔌( )( )

  林壑( )  阴翳( ) 酒洌()琅琊()饮少辄醉( )

  2.解释加点词语。

  (1)临溪而渔(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太守自谓也( )   太守谓谁( )

  3.下面“之”的意义与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B.四时之景不同。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禽鸟知山林之乐。

  4.翻译句子。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3)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5.填空题。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他是________时著名的________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字,从结尾处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写“____”字,“____”字只是表象。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_。

  (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体散文,虽题为“醉翁亭记”,但用于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是“__________”。

  (6)当我们说某人做一件事,其真实目的并不在此的时候,常化用《醉翁亭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

  6.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A.表修饰B.表并列C.表转折D.表递进E.表承接

  (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临溪而渔()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云归而岩穴暝()

  (5)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6)泉香而酒洌()

  7.“也”字在古文中主要有:A.表陈述;B.表肯定;C.表感叹三种不同用法。请分析下面句中“也”字的用法。

  (1)环滁皆山也()

  (2)而乐亦无穷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下列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附答案:

  答案: 1.tuíchúyǔlǚgōngyáosùhèyìliè1ángyázhé ;

  答案:2.(1)靠近靠近(2)称为、是

  答案:3.C 解析: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BD均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4.(1)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小小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百姓在出游啊。

  (2)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在摆宴席啊。

  (3)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在欢乐啊。

  答案:5.(1)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2)乐乐醉醉能同其乐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醉能同其乐

  (5)翼然临于泉上

  (6)醉翁之意不在酒

  答案:6.(1)D(2)A(3)C(4)E(5)E(6)B

  答案:7.(1)A(2)C(3)B(4)C

  答案:8.D

  答案:9.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7、《醉翁亭记》第三课时助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2、了解作家作品。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4、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

  5、理解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文章骈散结。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三课时

  2018-7-10星期二

  一、理解课文内容。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从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到。

  (3)写山间之四时:从到。

  (4)写宴饮场面:从到。

  2、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

  3、文中写出了谁“乐”?

  ,,。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

  众宾客:。

  二、写作特点。

  1、本文写景上的特色: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2、语言表达。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三、课堂总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醉”与“乐”统一。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与民同乐”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背诵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完成发放练习。

  全文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靠近在泉水边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山谷就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前往,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小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在面前的,是太守举行宴会。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下山,人的影子散乱,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8、《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助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2、了解作家作品。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4、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

  5、理解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文章骈散结。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二课时

  2018-7-9星期一

  一、齐读第1-2段。

  二、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1、第一遍翻译。

  61548;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2、第二遍翻译。

  三、尝试背诵课文第3-4段。

  四、课堂总结

  课文一些字词理解有一定难度,要巩固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作者感情和写景方法。

9、《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文言文复习)

  复习篇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用法

  2、能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课内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

  预习要求:1、整理、记忆两篇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2、能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知识点归类

  A《岳阳楼记》

  一、填空。

  1、《岳阳楼记》,作者,字,(朝代)文学家。是他的谥号。

  2、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前人之述”指的是,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作者在文中表达自己阔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分别是。

  二、重要词语归类解释。

  1、圈画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百废具兴属予作文

  2、用横线画出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谪守巴陵郡长烟一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

  气象万千

  4、解释下列句中常见的文言词:

  越明年增其旧制予观夫胜状

  衔远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谪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连月不开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登斯楼则有去国怀乡作文以记之

  忧谗畏讥、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岸芷汀兰、而或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微斯人

  吾谁与归是进亦忧、退亦忧

  5、一词多义

  赋刻唐贤今人诗赋岁赋其二复若赋

  通北通巫峡政通人和

  极此乐何极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

  一一碧万顷长烟一空洞庭一湖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而感极而悲者矣然则何时而乐耶

  之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备矣

  先天下之忧而忧庙堂之高

  会多会于此会宾客大宴

  则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则何时而乐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心则有心旷神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其增其旧制其喜洋洋者矣其必曰

  国则有去国怀乡死国可乎

  以不以己悲属予作文以记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醉翁亭记》

  一、填空默写。

  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字永叔,号,又号居士,(朝代)史学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中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句。

  3、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

  ,,。

  4、古诗词中有许多描绘春、夏、秋、冬的佳句,请各举一例。

  春景夏景

  秋景冬景

  5、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6、列举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三、解释词语

  1、圈出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山行六七里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之者谁

  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之乐其乐也杂然而前陈者

  2、解释加点词语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者负者

  饮少辄醉得之心而寓之酒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伛偻提携临溪而渔

  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非丝非竹弈者胜觥筹交错苍颜白发

  已而夕阳在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

  3、一词多义

  谓太守自谓也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太守谓谁佳木秀而繁阴

  归云归而岩穴暝霏日出而林霏开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若夫霪雨霏霏

  吾与谁归环环滁皆山也

  乐山水之乐环而攻之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酿泉酿泉为酒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酿泉也

  名名之者谁意醉翁之意

  卷卷有爷名意暇甚

  遂以名楼意将隧入

  不能名其一处略无慕艳意

  颓然颓然乎其间者乎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碧窈得无异乎吾尝疑乎是

  之望之蔚然而朝而往,暮而归

  得之心而寓之酒蔚然而深秀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山水之乐水落而石出

  四、翻译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问题探究

  1、《岳阳楼记》以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湖景色,又用写景与抒情想紧密结合的方法,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想想,古仁人为什么会“异二者之为”?

  2、、《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

  ①范仲淹。

  ②欧阳修&nbs

10、《岳阳楼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预习

  1、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是著名的古迹,与湖北武汉的、江西南昌的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人名)借写《岳阳楼记》之际,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操,并以“,”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写一句你所知道的有关岳阳楼诗句或楹联:。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霪雨樯倾楫摧忧谗畏讥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属予作文

  二、课文重点字词句

  1、字词

  越明年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巴陵胜状迁客骚人

  然则横无际涯朝晖夕阴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2、翻译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查资料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

  学怎样

  (甲)读课文第一节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⑵为众忌嫉 ⑶罕受人言 ⑷正患无隙以规之

  2、甲文中的“今人”指 ,乙文中的“文正”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⑵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4、甲、乙两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答案不超过十个字)

  5、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写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中“唐贤今人”的诗句(写两句)。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我有一个梦想》《你是你的船长》《演讲词写作》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我理想中的学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谈生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杜甫诗三首》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以我手写我心》——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七年级)

最新中学教案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陈情表》公开课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商隐《锦瑟》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白《行路难》精品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雷雨》优秀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窦娥冤》精品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白《蜀道难》优秀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论教养》名师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短文三篇》名师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九年级下册语文3月线上学情检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下学期例文800字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三)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教学设计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词句过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