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2-10-31 11:51:1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江都市教育局教研室生国俊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先请同学说说课题的意思: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纪念祠还是在墓前,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一下: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黍:shǔ

  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看本文是如何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二、了解作者与背景。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三、齐读课文、正音正句。

  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四、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片: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2.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解释: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4.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讽刺宋室昏聩。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

  5.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片:

  1.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解释:北顾:回头北望(追兵),败北。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2.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写的是什么?解释: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3.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

  4.齐读下片,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指导诵读。

  要求读出情、读出韵:

  ①本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读得响一点,停顿长一点。

  ②朗读时要在豪壮的基调下,读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的悲凉;读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读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

  (四)小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五)问题研讨: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五、拓展阅读:

  看一首同时期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课堂练习:

  《南乡子》与《永遇乐》一词有何异同?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本课《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有没有运用典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登高》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三国志》里曹操的话。

  词意:

  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

  孙权年轻时就统帅了万人大军,守住了东南地区,不断地和敌人作战。天下英雄能为他敌手的,只有曹操和刘备。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样!

  注释:

  ①千古兴亡:指漫长的历史上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

  ②年少:指孙权,他继承父兄遗业占有东吴时才十九岁。兜鍪(mōu谋):头盔。这里指孙权统率下的强大军队。

  ③天下英雄:指三国时的刘备和曹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

  ④生子句:《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引《吴历》:曹兵伐吴,孙权率军抵抗。曹操见东吴舟船、器仗、军伍整肃,乃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刘琮)若豚犬耳。”仲谋:孙权的字。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

  ③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答曰:“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⑥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六、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下面我提议: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

  (下课,再见!)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王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句,理顺全词意思

  3.诵读全词并背诵

  【学习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咏史怀古诗词的特点

  【学习难点】

  1、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学情分析】

  1、学生多为绘画专业学生,画面营造能力较强

  2、对于如何处理咏史类诗歌鉴赏仍未入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经历过前段时间的炎热天气,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凉爽的雨天,刚刚那一声闷雷,让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久旱后的雨天,有两位知名人物,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英雄。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天气里,跟随着一位英雄人物,同样去议论一番,古往今来,天下英雄。

  二、讲解课前练习

  在之前的诗词教学中,我们强调过,在赏析诗词时,要做到“知人论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各位同学已经完成了课前练习,请大家归纳总结一下辛弃疾在二十三岁前都做了哪些事迹,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如何。之后,再来谈谈在你们眼中,二十三岁前的辛弃疾,是怎样一位人物,并设想一下,在二十三岁后,这样一位年轻人,会经历怎样的人生?

  课前练习中提到的辛弃疾事迹包括:南归大宋、追杀义端、闯营擒贼、陈书北伐。

  其中最能吸引人的事件,最激动人心,最让学生热血沸腾的事件是:万军从中,闯营擒贼。

  而从中概括辛弃疾的人物形象:年少才高、文武双全、任侠轻死、矢志北伐。

  不了解作者或者课前练习不仔细的学生往往会猜想他接下来的人生就是“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而了解作者的,或者仔细阅读了课前练习文本的同学,则能够发现作者接下来的人生,再无实现志向的可能。

  三、教学过程

  (一)看标题

  京口:作者被韩侂胄起用作为北伐旗帜,并出镇镇江时,已是人生暮年。

  怀古:“怀”即心有所感,“古”即古人古事古迹,怀古即看到古人古事古迹而心有所感,触动了作者之情。

  (二)看作者

  结合课前练习及课文注解,了解辛弃疾生平及所处时代坏境。

  明确矛盾:胸有韬略心怀大志快意恩仇的年轻人与偏安一方无意恢复中原的朝廷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明确:作者的后半生都在壮志未酬之中蹉跎了。

  (三)看诗句

  1、初步诵读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关于本词的第一印象。

  学生:比较难懂,比较难读。

  教师:辛弃疾的词往往难懂,在于他惯于用典,词中典故较多,在此我们回顾一下用典的知识点,并再次朗读作品,结合注解找出词中的古人、古事。

  2、分析典故

  姓名 称呼 时代背景 情感 原由

  上片(仰慕古人功业,对现状不满)

  孙权 仲谋 偏安南方无意北伐 尊重(称字)曾在京口建功立业

  刘裕 寄奴 亲切(称小字)

  下片(警示朝廷,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报效国家)

  刘义隆 元嘉(草草)仓促北伐,调作者到前线却不委以重任 不屑 作者自有成熟的北伐策略

  拓跋焘 佛狸(可堪回首)耻辱、悲哀 担忧异族长久统治

  廉颇 称名 失望乃至绝望 以古人自况

  (四)知识拓展

  高考文言文内容以人物传记为多,因此了解人物谥号也是一个把握人物的重要手段,有余力的同学可在课外自行了解。

  辛弃疾谥号:忠敏,“忠诚于国并有功绩”的意思。

  (五)情感把握

  对故国深沉的爱,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偏安的不满,对仓促北伐的忧虑。

  四、结合专业科目拓展

  我们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看出辛弃疾是如何品评历史人物的,那么,辛弃疾本人,在你的心目中,能不能算是一位英雄呢?

  大家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见识了这么多英雄人物之后,可以畅想一番,如果老师以《英雄图》为题,请大家为这首词画一幅配图,你会如何绘制?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案例设计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许中华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廉颇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用典的特色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是否都看过《射雕英雄传》?其中有两位男主人公——郭靖、杨康。他们的名字由何而来呢?是为了牢记北宋的“靖康之变”,记住力抗金兵。而到了南宋呢,金的侵略更是肆无忌惮,而统治者却采取了躲避苟安的态度,导致南宋偏安一隅的状态,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怀古伤今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读注释[一],解题,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当时韩佗胄把持朝廷权利,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身声誉,起用抗金代表人物辛弃疾,在抗金前线镇江,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而韩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

  3.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先请学生读上片,思考上片中提到了哪两个人物?明确:孙权、刘裕。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任务说起。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自孙权到辛弃疾是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辛弃疾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一个“总”字,一个“风雨”(历史的风雨),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学生阅读上片(指导背诵)

  4.研习下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里用历史事实,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草率北伐,打无准备之战,结果一败涂地。作者由此来告诫当今统治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既交代了时间,又是寄托感慨,光阴虚度,人已垂老,而壮志未酬啊!”“可堪回首”什么呢?“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当年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当时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最后用廉颇作结,明志之心,日月可鉴啊!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自己也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学生齐读下片(指导背诵)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思考文本研习2,掌握本词用典的特色。

  2.背诵全文。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沭阳县中英文学校程善峰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词的比、兴和用典等艺术手法。

  2、学习借古讽今、抒情言志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奋进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用典:本词用典较多,理解了用典就理解词意。

  2、借古讽今:作者表达思想的途径,立意的基本手法。

  教学难点:

  1、大量用典的理解和课时的冲突;2、作者借古讽今的曲折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投影课题及辛弃疾速写画)。

  二、疏通文意

  1、补充字词:狼居胥(langjuxu)佛狸(foli)

  2、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并让学生整理运用的典故,理解其用意。

  3、学生对照注释自读5分钟,获得初步理解。

  4、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三、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仄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四、感知作品:听录音。要求:注意语音与语调,初步了解全词内容。

  五、揣摩语言,品味欣赏意境和风格

  首先一起朗读上阕。(师生同读)

  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孙权、刘裕。)

  问3:“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问4: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英雄、风流。)

  的确,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崇拜,情有独钟。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出示《南乡子》词,师生共同吟读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问5:这一阕下面的两句话是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要读出作者此时的思想感情。师生齐读这句话。

  问6: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我认为这种情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

  来,让我们怀着历史兴亡之感再次朗读这一阕。

  问7:“元嘉草草……北顾”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为何辛弃疾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胄欲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6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因此这里列举历史事实的教训是表明自己对韩侥幸求逞是不赞成的,认为切不可草率从事。然而韩胄之流悍然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历史证明辛弃疾是何等的深谋远虑!)

  以下3句回忆自己43年出生入死,南来效命的往事。“四十三年”宕开一笔,由怀古转入忆昔伤今:当年词人亲身经历的扬州一带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长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问8: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问9: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

  (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包含无尽悲痛,这难道不是南宋王朝妥协投降,丧权辱国的严重恶果吗?)

  问10:最后一句以疑问句作结,有何好处?

  (最后以疑问句收束全文,既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抒发了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让我们带着悲壮激愤的感情齐读这一阕内容。)

  师小结:全词熔写景、咏史于一炉,怀古忆昔和伤时讽今密切结合,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时间和空间交接转换都极为自然流畅,纵横捭阖,一气贯注。格调沉郁,悲壮苍凉,大有幽燕老将之风,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清代陈廷焯也评价道:“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郭沫若也曾题联贴切评价了辛词的风格,用在这首词中十分恰切。

  最后让我们一起满怀悲壮豪迈的感情背诵这首传世名作。

  六、赏析作品

  1、语言品味。①怀念孙权句:“风流”,这里指孙权统治的吴都当年的繁华景象;“总”,都;“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舞榭歌台”是互文。②怀念刘裕句:“斜阳”,根据意境当指夕阳;“人道”,暗含人们对英雄的怀念;“金戈铁马”,借代,突出其精锐;“万里”,指万里中原;“如虎”,比喻其气势的雄壮、猛烈。③讥刘义隆句。“草草”,准备之仓促,行动之轻率;“封狼居胥”,好大喜功,盲目自信;“赢得”,比较“落得”,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④望中原句。“烽火扬州路”是倒装句;“路”原是宋代所设的行政区域,这里指扬州一带;“可堪”,哪堪。⑤思廉颇句。用典意图:借廉颇抒发自己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最后一句充分地表现出辛词“豪放悲壮”的风格特色。

  2、典故理解。

  ①问题:上阕从眼前之景写起,怀念两位古人,为什么只怀念这两位英雄?用怎样的一种语气来写?上阕的用典意图是什么?明确:他们都在京口建立过功业,一是打败来犯者曹操,一是大举北伐中原;这与作者的处境有共同之处。语言中流露出惋惜和赞叹两种语气。用典意图是:表达作者向往英雄业绩,期望恢复中原,讥讽苟安求和。②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明确,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出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七、课堂总结: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全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自然贴切,叙事含蓄委婉,风格苍凉悲壮,后人誉为辛词第一家作。

  八、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千古江山(久远的年代)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

  ③金戈铁马(精锐部队)

  ④元嘉草草(草率)

  ⑤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⑥可堪回首(不堪、哪堪)

  (2)把下边句子中颠倒的次序倒过来。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②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犹记四十三年,望中扬州路烽火)

  附:翻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再也没地方去找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年孙权在京口建都时热闹繁华的歌舞楼台和英雄们的业绩,全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一去无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夕阳斜照着衰草和枯树,一条普通的街道,人们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这里住过。)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回想当年刘裕手持长枪,身跨战马,统领精锐北伐大军,那气势象猛虎一样,要把盘据中原的敌人生吞掉。)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草率发兵,想同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居胥山的功绩,却落得个惊慌失措,北望追兵,大败南逃。)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了,每当眺望江山还记得我在战火中的扬州地区同金兵英勇作战的情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哪忍回头看,异族的佛狸祠旁竟是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现在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用典的特色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问: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朗读、疏通字词,明确韵脚:

  1.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在古诗文大抵是如此意思,

  变通:“数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

  2.“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烽火扬州路”是倒装句。

  变通:多情应笑我独立寒秋……

  3.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4.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5.北顾:回头向北望。

  6.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四.赏读

  上阕:

  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4.小结: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4.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归纳全诗: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六.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七.比较阅读: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拓展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九.课外延伸:

  1.“春女思,秋士悲。”是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

  “秋士悲”的类型有: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小人排挤、不受重用、人老珠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2.《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婉约词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弱女子士大夫

  关注范围都市风情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局限(小)开阔(大)

  诗作风格委婉蕴藉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课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并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里有数不清的传世佳作,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我们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学习了诗歌鉴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知识积累。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诗的世界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慷慨纵横,又不可一世之概”的杰出词人------辛弃疾。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三、朗读,疏通文字。

  1、学生读2、教师纠正读音、断句3、齐读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四、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104字。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

  五、鉴赏词作,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裕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七、布置作业(或当堂拓展阅读)

  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年少万兜鍪,

  满眼风光北固楼。   坐断东南战未休。

  千古兴亡多少事?   天下英雄谁敌手?

  悠悠,        曹刘。

  不尽长江滚滚流。   生子当如孙仲谋。

  附板书设计:

  怀古讽今

  孙仲谋------景仰之情

  刘裕------赞叹之情

  刘义隆------警告当局

  佛狸------怒斥偏安

  廉颇------壮志未已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辛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斗争。他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以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昂,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三、写作背景简介:

  本词作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四、朗读:

  1、教师范读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

  五、分析理解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孙权典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操)、刘(备),终于成就帝业。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名家分析: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进悠长的历史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的沉痛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其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和人世的风风雨雨而消失,更添词人之感慨!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回想刘裕当年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气吞山河,势猛如虎!当年刘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业,现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镇守,天时地利,皆为我备,挥师北伐,光复中原,正当其时,但现实与愿望却相距甚远。)

  名家分析:此六句回顾南朝刘裕。赞扬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成就和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词人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英雄人物身后萧条的深深叹惋。

  小结: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叹英雄无觅;往英雄业绩,抗金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告诫韩佗胄

  名家分析: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后韩果兵败被诛)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名家分析: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名家分析: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六、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七、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风格:豪放悲壮

  八、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

  相同点:

  A结构:"地点+怀古"

  B意境:雄浑壮阔

  C主旨:托古喻今,追慕古代英雄,抒发内心忧愤之情。

  不同点:

  A抒情苏词:多直抒胸臆;

  辛词:多典故结合,蕴藏在其中

  B风格苏词:开阔明朗;

  辛词:激情愤世

  九、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课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并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都看过《射雕英雄传》?其中有两位男主人公——郭靖、杨康。他们的名字由何而来呢?是为了牢记北宋的“靖康之变”,记住力抗金兵。而到了南宋呢,金的侵略更是肆无忌惮,而统治者却采取了躲避苟安的态度,导致南宋偏安一隅的状态,比如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首,同学们来齐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投影,同时学生读)

  生答:“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师说:其实林生的这首诗只是当时无数怀古伤今的诗词中的一首,而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怀古伤今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板书题目)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怀古伤今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字

  1、学生读

  2、教师纠正读音、断句(注意“可堪回首,佛狸祠下”是bì,封狼居胥)

  3听录音,再次矫正发音,把握思想感情

  4、齐读(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三、鉴赏词作,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1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用一句完整的而简洁的话概括这五个典故。(对事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不是原文节选)

  1孙权败曹军2刘裕建政权3,刘义隆望敌而逃4拓跋焘击败宋文帝5廉颇老矣尚可战。

  这样我们就搞清楚了这首词所使用的典故。

  在对辛弃疾这首词评价的时候,有人说典故太多影响了人们的阅读,现在看来,我们同学并没有受到冲击,既有宏观尚的整体把握,又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很好!

  2、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首词的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

  我们也清楚词和诗经一样在题目的选择上往往选用它的第一句。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是我们这里有个明确的题目。那也就有了明确的主旨。再想想我们刚刚学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很明确的知道:

  (1).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怀古

  (2).在什么地方怀古?

  明确:京口北固亭

  3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大家刚才概括的典故,有几个典故是在京口发生的?

  明确:孙权和季奴

  只有孙权和季奴,其他三位是不是作者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啊。那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是和辛弃疾的身世联系起来的。

  诗歌中培养我们的想像和联想的能力,就必须要注意一个辐射点,在这首词中的辐射点就是:京口。

  如果脱离了想像这个辐射点,你们培养的那种想象力就是胡思乱想了。诗歌的想象力是很不好培养的。也就是这一点,我们知道了辛弃疾运用典故的功力。

  下面我们就来锻炼我们的诗歌想象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扬州路是个什么概念,是不是京口一个叫扬州的马路呢。(请同学回答)

  扬州和京口是同一个地点吗?大家注意一个“望”字。在京口望见扬州。一个望字就使诗歌的意境开拓出来,而不是局限在北固亭这个小亭子里面了,在这里作者可以联想很多东西,可以联想古今。因为一个望字就是作品有远近的概念,不是一个单独的点而是一个面了。这就是远近。就是词有了意境。

  (三)分析第一典故孙权

  1描写孙权的句子,齐读

  2同学对孙权非常的了解。可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胜过孙权的也不在少数,可作者为什么偏偏想起了孙权呢?

  联系知识及介绍:他在京口建立了吴郡,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

  3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这让我想起了辛的另一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想起了孙权,作者本是豪情万丈,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无处追寻了。但是,仅仅是英雄人物无处寻觅吗?作者无处寻觅的还有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答: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繁华景象,风流—英雄遗风)

  5当今,不仅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无处寻觅了,就连他们所创的英雄业绩,那种积极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也消失殆尽了,正如此时的南宋王朝。这到底是怎样的年代呢?穿插背景:

  6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呢?

  生答: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7总结:孙权(用意)——敬仰英雄,暗讽南宋

  (四)剩下4个人物,分组讨论,写出用意。(每组设置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写出用意)

  A刘裕

  (1)出生如何?

  (2)当年是何时,怎样的场面?

  (3)联系背景,说说词人对他的感情?

  B刘义隆

  (1)为何会失败?

  (2)影射什么事?

  (3)采用这个典故的目的?(希望当局采取什么政策?)

  C拓拔焘

  (1)佛狸祠怎样的景象?

  (2)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D廉颇

  (1)廉颇与作者有何相似之处?

  (2)下面我们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结尾它所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五)总结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2.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四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五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用典这个手法,现在来现学现用一下

  咏怀古迹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借用谁的典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六背诵

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激情导入——确定基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词人是南宋时期的。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时代,是一个让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泪的时代,有这样一位抗金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他是山东济南人。这个人,就是辛弃疾。那么,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辛弃疾吗?

  预设:他是个豪放词人,更是个爱国英雄(可结合课文注释和预习资料)

  教师补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联想的翅膀,倾听的耳朵,和辛弃疾一起登上北固亭,去聆听这位年已64岁的老人的心语,去感受他老当益壮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二、初读感知——明晓大意

  1.板块设计:本词也是一首怀古,所以整体思路就是通过怀一些“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情怀。所以,弄清楚哪些古事,什么情怀就能理清思路了。第一板块以问题“本词怀了哪些古代事?”为切入口,理清全词思路。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谢?

  4.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姑苏辙。

  师:请大家齐读全词,理清整首词的思路。

  生:齐读

  三、品读研究——体悟思想

  1、同学们,辛弃疾的词,在横溢的文采之上,还有一种让我们感奋的力量,这源自于他那拳拳的爱国心、报国志!其实,我们熟悉的南宋作家群何尝不都是这样:比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比如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比如文天祥的“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个人情感总是与时代、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学们,多读一些这样的诗文吧,让我们的灵魂也因此受到洗礼!

  2、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3、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5、讲读课文。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分两层。

  ①"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板书:

  孙权仰慕

  上阕怀古伤今向往刘裕感慨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②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③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④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板书:刘义隆告诫扬州路

  下阕评古论今忧虑佛狸祠廉颇壮心不已、壮志未酬

  四、配乐诵读——升华感情

  教师播放《十面埋伏》,学生先自由诵读,然后展示(如果学生诵读不到位,教师可以范读)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4、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作业布置——课后巩固

  1、必做:背诵全词并完成练习册1——8题

  2、选做:谈谈读完这首词后的感受,选为下周随笔题材

  3、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略)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附(板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用典引古事、古人喻今事、今人以抒怀

  孙权刘裕(当权昏聩)仰慕与向往

  刘义隆警告当朝

  佛狸祠愤斥偏安

  廉颇壮志未酬

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人教版高二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新授

  (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二)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三、总结: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四、作业布置

  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致空气》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的母亲》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敬畏自然》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杜甫诗三首》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鸿门宴》复习备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感受“月亮文化”》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等奖 成长的烦恼——活动课教案一等奖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示例 《荷花淀》教案一等奖 《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张洁《我的四季》教学设计 《犟龟》教学设计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教案一等奖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祝福》教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怀古诗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等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永遇乐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