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感受另一种文风——质朴、平易。《滕王阁序》《阿房宫赋》与本文都是记写建筑的,前两篇写得那样华丽,而本文却写得如此朴实,这与作者写作风格有关,当然也与记写的对象有关。这些都应在诵读中感悟体会。
二、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其巧妙的构思。其构思对思路的逐层深化,对主旨的逐步揭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仅如此,而且蕴涵深刻,这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理解有较大困难,教师可组织讨论,以突破其难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由瑰伟绝特的滕王阁、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引出黄冈城边简陋的小竹楼。多媒体现出清代金农的《山水册》(黄州新建小竹楼)画面,出示课题。这小竹楼里住着何许人?引出“作者简介”“背景材料”。(均用多媒体展示)
2作者简况及写作背景
展示资料时,教师强调王禹偁正直执著,恪守做人原则,不向权贵低头,以致“八年三黜”,一贬商州,二贬滁州,三贬黄州,就地取材建此竹楼。作者在这间竹楼中生活如何,看课文。
3范读课文
多媒体逐段展示课文,配音诵读,然后学生摹仿齐读一遍。
4自学课文,并讨论
参看注释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练习第二题,然后按核心探究题,分四人小组讨论。
核心探究题:全文除末段记写写作时间外,其余五段都是围绕竹楼展开的,分别介绍了哪些与竹楼有关的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5逐段赏析
第1段:竹楼新建之因。(注意文面所示的原因和隐含的原因的分析,捕捉“竹”的影子,了解衬托作用)
第2段:竹楼视听之美。(视之美注意“吞”和“挹”的赏析,听之美结合练习第四题赏析,朗诵精彩片段)
第3段:竹楼闲居之乐。(读书之乐强调“销遣世虑”,揽胜之乐强调回归自然,朗读精彩片段)
第4段:竹楼的诗人风韵。(引天下名楼的目的——鄙夷权贵,反衬竹楼风韵、作者志向)
第5段:为竹楼祝福。(四年奔波,人不如竹的慨叹,祝福竹楼不朽的隐含之义。在教学时亦可让学生从分析“岂惧竹楼之易朽”与“庶斯楼之不朽”是否矛盾入手)
(详见“板书设计”)
6聚零为整
多媒体板书设计展示完后,理出文章思路,把握其巧妙构思。
由物到人,由生活到志趣,由实到虚,由乐到淡淡的忧愁。
7诵读、背诵
8小结,布置作业(练习三、五、六)二、板书设计
线索内容提要思想感情构思
竹
楼竹楼新建之因:黄冈多竹,可代陶瓦明示就地取材
暗表爱竹之情
竹楼视听之美竹楼位置
竹楼之“视”远观
近览
竹楼之“听”宜听急雨
宜听密雪
宜弹琴
宜吟诗
宜下棋
宜投壶豁达自适的雅兴
竹楼闲居之乐
读书——消遣世虑
揽胜赏景
酒醒茶歇后送夕阳
迎素月
怡然自得的情趣
竹楼的诗人风韵天下名楼华美
吾所不取高洁不俗的志向
为竹楼祝福不惧竹楼易朽
庶斯楼不朽官场失意的淡忧实
(楼)
(生活)
(乐)虚
(人)
(志趣)
(淡忧)
2、《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
王宏兴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 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 王宏兴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着再来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吧。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因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
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苏轼为人旷达。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他的文风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
4.文章的格调不同。柳宗元的文章凄寒
,苏轼的文章闲旷。“文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文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较的两篇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文章的句子就可说明了。《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调,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最后,笔者想用两句话两篇比较的文章作结,“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有其殊”。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比较的必要了。以前,笔者教两篇文章时,不作过多的比较,现在想来,让学生比较一回,这两篇文章文章的学习,印象不是更深了吗?效果就更不用多说了。
作者邮箱: whx300@yahoo.com.cn
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词总结:
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四.补充理解:
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组内评价:
教师教态大方,语言表述清爽,课堂思路清晰,教学目标能有效完成。教学设计中有几处可以稍作改进:1、在请学生答题时多留一些时间,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思维程度并予以指导,从而发现更多的课堂资源;2、课件中,可以适当补充图片,以渲染意境,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4、《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把握诵读基调;
2.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志趣;
3.品味模仿,学习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散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作者是宋代诗人、散文家王禹偁(强调注音chēng)。与很多文人一样,王禹偁也有过贬官的经历,其官职升升降降,达15次之多,面对频繁的迁谪,王禹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禹偁在黄州新建的小竹楼。
二、文章研读
1.教师领读,初涉文本
2.定位寻读,感受形象
(1)作为黄州的地方长官,给自己修了一个什么样的竹楼(现在该称别墅了)呢?(第一段)
◆是如何修、在哪修的呢?
◆大家都这么修,就不嫌俗气?
◆陶瓦并非好瓦,竹瓦更是廉价,就不惧寒酸?
(2)竹楼修在哪?在竹楼中能看到什么?(第二段“夏”前)
◆竹楼修在什么地方?这个选址如何?(荒僻)
◆看到什么些景色,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啊?(悠远,心胸豁达)
(3)在竹楼中能听到什么?(第二段后半部)
◆为何只适宜听这些声音呢?下围棋与下象棋的声音有区别吗?(清静幽闲)
急雨、密雪:前者热烈却不令人烦燥,后者宁静却不失生机。
琴、诗:美在虚畅,听来若有若无;美在清绝,诵时陶性冶情。
围棋、投壶:没有象棋一般的厮杀,没有舞会一般的浮华。
◆这么多声音怎么还静呢?(以声写静)
(4)作者是如何在竹楼中活动的呢?(第三段)
◆穿戴像一个官吗?(“休闲”的隐士,有仙风道骨之气)
◆为什么不读《论语》呢?(真像现在的人“下班不谈工作”,《周易》是占卜算命的奇书,非专业书籍)
◆作者在竹楼中欣赏四周美景了吗?什么美景?(“见”能改为“望”、“饱览”吗?)
◆作者在竹楼中的活动?(在夕阳素月之下,喝酒品茗,静穆的夜色里,再无劳形之案牍,心间再无烦忧。)
3.指导朗诵,表现意境
(1)应用什么语速、口吻、心态来读呢?(舒缓的节奏、微醉的表情、豁达自适惬意闲居之趣、潇洒疏淡意境)
(2)学生三人(组)接力读文。
(3)教师对节奏处理的问题进行指导。舒缓的语气得通过停顿来表现。
A.4字短语,大多可以“二二”的节奏来停顿。也例外的如:“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虽然“二二”的停顿是很整齐均衡、富于节奏感的,但词组间的停顿还是应服从意义表达的需要,一般而言,主谓之间、谓宾之间是应该有停顿的。
B.对举的句组,用相似的句式表达相关的意思,形成一个和谐的、内蕴丰富的整体。在朗读时,句组内停顿要短。如:雉堞圮毁,榛莽荒秽。
(师)范读第二节。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敻,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4)学生划出前三节中的对举句后齐读。
4.披文入情,体味情感
(1)第三段说“消遣世虑”,在来小楼之前,他有什么样的“世虑”呢?(功名、平国治天下)
(2)作者的“世虑”消掉了吗?他做到了宠辱偕忘了吗?(举手表决后辩论)
反方论据推荐:
◆虽是对比,还没彻底忘记凡俗的名楼(“……则……矣”的句式体现出:惋惜、不屑与蔑视)
◆作者有意让时间不间断,规模化的铺排,有着强调其奔波不定的作用,暗示出:失意、无奈、淡淡的愤懑。(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3)教师点拨:宋人贬谪之后,不如唐人要么仍执著追求入,要么真心归隐,他们大多开始抱着“不必仕不必不仕”、“将仕将隐”的随缘自适的态度,并常将真正的内心世界掩藏,它们有着比唐人更深沉的人格理想的追求,有着比唐人看似狡猾却是无奈之举的生存智慧。而王禹偁尝自言“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面对贬谪,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他毕竟首先是位儒士,不论贬谪如何伤他的经世之心,他也无法彻底泯灭那份感人至深的淑世情怀。其“世虑”真个能在这个竹楼中“消遣”得了吗?真可谓是“借楼消愁愁更愁”啊!
(4)总结读法:注意情感的发展与变化。可读出失意、无奈、淡淡的愤懑。
(5)学生自读全文。
5.说古论今,评说志趣
(1)文中的这种矛盾与悲剧是必然的吗?(官本位思想,读书的价值取向单一)
(2)当代还有这种悲剧生存的土壤吗?
(3)你有当班***被贬的经历吗?或者以后面对贬,你的心态如何?
5、《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感受另一种文风——质朴、平易。《滕王阁序》《阿房宫赋》与本文都是记写建筑的,前两篇写得那样华丽,而本文却写得如此朴实,这与作者写作风格有关,当然也与记写的对象有关。这些都应在诵读中感悟体会。
二、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其巧妙的构思。其构思对思路的逐层深化,对主旨的逐步揭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仅如此,而且蕴涵深刻,这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理解有较大困难,教师可组织讨论,以突破其难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由瑰伟绝特的滕王阁、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引出黄冈城边简陋的小竹楼。多媒体现出清代金农的《山水册》(黄州新建小竹楼)画面,出示课题。这小竹楼里住着何许人?引出“作者简介”“背景材料”。(均用多媒体展示)
2作者简况及写作背景
展示资料时,教师强调王禹偁正直执著,恪守做人原则,不向权贵低头,以致“八年三黜”,一贬商州,二贬滁州,三贬黄州,就地取材建此竹楼。作者在这间竹楼中生活如何,看课文。
3范读课文
多媒体逐段展示课文,配音诵读,然后学生摹仿齐读一遍。
4自学课文,并讨论
参看注释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练习第二题,然后按核心探究题,分四人小组讨论。
核心探究题:全文除末段记写写作时间外,其余五段都是围绕竹楼展开的,分别介绍了哪些与竹楼有关的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5逐段赏析
第1段:竹楼新建之因。(注意文面所示的原因和隐含的原因的分析,捕捉“竹”的影子,了解衬托作用)
第2段:竹楼视听之美。(视之美注意“吞”和“挹”的赏析,听之美结合练习第四题赏析,朗诵精彩片段)
第3段:竹楼闲居之乐。(读书之乐强调“销遣世虑”,揽胜之乐强调回归自然,朗读精彩片段)
第4段:竹楼的诗人风韵。(引天下名楼的目的——鄙夷权贵,反衬竹楼风韵、作者志向)
第5段:为竹楼祝福。(四年奔波,人不如竹的慨叹,祝福竹楼不朽的隐含之义。在教学时亦可让学生从分析“岂惧竹楼之易朽”与“庶斯楼之不朽”是否矛盾入手)
(详见“板书设计”)
6聚零为整
多媒体板书设计展示完后,理出文章思路,把握其巧妙构思。
由物到人,由生活到志趣,由实到虚,由乐到淡淡的忧愁。
7诵读、背诵
8小结,布置作业(练习三、五、六)二、板书设计
线索内容提要思想感情构思
竹
楼竹楼新建之因:黄冈多竹,可代陶瓦明示就地取材
暗表爱竹之情
竹楼视听之美竹楼位置
竹楼之“视”远观
近览
竹楼之“听”宜听急雨
宜听密雪
宜弹琴
宜吟诗
宜下棋
宜投壶豁达自适的雅兴
竹楼闲居之乐
读书——消遣世虑
揽胜赏景
酒醒茶歇后送夕阳
迎素月
怡然自得的情趣
竹楼的诗人风韵天下名楼华美
吾所不取高洁不俗的志向
为竹楼祝福不惧竹楼易朽
庶斯楼不朽官场失意的淡忧实
(楼)
(生活)
(乐)虚
(人)
(志趣)
(淡忧)
6、《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方法 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习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配乐诗朗诵
指名读:
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须大胆梦想。当然实现梦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须保持一种愉快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这样你才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利走向成功。 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体验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由于对认识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学生举例:
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 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 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分小组讨论)
复习过程
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知识
2、复习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议论
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说: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
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6、练习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
点拨:语言内容主旨
A文体都是“记”。
B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作者同为贬官,但对贬官的态度不同。
C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屏幕显示)让一名学生读: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学生举例:
依据问题,分行思考,选代表作答:
1、《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伧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2、《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中的“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学生动笔:
小结:
同是写景抒情,但主旨不同,文笔也不同,愿与作者的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阅读理解学生习作 了解所学过的古代文体完成目标。
写作技巧的点拨完成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完成目标2。
练习
布置习题:
练习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 稻粱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芬芳诱人,那工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7、《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感情饱满真挚,语言清丽自然,骈散结合,于整齐之中见参差,和谐流畅,适宜诵读。所以,教学此文要以反复诵读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面对贬谪所表现出的方正高洁的气节、澹泊宁静的心态、豁达自适的胸怀,体会文章语言特色。(读——悟——品)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面对贬谪所表现出的方正高洁的气节、淡泊从容的心态、豁达自适的胸怀。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面对贬谪所表现出的方正高洁的气节、淡泊从容的心态、豁达自适的胸怀。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体会文章清丽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岂惧竹楼之易朽?”与“度斯楼之不朽。”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
预习要求:了解作者;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方法:诵读与赏析结合。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黄州”这个地名,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公元1082年,北宋文豪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前后《赤壁赋》和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然而,你也许不知道在苏轼之前的公元999年,另一位北宋文学家也曾因直书史事而被贬至黄州,并且,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篇抒怀佳作。那位文学家叫王禹偁,那片佳作叫做《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王禹偁,走进他的黄州竹楼,去欣赏竹楼的美景,体悟作者的情怀。(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2、抽查课文诵读情况:
请两到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其余学生听读、并指出错误之处。
全班齐读课文。
3、师生共同解决预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疏通文意过程中的不解之处。)
三、解读课文,体会文章意蕴,理解作者情怀。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我们从《兰亭集序》中读出了王羲之对生命的思考,从《阿房宫赋》中读出了杜牧对统治者的忠告,从《滕王阁序》中读出了王勃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那么我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心境与感情。
学生读后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谈谈自己对文章所表现的作者情感的理解),要求能够结合文中具体语段或语句进行挖掘分析,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或发表不同观点,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心境与感情。
适时引导。学生讨论:
1、课文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竹楼视听之美时,为什么略写所见之景,而侧重于从听觉角度来写声音?(从声音角度更能体现竹楼的独特之处,由于竹的共鸣效应,竹楼里的音响效果不同寻常,作者认为这些和谐宜人的美妙声音“皆竹楼之所助也”,体现作者对竹楼的喜爱,及作者恬淡高雅的志趣;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竹楼环境的清幽宁静,这正是作者选择在“雉堞圮毁,蓁莽荒秽”的偏僻角落里修建竹楼的原因所在,那就是——寻求宁静,可见作者虽身处困境,心灵却依然平静,表现了作者在困境中持守高洁的气节和处变不惊、淡泊宁静的心态。)
2、从课文第三段中,我们从作者的闲居生活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形象?(闲居所著之装——身披鹤氅,头戴华阳巾,俨然隐居之示。闲居之乐——读书,赏景,饮酒,品茶,送夕阳,迎素月,这样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超然尘世之外,与自然为伍,与日月相伴的作者形象,却看不出一丝遭贬谪的落寞与凄凉,表现出作者身处逆境而豁达自适的乐观情怀和对名利纷扰、富贵宦达的厌弃。身落尘网里,新在从容中。)
3、在课文第四段中,作者将自己的竹楼与四大名楼作对比的意图何在?(以楼明志。四大名楼高大华丽,却是藏污纳垢之处,我之竹楼虽然简陋,却尽显高雅;声色歌舞乃昏庸权贵和俗夫之事,非骚人之事;骚人自当持守高洁。于对照之中,再显淡泊的志趣。)
4、在课文第五段中,“岂惧竹楼之易朽乎?”与“庶斯楼之不朽也”是否矛盾?其中蕴涵了作者增样的感情?(“岂惧竹楼之易朽乎?”是埋怨之语,四年之间,奔走不暇,可谓命运多舛,透出作者淡淡的无奈与哀怨;也是旷达之语,虽命运多舛然居竹楼一日,就当持守淡泊清雅一日,不必忧虑竹楼之朽。“庶斯楼之不朽也”则是对后人的深沉嘱托,也是旷达语。天下际遇坎坷却不肯流于世俗,不肯丧失品格的贤士很多,竹楼为我所建,也是为天下同命运的贤士所建。若后人知我修建竹楼的良苦用心,修葺使它不朽,则意味着不以屋喜,不以己悲的贤士品格不朽。这样,无论“我”今后命运如何,都可告慰于心了。作者力图以自己在艰难中对淡泊清高的执着去感动天下贤士,使得这种品格得到升华。——竹楼不朽,贤士的精神不朽!)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小结:(课件)
竹楼之美美在宁静(环境幽静心灵宁静)
竹楼之乐乐在雅趣(心归自然远离尘俗)
竹楼之雅雅在高洁(环境幽雅为人儒雅志趣高雅)
身处逆境淡泊从容庄重高洁
四、赏析文章艺术特点。
(一)体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生讨论:同样是在黄州,同样是遭贬谪的命运,同样是豁达自适的胸怀,苏轼寄情于雄伟壮丽的赤壁,而王禹则对黄州遍地生长的竹子情有独衷,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竹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实在不是一种平凡的植物,它常常作为倚重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于潜僧绿筠轩》)郑板桥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郑板桥集补遗》)千古以来文人雅士,多乐以竹为对象吟诗作文作曲绘画,表现狷介人格,展露隐逸意趣。王禹偁被贬黄州,而其地多竹,这就自然地使他借竹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叹。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竹、赞美竹,而是描写以竹所构建的竹楼,竹楼既是作者的栖身之所,也是他的“心灵宅宇”。
我们将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这种抒情的方式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心志,比起直接抒情明志更显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你还能举出几例吗?
学生举例,并就例子做简单分析(借助什么事物,表达什么感情)
教师课件展示示例
(一)《画菊》南宋故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二)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卜算子•咏梅①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二)赏析文章清丽自然、和谐流畅的语言风格。
那么,本文除了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之外,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突出特点吗?请同学们诵读课文2、3段,说说文章语言特点。(要求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教师引导:可以联系本单元所学文章进行比较,发现其异同点。
参考:共同点:都运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整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参差有致,自由流畅。不同点:《兰亭集序》和《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的语言清新雅致,朴素自然;《阿房宫赋》和《滕王阁序》的语言则是极尽铺排,辞采华美。
小结:
清丽自然的语言.(与竹之素淡高雅相契合)
骈散结合的句式.(整齐和谐之中见参差,使语言更加自由流畅.)
五、布置作业。
自选一种物象,挖掘其象征意义,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随笔。
8、《小石潭记》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走进文本,营造、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启迪想象,增强感悟,了解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大家还记得《江雪》这首诗吗?我们一起背一遍好吗?
引入: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茫茫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一颗孤寂落寞的灵魂,一个洁净绝美的世界。这,就是柳宗元给我们带来的。今天,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善感的心灵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二、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想起一首音乐。我初中读《小石潭记》,很喜欢,读起来,就像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流淌。我想请大家轻轻朗读课文,看看作家如水的文字是否会引起我们心中的共鸣。
1、听到你心灵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有答二胡、小提琴、古筝的。散的、零碎的皆可,重在感受。)
2、那你们是从文中哪些语句读出的?
3、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4、点击大屏,介绍柳宗元生平。师补充介绍:柳宗元是个非常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和他们同去的还有67岁的老母亲和两个弟弟,到永州后他们没有地方住,寄宿在一家寺庙里。不到半年,母亲便离世了。他的政敌仍不放过他,对他进行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后又遭遇火灾。一个正当盛年又颇有才华的他,只能忍受着孤独凄苦,这一贬,就是十年!《江雪》中“独”字正是他,一个失意文人的写照。你现在能理解文中所说的“乐”与“凄”了吗?
5、师小结“乐”与“凄”:清脆悦耳的水声泠泠作响,自由自在的鱼儿无忧无虑地游乐,优美的景色的确能使人忘却苦恼,而被贬的孤独、苦闷之情却是难以排遣的,可谓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置身在这幽清寂寥的环境里,作者是更加抑郁难受。如果说李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那柳宗元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所以,这首曲子是看似喜,实质悲,淡淡的喜,浓浓的愁,它缓缓地从心底流出。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含蓄的感情。(板书:凄苦悲凉的情感)
配古典的古筝曲,生齐读课文。
三、简评学生的朗读,过渡:读课文时,你的眼前有没有出现一幅画?画里有哪些景物?
(鱼、石、竹、藤蔓……)
你能根据课文,选择最令你神往的景物,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幅画面来吗?
我来带个头。如“树”、“蔓”两个字。我仿佛看到水中竹影晃动,嫩绿的藤条上小鸟振翅而歌,猛然一声长鸣,小鸟飞跃而起,藤蔓晃悠起来,碰撞到其他的藤蔓,一起摇曳。满目苍翠的竹树藤蔓,有的交织在一起,有的覆盖在石头上,有的轻轻摇晃着,阳光透过缝隙射到竹叶上,晶莹剔透的水珠闪耀着七彩的光。
同学们知道我是根据文中的哪句话展开想象的吗?你也能试试吗?
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学生:
讲到鱼时,问:鱼儿为什么不动?又为什么“远逝”?发挥想象。为什么写日光?
明确:明写鱼,暗写水,动静结合,光影谐调,构成一个纯净的世界。
指导朗读,复齐读。
讲到石时,讨论:作者为什么称这个潭为石潭呢?“秀竹潭”“清水潭”“欢鱼潭”不行吗?
找出全文与石有关的语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为坻、为屿……”)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有没有暗写石的?(“如鸣佩环”:写出水声的清越;“凄神寒骨”:石的冰凉侵入骨髓,但这里的凄寒更是作者悲凉的心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结:《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清新淡雅里蕴涵着作者深沉的愁思,融汇成一幅情景交融的淡水墨画。(板书:寓情于景的写法)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请其余同学一起看大屏,共同欣赏。
四、简评朗读。过渡:假如要拍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如何把握镜头?请小组合作,组成一个摄制组,沿着作者的路线走一走。
“篁竹”用远镜头,拉近到潭,渐近到特写镜头:潭中鱼,然后再把镜头拉远,望潭之源。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游。第一段移步换景,第二段是定点特写,好一个清晰的游踪。(板书:游踪清晰的顺序)
五、对照大屏的提示,背读课文。
六、拓展,布置作业:今天,我们通过柳宗元欣赏了幽静冷寂的小石潭,借小石潭了解了柳宗元失意孤寂的心情。怀才不遇,抱负难施,中国古代文人有太多这样的遭遇。(点击大屏,出示韩愈、刘禹锡等人的有关诗句)韩愈被贬潮洲,我们不难读出他的抑郁和不安,刘禹锡被贬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无限辛酸无限泪。但他相信,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
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资料,去解读失意文人,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和坚韧。
9、《小石潭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6、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目标2、目标4、目标6
教学难点:目标2、目标5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走近柳宗元
1、由唐诗导入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古代文人多磨难)
2、转换并引入作者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曾巩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第二环节:走近小石潭:
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朗读)
(要求: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2)、听录音朗读。
(3)、上下桌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这是一个的小石潭。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树木青葱、群鱼戏水、水清见底、源头曲折、岸势崎岖……)
第三环节:走进文本
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第四环节: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从众多的古代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3、作业设计:
A.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
B.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苗乡侗寨一处景致记下来吧!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曾巩王安石。↘《永州八记》
↓
《小石潭记》
↓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隔、闻、伐、取、见水(清)石(奇)比喻凄神寒骨
树(美)鱼(乐)(静—动)悄怆幽邃
(移步换景)(侧面描写)(幽深冷寂)
↓↘↙↓
(乐)寓情于景(忧)
一切景语皆情语
(贵州省黎平县敖市中学:曾坤)
10、《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杨扬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识记文学常识、理解文章主题。
3.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2.能够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两位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与民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复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对重点文言语句的理解赏析能力。
3.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引入本课学习。
二、复习内容
知识点梳理:(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读《岳阳楼记》回答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2、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6、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7、“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8、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
9、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11、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读《醉翁亭记》回答
12、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13、写山间早晨、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14、写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15、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6、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17、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
(六)、名句背诵:
1、表现作者的远大抱负:
2、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
3、洞庭湖月夜美景:
4、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
5、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
6、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句子:
7、迁客骚人因己而悲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1、两篇散文语言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2、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下联:
3、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状元之星》61页第6题73页第3题
11、《黄州快哉亭记》(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
3、了解作者逆境中自勉的精神境界,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逆境中自勉的精神境界,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略
二、推进新课
作者及背景简介
1、异义词
(1)江出西陵
方义:指长江
江
今义:泛指一切江河
(2)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古义:指他的内心
其中
今义:指那里面
(3)窈会计之余功
古义:指征收钱粮等公事
会计
今义:指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4)将何往而非病
古义:忧愁,不快乐
病
今义:身体不适
2、活用词
南合湘、阮,北合汉、汅(南、北,名词作状语,在南面、在北面)
而余兄于瞻名之曰“快哉“(名,为动用法,为。。。。命名)
西望武昌诸山(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草木行列(行列,名词作动主词,成行成列)
亦足以称快世俗(称快,使动用法,使。。。。称快)
将蓬户瓮片无所不快(蓬、瓮,名词用作动词,用篷草当作。。。。,用瓮当作。。。。
动心骇目(动、骇,动词使用法,使。。。。震动,使。。。。惊骇)
3、倒装句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介宾结构后置)
今乃得玩之凡席之上(介宾结构后置)
快哉,此风(主谓倒装,应为“此风快哉”)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介宾结构后置)
将何往而非病(宾语前置)
4、判断句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者也,表判断)
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这所骋骛(无判断标志)
5、多义词
以览观江流之胜(来,表目的)
亦足以称快世俗(用来,介词)
以不以物伤性(因为,介词)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把,介词
振之以清风(用,介词)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筑建,动词)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当作,动词)
为
楚王之所以为杀(认为,动词)
乌睹其为快也哉(是,动词)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表因果关系)
举目而定(表顺承关系,就)
而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表转折关系,可是)
而沉乎濯长江之清流(表递进,更)
三、小结
四、而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写记的功辙。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那么,本文是如何反映出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的?
二、推进新课
师: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生:(1)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2)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
(3)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4)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师:第一段是从什么事物写起的?
生: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
师:其目的何在?
生: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师: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生“奔放肆犬”——“其势益张”——“波流浸瓘”
眼界与心境:始宽——渐宽——全开
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师: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生: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师: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生:(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江面景观、岸上风光)——板
(2)方人流风足以怀想——板
师: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何在?
生:(1)登亭所见,今人快哉(原文: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2)凭吊历史遗迹,感受古人流风余韵,足使世俗之人称快(原文:亦足以称快世俗)
师:作者的忧乐标准是什么?
生: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文章中心句)
师: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生:关键在心态。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师:俗话说“诗有诗眼”,那么文也应当有文眼!本文文眼是什么呢?
生:快。
师:“快”字指的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来理解呢?
生:(1)观景揽胜之“快”
(2)记事讽刺之“快”
(3)即事抒情之“快”
(4)因情说理之“快”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细绘江水
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建亭目的及命名
总写亭中所见
江面景观
以“快哉”命名的原因原因一:可以览胜
岸上风光
可以吊古原因二
交代“快哉”来历,引出对“风”的议论
以“快哉”二字抒发引出士人处世态度的议论
以张梦得为例点明主旨
吴日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