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森林》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海底森林》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25 18:40:15

《海底森林》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海底森林》教学设计

  河北省泊头市第四中学 李长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

  2、欣赏神奇美丽的环境描写,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多种形式的品读中合作探究,感受作者能把“科学和文学结合得非常巧妙”的艺术魅力;

  2、进一步学习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2、体验人物形象之美。

  教学重点:欣赏神奇美丽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法,讨论辨析法 点拨训练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深海图片,及教师简短的导语,引入新课)

  面对大海,一代枭雄,军事家,诗人曹操抒发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感慨

  面对大海,著名诗人海子写下了: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美句

  大海总是给人太多的悠远的遐思和神秘的吸引。

  二、明确全文学习要点

  1、神奇多姿的环境描写 2、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

  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丰富奇特的想象

  三、揭示本文学习任务

  1、感知梳理

  2、品读赏析

  四、阅读助读资料展示

  (1)作者作品,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年-1905年),于1828年2月8日,生于法国南特。他的家族有航海传统,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写作。童年时期,他曾私自出走到一艘商船上,企图随船出海,但被发现送还父母,从此更被严看管;他为此向父母保证以后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他一生创作了上百篇科学幻想和探险小说其中有64部长篇科学幻想小说,两部中短篇集。

  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科学幻想小说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此外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 《从地球到月球 》 《十五岁的船长》 《天边灯塔》等。

  (2)对作者的评价

   “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 “科幻小说之父”。

   “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3)《海底两万里》故事梗概,

  1866年,人们发现海中有一个比鲸还大的怪物,它接连不断地撞沉了好几艘海船,引起人们极大的 震动和恐慌。为了揭开海怪之谜,身为博物学家的阿罗纳克斯参加了追捕海怪的活动。出乎意料的是阿罗纳克斯不慎落入水中,反被怪物救起。这时他才知道所谓怪物原来是一艘潜水艇,名为鹦鹉螺号艇长叫尼摩。后来阿罗纳克斯和同伴乘坐这艘神秘而奇特的潜艇,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程中,游历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看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最后阿罗纳克斯逃离了潜水艇,世人才知道这个秘密

  (4)人物及主要情节介绍。

  主要人物

  尼摩船长:是个身世不明之人,他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

  阿罗纳克斯:博物学家

  龚赛伊:“我”的仆人,生物分类专家

  尼德•兰:捕鲸手

  主要情节介绍

  漫步海底平原,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帝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等

  五、初读印象•一线串珠板块

  1.积累字词

  2.初读感受,梳理情节

  “我”看到了什么?

  “我”经历了什么?

  六、再读撷英•滴水藏海板块

  选出文中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七、三读赏析•美点分享

  名著赏析 以“我读《海底森林》,我--------------------------------------------。赏析

  (温馨提示:可从小说的要素,文章的写法技巧,具体的内容,文学的欣赏等等角度去说。

  八、文我相契•我思飞扬板块

  走进梦幻工作室

  以“这就是我的王国------”开头,展开想象,可下海傲游,可入地探索,可宇宙翱翔•••••• ,自由创作,写一个小片段,展示你幻想的天赋和魅力。字数不少于150字

2、《森林中的绅士》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正确把握课文对豪猪的描写,总结出豪猪的特点。

  2、领悟关于人类生存的启示。

  教学重点:总结出豪猪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关于人类生存的启示。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认识豪猪,简单介绍。

  师:在你的眼中,绅士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

  解释什么叫绅士。(媒体出示)

  旧指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

  森林中的绅士是谁?

  预设:豪猪。

  有一种动物叫豪猪,它的身体肥胖,头部长的像老鼠,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从背部到尾巴都长满了黑白相间的棘刺。每当豪猪遇到危险,会立刻竖起一根根的刺,以用来吓阻敌人。如果敌人仍要进一步逼近的话,它就会转身倒退冲向敌人,与敌人搏斗。豪猪的一切生活方式,连它的战术在内,都是典型的绅士式的。那么为什么要把它称为森林中的绅士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茅盾的这篇《森林中的绅士》。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下作者。

  2、作者简介。

  矛盾,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他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追求》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踱duó潇洒钦佩qīn瞌睡kē挨打ái摇曳yè收拢lǒng掩蔽bì顷刻间qǐng

  笨拙zhuō

  得天独厚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待人接物

  知难而退优游自在无病呻吟方正持重

  开火车朗读,

  2、作者为什么称豪猪为“森林中的绅士”?

  三、品读语句,研读赏析

  1、作者为什么称豪猪为“森林中的绅士”?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圈画出来。

  齐读句子,体会豪猪的特点并总结。

  提示:

  ①“它的潇洒悠闲,实在也到了殊堪钦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一个整天,很有教养似地边走边哼,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

  突出表现了豪猪的生活方式悠闲自在,逍遥自得,颇具绅士风度。

  ②“它躺在树枝间,从容自在地啃着树皮,啃地倦了,就打个瞌睡;要是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栽下来,那也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

  能吃能睡,甚至边吃边睡,吃、睡均从容不迫,豪猪的憨态跃然纸上。

  ③“它从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拼命低着头(还是为的保护鼻子),倒退着走,同时猛然挥动尾巴,这样‘背进’到了最后一棵树,它就笨拙地往上爬,爬到了相当的高度,自觉已无危险,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来,好象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

  笨拙的样子令豪猪更可爱了,而大敌当前却仍不忘记,可谓从容镇定。

  (可引导学生抓住豪猪的特点:待人接物的方式、战术、无病呻吟等。)

  小结豪猪特点。

  板书。

  四、体验与反思

  拥有得天独厚的刺的豪猪应该生活得很幸福吧,是不是这样呢?结果怎样?

  齐读第10节。

  体会豪猪因懒散、安于现状、不求上进而走向灭亡的必然结果。

  2、作者写本文仅仅是让我们喜欢豪猪这种动物吗?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其实人也是一样,如果不求上进、安于现状,就会被社会淘汰。(板书)

  提示:(对濒临灭绝的担心,对懒散悠闲生活方式的不满。)

  五、拓展延伸:

  1、学习本文后,豪猪的命运让你产生那些联想?

  联系人生和竞争激烈的社会让学生自由讨论。

  六、作业设计:

  至少运用下面的四个词语说一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或启发。(100字左右)

  得天独厚方正持重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待人接物知难而退优游自在无病呻吟

3、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姜堰 张桂喜)

4、<<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

  A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鲍峡镇东河中学张自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绝句和律诗的相关知识

  2.掌握并学会古诗中的名句

  3.学习通过朗读体味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名句的含义。

  2.课型及思路

  (1)课型:朗读

  (2)教学思路: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扣诗中的名句,进行赏析,理解诗句的含义并学会正确运用。深读诗歌体味作者的表现技巧。

  三教学准备

  1.教具

  录音机、磁带

  2。多媒体课件

  (1)课件:VCD光盘

  (2)有关杜甫、陆游、杜牧、文天祥的生平简介。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1)导语

  (2)板书课题、学生自渎古诗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

  明确:看幻灯片(投影)

  二自学第一首古诗思考

  (1)听配乐朗读

  (2)自渎并感知两首诗的内容

  (3)结合注解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含义

  (4)试赏析古诗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反馈

  1.点名读诗句、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明确:听录音

  2.诗中重点字词

  国破深恨别家书簪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3解析诗句含义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4赏析古诗(你认为这首诗哪几句好?说说为什么?)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5拓展:品味古诗,是将其改为一篇优美散文?或根据自己在校生活感触仿写诗句:家书抵万金。

  6试背诵古诗

  五同法自学第二首诗

  1投影写作背景、学生自学

  2重点讨论:读完古诗后你感觉作者笔下的“秦淮夜景”是怎样的?请谈一谈。

  3“商女不知亡国恨”在诗中的作用?

  4为什么选取《后庭花》让歌女唱呢?

  六学习小结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七作业

  1.课后练习题1、2。

  2.朗读背诵古诗

  3.试根据课文写法,观察家乡某一处美景写一篇小散文。

  板书设计

  1.读,通诗句

  古诗四首2.读,明诗意

  3.读,感诗情

  4.读,赏诗景

  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3、感受伟大的父母心。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三、教具准备:

  歌碟《妈妈,再爱我一次》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听歌<<妈妈,再爱我一次>>闭上眼腈,在歌声中再一次体会一下浓浓的母爱。2、自主学习: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思路。3〉读课文后试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4)找出课文中你认为不足的地方。

  3、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2)班级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4、交流反馈:

  1)对下列词语读准字音,并解释。濑户、酬谢、舱身、失魂落魄、无精打采、一妥百妥。

  2)概括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精彩语段

  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并说明原因。

  ③、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Δ提供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他时?

  2、送走孩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五、课后小结:

  1)内容小结: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事,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片崇高的心,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2)方法归纳: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应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六、课外延伸:

  1)请讲一些关于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2)口头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

  七、作业: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

  (一波)送来大儿子

  父母的心儿子换大儿子

  (三折)女儿换儿子

  索回女儿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C《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善、会、备、意”等文言实词和“但、然、虽”等文言虚词,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在次基础上突出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

  4、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生动细腻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课型:

  阅读课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课时应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语感。因此课堂上要重视文章的诵读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课时准备:

  1、多媒体或投影仪、光碟、课件。

  2、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1、多媒体播放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2、师生对话。

  3、学生看课下注释,师板书课题。

  4、作者简介:①生试说②师点评补充③明确:看投影.

  二、新课探究

  1、读通课文

  1)自由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生生互动:同桌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误读。

  3)听媒体读,注意:正音、停顿、语气、感情。

  4)师生互动:生读师评,师读生评。

  5)、集体朗读。

  2、读理解课意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2)、自主活动: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查找工具书。

  3)、师组织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4)、明确:看投影参考译文。

  3、读熟悉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第2、3、4段思考。

  A、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

  B、这么多的声音来自几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有侧面的描写,请找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2)研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思考:

  A、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B、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3、读赏析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说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4、读感悟课文感情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体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5)读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

  浏览课文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三、课外拓展

  本课我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那么除了口技大家还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1)、学生自由说。

  2)、明确:师展示课件

  读蒲松龄的《口技》比较异同?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课后习题2、3、4。

  五、板书设计

  1、读  通其文

  2、读  解其意

  口技  3、读  赏其景

  4、读  感其情

  5、读  明其法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D《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文中阐述的深刻道理。

  2、让学生养成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文中的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光盘。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情景导入

  1、导语

  2、板书课题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释题

  指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媒体投影

  2、作者简介

  点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

  3、故事简介

  学生试简述

  师点拨

  明确:投影

  三、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思考

  1、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并借助工具书、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2、请你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并说明缘由?

  3、请划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词或句子。

  4、请指出文中不合理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1、听配乐朗读课文(光碟)。

  2、小组讨论释疑。

  3、班级共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五、交流反馈

  1、语词积累

  骈槽枥粟食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2、实词和虚词理解

  实词:千里马伯乐辱骈槽枥称一食食马者千里之能外见等策之道尽通执临材鸣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虚词:而之故虽以或其安邪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3、难句释义

  一食或尽粟石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骈死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4、疏通文义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5、课文脉络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6、文蕴道理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六、课时小结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七、课堂延伸(读韩愈的《师说》)试说与本文的异同?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八、作业

  1、课后习题:二、三、四。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千里马世有伯乐,

  马说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伯乐而伯乐不常有。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5、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充满奇思妙想,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突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尝试过专题探究。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独立选题,怎样的题目是一个好题目,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晰明确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能够从阅读中发现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提炼整合形成专题探究的选题。

  四、教学重难点

  发现学生在选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选题过大、过空等),引导学生围绕选题的原则,修正选题。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后,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小说情节。

  设计意图:回顾小说内容,重温经典情节。

  (二)、初步拟题

  1.小组内部交流彼此制作完成的思维导图《我的好奇和疑惑:<海底两万里>》,看一看彼此的兴趣点、疑惑点是什么。

  2.交流之后,每人围绕兴趣点或疑惑点拟一个专题探究的题目。

  3.小组交流,选出一个认为最能代表小组水平的,板书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依据自己和同学的阅读成果,初步形成自己的探究专题。

  (三)、了解选题原则,修改选题

  1.教师在投影上出示选题原则:“小”而“实”。并结合教材上提供的三个选题,讲解选题原则。

  2.基于选题原则,带领学生修改黑板上的几则选题。

  3.学生自主修改选题,修改完成后,全班分享,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选题原则,通过集体修改、自行修改两个步骤,完成专题探究的选题。

  (四)、布置任务

  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探究专题(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班级集体修改的,也可以是教材上的专题),自行搜集材料,结合原著,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形成文字稿。

  设计意图:探究选题,为第三课时做铺垫。

  (五)、板书

  《海底两万里》专题探究选题

  “小”而“实”

  (板书学生的初次选题及修改后选题)

6、《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2分析《海底两万里》的科学与幻想结合的特点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与故事,体验海底世界的美丽

  3.激发学生敢于幻想的热情及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并运用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学初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板书)——,《海底两万里》。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

  1.这本书你首先要了解哪些内容?

  本书作者背景,主要内容,主要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本书。

  二.走近名著。

  1.简介作者。大家都知道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谁,法国科学家。儒勒凡尔纳。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很多,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他

  2.课件出示:儒勒凡尔纳的简介。指名读。

  儒勒凡尔纳(1825到1905)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父亲是一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是法国科幻小说家,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的奠基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一生共完成104部作品,他的作品幻想大胆真实,知识丰富,涉及面广,堪称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大百科全书。代表作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球旅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气球上的五星期》是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还有系列丛书《奇异的旅行》包括(课件出示书名三部曲)

  3感知全书,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吗?

  这部小说叙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尼摩船长在大西洋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在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洋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4感知人物:

  四个人

  尼摩——鹦鹉螺号船长

  孔塞伊——教授,仆人热衷分类;

  尼德兰——捕鲸手,加拿大人。

  5初步感知:

  凡尔纳科学幻想世界中的海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美——奇——险。就像尼摩船长所说。您将到神奇的世界中漫游,震惊,奇怪。将是你心情惯有的状态,那不断呈现在您眼前眼前的奇异景象会使人百看不厌,从这天起您将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您将看见世界上除了我和我的同伴之外任何人都没有看见过的东西,由于我,我们的星球将把它最后的秘密献给您。就让我们随着鹦鹉螺号潜水艇一起走进这奇异的海底世界吧。

  三走进名著

  以“美丽画面吸引我”,“奇异世界感动我”,“惊险场面震慑我”为说话主题,把你的感受说出来,也可以朗读你喜欢的文字。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出读书方法,如批注法,朗读法,画图法,摘抄法,边读边感受法,和他人交流法提问法等等。如汇报“大战章鱼”一节,引导观看影片,指出读书方法中的文字与画面的交替欣赏法。情节的惊险是《海底两万里》的一大特点,通过视频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惊险美,视频欣赏也是了解名著的一种方式,但是视频美还不如文字美,文字更能带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四总结交流这本科幻小说的特点:科学性,丰富的海底知识,绮丽的幻想,具备小说的特点。

  五走出名著。

  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地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尼摩船长说,人类社会进步的太慢了.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中描写的大同小异,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令人读起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这也正是《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经历100多年仍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原因。

7、《海底森林》教学设计

  河北省泊头市第四中学 李长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

  2、欣赏神奇美丽的环境描写,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多种形式的品读中合作探究,感受作者能把“科学和文学结合得非常巧妙”的艺术魅力;

  2、进一步学习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2、体验人物形象之美。

  教学重点:欣赏神奇美丽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法,讨论辨析法 点拨训练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深海图片,及教师简短的导语,引入新课)

  面对大海,一代枭雄,军事家,诗人曹操抒发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感慨

  面对大海,著名诗人海子写下了: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美句

  大海总是给人太多的悠远的遐思和神秘的吸引。

  二、明确全文学习要点

  1、神奇多姿的环境描写 2、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

  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丰富奇特的想象

  三、揭示本文学习任务

  1、感知梳理

  2、品读赏析

  四、阅读助读资料展示

  (1)作者作品,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年-1905年),于1828年2月8日,生于法国南特。他的家族有航海传统,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写作。童年时期,他曾私自出走到一艘商船上,企图随船出海,但被发现送还父母,从此更被严看管;他为此向父母保证以后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他一生创作了上百篇科学幻想和探险小说其中有64部长篇科学幻想小说,两部中短篇集。

  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科学幻想小说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此外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 《从地球到月球 》 《十五岁的船长》 《天边灯塔》等。

  (2)对作者的评价

   “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 “科幻小说之父”。

   “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3)《海底两万里》故事梗概,

  1866年,人们发现海中有一个比鲸还大的怪物,它接连不断地撞沉了好几艘海船,引起人们极大的 震动和恐慌。为了揭开海怪之谜,身为博物学家的阿罗纳克斯参加了追捕海怪的活动。出乎意料的是阿罗纳克斯不慎落入水中,反被怪物救起。这时他才知道所谓怪物原来是一艘潜水艇,名为鹦鹉螺号艇长叫尼摩。后来阿罗纳克斯和同伴乘坐这艘神秘而奇特的潜艇,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程中,游历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看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最后阿罗纳克斯逃离了潜水艇,世人才知道这个秘密

  (4)人物及主要情节介绍。

  主要人物

  尼摩船长:是个身世不明之人,他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

  阿罗纳克斯:博物学家

  龚赛伊:“我”的仆人,生物分类专家

  尼德•兰:捕鲸手

  主要情节介绍

  漫步海底平原,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帝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等

  五、初读印象•一线串珠板块

  1.积累字词

  2.初读感受,梳理情节

  “我”看到了什么?

  “我”经历了什么?

  六、再读撷英•滴水藏海板块

  选出文中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七、三读赏析•美点分享

  名著赏析 以“我读《海底森林》,我--------------------------------------------。赏析

  (温馨提示:可从小说的要素,文章的写法技巧,具体的内容,文学的欣赏等等角度去说。

  八、文我相契•我思飞扬板块

  走进梦幻工作室

  以“这就是我的王国------”开头,展开想象,可下海傲游,可入地探索,可宇宙翱翔•••••• ,自由创作,写一个小片段,展示你幻想的天赋和魅力。字数不少于150字

8、《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了解抒情散文的表现特点,学习借鉴咏物抒情。

  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把握地下森林形象,领会作者情思,砥砺思想;领会咏物抒情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激励自我。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感知地下森林状态

  问题:1.地下森林在哪里?为什么叫“地下森林”?2.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断想”什么意思?作者进行了怎样的“断想”?

  提问、引导,明确:探寻(好奇)——揣想(深情)——不愿离去(震撼)

  三、重点阅读,师生合作,感受地下森林成长艰辛

  1、小声读课文3-12段,思考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深渊遭际,并概括它的特点。明确: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不幸却自信

  2、默读13-19段,思考: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其成长过程、遭遇的不公及受到的帮助。

  小结: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四、朗读品味,感悟地下森林品格

  1、播放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语段。

  2、提问:为什么说地下森林的出现是“生命史上的奇迹”?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3、找出集中体现作者对地下森林深深情感的词,品味语句。

  体会、探讨:(1)……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2)可是它却不……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3)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4)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5)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6)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7)……谢谢你的启迪。

  提问:本文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如此动情?

  4、生谈感受。教师小结。

  五、拓展延伸,寄情感谈黄山松

  观看黄山松图片(苍翠挺拔的黄山松、绝壁之上的黄山松、白雪覆压下的黄山松),想象其经历的生命历程,领会精神品格。结合我省民众传扬“黄山松精神”谈。

  六、布置作业:以“读你,黄山松”为题写一小短文,用上“莫非”、“我明白”等词语。

9、《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方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者分析 农村中学七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较薄弱。但他们有一颗诚真的童心,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是值得肯定的。对常见的野生动植物,他们再熟悉不过。语文知识理解是他们的弱项,如“托物言志”大部分是理解不透的,需老师点拨指导。从他们对事物的观察,直观的理解引申到情感态度和价值的认识上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②揣摩句子,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变化。

  ③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

  2.通过模仿写作,揣摩托物言志的妙处。

  3.深入分析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以优美词句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

  三、知识与技能

  1. 为体现新课标“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的理念,本课安排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是:学习并尝试作者关注自然、思考人生,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2.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分析,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把握。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十年前后的情感变化,初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和借景抒情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打基础。

  教学资源  课本、图片、音频、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只要你认真体会,在不同的心情下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因为解花,所以“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大家看且听《紫藤萝瀑布》,并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类型,你的根据是什么?

  教学活动2 二.教学第一板块

  1.作者介绍:宗璞,1928年生,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代表作有《红豆》、《不沉的湖》、《三生石》等。

  2.字词注音(板书)

  迸溅沉淀琼浆伫立伶仃盘虬卧龙绽开酿酒

  忍俊不禁笼罩

  3.听播放录音,扫清生字词。

  4.提问:你知道什么是藤萝吗?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吗?然后教师展示藤萝图片,介绍藤萝,并介绍写作背景。

  5.朗读指导:长句的停顿要得当;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注意句子的重读;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加字、漏字,注意感情

  教学活动3 三、教学第二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写花,为何会由花谈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由花的现状(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和过去(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控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比较,谈到紫藤萝经历磨难仍生生不息,故“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尽的。”2).文章写紫藤萝花为何会谈到“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因为作者此时为弟弟的病情而忧虑(介绍背景)。3).文章如何把花和人联系起来,提出文章的主旨?因为二者有共性:都是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都体现生命的长河无止境。4).文章在这里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5).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要注意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有其共同点,抓住事物的共同点来描绘。2.分析课文结构:

  1)默读课文,然后进行层次划分并大至归纳期中的主要意思。

  第一层(1-6):看花。

  第二层(7-9):忆花。

  第三层(10-11)悟花。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这个问题主要求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对作者的描写花的修辞手法和写作顺序进行理解,对作者十年前后心情进行感悟。我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试着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很好地突出重点,教师再进行补充

  教学活动4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也许会有这样的联想:那花繁叶茂的新生,也许就是作者从个人悲痛和历史的阴霾中走出之后的新的人生吧。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甚至失败,但要坚信,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乘风破浪,去谱写人生精彩的乐章!祝同学们早日成功!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1-3)

  写一篇观察日记,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教学活动5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欢腾喜悦

  看花

  生命旺盛

  生命的美好

  永恒抚慰内心悲痛焦虑 顽强

  忆花

  惊叹紫藤萝复生

  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悟花

  前进的动力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旅鼠之谜》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忆读书》教学实用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女娲造人》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海燕》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题都城南庄》教案一等奖

最新中学教案 《海底森林》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小音乐家扬科》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天鹅》教案一等奖 《山园小梅》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一等奖第一章:诗歌 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一等奖第二章:散文 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一等奖第七章:文学短论 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一等奖第五章:说明文

相关信息 森林之王狮子_幼儿废旧物品手工教程 森林消防安全标语68句 海底总动员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 森林之王_幼儿蜡笔画作品 海底世界_幼儿蜡笔画作品 森林防护员工作述职报告 森林城市_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 森林公安局年终总结报告 海底总动员观后心得1000字 森林防火工作总结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