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语文二年级下册《12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12 寓言二则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给人启发与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识字写字教学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重视写字指导,发现生字书写规律,强化写字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2.搜集并阅读寓言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引出新课
1.看图片猜故事。
导入: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些故事的名字吗?(《乌鸦喝水》《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这些故事简短有趣,又含有深刻的道理,我们称之为“寓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板书:寓言二则,相机识记“寓”和“则”两个生字。)
2.(出示第一则寓言题目:《亡羊补牢》)谁来读一读故事的题目?
(1)学习生字“亡、牢”。
减一减法:忙-忄=亡
字理识字法:(出示“牢”的字理图)甲骨文的“牢”字,像一头牛被困在圈栏之中。
(2)指名读课题。
3.质疑课题:“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看图片猜故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一定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小老师领读。
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羊圈 叼走 街坊 后悔 从此 劝告 丢失 钻进去
(2)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做摘苹果的生字游戏。
寓 则 亡 牢 圈 钻 叼 坊 悔 此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指导读好重点句。
(1)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教师相机强调“街坊”中的“坊”读轻声;“钻进去”中的“钻”读zuān;“叼”的读音为diāo。
4.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5.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学生补充完整。)
课文中的养羊的人丢了______次羊,最后他把羊圈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采用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生字时,采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亡羊”的?(第1~4自然段)
2.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默读第1~4自然段,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3.学生汇报,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1)重点句1: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①“圈”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uàn,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②学习生字“钻、叼”。动作演示“钻、叼”。
熟字加偏旁法:钅+占=钻
形声字记忆法:“叼”左边的口字旁表示用口来叼,右边的“刁”表示生字的读音。
③齐读句子。
(2)重点句2: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①“街坊”就是邻居。“坊”是本课的生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加一加法:土+方=坊。换一换法:房——坊。)
②街坊劝告时是怎样的语气?请你试着来劝一劝这位养羊的人吧!(指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时要表现出街坊对养羊的人的关心。)
③听了街坊的劝告,养羊的人心里是怎样想的?
预设:羊都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真是多此一举。不就是一只羊吗?没什么大不了的。
④养羊的人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回答呢?(无所谓,毫不在乎。)
⑤指名分角色读一读对话,相互评议。
4.过渡:好心的街坊来劝说,养羊的人却不听劝告,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5.学习第4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生评价。(要突出两个“又”字。)
(3)为什么要突出两个“又”字?联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两个“又”字更能体现养羊的人不修羊圈带来的后果,而且能突出丢羊的原因都是一样的。)
(4)齐读第4自然段。
6.过渡:两次丢羊后,养羊的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7.学习第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1: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①你能体会养羊的人现在的心情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后悔”“现在修还不晚”来体会养羊的人认识到自己错了。)
②学习生字“悔”。
换一换法:海——悔。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后悔的经历。
(2)课件出示句子2: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①读一读,说说养羊的人是怎么做的。
②相机学习“此”。
熟字比较法:比——此。
减一减法:些-二=此。
③读一读,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预设:第二个句子中的“赶紧”一词说明事情紧迫,养羊的人行动很迅速;“堵上、结结实实”说明养羊的人很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
④指名读句子。(将这句话与养羊的人的语言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养羊的人两次丢羊后心理和态度的变化,进而更深入地体会“亡羊补牢”的意思。)
(3)小结:养羊的人终于听取了街坊的劝告,及时修补了羊圈,结果——(课件出示句子)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4)再次朗读,指导语气。
设计意图: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提供运用词语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此环节中抓住了“又”和“赶紧”,感悟养羊的人因后悔而及时改正错误的做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四、联系生活,感悟寓意
1.语言训练:当养羊的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街坊会怎么说?养羊的人又会怎么回答呢?
2.同桌合作表演后,教师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深入学习了课文内容,现在你能说一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羊丢了及时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5.小结:由此可见,像养羊的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________,就________。
6.“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犹未为晚”。
7.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大家交流一下。先和同桌小声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此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与解题相联系,并抓住时机进行语言训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意。同时,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道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
五、比较字形,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亡、牢、钻、劝、丢、告。
2.指名读,口头给生字组词。
3.指导学生观察每个生字的结构特点、笔画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交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重点指导:
钻:左窄右宽。“钅”的竖提不要穿过第三笔的横。
劝:第二笔是长点,右边的“力”写得比左边高一些。
丢:第一笔撇写得短而平,第四笔的横要写得长一些。
告:第一笔撇与“丢”的撇写法有区别,第四笔的横要写得长而稳一些。
5.教师范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一边写一边强调重点笔画及书写要领。
6.教师强调写字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学生临写。
7.同桌交流评价,对照总结后再进行书写。
8.全班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表扬写得较好的同学,并让其和大家交流分享书写经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设置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通过认真观看教师示范,掌握重点字的书写要领,感受汉字的美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中。
六、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这则寓言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教师不能硬性总结道理,让学生硬说道理,要尽可能拓宽学生思路,结合实际谈。
2.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使学生巩固课内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我们要看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同时又能学到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多媒体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片)
2.你知道这个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这个故事就是——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文中画出“揠苗”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动画片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画出“揠苗”的意思,增强读文的实效性。
二、学习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2.出示生字:焦、筋、疲、喘、截。(带拼音读,去掉拼音再读)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全班汇报,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
(1)加一加识字法:皮+疒=疲,肋+=筋。
(2)换一换识字法:载——截。
(3)字理识字法:焦——(出示字理图)上边的字形是一只小鸟,下边的字形是火的演变,就像小鸟在火上烤,这是多么令人着急的事。
(4)利用熟字比较记忆“喘”:端——喘。
5.检测词语认读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焦急 筋疲力尽 喘气 一大截(开火车读,齐读)
6.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7.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古时候有个人,他________地想要禾苗快点长高,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禾苗都________。
(1)先自己说说看。
(2)指名说。
(3)课件出示:焦急、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枯死了。(引导学生齐读)
8.解题。
“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你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了吗?
课件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的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提高识字效率。借助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降低了概括难度,巩固对词语的运用。
三、深入探究,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那个种田的人的“焦急”。
1.这个人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那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当时的这种心情。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焦急)
2.自由地朗读第1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焦急。
3.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焦急?(“巴望”是盼望的意思,说明他心里很焦急;“天天”说明他每天都去田边看。)
②你能读出种田的人焦急的心情吗?(指名读)
(2)引读:种田的人多希望自己的禾苗快点长高,他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出示句子)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①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比较句子: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②指导朗读:“一点儿”要重读。
③小结:禾苗在慢慢地长高,但在种田的人眼里却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真是个急性子的人。
(3)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①读一读,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感悟动词前加上修饰性词语的好处。
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②指名读,谈体会。(第二个句子多了“焦急地”一词,更能体现出种田的人盼望禾苗快点长高的急切心情。)
③理解“自言自语”,用“自言自语”造句。
④指名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句子。
(二)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拔苗过程。
1.是啊,种田的人是那样焦急地巴望禾苗快点长高,他想出的办法是——(拔苗)。请你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他是怎样拔苗的。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1)出示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①指名读,读的时候要强调“一棵一棵”。
②随机提问:种田的人一边拔一边可能在想什么?
③引读: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时,种田的人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当肚子饿得咕咕叫时,种田的人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当种田的人汗流满面时,他还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2)引读:就这样,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课件出示句子)
①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难怪会累得——筋疲力尽。
②(出示图片)看,你能说说种田的人都累成什么样了吗?累成这个样子就叫——筋疲力尽。
③让我们再一次把自己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种田的人的心情。
1.过渡:拔禾苗把种田的人累得筋疲力尽。但是,他回到家里,却一边喘气一边说——(出示句子)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2.你能想象种田的人当时的样子和心情吗?(种田的人当时很累,可是心里很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帮助禾苗长高了。)
3.指名读。
师:是啊!这个种田的人不但不知道自己错了,还很得意呢!谁来读出他的“得意”?
4.引读: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生读)禾苗都枯死了。
5.总结: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故事。种田的人焦急地巴望禾苗快点长高,这是故事的起因;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禾苗都枯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焦急”一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体会种田的人的内心活动,通过做动作的表演读、引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中体会种田的人急于求成的心理。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梗概,提高阅读能力。
四、结合实际,体会寓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种田的人的焦急,我从你们的朗读中也感受到了他的焦急。可是,禾苗长高的事能急吗?现在我们来看一段种子成长过程的视频。
2.看了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种子还没有发芽,植物就不可能长高,植物还没有长得健壮,它就不可能结出果子。
3.那文中的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老师这儿有一个词语——急于求成。他还犯了什么错?(违反规律)
4.小结:是啊,这个种田的人太想让他的禾苗快点长高了,结果却使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他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这样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这就是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5.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下吧!
设计意图:观看植物生长的视频,使学生了解植物生长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明白种田的人犯错误的原因。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请学生交流生活中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从而对寓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筋、疲。
2.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
3.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书写要领。
筋:竹字头在上半格中间。下半部分的横折钩起笔在横中线上,“月、力”要相互靠拢。
疲:“皮”要写在病字旁的里面。“皮”的第一笔是横钩,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横撇,最后一笔捺要伸展。
4.学生先描红,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5.投影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此环节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以故事题目为突破口。这两则寓言的题目都是对故事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了故事题目也就抓住了故事的主要脉络。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理解题目,从而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多种方法指导识字,如字理识字、熟字带生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将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3.以读为主。整个教学中,“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
4.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类似的现象,从而体会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与反思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的: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2.板书课题。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ì)秋弓缴(zhuó)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
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通读课文,感知整体。
1.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3.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阐明了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理解深意,背诵课文。
1.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区别。
(“专心致志”意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
2.流畅地背诵课文。
(重点熟读第二句话并理解“惟弈秋之为听”“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理解结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最后连贯在一起进行背诵。)
3.学生试背。
4.指名背诵。
5.联系实际说一说,学习了本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虽然我们是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6.用自己的话给同桌或者朋友、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吧,最重要的是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弈
态度决定成败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开过辩论?辩论到最后是否有结果?结果是什么?(唤起学生对辩论的兴趣)
2.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学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在辩论什么呢?(板书课题)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两个小孩在辩论什么,到底谁说的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阅读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辩(biàn)日盘盂(y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并理解词义。
着重分析指导“辩”,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孔子东游的时候,遇见两个小孩在为日出离人近还是日中离人近辩论无果,于是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决断。)
2.通读课文,为什么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而另一儿却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是从大小角度<视觉>看问题,另一儿是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看问题。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3.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可耻,这也是孔子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所在。)
4.自由朗读课文,准确断句。
重点指导:(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孰为汝/多知乎?
四、交流探讨,理清结构。
1.第一层,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2.第二层,写两小儿对争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是故事的经过,也是主要部分。
3.第三层,写孔子不能决断两小儿谁是谁非,这是结果。也就是说,这篇文言文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叙述的。
五、课堂延伸拓展。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2.同学们,我们来给两个小孩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吧。
3.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的感受。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使学生理解透彻。
2.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复述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认读6个短语。知道说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量词。
2、能正确认读每一个大小写字母,引导学生将其一一配对。
3、能正确认读学过的生字“明、星、早”等,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尝试用换偏旁的方法认字。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及短语,引导学生将字母配对。
2、知道说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量词。尝试用换偏旁的方法认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导入。
1、出示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课文图片。学生自读。
2、生读本课中数量词短语。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部分。
1、出示词语,学生自读。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并且注意提示三拼音节的字。学生再读。
3、学习七个生字。通过组词、看图,了解字形字义。
4、再读《识字加油站》中的字词。
5、出示一组数量词短语,学生认读。
三、学习《字词句运用》部分。
1、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
找一找,连一连。
出示课文习题图片,学生认读大小写字母。
指导学生分清字母形状,找准相应的大小写字母,并且做完书中的习题。
学生自测。出示一道连线题。
2、完成《字词句运用》的第2题。
出示课文中的第一张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有些字有相同的部件。
出示课文中的第二张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就会组成另外一个字。
出示一组字,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有什么发现。
四、作业。
和爸爸妈妈一起做问答游戏,说说其它的数量词短语:一首歌、一座山、一所学校等,还可以和他们做做找朋友游戏,看看谁能将大小写字母的朋友快速准确地找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0个词语。
2、展示自主识字成果,激发自主识字兴趣。
3、借助拼音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歌大意,感受雨后清晨的美丽春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10个词语。背诵《春晓》。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雨后清晨的美丽春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展示台》部分。
1、出示课文词语图片。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导学生认识四个词语:
姿势、尊重、经历、预防
3、学生说一说从其他课本中认识到的字。
4、展示学生课外识字的成果图片。
三、学习《日积月累》部分。
1、出示孟浩然的简介。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春晓》。
3、学生读,老师正音。4、借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知道这首诗歌是写春天雨后清晨的美丽景色。
5、通过了解大意或者借助图片,试背这首诗。
6、引导学生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杜甫的《绝句》。
四、作业。
1、和大人或者伙伴们交流自己在课外认识的字。
2、用笔画出心中的《春晓》。
4、2020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22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22 文言文二则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中华文化悠久灿烂,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文言文的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一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播下喜欢阅读文言文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理解文言文大意,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三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故事等。
学生准备:练习朗读文言文;搜集与文言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2.揭题:囊萤夜读。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
4.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及时归纳并板书。
(1)谁囊萤夜读?
(2)他为什么要夜读?
(3)他是怎样夜读的?
(4)夜读的结果怎样?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由文言文的特点和地位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释题质疑中梳理学习思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2.学生评价。
3.教师引导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课件显示课文停顿)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相机指导学生读准“恭”和“焉”。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教师通过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三、理解文意,感悟道理
1.学生按要求自学。
(1)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2)其他学生补充。
要教给学生理解译文的方法:除了结合注释
理解关键词,还可以给关键字扩词理解意思。
(3)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①屏显:
②学生照样子试填。
③小结: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④屏显译文:
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4.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囊萤夜读?(车胤)
(2)他为什么要夜读?(家贫不常得油)
追问:只是因为家贫不常得油他才夜晚读书吗?
引导学生品读“恭勤不倦”。(相机板书:恭勤不倦)
(3)他是怎样夜读的?(以夜继日)(相机板书:以夜继日)
(4)夜读的结果怎样?(博学多通)(相机板书:博学多通)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即使家境贫苦,也要创造条件刻苦读书。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我们日后必有成就。)
5.欣赏课文插图,你想对车胤说些什么?
6.同桌间、小组间进行背诵竞赛。
7.小结学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自由表达,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后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质疑解惑中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道理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拓展阅读
1.请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2.拓展阅读。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将
课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丰厚学生的积淀。
(1)导思:有个成语叫“囊萤映雪”,其中“囊萤”是我们今天学的《囊萤夜读》。那“映雪”讲的是谁的故事,你知道吗?
(2)学生试讲《孙康映雪》的故事。
(3)教师屏显故事,学生自由读文言文,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理解内容,并想一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想好后先和同桌说一说。
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①学生自由读后尝试理解内容。
②屏显故事: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消,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使他成为饱学之士。
③引导学生交流道理,使学生明白孙康和车胤一样是一个勤学苦读的人。
(4)导思: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学苦读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以一篇带多篇,既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进行了迁移,又拓展阅读,厚重了学生的积淀。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中的“囊、萤、恭、勤、博、贫、焉”,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课件分类出示生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囊”“焉”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4.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萤、恭、勤、博、贫”,先观看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文言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搜集体现勤奋好学的文言文并试读理解。
3.说一说:你从车胤的身上受到了什么启示?把你的感想动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文言文与家人分享,并且搜集勤奋好学的文言文试读理解,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厚重了学生积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趣导学
1.听写生字,教师相机强调易错字的写法。
2.学生接龙式背诵《囊萤夜读》。
3.导思: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揭题,学生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铁杵成针)
5.释题: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
6.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及时归纳并板书:
(1)铁杵成针讲的是谁的故事?
(2)铁杵是怎么变成针的?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了基础,在释题质疑中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复习方法,自学课文
1.导学: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自由表达,熟读成诵。
3.学生按要求自学,想好后组内交流。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4.汇报交流:
(1)指名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教师相机正音。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并小组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汇报交流,品文悟理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及时疏通、点拨。
2.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铁杵成针》讲的是谁的故事?(李白、老媪)
①引导学生质疑:到底是老媪还是李白?说明你的理由。
②预设一:老媪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谈感受。(相机板书:磨铁杵 欲作针)
指导学生朗读。
③预设二:李白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和“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谈感受。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弃”的意思。(相机板书:感其意 还卒业)
(2)铁杵是怎么变成针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出示铁杵和针的图片。
②在针的图片下出现老媪的图片。
③导思:猜猜看,老媪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磨针的?
适当引思:每当老媪想要放弃时,她想——
每当李白想要放弃时,他想——
(3)指生接龙背诵李白的诗。教师相机补充李白的资料:在恰当的时机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4)导学:你想对李白说些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1)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指名朗读。
(3)齐声诵读。
4.多种形式朗读。
(1)变成诗歌朗读。
(2)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3)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4)抑扬顿挫,像说评书。
(5)教师吟诵,音韵悠悠。
(6)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在品词析句、多元朗读中加深感悟,明晰道理,导学促思。
四、拓展阅读,明理促行
1.导思:你还知道哪些和铁杵成针相近的故事?
2.导读:请在组内读读《闻鸡起舞》和《愚公移山》的故事,先自己做批注,然后和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一篇带多篇,将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中的“逢、卒”,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逢”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4.学生再次观察生字“卒”,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书写指导,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把文言文读给或背给喜欢的人听。
2.搜集勤学苦练的文言文或成语,制作手抄报。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加深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内化积淀。
板书设计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以夜继日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铁杵成针李白:感其意 还卒业老媪:磨铁杵 欲作针勤学苦练
教学反思
1.多元朗读,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让学生在多次读文中感知课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教给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在学习第一篇文言文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总结方法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第二篇。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并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5、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
2.运用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写片段。
3.通过“习作例文”的学习,体会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交流平台。
1.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机灵的小嘎子、健壮的祥子、吝啬的严监生、技艺高超的刷子李。除了课本里的人物,平时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如书本里的文学形象,电视里的艺术形象,家庭里的亲人,校园里的老师、同学,社会中的警察、医生、护士、清洁工、保安、快递员、售票员等。这些人物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谁呢?是他的外貌还是你和他之间的故事让你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把外貌或者故事说清楚。)
2.要写好一个人物,写出人物的特点,不仅要细致观察,还要了解一些写人的基本方法。首先,选用典型事例,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其次,可以运用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此外,也可以通过描述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
二、交谈练笔,初试身手。
1.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那现在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方法写一写你身边的某一位同学。
学生练笔时,老师巡视并指导多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鼓励学生举手分享自己写的小练笔。
2.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的人,是最爱我们的人,也是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有的爸爸妈妈可能经常陪孩子做游戏、学习,有的爸爸妈妈可能大多数时间都在忙工作,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都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想一想有哪些典型的事例可以体现他们的特点。(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三、学习例文,积累参考。
1.《我的朋友容容》
(1)文章描写容容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容容总是搬着椅子,爬上去,踮起脚,从大门口的邮箱里取出报纸来,然后爬下椅子,奔来把报纸交给我:“任叔叔,报纸来啦!”),神态描写(她看看我手里的报纸,忽然噘起嘴唇,挺委屈地走了。)等。
(2)文章除了运用正面描写,还写了作者与容容交往的两件事情,使容容这一形象显得更具体、更生动。
2.《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1)文章描写小守门员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看那个留平头的小守门员,他身着深蓝色的运动衣,浅蓝色的短裤,脚穿运动鞋,戴着手套。只见他分腿弯腰,上身前倾,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前方,膝盖磕破了也毫不在意,真像个专业的足球守门员!他想着自己可千万不能大意,绝不让对手冲破最后一道防线。),写出了小守门员的认真与专注。
(2)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腆着肚子的候补小男孩、戴红帽子的小女孩、扎着蝴蝶结的女孩、抱着洋娃娃的小女孩、大个子叔叔等。作者抓住众人各具特色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等,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交流一下,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
教学反思
及时回顾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本次课程中,通过对前面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加深了对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掌握。通过写片段,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6、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 》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学习目标】
1.通过“识字加油站”认识10个生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2.积累词汇,掌握常见表达感情的词语。
3.学会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造句。
4.学习看图写话,结合图片内容,“想一想,小虫子,蚂蚁,和蝴蝶用鸡蛋壳做了哪些事?它们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的时候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好语言,思路清晰,表达清楚。
5.学唱。阅读“手影戏”。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训练倾听的注意力,能听清楚别人讲话的内容,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认识10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
3.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并学会在句子中正确的使用。
4.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表达事物的能力。
5.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学会正确书写汉字。
6.教育学生讲承诺,守信用。
【学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师)
2.收集有关诚信的名言名句或故事。(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书写提示)
一、识字加油站
1.谈话引入:我玩过哪些玩具?
2.出示生字词卡片,老师带读。
3.教师引导:大致理解词义。
4.学生自由认读,同桌互相指读,开火车读。
5.老师指名读,检查认字情况。
6.根据主题扩展词语,比比谁的词汇多。
二、字词句运用
1.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收集表达情绪的词语。
形容生气:愤怒、恼怒、怒发冲冠、勃然大怒。
形容高兴:兴高采烈、欢天喜地、喜气洋洋、喜笑颜开
形容难过:悲伤、悲痛欲绝、心如刀绞、愁眉苦脸
2.字词说句子。
(1)根据例句,学习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句子,比如生活中“妈妈一回到家就忙起来了,一会儿洗菜,一会儿做饭,一会儿又来检查小明的作业有没有做完。”
(2)小组比赛用加点字组新词。
三、看图写话
1.师指导生观察每幅图片,让学生口头叙述每幅图的情景
2.生大致了解每幅图情景,用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了等词语将这些图片连续起来写一段话。
3.注意时间的先后顺序且要语言通顺,逻辑清晰。
四、书写提示
1.学生观察生字。
(1)观察生字的字形结构,找出这些字的特点。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生字。
2.指导学生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
(1)写字时正确的坐姿是怎样的?
(2)写字时正确的执笔姿势是怎样的?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注意:全包围的字,书写时要把国字框写得方整,框内部分的大小要合适。三包围的字,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的大小要写得协调。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一、日积月累
1.让学生将自己提前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或是故事相互交流,相互说说。
2.然后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轻诺必寡信。——《老子》
失信不立。——《左传》
小信成则大信立。——《韩非子》
带领学生朗读,不懂的字借助拼音读懂。
3.小组讨论每句话的意思,看谁说得最准确。
轻诺必寡信:轻易得到的许诺总是缺少信用,经常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一定有很多困难;轻易向别人许诺的人,不会守信用。
失信不立:不讲信用的人无法在社会立足。引申为无法立足于社会,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
小信成则大信立:做小事情讲信用,就能够建立起很大的信用。
4.收集整理同学们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整理好之后给学生罗列出来,让学生增加诚信方面的知识,今后的写作可能会用到。
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张瑞敏
真诚到永远。——海尔著名广告语
一丝一毫关乎节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能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名誉。——林达生
品牌包含了公司多年来积累的诚信声誉,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英国商人
二、我爱阅读
1.老师指导学生欣赏《手影戏》,自主积累词语。
2.通过读课文,体会和小朋友一起做手影游戏时的愉快心情。
7、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12 寓言二则
课题 寓言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寓言故事,了解有关的寓言知识。(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学习重点 1.会写会认生字,能正确听写词语是重点。
2.理解寓言揭示的道理,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寓言故事。(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说一说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出课题。(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引出课题,并板书。 1.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
2.理解寓言的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学生齐读课题。 1.写一写你知道的寓言故事的名字。
二、识读字词,初识课文(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并画出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学生字词。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重点点拨:“圈”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uàn,它的其他读音是quān和juān。)
4.出示词卡,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5.指读课文,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圈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3.师生互动,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和理解新词。
(如:字音:“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ɡ,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字形:“窟、窿”两个字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不要少写一横。“叼”字右边的笔顺是先写横折钩,后写提。“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4.通过自学,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5.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 2.看拼音,写词语。
diāo zǒu hòu huǐ
( ) ( )
yù yán jiē fɑnɡ
( ) ( )
3.我能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羊圈(quān juàn)破了个窟窿。
(2)同学们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圈(quān juàn)。
(3)原来狼又从窟窿钻(zuān zuàn)进去,把羊叼走了。
(4)好大的一颗钻(zuān zuàn)石啊!
三、精读课文,深入文本(用时:15分钟)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教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3.继续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4.引导学生细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是什么态度?想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对此你有何感想? 1.学生自己阅读这个故事,读准生字的字音。
2.学生思考:丢第一只羊后,养羊人是怎么做的?(不及时修补)
3.学生讨论两次丢羊的原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羊圈破了,没有及时修补。第二次丢羊的原因:面对街坊的好心劝告,养羊人无动于衷,依旧任由羊圈破着。)
4.学生细读第五自然段,小组之间交流:如果自己就是养羊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我真不应该不听街坊的劝告,真是自食其果,我还是早点把羊圈修好吧……) 4.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改为被字句)
(2)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改为陈述句)
5.如果你是养羊人,修补羊圈之后发现羊再也没有丢过,你会对街坊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四、展示交流、点拨提升(用时:10分钟) 1.小组展示汇报。
2.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发现( ),我想说应该( ),因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1.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讨论交流。
2.学生各抒己见,结合本课内容展开说明:生活中,我发现( ),我想说应该( ),因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3.学生谈本寓言的寓意,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发现的。 6.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亡羊补牢”的意思是
________
读了这则寓言,我明白了的道理。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要优化课堂教学,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寓言课的课堂教学要达到最优化,必须抓住寓言文体的特点,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故事,明了寓意的教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是既能发挥寓言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寓意,又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教法。因此,在寓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会读课本生字,正确读写词语。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3.正确、流利地朗读《揠苗助长》,懂得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学习重点 会认《揠苗助长》中生字,从寓言中悟出寓意。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师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揭示文题,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板书题目:揠苗助长。
2.指导理解“揠”的意思。
3.指导学生说题目的意思。
4.引导学生思考。 1.齐读文题。
2.查字典找“揠”的意思。(拔)
3.在教师指导下思考并汇报题目意思。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
预设:(1)是谁揠苗助长?
(2)是怎样揠苗助长的?
(3)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呢? 7.填一填。
“揠”的意思是(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播放《揠苗助长》动画视频。
2.启发学生思考: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谁揠苗助长?
3.教师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1)默读《揠苗助长》,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掌握它们。
(2)标出故事共有几个自然段。
4.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教师随意地抽出下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学生正音。教师强调字音:“算”是平舌音;“喘”是翘舌音、前鼻音;“望”是后鼻音;“费”的声母是f。
(2)教师再次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朗读词语,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5.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准确。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3)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6.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7.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争取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3.认真倾听,争做小老师进行评价,为出现错误的同学纠正字音。
4.读准课件出示的句子。
(1)个别读。
(2)齐读。
5.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先猜后查”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预设:
(1)巴望:联系句子知道“巴望”可能是“希望”的意思,但可能比“希望”的意思进一层,大概是“非常希望”的意思。
(2)焦急:以前就用过了,是“着急”的意思。
(3)筋疲力尽:可能是非常疲劳的意思。
(4)“一大截”是“一大段”的意思。
6.学生在小组内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交流课文大意。
(那个人拔苗助长,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8.我会用“√”选择字的正确读音。
揠(yà yàn)
喘(chuǎn cuǎn)
截(jié jué)
筋(jīn jīnɡ)
焦(jiāo qiáo)
9.我能写出加点字的近义词。
(1)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
(2)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
(3)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
三、研读课文,感悟道理(用时:10分钟) 1.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思考题:这个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呢?
2.理解“巴望”一词。
(1)出示“巴望”,查字典理解“巴望”。说说“巴望”的近义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巴望”和“盼望”的区别。(“巴望”的程度更深,是非常盼望,想立即实现。)
3.教师:这个人巴望什么?(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这个人做了哪些事说明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看;焦急地转来转去;天天想帮助禾苗长高的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4.出示思考题:可他觉得“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去掉“好像”行吗?为什么?
5.教师引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办法。什么办法呢?他是怎么做的。 1.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汇报: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①开火车读生字。
②指导识记字形。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句子抓关键词,理解农夫的“焦急”。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5)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想象。
预设:
生:他会想:亲爱的禾苗,你怎么就不长呢?
他会说:“禾苗禾苗,你快点长大,我都等着急了。”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2自然段。
(1)预设:他想到了把禾苗一棵棵往高拔。
(2)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后汇报: 10.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古时候有个人,他( )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 ),( )到田边去看。
(2)他在田边( )地转来转去,( )地说:“我得想个办法( )它们( )。”
(3)一天,他( )想出了办法,就( )跑到田里,把禾苗( )往高里拔,从中午( )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四、研读课文,感悟道理(用时:10分钟) 6.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1)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他到底想出了什么办法?
(2)出示第2自然段。
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7.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思考:农夫会对他的妻子、儿子怎么说呢?
(2)指导思考:从他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导学习生字“费、算、截”。
(3)情景表演。指导学习“喘”字。
8.学习第4自然段,出示思考题:他的儿子听了他的话,心里怎么想的?(父亲干什么去了,会这么累?禾苗怎么会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呢?)怎么做的?(他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9.思考讨论:这个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都枯死了。为什么会这样? ①筋疲力尽:很累,好像力气都用完了。
②急忙跑到田里:说明焦急。
③一棵一棵:生怕漏了一棵。
④终于:说明他想了很久。
⑤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⑥往高里拔:拔得高,时间用得久。
3.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农夫的话。
(2)学生归纳概括:农夫很累,但是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3)交流识记方法。学生模仿农夫的动作朗读。读出又累又高兴的感觉。
4.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4自然段。
学生交流:他的儿子会想,父亲干什么去了,会这么累?禾苗怎么会一下子长高一大截呢?
5.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1.区别字填空。
截 节
(1)今天是传统的新春佳( )。
(2)姐姐比我高一大( )。
望 忘
(3)妈妈希( )我能考上大学。
(4)他把这么重要的事给( )了。
12.为什么那个人费了那么多力气,但最后禾苗全都枯死了呢?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5分钟) 1.教师出示要求书写的2个生字:“筋”“疲”。
(1)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2)教师强调:“筋”是上下结构,“疲”是半包围结构,写“疒”时,不要忘记写外面的两点。
(3)教师范写“筋、疲”2个生字。
(4)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2.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续编故事。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书写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书写方法。
(3)学生临写。同桌评议。
2.完成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2)尝试续编故事。 13.写一写。
我能把“筋、疲”这两个字写得很漂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帮助儿童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言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创设的一个个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农夫可笑而又发人深省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筋疲力尽”等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或者角色互换,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地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同时将“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
8、二年级语文下册《15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15 古诗二首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古诗二首安排了两首古诗,一首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首唐代杜甫的《绝句》。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体会诗句的丰富内涵,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学前准备 1.搜集相关图片及作者资料。(师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毕竟”、“黄鹂”等词语。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画面,领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 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描述的能力,体会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杨万里的资料。(师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3.自学生字词,熟读古诗。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用时:5分钟) 1.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那么古人是怎么描写离别之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介绍作者杨万里。
2.引导学生交流: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读了课题后,提出自己的问题。送别的时间、地点?谁送谁? 1.杨万里是( )朝诗人,代表作有( )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词。(用时:10分钟)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识记“晓”、“慈”、“毕”、“竟”、“映”。
2.老师检察自学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3.指导书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4.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4.学生读诗,注意停顿。小组交流自学心得。 2.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晓(xiǎo yǎo)
慈(zǐ cí)
竟(jìn jìnɡ)
映(yìn yìnɡ)
3.我会拼写词语。
xī hú( )
lián yè( )
wú qiónɡ( )
hé huā( )
4.根据朗读节奏,给下面的诗句画停顿符号。
接 天 莲 叶 无 穷 碧,映日 荷 花 别 样 红。
三、探究研读,深入赏析(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读古诗,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示——标注)
(1)毕竟:到底。
(2)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3)接天:与天相接。
(4)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5)别样:特别。
2.指名学生说一说每行诗的意思,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3.教师示范读古诗,让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读完整首诗,在你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出示西湖荷花荷叶的美景图片)
(2)此诗除了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
(3)题目是送别,可诗人在全诗只写了景色,这是为什么呢?
(4)作者写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点学生回答)
4.教师指导讲解描绘诗句的意境,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
5.赏读全文,指导背诵。 1.学生再读古诗,交流学习,结合课件给出的标注,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阐述每行诗的意思。
3.学生思考后尝试回答:
(1)这首诗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时看到满湖荷花荷叶的美景。
(2)还赞美了西湖的“映日荷花别样红”。
(3)诗人想让友人也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4)描绘了西湖六月的美景,显示了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同时将对友人的祝福和勉励融入其中。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感悟意境。 5.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先叙述美景,再写诗人的感受,从而达到先实后虚的效果。( )
(2)“接天莲叶无穷碧”既写出了荷叶之无边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
6.填空。
,送别的地点是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送别的时间是,题目的意思是。
(2)整首诗描写了
__
。其中写景的诗句是。该句抒发了诗人
_________
。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2.教师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
3.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2.学生比赛背诵古诗。 7.默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在教学中,我鼓励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地多次朗读,努力将自己带入诗的意境之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同时通过情境画面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诗的画面中,体会诗人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述了自己对诗的理解,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会认“鹂”等7个生字,会写“吴”等4个生字。
2.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 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杜甫的资料及作品。(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通过对六月西湖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首古诗《绝句》。(板书:绝句)
3.组织学生交流杜甫及作品。 1.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学生交流介绍杜甫的生平及作品。 8.写出两首自己知道的杜甫的诗词。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用时:15分钟) 1.教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介绍写作背景。
3.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2)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和哪些颜色。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5.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教师相机指导难懂的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1.认真倾听老师的范读,体会诗歌欢快的美感。
2.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周围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
3.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
4.自主识记生字,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如,生活识字法识记“吴”:吴是姓,口天吴。形声字识记“含”“岭”“泊”“柳”。字义联想识记“鸣”等。
5.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有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 9.解释词语。
_____
鸣:
_
千秋雪:
_____
泊:
_
万里船:
10.组词。
含( )吴( )
绝( )岭( )
11.一字组多词。
泊( )( )
鸣( )( )
12.把古诗补充完整。
两个黄鹂( )翠( ),一行白鹭( )( )( )。( )( )西( )千秋雪,门( )东吴( )( )船。
三、品诗感悟,熟读成诵(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
2.学生汇报,相机引导。
(1)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语。
(3)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作者都描写了哪些近景、远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给诗配画,深入理解。
(1)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2)小组交流展示画作。
(3)展示评议学生的画。
(4)展示课件。
①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不同之处。
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5.尝试背诵古诗。 1.默读古诗,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词语的妙处。
(1)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2)表示数量的词语:两个、一行、千秋、万里。
(3)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4)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同桌互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小组内练读。
3.(1)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画画。
(2)小组讨论。
(3)根据古诗内容评价其他作品。
(4)从色彩、声音、动态美等方面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不同,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4.背诵古诗。 13.找出古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14.解释句子中的加点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______
含:
______
泊:
15.根据意思写诗句。
(1)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乐地歌唱。
(2)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四、巩固生字,练习写字(用时:10分钟)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
2.学生认读、组词。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书写要点:
(1)“岭、绝、”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岭”字右边是“令”,不要写成“今”。
(2)“岭”字的右边、“含”字上面的“人”字头都要写得舒展。
4.欣赏优秀作品,指出学生书写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书写姿势不够规范。
(2)起笔和顿笔容易忽视。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绝含岭吴
2.根据生字的结构来分类:
左右结构:绝岭
上下结构:含吴
3.认真观察字的结构及笔画。
4.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注意难写字的要领。
5.练习书写。 16.抄写词语。
绝句 东吴 山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画面感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的时候,抓住这一特点是至关重要的。就学生的特点而言,抓住“画”这一关键要素学习古诗也是最为恰当的。因此,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课文插图以及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走进气势磅礴的庐山,景色优美的西岭。我还充分利用简笔画进行板书,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古诗所描绘的景象,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片段
交流悟诗情
师:在知道了全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同学们,你们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
生:我想知道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我想知道诗人写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师:哦!那就请同学们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讨论,看看能不能得到你们想要的答案吧。
(学生相互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生1:我知道诗人在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时候看到西湖的荷花写成这首诗的。
生2:我知道这首诗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3:我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真的很不错,回答得很好。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那么,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
生:这满池相依相靠的荷花与莲叶就相当于作者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师:哦,寓情于景,那么看着这满湖的荷花,如果你是杨万里你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这无边无际的荷花和荷花就相当于我和你的友谊,永远没有尽头!
师:嗯,这么美的古诗,这么深重的情谊!同学们,现在我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体会一下,尝试着背诵一下。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以同学交流讨论为主线,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思考感悟。学生在朗读、交流讨论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既感悟了语言,又进行了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9、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知识点、练习
第一个部分是识字加油站
识字加油站中的8个词语都是表示场所的词语。第一行的都是有馆字的,第二行的都是有所字的。一般来讲,带馆字的建筑物面积会相对大一些,视频中的博物馆的图片是潮州韩文公祠的图片,展览馆的图片是厦门的世界名人馆,科技馆的图片是韩山师范学院学院里面的天文馆中的天文望远镜。如果家里离潮州或者厦门比较近的话,可以在开放日的时候去参观一下,相信对孩子来说大有裨益。
第二部分是字词句运用
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通过查《现代汉语词典》来找到该词语的意思,再把每个意思代入到句子中,看看到底是哪个。
暗示:
①动词,不明白(直接)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
造句:他用眼睛暗示我,让我走开。
②一种心理影响,用言语,手势,表情等使人接受某种意见或某件事,如催眠就是暗示作用。
泄露:
动词,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
喧闹:
①形容词,喧哗热闹,例:喧闹的集市。
②动词,喧哗吵闹,例:大声喧闹。
第三部分是写话
大自然真奇妙,《十万个为什么》能够帮你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可以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问题哦!!
第四部分是日积月累
《悯农》是一首写实诗,旧社会时,农民辛勤劳作,四海之内没有闲置的田地,丰收的时候,还有农民饿死了,反映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五部分是我爱阅读
《最大的“书”》讲的是川川在一次爬山活动中遇到一位地质勘探队员,地质勘探队员告诉他岩石就是一本巨大的“书”,读懂这本书就能为国家找到宝藏。于是,川川就立志长大要献身科学,报销祖国。
知识点
一、易读错的字
慈(cí)爱 毕竟(jìng) 一行(háng)
停泊(bó) 鸣蝉(chán) 指南针(zhēn)
垂(chuí)下 忠(zhōng)实 帮助(bāng)
稠(chóu)密 一盏(zhǎn) 宇宙(zhòu)
稍(shāo)微 浴(yù)室 倒(dào)退
二、易写错的字
岭:右边是“令”,不是“今”。
荷:注意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垂:一共有四个横,不要漏掉一横。
导:注意上面是“巳”,不要写成“已”。
三、会写词语
湖水 莲花 荷叶 绝对
山岭 雷雨 乌云 乌黑
压下 雷声 垂下 闪电
窗户 房子 迎接 扑上去
天然 帮助 指点 北极星
杯子 特别 积雪 生活
宇宙 失去 地板 容易
浴室
四、多音字
行 xíng(步行) háng(银行)
泊 bó(漂泊) pō(湖泊)
都 dōu(都是) dū(首都)
要 yāo(要求) yào(需要)
倒 dǎo(跌倒) dào(倒水)
觉 jiào(睡觉) jué(觉得)
五、形近字
乌(乌黑) 户(户外) 压(压力)
鸟(小鸟) 尸(尸体) 庄(村庄)
导(引导) 永(永远) 乱(打乱)
异(异同) 水(浇水) 刮(刮风)
六、近义词
望—看 鸣—叫 渐渐—慢慢
清新—清爽 一动不动—纹丝不动
忽然—突然 慌张—惊慌 天然—自然
分辨—辨别 舒服—舒适 必须—务必
七、反义词
前—后 遥—近 渐渐—飞快
清新—污浊 慌张—镇定 解冻—冰封
稠—稀 有趣—乏味 特别—普通
打开—关上
八、词语搭配
量词搭配:
一(阵)大风 一(只)蜘蛛
一(条)彩虹 一(盏)指路灯
一(个)安稳觉 一(件)事
形容词搭配:
(满天)的乌云 (清新)的空气
(天然)的指南针 (忠实)的向导
九、词语归类
描写太空的词语:
浩瀚无际 群星闪烁 神秘莫测
广袤无垠 苍穹无边
十、句子积累
古诗名句: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拟人句:蜘蛛又坐在网上。比喻句、拟人句: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4.“把”字句: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
十一、考点提示
背诵:《悯农(其一)》《古诗二首》。
2.《雷雨》中第2-5 自然段常以填空题或课内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
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介绍的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常以填空题或课内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
4.《太空生活趣事多》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练习及答案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 湖泊) ( 莲花) (荷叶 ) ( 雷雨) ( 门户)
(乌云) (气压 ) (指针 ) (帮助) (永远 )
(特别) (积雪) (宇宙 ) (容易) (杯子 )
二、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上面打“√”。
停泊(bó) 绝(jué) 句 忠(zhōng)实
扑(pū )灭 稠(chóu)密 容(róng) 易
三、比一比,再组词。
吴(吴国) 压(压力 )户(户口)宇(宇宙)失(失去 )
呆(发呆) 庄(庄重 )尸(尸体)字(写字)夫( 夫人 )
四、多音字组词。略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近义词
毕竟——(到底) 忽然——(突然) 渐渐——(慢慢 )
特殊——(特别) 永久——(永远) 了解——(知道)
反义词
清新——(浑浊) 镇定——(慌张) 特别——(一般)
永远——(短暂) 舒服——(难受) 容易——(困难)
形容词
(忠实)的向导 (普通)的杯子 (密封)的浴桶
(平稳)地走路 (安稳)地睡觉 (欢快)地歌唱
六、选词填空。
辨别 指点
1、( 指点 )迷津 (辨别 )方向
因为……所以 只要……就 即使……也
2、(因为)小明生病了,( 所以)今天不能去上学。
3、(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4、( 即使)你遇到多大困难,( 也)不能退缩。
放心 用心 当心 细心
5、妈妈对我说:“你每天上学、放学过马路要(当心 ),上课时要(用心)听老师讲课,做作业要(细心),这样我就(放心 )了。”
七、根据课文的内容排序。
( 6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道彩虹挂在天空。蝉叫起来了,蜘蛛又坐在网上了。
( 3 )闪电越来越亮,雷越打越响,哗,哗,哗,下起大雨来了。
( 5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 4 )雨越下越大,往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 2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摇,一只蜘蛛垂落下来逃走了。
( 1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响。
( 7 )池塘里水满了,明晃晃的像面镜子,青蛙也叫起来了。
八、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感叹词和标点符号。
1、春天多美好,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在春天里的新发现吧。
2、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们呢?
3、春天来了,公园里的花多美啊!/呀!
九、默写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回答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杨万里,诗中描绘的是
夏(什么季节)早上(什么时间)的荷花,荷花的特点是红
。
我们还学过这位诗人的另一首古诗是《 小池 》。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地层好比书的每一页,化石则是每页中的清楚的文字。
2、研究地层和化石,对人类认识地球的发展史有重大意义。
3、在珠穆朗玛峰顶发现了鱼类化石,便可推知这里曾是;在南极洲发现有露出地表达上千米的煤层,说明南极洲曾是森林茂盛之地。
10、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汉字真有趣》教学内容精讲同步练习
知识点
字词:
外甥(shēng) 迂(yū)回
剖(pōu)析 国子监(jiàn) 浩瀚如海
字谜七则:
①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日)
②一块土,两人站,中间隔条线,两人看不见。(坐)
③有人不是我,有马飞跑过, 有水能养鱼,有土庄稼活。(也)
④右边有,左边无。后面有,前面无。哥哥有,弟弟无。周家有,李家无。(口)
⑤一个人站在大树下。(休)
⑥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斗)
⑦相传唐伯虎曾在街头卖画。一天,他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着一只黑狗,十分可爱。唐伯虎对人们说:“这是一则字谜,想购买者,需要付三十两银子,如果猜中谜语,就分文不收。”大半天过去了,无人猜中。这时,有一位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却笑而不答,取下画来便走。唐伯虎望着这位年轻人的背影,哈哈一笑,说:“猜中了!他猜中了!”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字吗?(默)
猜字谜常用的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会意法。
(1)组合法是根据字谜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山上还有山。”我们可以根据部件“山、山”上下相连,组成“出”。
(2)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竹林下面一蜻蜓”。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干”字,上面加上“竹”,就是“竿”。
(3)会意法是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展开联想。比如:“傍晚的太阳”猜一个字。傍晚的太阳就是太阳落到西面了,谜底就是“晒”。
猜字谜的时候,这三种方法往往结合起来运用。
谐音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
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表示解释、说明,像谜底。这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部分,把后一部分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歇后语可以分为喻义性歇后语和谐音性两大类。
词语解释:
枇杷:常绿小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小,白色。果实淡黄色或橙黄色,外皮上有细毛。生长在较温暖的地区,果实可以吃,叶子和核可入药。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琵琶:弦乐器,用木料制成,有四根弦,下部为瓜子形的盘,上部为长柄,顶端弯曲。
同音词是“同音异义词”的别称,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上毫无联系的一组词。
造字法:
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但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等较抽象的东西。
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例如
“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
“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
“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当文字继续发展时,象形和指事已经不能准确表达更多意思,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
“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
“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
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
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用作“自己”的“自”。
步练习1
同
一、读一读,猜一猜。(猜字谜)
1.字谜:七十二小时。猜一字,谜底是:( )
2.字谜:需要一半,留下一半。猜一字,谜底是:( )
3.字谜: 一月一日非今天。猜一字,谜底是:( )
4.字谜: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个字谜底是:( )
二、下面的歇后语用到了有趣的谐音现象,你能把它们的后半部分补写出来吗?
1.孔夫子搬家——
2.小葱拌豆腐——
三、读一读,做一做。
滥改成语,其害无穷
“‘默默无蚊’,就是这样写的嘛,外面的广告上都这么写,就是没有声音,连蚊子叫的声音都没有。”面对读小学的儿子的这种解释,长沙市芙蓉区的杜女士哭笑不得。
如今迈步都市,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和杂志,随时都可发现不少商家利用汉语成语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熟悉易记的特性,在做产品广告时打上了用谐音字改造成语的主意。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线连一连吗?
衣衣不舍 某布衣店
随心所浴 某蛋糕广告
万室俱备 某房产公司广告
步步糕升 某洗浴中心广告
衣布到位 服装店广告
2.你觉得这样的广告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一、读一读,猜一猜。(猜字谜)
1.字谜:七十二小时。猜一字,答案是:晶
2.字谜:需要一半,留下一半。猜一字,答案是:雷
3.字谜: 一月一日非今天。猜一字,答案是:明
4.字谜: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个字答案是:告
二、1.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2.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三、1.衣衣不舍──服装店广告
随心所浴──某洗浴中心广告
万室俱备──某房产公司广告
步步糕升──某蛋糕广告
衣布到位──某布衣店
2.答案不唯一,有道理即可。
同步练习2
一、根据自己对汉字的了解完成填空。
(1)汉字产生于( )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沿用至今。
(2)( )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一些周边国家的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
(3)( )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 ),他们的书法作品是艺术中的珍品。
(4)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可以通过( )、( )、( )等途径查找有关资料。
二、读一读,猜一猜。(猜字谜)
1.字谜:山上还有山。猜一字,谜底是:( )
2.字谜:十张口,一颗心。猜一字,谜底是:( )
3.字谜:说它小,下边大,说它大,上边小。猜一字,谜底是:( )
4.字谜:一只黑狗,不叫不吼。猜一字,谜底是:( )
三、下面的歇后语用到了有趣的谐音现象,你能把它们的后半部分补写出来吗?
1.三九天穿裙子——
2.飞机上敲铜锣——
3.墙头上挂狗皮——
4.秃子打伞——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见鸡而作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
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租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租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予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
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
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
1.这里的谐音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字。
2.从这刻谐音小故事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地主_________的性格。
3.请你搜索资料,找一个谐音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五、巧设字谜:
你会出谜语吗?经常出字谜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我们是自己子的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和开发我们的智力呢。用下面的几个字出字谜,你能做得到吗?赶快试试吧!(自由发挥)
(1)烬:。
(2)焚 :。
(3)姓:。
(4)景:。
(5)卡:。
(6)胡:。
参考答案:
一、(1)汉字产生于几千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沿用至今。
(2)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一些周边国家的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
(3)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作品是艺术中的珍品。
(4)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可以通过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等途径查找有关资料。
二、1.字谜:山上还有山。猜一字,答案是:出
2.字谜:十张口,一颗心。猜一字,答案是:思
3.字谜:说它小,下边大,说它大,上边小。猜一字,答案是:尖
4.字谜:一只黑狗,不叫不吼。猜一字,答案是:默
三、1.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2.飞机上敲铜锣——名(鸣)声远扬
3.墙头上挂狗皮——不像话(画)
4.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
四、1.鸡 稽 机 2.贪婪 3.略
五、(1)烬:被火烧光。
(2)焚 :火烧森林。
(3)姓:女同学。
(4)景:京城是晴天。
(5)卡:上下不分家。
(6)胡:古时一明月。
11、部编语文二年级下册《12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12 寓言二则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给人启发与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识字写字教学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重视写字指导,发现生字书写规律,强化写字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2.搜集并阅读寓言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引出新课
1.看图片猜故事。
导入: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些故事的名字吗?(《乌鸦喝水》《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这些故事简短有趣,又含有深刻的道理,我们称之为“寓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板书:寓言二则,相机识记“寓”和“则”两个生字。)
2.(出示第一则寓言题目:《亡羊补牢》)谁来读一读故事的题目?
(1)学习生字“亡、牢”。
减一减法:忙-忄=亡
字理识字法:(出示“牢”的字理图)甲骨文的“牢”字,像一头牛被困在圈栏之中。
(2)指名读课题。
3.质疑课题:“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看图片猜故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一定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小老师领读。
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羊圈 叼走 街坊 后悔 从此 劝告 丢失 钻进去
(2)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做摘苹果的生字游戏。
寓 则 亡 牢 圈 钻 叼 坊 悔 此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指导读好重点句。
(1)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教师相机强调“街坊”中的“坊”读轻声;“钻进去”中的“钻”读zuān;“叼”的读音为diāo。
4.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5.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学生补充完整。)
课文中的养羊的人丢了______次羊,最后他把羊圈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采用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生字时,采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亡羊”的?(第1~4自然段)
2.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默读第1~4自然段,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3.学生汇报,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1)重点句1: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①“圈”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uàn,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②学习生字“钻、叼”。动作演示“钻、叼”。
熟字加偏旁法:钅+占=钻
形声字记忆法:“叼”左边的口字旁表示用口来叼,右边的“刁”表示生字的读音。
③齐读句子。
(2)重点句2: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①“街坊”就是邻居。“坊”是本课的生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加一加法:土+方=坊。换一换法:房——坊。)
②街坊劝告时是怎样的语气?请你试着来劝一劝这位养羊的人吧!(指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时要表现出街坊对养羊的人的关心。)
③听了街坊的劝告,养羊的人心里是怎样想的?
预设:羊都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真是多此一举。不就是一只羊吗?没什么大不了的。
④养羊的人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回答呢?(无所谓,毫不在乎。)
⑤指名分角色读一读对话,相互评议。
4.过渡:好心的街坊来劝说,养羊的人却不听劝告,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5.学习第4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生评价。(要突出两个“又”字。)
(3)为什么要突出两个“又”字?联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两个“又”字更能体现养羊的人不修羊圈带来的后果,而且能突出丢羊的原因都是一样的。)
(4)齐读第4自然段。
6.过渡:两次丢羊后,养羊的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7.学习第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1: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①你能体会养羊的人现在的心情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后悔”“现在修还不晚”来体会养羊的人认识到自己错了。)
②学习生字“悔”。
换一换法:海——悔。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后悔的经历。
(2)课件出示句子2: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①读一读,说说养羊的人是怎么做的。
②相机学习“此”。
熟字比较法:比——此。
减一减法:些-二=此。
③读一读,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预设:第二个句子中的“赶紧”一词说明事情紧迫,养羊的人行动很迅速;“堵上、结结实实”说明养羊的人很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
④指名读句子。(将这句话与养羊的人的语言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养羊的人两次丢羊后心理和态度的变化,进而更深入地体会“亡羊补牢”的意思。)
(3)小结:养羊的人终于听取了街坊的劝告,及时修补了羊圈,结果——(课件出示句子)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4)再次朗读,指导语气。
设计意图: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提供运用词语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此环节中抓住了“又”和“赶紧”,感悟养羊的人因后悔而及时改正错误的做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四、联系生活,感悟寓意
1.语言训练:当养羊的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街坊会怎么说?养羊的人又会怎么回答呢?
2.同桌合作表演后,教师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深入学习了课文内容,现在你能说一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羊丢了及时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5.小结:由此可见,像养羊的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________,就________。
6.“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犹未为晚”。
7.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大家交流一下。先和同桌小声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此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与解题相联系,并抓住时机进行语言训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意。同时,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道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
五、比较字形,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亡、牢、钻、劝、丢、告。
2.指名读,口头给生字组词。
3.指导学生观察每个生字的结构特点、笔画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交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重点指导:
钻:左窄右宽。“钅”的竖提不要穿过第三笔的横。
劝:第二笔是长点,右边的“力”写得比左边高一些。
丢:第一笔撇写得短而平,第四笔的横要写得长一些。
告:第一笔撇与“丢”的撇写法有区别,第四笔的横要写得长而稳一些。
5.教师范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一边写一边强调重点笔画及书写要领。
6.教师强调写字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学生临写。
7.同桌交流评价,对照总结后再进行书写。
8.全班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表扬写得较好的同学,并让其和大家交流分享书写经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设置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通过认真观看教师示范,掌握重点字的书写要领,感受汉字的美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中。
六、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这则寓言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教师不能硬性总结道理,让学生硬说道理,要尽可能拓宽学生思路,结合实际谈。
2.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使学生巩固课内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我们要看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同时又能学到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多媒体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片)
2.你知道这个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这个故事就是——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文中画出“揠苗”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动画片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画出“揠苗”的意思,增强读文的实效性。
二、学习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2.出示生字:焦、筋、疲、喘、截。(带拼音读,去掉拼音再读)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全班汇报,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
(1)加一加识字法:皮+疒=疲,肋+=筋。
(2)换一换识字法:载——截。
(3)字理识字法:焦——(出示字理图)上边的字形是一只小鸟,下边的字形是火的演变,就像小鸟在火上烤,这是多么令人着急的事。
(4)利用熟字比较记忆“喘”:端——喘。
5.检测词语认读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焦急 筋疲力尽 喘气 一大截(开火车读,齐读)
6.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7.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古时候有个人,他________地想要禾苗快点长高,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禾苗都________。
(1)先自己说说看。
(2)指名说。
(3)课件出示:焦急、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枯死了。(引导学生齐读)
8.解题。
“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你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了吗?
课件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的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提高识字效率。借助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降低了概括难度,巩固对词语的运用。
三、深入探究,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那个种田的人的“焦急”。
1.这个人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那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当时的这种心情。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焦急)
2.自由地朗读第1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焦急。
3.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焦急?(“巴望”是盼望的意思,说明他心里很焦急;“天天”说明他每天都去田边看。)
②你能读出种田的人焦急的心情吗?(指名读)
(2)引读:种田的人多希望自己的禾苗快点长高,他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出示句子)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①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比较句子: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②指导朗读:“一点儿”要重读。
③小结:禾苗在慢慢地长高,但在种田的人眼里却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真是个急性子的人。
(3)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①读一读,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感悟动词前加上修饰性词语的好处。
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②指名读,谈体会。(第二个句子多了“焦急地”一词,更能体现出种田的人盼望禾苗快点长高的急切心情。)
③理解“自言自语”,用“自言自语”造句。
④指名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句子。
(二)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拔苗过程。
1.是啊,种田的人是那样焦急地巴望禾苗快点长高,他想出的办法是——(拔苗)。请你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他是怎样拔苗的。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1)出示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①指名读,读的时候要强调“一棵一棵”。
②随机提问:种田的人一边拔一边可能在想什么?
③引读: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时,种田的人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当肚子饿得咕咕叫时,种田的人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当种田的人汗流满面时,他还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2)引读:就这样,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课件出示句子)
①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难怪会累得——筋疲力尽。
②(出示图片)看,你能说说种田的人都累成什么样了吗?累成这个样子就叫——筋疲力尽。
③让我们再一次把自己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种田的人的心情。
1.过渡:拔禾苗把种田的人累得筋疲力尽。但是,他回到家里,却一边喘气一边说——(出示句子)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2.你能想象种田的人当时的样子和心情吗?(种田的人当时很累,可是心里很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帮助禾苗长高了。)
3.指名读。
师:是啊!这个种田的人不但不知道自己错了,还很得意呢!谁来读出他的“得意”?
4.引读: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生读)禾苗都枯死了。
5.总结: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故事。种田的人焦急地巴望禾苗快点长高,这是故事的起因;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禾苗都枯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焦急”一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体会种田的人的内心活动,通过做动作的表演读、引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中体会种田的人急于求成的心理。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梗概,提高阅读能力。
四、结合实际,体会寓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种田的人的焦急,我从你们的朗读中也感受到了他的焦急。可是,禾苗长高的事能急吗?现在我们来看一段种子成长过程的视频。
2.看了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种子还没有发芽,植物就不可能长高,植物还没有长得健壮,它就不可能结出果子。
3.那文中的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老师这儿有一个词语——急于求成。他还犯了什么错?(违反规律)
4.小结:是啊,这个种田的人太想让他的禾苗快点长高了,结果却使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他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这样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这就是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5.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下吧!
设计意图:观看植物生长的视频,使学生了解植物生长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明白种田的人犯错误的原因。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请学生交流生活中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从而对寓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筋、疲。
2.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
3.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书写要领。
筋:竹字头在上半格中间。下半部分的横折钩起笔在横中线上,“月、力”要相互靠拢。
疲:“皮”要写在病字旁的里面。“皮”的第一笔是横钩,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横撇,最后一笔捺要伸展。
4.学生先描红,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5.投影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此环节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以故事题目为突破口。这两则寓言的题目都是对故事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了故事题目也就抓住了故事的主要脉络。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理解题目,从而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多种方法指导识字,如字理识字、熟字带生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将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3.以读为主。整个教学中,“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
4.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类似的现象,从而体会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