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13 人物描写一组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围绕“人物描写”这一专题,安排了3个独立的人物描写片段。《摔跤》选自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主要描写了小嘎子、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这3个片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有的侧重写人物的外貌,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为主。可以说这3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片段,可以教我们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本次设计是读写联动课,通过感悟课文的写法,进行课堂小练笔。另外,还要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图片、文字材料等。
学生准备:了解《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去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人物描写一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摔跤》,去认识两个很有特点的新朋友。(板书:摔跤)
2.PPT出示嘎子这个人物的特征鼓励学生猜,然后出示“小兵张嘎”的图片作为提示。
(1)他是谁啊?一起喊他一声——小嘎子。注意“嘎”读ɡǎ。
(2)你是怎么认识他的?小嘎子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3.过渡:《小兵张嘎》是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张嘎因他的“英气”和“嘎气”已成为我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同学们,想和一个人交朋友,必须先了解他的为人,也就是他的性格。那么小嘎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小兵张嘎》中的“小嘎子与小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去了解他。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接受,而且好奇心很强,图文音并茂的多媒体辅助引入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打开课文,大声朗读,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似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一个怎样的小胖墩儿。
2.指导读儿化音。
小胖墩儿 单褂儿 虎势儿 猴儿似的 一点儿 牛劲儿
3.解决难读字。
嘎(gǎ)子 脚腕(wàn)子 扳(bān)他不动
鹐(qiān)架似(shì)的 下冷绊(bàn)子 揪(jiū)
4.引导学生根据以上词语,结合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指导写字。
搂:右下“女”的横最长,托住上边的“米”。
挠:右上不要多写一点。
扳:右侧是“反”,第一笔是平撇,不是横。
设计意图:进入高年级,学生的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抽象思维能力开始逐步发展,听说读写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但是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依旧需要夯实,检查预习情况的同时,巩固字词的练习,了解语文的工具性。
三、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1.过渡:初步读了课文,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现在,再次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要把每个词、每句话都读懂。然后同桌之间,可以试着把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摔跤过程表演出来。
2.学生读文、表演。
3.我们请两位同学当演员,上台来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把他们摔跤的过程表演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当观众,在底下仔细观看,对照课文的词句,看看他们是不是准确地把两个人物摔跤的每一个动作都表演出来了。
4.“演员”表演结束,及时组织“观众”评价指导。指出表演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指导和评价不到位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注重指导:
(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体会动作描写是怎样突出小胖墩儿的灵活、沉稳的。
──注意“跳”“退”“闪”(快速转身)的动作和“叉腰”的站立姿势的表演和评价。从这些动作中感受小胖墩儿的沉稳,要以实力战胜对手。
(2)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注意“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有气势,以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怕谁的姿势站立)的表演和评价。 从动作、心理描写体会小嘎子的机智。
(3)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①注意小嘎子的“精神抖擞”“蹦来蹦去”“下冷绊子”(突然伸脚绊)的神情、动作的表演和评价。从中体会小嘎子的机灵敏捷,争强好胜。
②注意小胖墩儿“塌着腰(猫着腰),合了裆(掖紧了裤裆),鼓着眼珠子”的动作表演和评价。体会小胖墩儿沉稳、老实的性格特点。
(4)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从动作描写中体会小嘎子的争强好胜。
──注意“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推拉拽顶”“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等动作表演和评价。体会小嘎子身手灵活及身处劣势仍在想办法的机智;小胖墩儿的确是以实力取胜。
(5)朗读以上重点句子。
(6)“演员”根据“观众”的评价指导再比较准确地表演一次,弥补第一次表演时的缺漏。
设计意图:运用讨论策略、协作策略和情境角色扮演策略,师生共同在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桌或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融入课文的语境中,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揣摩更加深刻地感受人物形象。
四、深读课文,感悟形象
1.过渡: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使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在大脑中活现出他们的形象来。
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3.通过之前精彩的表演和现在的朗读,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嘎子和小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嘎子(聪明、活泼、顽皮、灵活、争强好胜等)
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胖墩儿(沉稳、憨厚、诚实、老实等)
4.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小胖墩儿?
5.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塑造了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调皮、机智、争强好胜;小胖墩儿沉稳,憨厚,以实力取胜。只要读过这个片段,对这两个人物就会印象深刻。那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6.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作者准确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也兼用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就使读者好像看到了当时的场景,两个人物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我们也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课间活动时你观察到的某个人物。
7.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朋友。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再次走近并亲近这两位朋友。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节选自徐光耀先生的《小兵张嘎》。这部小说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了几代人,后来又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小兵张嘎》。
设计意图:回归名著,介绍课文的出处,激发学生阅读原文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交流资料
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21天不吃不喝依然能够行走自如,生存能力特别强。有一个人拥有和骆驼一样旺盛的生命力,他就是——祥子。骆驼是他的外号,他就像一棵挺脱的树一样硬棒。(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随机多媒体出示:
(1)《骆驼祥子》的写作背景:
作品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平城内人力车夫的生活,通过车夫祥子买车、丢车,攒钱、丢钱的苦难经历,展现了祥子劳苦终生,却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体现了旧社会城市下层贫民的悲哀。
(2)主人公祥子:
祥子是个来自农村的破产的青年农民,当时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连年不断地进行争权夺势的战争,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行,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因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纷纷涌入城市,祥子就是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员。
(3)作家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二马》《老张的哲学》《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话剧剧本《茶馆》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铸(zhù)成 腮(sāi) 颧(quán)骨 疤(bā)
3.指导写字。
(1)“剃”字左部共7笔,书写时注意笔顺。
(2)“疤”字里边的“巴”要先写短竖,后写长横,最后用竖弯钩封口。
4.交流:片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通过动作和肖像描写,体现了刚进城的祥子是一个精神、结实、硬棒的人。)
设计意图:认读词语,读准字音,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故事梗概,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想象,感受形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象祥子的样子。
2.(出示课文插图)作者对祥子的动作、肖像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体会表达的效果。
3.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达成共识。
(1)教师出示句子:看着那高等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学生反复读,思考:他可能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2)联系上下文,还可以从哪里看出祥子的结实?
出示句子: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被驴啃了一口。反复阅读,感受祥子的结实硬棒。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教师要以情促读。
(1)小组合作,互相评读,老师巡视。
(2)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
四、总结收获,体会写法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要引导学生对比得出《摔跤》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个片段的人物形象的不同。明确前者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主要运用肖像描写。
(1)仔细观察,抓住与众不同的方面,突出特点。
(2)抓住五官特点,写出人物的面部特征。
(3)注意身材、打扮,体现人物个性。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课时
一、课前交流,阅读铺垫
1.激趣: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2.导入:我们看看吴敬梓老先生是怎样描写临死时的严监生的。(板书课题)
3.简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4.简介吴敬梓。
作者吴敬梓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去世不久,他的家就遭遇变故,之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及在名利驱使下的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书中对严监生临死时的描写与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通过交流资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文。
3.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
多音字“监”的读音“jiàn”在现代文中不常见,学生会读即可。
严监(jiàn)生 揩(kāi)揩眼泪 两茎(jīng)灯草
4.指导写字。
喉:右边是“侯”,不是“候”。
咙:右边是“龙”,不是“尤”。
5.自读课文,想一想:片段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学生自读思考。
7.交流对人物的初步印象。
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品读文本做好铺垫。
三、纵向联系,感悟“吝啬”
出示语段: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状态?(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夕)
2.听老师把第一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故意漏读“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
4.这段话中有几个描写严监生的动作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拿出来 伸着 摇了两三摇)
5.从几个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两茎灯草,竟然让临死时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茎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把头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头”可以吗?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此时的焦急。
7.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8.在本文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9.根据学生回答梳理:
:
出场人物 | 严监生的手部动作 | 严监生的头部动作 |
大侄子 | 伸着两个指头 | 把头摇了两三摇 |
二侄子 | 越发指得紧了 | 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 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
奶妈 |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 把眼闭着摇头 |
赵氏 | 把手垂下 | 点一点头 |
10.从这些动作、神态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严监生焦急的程度不断加深,直至赵氏说对了,才安心咽气,可见他吝啬的程度。)
11.拓展学习。
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如笑,“微笑”是礼貌或发自内心的喜悦;“冷笑”表示不怀好意或不屑;“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时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面对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是不一样的。
(2)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3)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同人物行为或语言的描写相结合,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意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体会作者对严监生神态、动作的描写,了解人物形象。利用表格理清脉络,再次体会严监生的吝啬。
四、课后作业,拓展阅读
1.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临死的片段。
2.阅读《儒林外史》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阅读的对比感受中外名著的差异,了解不同的写作特色。
板书设计
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调皮 动作、心理描写
祥子:结实 外貌描写
严监生:吝啬 神态、动作描写
2、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知识点
知识点
一、教材分析
《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是由三篇独立的片段组成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并且三篇短文都选自名著。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而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又不尽相同。《摔跤》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学习。这个片段主要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刻画了小嘎子的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着重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来学习。《两茎灯草》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手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根,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才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二、作者简介
徐光耀:河北雄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0年出版长篇小说《平原烈火》。1958年,创作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新时期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树明和莺花》、《望日莲》和中篇小说《冷暖灾星》,另有剧本拍摄成影片的共三部:《新兵马强》、《望日莲》、《乡亲们哪》。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语言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跤:jiāo(摔跤、跌跤、绊了一跤)
搂:lǒu(搂住、搂抱、搂腰)
仗:zhàng(打仗、仰仗、倚仗)
鞭:biān(鞭子、皮鞭、鞭打)
欺:qī(欺骗、欺压、欺负)
挠:náo(阻挠、挠痒、不屈不挠)
扳:bān(扳动、扳倒、扳平)
腕:wàn(手腕、腕力、铁腕)
剃:tì(剃发、剃刀、剃光)
腮:sāi(腮帮、两腮、尖嘴猴腮)
疤:bā(伤疤、疤痕、结疤)
监:jiàn(太监、监生、国子监)
侄:zhí(侄子、侄女、侄孙)
喉:hóu(喉头、咽喉、喉舌)
咙:lóng(喉咙)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嘎:gǎ(嘎子)
绊:bàn(绊倒、绊脚石、冷绊子)
揪:jiū(揪住、揪心、不揪不睬)
铸:zhù(铸造、铸成、铸就)
颧:quán(颧骨、颧部、颧颊)
痰:tán(吐痰、痰盂、化痰)
揩:kāi(揩油、揩汗、揩眼泪)
五、多音字
别:bié(分别)biè(别扭)
佛:fó(佛像)fú(仿佛)
扇:shàn(扇子)shān(扇扇子)
系:xì(关系)jì(系鞋带)
露:lù(露出)lòu(露面)
模:mó(模拟)mú(模子)
监:jiān (监督)jiàn (监生)
六、近义词
铸成——练成淘气——调皮威严——威武
模样——相貌挺脱——结实立刻——马上
欺负——欺压仿佛——好像破绽——漏洞
慌忙——急忙问候——问好穿梭——穿过
吩咐——嘱咐手疾眼快——眼疾手快
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七、反义词
威严——慈祥 结实——柔弱立刻——缓慢
破绽——严密 慌忙——沉着明白——糊涂
手疾眼快——笨手笨脚
精神抖擞——无精打采
八、理解词语
挺脱:强劲;结实。
身量:人的身材;个子。
格局:结构和格式。
惯手:习惯于做某件事的人。
手疾眼快:形容做事机警敏捷。
公鸡鹐架:指公鸡打架时,彼此试着用尖嘴啄对方的架势。
精神抖擞:指精神振奋,情绪饱满。
破绽:衣服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诸亲六眷:泛指许多亲戚。
越发:表示与过去相比,程度加深。
登时:立刻。
九、句子解析
1.“要不——摔跤。”
小嘎子主动提出和小胖墩儿摔跤,可见他对自己的摔跤技术很有信心。
2.“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是……还是……”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小胖墩对“一叉一搂”和“随便摔”都很有把握获胜,哪种方法无所谓。
3.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精神抖擞”指表现出来的旺盛的活力。“冷绊子”俗语,指乘人不备时,暗中耍弄手段陷害别人的行为。这里指小嘎子想趁胖墩儿不备,绊倒对方。
4.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这句写了小胖墩儿摔跤时的动作、神态,可以看出胖墩儿经验老到、沉着细心,他在以静制动,等候时机。
5.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
心理描写,表现了他自信、坚强、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
6.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祥子认为自己的穿着打扮,自己的身体素质都完全能胜任出色的车夫,以后的日子就会有着落了,想到这里,他不由自主地笑了。
7.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祥子的坚定性格与锲而不舍的精神。
8.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再不回头”是指严监生的病很重,没有好的可能了。
9.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体会到严监生比刚才更加焦急。
十、问题归纳
1.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小嘎子不选择“一叉一搂”,可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
小嘎子清楚两人在体形上的差距,认识到“单凭力气”无法胜过小胖墩儿。于是选择了“随便摔”。表现了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从这句话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嘎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仿佛占了上风”?
从“欺负”“猴儿似的”“总想”“下冷绊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因为小嘎子在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 “很占了上风”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实际上这也是他摔跤失败的原因之一。
3.小嘎子聪明、机灵、富有心机,为什么还会失败呢?
因为他沉不住气,求胜心切,让胖墩儿有机可乘。
4.如果再进行第二次摔跤,结果会怎么样呢?
我想嘎子一定吸取教训,不再急躁,会稳中求胜。
5.《摔跤》中作者是怎样刻画嘎子这个人物形象的?
《摔跤》中作者是通过嘎子摔跤时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6.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说明祥子虽然很大很高,肢体还在长,但是年龄不大,还有孩子气。
7.《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作者是怎样刻画祥子这个人物形象的?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作者是通过对祥子的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8.从哪里可以看出严监生病得很厉害?
一是,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二是,医家都不下药了;
三是,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四是,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
9.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把“把头摇了两三摇。”换成“摇了摇”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换了以后不能表达出此时严监生的焦急心情。
10.如果严监生能说话,他会说什么?
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在燃着,该费多少油呀,这哪是在烧油,分明燃烧的都是银子,这样白白糟蹋银子,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
11.《两茎灯草》中作者是怎样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
《两茎灯草》中作者是通过严监生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十一、课文主题
《摔跤》主要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的情景,表现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描写了祥子的外貌和他成为一个出色的车夫的梦想,表现了祥子乐观坚定的精神。
《两茎灯草》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他才咽气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十二、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说一说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嘎子是一个顽皮、争强好胜、聪明伶俐的孩子。骆驼祥子是一个朝气蓬勃、淳朴忠厚、懂得上进的人。严监生是一个爱财如命,十分吝啬的人。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由此可以看出嘎子是一个顽皮、争强好胜、聪明伶俐的孩子。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由此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朝气蓬勃、淳朴忠厚、懂得上进的人。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由此可以看出严监生是一个爱财如命,十分吝啬的人。
2.举例说说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效果。
写嘎子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例如:起初,他依据自己和胖墩儿的体形差异,找准对方的弱点,“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采取了围着对手“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的战术。在摔跤中,当小嘎子处于劣势时,他便积极开动脑筋,“推拉拽顶”,想出了各种办法。就是在他与胖墩儿酣战到最后时,他还是“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写祥子时运用了外貌描写,如“他没有什么模样, 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
写严监生时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如“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相关资料
徐光耀
所属类别:文化人物|政治人物|编剧
徐光耀,笔名越风,河北雄县人,中共党员、作家。1947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1953年又毕业于中央文学讲习所。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120师特务营战士,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除奸科干事、技术书记,解放军第20兵团野战新华分社记者,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研究生,华北军区文化部文艺科、总政文化部创作室专业作家,保定市文联编辑,河北省文联、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名誉委员,全国文联第五届委员,河北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省作协第三届名誉主席。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少小灾星》、《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望日莲》、《乡亲们呐……》《小兵张嘎》,短篇小说集《望日莲》、《徐光耀小说选》,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忘不死的河》等。
中篇小说《小兵张嘎》获全国第二届儿童文艺评奖小说一等奖,电影《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刘文韬 摄
《冷暖灾星》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昨夜西风凋碧树》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电影文学剧本《小兵张嘎》获电影一等奖,
1995年获河北省关汉卿奖,
2010年9月获全国羲之杯诗书画大奖赛一等奖。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3、《人物描写一组》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说一说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的。
嘎子是一个顽皮、争强好胜、聪明伶俐的孩子。骆驼祥子是一个朝气蓬勃、淳朴忠厚、懂得上进的人。严监生是一个爱财如命,十分吝啬的人。
小嘎子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从“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个句子中“欺负”“猴儿似的”“总想”“下冷绊子”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胖墩儿经验老到、沉着稳重,从“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可以看出。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由此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朝气蓬勃、淳朴忠厚、懂得上进的人。
严监生吝啬、爱财胜过爱生命,从“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可以看出。
二、举例说说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效果。
《摔跤》中写嘎子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例如:起初,他依据自己和胖墩儿的体形差异,找准对方的弱点,“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采取了围着对手“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的战术。在摔跤中,当小嘎子处于劣势时,他便积极开动脑筋,“推拉拽顶”,想出了各种办法。就是在他与胖墩儿酣战到最后时,他还是“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又如“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嘎子与胖墩儿的好斗、各不相让。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如“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外貌描写,从穿着的角度写出了祥子为拉车所做的准备,表现了祥子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
《两茎灯草》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如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是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刻画了严监生焦急的样子,表现了他吝啬、爱财胜过爱生命的特点。
拓展:
1、如果再进行第二次摔跤,结果会怎么样呢?
我想嘎子一定吸取教训,不再急躁,会稳中求胜。
2、如果严监生能说话,他会说什么?
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在燃着,该费多少油呀,这哪是在烧油,分明燃烧的都是银子,这样白白糟蹋银子,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
4、《人物描写一组》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摔跤是由小嘎子提出来的,自然是他自认为能胜过胖墩儿的法宝,但他清楚两人在体形上的差距,认识到“单凭力气”是无法胜过“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的胖墩儿。于是,当胖墩儿提出“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的问题时,小嘎子很自然地选择了“随便摔”。表现了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精神抖擞”指表现出来的旺盛的活力。“冷绊子”俗语,指乘人不备时,暗中耍弄手段陷害别人的行为。这里指小嘎子想趁胖墩儿不备,绊倒对方。小嘎子在和胖墩儿摔跤时有自己的战术,他认为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认为自己在身体的灵活程度上胜过胖墩儿,想巧胜对手,结果在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从“仿佛”一词不难看出他“很占了上风”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实际上这也是他摔跤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小嘎子摔跤时的“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又分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3、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这句写了小胖墩儿摔跤时的动作、神态,可以看出胖墩儿经验老到、沉着细心,他在以静制动,等候时机。
4、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句中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说明祥子虽然很大很高,肢体还在长,但是年龄不大,还有孩子气。
5、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
!
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祥子自信、坚强、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
6、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祥子认为自己的穿着打扮,自己的身体素质都完全能胜任出色的车夫,以后的日子就会有着落了,想到这里,他不由自主地笑了。
7、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这个句子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祥子的坚定性格与锲而不舍的精神。
8、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是作者对严监生咽气前的一段描写。此时,严监生已气息奄奄,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并不重要的两茎灯草。如果严监生这时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不要点灯草,要点最多只能点一茎灯草,费财啊!这是令人发笑的事,这样的笔法真是犀利!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
段落大意:
《摔跤》
第一部分(1~2):写小嘎子和小胖墩儿准备摔跤。
第二部分(3):写两个人摔跤的场面和结果。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第一部分(1):写了祥子身材高大、健壮的特点。
第二部分(2):写了祥子的五官等,表现他“挺脱”的特点。
5、《人物描写一组》教材分析作者介绍
教材分析:
《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是由三篇独立的片段组成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并且三篇短文都选自名著。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而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又不尽相同。《摔跤》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学习。这个片段主要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刻画了小嘎子的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着重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来学习。《两茎灯草》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手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根,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才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作者介绍:
徐光耀:河北雄县人,笔名越风,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著有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和同名电影文学剧本,长篇小说《平原烈火》,短篇小说集《树明和莺花》《望日莲》等作品。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语言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吴敬梓(1701-1754)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
6、《人物描写一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是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三个片段都选自名著。这三个片段主要描写了小嘎子、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而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又不尽相同。
《摔跤》这个片段。虽然只是一个片段,但在教学时,我立足于整篇课文,先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或某种思想品质。
《摔跤》这一片段,作家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了活蹦乱跳、争强好胜、富于心计的小嘎子和敦厚老实、以实力取胜的小胖墩儿两个形象,其中对小嘎子动作的描写特别细腻生动。所以,我把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采取了“自学为主,同伴互助,教师点拨”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带着“小嘎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作家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等问题阅读,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自学,画出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并写批注。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品读语言,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探究,感悟人物形象。同伴互助主要体现为小组学习,通过与组员之间的交流,加深和完善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把文中描写人物动作或心理的语句都找出来了,因而更加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交流汇报期间,我顺学而导,通过朗读、想象、比较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小嘎子的性格特点,体悟文章的写法,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体会本片段人物性格和写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读写迁移。我选取了学生最为熟悉的“写作业”场面让学生进行练习。可惜这个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只能留到课后进行,在时间的把握上稍显不足。
7、《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聚焦“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教材建议举办一次“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交流会,将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介绍给大家。交流之前,搜集并整理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的相关信息,照样子填写在表格里。交流时要利用好表格里整理的信息,有条理地讲述。说清楚你喜欢的人物是谁,出自哪部文学或影视作品,这个人物有哪些鲜明的特点,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先小组交流,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看看谁推荐的人物形象最吸引人。
教材中的小标签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1.介绍人物时能分条讲述,把推荐的理由说清楚。2.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教学目标】
1.能分条讲述,把推荐的理由说清楚,吸引听众。
2.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教学重难点】
能分条介绍,把推荐的理由说清楚,吸引听众。
【课前准备】
1.教师:教学课件、微电影视频
2.学生:
(1)提前观看《战狼》;
(2)回顾读过的书籍或影视作品,照样子填写好表格。
【教学过程】
一、回顾电影,畅聊人物
1.
近段时间有一部轰动全国的电影叫《战狼》,里面的主角冷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受观众的喜爱。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聊聊“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板书: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2.
(1)课前我们观看了《战狼2》,你们喜欢男主角冷锋这个人物吗?为什么?请参考下面的提示语说说冷锋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你喜欢的理由。
(2)出示提示语:
冷锋是一个(特点)的人 ,我喜欢他,他(理由)……
预设:
冷锋是一个(讲义气)的人 ,我喜欢他,他(理由)……
冷锋是一个(很勇敢)的人 ,我喜欢他,他(理由)……
冷锋是一个(有个性)的人 ,我喜欢他,他(理由)……
……
(3)其他同学及时补充理由和依据。
3.
刚才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畅聊了“冷锋”的人物形象,也讲清了喜欢的理由。现在我们把大家刚才解释的理由进行整合,然后把理由一条一条地讲述出来,即分条讲述。
提示语: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我喜欢的人物,他是电影《 》的主角,名字叫 。我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第二……第三……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
4.
“分条讲述法”。
在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条讲述的方法进行介绍,这样表达更有条理,别人听得更加清楚,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板书:讲:分条讲)
设计意图
【:从热门电影引出话题——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以“提示语”为支架,提供表达的思路,渗透把理由讲清的方法。】
二、明确要求,练习指导
1.
除了《战狼》中的冷锋,你还看过哪些书或影视作品,最喜欢其中哪个人物?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交流会。
预设:
(1)儿童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中的热点人物。
(2)第三单元课文《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白蛇传》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
(3)第八单元课文中提到的经典人物。
2.
本次“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交流会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
预设:
(1)分条讲述,把推荐的理由说清楚。
(2)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补充板书:听:抓重点)
3.
(1)利用课前整理好的表格信息,结合“分条讲述法”把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介绍给同桌听。
(2)同桌认真倾听,抓住重点,看看对方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条理是否清晰。
(3)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作为代表发言。
4.
选2-3名学生上台介绍,听的学生评价是否做到了分条讲述,说清理由。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1)讲述规范,有开场白或结束语。
(2)能把表格内容变成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分条讲述,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
【技能的习得是建立在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中的。从明确要求,到同桌互讲,再到推荐代表发言,最后及时指导,这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了方法,训练了能力。】
三、示范讲述,提升表达
1.
介绍人物形象不仅要做到条理清晰,还要能吸引听众,都有哪些好方法呢?现在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看看你有哪些启发?
示范内容: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人——哪吒,他出自《哪吒闹海》这本书,我最喜欢哪吒这个角色。第一,他年纪虽小但武功高强,有风火轮、乾坤圈、混天绫等宝物;第二,他能够见义勇为,救了被龙王欺负的老百姓;第三,他有担当,当四海海龙王联名奏请玉帝捉拿李靖夫妇问罪时,哪吒说:“一人行事一人当!我打死敖丙、李艮,我当偿命,岂有儿子连累父母之理!”为了不连累双亲,他断臂剖腹,剜肠剔骨,归还于父母。他的孝道感动了龙王,李靖夫妇也因此得到赦免。听了我的介绍,你们喜欢哪吒吗?
2.
(1)可以加上具体事例。
(2)可以加上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
(3)介绍时注意语气、语调、节奏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
4.
评价提示语:
(1)我觉得×××介绍的人物最吸引我,他分三点介绍喜欢的理由,列举的事例特别生动,突出了这个人物的特点。
(2)我认为×××介绍的好,他分两点介绍喜欢的理由,介绍的时候能加上一些表情、动作,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中受到如何把人物形象介绍得生动形象,吸引听众。并用感悟的方法进行第二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五、学以致用,延伸生活
再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向家长介绍。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讲:按条理
听:抓重点
(执笔:欧义赐)
(选自《培生新教案 小学语文优课设计》五上。即出。)
8、《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1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表演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遵循“初读古诗,读出韵律;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又读古诗,抓住诗眼;诵读古诗,发现层次;研读古诗,体会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研读古诗,达到古诗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三、提炼方法,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
关注诗人和诗题;
一读,读出节奏,理解字词;
二读,想象画面,读出感受;
三读,抓住诗眼,品读意境;
反复诵读,体会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学法,迁移运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泊”的字音;
(2)画出节奏线,读出节奏;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并填写学生活动卡。
3.师生交流,研读古诗。
(1)过渡:抓住题目了解诗意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们可以多尝试并运用。下面就请根据题目,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夜里停泊在枫桥的所见所感。)
(2)根据自己画好的节奏来读一读古诗。
①注意语速稍慢。
②停顿适当。
③字音准确。
(3)学生交流自己圈画出的诗中景物,教师帮助补充总结:月、乌、霜、枫、渔火、寒山寺、钟声、船。
(4)抓诗眼,品景物。
①品读第一句:“月落”是即将落下的月亮;“乌啼”是正在啼叫的乌鸦,那声音平添几分悲凉;(品读第一句)“霜满天”是余霜漫天,无比寒冷。
②品读第二句:“江枫”江边枫树飒飒作响;“渔火”点点平添几多忧愁,让人久久不能入眠。
③品读第三、四句:“寒山寺”似悲凉之地;“钟声”从此传出,一直传到诗人的“客船”之上,客乡在外,不免伤感涌上心头。
(5)小组汇报诗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引导学生读诗句想画面,从而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先由学生提炼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好习惯。
四、赏析诗情,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朗诵两首古诗并比较这两首古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
相同点是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天景色的;区别在于第一首《山居秋暝》写的是一种自由、幽静、惬意之美,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而第二首《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寂寞愁绪,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2.诵读两首古诗,把握不同情感。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研读写景的古诗,我们要着重把握诗人的情感,透过景物描写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这样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别样的古诗境界。
4.书写指导。
(1)“愁”是上下结构,两部分都要写得略扁一些。
(2)“寺”书写时要注意合理布局,不要整体拉长或前倾。
设计意图:两首古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了两首诗后,对比诵读,能使学生自主发现两首诗的不同,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写景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五、布置预习,课后练笔
1.根据两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自选一首改编成一篇写景的文章,最好配上一幅图画。从日常读写训练入手,培养写作能力。
2.预习《长相思》,搜集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写作,抓住契机向学生提供习作机会,选择一首诗改编成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升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导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才子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是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4.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相机出示课件简介作者: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被当时的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记起有关乡愁的诗词;通过解诗题,明确体裁;通过知作者,了解作者背景。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为学习这首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初读词,巧学字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
2.细细读四遍,读前两遍时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把词念通顺,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要借助词句认识生字,不要把识字和诗词割裂开来。
(1)自主读文,读准生字的音,结合朗读画出节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课件突出“程、灯、更、成、声”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字的读音让你发现了什么?(韵母相同,押“enɡ”的韵。)指导学生读好这几个字,更准确把握节奏。
3.教师强调“聒”“更”的字音和字义。
(1)“聒”,可扩词:聒碎、聒噪。字面为“耳字边一个舌字”。意为声音吵闹,使人厌烦。本文是指更鼓声和风雨声。
(2)“更”是多音字,本课读ɡēnɡ,是古时的时间单位。
4.指名试读,在控制语速、恰当停顿以及字正腔圆三方面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利用范读初步走进文本;利用自由读,有层次地走进课文;抓住韵脚很好地把握词的节奏。总之,本环节主要宗旨为熟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以求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三、抓字眼,明词意
1.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这首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结合具体的字词说说。相机指导朗读。
(1)“一程”体现了作者走了很远的路,路途遥远;“夜深”说明夜深了,作者看着行营中亮起的千帐灯久久不能入眠,他似乎有心事。(指导朗读:读出有心事的感觉。)
(2)“梦不成”说明作者睡不着觉,更做不成梦。(指导朗读:把这种烦躁的感觉带到朗读中去。)
(3)“风一更,雪一更”是风雪之声,两个“一更”说明这里整夜都是风雪交加。(指导朗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实际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读一读,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2.串词成句,理解全文。
(1)课件出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词的上阕的意思:一路上跋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上阕。
(2)继续出示: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根据前边的“抓字眼”理解下阕: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②对比上部分的语气,加强语气再读下阕。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讲究循序渐进,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思,采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由“这首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和感觉”引领学生围绕词中关键字去初步领会词义,再将零散的理解串词成句,梳理语言,使学生经历语言再加工的过程,理解诗意变得水到渠成。
四、巧设疑,品词情
1.板书“身”,质疑:作者身在哪里?
(1)课件出示注释词语“榆关、那畔”,顺势学习其中“榆”和“畔”字,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处指哪里?(山海关和关外。)猜想此时的作者应该在哪里?(山海关、关外、山上、营帐中、征途……)在“身”字后面补充板书“在征途”。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呢?
(2)教师讲解创作背景,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本文是康熙二十一年,作者随康熙皇帝到关外慰问巡视时创作的,看到关外军士生活艰苦,闻听风雪交加之声,作者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孤寂、思乡……)
(3)尝试读出作者的孤寂与思乡之感。
2.板书“心”。质疑:知道了作者身在征途,再想想,作者的心在哪儿?(在故乡、在家乡、在故园)在“心”字后面补充板书“在故园”。
3.引导学生关注板书,把板书“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连起来读,追问:你有什么发现?(作者身在征途,却思念故乡。发现了作者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1)播放音乐,配乐朗读,品读作者思乡之情。
(2)教师渲染画面,引读全文,体会身体和心灵分隔两地的痛苦之情。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学习而后知疑惑,方能继续探究,培养钻研的精神。这首词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学习的关键在于透过语言文字,挖掘诗人的内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诗情,借助两个问题,提炼文本主旨,巧妙地品味诗人表达的情感。
五、明中心,诵读词
1.课件出示《菩萨蛮》中的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导学:这是纳兰性德的又一首词,小组交流纳兰性德为何事而“轻离别”?教师提示要点: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2)猜想:除了纳兰性德问自己,还会有谁问纳兰性德?怎样问?什么情景?学生练笔写一段话。
2.过渡:这就是为什么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3.引读:(1)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长相思》。引读要充满激情才能带动学生全情投入。
(2)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长相思》。
(3)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长相思》。
设计意图:借助作者其他作品恰当补充课堂,升华本课的主题,在朗读中不断体会作者内心思乡思亲之情,在想象与练笔中,层层深入地理解并升华本文主题,达到对文本融会贯通的程度。
教学反思
诵读是引领学生抵达诗境的最佳途径。本设计力求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及多种引读逐步促发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境,品悟诗情。如:学习《山居秋暝》时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进行引读,读出陶醉、美妙、开心之情。再如,教学《长相思》最后运用升华朗读法,激发学生对作者心情的强烈共鸣。通过教师三次引读,学生在层层朗读“长相思”这一主题中,深入感悟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之情,从而为升华主题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达到课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9、《人物描写一组》同步练习与答案
参考答案如下:
一、读拼音,写词语。
摔跤 倚仗 鞭打 欺压 喉咙
剃头 手腕 伤疤 监视 绊倒
二、比一比,再组词。
揪(揪住)绊(绊倒)筹(筹备)腮(腮帮)腕(手腕)
秋(秋天)伴(陪伴)铸(铸就)思(思考)碗(饭碗)
三、多音字组词。
xì 关系jiàn 国子监
jì 系鞋带jiān 监视
四、近义词。
欺负—(欺凌)破绽—(漏洞)
结实—(坚实)慌忙—(急忙)
五、反义词。
结实—(柔弱)慌忙—(从容)
手疾眼快—(笨手笨脚)精神抖擞—(无精打采)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猴儿似)的蹦来蹦去 (直硬)的背 睁得(滴溜溜)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吩咐叮嘱
1.妈妈(叮嘱)我在上学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2.老师(吩咐)我们几个男生去二楼抬桌子。
监督 督促
3.家长会配合老师检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4.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像无舵的航船;失去节制的私欲,就像决堤的洪水。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妒忌)
2.拒绝;推辞。(推却)
3.耽搁;拖延。(迟延)
4.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虚实)
5.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神机妙算)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文中“立刻”一次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不可以去掉,因为“立刻”一词可以表现出小胖墩的惊喜,可以看出小嘎子的提议正中他的心思,因为他是摔跤的惯手,不会怕和小嘎子比摔跤的。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一句中,“仿佛”一词说明了什么?
“仿佛”一词说明小嘎子占上风是暂时的、表面的,暗示了他的失败。
3.“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这几个动作可以看出小胖墩怎样的状态?
可以看出小胖墩儿比赛时非常认真,沉着应对,毫不放松。
4.从摔跤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小嘎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嘎子机灵、敏捷、有智谋,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孩子。
10、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生字词等课文知识点解读预习
《人物描写一组》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摔跤》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一个片段,选自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题目为编者所加。
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塑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儿童形象。片段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兼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使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
本课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噶、绊”等5个生字,会写“搂、仗”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和理解“手疾眼快、一叉一搂、公鸡鹐架、冷绊子”等词语。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小嘎子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鲜活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时使用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方法。
1
.嘎(gǎ)、腮(sāi)、欺负(fu)、脚腕(wàn)。
2.会写:“鞭、扳、腕、疤、喉、咙”
(1)《摔跤》的主人公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选自《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主人公是人力车夫祥子,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
(3)《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4
.《摔跤》中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句子有哪些?分别是哪种描写方法?
(1)语言、动作描写:“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表达效果:体现出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
(2)心理描写: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表达效果:“沉不住气”表现出小嘎子对长时间不能取胜的不耐烦,这种急躁的心理预示着他的失败。
5.《他是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祥子来自农村,他一个是靠卖苦力为生的人力车夫。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健壮的身体是他赖以谋生的基础。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
作者着重描写祥子那粗壮的脖子、红扑扑的脸、硬棒的身体和四肢,远远望去,犹如一棵挺脱的树,坚毅、壮实。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隐含着对劳动者的健壮体魄和高尚情操的赞美。
6.《两茎灯草》中最能表现严监生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从这个句子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可以感受到严监生病情的严重,试着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气息奄奄、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生命垂危、一息尚存……)
(2)从“总”字可以看出严监生垂死挣扎时间之长。讨论:这时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注意分析不同的人对两个指头的含义的猜测、严监生的表现和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为的竟然是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严监生的心理可让学生自己揣摩,不设统一答案。)
7.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
(1)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身份。例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2)采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例如,严监生临死前还惦念两茎灯草,这件事最能表现他的吝啬。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例如,对祥子外貌的描写,突出了祥子强健的体魄,表现了祥子精气神十足、充满生气的特点。
小结:描写人物时,要选取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一、读拼音,写词语。
摔跤 倚仗 鞭打 欺压 喉咙
剃头 手腕 伤疤 监视 绊倒
二、比一比,再组词。
揪(揪住)绊(绊倒)筹(筹备)腮(腮帮)腕(手腕)
秋(秋天)伴(陪伴)铸(铸就)思(思考)碗(饭碗)
三、多音字组词。
xì 关系jiàn 国子监
jì 系鞋带jiān 监视
四、近义词。
欺负—(欺凌)破绽—(漏洞)结实—(坚实)慌忙—(急忙)
五、反义词。
结实—(柔弱)慌忙—(从容)手疾眼快—(笨手笨脚)精神抖擞—(无精打采)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猴儿似)的蹦来蹦去 (直硬)的背 睁得(滴溜溜)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吩咐叮嘱
1.妈妈(叮嘱)我在上学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2.老师(吩咐)我们几个男生去二楼抬桌子。
监督 督促
3.家长会配合老师检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4.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像无舵的航船;失去节制的私欲,就像决堤的洪水。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妒忌)
2.拒绝;推辞。(推却)
3.耽搁;拖延。(迟延)
4.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虚实)
5.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神机妙算)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文中“立刻”一次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不可以去掉,因为“立刻”一词可以表现出小胖墩的惊喜,可以看出小嘎子的提议正中他的心思,因为他是摔跤的惯手,不会怕和小嘎子比摔跤的。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一句中,“仿佛”一词说明了什么?
“仿佛”一词说明小嘎子占上风是暂时的、表面的,暗示了他的失败。
3.“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这几个动作可以看出小胖墩怎样的状态?
可以看出小胖墩儿比赛时非常认真,沉着应对,毫不放松。
4.从摔跤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小嘎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嘎子机灵、敏捷、有智谋,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孩子。
同步练习2
13 人物描写一组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汉字。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zhàng( )着手疾眼快,不愿意和小胖墩儿一叉一lǒu( )。起初,小嘎子围着小胖墩儿hóu( )儿似地蹦来蹦去,仿佛很占了上风。终于三抓两náo( ),jiū( )在了一起,任凭小嘎子推拉拽顶,硬是bān( )不动小胖墩儿,小嘎子刚想用脚wàn( )子去勾小胖墩儿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二、比一比,组词语。
楼( ) 伴( ) 揪( ) 碗( )
搂( ) 绊( ) 锹( ) 腕( )
三、想一想,填一填。
“小嘎子”是作家 的儿童小说 《小兵张嘎》中的主人公。这部小说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锺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摔跤这个片段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小嘎子的、、、的个性特点,表现了胖墩儿__________的特点。
四、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相,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当胖墩我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给加点字注音。
两个人走马灯似( )的转了三圈
2.小嘎子与人摔跤的特点是。
3.文中的“枪”和“鞭”加引号是说明。
4.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描绘小嘎子的摔跤过程。
起初,后来。
5.在这里,作者是通过描写和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6.读画“”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的人物什么特点。
【答案】
一、仗 搂 猴 挠 揪 扳 腕
二、楼(楼房) 伴(伙伴) 揪(揪着) 碗(碗筷)
搂(搂着) 绊(绊倒) 锹(铁锹) 腕(手腕)
三、徐光耀 《小兵张嘎》 语言、动作、心理 顽皮 机敏 争强好胜 富有心计 沉稳 憨厚老实
四、1. shì
2.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而是不断变换摔跤动作与方式。
3.不是真正的武器枪与鞭,在这里表示特殊的含义
4.精神抖擞 沉不住气
5.动作 心理
6.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组词语。
铸( ) 剃( ) 腮( ) 疤( )
涛( ) 弟( ) 鳃( ) 病( )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象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1.本片段节选自的作品《》,片段中的“他”是指。
2.“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中的“杀进他的腰”的意思是。
3.你对“‘出号’的大脚”的理解是
。
4.这一段人物描写,从、、,到靠力气吃饭的人所引以为豪的体力以及都写得很精彩,把一个活生生的祥子呈现在我们面前。
【答案】
铸造 浪涛 剃头 弟弟 两腮 鱼鳃 伤疤 疾病
二、1.老舍 骆驼祥子 祥子 2.把他的腰部勒得细一些。
3.脚很大。
4.装束 体态 身段 品性人格
第三课时
一、给多音字组词。
监jiān( ) jiàn( )
挑tiāo( ) tiăo( )
二、把词语和词语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诸亲六眷 泛指许多亲戚。
一声不倒一声 一声连着一声。
登时 互相关连或牵涉。
相干 立刻。
三、请你用动作描写,表现一个人专注的样子。
四、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此时的严监生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 。
2.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描写,第二句写严监生的,我们体会到了严监生是一个的人。
3.本文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五回,课文题目《两茎灯草》是后人加上去的,根据你对课文内容得理解,你来给课文拟个题目:。
【答案】
一、监视 太监 挑担 挑拨
二、诸亲六眷:泛指许多亲戚。
一声不倒一声:一声连着一声。
登时:立刻。
相干:互相关连或牵涉。
三、她的目光紧紧的盯住窗外的的那只鸟,连扇动的扇子也不知不觉停了下来。
四、1.此时的严监生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死不瞑目)
2.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描写(环境),第二句写严监生的(动作),我们体会到了严监生是一个(吝啬,小气)的人。
3.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
11、《人物描写一组》课文原文与朗读
[qq-video vids=c3071skyjox]摔跤 “要不——摔跤。”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 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_________①本文选自《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小说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锺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本文所选片段写的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 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 上下没有一 个地方不挺脱的。_________①本文选自《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小说讲述了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本文所选片段中的“他”就是指祥子。②[杀进他的腰]把他的腰勒得细一些。两茎灯草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_________①本文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五、六回,选作课文时有改动,题目为后人所加。在这部小说里,作家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本文所选片段写的是严监生临终时的情形。②[监生]指明清时期国子监的学生。③[已后]现在写作“以后”。本文有的用字与现在不同,遵照原文,未加改动。④[一声不倒一声]一声连着一声。⑤[哥子]古时对男孩子的称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