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5 08:50:44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19 牧场之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静谧,从“牧场之国”的角度向读者展示荷兰的独特风情。在教学设计中,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讲,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荷兰的相关图片、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课前搜集荷兰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威尼斯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走进另外一个美丽的国度——荷兰。荷兰素有“牧场之国”的美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的田园风光吧。(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荷兰进行介绍。

  3.观看荷兰风光的图片,欣赏当地风光。

  通过分享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我们看到了荷兰的风土人情,那么,作者笔下的荷兰又是什么样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交流,欣赏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认读并组词:

  仪、眺、骏、驰、辽、绵、凳、吆、铃、铛、罐、恢、踢、牲、畜。

  (2)课件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读,随机正音:

  仪态 端庄 远眺 骏马 遮掩 阻挡 飞驰 辽阔 赞许 吆喝 铃铛 板凳 恢复 沉睡 牲畜 灯塔

  (3)指导“眺、骏、凳、吆、罐、畜”等字的书写,强调“骏、罐”不要丢漏笔画;注意“眺”的笔顺;“凳”各部件要写得扁一些,整体不要太长。

  4.指名分段接力读文,学生和老师共同点评朗读。

  5.小组交流:“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自由讨论,画出相关句子。

  (2)小组汇报,教师指导点评。

  引导学生找到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学习生字、生词回归到课文的方式,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同时感知文章内容,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交流,学生既能够通过读来更好地感受荷兰风情,又能学得轻松愉快。

  三、再读课文,体会风情

  1.课件出示:

  晚霞满天牛羊歇猪羊家禽享悠闲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你喜欢“牧场之国”的哪个方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牧场之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悠然自得、惬意舒畅)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4.配乐朗读。学生找到的句子,感受荷兰田园风情。引导学生读出悠然自得、惬意舒畅的感觉,教师可以范读,同学之间互相赏读。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表达情感,并针对语境的特点,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和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概括“牧场之国”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布置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通过摘抄使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感知全文

  1.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美丽的“牧场之国”——荷兰,谁能来说一说: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

  2.指导学生概括。―→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语言概括。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品读课文,体会意境

  过渡: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牧场之国”的四幅画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吧!

  1.第一幅画卷——碧绿草原牛成群。

  (1)齐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成群的牛都是什么样的。

  (2)课件出示:

  文字1:“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①引导学生想象牛群可能在思考什么?

  文字2:“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

  ②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③“仪态端庄”的贵妇人是什么样的?“无比威严”的家长是什么样的?

  ④谁能通过朗读,读出“贵妇人”的仪态端庄和“家长”的无比威严?

  2.第二幅画卷——骏马飞驰真自由。

  (1)这里的骏马是什么样的?(膘肥体壮、自由飞驰)

  (2)在辽阔无垠的原野,成群的骏马自由地飞驰,那是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

  (3)齐读第3自然段,感受骏马飞驰的畅快。

  3.第三幅画卷——猪羊家禽享悠闲。

  (1)除了成群的牛、飞驰的骏马,还有哪些动物呢?它们又在干什么?引导学生用书上的句子说一说。(绵羊、猪、小鸡、长毛山羊)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动物们的状态?(悠然自得、安闲)

  (3)谁想感受一下动物们悠然自得的快乐生活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

  4.第四幅画卷——晚霞满天牛羊歇。

  (1)白天牛群、骏马、家禽等都悠然自得地享受属于它们自己的自由王国,那到了晚上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

  (2)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

  (3)从老师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

  (4)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荷兰的夜晚?(宁静、祥和、静谧、美好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四幅画卷展开,以朗读为手段,以读促讲,加深理解;以读促感,通过想象情境、带有情感的朗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牧场之国”的宁静祥和。

  三、讨论交流,重点感悟

  1.引发思考:文章中几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分别在哪里出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在不同段落中出现,作者感叹的情境是各不相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及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结构设计的理解。

  四、资料延伸,拓展练笔

  1.课件出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2.荷兰不仅仅是牧场之国,也是水之国、花之国,根据我们收集的资料,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写。

  3.交流点评习作。

  设计意图:通过练笔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和转化,同时丰富了课外知识。

  板书设计

  牧场之国晚霞满天牛羊歇猪羊家禽享悠闲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荷兰,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与图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走进荷兰,了解荷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感受语言特点,感悟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牧场之国》知识要点及同步练习

  一、多音字

  chù(牲畜)xù(畜牧)

  quān(圆圈) juàn(羊圈)

  二、近义词

  专注——专心 仪态——仪表 端庄——庄重

  无垠——无边 安闲——悠闲 欣赏——观赏

  悠悠自得——怡然自然

  三、反义词

  端庄——随便 微弱——强烈 恢复——继续

  四、理解词语

  镶嵌: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本课指运河和低地交错排列着。

  遮掩:掩蔽;覆盖。本课指深草覆盖住了运河。

  舒缓:缓慢。本课指船只行驶得很缓慢。

  仪态端庄:指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重。本课用来形容牛犊。

  膘肥体壮:形容牲畜肥壮结实。本课形容马的身体肥壮结实。

  绵延:连续不断。本课指天山的野花很多,像织不完的锦缎连续不断。

  五彩斑斓:形容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本课形容野花颜色繁多。

  斑斑点点:形容物体的表面颜色杂乱或凹凸不平。

  成群结队:一群群人或动物集合在一起。本课指成群的长毛山羊集合在一起。

  默默无言:不声不响,闭口无言。本课指挤奶的人保持安静不说话。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荷兰是牧场之国。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白天牧场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夜晚牧场的景象。

  六、句子解析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是一个总起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后,强调了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独特的地形特点──“牧场之国”,因为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所以这句话总领全文,下面就具体地描写了荷兰广阔无际的牧场和生活在牧场上的无忧无虑的家畜家禽。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拟人写法让人感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的无边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低地是何等的安静祥和,外界对牛没有一点干扰。

  3、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这一句是对前面具体地描写了牛群活动的场面总括,句中“全是”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4、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作者面对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们在草原上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感叹这草场与骏马和谐。

  5、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出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的境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夜晚的宁静也是荷兰的一大特点。

  七、问题归纳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描绘了荷兰独特的田园风光。课文是按照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写的。

  2.荷兰牧场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荷兰牧场白日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夜晚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它们的自由王国。傍晚,挤奶的人也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言”,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一片静谧。

  3.作者是怎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荷兰牧场的美丽风光的?

  在文中,作用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荷兰牧场的美丽风光。比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牛群像人那样深沉含蓄,表现了草原的安静祥和;而“丝绒般的碧绿草原”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碧绿草原的柔软细密。

  4.作者为什么四次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敌人的虚张声势、凶狠残暴与父亲的沉着、从容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八、课文主题

  本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表达了作者对荷兰如画的田园风光的由衷赞美。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课文19牧场之国

  一、读拼音,写词语。

  仪态 眺望 骏马 奔驰 辽阔

  绵羊 铃铛 恢复 牲畜 踢球

  二、比一比,再组词。

  蓄(储蓄)踢(踢球)凳(凳子)灌(灌溉)诙(诙谐)

  畜(畜牧)提(提取)登(登山)罐(罐子)恢(恢复)

  三、多音字组词。

  juàn 羊圈chù 牲畜

  quān 圆圈xù 畜牧业

  四、近义词。

  专注—(专心)仪态—(仪表)端庄—(庄重)赞许—(称赞)

  安闲—(悠闲)寂静—(平静)舒缓—(缓慢)微弱—(弱小)

  五、反义词。

  赞许—(反对)严肃—(活泼)寂静—(热闹)舒缓—(急促)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丝绒般)的碧绿草原 (深深)的野草 (辽阔无垠)的原野

  (成千上万)的小鸡 (成群结队)的山羊 (金色)的晚霞

  (漆黑)的夜晚 (微弱)的光芒 (平稳)地行驶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飞驰 驰骋

  1.写文章时不应被眼前的事物所局限,而应让自己的想象(驰骋)于广阔的天地之间。

  2.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

  凝望 注视

  3.一只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目不转睛地(凝望)着,好像在期待着什么。

  4.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指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重。(仪态端庄)

  2.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镶嵌)

  3.形容悠闲从容,心情舒畅。(悠然自得)

  4.认为好而加以称赞。(赞许)

  5.大声喊叫。(吆喝)

  6.小而弱。(微弱)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填写特点:

  牛犊:仪态端庄骏马:剽肥体壮

  绵羊:悠然自得深夜的牧场:万籁俱寂

  2.文章所写的的时间依次:白天,傍晚,夜晚;文章所写顺序是这样的:先写牧场的动物,接着写牧场的工人挤牛奶,最后写牧场的夜景。

  3.写出几种动物的叫声。

  牛哞哞 狗汪汪鸡喔喔

  4.“忘记”一词,一般用于人物,可文中写到“马也忘记了……”这种写作手法称为拟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能够使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

3、《牧场之国》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类及课时练习题

  一、多音字

  畜chù(牲畜)xù(畜牧)

  圈quān(圆圈) juàn(羊圈)

  载zài(满载而归)zǎi(记载)

  模mó(模式)mú(模样)

  二、近义词

  专注——专心 仪态——仪表 端庄——庄重

  无垠——无边 安闲——悠闲 欣赏——观赏

  悠悠自得——怡然自然

  三、反义词

  端庄——随便 微弱——强烈 恢复——继续

  四、理解词语

  镶嵌: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本课指运河和低地交错排列着。

  遮掩:掩蔽;覆盖。本课指深草覆盖住了运河。

  舒缓:缓慢。本课指船只行驶得很缓慢。

  仪态端庄:指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重。本课用来形容牛犊。

  膘肥体壮:形容牲畜肥壮结实。本课形容马的身体肥壮结实。

  绵延:连续不断。本课指天山的野花很多,像织不完的锦缎连续不断。

  五彩斑斓:形容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本课形容野花颜色繁多。

  斑斑点点:形容物体的表面颜色杂乱或凹凸不平。

  成群结队:一群群人或动物集合在一起。本课指成群的长毛山羊集合在一起。

  默默无言:不声不响,闭口无言。本课指挤奶的人保持安静不说话。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荷兰是牧场之国。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白天牧场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夜晚牧场的景象。

  六、句子解析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是一个总起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后,强调了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独特的地形特点──“牧场之国”,因为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所以这句话总领全文,下面就具体地描写了荷兰广阔无际的牧场和生活在牧场上的无忧无虑的家畜家禽。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拟人写法让人感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的无边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低地是何等的安静祥和,外界对牛没有一点干扰。

  3、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这一句是对前面具体地描写了牛群活动的场面总括,句中“全是”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4、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作者面对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们在草原上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感叹这草场与骏马和谐。

  5、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出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的境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夜晚的宁静也是荷兰的一大特点。

  七、问题归纳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描绘了荷兰独特的田园风光。课文是按照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写的。

  2.荷兰牧场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荷兰牧场白日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夜晚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它们的自由王国。傍晚,挤奶的人也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言”,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一片静谧。

  3.作者是怎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荷兰牧场的美丽风光的?

  在文中,作用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荷兰牧场的美丽风光。比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牛群像人那样深沉含蓄,表现了草原的安静祥和;而“丝绒般的碧绿草原”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碧绿草原的柔软细密。

  4.作者为什么四次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敌人的虚张声势、凶狠残暴与父亲的沉着、从容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八、课文主题

  本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表达了作者对荷兰如画的田园风光的由衷赞美。

同步练习1

  19牧场之国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辨字组词。

  镶()膘()垠()低()

  壤()漂()根()底()

  挡()骏()漆()驰()

  铛()俊()膝()池()

  二、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战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

  2.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淹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当它们飞驰到远方。( )

  3.到了旁晚,才看见有人架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扳凳,给严肃沉末的奶牛济奶。( )

  4.金色的晚霞捕在西天,远处禺尔传来气笛声。(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严。( )

  2.指悠闲的样子,内心感到非常满足。( )

  3.形容面积很大,空旷,看不到边。( )

  4.用尽目力向远处看。( )

  【答案】

  一、镶(镶嵌)膘(肥膘)垠(一望无垠)低(低头)

  壤(土壤)漂(漂亮)根(根本)底(湖底)

  挡(抵挡)骏(骏马)漆(漆黑)驰(驰骋)

  铛(铃铛)俊(俊俏)膝(膝盖)池(池塘)

  二、1.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战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站)

  2.除了深深的野草遮 淹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掩)

  3.到了旁晚,才看见有人架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扳凳,给严肃沉末的奶牛济奶。(傍 驾 默 挤)

  4.金色的晚霞捕在西天,远处禺尔传来气笛声。(铺 偶 汽)

  三、1.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严。(仪态端庄)

  2.指悠闲的样子,内心感到非常满足。(悠然自得)

  3.形容面积很大,空旷,看不到边。(辽阔无垠)

  4.用尽目力向远处看。(极目远眺)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语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比喻B.拟人C.排比D.反问E.设问F.夸张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

  2.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 )

  3.长毛山羊在草地上发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

  4.难道荷兰不是欧洲的花园吗?( )

  二、修改病句。

  1.运河之间的绿色的一条条低地上花牛在低头吃草。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好像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三、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悠然()赞许()欣赏()

  2.“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朗读时应用的语气,应重读的词是。

  3.“这就是真正的荷兰。”(1)改写成反问句。(2)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答案】

  一、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C )

  2.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 A )

  3.长毛山羊在草地上发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B )

  4.难道荷兰不是欧洲的花园吗?( D )

  二、1.运河之间的绿色的一条条低地上花牛在低头吃草。

  一条条的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花牛在低头吃草。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好像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三、1.悠闲 赞扬 观赏

  2.赞美 真正

  3.难道这不是真正的荷兰吗?突出了牧场之国自然景色的优美、闲适,表达了作者对荷兰的由衷赞美。

4、《牧场之国》同步练习

  一、辨字组词。镶()膘()垠()低()

  壤()漂()根()底()

  挡()骏()漆()驰()

  铛()俊()膝()池()

  二、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战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

  2.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淹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当它们飞驰到远方。( )

  3.到了旁晚,才看见有人架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扳凳,给严肃沉末的奶牛济奶。( )

  4.金色的晚霞捕在西天,远处禺尔传来气笛声。(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严。( )

  2.指悠闲的样子,内心感到非常满足。( )

  3.形容面积很大,空旷,看不到边。( )

  4.用尽目力向远处看。( )

同步练习2

  一、给下列语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反问E.设问F.夸张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

  2.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 )

  3.长毛山羊在草地上发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

  4.难道荷兰不是欧洲的花园吗?( )

  二、修改病句。

  1.运河之间的绿色的一条条低地上花牛在低头吃草。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好像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三、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悠然()赞许()欣赏()

  2.“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朗读时应用的语气,应重读的词是。

  3.“这就是真正的荷兰。”(1)改写成反问句。(2)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答案如下】

  一、镶(镶嵌)膘(肥膘)垠(一望无垠)低(低头)

  壤(土壤)漂(漂亮)根(根本)底(湖底)

  挡(抵挡)骏(骏马)漆(漆黑)驰(驰骋)

  铛(铃铛)俊(俊俏)膝(膝盖)池(池塘)

  二、1.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战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站)

  2.除了深深的野草遮 淹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掩)

  3.到了旁晚,才看见有人架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扳凳,给严肃沉末的奶牛济奶。(傍 驾 默 挤)

  4.金色的晚霞捕在西天,远处禺尔传来气笛声。(铺 偶 汽)

  三、1.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严。(仪态端庄)

  2.指悠闲的样子,内心感到非常满足。(悠然自得)

  3.形容面积很大,空旷,看不到边。(辽阔无垠)

  4.用尽目力向远处看。(极目远眺)

  一、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C )

  2.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 A )

  3.长毛山羊在草地上发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B )

  4.难道荷兰不是欧洲的花园吗?( D )

  二、1.运河之间的绿色的一条条低地上花牛在低头吃草。

  一条条的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花牛在低头吃草。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好像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三、1.悠闲 赞扬 观赏

  2.赞美 真正

  3.难道这不是真正的荷兰吗?突出了牧场之国自然景色的优美、闲适,表达了作者对荷兰的由衷赞美。

5、读懂“动态”中的宁静之美——《牧场之国》学习活动设计(两种方案)

  “这一篇”的课堂学习价值,需要通过契合文本特性和儿童需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来实现。

  下面呈现两个学习活动设计方案。第一个是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为抓手,聚焦内容信息,聚焦作者的遣词造句,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以真正的主体身份,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具体文字的表达效果。第一个方案是立足文本的结构思路特点,围绕阅读感受来设计的。

方案一:

板块一开门见山,明确学习目标

  一、揭示课题,说说从课题上了解的信息。

  二、听写下列词语,了解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仪态端庄 骏马飞驰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默默无言 舒缓平稳

  2.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来自课文的那个自然段。

  三、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句话了解到的信息。这句话中的“水之国”或“花之国”能与“牧场之国”换一下位置吗?为什么?

  四、接下来你会带着哪些问题读课文?

  五、出示导语页的阅读训练要素,回顾《威尼斯的小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启发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阅读思考和发现。

  【设计意图:课堂阅读,能够将一般自发的阅读兴趣与明确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读书思考就既有积极性,又有方向性。荷兰是大多数学生陌生的国家,利用题目和开头提供的信息激发阅读兴趣,是最直接的选择。结合导语页的阅读训练要素,让学生的读书思考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成就感的保障。】

板块二任务驱动,感受文字之美

  一、围绕“牧场之国”梳理课文内容。

  1.通读课文,思考:你通过作者的文字,也觉得荷兰是牧场之国吗?是哪些内容信息让你觉得荷兰是牧场之国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后交流,一起梳理内容信息。

  二、任务驱动,欣赏语言,领会感情。

  1.“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荷兰呢?每一次出现,“真正的”表示的具体意思一样吗?如果要将这句话改成意思更加清楚明白的说法,每一处可以怎么写呢?请用下面的句式,在每一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后面作补充,把你理解到的作者的意思表达清楚:

  第二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一个( )的牧场之国。

  第三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一个( )的牧场之国。

  第四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一个( )的牧场之国。

  第六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一个( )的牧场之国。

  3.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圈画、填写,再同桌或小组交流,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为什么填上那些词语。

  4.组织汇报分享,相机练习有情有趣地朗读和内化。

  5.发现问题,探究作者可能的表达意图。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哪国人?一名捷克的作家,为什么通过一篇文章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呢?

  【设计意图: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课程内容建构上,重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和建设。学习任务群,关键词是“任务”,真实而适切的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经历目标导向的真实的学习过程。学生要能够读懂“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每一次蕴含和表达的具体意思、情感,一定需要深入文本阅读思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一个真切的得言得意的过程,同时也内化了学习的方法。】

板块三

  一、借助第一自然段,激发练笔兴趣。

  1.分别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有什么不同?

  句子一:荷兰,是水之国,牧场之国,也是花之国。

  句子二:荷兰,是花之国,牧场之国,也是水之国。

  2.选择其中一句话作为开头写一篇文章,你需要先做什么?

  二、布置拓展任务,进行延伸练笔。

  从上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开头,根据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课下搜集资料,写一篇短文。

  【设计意图:利用文本特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拓宽视野,创造更多真实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必然追求。这篇课文的开头,就是一个极佳的课程拓展资源。这一拓展任务,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荷兰有更多的了解,还为单元表达训练要素的落实做了热身,打了基础,一举多得。】

方案二:

板块一开门见山,激发阅读兴趣

  一、揭示课题,说说从课题上了解的信息。

  二、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句话了解到的信息。

  三、这句话中的“水之国”或“花之国”能与“牧场之国”换一下位置吗?为什么?

  四、接下来你会带着哪些问题读课文?

  五、出示导语页的阅读训练要素,回顾《威尼斯的小艇》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启发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阅读思考和发现。

  【设计意图:课堂阅读,能够将一般自发的阅读兴趣与明确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读书思考就既有积极性,又有方向性。荷兰是大多数学生陌生的国家,利用题目和开头提供的信息激发阅读兴趣,是最直接的选择。结合导语页的阅读训练要素,让学生的读书思考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成就感的保障。】

板块二品读描写,感受动中静美

  一、整体阅读,了解内容,初步感受

  1.出示阅读思考任务,学生带着任务阅读课文,发现信息,圈点批注。

  阅读任务:

  (1)从哪些信息可以看出荷兰是“牧场之国”?将有关词句画上横线。

  (2)边读边想象每一段内容描写的画面情景,看看这个牧场之国给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与自己想象中的牧场之国一致吗?

  2.阅读思考后交流分享。

  (1)可以看出荷兰是“牧场之国”的信息:

  极目四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辽阔无垠的原野、成群的骏马……

  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使。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

  (2)分享作者笔下牧场之国给自己最深刻的感受。

  二、聚焦词句,品读欣赏,体会静美

  1.带着任务读书思考:作者描写了牧场上的哪些事物?读着作者的文字,走进画面情景,你分别感受到了什么?将给自己带来具体感受的词句用波浪线标出来,摘录到表格中,再有情有趣地读一读。

事物
关键词句
阅读感受
黑白两色的花牛
成群的骏马
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
人、车船

  2.结合表格,分享交流,展示朗读,感受生动中的宁静之美。

  【设计意图:任务明确,才能让学生真正以学习主体身份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这个板块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策略的运用,内容目标的定位,都从学的角度考虑,确保学生学有工具,学有方法,学有层次,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收获。这是一篇语言生动细腻、画面感鲜明的写景散文,抓住表现事物特点的重点词句,运用图像化策略入境入情,可以更深入地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之美。语言经验的积累和丰富,会因为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而水到渠成。】

板块三抓住线索,领会作者感情

  一、设疑: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删掉可以吗?可以改成“这就是荷兰”或“这就是我们的荷兰”吗?

  二、带着疑问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提示:这句话每次出现在什么位置?当你每次读到这句话时,感受到了什么?站在作者角度,你反复用这句话想告诉读者什么?

  三、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1.自由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2.结合具体的画面情景,填空表达理解和感受。

  看着遍布草原的黑白两色花牛,想到,忍不住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第二次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那是因为目光遇见了;看到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的悠然自得,心中,禁不住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动物是悠然安闲的,人们挤奶、运奶也是从容安静的,在这样的牧场之国里,感受到的是自由、生动和宁静。只有荷兰有这样的牧场吧!真叫人忍不住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设计意图:从大体上认识到作者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为了表达对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是一件不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但是,作者反复强调这句话,肯定不是简单地贴上情感标签,在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的同时,也是为了引导读者和他一起发现和欣赏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独特之处,感受这“牧场之国”的生动之美、宁静之美。学生从作者视角来研读这句话的内涵和表达意图,才能从不同角度体会这句话丰富的价值,与作者进一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板块四拓展任务,布置延伸练笔

  一、借助第一自然段,激发练笔兴趣。

  1.分别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有什么不同?

  句子一:荷兰,是水之国,牧场之国,也是花之国。

  句子二:荷兰,是花之国,牧场之国,也是水之国。

  2.选择其中一句话作为开头写一篇文章,你需要先做什么?

  二、布置拓展任务,进行延伸练笔。

  从上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开头,根据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课下搜集资料,写一篇短文。

  【设计意图:利用文本特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拓宽视野,创造更多真实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必然追求。这篇课文的开头,就是一个极佳的课程拓展资源。这一拓展任务,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荷兰有更多的了解,还为单元表达训练要素的落实做了热身,打了基础,一举多得。】

6、读懂“动态”中的宁静之美——《牧场之国》文本解读

  《牧场之国》编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兼具诗的节奏和意境的散文,将荷兰牧场上动物的悠闲与安详、人们的平和与从容,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了荷兰牧场的生动之美、宁静之美。

品读这篇文章,一段段往下读,最好。

  第一自然段,看似普普通通,不过是概括了荷兰的主要特点而已,但却隐含着表达的逻辑。“是……也是……”的句式,在一定的语境中,并不仅仅是揭示并列关系,而是要强调后者。这句话就是强调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如果改成“荷兰,是水之国,牧场之国,也是花之国”,那就是在告诉读者,接下来要铺开来重点写的,是荷兰何以被称为“花之国”了。

  承接第一自然段对“牧场之国”的强调,第二自然段很自然地将目光聚焦到“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那儿,遍布着黑白两色的花牛。第三自然段写的还是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这次作者聚焦的是“成群的骏马”。第四自然段仍然写的是这绿色的草原上,作者将目光从体型庞大的牛和马转移到了小动物身上,带着读者欣赏了“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

牧场之国,是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王国。

“牧场之国”里,放牧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应该也离不开放牧的人。第五自然段就顺理成章地写到了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在傍晚展开的,夜幕降临时,就结束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这一段只用了一半的篇幅写人的活动,且人的活动也是从容平和的,一半篇幅写人的活动结束后牧场的宁静——作者有意要强调,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无论生机勃勃还是安宁沉静,牧场都是属于动物们的。

  一路读下来,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是鲜明的——由衷地表达了对“牧场之国”的喜爱和赞美。为什么作者这么欣赏“牧场之国”呢?肯定不仅仅是这儿有大片大片的牧场,牧场上有成群结队的马牛羊等动物,而是这里的牧场给人带来的“感觉”——动物是自由、安闲的,环境是自然、宁静的。牧场之国的这些特点,就在作者描写的画面情景中,就在作者的词句表达中。花牛“专注”“仪态端庄”“无比威严”;骏马“膘肥体壮”“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绵羊“悠然自得”,猪群“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小鸡、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人的活动时间是那么短促,仿佛人们都不愿意打扰到牧场上的动物们,不忍心破坏了牧场自由、安闲、宁静的氛围。

这一唱三叹,又似乎不仅仅是在赞美和强调,因为我们发现,作者自己并不是荷兰人,作为一个捷克人,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呢?向谁强调呢?想象一下作者创作时的读者意识,这句话就有了更丰富的意蕴—

行文思路上,作者仿佛并没有做特别的构思,却又匠心独运。描写的是牧场,却用一条鲜明的情感线索贯穿始终。“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重复出现了四次,一唱三叹,反复强调,情感逐次加深,最后以这句话结尾,留下无穷的回味。作者仿佛担心读者只顾着跟随他的描写欣赏牧场景象,忘记了这是荷兰独有的风景,这是荷兰之所以是荷兰的标志。—是告诉曾经和他谈起荷兰的朋友,自己所见所感的不同;是向希望了解荷兰的友人特别强调荷兰牧场的独特;是来到荷兰,感受了荷兰牧场自由、安闲、宁静之后赞叹之情的自然流露……到底是哪一种呢?即使没有确定的答案,这样的猜想判断,已经让读者和作者有了更深切的共鸣。

都不经意地提到是在“绿色”低地和草原上,让读者在想象牧场上的动物和它们的自由、安闲时,脑海当中始终铺展开一片广袤的“绿”。

二至四自然段描写牧场上的动物,

  讨论了文本本身,再来看看作为一篇“课文”,《牧场之国》被编排在“这一个”单元的价值。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异域风情”,编排三篇课文的目的就体现在导语页的“语文要素”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学会“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进而以三篇课文的内容主题和表达特点为启发,激发“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的兴趣,习得相关的写作方法,培养相应的写作能力。

  具体到“这一个”单元中的“这一篇”,其学习价值又如何定位呢?结合前面对文本内容和表达特色的解读,联系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看一看课文描写的“景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牛群的专注安静也好,骏马的自由不羁也好,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的悠然安闲也好,几乎没有一句描写的是“静态”,因为这些动物都是鲜活的,都是生动的。但它们的鲜活生动不是热闹的、嘈杂的,而是悠然的、安闲的,给人宁静的感觉。简单地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来对应每一段的写法,或用“静态美”和“动态美”来概括牧场景象,是力所不逮的,因为文中的事物是动态的,给人的感受却是宁静的——作者抒发的情感又是强烈的。正是因为这“动态”中让人感受到的宁静之美,给作者带来了震撼,所以才忍不住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样看来,课堂上学习这篇“课文”,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最值得做的,是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图像化策略),进入文字描写的情景中感受体验,发现和体会动态中的宁静之美,并通过一唱三叹的抒情语句领悟作者的构思之妙;从知识习得角度看,就是通过课文内容了解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突出特点;从语言表达的理解和习得角度看,文本中别具情趣的描写,大量给读者带来“宁静”之感的词句,值得细细品味和诵读积累。

7、《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1.颠覆方式 集中讲授

  如果说“学为主教学”和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哪里,那么在这两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就多少能直观地感受到——“教师集中讲授”取代了“串讲串问”。

  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在板块二环节中都是教师的集中讲授,这中间没有学生插话、交流、提问……但这种讲授和传统教学上的讲授截然不同,虽然都是讲授,但流行课堂上的讲授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学为主”讲授是引导性、框架式的讲授,是学生主动汲取的。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中,我直击课堂重难点,拎出课堂中学生要学习掌握的内容提纲,让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接下来自主研读的方向。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集中讲授不是为了彰显老师讲得多精彩、多生动、多全面,而是为学生的学做好铺垫,比起满堂的“串讲串问”,这样的方式更加隐藏了老师的主导性,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2.研读课文 时间保证

  除去集中讲授的部分和教师小结的部分,课堂中剩余的时间基本都是属于学生的,这大程度的保障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设计中,我在上课伊始便让学生“无目的”的自读课文,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在集中讲授结束后,学生依照研读任务开始自主学习,而这也是“学为主”教学中最为精妙之处。学生在研读过程中解决问题,形成收获,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将外在的知识逐一内化。而后又在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分享环节质疑问难,将自己的收获与疑问抛出,引发其他参与者的思考,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便到了充分的保障。

课文教学写法迁移

3.

  “学为主教学”中四大基本要素之一便是“大量读写”。

  “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在教学设计上多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在上课开始,不带目的的朗读课文;第二次读在研读课文,学生在老师讲授后自己深入研读;第三次读在找到好句佳段时,采用“自由练读、男女比读、小组赛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展开,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才能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写”:在保证了大量朗读的前提下,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上,选择将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作方法进行提炼。这点灵感来自于方老师的“用课文教作文”,采取的途径是“课文写法的提炼与迁移”,并用“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在研读过程中,发现作者的写作方法并提炼出来,再由我提供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练笔。

  如此一来,课堂中的读与写都得到了保证。

4.定好任务 做好小结

  “学为主”教学中学生自主研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环节的不可控性非常大,课堂灵活多变,在教学设计上预设单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在教材研读上一定要明确教学方向,只有教材研读准确了,教学方向才不会偏移。其次在教师讲授环节中,研读任务单的问题是“学为主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任务单问题的设计上,我参照了课后的思考题,在表述上进行了修改,让研读问题更加有操作性。最后要做好教师小结,在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最后为了防止学生的提问、总结或交流质量不高,我充分做好了预设准备,确保课堂质量。

  回看自己的教学设计,虽还是粗浅简陋了些,但也尽量从“学为主”的理念出发设计,做到了“时间保证、大量读写、质疑问难、学会学习”这四大要素,对学生而言这是真正意义上“自己成为主角”的课堂,而对于我这个设计者而言,也很期待这样的设计能被运用至课堂,并得到老师们的指点。

8、《牧场之国》课文原文与朗读

  [qq-video vids=y0947pswrgm]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捷克的卡雷尔•恰佩克,译者方世荣,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9、《牧场之国》教材分析作者介绍

教材分析: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作者介绍:

  卡雷尔·恰佩克:(1890~1938)

  捷克著名作家、剧作家、新闻记者、童话寓言家。1920年恰佩克发表科幻剧本《万能机器人》,发明了“机器人”这个词,此剧本已成为世界科幻文学的经典。卡雷尔·恰佩克既有富于思想深度的严肃作品,如科幻小说《鲵鱼之乱》,也有老少咸宜的感人故事,如《小卡雷尔·恰佩克狗达西卡》《九个童话故事》等。它们不仅是捷克家喻户晓的 经典,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10、《牧场之国》知识点

一、多音字

  chù(牲畜)xù(畜牧)

  quān(圆圈) juàn(羊圈)

二、近义词

  专注——专心仪态——仪表端庄——庄重

  无垠——无边安闲——悠闲欣赏——观赏

  悠悠自得——怡然自然

三、反义词

  端庄——随便微弱——强烈恢复——继续

四、理解词语

  镶嵌: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本课指运河和低地交错排列着。

  遮掩:掩蔽;覆盖。本课指深草覆盖住了运河。

  舒缓:缓慢。本课指船只行驶得很缓慢。

  仪态端庄:指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重。本课用来形容牛犊。

  膘肥体壮:形容牲畜肥壮结实。本课形容马的身体肥壮结实。

  绵延:连续不断。本课指天山的野花很多,像织不完的锦缎连续不断。

  五彩斑斓:形容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本课形容野花颜色繁多。

  斑斑点点:形容物体的表面颜色杂乱或凹凸不平。

  成群结队:一群群人或动物集合在一起。本课指成群的长毛山羊集合在一起。

  默默无言:不声不响,闭口无言。本课指挤奶的人保持安静不说话。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荷兰是牧场之国。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白天牧场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夜晚牧场的景象。

11、《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19 牧场之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静谧,从“牧场之国”的角度向读者展示荷兰的独特风情。在教学设计中,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讲,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荷兰的相关图片、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课前搜集荷兰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威尼斯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走进另外一个美丽的国度——荷兰。荷兰素有“牧场之国”的美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的田园风光吧。(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荷兰进行介绍。

  3.观看荷兰风光的图片,欣赏当地风光。

  通过分享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我们看到了荷兰的风土人情,那么,作者笔下的荷兰又是什么样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交流,欣赏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认读并组词:

  仪、眺、骏、驰、辽、绵、凳、吆、铃、铛、罐、恢、踢、牲、畜。

  (2)课件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读,随机正音:

  仪态 端庄 远眺 骏马 遮掩 阻挡 飞驰 辽阔 赞许 吆喝 铃铛 板凳 恢复 沉睡 牲畜 灯塔

  (3)指导“眺、骏、凳、吆、罐、畜”等字的书写,强调“骏、罐”不要丢漏笔画;注意“眺”的笔顺;“凳”各部件要写得扁一些,整体不要太长。

  4.指名分段接力读文,学生和老师共同点评朗读。

  5.小组交流:“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自由讨论,画出相关句子。

  (2)小组汇报,教师指导点评。

  引导学生找到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学习生字、生词回归到课文的方式,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同时感知文章内容,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交流,学生既能够通过读来更好地感受荷兰风情,又能学得轻松愉快。

  三、再读课文,体会风情

  1.课件出示:

  晚霞满天牛羊歇猪羊家禽享悠闲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你喜欢“牧场之国”的哪个方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牧场之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悠然自得、惬意舒畅)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4.配乐朗读。学生找到的句子,感受荷兰田园风情。引导学生读出悠然自得、惬意舒畅的感觉,教师可以范读,同学之间互相赏读。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表达情感,并针对语境的特点,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和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概括“牧场之国”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布置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通过摘抄使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感知全文

  1.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美丽的“牧场之国”——荷兰,谁能来说一说: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

  2.指导学生概括。―→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语言概括。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品读课文,体会意境

  过渡: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牧场之国”的四幅画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吧!

  1.第一幅画卷——碧绿草原牛成群。

  (1)齐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成群的牛都是什么样的。

  (2)课件出示:

  文字1:“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①引导学生想象牛群可能在思考什么?

  文字2:“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

  ②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③“仪态端庄”的贵妇人是什么样的?“无比威严”的家长是什么样的?

  ④谁能通过朗读,读出“贵妇人”的仪态端庄和“家长”的无比威严?

  2.第二幅画卷——骏马飞驰真自由。

  (1)这里的骏马是什么样的?(膘肥体壮、自由飞驰)

  (2)在辽阔无垠的原野,成群的骏马自由地飞驰,那是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

  (3)齐读第3自然段,感受骏马飞驰的畅快。

  3.第三幅画卷——猪羊家禽享悠闲。

  (1)除了成群的牛、飞驰的骏马,还有哪些动物呢?它们又在干什么?引导学生用书上的句子说一说。(绵羊、猪、小鸡、长毛山羊)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动物们的状态?(悠然自得、安闲)

  (3)谁想感受一下动物们悠然自得的快乐生活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

  4.第四幅画卷——晚霞满天牛羊歇。

  (1)白天牛群、骏马、家禽等都悠然自得地享受属于它们自己的自由王国,那到了晚上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

  (2)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

  (3)从老师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

  (4)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荷兰的夜晚?(宁静、祥和、静谧、美好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四幅画卷展开,以朗读为手段,以读促讲,加深理解;以读促感,通过想象情境、带有情感的朗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牧场之国”的宁静祥和。

  三、讨论交流,重点感悟

  1.引发思考:文章中几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分别在哪里出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在不同段落中出现,作者感叹的情境是各不相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及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结构设计的理解。

  四、资料延伸,拓展练笔

  1.课件出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2.荷兰不仅仅是牧场之国,也是水之国、花之国,根据我们收集的资料,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写。

  3.交流点评习作。

  设计意图:通过练笔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和转化,同时丰富了课外知识。

  板书设计

  牧场之国晚霞满天牛羊歇猪羊家禽享悠闲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荷兰,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与图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走进荷兰,了解荷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感受语言特点,感悟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蜘蛛开店》生字笔顺拼音组词课后练习答案预习 二年级《彩色的梦》生字拼音词语等知识点归类同步练习附答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知识点解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生字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二年级语文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生字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附答案 《咕咚》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操场上》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操场上》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 《棉花姑娘》课文生字组词拼音等知识点归类 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归类预习 《我的拿手好戏》习作指导与范文 《忆读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课后习题答案 《猫》课后习题答案小练笔 《彩色的梦》词语理解重点句子问题解答及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范文 《我不能失信》生字笔顺拼音组词

最新学习资源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金字塔》教学设计 2020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B卷 2020统编版语文1—6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有答案) 《手指》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中国美食》教学设计 《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两篇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牧场上的家(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牧场之国教学建议教学教学反思 牧场上的家《二》(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