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成语解释
日积月累:
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
杞人忧天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
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出自《庄子·秋水》。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出自《魏书·明亮传》。
刻舟求剑:舟:船。求:寻找。比喻拘泥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出自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出自《列子·天瑞》。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出自《庄子·秋水》。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
2、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知识点
一、交流平台
【交流】:一是寓言故事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寓言蕴含着道理;三是寓言能启发我们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四是能学到做人、处事的道理。
二、词句段运用
1.说说下面词语有什么特点,照样子写几个。
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闷闷不乐头头是道斤斤计较
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无法无天无穷无尽无声无息
第一组前两个字一样,后两个字不一样,可表示为AABC式词语;第二组是ABAC词语。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他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的玩儿了!”姐姐______________。
【方法】一是学生要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读懂句子的意思,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二是学生要加上合适的动作神态,把句子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
他狠狠地跺了跺脚(心急如焚地说)_:“你真是急死我了!”
“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的玩儿了!”姐姐_高兴地蹦起来。
3.学写通知(格式要求见下方表格所述)
标题
“通知”写在第一行中间(如果事情紧急或重要可以写‘紧急通知’或‘重要通知’)
正文
另起一行空两格,要写清楚时间、地点、通知对象和做什么,语言简洁明了。
落款
右下角写通知人,署名在上一行,日期在下一行,对齐。
【范例】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通知
2月10日下午第二节课后,请各班班长到少先队队室领取本班新校服。
少先队大队部
2月10日
三、书写提示
如果一个字横画或竖画较多,写之前要想好这些笔画的长短和距离,这样写出的字才会好看。
四、日积月累
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刻舟求剑 杞人犹天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讲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于是来到邯郸学习人走路的样子。结果,他不但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东西忘掉了。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喜欢热闹,每次要有300人一起合奏。南国先生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的独奏,南国先生便着急了,只好逃跑了。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以次充好,蒙混过关。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讲的是范氏灭亡后,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就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真是太荒谬了。后来比喻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讲述的是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自己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自己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路上行人听见后,忍不住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立刻瞠目结舌,无法回答他的问题。后来比喻言行和行为互相抵触。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讲的是有个楚国人出远门,他乘船过江的时候,将剑掉到了江中,但他并不急着去打捞了,反而在船上做了记号,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后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处理。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讲的是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后,拿出一壶酒赏给人们喝。人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看看其他人没画好,于是给蛇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画完蛇的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篇》,本文讲述了一个齐国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会因此无处容身的故事,朋友很担心他,便前去劝他,说天是气体组成的,不会塌下来。杞人听了松了一口气,才消除了担忧。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担忧。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讲的是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孤陋寡闻,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做整个世界。当它知道鳖生活的东海无限宽阔之后,无地自容的故事。比喻目光短浅的人。
【杯弓蛇影】出自《晋书•乐广传》,说的是乐广的朋友来家里作客。主人赐给一杯酒,对面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的影子正好映在酒杯中,好像一条蛇,客人喝下酒后。因心理原因感到难受,经主人解释才明白过来。现用此多比喻人疑神疑鬼,自相惊忧。
快乐读书吧
小故事大道理
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
3、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
一、文本解读
本次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交流平台”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展开交流。旨在让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感悟诗的意境美,情感美。第一项是通过朗读感悟意境之美,第二项通过品味感悟诗的情感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再读本单元几首诗歌,进行读一读、品一品活动,并且再给学生拓展其他诗歌加深理解。
“识字加油站”安排的是“屈原、陶渊明、孟浩然、杜甫、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这些古代文人的名字,历史跨度比较大,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识记这些名人之外,可以拓展名人的生平、佳作等来丰富学生的积累。
“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主要指导学生朗读观察句子的特点,体会这样描写色彩的好处,感受语言的美。第二部分主要是指导学生仿写短语,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观察短语的特点,前后有什么关联,再说说短语所表达的意境,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创作练习,强调合理想象,大胆仿写。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一组与“诗歌”紧密相关的名句,旨在让学生积累名句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古诗特点和韵味。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律美,感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2.借助拼音认读8组词语,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代文人及著作。
3.通过朗读,体会“色彩”在每组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4.能展开想象仿写诗歌短语。
5.积累关于“诗歌”的四句名言,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语文园地知识多,注重积累很重要,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板块一: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诗歌,说说哪首诗歌让自己印象最深刻。
2.把印象深刻的一篇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出示“阳光也是绿的”“在朦胧的寂静中”“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语言之美。
4.再看看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5.通过朗读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1)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评议并小结:诗歌里面往往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我们走进诗歌,也走进了诗人的心里。
板块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这一组词语(屈原、陶渊明、孟浩然、杜甫、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
3.教师组织多种方式朗读,纠正读音,并检查过关。
4.教师小结这些词语全都是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得名字,他们有许许多多的名篇流传下来,谁能来分享一下?
5.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积累,可以是著作,也可以是典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如:屈原的《离骚》、端午节的来历。
陶渊明的《陶渊明集》,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孟浩然的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
6.教师小结表扬学生丰富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平日里多阅读课外书籍。
7.在了解人物的基础上再次出示这些词语,小游戏:词语大闯关,竞赛形式检查认读。
第二课时
揭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板块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书中句子: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白雾与远天晴空连在一起,晶白中透着淡蓝、青苍,一碧万顷。
◇那草滩的绿,绿的娇嫩;那菜花的黄,黄的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的那么醉人啊!
2.学生自读句子中加点部分,初步感知“色彩”的别样表达。
3.先出示纯色块,让学生感受色彩,再出示描绘中的景色,感受色彩表达的魅力。
4.打开学生思维,交流一下你知道哪些描写色彩的美句子?并鼓励学生积累运用。
5.出示第二组:
◇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春天的早晨,怎样的可爱呢!融冶的风,飘扬的衣袖,静悄的心情。
6.可采取师生、同桌、男女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短句的节奏感和对称美,重点关注加点部分。
7.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创作。
8.小练笔要求:
(1)句子要简短、字数对应。
(2)想像要合理、恰当表达。
9.评价交流:
(1)展台出示学生作品,大家一起品评优劣。
(2)根据讲解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
(3)抄写在稿纸上,书写正确、认真、美观。
板块四:日积月累
1.出示:
◎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
◎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
2.先引导学生自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读熟练。
3.小组内交流这三句名言的大致意思,选出代表发言。
4.全班师生共同交流,教师点拨:
这是诗美的一种本质,诗美在历史车轮前进的滚动中闪现出来,在新的事物与旧的事物的搏斗中闪现出来。
音乐是诗歌的灵魂 ,诗歌的发展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艺术殿堂中是相辅相成。
文学作品追求表达真情实感。
5.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积累。
6.选择喜欢的名句抄写在本单元最喜欢的一篇诗歌旁边。
教学资源:
1.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79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2.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著有《朱光潜全集》。《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3.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山东省胶州市大同小学巩秀秀)
4、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成语解释
日积月累:
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
杞人忧天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
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出自《庄子·秋水》。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出自《魏书·明亮传》。
刻舟求剑:舟:船。求:寻找。比喻拘泥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出自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出自《列子·天瑞》。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出自《庄子·秋水》。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
5、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4. 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5. 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6. 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第一课时
一、回忆人物形象
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鲁滨孙、汤姆•索亚、尼尔斯。
二.探究人物的评价方法
(一)从作品情节评价人物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性格的汤姆索亚?
出示段落:“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
2.学生归纳反馈:充满虚荣心的汤姆。
3.你还能从课文的那些情节中的找出不一样汤姆?
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4.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从具体的情节中,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板书:作品情节)
(二)从人物描写评价人物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桑娜?
出示段落: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人物描写吗 ?
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5.总结归纳: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板书:人物描写)
(三)多方位评价人物。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尼尔斯?
出示段落:“尼尔斯心里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
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尼尔斯?跟我们平时认识的尼尔斯一样吗?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人物吗?
4.总结归纳: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板书:多方位、多角度)
三、拓展研析
1. 首先,我们来个小测验,测测大家的观察力如何?请大家欣赏下面的图画,认真观察,猜猜图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自由归纳,教师解答。
同学们如何通过几幅静态的图片来确定人物的呢?
明确概念:通过人物具有独特个性的外貌。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面容、神态、表情、衣着、姿势等的描写。下面就请大家根据静态的文字来猜猜人物吧!
2. 猜猜他是谁。学生归纳猜测。
这段文字中的鲁迅和前段文字所描写的鲁迅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归纳。
明确概念: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3.看文猜人,请同学看下列例文,分析人物的性格和作者描写中侧重的部分。学生归纳、分析。
归纳知识点: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从具体的情节中,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4.讨论阅读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更好地评价人物,感知人物形象,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3)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
A.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B.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C.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D.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能够感知人物形象的全面性。
E.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这样能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课堂小结
叶圣陶先生说过: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则只能保存人的类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出某一个人,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特殊的印象。我们可以多联系曾经学过的外国名著,运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感知人物形象,发现人物的闪光点,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富得(流油)
气得(火冒三丈)
思念(一日三秋)
穷得(揭不开锅)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例句,重点读读括号里的词语。
2.想一想, 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括号里的词语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括号里的词语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1.修辞手法:夸张)
二.再读一读, 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教师简单介绍”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读下面的例句, 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又什么不同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扩大夸张.第二句也使用了缩小夸张,让我们知道了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
A.夸张不是浮夸,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章就很少使用夸张手法,以免歪曲事实.
4.学生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盼望饿安静喜欢厚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看其是否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三、品味句子,探究研析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三组例句,重点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表达意思一致的句子。
2.想一想, 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自己喜欢的原因。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采用的是哪一种语言,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好在哪里?
小结: 语言表达是否连贯,语意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炼。
(板书:2.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四、日积月累
1.小组交流合作:古人不同年龄称呼的有何由来?(板书:3.古人年龄称谓)
2.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13岁: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jī]之年。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20岁:弱冠之年。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0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
60岁:花甲之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70岁:古稀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80-90岁:耄[mào]耋[dié]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学习了不同语言的表达的巧妙之处,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语文是不断积累的,在我们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对比、多运用,才能够灵活巧妙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6、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第三单元知识点同步练习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燥(zào) 适(shì) 雅(yǎ) 吻(wěn) 概(gài)
逆(nì) 超(chāo) 缸(gāng) 隙(xì) 掀(xiān)
末(mò) 副(fù) 钳(qián) 搏(bó) 较(jiào)
腹(fù)
(2)难写的字
醒:左边是“酉”,不要少写一横。
寿:第四笔是一撇,不要写成竖和撇。
示:下边是“小”,竖钩不要出头。
建: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廴”,不要写成“辶”。
蜜:部首是“虫”,不要写成“山”。
辨:左中右结构,中间是“”,不要写成“讠”。
途:半包围结构,部首是“辶”,不要写成“廴”。
(3)多音字
7、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如下:
1.c iānɡ sh 厂 房屋 ué ǎi áo 穴 洞穴
2.(1)①眉开眼笑 ②破涕为笑 ③捧腹大笑 ④开怀大笑
(2)嘲 狂 傻 眯眯 呵呵 嘻嘻
(3)示例:听了这个笑话,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3.(1)相近 灾难 柔软 教诲
(2)相反 男女 老少 远近
4.(1)B (2)A (3)CD
5.(1)①有定位 ②才艺 不如人 当 ③衣服 不如人
(2)戴帽子要戴端正纽必结
衣服扣子要扣好 袜与履,俱紧切
袜子穿平整,鞋带要系紧 冠必正
(3)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6.(1)有太阳的好天气 下雨的好天气
(2)大儿子不能晒果脯了 小儿子的雨伞就卖不出去了
(3)A
7.(1)② ① ① ③
(2)①× ②√
附听读短文:
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把腿摔坏了,请毛驴把他背回家。毛驴向他要十斤山芋当报酬,老山羊拒绝了,自己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毛驴看见了,上前问道:“牛哥,他出多少斤山芋请你背他?”
“千斤。”
毛驴冷笑道:“十斤山芋还不干呢!千斤?你可别做梦了!”
牛大哥认真地说道:“不是我别做梦了,而是你别糊涂了!十斤山芋算得了什么?友谊的分量重千斤啊!”
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站在那扇了扇长长的耳朵,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
8、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内容预习
一、识字加油站
二、字词句运用
三、写话
四、我爱阅读:《一株紫丁香》课文朗读
【佳作选登】鸣神樱与长弓
【佳作选登】观璀璨星河
【佳作选登】一种声音,一段回忆
【佳作选登】难忘的声音
【佳作选登】半勺糖
9、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内容预习
一、识字加油站
博物馆 展览馆 科技馆 体育馆
研究所 派出所 哨所 诊所
二、字词句运用
1、下面这些字你能写对吗?
“含”的上面是“今”不要写成“令”
第一行这几个字书写时不要多写或少写笔画,。 “迎”被包围的部分是“卬”,不要多写一点。“留”的左上角是不要少写一点。
第二行的三个字第一、三个字是上下结构,第二个字是左右结构,要弄清字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混了。
2、猜猜加点词语的意思,和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喧闹
下课铃一响,原本安静的校园一下子起来。
暗示
他并没有说明,知识用眼神我。
泄露
这件事情你可得保密,不能半点儿消息。
喧闹:喧哗吵闹。
暗示:不明说,而用含蓄的话或动作使人领会。
泄露:让人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
要猜测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猜一猜词义,然后通过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理解。
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査字典词典理解、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看图理解、找近义词理解。
三、写话
示例:
在秋天或冬天,为什么有些树会落叶?为什么有些树不会落叶?
苍蝇冬天到哪里去了?
马睡觉为什么不是躺着,而是站着的?
花朵的颜色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四、日积月累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意: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4、子:指粮食颗粒。
5、四海:指全国。
6、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7、犹:仍然。
图文解读
10、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写话《我的好朋友》例文日积月累解释
一、识字加油站
厨师 工程师 魔术师 建筑师 理发师
演员 营业员 服务员 裁判员 饲养员
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一些职业名称,是这些岗位上的辛勤劳动、相互合作,才让我们生活变得美好、舒适。
二、字词句运用
1、照样子说一说,再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
示例:
大树又高又大就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
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
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茫茫的草原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
三、写话
照样子,写一写你的一个好朋友吧!向大家介绍一下:他是谁?长什么样子?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
示例:
我的好朋友叫何思源。她有一张樱桃小嘴,皮肤很白,扎着两根小辫子。
她酷爱诵读。和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在公园里荡秋千的时候,只要一听见优美的音乐,她就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把玩游戏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她诵读时声音甜美,声情并茂,所以大家送她一个外号“诵读大王”。受她的影响,我也爱上了诵读。下课后,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诵读的技巧。只要一有空,我们就会伴着优美的音乐诵读几篇经典诗文,感受其中蕴含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陶冶自己的情操。
这就是我的好朋友何思源——一个酷爱诵读的女孩子!诵读让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我们会一直保持诵读的习惯,一起享受诵读带来的快乐。
四、展示台。
写前要仔细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按笔顺规则书写,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书写做到端正、整洁等。写字时的坐姿、握姿要注意做到“三个一”:
“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本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五、日积月累。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一句是英国的谚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付出了也会使自己快乐。只懂得收获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第二句是中国民间谚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平时肯帮助别人,就一定会获得别人对你的回报。
第三句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别人好的时候跑去贺喜,不如别人苦的时候送去帮助。
11、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1.把下面的汉字和读音连起来。
chénɡ jiàn zhù sì yǎnɡ yínɡ yǎn
饲 养 筑 营 建 演 程
2.根据语境填句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①我们平时去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因为 。
②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正像 说的那样。
第2课时
一、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笑脸 ( )的老师 ( )的梦
安静的( ) 绿色的( ) 盛开的( )
二、照样子,写词语,填句子
1.又香又甜
___ _____ ________ _____
2.平平安安
_____ ___ _____ __ ______
3.绿叶沙沙像我们的歌声。
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1.伸 深
弟弟( )着舌头,做了个怪脸就跑了。
张老师常常备课到( )夜。
2.安静 安全
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注意( )。
考试的时候教室里非常( )。
02 同步答案
参考答案:一、美丽的 敬爱的 甜蜜的 小院 帐篷 花朵
二、
1.又高又大 又白又胖 又香又脆 2.安安全全 整整齐齐 干干净净
3.花儿像一张张笑脸。
三、
1.伸 深2.安全 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