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片断与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片断与反思

时间:2022-11-23 17:33:32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片断与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片断与反思

[说明]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追寻雷锋身前助人为乐的足迹,呼唤着雷锋叔叔,寻找着雷锋精神。在语文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我和学生共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之美。

[片段]

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谁来讲一讲你脑海中看到的画面。

生:我看见雷锋叔叔抱着一个小孩在路上走。

生:我看见天上下着很细很细的春雨。

师:你们都同意吗?(学生纷纷点头。)

师:你们怎么知道是很细很细的春雨。(学生纷纷举手。)

生:书上说“冒着蒙蒙细雨”,我们学过《春雨沙沙》这一课,春天的雨一般都是很细很轻的蒙蒙细雨,所以我知道这时候下的是很细很细的春雨。

师:同学们能结合学过的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你们真了不起!雷锋抱着迷路的孩子是怎样“冒着”蒙蒙细雨走路的,你觉得当时是怎样的?

生:我想雷锋当时把孩子抱在自己身上,满头大汗的走路,他的心里一定很着急,想帮孩子快点找到自己的亲人。

生:我想雷锋当时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披在孩子身上,怕孩子淋着雨。

生:我想的是雷锋抱着孩子,冒着雨,向路上的行人打听那个孩子的家在哪里。

师:同学们真会想,当时的路面是怎样的?

生:路上有很多的水和稀泥巴。

生:路上很滑,非常不好走。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泥泞”这个词看出来的。泥泞就是路上有许多稀泥。从泥泞这个词我看出路非常不好走。

生:我从“脚窝”这个词看出路非常不好走。因为我在下过雨后走过泥巴路,一踩就留下一个脚窝。路非常滑,非常不好走。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把自己脑海中看到的感人画面读出来。

(师生共同感情朗读课文。)

[反思]

机会。并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自读自悟理解“蒙蒙细雨”、“冒”、“泥泞”等词语的意思,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2、《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挂在嘴边,但孩子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多,这样怎么能感悟课文内容呢?于是,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孩子们查找雷锋的资料,孩子们有的买了关于雷锋的书,有的上网查找了资料,有的听了父母的介绍。在孩子们了解了雷锋后,我又开展了雷锋故事会,会上,有的学生讲了雷锋的童年,有的讲了雷锋的好人好事。他们了解的之多,让我惊讶,他们讲得那么好,让我欣喜。

活动结束后,我才来讲课文,于是,孩子们对雷锋那踏着泥泞,送迷路的孩子回家;踏着荆棘,背年迈的大娘行路的事迹,再不需要多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深情的呼唤,再不需要调动情感。课堂上,学生的朗读真是水到渠成,他们通过对读、领读,一次次陷入到情节之中。

正因为有了对雷锋的了解,孩子们对课文最后一句的理解,也就有了自己的感悟。孩子们还会找身边的雷锋呢。

3、《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新理念下的课堂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发挥的舞台,促进动态生成,相信精彩从这里开始。

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我发现雷锋的名字虽然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是由于时代的相隔,孩子无法很快真正进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动情呢?在教学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课前所了解到的有关雷锋的信息,综合多种信息,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领悟。在教学中,因为本文是诗歌,我就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悟读、展开想象。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悟到了“抱、冒、背、踏、泥泞、荆棘”等一些重点词的含义,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展开想象,面前自然而然地浮现了那感人的画面……有的孩子说:“我仿佛看见雷锋叔叔正冒着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有的说:“我仿佛看见雷锋叔叔正一手抱着孩子,一手用自己的雨衣替孩子遮雨,焦急地走着,自己被雨淋湿了,却

一点也顾不得”;还有的说:“我仿佛看见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老大娘气喘吁吁地走着,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流下来,那路边的荆棘划了好几道口子,他仍忍着痛继续前进。”不用说,孩子内心深处已经在为雷锋无私的精神震撼了。我想只有有创造精彩的意识,才不会与精彩失之交臂。

4、《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雷锋叔叔离我们远去已有多年。有关他的事迹,学生可能了解不多。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事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雷锋叔叔的事情,收集有关雷锋的资料或是故事。这对学习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雷锋叔叔主任为了的高贵品质。可是,课文中所写的内容是有限的,并不全面。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仿写这一环节。

师:我们在长长的小溪边,找到了雷锋叔叔他正在把一个迷路的小孩儿送回家,我们在弯弯的小路上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个年迈的老大娘背回家……是呀,哪里需要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的足迹,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在哪找到雷锋的呢?他在干什么呢?

生:小组交流。

生:我在公路上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位老大娘扶过马路。

生:我在校园里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摔伤的同学往医院送。

生:我在小河边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群小朋友背过河。

生:我在市场里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个被挤到的小朋友扶起来。

生:我在火车站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个丢失的孩子送回家

……

那你们能依照课文的样式写一节诗吗?可以小组商议。

生续写诗:

生:沿着弯弯的小河,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小河说:

昨天他还路过这里,

把一群孩子背过河,

看,那河水里还洒有他流下的汗滴。

生:在热闹的火车站,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火车站说:

昨天他还在这里,

把一个丢失的孩子送回家里,

看,火车站里还有他的足迹。

………

这个拓展训练是续写诗歌,但是对我们的学生来讲难度太大了。文中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跨越性。学生要想清楚地表达一件事情都不可能表述清楚,要续写诗肯写是不行的。所以在教学时,我就把课后的“找雷锋活动”变通一下,把这个题和续写诗歌整合,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就能表述清楚了。

教学效果表明,这样做是可行的。从学生的续写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找雷锋,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续编诗歌,发挥集体的力量,化难为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看到自己也能写诗了,他们那高兴劲就别提了。

5、《动手做做看》教学片断与反思───关注课堂生成,历炼教学机智

【情景说明】

《动手做做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课,课文讲述的是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引了同学们的议论纷纷,他们的话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证明科学家的话是正确的。只有伊琳娜对科学家的问题心有质疑,在妈妈的启发下,她亲自实践,终于从实践中获得了正确的答案。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抓住伟人的事迹启迪孩子,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学会“另、志、题、提、朗、哄、喝、骗”9个生字;会认“鳞、伊、琳、娜、哎”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自己新手做做看。其中,学会生字,朗读课文,感受自己动手做做看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片断】

(生交流完课前搜集的有关居里夫人事迹的资料及搜集途径后)

师:小朋友想知道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吗?

生(齐声):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58页,想读的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一个、两个、三个……,同学人大声朗读起来,读得很认真投入。)

师:认为自己读得很不错的同学,站起来读。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

师(充满信心地):谁觉得自己哪个地方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读完后,再说说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但朗读仍只追求语言文字表面上的抑扬顿挫,对自己的评价也只停留在字音正确,流利等上面。对课文内容缺乏深入理解,对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没有身同感受。)

师(暗暗着急,依然微笑地):你能试着用心去体会课文人物心里的想法,并轻声地读出语气来吗?

(生领悟后,开始试着揣摩课文内容,并小声地读起来。)

师(充满期待地):谁想再来试试?把你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出来!

生1:(表情极为认真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生2:(试着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说法)……

(在这种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朗读氛围中,学生的朗读渐渐入情入境。)

生(声音动听的朗读大王蔡博):(有声有色地朗读着伊琳娜“心有疑惑──动手实践──生气质问”部分,感情处理恰当,语气分明,为同学们起到了很好的范读作用。)

师:(欣喜地抓住这一契机,迅速分析、提炼,从学生蔡博的朗读中搜寻教学突破口,单刀直入):真不愧是我们班的百灵鸟,特别是“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读得真好听!你能把这句再读一遍吗?

生:(开心一笑,晃着小脑袋更认真地读起来。重音、感情、语气十分到位。)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因为伊琳发现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连忙追问):那科学家朗志万是怎么说的?同学们能找出来,划上横线,并读一遍吗?

(生划线、读文。)

师(继续追问):同学们,你觉得科学家说的对吗?还是小伊琳娜做得对?

(生议论纷纷,老师趁机拿出一只大杯子、一个土豆、一块石头、养着金鱼的浴缸、舀子、水桶。)

师:同学们,还是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动手做做看,好吗?谁来试试?

(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师指点一名能干的学生上台。她动作麻利,给杯子装满水,依次放进一个土豆,注水,放进一块石头,再注水,最后再捞起金鱼,轻轻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还是漫出来了!同学们一个个小眼睛瞪的溜圆,教室里鸦雀无声,直到金鱼入杯,水漫出来,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这是多么热烈的讨论!学生们一个个小脸放光,自发地探讨起来,老师欣然面对,静观全局。)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生一个个情绪激昂,抢着说。)

生1:我看见金鱼放进杯子里,水也漫出来了!

生2:伊琳娜做的是对的!

生3:科学家说错了!……

生(聪明好动的韩鸿洲,响亮、俏皮地脱口而出):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只有动手做做看才知道!

(水到渠成,难点突破了!老师松了一口气,舒心地笑了,继续趁热打铁。)

师: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大人的话也不能全信,大人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

生2:我以后有了问题,也要自己动手做做看!……

【教学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些相应的变动。”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也有义务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也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调控艺术,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

我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可屡屡均以眼睁睁地看着课堂恣意活跃,开放过度,有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受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启发,我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又一次尝试。课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立课文重难点,以读代讲,细致洞察,灵活调整的作战方针。作好充分的准备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透。在众多学生的朗读中,我敏锐地捕捉教学契机,直击问题核心。以“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为切入点,适当加以激励,点拨、引导,并立即现场“动手做做看”。这样,不仅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更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激情倍增,灵感迸发。重点抓住了,难点突破了,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试牛刀,初见成效,让我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看到自己的成绩,更增添了我坚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可是,反思自己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我由于害怕浪费过多时间,教学难以收拢,引导上有些操之过急。当然,这是教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探索的决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攻下宝垒的。

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雷锋叔叔离我们远去已有多年。有关他的事迹,学生可能了解不多。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事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雷锋叔叔的事情,收集有关雷锋的资料或是故事。这对学习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雷锋叔叔主任为了的高贵品质。可是,课文中所写的内容是有限的,并不全面。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仿写这一环节。

师:我们在长长的小溪边,找到了雷锋叔叔他正在把一个迷路的小孩儿送回家,我们在弯弯的小路上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个年迈的老大娘背回家……是呀,哪里需要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的足迹,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在哪找到雷锋的呢?他在干什么呢?

生:小组交流。

生:我在公路上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位老大娘扶过马路。

生:我在校园里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摔伤的同学往医院送。

生:我在小河边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群小朋友背过河。

生:我在市场里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个被挤到的小朋友扶起来。

生:我在火车站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个丢失的孩子送回家

……

那你们能依照课文的样式写一节诗吗?可以小组商议。

生续写诗:

生:沿着弯弯的小河,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小河说:

昨天他还路过这里,

把一群孩子背过河,

看,那河水里还洒有他流下的汗滴。

生:在热闹的火车站,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火车站说:

昨天他还在这里,

把一个丢失的孩子送回家里,

看,火车站里还有他的足迹。

………

这个拓展训练是续写诗歌,但是对我们的学生来讲难度太大了。文中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跨越性。学生要想清楚地表达一件事情都不可能表述清楚,要续写诗肯写是不行的。所以在教学时,我就把课后的“找雷锋活动”变通一下,把这个题和续写诗歌整合,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就能表述清楚了。

教学效果表明,这样做是可行的。从学生的续写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找雷锋,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续编诗歌,发挥集体的力量,化难为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看到自己也能写诗了,他们那高兴劲就别提了。

7、及时反思,享受教学的精彩──《草原》一课教学片断及反思

《草原》是一篇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饱含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饱含了老舍先生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恋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而优美、感情丰富,是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感悟民族团结的好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既有成功,也有遗憾。反思教学,有一处是我未曾预料的,回想此教学环节至今意犹未尽。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通过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生:见了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很热情,谁还补充。

生: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如果你是谁老舍先生的随同访问团成员,你会对蒙古族人民说什么?

生:你好,草原太美了。

生:谢谢你们这么远来迎接我们。

师:蒙古族人民对你会说什么?

生: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生:快进蒙古包喝茶。

师:蒙汉人民热情相见,这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情谊深厚的表现。

生:老师,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老舍先生他们去草原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就是民族团结?

此处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始料未及,记得我当时对学生这样说的“这个同学质疑的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还应该感受到蒙汉人民的团结友爱、深情厚意。你懂了吗?”课堂教学到此为止,那种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见了,大部分学生那稚气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疑惑和不解。显然,我对学生的那种抽象地点拨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此处教学环节如玉中一瑕,使得整个教学不尽完美。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知识、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感悟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感呢?我改变了教法,再次进入课堂,重新回到学生感到不解的问题上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很多,大哥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爱护弟弟妹妹,经常帮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很爱大哥,兄弟姐妹互帮互爱,使这个家庭团结和睦、非常幸福。你们说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情谊深厚吗?

生:当然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互帮互爱。

生: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所以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相见会怎样?

生:他们会很高兴,很激动。

生:他们会很热烈地拥抱,手拉着手,不放开。

师:你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了吗?

生:民族团结就是各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师:为什么蒙汉情深呢?

(进一步拓深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兄弟姐妹的情谊是深厚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

(播放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两次教学方法不同,效果迥异,再次教学,我从补白入手,将平淡无味的抽象思维转换成生动有趣地讲故事,听歌曲,学生有了具体的感受,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挖掘。同时,我也享受到了反思后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课后及时反思,另寻教学佳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突破教学的误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8、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雷锋,是被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字,“向雷锋叔叔学习”是我们经常向孩子们提出来的要求,学习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对于“雷锋”,孩子们还是非常陌生,于是,在课前,我让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阅读雷锋的故事去试着了解“雷锋”,知道“雷锋”,从而能顺利地走进“雷锋”的世界。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我们的心弦。通过一遍遍地朗读,通过一层层地解读,孩子们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课文最后会说“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原来这都源于雷锋叔叔心中有爱啊!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感触:

一、“预习”扎实有效

每次学习新的课文时,我总会事先布置孩子们进行预习,从课堂上检查字词的认读中发现孩子们的预习比较到位,生字词识读基本上人人过关,重点关注了几个后鼻音的字:锋、曾、泞、荆、莹。课文朗读也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感悟”形象生动

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非常棒,第2小节感受到雷锋叔叔的辛苦,从“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泥泞的路上”,尤其是晓琪对“脚窝”的理解,说出了雷锋当时深一脚浅一脚走路的艰难。第4小节感受到雷锋的艰辛和艰难,因为“背着年迈的大娘”、“有荆棘的路”等,特别是晓琪对“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就是他洒下的汗滴”,联系前文想到是:雷锋叔叔昨天经过这里,到了今天还能看到他落下的汗滴,可见雷锋叔叔当时是多么累啊!这样的回答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从而也显现出孩子们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相信孩子,就会有精彩呈现。

三、“拓展”出乎意料

原本设计这样的环节是冒着一定的风险的,因为说实话我自己心中并没底,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模仿写诗。但今天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真的令我惊讶,当然嘉仪功不可没,因为是在她的引领下,再在师生合作下,我们完成了两小节的续编:

附:踏着白白的积雪,

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雪花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推着沉重的小车,

踏着厚厚的积雪。【这里可以改为:冒着鹅毛大雪】

瞧,那车上满满的黑炭,

就是他送给穷人的爱心。【“爱心”可以改为“礼物”】

四、“收集”卓有成效

课前收集雷锋故事,了解雷锋,也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精彩倍出,特别是最后在理解“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时,孩子们不仅知道雷锋做好事无处不在,还知道做好事不仅仅局限于雷锋一人身上,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乐于助人的人,我们称之为“活雷锋”。再结合昨天在开学典礼上校长的讲话,了解在我们学校的“小雷峰”们,以及我们班上学期为汶川小朋友捐出的“爱心包裹”的小朋友,知道其实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孩子们的感悟也比较深入了。

尽管孩子们在课堂上是精彩纷呈,但我自己在课堂的调控中还是不够科学合理,自己总结为以下三点:

1、由于朗读、感悟较多,虽然都是孩子们自己的学习生成,但挤占了作业的时间,第一课时时仅用了2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了“冒”字。第二课时没有写作业,只是口头完成了“( )的( )”的短语练习,结合课本P26的“读读记记”,而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就要利用午间活动时间来完成了。

2、拓展说话的形式觉得很好,但就这样“集体创作”对于孩子们个体的习得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假如课堂上能在口头创作的同时再让孩子们自行创作,后再交流的话,相信掌握的会更牢固,这就又需要时间来保障了。【虽然回家作业中布置为机动,效果可见也很是一般,好的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延伸,挺可惜的。】

3、《课堂作业本》中第5题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假如能结合课堂教学完成的话,效率就显得高了。

“课堂的缺憾也是一种艺术”,如何减少这样的“缺憾”,或者避免这样的“缺憾”,我想课堂教学也许就又有了新的进展。

9、《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片断与反思

[说明]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追寻雷锋身前助人为乐的足迹,呼唤着雷锋叔叔,寻找着雷锋精神。在语文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我和学生共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之美。

[片段]

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谁来讲一讲你脑海中看到的画面。

生:我看见雷锋叔叔抱着一个小孩在路上走。

生:我看见天上下着很细很细的春雨。

师:你们都同意吗?(学生纷纷点头。)

师:你们怎么知道是很细很细的春雨。(学生纷纷举手。)

生:书上说“冒着蒙蒙细雨”,我们学过《春雨沙沙》这一课,春天的雨一般都是很细很轻的蒙蒙细雨,所以我知道这时候下的是很细很细的春雨。

师:同学们能结合学过的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你们真了不起!雷锋抱着迷路的孩子是怎样“冒着”蒙蒙细雨走路的,你觉得当时是怎样的?

生:我想雷锋当时把孩子抱在自己身上,满头大汗的走路,他的心里一定很着急,想帮孩子快点找到自己的亲人。

生:我想雷锋当时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披在孩子身上,怕孩子淋着雨。

生:我想的是雷锋抱着孩子,冒着雨,向路上的行人打听那个孩子的家在哪里。

师:同学们真会想,当时的路面是怎样的?

生:路上有很多的水和稀泥巴。

生:路上很滑,非常不好走。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泥泞”这个词看出来的。泥泞就是路上有许多稀泥。从泥泞这个词我看出路非常不好走。

生:我从“脚窝”这个词看出路非常不好走。因为我在下过雨后走过泥巴路,一踩就留下一个脚窝。路非常滑,非常不好走。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把自己脑海中看到的感人画面读出来。

(师生共同感情朗读课文。)

[反思]

机会。并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自读自悟理解“蒙蒙细雨”、“冒”、“泥泞”等词语的意思,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幼儿园反思推荐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雨后教学反思 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学棋教学反思 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1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反思 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 5.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片断与反思 《狼》教学反思范文 《蜡烛》教学反思范文 《快乐的节日》教学片断及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范文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范文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范文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范文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反思范文 《灰雀》教学反思范文

相关信息 叔叔的剪纸图案(对边折剪) 雷锋的故事心得及感悟最新 叔叔阿姨的画法_幼儿基础简笔画 雷锋月的横幅标语79句 雷锋日的标语74句 雷锋标语77句 叔叔和弟弟作文 雷锋纪念日活动心得感悟作文 雷锋纪念日标语78句 雷锋活动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