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朱元思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刘佐乡中学周和枝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1、了解《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及背景。
2、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了解短文的大意。
发展性目标 1、加强学生自主的解释、翻译文言字词的能力。
2、理解文体,分析第一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归纳难读、难写的字词。
2、结合有关资料,归纳作者常识。
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一、文学常识积累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二、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
教师提示:韵yùn柯kē飘piāo荡轩xuān邈miǎo泠líng嘤yīng缥piǎo碧横héng柯kē窥kui鸢yuān戾lì天急湍tuān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富春江的山水美景。
提示:描写时,要抓住文中主要描写句的大体意思,但绝不可照抄翻译,语言要简洁而生动。
三、初读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提示: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内容上,它属于游记(散文);从语言特点上看,属骈文。
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分两层,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抒发个人感悟。
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横柯()轩()缥()碧和()鸣戾()天急湍()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板书: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
第三段:再写“奇山”部分,抒发个人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基础性标1、诵读课文2、解译课文。
发展性标 1、逐层分析课文内容。2、把握作者情感,准确理解作者的人生观。
难点:学生缺少的是对写景手法的掌握和对作者人生观的理解,因此我把分析课文写景手法,理
解情感,定为教学难点。
一、逐层解析课文。
(一)解析第一部分(第一节)
1、字词解释: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从,随着、跟从。
2、语段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可见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使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4、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句?
提示:①写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尽兴观赏的情形。)
③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
5、本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提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小结:写作者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概括的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是文章的总起部分。
(二)解析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二节)
1、字词解释: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甚箭:比;⑤若奔:像,飞奔的马;
2、语段翻译: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哪两种状态描写了富春江水怎样的特点?
提示:静态和动态;写了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富春江水“异”的特点。
静态描写了水的哪些方面?动态描写了水的哪个方面?(要找出对应的语句)
提示:①静态:A,水色—水皆缥碧;B,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或用前四句即可表明水清)
②动态: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可见写水清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提示: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以深度写水清为间接描写。
6、本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水至清、至急的特点。
《三峡》中的哪句描写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区别?
提示: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本文直接描绘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而《三峡》是间接描写,流速之快是经过计算流程和与他物作比较后才感知的。
(三)解析第二部分第二层(第三节)
1、字词解释: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不穷:尽;无绝:停止;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犹昏: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可见:同“现”,显现,显露。直指:向。
2、语段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作者写奇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转不穷、猿叫无绝四种。
4、文中所描绘的是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吗?
明确: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5、可见作者写“奇山”用了怎样的手法?
提示:衬托,如以动衬静(见第3题分析);以观者感受衬山势之奇,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6、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明确:因为作者此时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无趣无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二、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明确: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写法探求:
结构浑然一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形声兼备②虚实相间③动静互见④骈散相间
练习:
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依)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指示)
2、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泛着小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猛浪,比箭还飞得快,又像奔马一样。)
C.好鸟相呜,嘤嘤成韵。(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对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鸣叫了千次也不停歇,猿啼叫了百次也不断绝。)
3、填空题
(3)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和“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4、阅读理解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山奇,分别从___觉和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3)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_________。
(4)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课堂小结 优美的散文写景必然要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一点心得,以便在将来的写作中运用。
板书一、分析第一节:总领
二、分析第二节:水——清;急
三、分析第三层:山——视觉:寒树
听觉:泉激石衬托山水诱人的力量
鸟和鸣息心忘反蔑视功名
蝉千转
猿百叫
情感:热爱祖国山河
骈文的特点①前后两句的字数相同(六朝的骈文一般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所以骈文又名“四六”)。②前后两句的句式相同。③两句中相对的词,词性基本相同。④两句中尽量避免相同的字(但可用同一虚字)。
2、《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李剑
教材分析: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在信中,作者用生动而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山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之情。现存为节文。
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且有才华。所作诗文,清拔而有古气,颇为时人所赞赏,亦深得梁武帝萧衍的喜欢。遂延入朝。虽然吴均的诗文华美,风靡当世,但其为人耿直,又私下撰写《齐春秋》,获罪于帝,旋罢官。随复起用,撰写通史,未成而卒。吴均久涉官场,深知其中劣风,心厌久之,怀出世之意,当为常理。从《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也可窥其一二。本文的形式上是六朝所盛的“骈文”(也称“四六文”),骈文讲究对仗、韵律、藻饰,后畸形发展,文而无质,故佳品不多。如本篇者,实罕不多见。
因此,教学中,以为侧重点应放在:
1、朗读教学,以读促悟,在读的过程中去感受本文的的“文质兼备”;熟读成诵,整篇积累,为今后的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让学生在与作者的文本对话中知时知人知文,感悟作者的真性情及其所好所恶。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3、对本文所涉及的古汉语的相关知识进行积累。
学生分析:
本文出现在九年级的上学期。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不陌生,并应该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即便掌握得不是十分好,相对于本文的内容以及课标的要求,完成上述的内容,也不应该很困难。
达标措施:
教师努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逐步去感知、感悟,最后达成积累的目标。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为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拔。
课时安排:教学参考中建议1.5课时,对于我们的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完成。因此,授课前一定要强调学生的预习。
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本文出现的生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个别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本文的重点句子。背诵全文(落实到默写)。
2、根据注释、工具书或教师的点拔,较好地直译本文。
3、能力: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悉习揣摩作者借助文本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自读感悟 合作交流 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国精神,熏陶高尚情操
二、重点与难点
通过修改化的朗读,悉习揣摩作者借助文本表达的情感。
自读感悟 合作交流 问题探究
三、教学过程
设计(一)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呢?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1、找出写景句,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的,描写的是动静还是静景。
2、背诵、默写课文。
设计(二)
引入:
教师:我们常常这样地赞美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锦绣河山;自古以来,有多少画家,用他们的画笔描绘着我们的祖国;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诗篇歌颂着我们的祖国。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诗人和文学家笔下的祖国山河:
请用你积累的诗文原句来回答:
1、大气磅礴的洞庭湖: 。
2、气势雄伟的泰山: 。
3、庐山的瀑布 。
4、西湖有早春 。
5、壮美的三峡: 。
6、奇丽的大漠 。
今天,我们在一起随着吴均的引领,去欣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风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打开书本。(题解:书,即书信。)
导读:
1、问题:在作者的眼里,一百许里的富春江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通过你的读书理解,你认为这里的山“奇”在哪里,这里的水又“异”在哪里?
(这样的问题,教师旨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顺便发现问题,以较好地驾驭课堂)
要求学生读出相关的语句(教师注意听读的语气、语调等)
(在学生回答、补充、质疑后,教师简评之)
2、问题:身处此山此水,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
(在学生回答、补充、质疑后,教师简评之)
3、教师:我们要更好地理解文章,唯一的门径就是读,
①指导诵读:(出示问题)
A、下面的句子应按怎样的节奏去读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水皆缥碧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在诵读中,下面的句子的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C、诵读中,下面的句子在舒缓或顿促方面该怎样处理。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并试读。要求:1、同座相互读给对方听,共同找出最佳的方案;2、再与其他组的同学相互交流。)
学生举手,在班内诵读
要求:诵读之后,要说说自己这样读的感受及为什么这样处理的理由。
学生间相互探究、纠正、补充。
②听范读(或录音)
范读后,由学生模仿读一至三遍。然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阅读,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悟义:
1、学生根据在读的过程中的理解,结合注释、工具书等,对文章进行直译。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2、学生交流译文,相互评价,有争议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之。
3、教师强调:
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理解
示例: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互相轩邈 横柯上蔽……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重点理解:
教师出示问题,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A、文中最能反映作者随心所欲、心神无束的一句是 。
B、文中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一句是 。
C、文中以动写静,赋予景物以蓬勃向上之势的一句是 。
D、《小石潭记》中有一句:“潭中鱼可百许头,……影布石上。”本文中有与之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 。
E、《三峡》中有一句:“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本文中有与之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 。
探究:
1、请学生思考:作者在本文中寄情山水,一个“从流”的“从”字就与出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和自己的惬意之情,并表达了自己“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独特感受。试问:作者为什么会有的感受?
(相关链接:作者的介绍)
教师小结:山水之美 世俗之恶 官场之险。
2、我们说本文“文质兼美”,请你找出有关的语句,简单地品评一下。
3、《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①掌握文中基本的文言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分析多种写景手法的综合运用,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会作者向往自然、鄙弃功名、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学习重点】
掌握文言知识要点;分析多种写景手法的运用综合。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资料链接】
(1)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诗中常借自然景物以排解苦闷抑郁之情。
(2)写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3)骈体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拼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千转()
嘤嘤()鸢()戾()横柯()经纶()
2、学生朗读课文,继续正音,并注意断句,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节奏、重音、停顿、节拍。
(1)注意语速。读慢一些才能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生浏览课文,在文中画出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的句子,并由此感知本文的结构方式。
5、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理解识记课下注释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然后完成下列练习,以单独提问的方式反馈矫正。
(1)、解释下列词语。
从流飘荡从流:一百许里许:
水皆缥碧缥:急湍甚箭湍:
猛浪若奔奔:负势竞上负:
互相轩邈轩邈:泠泠作响泠泠:
嘤嘤成韵嘤嘤:千转不穷转:
鸢飞戾天者戾:窥谷忘反反:
横柯上蔽柯:风烟俱净俱:
(2)、翻译下列句子或短语。
⑴风烟俱净:⑵急湍甚箭:
⑶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⑷鸢飞戾天:
⑸望峰息心: ⑹经纶世务:
二、巩固提升
按要求答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问题一: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段与二三段是什么关系?
问题二:作者写了水的什么特点?怎样写的?
问题三:作者写山之奇时,从哪几个方面在写?
问题四:“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提升
1.完成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1)一百许里。许古义:;今义:
(2)鸢飞戾天者。戾古义:;今义:
(3)经纶世务者。经纶古义:;今义:
2.分清下列一词多义的不同含义。
绝: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上: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3、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突出“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王刚
4、《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授课班级¬¬¬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授课时间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沉醉于山水生活的情趣
3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湍急()轩邈()泠泠()鸢()
经纶()窥谷()
2、简介作者:本文作者___,字__,___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
3解释下列加框字的意思。
(1)风烟俱净()(2)从流飘荡()(3)水皆缥碧()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负势竞上()
(5)互相轩邈()
(6)泠泠作响()(7)蝉则千转不穷()
(8)鸢飞戾天者()(9)经纶世务者()(10)横柯上蔽()
4、参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预习思考:
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绮丽多姿极富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景色之美,概括为“,”;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水”和“水”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山的之美。
二、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炫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的传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读一读
1、听读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词,再次熟悉。
2、自读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读准节奏与停顿。
(2)译一译
1、自译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试着翻译课文。
2、互译提出自己不会译的句子,小组合作,师生共同解决。
(3)思一思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本文主要在写什么?用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
3、作者写了水的什么特点?怎样写的?
4、作者写山之奇时,从哪几个方面在写?
5、“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品一品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语言简练隽永,请朗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例: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因为它采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流速和气势。
三、拓展延伸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和______的特点。
3.写山奇,分别从_____和_____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堂清反馈
一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案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准!)
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水皆缥碧()
经纶世务者()互相轩邈()()
2、验验你的写字速度!(你很棒的!)
经lún_____世务kuī_____谷忘fǎn_____横kē_____上bì_____
急tuān_____甚箭在zhòu_____犹昏风烟jù_____净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5、默写测试:
1)、概括赞叹富春江景色之美的句子是:
2)、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3)、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
4)、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是:
6、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水皆缥碧(piǎo) 急湍甚箭(tuān)
B.互相轩邈(xüān) 泠泠作响(línɡ)
C.嘤嘤成韵(yīnɡ) 鸢飞戾天(lì)
D.经纶世务(lún) 好鸟相鸣(hǎo)
7、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B.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向高处和远处)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8、根据课文填空。
(1)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视无碍。
(3)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成峰。
(4)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12、文中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13、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15、全文的结构特点是:
16、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17、给予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作者感慨的句子是:
课后反思
5、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备用:
一、骈文,又称“骄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骄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二、课文参考译文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三、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钱塘江上游从闻堰开始就进人富春江,两岸青山如黛,明秀雅致。沿岸的富阳有郁达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纪念馆。七里泷段,群山夹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峡之称。至桐庐境内,有瑶琳溶洞、桐君山、严子陵钓台、白云源等景区,都是旅游热点。
白云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飞瀑、幻雾于一体,可与四川的九寨沟相比。它又是唐代诗人方干的故里,历代墨客骚人问津之地,素有“诗村”之誉,至今耕读之风不绝。当你进人白云源,立时就发现这里“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媛”的情景,显示出一种自然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这条旅游线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庐,也可以先到桐庐,顺江而下。上述游览方法,对双休游的旅客来讲,最好是周五晚出发,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长假期间出游,在游完富春江、桐庐之后,可顺便进人新安江畅游千岛湖。从杭州出发、溯富春江、新安江而上,经富阳、桐庐、建德到千岛湖半岛上的淳安,历来是浙江省的一条重要旅游风景线路。
四、拓展阅读:吴均诗歌三首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从军行》
男儿亦可怜,
立功在北边。
阵头横却月,
马腹带连钱。
怀戈发陇坻,
乘冻至辽川。
微诚君不爱,
终自直如弦。
《梅花落》
终冬十二月,
寒风西北吹。
独有梅花落,
飘荡不依枝。
流连逐霜彩,
散漫下冰澌。
何当与春日,
共映芙蓉池。
五、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
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6、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子。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文章,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优美景色,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文人墨客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写山水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山水的美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简介作家作品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
三、吟诵课文,赏优美风光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你不认识的字或者不容易记住的字写在黑板上。明确:文中注音的字及邈(miao)、窥(kui)
2、教师吟诵课文,学生听读,画出节奏、领悟感情,再读课文。
明确:喜爱、赞美、陶醉
3、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让学生板书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点拨释疑。
教师释:奔、轩、邈、东西、好鸟
(2)、各段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之“异”的?从哪些角度来写山之“奇”的?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4、融情背诵课文
四、品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本文是一篇模山范水的美文,请前后一桌的同学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用“《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句式,说说对课文美点的发现。
提示:从描写角度、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语言,你看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结构,你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分写水之美,第三段分写山之美,先总后分,脉络清晰,严谨完整。
五、现学活用,小试牛刀
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幻灯图片所述的场景或者自己经历的趣事。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六、归纳小结,结束新课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自己所见的景色或者经历的趣事。
板书设计: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清、急
景天下独绝
奇山——高峻、树密、景美
情向往大自然鄙弃功名
7、《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本文的讽谏技巧、人物性格及写作特色。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先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屏显: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二、导学过程:
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屏显: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1.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学生读文,师点评。
2.自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师评价。
3.再把注释读一读。
4.讲成语故事。师:成语故事“一鸣惊人”和“门庭若市”跟齐威王这个人有关。传说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学生准备)
师提示: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学生讲课文故事,师点评。
活动二: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屏显: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1.学生准备编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2.交流,师点评。
(屏显: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于朝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1.“于”
“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朝”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谤讥于市朝”
“朝于齐”
3.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屏显: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1.学生自主翻译。
2.师评价。
活动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屏显: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1.学生自主思考,交流。
2.学生发言,师点评。(屏显:“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3.师总结: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三、课后延伸: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8、《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完成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重点难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感受文章的知趣美。
【学法指导】:诵读赏读相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流程】
课前导学
一、走近作者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 朝 ,史学家,字 ,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骨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二、通读课文几遍,要求读通读顺。特别是应该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缥碧()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互相轩邈()泠泠作响()鸢飞戾天()
横柯上蔽()
三、结合课文注释,写出下面加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疏条交映()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步骤:
(一)课堂导学
一、教师导入
请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描写山水的诗句。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
4、
二、检查预习
教师抽查,小组积分
三、朗读课文
1.教师朗渎课文(或放朗诵录音),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3.指名学生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后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3.教师强调重点词语、文句。
五、课堂拓展:
1.完成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1)一百许里。许古义:;今义:
(2)鸢飞戾天者。戾古义:;今义:
(3)经纶世务者。经纶古义:;今义:
2.分清下列一词多义的不同含义。
绝:天下独绝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
上: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3.准确掌握下面加粗字的意思。
(1)风烟俱净(2)任意东西(3)猛浪若奔
(4)互相轩邈(5)望峰息心(6)横柯上蔽
4.请说出下面译句所对应的原句。
①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
②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
③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④(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伸展。
9、《与朱元思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刘佐乡中学周和枝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1、了解《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及背景。
2、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了解短文的大意。
发展性目标 1、加强学生自主的解释、翻译文言字词的能力。
2、理解文体,分析第一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归纳难读、难写的字词。
2、结合有关资料,归纳作者常识。
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一、文学常识积累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二、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
教师提示:韵yùn柯kē飘piāo荡轩xuān邈miǎo泠líng嘤yīng缥piǎo碧横héng柯kē窥kui鸢yuān戾lì天急湍tuān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富春江的山水美景。
提示:描写时,要抓住文中主要描写句的大体意思,但绝不可照抄翻译,语言要简洁而生动。
三、初读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提示: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内容上,它属于游记(散文);从语言特点上看,属骈文。
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分两层,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抒发个人感悟。
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横柯()轩()缥()碧和()鸣戾()天急湍()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板书: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
第三段:再写“奇山”部分,抒发个人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基础性标1、诵读课文2、解译课文。
发展性标 1、逐层分析课文内容。2、把握作者情感,准确理解作者的人生观。
难点:学生缺少的是对写景手法的掌握和对作者人生观的理解,因此我把分析课文写景手法,理
解情感,定为教学难点。
一、逐层解析课文。
(一)解析第一部分(第一节)
1、字词解释: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从,随着、跟从。
2、语段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可见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使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4、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句?
提示:①写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尽兴观赏的情形。)
③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
5、本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提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小结:写作者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概括的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是文章的总起部分。
(二)解析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二节)
1、字词解释: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甚箭:比;⑤若奔:像,飞奔的马;
2、语段翻译: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哪两种状态描写了富春江水怎样的特点?
提示:静态和动态;写了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富春江水“异”的特点。
静态描写了水的哪些方面?动态描写了水的哪个方面?(要找出对应的语句)
提示:①静态:A,水色—水皆缥碧;B,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或用前四句即可表明水清)
②动态: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可见写水清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提示: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以深度写水清为间接描写。
6、本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水至清、至急的特点。
《三峡》中的哪句描写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区别?
提示: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本文直接描绘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而《三峡》是间接描写,流速之快是经过计算流程和与他物作比较后才感知的。
(三)解析第二部分第二层(第三节)
1、字词解释: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不穷:尽;无绝:停止;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犹昏: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可见:同“现”,显现,显露。直指:向。
2、语段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作者写奇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转不穷、猿叫无绝四种。
4、文中所描绘的是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吗?
明确: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5、可见作者写“奇山”用了怎样的手法?
提示:衬托,如以动衬静(见第3题分析);以观者感受衬山势之奇,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6、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明确:因为作者此时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无趣无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二、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明确: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写法探求:
结构浑然一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形声兼备②虚实相间③动静互见④骈散相间
练习:
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依)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指示)
2、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泛着小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猛浪,比箭还飞得快,又像奔马一样。)
C.好鸟相呜,嘤嘤成韵。(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对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鸣叫了千次也不停歇,猿啼叫了百次也不断绝。)
3、填空题
(3)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和“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4、阅读理解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山奇,分别从___觉和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3)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_________。
(4)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课堂小结 优美的散文写景必然要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一点心得,以便在将来的写作中运用。
板书一、分析第一节:总领
二、分析第二节:水——清;急
三、分析第三层:山——视觉:寒树
听觉:泉激石衬托山水诱人的力量
鸟和鸣息心忘反蔑视功名
蝉千转
猿百叫
情感:热爱祖国山河
骈文的特点①前后两句的字数相同(六朝的骈文一般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所以骈文又名“四六”)。②前后两句的句式相同。③两句中相对的词,词性基本相同。④两句中尽量避免相同的字(但可用同一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