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钟山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原阳一中
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附:板书设计
2、《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初步了解文本。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本课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关于作品: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 ,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3.写作背景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4.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山水游 记。
了解作者的情况。
知人论世 初读文本
粗品文意 (一)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 清洌(liè)
为坻(chí) 珮环(pèi)
为堪(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悄怆(qiǎo) 幽邃(suì)
(二)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提示:
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 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三)疏通文句,落实字词。
翻译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老师略加点拨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翻译,让学生齐读一遍)。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 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 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 意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
再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四)疏通文意
1.提名翻译。
2.朗读PPT投影翻译。
(五)文言知识梳理
1. 重点实词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冽:凉
(2)卷 石底以出 卷:弯曲
(3)为坻 坻: 水中高地
(4)为屿 屿: 小岛
(5)为嵁 嵁: 不平的岩石
(6)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表示约数
(7)佁然不动 佁然: 呆呆的样子
(8)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9)往来翕忽 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10)犬牙差互 差互: 参差不齐
(11)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的样子 邃:深
2.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原意为西方,在文中意思为向西。
②下见小潭
原意为下面,在文中意思为向下。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原意为空中,在文中意思为在空中。
④斗折蛇行
原意为北斗星,在文中意思为像北斗星那样。
原意为蛇,在文中意思为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原意为狗的牙齿,在文中意思为像狗的牙齿那样。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愿意为凄凉,在文中意思为使……感到凄凉。
原意为寒冷,在文中意思为使……感到寒冷。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似与游者相乐
原意为快乐,在文 中意思为嬉戏,逗乐。
3.一词多义
(1)清 以其境过清:凄清
水尤清冽:清澈
(2)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3)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沿着
隶而从者:跟从
(4)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泳,游动
同游者:游玩
听读课文
感受语言的美 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作答。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齐读课文 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语言美
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修辞,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此课后 作业 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加强理解文本能力
为下节课做准备。
3、《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嘉鱼县南嘉中学周珑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甚至背诵。
2、了解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3、掌握“皆、咸、悉、并”等文言虚词以及“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4、疏通文意,感受桃花源的美。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字词,疏通文意,熟知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及幸福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疏通文意,朗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吧!
简介作者及背景:
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朗读节奏及感情。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尝试把握朗读节奏及感情。
三、小组议读课文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2、分组交流。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各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代词。)
②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代词。)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文言虚词
才通人(只,仅仅)悉如外人(完全)
咸来问讯(都)皆叹惋(都)
(2)交流每段翻译。(重点句单独交流)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
(4)学生质疑。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想象课文故事景象,口述课文故事。
4、《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常州市清潭中学 于伟军
课 前 学 习 准 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准备画图用品、工具。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 一 读 一 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导语: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 明确任务,回答。
2 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 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3 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4 评价学生朗读。 自我评价朗读。
二 想 一 想
1 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 检测问题达成情况。 发言反馈。
3 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读文作画。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三 比 一 比
1 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 背诵、准备比赛。
2 组织比赛、评价 参与比赛
3 组织检测 完成检测
课后学习 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特级教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其特殊句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作者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究的精神。
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三个自然段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及其治学精神。
朗读、分析、讨论、合作探究。
一、导入解题
1.导入课题
俗话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3.写作背景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4.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这座山包括两部分,县城南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县城北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其势相向。《石钟山志》将两山合称为“双钟山”,又叫“双石”。在地质构造上,双钟山属石质小山。两山外貌上尖下圆,状如伏钟。两山相比,下钟山比较奇峭,又临大江,号称“江湖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石钟山处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历来成为旅游胜地,自古以来不少文人游客写过游记石钟山的诗文。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朗读。
2.读音提示。
蠡(lǐ)郦(lì)罄(qìng)桴(fú)铿(kēng)硿(kōng)
莫夜(mù)栖鹘(hú)磔(zhé)鹳鹤(guàn)噌吰(cēnɡhónɡ)
穴罅(xià)窾坎镗鞳(kuǎnkǎntāngtà)汝识之乎(zhì)无射(yì)
3.指名朗读,三个同学,每个同学朗读一段。
4.文章结构:
第一段:游因——质疑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第二段:游历——解疑看法——因声命名
方法——实地考察
第三段:游感——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齐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探究一段。
第一组:第一段。
第二组:第二段前半部分。
第三组:第二段后半部分。
第四组:第三段。
要求: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小组上台展示。展示环节:小组齐读——1人或几人合作解释关键字词句——1人或几人合作翻译。
2.小组展示(预设)
第一段:
①重点词语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于是,在那里。
扣而聆之:扣,敲击;聆,聆听。
南音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桴止响腾:桴,鼓棰;响,声响;腾,传播。
余韵徐歇:徐,慢慢;歇,停止,消失。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之,的,定语后置的标志;所在,到处;是,这样。
②译文:《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第二段:
①重点词语
舟行适临汝:舟,名词作状语,乘舟;适,往。
硿硿焉: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余固笑不信:固,本来。
至莫夜:莫,通“暮”。
发于水上:于,从。
微波入焉:焉,于是,到里面。
舟回至两山间:回,掉转。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为,形成;此,即前面的噌吰之声。
有大石当中流:当,挡;中流,水流的中间。
空中而多窍: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
如作乐焉:焉,语气助词,啊,呀。
古之人不余以欺也: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声响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掉转)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第三段:
①重点词语
殆与余同:殆,大概。
故莫能知:莫,副词,不。(一说不定代词,没有人。)
此世所以不传也:所以,……的原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乃,竟,竟然;斤,斧子;考击,敲击。
自以为得其实:其实,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余是以记之:是以,以是,因此。
盖叹郦元之简:盖,发语词。
②译文: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2.阅读检测
(1)一词多义
焉指示代词,那里,这里。心不在焉。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兼词,于之,在那里。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语气助词,啊,呀。于是余不叹焉。如乐作焉。
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硿硿焉。
自自以为得之矣。代词,自己。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介词,从。
搏水石相搏。撞击。
森然欲搏。抓、扑。
莫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
故莫能知。否定副词,不。
得得双石于潭上。得到。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得以,能够。
鼓如钟鼓不绝。名词,鼓。
微风鼓浪。动词,吹,拍。
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种。
所在皆是也。这样。
(2)古今异义
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自以为得其实。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际上”。
(3)古字通假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通“叩”,敲击。
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4)词类活用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名词作状语,乘舟。
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5)特殊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欺”,“欺余”,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而大声发于水上。状语后置句,于水上发。
今以钟磬置水中。省略句,置(于)水中。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四、质疑探讨
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
二人说法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郦说(水石相搏发声说)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说(石头发音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
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
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
3.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
实地考察。
4.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两个阶段:
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
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
5.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第二段的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
①大石――比喻绘形
栖鹘――直接绘声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
鹳鹤――比喻拟声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6.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水石相搏说 声源 声音
微波——山下石穴罅 噌吰如钟鼓不绝
风水——中流之大石 有窽坎镗鞳之声
7.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②郦道元→不详(“叹”之“简”)
士大夫―→不肯
渔工水师→不能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得其实(“笑”之“陋”)
8.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一察一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而且议论、记叙层层深入,全文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2)笔墨集中,结构紧凑。
本文写得很集中。从头至尾,紧扣石钟山的命名来写。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段解决问题,第三段得出结论。文中写寺僧使小童扣石出声,是为了核实李渤扣石发声之说,是为了探求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而与石钟山命名关系不大的则一笔带过或略而不写。如作者与寺僧的语言对答,如乘舟夜游,“舟人大恐”时的对话,这些作者均未写出。又如,只有他“笑谓迈日”,而无苏迈的回答,这也是回避不写的。作者集中写石钟山的命名问题,使得文章结构显得很紧凑。
(3)行文波澜起伏,有缓有急。
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如夜游石钟山一段,写得极为精彩,作者先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同伴、方式,语气比较舒缓;接下来是环境描写,大石“森然欲搏人”,栖鹘惊飞,鹳鹤怪叫,写得阴森可怕,寒气逼人,读者读到这里真有点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动欲还”,暂缓紧张气氛,忽又有“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不仅“舟人大恐”,读者也不免为之“大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经过“徐而察之”,发现原来是“水石相搏”的声音,读者紧张的心情才渐趋平缓。
五、思辨拓展
1.文章作者写了三次“笑”,他在笑什么?试做简要分析。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③“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
2.李渤真的可笑吗?
不应该,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未必是正确的的。
后人考证石钟山的命名原因的三种观点:
一是主声派,认为此处水石相击,声似洪钟。《水经注》作者郦道元认为:山名由来是因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中认为:石钟山的石头可以发出类似铜铁的声音,因此山乃以声得名。宋人苏轼经过实地考察,“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认为:声似钟声的不是简单的水石相搏,更不是潭上的扣石之声,而是山下石穴罅中微波出入发出的“涵澹澎湃”之声以及“空中而多窍”的水中巨石与风水吞吐发出的声音。
二是主形派,认为山形似钟,故以形命山名。这派的代表是清人曾国藩与俞樾,其观点是: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第三派是主张形声结合的,清人郭庆蕃即持此说,其《舟中望石钟山》诗云:“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功;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指出山形如洪钟,波涛与玲珑的山石激荡又发出类似钟磬之声。
3.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吸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
什么呢?
观点一不轻信前人的说法。苏轼的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
观点二实践出真知。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勇于实践。
6、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掌握“适”“固”“绝”“向”识”“殆”“鼓”“鸣”等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重点)
3.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东坡去拜望王安石,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菊花生长于秋天,独耐风霜,即使老来枯憔,也是留香枝头,绝不落瓣的!提笔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东坡遭贬到任黄州。时值秋季,一日,大风过后,苏东坡到花园赏菊,不禁目瞪口呆:眼前黄花纷纷凋落,果真是"满地铺金"。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苏轼黄州菊花误"的故事,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
二、初读课文
1.齐读课文,疏通字音字义。
2.筛选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大意,并指出各段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第二自然段:(记叙、描写)记游石钟山。
第三自然段:(议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三、品读课文
1.齐读第2段,想想作者“记石钟山夜游”都有哪些见闻?并完成下列表格。
所见 所闻
2.再读文本,思考本段中作者突出描写的是声音,这些声音是从何而来的?苏轼对此有何感受?请从文中找出语句加以分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水石相搏发声
“心动欲还”“徐而察之”“笑谓迈”。
小结:本文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考察记。
3.通读全文,抓关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理清三个自然段的内在联系。请从文中找出语句加以分析。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全文结构:读书质疑——游石钟山察疑——释疑有感
四、探究精神
1.通读全文,理解作者阐发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本文体现了苏轼哪些科学精神?
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并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科学精神。
3.受苏轼精神影响,后人对于石钟山命名有何新发现?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湖上下两山,皆若钟形,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明代罗洪先《石钟山记》
“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曾国藩《石钟山考异》
“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石钟山》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主要有“主声说”“主形说”“形声说”三种,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科学?怎样看待苏轼的结论?
科学精神一致的。
五、总结
苏轼《题西林壁》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习作
《是真的吗》是央视推出的互动求证节目。
节目创办背景:随着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讯、视频分享等传播渠道的发展,信息传播便捷自由,对于公众而言,面对各类传言,真假莫辨,不堪其忧。
请结合材料,从学习生活的体会出发,谈谈你对“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认识,写一篇2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
七、板书设计
石钟山记苏轼
7、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名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能够通过作品学习认识到苏轼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和存在的不足;
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任务 探究苏轼身上的可贵精神及对我们的教益;
分析苏、李实地考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准备
知识资源准备 从学过的游记散文中,知道一般游记的特点;
阅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及罗洪先、俞樾等短文资料。
方法技能准备 有一点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知道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主要学习问题设计
问题1:《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
问题2:与一般士大夫相比,苏轼的身上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3:为什么苏轼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受到那些启迪和教益?
主要学习活动与步骤
活动一 活动任务 整合感知文章,比照本文与以前学过的游记作品的不同。
问题引领 《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
主要步骤
导入新课
1.《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游记重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怀;
本文重在叙事议论,缘事明理。
2.《石钟山记》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单地疏理一下思路。
明确:
第一段——疑命名之说:探游之因
第二段——探命名之实:冒险夜探
第三段——拓命名之义:缘事明理
笑而不信寺僧扣石——探险动因
三笑为线笑谓迈曰得名之由——探险悟名
讥笑李渤浅陋臆断——探险思考
活动二 活动任务 合作学习:研讨苏轼实地考察的价值。
问题引领 与一般士大夫相比,苏轼的身上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主要步骤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班级交流分享。
3.教师总结:
①勇于质疑,大胆挑战
②注重实践,小心求证
③切忌妄断,实事求是
④吃苦耐劳,才有收获
⑤透过表象,总结规律
活动三 活动任务 延伸探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必须深入、全面探究
问题引领 为什么苏轼和李渤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受到那些启迪?
主要步骤
1.李渤是如何考察石钟山的?如何理解苏轼的“目见耳闻”?
讨论、分析
①李渤能对郦元之说提出质疑,并且亲赴石钟山考证,身历其境,以目见之,以耳闻之,当是“目见耳闻”。(苏轼另有他意)
②苏轼认为“目见耳闻”应该是要做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停留于表面现象甚至是假象的认识。苏轼在其文论中一向强调要对生活进行直接观察和实践。
2.为什么苏轼和李渤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①季节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
②白天与夜晚、晴天与阴天、风霜雨雪可能都有不同
③囿于“声音论”的影响
④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
3.苏、李实地考察却不能探究命名的原因,由此受到那些启迪和教益?
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① 跳出前人思维的窠臼,多角度看问题
② 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深入调查研究
③ 分辨真伪,分清表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④ 真理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谁都不可能拥有绝对的真理。
4.苏轼实地考察却“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是否影响《石钟山记》的地位和价值呢?
①不是科学论文,不能以科学的标准来评判。
②作者不畏艰难实地考察的精神值得学习。
③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一般的客观规律。
刘克庄:“坡公此记:议沦,天下之名言也;笔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画也。”
方苞:“潇洒自得,子瞻诸记中特出者。”
刘大櫆:“文章妙趣洋溢行间。坡公第一首记文。”
吕留良:“此翻案也。李翻郦,苏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独得,详前之所未备,则道元亦遭简点矣。文最奇致,古今绝调。”
学习成果(作业)
就本文学习的诸多启迪,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习作。
后续教学预习 (非必须填写)
教学反思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记,与一般的游记在内容与写法上有较大的差异,更多以叙事和议论为主,阐明目见耳闻对于客观真理认知的重要性,本节课确立两个目标,一个是能够通过作品学习认识到苏轼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和存在的不足,这是立足课本本身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第二个是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个以课本为媒介,进一步拓展学生思辨能力的问题。所以前一个目标重在从课文的解读中提升学生的认识,而后一个目标则是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辨,这也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主要能力要求所在;同时“记”这种文体,也一直是高考文言二所考查的主要对象,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材料内涵、主旨、手法以及分析、评价等,让我校这样层次的学生在心里多少灌输一些高考的意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此,本人以问题为抓手,设计了三个问题,《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与一般士大夫相比,苏轼的身上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苏轼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受到那些启迪和教益?第一个问题紧承上节课课文的词、句、语段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来,对内容和思路进行梳理,这也是为后面的问题解决做铺垫;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从正面去理解,发掘和学校苏轼身上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和人格品质;第三个问题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并从中能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样通过层层递进,逐步分析,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加深拓展。同时三个问题贯穿一节课能是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把握有度,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至于分散游离。
当然由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还不是很熟悉,思维的能力与层次还很有欠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讨论的程度还很肤浅,回答问题还是不够流畅,只能靠教师反复提示诱导才能顺利地完成各个环节。
故此针对设低层次的学生而言,设计的问题还是很浅显一些,力求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出问题可能更好一些。
8、《石钟山记》阅读活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文章脉络,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学习任务 熟读全文,探究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由来说法的疑问。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准备
知识资源准备
1借助课本注释、字典及教师讲解,把握常用文言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意。
2.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方法技能准备
1.能够借助注释基本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能够借助互联网或图书资料,根据要求搜索信息资料。
3.能够与同伴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展开合作学习。
主要学习问题设计:立问题----如何理解本文记游与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问题1:从游记的角度看,本文按怎样的线索来写的?
问题2:课文是怎样处理议论、记述、描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问题3:《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主要学习活动与步骤
活动一
活动任务 对照注释,结合预习,讨论段意,回答问题。
问题引领 找依据——从游记的角度看,本文按怎样的线索来写的?
主要步骤
1.齐读《石钟山记》全文。
2.第一段中两个“疑”的对象、内容分别是什么?这跟写游有什么关系?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的大胆质疑的精神。
3.第二段在哪些方面表现出游记方面的特色?
4.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逐段答疑明确:游山起因---游山经过----游后生感。
活动二 活动任务 小组合作讨论三者的关系。
问题引领 辨真伪——课文是怎样处理议论、记述、描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主要步骤
1.明确:课文将记叙描写与议论巧妙交叉,有机糅合。第一自然段摆出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是叙述;而作者对此提出疑问及其理由,是议论。这段是夹叙夹议。第二自然段写游历、探险,主要是记叙和描写,但寻求“噌吰”之声和“窾坎镗鞳”之声发出的原因,最后对苏迈讲的一番话,又寓议于叙,有议论的成分。第三自然段是在前文记叙、描写基础上发出议论。形象的记叙描写为证明和反驳服务。
出结论——本文记游与议论相结合的特色。
活动三 活动任务 比较两篇记的异同.
问题引领 深探究——《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主要步骤
1.提供表格:
对比点 《游》 《石》
思想内容 借记游写感想,发议论。 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
结构安排 分记游和议论两部分 分议论、记游和议论三部分
表现手法 议论重在“立” 议论有“破”有“立”
文章风格 借事说理,逻辑严密 缘事寓理,行文简洁,颇有情致
学习成果(作业)以“由苏轼的质疑说开去”为题列一份提纲。
后续教学预习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隐藏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自觉主动的探究精神。在此我在课堂上积极构建一种安全自由的意识,营造一个舒适畅所欲言的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疑问见解和异想天开的设想要表现出足够的耐性宽容和尊重;除此还应该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关系。另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审视前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诘问现成的东西。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在平淡无奇的事物中看到它的特别之处。
9、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师出示苏轼诗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一、文化常识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父亲苏洵;其弟苏辙。)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2726首;词398首,散文4800余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石钟山: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她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美景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天工造化,叹为观止。
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岩,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
石钟山在历史上使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提诗、攥文,以记胜抒怀。
二、听名家朗诵,理解本文
三、文白对译
原文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紧挨着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
原文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原文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文:
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一敲,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原文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原文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译文:
元丰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
原文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译文:
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原文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译文:
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原文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译文:
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噌吰噌吰地响着像(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
原文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译文:
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有多深,细小的波浪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种声音。
原文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窽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这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窽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原文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
译文:
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郦道元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
原文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译文:
(那些)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驾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原文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译文:
(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原文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可是(那些)知识浅薄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慨叹郦道元(说法)的简略,并且嘲笑李渤(见识)的浅陋啊。
四、合作探究:
文言文知识整理:
古今异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词类活用:
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自
自以为得之矣
(自己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介词)
焉
崆崆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是”即“到那里”)
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副词)
始舍于其址(当初。副词)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代词)
所在皆是也(这样。代词)
遗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留。动词)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动词)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主语谓语宾语
注意: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
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通假字: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扣=叩,敲击。
至莫夜月明:
莫=暮,晚上。
汝识之乎:
识=志,记住。
研习思考:第一自然段
朗读第二段,思考:
夜游石钟山,作者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
苏轼实地考察,有没有遇难而退?
结果如何?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朗读第三段,思考: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
表明写作意图。
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五、课堂练习
下列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C)
A.桴止响腾(fú)无射(shè)
B.栖鹘(hú)磔磔(zhè)
C.石穴罅(xià)窾(kuǎn)坎镗鞳(tà)
D.汝识之乎(shí)噌吰(shēnɡ)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C)
①自以为得其实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自以为得之矣④得双石于潭上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A.①⑤⑥/②/③④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⑤/②/⑥D.①②③④/⑤/⑥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B)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六、拓展提高
纪年法
王公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干支纪年法东汉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七、作业布置
研读苏轼的文章,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自选角度,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你还能分享这节课其他的收获与感悟吗?
10、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主题】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积累。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诚),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和四年(1089)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苏轼由黄州团副使(团练使,官名,管民间武装,为虚衔,无职权)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散文。此时正值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政,而苏轼反对新法遭到排挤,心中有所郁结,便到石钟山来消解,心有所感,便写下此文。
3、关于石钟山的资料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双钟镇,石灰岩质,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4、读课文扫除障碍正音:
蠡()枹()铿()
磔磔()噌吰()罅()
窾坎()莫()镗鞳()
识()无射()
指出哪些是通假异读的字()
哪个字是古音异读()
【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段
1、请解释第1段的重点词句。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hánhu(),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ɡ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小组讨论,梳理文意,回答问题。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2)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3)作者对两人的说法持何种态度?
二、学习第二段
1、请解释第2段的重点词句。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ōng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mù
()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qī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ɡhón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yuè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wú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2、小组讨论,梳理文意,回答问题。
《石》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景色有何特点?为何极力描写?
【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访其遗踪(访,寻访)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坐船;适,到)
C.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通“暮”)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几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鼓动,动词,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读yí,遗留的,形容词)
C.汝识之乎(识,认识)
D.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副词,只,本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4、选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空中而多窍
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课后延伸】预习第三段
11、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主题】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积累。
【自主学习】熟读课文思考:
1.课文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指出每部分的主要表达方式。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三段
1、请解释第3段的重点词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小组讨论,梳理文意,回答问题。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3)作者通过本文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当堂检测】
一、重点词义:
1、水石相搏()
2、余尤疑之()
3、所在皆是也()
4、适临汝()
5、余方心动欲还()()
6、则山下皆石穴罅()
7、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8、与向之噌洪者相应()()
9、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0、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汝识zhì之乎?()
2、至莫夜月明()
三、古今异义:“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微风鼓浪()
2、而此独以钟名()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5、大石侧立千尺()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五、一词多义:
1、而:扣而聆之()
徐而察之()
空中而多窍()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2、焉:硿硿焉()
微波入焉()
3、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因笑谓迈曰())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说出判断依据:
1、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此世所以不传也。
4、得双石于潭上
5、磔磔云霄间
6、而大声发于水上
7、石之铿然有声者
8、余是以记之
七、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貂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漱(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山涵其英 涵:
(2)山仍石名 仍:
(3)安能产兹奇石乎 兹:
(4)濒流庶峰 庶:
2.写出《石钟山记》中与本段中下列语句意思相应的句子。
(1)枹止响腾徐歇
(2)如善长之论
3.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A.有仙则名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名微而众寡 D.而此独以钟名
4.用上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问题
(1)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李渤的观点是怎样评价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课后延伸】
课下练笔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
12、《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行文思路,理出文章线索;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大声地自由阅读和听读欧阳修的脍炙人口的名篇《醉翁亭记》,我们简介了作家,落实了字词,梳理了课文语句,大家已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想必已能解译出原文了,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概括全文常常要关注——标题;首尾段的重点句】
2、据学情点拨【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作者出游的原因;说作者到醉翁亭一游或游醉翁亭——概括不全,因文章是写几次出游醉翁亭总印象的介绍】
【这可以从文章中的“若夫”“至于”两段看是最明显,因为朝暮、四季的景色都介绍了;再从全文前后语气上看,也都不是一次游。】
3、教学中插入【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全文主旨,你会用?(乐)追问:谁在乐?(太守、众宾、滁州人)他们为什么乐?(众宾:近取山肴野菜,非丝非竹,起坐喧哗,太守颓然醉乎其间;滁人:一州人纵情山水,前呼后应;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三乐”总归“一乐”即“与民同乐”,也是作者抒发的政治理想。】
4、提问:既然是几次出游总印象的介绍,那么作者是如何结构文章的?请同学们研读、探究课文,思考讨论:
⑴、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⑵、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弄清作者的思路。
5、提示,方法指导【1.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段意的总结,如果是一层意思,一般找中心句,或概括出来;如果是几层意思,则是几个主要意思的并列。2.本文段与段之间是有关联,还是有共同点?】
6、“随机”点拨【“统领关系”,即第一段统领后面的三段。因为第一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点出了作者游醉翁亭的原因,也是作者情景交融的的核心。而下文的朝暮四季景之乐、滁州人游乐、宴酣之乐、太守乐、禽鸟乐都是写“山水之乐”,且各段之间也有共同点,每一段都写“乐”:第一段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段是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也”,第三段是“滁人游”“太守乐”,第四段是鸟、人、太守之乐,可见全文是以“乐”字为线索贯穿全文。】
三、教学互动——品析各段具体内容及写法
1段写醉翁亭的周边环境和得名缘由。作者从大处落笔,由全景到局部,由远而近,最后推出醉翁亭。接下来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了亭的来历。行文至此,“太守”闪现其间,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最后点出文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全文的核心文意,也是情和景交融的着笔点,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2段写山中景色。先早晚,后四时: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将其再现出来,如用“野芳发而幽香”写春,用“佳木秀而繁阴”写夏,用“风霜高洁”写秋,用“水落而石出”写冬,文字极为简约。作者写景用的是对偶句,写景之后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显出变化,我们阅读中要读出音韵和谐美。【点拨——用自己的话解说四季景物之美的语句——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
3段由景物转到人事,先写滁人游,再写太守宴。四个句子句式完全相同:先具体描写画面,后概括画面内容。作者通过一幅幅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点拨翻译滁州人出游的场面描写及其感受】
4段写宴罢归去,揭示全文主旨。在这里,作者写了三种“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而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太守是谁呢?“庐陵欧阳修也”。直到篇末,作者才道出太守之名,解开悬念,文章至此也戛然而止,饶有余味。
四、小结: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分四段,第一段从大环境写起,一步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醉翁亭,在交代了亭名的由来后,下文用“若夫”“至于”“已而”领起,展开了从景物——游乐——归来的一幅幅画面。
2.语言简练,意蕴丰富。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的景物变化,寥寥数语,言简意丰,景物历历在目。“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精警含蓄,一直沿用到今天,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3.句法骈散结合,词语虚实相间。本文虽说是散文体裁,但文中采用了不少骈句,读来声调铿锵,节奏感强,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等。文中21个“也”、25个“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散文化,一向被视为创造性使用虚词的范例。
附板书:环境:琅琊→酿泉→醉翁亭
醉翁亭{}并点文意
得名:作亭者→名亭者→含义
朝暮:日出……云归……晦明变化
风景画{}寄情山水
四时:野芳……佳木……风霜……水落石出
滁人游太守宴
风俗画{}与民同乐
众宾欢太守醉
回归图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
五、回归文本,探究求解:
1、贯穿全文主线的语句是?体现全文的主旨句?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2、第三段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其中主要画面是哪幅?为什么?为何要先写滁人游?(写了四幅画,即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其他三幅是陪衬,是为了突出“太守醉”,突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滁人游如此心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作者的励精图治有关,写他们出游就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作铺垫。)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乐”的内容。(禽鸟之乐:享受大自然的快乐;游人乐: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太守之乐: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与民同乐。)
4、根据你的阅读,你能说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吗?(饮少辙醉,年又最高;家有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教学中引述“六一居士”相关材料,略作点拨→悠然自得,豁然大度,宠辱不惊的性格)
5、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示例:在逆境中仍要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个人得失,积极乐观的态度而有所作为。)
六、温故知新:
1、课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2、与“饮少辙醉,而年又最高”照应的文句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3、描写四时之景变化的句子是:(野花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2011年1月11日
13、《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