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等奖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等奖设计

时间:2022-11-27 09:30:08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等奖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设计

  学校:岭南中学

  学科名称:语文

  授课教师:李章征

  教学对象:高一信

  注:香港教材将此两篇文章编为高一教材

  教学设想:

  《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这两篇写景抒情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已基本掌握,但尚停留在单篇的基础上,如何将两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角度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写景抒情描写文的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拟就两文的从文眼、文章线索、感情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指导学生作一比较,“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

  教学目标:

  掌握写景抒情描写文的“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紧扣“文眼”中心明。

  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

  第三步,融情于景见立意。

  第四步,语言美妙动我心。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得出两篇写景抒情描写文的异同点。

  教学手段:

  比较阅读(教科书)、多媒体、板书、提问、讲解、小组讨论、布置作业

  教学计划内容说明:

  学校:岭南中学

  学科名称:语文

  授课教师:李章征

  教学对象:高一信

  学生人数:28

  教学时间:40分钟(一节)

  单元名称:花竹寄兴

  教材:教科书

  教具:教科书、多媒体、粉笔、练习工作纸

  教学内容和步骤(包括板书、多媒体、提问、讲解、小组讨论、小结、作业布置、后记)

  一、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的熟悉《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

  在《秋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其意思是:井里的青蛙,受到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跟它谈论大海;夏天的虫子,受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跟它谈论冰雪;乡曲之士,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不可能跟他谈论大道。所以我们要拓展知识面,在阅读时,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比较,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能力。

  我们今天这节课上,试着把《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这两篇课文(板书)进行比较阅读,我们一起试着从感情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鉴赏这两篇文章,并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比较阅读的方法,而且能够在其它文章的比较阅读中运用这种方法。

  板书:教学目标——第一步,紧扣“文眼”中心明;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第三步,融情于景见立意;第四,语言美妙动我心(语言欣赏)。

  三、讲授新课:

  1、提问:《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两篇课文描写对象和描写时间分别是什么?

  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花潮》:海棠花,开花季节,三四月间。《竹林深处人家》:竹子;采竹笋的日子,明前三天雨后七日。

  板书:《花潮》:海棠花;春天,三四月间

  《竹林深处人家》:竹子;春末

  2、提问:这两篇课文的体裁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写景抒情描写文(板书)。

  3、介绍阅读方法:写景抒情描写文阅读的第一步是紧扣“文眼”中心明。在写景抒情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是为“文眼”,倘若读者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提高阅读效率。例如:《荷塘月色》,只要扣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能知道作者在重点描写了“荷塘月色”之后,为什么还要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忆起《西洲曲》里的句子;《灯》,只要抓住“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再联系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就能弄清为什么除了写眼前的“灯”之外,还要写回忆中的“灯”和联想(传说)中的“灯”。

  4、分组讨论、探究:现在请大家把《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的“文眼”找出来?它们分别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巡视并点拨:

  (1)两篇文章抒发感情最明显或强烈的一段在哪里?

  (2)《竹林深处人家》最后一段两个比喻,是用来形容对竹乡的回忆怎样?

  明确并且板书:《花潮》:春光似海,盛世如花。歌颂社会的繁荣。《竹林深处人家》:对竹乡美好的回忆。怀念美丽的竹乡。

  5、提问:以上这两篇课文的“文眼”都是在最后一段,这叫“卒章显志”(板书)

  那么,景物描写与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点拨:写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还是表达思想感情为了写景。

  明确并板书:借景抒情

  6、教师介绍阅读方法:写景抒情文章阅读的第二步是找准线索结构清。

  7、追问:既然我们明确这两篇课文的写景观察方法,那就《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的文章线索是什么?

  讨论并点拨:两篇文章共同点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板书:游踪)

  8、小组讨论:文章的写景观察方法,并且找出课文相关的语句加以印证(请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回答)。

  讨论并点拨:移步换景(板书),学生口头读出相关语句(略)。

  9、教师介绍阅读方法:写景抒情文章阅读的第三步是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现在我们紧扣文章“文眼”,一起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

  10、提问:那么,《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表现了景物的哪几个方面特色,并且找出课文相关的语句(请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回答)?

  讨论、点拨:可以从人的感官感觉方面去考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运动觉等。

  回答并明确:数量、颜色、动态、声音以及气味等方面表现景物的特色。(板书)

  PPT展示。

  11、教师介绍阅读方法:最后,写景抒情文章阅读的第四步是语言美妙动我心。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品读文章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

  12、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这两篇文章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现在就下列精彩句子,分别说出它们语言修辞方面的共同点以及布局谋篇与表现手段等方面的不同点。

  (请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回答)

  讨论并回答:(PPT逐条展示)

  《花潮》

  《竹林深处人家》 共同点

  (修辞法)

  (1)只见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

  (运用夸张手法,写出远望海棠花的数量之多。)(1)看到的只是竹子: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竹林的茂盛。)夸张

  (2)那一望无际的海棠花,有风无风

  都像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海棠花的动态)(2)当风吹过时,竹子被风吹动,起伏不定,像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竹林的茂盛与动态美。)

  比喻

  (3)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运用衬托手法,用其它事物来衬托海棠花的魅力)(3)那里除了竹子,其它便甚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

  (运用衬托手法,用其它事物衬托竹子数量之多。)衬托

  (4)花潮下的人语声、蜜蜂嗡嗡声、黄莺的歌声、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写出海棠花的热闹景象)(4)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拜访竹林深处人家之偏远幽静。)排比

  句子 不同点(布局谋篇、表现手段):

  《花潮》

  (1)“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 引用、营造气氛(描写海棠花之前,先写人人都在谈论去看花的事)

  (2)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 引用、抒发议论(通过文学教师的议论,表达作者的观感)

  ……

  《竹林深处人家》 (1)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首尾呼应

  (2)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 感官感觉的具体描写:A.味觉B.嗅觉

  ……

  如果课堂有剩余时间,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两三个句子,并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大家一起回顾写景抒情文章的“四步阅读法”)

  通过对两篇描写文的比较阅读,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比较阅读,掌握写景抒情文的“四步阅读法”:第一步,紧扣“文眼”中心明;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第三步,融情于景见立意;第四步,语言美妙动我心。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

  五、能力迁移、布置作业

  利用图书馆查找写景抒情文章,运用“四步阅读法”欣赏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语言特色等,完成阅读报告600到1000字。

  六、板书设计

  《花潮》《竹林深处人家》

  (海棠花;春天,三四月间)(竹子;春末)

  描写文

  (1)紧扣文眼: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对竹乡美好的回忆。(卒章显志)

  (借景抒情)

  (2)找准线索:游踪(移步换景)

  (3)融情于景:数量、颜色、动态、声音以及气味等(PPT展示)

  (4)语言欣赏:(PPT展示)

  课后反思:

  课后我回顾上课的情况并听取了观课老师的意见,总体评价是这堂课较为流畅,目标清晰,内容适当、完整、新鲜。课堂反映良好,师生之间有互动交流,但学生参与探讨方面尚存不足。

  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感想:

  1、课堂语言,注意到学生的特点,及时鼓励其参与其中,还应该再细细锤炼;

  2、教案、板书以及课件内在思维逻辑做到环环相扣,体现思路的清晰,帮助上课时,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进行得有条不紊,但有些细节还应再仔细推敲;

  3、应让学生明确老师要求小组讨论的内容,尽量用文字的方式(如工作纸、课件等),把信息清楚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4、时间把握上还应注意灵活调配;

  5、老师掌握更多的教学理论,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2、《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山东泰安岱岳区道朗一中 马彬

  导课:谈起中国美景,有人曾这样说过“北方之景,形似关东大汉,有粗犷豪放之态;南方之景,宛如小家碧玉,有温柔恬静之姿”。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就让我们北方大汉去江南竹乡领略一下她的女儿情态和动人之姿。

  一、投影目标:1.理解、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自然与人”的和谐美。

  二、请同学们在葫芦丝《竹林深处人家》优美的旋律中,欣赏竹乡美景及竹乡人家的幸福生活,进而感受她的美妙多姿。(注意图片顺序与课文行文思路的吻合)

  过渡:的确,大自然用她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创造了人间天堂。竹乡的美仅是自然的杰作吗?明确:是自然与人类辛勤劳作的共同结晶,下面让我们在朗读中加深对竹乡美的认识和体会。

  三、风采展示“选择你喜欢的文段进行朗读展示”。提示:边读边在脑中想象画面。

  友情链接:1、根据“语境”调整朗读的语气。2、把握“语音”的高低、“语速”的缓急变化。3、调整好感情的“放”与“收”。过渡:通过大家的精彩朗读,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美丽的竹林、勤劳的乡民”,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四、探索尝试 (一)

  文章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明确:竹林美 竹林人家美

  友情链接:1、收集自然段落的信息,进行整合。2、结合题目。

  (二)“竹林”和“竹林人家”美在哪里?(总特点)

  明确:辽阔深沉 高大茂密 欢乐祥和 恬静

  友情链接:1、找准段落,抽取信息。2、概括整理。

  (三)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竹林美”与“竹林人家美”的?

  友情链接:1、从立足点的角度。2、从修辞角度。(品味语言)3、乡村的角度。

  明确: 移步换景 比喻 朴实、勤劳、好客

  五、质疑问难。

  六、课堂反思

  友情链接:

  1、从情感的角度(从情感变化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2、从写景的角度。

  3、从学习过程的角度。

  结课:祖国的秀丽山川,让我们陶醉其间,流连忘返,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要牢记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更要用双手和智慧去呵护可爱的家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七、欣赏歌曲《神奇的九寨》,进一步感受祖国的秀丽景色,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根据课堂自由取舍)

  作者邮箱: mabin@yahoo.com.cn

3、(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吴小进

  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

  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阅读要求

  1.先欣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分析课文

  提问:本文写竹林,采用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

  回答:表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

  回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提问:写“远望”都望见了什么?具体找一找哪些语句写“远望”所“得”?

  回答:如“一连几座山头……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写竹子多而茂密。

  提问:除了突出多、密,还写了什么?

  回答:“当年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写竹海在风中摇曳、波荡的气势。

  提问:写这种风中竹林的景象,扣住了文中的一个词,这个词是什么?

  回答:竹海。

  教师点拨: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角度是远望,与“远望”的角度相吻合,作者先写整体感受,为了突出整体感受,作者把竹林与大海联系了起来,先写竹海的辽阔远大:“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再写竹海波涛起伏的气势:“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些贴切的比喻和精彩细致的描绘,写出了竹海的宽广、深沉,给人无限的遐想。

  提问: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回答:第二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角有了变化,由“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提问:近看的感受,作者是怎样表现的?用了哪些比喻?

  回答:先写走在“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不见底”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提问:这个比喻多么新颖,感觉多么奇妙,另一处比喻呢?

  回答:“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住了去路……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老师点拨:同是描写竹林,视觉不同给人的感觉炯然不同,第一自然段写远望,第二自然段写近观,同时突出了竹林茂盛、辽阔,“远望”重点写竹海的雄伟壮阔,近观写竹林的深不可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提问:细读第三自然段,哪一句写视角的变化,所观之景的环境特点是怎样的?这一段重点写竹林的什么特点?

  回答:写视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不见底。

  提问:哪些语句是写竹坞所见?

  回答:“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一座的山……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子构成的。”

  教师点拨: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最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绘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察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老师略讲第四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一 写竹海之景

  远望:无边无际

  近观:深不可测 移步换景

  四顾:密不见底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上节分析写竹海部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5——7自然段。

  2.总结全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1.本文写林海之景的视角有什么变化?

  2.作者写竹林的特征是什么?

  (二)分析课文第5——7自然段

  教师提示:上文我们重点分析了本文写竹海之景部分,并且分析得出作者写竹海之景意在为后文写竹海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做铺垫.本文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有了课文前半部分写景的烘托铺垫,后半部分写竹乡的美丽富饶和写竹农丰收后的喜悦,就显得十分充实、自然。

  提问:读了第5——7段,竹乡人家生活在一种怎样的环境氛围中?

  回答:祥和(柔和)、欢乐(欢快)、劳碌(忙碌)。

  提问:体会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在安排材料时步步深入、引人入胜的特点。

  回答:如第七自然段中写到竹乡后,先写闻其声,再写见其人。又如第七自然段中写到离开之际时先写“女孩子们的欢笑声”,再写“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从中可见作者的精心设计与构思,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教师提示:这三段中有关竹子的描写很有特点,我们可以从这三段中找出有关竹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精致的描写和严密的结构来表达对竹的喜爱,对竹、竹乡人民的情感的。

  分组讨论,老师归纳小结。

  例1:“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从色彩上写竹林景物)

  例2:“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干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从气味上写竹林景物)

  例3:“我们正在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近。”(从声音上写竹林景物)

  学生发言也可从其他角度去寻找,理解,也可以在前半部分中寻找例句。

  教师点拨:作者抓住竹子和与竹子有关的竹乡景物的特点去写,在写竹海人家时,抓住与竹和竹乡生活有关的景物去写:写竹林的辽阔,写竹林的宁静,写竹乡的富饶美丽,写山的喜悦,这些描写既形象生动、贴切精当,又使文章结构严密,使我们阅读时,有一气呵成之感。

  (三)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赞美了祖国物产丰富,山川秀美,讴歌了欣欣向荣的新生活,表达了对勤劳朴实的竹乡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

  二 写竹林人家

  色彩

  声音 勤劳 朴实 富足 喜悦

  气味

  (五)作业:

  1.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至少一件,与同学交流。

  2.完成练习册上本课各题。

  作者邮箱: fdwuxiaojing@126.com

4、《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追述他于七十年代在江南竹乡作客的情形。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特色和生活情趣,对村民的纯朴好客及其对国家所作贡献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与《春》、《济南的冬天》写某地的某一季节景色不同,本课主要描写了春季江南竹乡的景物,突出了竹林深邃、茂密、旺盛的特点,并借此展现了竹乡人民丰收的喜悦。因此,本文不是纯景物描写,而是有情有景,充满生机。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体验。

  设计理念

  文无史不厚,无哲不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我的学生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一定哲学素养的立体的人。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因此我们要有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教学《竹林深处人家》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

  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条件,但幸运的是我们的学生对竹林并不陌生。而且“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反而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搜集关于竹子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

  教学流程

  一、走进课文:

  导入:作者在七十年代的某个春天,到江苏太湖的洞庭山作客,亲眼看到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那里是名茶碧螺春的盛产地,朋友抓了一把盐笋干招待他,并伴着碧螺春沏的茶来吃。由于新鲜,所以吃来觉得咸中略带甜味,有鲜嫩的新笋气味。对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这种乡土气息自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果你来到这一片竹海中做客会有怎样的一种感觉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竹林深处人家》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并一起分享竹子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阅读完课文后果然有一名女生率先举起了手:“读了本文后我的感受是竹林是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我觉得作者用‘竹海’这两个字非常贴切,用‘深沉’更是传神。”同学们听了她的回答后,纷纷地说:“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但这时周斌站了起来大声的说:“她的话不正确。”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停止了讨论并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我觉得机会难得,有异议就好,这样就可以使讨论更深入具体。我便笑着问他:“为什么呢?”他看见我笑着问他便受到了鼓励大声地说:“这篇散文除了写竹海之景外,还写了山村人家,写了竹农丰收的喜悦,而竹乡人家的生活却不是深沉的,所以我认为他的话不准确。”“那么竹乡人家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又不失时机的问。他思考了一下并挠了一下头,不好意思的笑着。大家被他的憨态搞笑了。课堂上的气氛更加和谐了。于是我便请同学们继续认真阅读课文考虑并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互动1作者在竹林中穿行,为什么说“仿佛在海底隧道里通过”,又“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这说明了竹林的什么特点?

  王海:作者深入竹海,看见两旁高大的竹林密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丝毫感觉不到外面的猛烈阳光,因此说“仿佛在海底隧道里通过”这表现了竹林高大茂密的特点。有时看到前面一丛竹挡着去路,以为已到尽头,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另一条山路便移了出来,所以说“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这表现了竹林茂密、小径曲折的特点。

  互动2在竹坞里,作者怎样发现竹林深处有人家?他又怎样从竹坞进入竹林深处的村庄?

  胡颖:当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時,回过头來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現了缕缕的轻烟,说明竹林深处有人居住。于是作者便从山坞上再钻入竹海里,越过山涧,走过竹桥,爬过石路,便到达村庄。

  互动3竹乡人家的生活与竹密不可分,试就课文内容说明之。

  张婧:竹乡人善于就地取材,住的、用的和食的都用竹:

  用作建筑材料:如房屋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

  ‚制造家具和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如子、椅子、桌子、凉床、碗柜、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兔笼、斗笠,甚至用竹造接山泉的水管,用竹箬制鞋。

  ƒ食物:竹笋、盐扁尖笋,用泉水和竹叶煎锅巴汤和用蚕豆煮新鮮笋饭,用竹管接来的山泉水沏碧螺春茶。

  互动4这里的人民与竹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竹林丰收竹农的生活就会更丰富。那么竹乡人家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归纳:富足、欢乐、祥和、劳碌、宁静、朴素。

  互动5总结归纳本文的主题

  学生归纳:作者刻意描绘竹林深处人家,其用意是赞扬山村居民,自食其力,过着宁静朴素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默默地耕耘,种植竹林,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二、走进大语文了解竹文化: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便将学生的眼光引向更广阔的文化世界了:“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中国科技史后认为,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课前要求大家收集关于竹文化的一些资料,下面我们交流资料共同讨论一下博大精深的竹文化。”

  胡颖抢先说:“我国养竹、用竹的历史悠久,早在人类蒙昧时期,《弹歌》就曾高唱‘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佘娟也说:“宋代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可见,竹进入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在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字、科技、文艺、日常生活。”

  张婧说:“竹在中国的科技发展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两千多年前的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已大量使用竹子。明代已出现一种用竹筒制作的二级火箭,名叫‘火龙出水’。”

  唐云说:“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更比比皆是,与衣食住行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人至少在3000年前已使用竹筷,至今仍是我国广大人民的主要餐具。还发明了用竹造纸。它还是很理想的建筑材料。竹笋早在唐以前就视为食中珍品。中国的音乐与竹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古称音乐为‘丝竹’。乐器演奏者为‘竹人’。竹更是中国绘画、书法和诗文的重要题材。从《诗经》开始,咏竹的诗文历代皆有佳作。清代的郑板桥,集古今画竹之大成。”她一口气讲了许多,同学们都向她投去敬佩的目光。

  看到这热烈的场面,我深受感染不由得吟出:“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外尚虚心”。竹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中国文化深深浸透了竹的印痕。课文中的竹农们不就是具有这种品质吗?”

  胡笳说:“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胡帆说:“竹子一年四季生机盎然,蓬勃向上。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王唯:“竹清淡高雅,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何键说:“竹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真是没想到学生们的准备这么充分。我也感慨地说道:“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字是由两个象形竹叶的‘个’字组成。象征团结,象征爱情坚贞。我们写爱情生活常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词。竹,又谐音‘祝’,给人美好、幸福和吉祥的颂词。农村做新屋落成时呼彩,多用‘竹苞松茂’四个字。‘竹苞松茂’比喻家族兴盛,四季平安。那么大家还知道那些带竹子的词语呢?”

  话刚出口班里便竖起了一只只小手。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竹林七贤”“丝竹管弦”“势如破竹”“哀丝豪竹”“芒鞋竹杖”“成竹在胸”“罄竹难书”……班里喊声一片。

  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我不得不终止了这节课:“今天我们了解了江南竹乡农民的生活及有关竹的文化知识。希望大家也要像竹那样一生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学生们仍满脸兴奋意犹未尽。他们期待着下节课的到来。

  课后反思

  大语文教学的秘密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从而铸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在我给了学生大幅度、深层次参与语文教学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语文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让他们成为语文课的真正主人。就像今日,虽然后来的讨论与思考早已偏离了教材,但却是一次有效而生动的体验。从这一角度讲,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关于课文中意境的感受过程,这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吗?

  其次,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与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力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幸好我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幸好有了新课标的指引。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5、《蒲柳人家》教案.doc(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6、蒲柳人家(节选)

  宜宾县孔滩镇初级中学校李海

  【教学目标】:

  1.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4.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到气(dáo)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

  泼辣大胆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溺爱孙儿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

  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民族气派

  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

6、11、竹林深处人家 (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

  2、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课文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本文主题思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起中国美景,有人曾这样说过“北方之景,形似关东大汉,有粗犷豪放之态;南方之景,宛如小家碧玉,有温柔恬静之姿”。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就让我们去江南竹乡领略一下她的女儿情态和动人之姿。

  二、初读课文:

  1、了解作者: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广東台山人。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和《清明小简》等十多种。

  2、字音及词义:

  山麓lu:山脚。麓,山脚。

  饼饵re:糕饼一类的食物。

  竹坞wu:指四周长满竹子的地方。

  山岚lan:山林中的云雾。岚,山里的雾气。

  匾箪dan:盛东西的扁形竹器。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

  髹xi:用漆涂饰器物。

  箬ruq:这里指笋衣。

  三、整体感悟:

  1、谋篇立意——文章重点写出山村人家,写竹林丰收的喜悦。文章通过不同的视角描写茂密的竹林,不仅表现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也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那里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2、文章脉络:全文共十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缘起。由吃扁尖笋引起对江南乡下作客的回忆。

  第二部分(2~5),写“竹林深處”。

  这一部分又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扁尖笋、碧螺春谈起,略点江南竹乡风味。

  第二层,转入正题,先总写竹乡的竹海。

  第三层,由石子路深入竹海,才知其中既深密又曲折。

  第四层,登竹坞居高临下,俯瞰竹海。借画家和护林员的议论,点出竹材竹笋丰收。

  第三部分(6~9),写“竹林深处人家”。

  这一部分也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怀疑宁静的竹海没有人家,后来发现竹林深处的炊烟,引人下文。

  第二层,随着炊烟,向竹林深处进发,渐渐展开一幅竹林深处村落图。

  第三层,竹乡人家,不仅房屋门窗用竹构造,而且家具器皿都用竹造。事实上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一再映带盐笋干、碧螺春,描写竹乡生活的乡土气息。

  第四层,临別用听见拾竹女孩子的笑声,再点竹和竹笋的丰收。

  第四部分(10),结尾。回应首段,寄寓对竹乡的眷念。

  四、探究活动,深入理解——

  1、首先来感知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在前三个自然段中,作者从什么角度写出了竹海什么特点?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些语言标志。

  远望:宽广深沉近观:密不见底四顾:无边无际

  教师点拨: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移步换景”(板书)作者除了从不同的视觉看竹海,还从不同的方面渲染竹海的特点。

  2、从文中找出从色彩、声音、气味各方面对竹海进行细腻描绘的句子。

  教师点拨: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方面具体描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有关竹子的诗文:

  1、咏竹(齐.谢眺):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2、春日山中竹(唐.裴说):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3、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分析探究:

  1、文章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明确:竹林美竹林人家美。

  2、“竹林”和“竹林人家”美在哪里?(总特点)

  明确:辽阔深沉高大茂密欢乐祥和恬静。

  3、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竹林美”与“竹林人家美”的?

  明确:1、从立足点的角度。2、从修辞角度。(品味语言)3、乡村的角

  注意:移步换景比喻朴实、勤劳、好客

  三、深入分析:

  1、在朗读中思考:

  问题一:一句话概括,这里有什么景?这里有什么人?

  要点提示:这里有茂盛的竹林和勤劳质朴的竹农。

  问题二:竹林之景,立足点不是一个,而是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之景,说出三个观景点的位置,并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景物。

  要点提示:此题设计让学生找到立足点。找到课文中有关语句,并学会概括,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本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丰富的感情,交流阅读感受,文章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3、作者的情感流动中,写了竹林之人,在写法上有何特色?(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要点提示:遥见炊烟——听到禽鸣——初识竹林——吃到竹饭——听到欢笑总之在安排材料时,尚未见竹乡,已见炊烟;到达竹乡后,未见村民,先闻声音,由家禽的鸣叫直到少妇的笑声,步步深入,引人入胜,作者这样精心设计,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4、合作讨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竹子,同时又写了竹林人家,文章写作的重点是什么?

  要点提示: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四、重点品味:

  1、自由朗读写竹子的段落,边读边在书上画出从色彩、声音、气味上描写竹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1)色彩:A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绿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B、在竹钨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C、在路边,在空地上……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若。

  D、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2)声音:A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声。

  B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

  C我们正要离去……声音却愈来愈近。

  (3)气味:A又用山泉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新的新竹的气息。B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象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

  五、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写景的方法。

  (1)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地观察。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3)景物描写要安排合理的顺序。

  (4)景物描写中要渗透作者的感情。

7、《竹林深处人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说课)

  课型

  讲读课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了解了写

  景散文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同时初具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的阅读能力。初一学生具有爱读、爱说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气氛较浓。

  教学

  内容分析

  《竹林深处人家》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每篇课文都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品味——探究——体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同时《课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融洽交流互动合作。为此,教读本文时采用如下的方法:

  1、朗读法:“教学诸法读为本”。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

  2、点拔法:突出重点,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

  3、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教学中应该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感悟美点,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体会本文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

  过程与方法:进行朗读技艺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通过描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抒发作者对江南竹乡的向往之情。

  媒体应用

  大屏幕

  教学过程(步骤、时间)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热身8

  1、小时青青腹中空,长大头发蓬蓬松,姐姐撑船不离它,哥哥钓鱼拿手中。(打一植物)

  2、复习提问

  简介作者及释题:

  竹林(景色)深处人家(生活)

  教师出示谜语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猜谜语

  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兴趣的调动,故导课环节我通过猜谜语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通过复习使课与课衔接过渡自然

  教学过程(步骤、时间)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二)激趣导入6

  [课件演示]生体会身在竹海中的意境,谈感受。

  (三)整体感知5

  1、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找出这些段落。

  (竹海之景、竹林人家)

  2、作者笔下的竹林之景有何特点?

  3、竹林人家的生活有何特点?

  (四)合作探究8

  A、分段朗读1—3段,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描写竹林的?分别表现了竹林怎样的特点?(提示:抓住关键词句)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竹林之景的?

  写作手法:移步换景

  3、引导交流

  远望:宽广深沉近看:深不可测

  写作顺序: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四顾:密不见底

  4、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写景的方法。

  (1)必须细致地观察。(2)要抓住景物特征。

  (3)要安排合理的顺序。(4)要渗透作者的感情。

  B、生快读4—8段,小组合作探究:8

  1、作者描写竹林人家时如何做到引人入胜的?

  2、竹林人家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氛围中的?

  3、5—7段中找出描写竹乡人色彩、声音、气味的语句。

  4、读6段,体会竹乡用竹之彻底?

  5、本文用了过半篇幅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是不切文题吗?

  6、试归纳本文中心。

  引导交流后明确:

  a、引人入胜技巧:未见竹乡,已遥见炊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b、祥和、欢乐。

  c、色彩: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声音:鸡鸣声,欢笑声;气味:乡土气息,清香的新竹气息,竹的清香。

  d、用竹彻底(住、用、穿、吃)

  e、竹景(广、深、密)铺垫、衬托生活(祥和、欢乐)

  f、中心:对竹乡生活的热爱及向往之情。

  C、总结归纳:(写作方法)

  1、移步换景(不同视角写景)

  2、善用修辞、描绘形象

  3、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五)拓展延伸

  1、积累带有“竹”的成语、俗语、诗歌。

  2、竹、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请你任选以上一种植物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学过的写景的写作方法,抓住并突出其特点,字数不限。

  教师课件演示

  教师引导提示(板书)

  教师引导分析,

  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明确思考的问题

  教师引导,适当点拨

  教师大屏幕展示

  教师明确任务

  学生体会

  生快读课文思考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

  学生根据学习所得总结

  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分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探究后交流学习所得

  学生归纳

  学生积极思考后完成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我用课件展示竹景图片,让学生体会身在竹海的意境。

  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初步了解竹海之景与竹家生活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依据本课设置的三维目标,引导学生赏析竹海之景,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方法,体会移步换景技巧的运用,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故此环节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感悟,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师生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

  相比而言,课文写竹乡人生活部分较前一部分简单明白得多,故此环节我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快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师生共同交流评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

  对散文主题和写法的归纳,是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的事,故这个环节可放手让学生归纳概括,教师及时点拨引导,从而达到学习本文写景技巧的目的。

  新课程重视学生积累与实践,强调学以致用,所以在拓展延伸部分我要求学生积累并借鉴运用本课的写景技巧,以“竹、松、梅”为对象写一篇短文,以实现课内向课外迁移。

  板书设计

  竹竹林景色

  林(广、深、密)

  深

  处

  人黄竹农生活

  家蒙(欢乐、祥和)

  田

  教学反思

  1、新课程强调教师授课要“用教材教”,一篇课文,仅仅只是一个例子,教学过程关键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探究美、创造美”。学完一篇课文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2、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8、《小巷深处》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本文以情感上的发展变化结构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母爱,体会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分析“我”对母亲感情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启发法

  先让学生感受盲人生活的艰难,然后开启学生思维。

  2.讨论法

  让学生讨论感人的情节,为什么受感动。

  【教具准备】

  磁带一盘或光碟一张,播放《母亲》、《懂你》

  【教学过程】

  一、小体验导入:

  1.全体学生闭眼30秒,体会盲人的漆黑世界,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让一位学生闭眼摸索上讲台,擦掉黑板上老师随意写下的几个字:“错误”、“伤害”、“谬论”,看他艰难的表现。,体会盲人生活的艰难。

  老师总结:这几个体验只是短短的几秒或几分钟,但大家已经可以想象地出一辈子生活在漆黑世界里的盲人的艰难、痛苦。今天就让我们读一篇文章《小巷深处》,走进一位伟大母亲的内心世界。

  二、读课文,

  要求:1、速度快。

  2、找出文章中感人的情节

  三、复述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分析课文

  (一)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卖冰棍为生,收留我这个弃婴;用所有积蓄搬家,让我有个住处;含辛茹苦缝被子;给我买新衣服;做好吃的;供养我上学;送营养品、生活费。

  (二)“我’对母亲感情的变化可分为那几个阶段?在课文中找出表现变化的句子。

  可分为四个阶段: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这个家;

  (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的招呼声;

  (4)悔悟,为自己的错误做法而流泪。

  (三)分角色朗读“我”临行前与母亲的对话,细细品味字里行间复杂的感情。

  (四)描写母亲的方法有哪些?在课文中找出来,并分析描写的作用。

  五、讨论,反思

  1、文章中哪些情节感人,原因是什么?

  2、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体会到父爱或母爱?有,请举出实例。

  六、写作:

  写一篇短文,一个片段也可,关于亲情方面的,表现亲人对自己的真挚感情。

  例如:买书,买衣服,接送上学、放学,过生日等等。

  七、课外延伸:

  搜集关于亲情的诗歌或文章,阅读之后,上课互相交流感受和体会。

9、《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及课堂训练(语文版七年级选修)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思路。

  2、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

  3、感受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的写法;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主讲教师处理意见

  复习或导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2、知识积累,字词处理

  自学新课 1、从文章题目看,作者要写的对象是什么?

  2、根据文章结构或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3、细读课文第一层,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竹海景象的?

  4、在课文第二部分作者很细腻描写竹乡人家的生活,主要从下列三项上具体描述,请根据其内容从文中具体找出表现的句子。----------山村景色、竹农生活、生活情调。

  5、《竹林深处人家》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文章写作的重点是什么?试抒述己见。

  自学反馈 2、全文分为三部分:引子、主体、结语;主体部分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四、五段)主要对竹林竹海景物的描写。

  第二层次:(六、七、八段)主要对竹乡的人和物的描写。

  3、视觉:作者从远观竹海,竹林茂密;竹浪起伏,气势深沈;登上竹坞,极目四顾还是竹子来描写,在视觉上看到竹是长得那么茂盛。

  听觉: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海,除了听到近处微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响声,再听不到别的吵音,这是从听觉描写竹林的寂静。

  嗅觉:作者澈一杯碧螺春茶,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气息。甚至连空气也是充满了竹的清香。这是用味觉嗅觉描竹的气息

  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最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绘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察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4、答:山村景象

  (1).走近山村,逐渐听到鸡鸭家禽叫声。

  (2).看见孩子赶着山羊回村庄。

  (3).村庄的路边、空地、屋外都晾着笋干和晒竹箬(即竹皮)。

  竹农生活

  (1).住: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竹造。

  (2).用:家具如凳椅、凉床、衣柜,器皿如鸡笼、斗笠,甚至接山涧水的水管,都是用竹材制成。

  (3).穿:鞋子也是竹竹箬所制。

  (4).吃:吃的是盐笋干,竹叶锅巴汤和蚕豆鲜笋饭。

  生活情调

  (1).在到处都是竹具的环境里,喝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茶,吃新晒的笋干和竹香四溢的竹叶煎锅巴。

  (2).村中女孩子傍晚拾完竹箬回来吃晚饭,大家忙碌,欢笑声中说丰年。

  总的来说:人家里的一切用品,都是用竹制成,可见生活在这里,简直是一个竹的世界。村庄人家的生活是简朴,充满乡土气息的,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5、答:作者在文中既写竹、亦写人家、内容是切合题目的,因为:

  (1).作者先以「广阔」、「茂密」、「深沈」描写江南竹乡竹子的多,形同竹海,切合了竹林的形容。

  (2).作者再记述循所见炊烟,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深处山村有人家居住,生活与竹有密切的关系,包括房屋、器皿、饮食等,紧扣了文题。

  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有了课文前半部分写景的烘托铺垫,后半部分写竹乡的美丽富饶和写竹农丰收后的喜悦,就显得十分充实、自然。

  课堂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山麓()隧道()屏风()竹坞()

  山岚()竹箬()匾箪()缕缕()

  2.根据课文用准确生动的动词填空。

  (1)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________着竹,一层又一层的。

  (2)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____________________着暗浪。

  (3)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________入竹海里,________山涧,________竹桥,________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3.吟咏竹的诗句很多,请你调动你的积累写两句咏竹(或诗中含有“竹”字)的古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达纲练习】

  1.lùsuìpíngwù

  1ánruòdānlǚ

  2.(1)铺(2)涌(3)钻、越、过、爬

  3.示例:(1)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2)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教后感

  课题:《竹林深处人家》第二课时 执教人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思路。

  2、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

  3、感受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的写法;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主讲教师处理意见

  复习或导课 根据课文用准确生动的动词填空。

  (1)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________着竹,一层又一层的。

  (2)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____________________着暗浪。

  (3)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________入竹海里,________山涧,________竹桥,________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自学新课 学习作者写景的手法

  1.“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句中“铺”字能否换成“长”字?

  2、找找文章中还有哪些字句也体现了这样的效果。

  自学反馈 1.“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句中“铺”字能否换成“长”字?

  “铺”字写出了竹林绵延不绝、无边无际的势态,富有表现力,换成“长”字就显得平淡。

  2.“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上涌着,一浪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竹林无边无际,轻风吹拂,竹林一齐向一个方向轻摇,用“竹海”“暗浪”来形象此情此景,形象贴切,既写出了竹林的宽广,又写出了竹海的深沉。再配以“涌”和“推”这两个动词,于是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鲜明地浮现在读者眼前,极具表现力。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句中的”海底隧道”该如何理解?

  “海底隧道”是用来比喻被两边茂密高大的竹林夹在中间的林荫小路,既形象又贴切。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了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这里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竹林绵延,山路曲折。向前看,一丛竹林像屏风隔断了视线;走过去,一拐弯,路又展开在眼前。

  课堂练习 提高训练

  夜,来临了。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湖滨的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_____①_____,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_____②_____。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它们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_____③_____,和那一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我漫步沙滩,徘徊在我的乡亲朋友们中间。

  我看到,在那边,在一只底儿朝上反扣在沙滩上的木船旁边,是一群刚从田里收割麦子归来的人们,他们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今春,雨水足,麦苗长得旺,收成比去年好。眼下,又下了一场透雨,秋后的丰收局面,也大体可以确定下来了。人们为这大好年景所鼓舞着,谈话中也充满了愉快欢乐的笑声。

  节选自峻青的散文《海滨仲夏夜》

  1.发挥你的想像,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比喻。

  2.开头三段文字描绘了从_______到_______这段时间里海滨夏夜的景色,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观察对象。

  3.“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作者把“笑声”比做“波浪”,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第六段,发挥你的想像,描述一下谈话的场面、情景和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的同学家住海边,天天见到大海;有的同学不住在海边,但也去领略过海的壮阔;有的同学既不住在海边,也没有见过大海,但从诗中、文章中、电视里认识了海,在心目中幻想过海。请把你见过的海、心目中的海给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提示:比喻恰当、语言生动即可。示例:

  ①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

  ②一盏高挂在空中的明灯;

  ③一串流动的珍珠。

  2.夕阳落山不久、夜色夜色加浓。霞光、启明星、灯光

  3.将“笑声”比做“波浪”,把无形的笑声形象化了,表现出笑声的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4.提示:想像合理、语言生动即可。

  5.提示:抓住大海特征、描写生动、抒情有感染力即可。

  教后感

10、《小巷深处》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感受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什么也看不见,夏卖冰棒,冬洗棉被,住着小木棚。在一个清秋的早上,她收养了一个,一个月大的,却被遗弃的婴儿。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后来呢,后来的一切,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小巷深处》,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

  二.我读课文

  1.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

  吟一吟:如果你爱好吟诗,可吟诵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诗歌。

  问一问:如果你热衷探究,可向老师同学质疑,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析一析:如果你长于思考,请你研读分析,谈谈独具慧心的理解。

  读一读:如果你喜欢朗读,可深情朗读语段,让情感飞舞。

  2.穿插主问题,文章叙述了一份怎样的母爱和恩情?

  预设的小问题:1•文中的“我”是个坏女孩吗?

  2•假如文中的“我”是我们的同学,你想怎样帮助她们?

  小结:母亲收养“我”,为“我”忙,为“我”累,还用爱包容无知的“我”。整篇文章都是叙述母亲那份深沉的母爱和恩情,以及女儿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由文及我

  寻人启事(妈妈)

  掩卷深思,对于这样一份深沉的母爱,这样一种无与伦比的恩情,我们该怎样回报呢?来看看这两个实例。

  三.拓展延伸

  1.报答母亲,田世光捐肾

  2.乞丐生日宴请百余邻居感恩居民数十年照顾

  四练习

  1.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2.《名校课堂》P18第1--------8题

11、《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比较阅读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学校:岭南中学

  学科名称:语文

  授课教师:李章征

  教学对象:高一信

  注:香港教材将此两篇文章编为高一教材

  教学设想:

  《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这两篇写景抒情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已基本掌握,但尚停留在单篇的基础上,如何将两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角度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写景抒情描写文的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拟就两文的从文眼、文章线索、感情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指导学生作一比较,“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

  教学目标:

  掌握写景抒情描写文的“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紧扣“文眼”中心明。

  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

  第三步,融情于景见立意。

  第四步,语言美妙动我心。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得出两篇写景抒情描写文的异同点。

  教学手段:

  比较阅读(教科书)、多媒体、板书、提问、讲解、小组讨论、布置作业

  教学计划内容说明:

  学校:岭南中学

  学科名称:语文

  授课教师:李章征

  教学对象:高一信

  学生人数:28

  教学时间:40分钟(一节)

  单元名称:花竹寄兴

  教材:教科书

  教具:教科书、多媒体、粉笔、练习工作纸

  教学内容和步骤(包括板书、多媒体、提问、讲解、小组讨论、小结、作业布置、后记)

  一、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的熟悉《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

  在《秋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其意思是:井里的青蛙,受到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跟它谈论大海;夏天的虫子,受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跟它谈论冰雪;乡曲之士,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不可能跟他谈论大道。所以我们要拓展知识面,在阅读时,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比较,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能力。

  我们今天这节课上,试着把《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这两篇课文(板书)进行比较阅读,我们一起试着从感情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鉴赏这两篇文章,并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比较阅读的方法,而且能够在其它文章的比较阅读中运用这种方法。

  板书:教学目标——第一步,紧扣“文眼”中心明;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第三步,融情于景见立意;第四,语言美妙动我心(语言欣赏)。

  三、讲授新课:

  1、提问:《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两篇课文描写对象和描写时间分别是什么?

  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花潮》:海棠花,开花季节,三四月间。《竹林深处人家》:竹子;采竹笋的日子,明前三天雨后七日。

  板书:《花潮》:海棠花;春天,三四月间

  《竹林深处人家》:竹子;春末

  2、提问:这两篇课文的体裁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写景抒情描写文(板书)。

  3、介绍阅读方法:写景抒情描写文阅读的第一步是紧扣“文眼”中心明。在写景抒情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是为“文眼”,倘若读者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提高阅读效率。例如:《荷塘月色》,只要扣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能知道作者在重点描写了“荷塘月色”之后,为什么还要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忆起《西洲曲》里的句子;《灯》,只要抓住“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再联系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就能弄清为什么除了写眼前的“灯”之外,还要写回忆中的“灯”和联想(传说)中的“灯”。

  4、分组讨论、探究:现在请大家把《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的“文眼”找出来?它们分别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巡视并点拨:

  (1)两篇文章抒发感情最明显或强烈的一段在哪里?

  (2)《竹林深处人家》最后一段两个比喻,是用来形容对竹乡的回忆怎样?

  明确并且板书:《花潮》:春光似海,盛世如花。歌颂社会的繁荣。《竹林深处人家》:对竹乡美好的回忆。怀念美丽的竹乡。

  5、提问:以上这两篇课文的“文眼”都是在最后一段,这叫“卒章显志”(板书)

  那么,景物描写与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点拨:写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还是表达思想感情为了写景。

  明确并板书:借景抒情

  6、教师介绍阅读方法:写景抒情文章阅读的第二步是找准线索结构清。

  7、追问:既然我们明确这两篇课文的写景观察方法,那就《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的文章线索是什么?

  讨论并点拨:两篇文章共同点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板书:游踪)

  8、小组讨论:文章的写景观察方法,并且找出课文相关的语句加以印证(请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回答)。

  讨论并点拨:移步换景(板书),学生口头读出相关语句(略)。

  9、教师介绍阅读方法:写景抒情文章阅读的第三步是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现在我们紧扣文章“文眼”,一起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

  10、提问:那么,《花潮》和《竹林深处人家》表现了景物的哪几个方面特色,并且找出课文相关的语句(请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回答)?

  讨论、点拨:可以从人的感官感觉方面去考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运动觉等。

  回答并明确:数量、颜色、动态、声音以及气味等方面表现景物的特色。(板书)

  PPT展示。

  11、教师介绍阅读方法:最后,写景抒情文章阅读的第四步是语言美妙动我心。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品读文章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

  12、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这两篇文章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现在就下列精彩句子,分别说出它们语言修辞方面的共同点以及布局谋篇与表现手段等方面的不同点。

  (请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回答)

  讨论并回答:(PPT逐条展示)

  《花潮》

  《竹林深处人家》 共同点

  (修辞法)

  (1)只见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

  (运用夸张手法,写出远望海棠花的数量之多。)(1)看到的只是竹子: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竹林的茂盛。)夸张

  (2)那一望无际的海棠花,有风无风

  都像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海棠花的动态)(2)当风吹过时,竹子被风吹动,起伏不定,像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竹林的茂盛与动态美。)

  比喻

  (3)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运用衬托手法,用其它事物来衬托海棠花的魅力)(3)那里除了竹子,其它便甚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

  (运用衬托手法,用其它事物衬托竹子数量之多。)衬托

  (4)花潮下的人语声、蜜蜂嗡嗡声、黄莺的歌声、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写出海棠花的热闹景象)(4)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拜访竹林深处人家之偏远幽静。)排比

  句子 不同点(布局谋篇、表现手段):

  《花潮》

  (1)“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 引用、营造气氛(描写海棠花之前,先写人人都在谈论去看花的事)

  (2)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 引用、抒发议论(通过文学教师的议论,表达作者的观感)

  ……

  《竹林深处人家》 (1)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首尾呼应

  (2)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 感官感觉的具体描写:A.味觉B.嗅觉

  ……

  如果课堂有剩余时间,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两三个句子,并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大家一起回顾写景抒情文章的“四步阅读法”)

  通过对两篇描写文的比较阅读,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比较阅读,掌握写景抒情文的“四步阅读法”:第一步,紧扣“文眼”中心明;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第三步,融情于景见立意;第四步,语言美妙动我心。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

  五、能力迁移、布置作业

  利用图书馆查找写景抒情文章,运用“四步阅读法”欣赏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语言特色等,完成阅读报告600到1000字。

  六、板书设计

  《花潮》《竹林深处人家》

  (海棠花;春天,三四月间)(竹子;春末)

  描写文

  (1)紧扣文眼: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对竹乡美好的回忆。(卒章显志)

  (借景抒情)

  (2)找准线索:游踪(移步换景)

  (3)融情于景:数量、颜色、动态、声音以及气味等(PPT展示)

  (4)语言欣赏:(PPT展示)

  课后反思:

  课后我回顾上课的情况并听取了观课老师的意见,总体评价是这堂课较为流畅,目标清晰,内容适当、完整、新鲜。课堂反映良好,师生之间有互动交流,但学生参与探讨方面尚存不足。

  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感想:

  1、课堂语言,注意到学生的特点,及时鼓励其参与其中,还应该再细细锤炼;

  2、教案、板书以及课件内在思维逻辑做到环环相扣,体现思路的清晰,帮助上课时,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进行得有条不紊,但有些细节还应再仔细推敲;

  3、应让学生明确老师要求小组讨论的内容,尽量用文字的方式(如工作纸、课件等),把信息清楚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4、时间把握上还应注意灵活调配;

  5、老师掌握更多的教学理论,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致空气》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我有一个梦想》《你是你的船长》《演讲词写作》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我理想中的学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最新中学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等奖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一等奖设计(鲁教版高一上册) 爱你盼你臻完美——高二册《语文读本》指瑕 《蝉》优秀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肖培东《一双手》课例评析(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探究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一等奖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渔家傲》导学案一等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竹林实验附属幼儿园周活动计划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