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湖居听书》学案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的
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简介(将名时地评著用横线画出来)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2、关于《老残游记》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
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写的就是老残在明湖居听王小玉说书的情景,盛赞了民间艺人演唱梨花大鼓的超人技艺。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二)带疑初读
一、环节要求:细读默想整体感悟
1、注音
镶()滚歌喉遽发()屏气凝神()偌大()铮铮铁骨()
周匝()花塢()皓齿()作揖()嘁()喳()橘()髻()铮铮()羯()鼓遽()
调()门煞()熨()啭()
仞()骋()坞()
2、字词积累:将本课的词语积累在这里
3、识记并解释下列短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于我心有戚戚焉: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重点是什么?
(一)(1~2)戏园子的盛况戏园里人挤
戏园里嘈杂的场面
戏台的简陋
(二)(3)琴师的弹奏(先抑后扬)
(三)(4)黑妞的演唱(水涨船高)
重点写妆束
(四)(5)观众的议论
(五)(6)白妞的出场(重点写眼睛)
(六)(7、8)白妞的演唱(重点)(正面描写)
(七)(9)梦湘先生的评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总结: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艺术是描写的重点,除了从正面细致地描写她的声音外,还以戏园子环境的嘈杂、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白妞说书指名读7、8段,填写下表
过程:见下表——
过程 观众感觉 描写角度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你知道吗:
在“白妞说书”一节中,作者用多种感觉为大家描摹了美妙的视听感受,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即“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觉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方式。
5、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1、“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形态特征,画龙点睛地勾勒出白妞眼睛的动人之处,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
②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屏气凝神”写出了观众神情的专注。“少”通“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用在这里十分具体地形容出观众“屏气凝神”的神态,从侧面表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③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3、“新莺”指幼小的黄莺,“乳燕”指幼小的飞燕,当它们“出谷”、“归巢”时,会发出动听的鸣叫。这里借以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婉转。
④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和,有如花坞春晓,白鸟乱鸣。
4、“花坞”指长满了花的山坳,“春晓”指春天的早晨。这里形容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百鸟乱鸣”则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5)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夸张的修辞,渲染白妞说唱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6)几啭以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使用通感的修辞,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这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明湖居听书》学案(生用)
一、学习目的
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简介(将名时地评著用横线画出来)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2、关于《老残游记》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
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写的就是老残在明湖居听王小玉说书的情景,盛赞了民间艺人演唱梨花大鼓的超人技艺。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二)带疑初读
一、环节要求:细读默想整体感悟
1、注音
镶()滚歌喉遽发()屏气凝神()偌大()铮铮铁骨()
周匝()花塢()皓齿()作揖()嘁()喳()橘()髻()铮铮()羯()鼓遽()
调()门煞()熨()啭()
仞()骋()坞()
2、字词积累:将本课的词语积累在这里
3、识记并解释下列短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于我心有戚戚焉: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重点是什么?
(一)(1~2)
(二)(3)
(三)(4)
(四)(5)
(五)(6)
(六)(7、8)
(七)(9)
总结:本文中,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白妞说书指名读7、8段,填写下表
过程:见下表——
过程 观众感觉 描写角度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你知道吗:
在“白妞说书”一节中,作者用多种感觉为大家描摹了美妙的视听感受,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即“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觉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方式。
5、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1、“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形态特征,画龙点睛地勾勒出白妞眼睛的动人之处,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
②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屏气凝神”写出了观众神情的专注。“少”通“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用在这里十分具体地形容出观众“屏气凝神”的神态,从侧面表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③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3、“新莺”指幼小的黄莺,“乳燕”指幼小的飞燕,当它们“出谷”、“归巢”时,会发出动听的鸣叫。这里借以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婉转。
④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和,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4、“花坞”指长满了花的山坳,“春晓”指春天的早晨。这里形容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百鸟乱鸣”则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5)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夸张的修辞,渲染白妞说唱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6)几啭以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使用通感的修辞,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这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2、《醉翁亭记》学案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把握以下内容
1.熟读课文,注意文中“也”“而”的作用,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成语。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试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号,晚年又号,北宋卓越的、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创作实绩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字斟句酌
1.给下列字添加注音
滁()壑()琅琊()()潺()僧()辄()暝()伛偻()()洌()蔌()弈()觥筹()()翳()
四、翻译课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
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二课时
1、复习提问
2、翻译课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
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
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环滁皆山也;环: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秀: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
5.名之者谁名:6.饮少辄醉辄: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9.云归而岩穴暝归: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从:
11.吾谁与归归: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秀:
1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14.休于树于:
15.山肴野蔌肴:蔌:16.宴酣之乐酣:
17.非丝非竹丝:竹:18.弈者胜弈:
19.觥筹交错觥:筹:2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乎:
21.树林阴翳翳:遮盖。
22.鸣声上下上:下:23.太守谓谁谓: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及“也”“于(乎)”“之”“而”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意境美。
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学习作者身处逆境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合作探究
文章内容理解:《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1、第四段中乐有哪三中情境?本段中“乐”的三种情境是“一、禽鸟之乐;二、游人之乐;三、太守之乐。2、下列句中的“乐”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乐趣乐趣以……为乐快乐)3、怎样写乐-----醉的?(与民同乐)①亭周环境环滁皆山———琅玡山———泉酿——醉翁亭②亭由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③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无穷④游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⑤归去: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⑥点题:太守之乐其乐
4、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5、本文都写了谁的乐?
6、第三段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
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6、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7、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8、文中现在还在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9、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10.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课堂达标】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名之者谁之:晦明变化晦: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临溪而渔渔:
醒能述以文者以:而乐亦无穷也穷:
野芳发而幽香发:伛偻提携提携: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二、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1分)()
A.环滁/皆山也B.而乐/亦无穷也C.负者/歌于途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四、填空题(6分)
1.《醉翁亭记》是宋代散文名篇,历来被视为欧阳修代表作之一,虽题为“醉翁亭记”,但用于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却又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是“”
2.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3.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
,,。
4.“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两类人是,在《桃花源记》一文中则是用“”来指代。
6.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形容众宾客饮酒的欢乐场面的成语是:
7.将“醉”与“乐”统一起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8.当我们说某人做一件事,其真实目的并不在此的时候,常化用《醉翁亭记》中的名句:“”
五、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2分)
六、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作亭者谁(……的人)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2.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18分)
①归a.云归而岩穴暝()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微斯人,吾谁与归()d.完璧归赵()
②乐a.山水之乐()b.太守之乐其乐()
c.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名a.名之者谁()b.有仙则名()
c.卷卷有爷名()d.不能名其一处()
3、《明湖居听书》学案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的
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简介(将名时地评著用横线画出来)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2、关于《老残游记》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
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写的就是老残在明湖居听王小玉说书的情景,盛赞了民间艺人演唱梨花大鼓的超人技艺。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二)带疑初读
一、环节要求:细读默想整体感悟
1、注音
镶()滚歌喉遽发()屏气凝神()偌大()铮铮铁骨()
周匝()花塢()皓齿()作揖()嘁()喳()橘()髻()铮铮()羯()鼓遽()
调()门煞()熨()啭()
仞()骋()坞()
2、字词积累:将本课的词语积累在这里
3、识记并解释下列短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于我心有戚戚焉: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重点是什么?
(一)(1~2)戏园子的盛况戏园里人挤
戏园里嘈杂的场面
戏台的简陋
(二)(3)琴师的弹奏(先抑后扬)
(三)(4)黑妞的演唱(水涨船高)
重点写妆束
(四)(5)观众的议论
(五)(6)白妞的出场(重点写眼睛)
(六)(7、8)白妞的演唱(重点)(正面描写)
(七)(9)梦湘先生的评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总结: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艺术是描写的重点,除了从正面细致地描写她的声音外,还以戏园子环境的嘈杂、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白妞说书指名读7、8段,填写下表
过程:见下表——
过程 观众感觉 描写角度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你知道吗:
在“白妞说书”一节中,作者用多种感觉为大家描摹了美妙的视听感受,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即“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觉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方式。
5、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1、“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形态特征,画龙点睛地勾勒出白妞眼睛的动人之处,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
②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屏气凝神”写出了观众神情的专注。“少”通“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用在这里十分具体地形容出观众“屏气凝神”的神态,从侧面表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③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3、“新莺”指幼小的黄莺,“乳燕”指幼小的飞燕,当它们“出谷”、“归巢”时,会发出动听的鸣叫。这里借以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婉转。
④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和,有如花坞春晓,白鸟乱鸣。
4、“花坞”指长满了花的山坳,“春晓”指春天的早晨。这里形容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百鸟乱鸣”则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5)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夸张的修辞,渲染白妞说唱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6)几啭以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使用通感的修辞,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这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明湖居听书》学案(生用)
一、学习目的
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简介(将名时地评著用横线画出来)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2、关于《老残游记》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
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写的就是老残在明湖居听王小玉说书的情景,盛赞了民间艺人演唱梨花大鼓的超人技艺。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二)带疑初读
一、环节要求:细读默想整体感悟
1、注音
镶()滚歌喉遽发()屏气凝神()偌大()铮铮铁骨()
周匝()花塢()皓齿()作揖()嘁()喳()橘()髻()铮铮()羯()鼓遽()
调()门煞()熨()啭()
仞()骋()坞()
2、字词积累:将本课的词语积累在这里
3、识记并解释下列短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于我心有戚戚焉: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重点是什么?
(一)(1~2)
(二)(3)
(三)(4)
(四)(5)
(五)(6)
(六)(7、8)
(七)(9)
总结:本文中,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白妞说书指名读7、8段,填写下表
过程:见下表——
过程 观众感觉 描写角度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你知道吗:
在“白妞说书”一节中,作者用多种感觉为大家描摹了美妙的视听感受,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即“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觉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方式。
5、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1、“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形态特征,画龙点睛地勾勒出白妞眼睛的动人之处,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
②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屏气凝神”写出了观众神情的专注。“少”通“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用在这里十分具体地形容出观众“屏气凝神”的神态,从侧面表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③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3、“新莺”指幼小的黄莺,“乳燕”指幼小的飞燕,当它们“出谷”、“归巢”时,会发出动听的鸣叫。这里借以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婉转。
④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和,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4、“花坞”指长满了花的山坳,“春晓”指春天的早晨。这里形容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百鸟乱鸣”则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5)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夸张的修辞,渲染白妞说唱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6)几啭以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使用通感的修辞,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这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4、《故乡》学案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总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内心情感和愿望。
学习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
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领悟造成人物变化的根本因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
教法、学法说明: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第一课时
1、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2、初读课文,注意在段落前标上顺序,并完成以下任务:
A、阴晦()瓦楞()胯()下獾()
秕()谷鹁鸪()()髀()嗤()笑
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
黛()色愕()然五行()
3、请同学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乡》的有关情况?
名:作者,字,地:时、评:现代家、家、家.著: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散文诗集《》杂文集《》《》《》《》
《》等。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小说《故乡》全文,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边读边完成如下问题:
(1).想一想,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上修饰性的词语,把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
教师巡视课堂,解决学生的疑问)
(1)请同学说本文的叙事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
2、下面我们来完成自读思考题二,展示你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的定语,并解释你加这个定语的理由。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组推派一名代表汇报你们组的交流结果
3、小说是通过塑造人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写了哪些人
主人公是:
理由是
第二课时
我们感知了小说《故乡》的内容,通过争论,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是闰土。这节课,我们就来合作探究,共同赏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闰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写闰土的句子,完成下边的表格。
(用小黑板出示表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根据表格的要求划出文中写闰土的句子)
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态
对我态度
生活态度
从表中的填出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比写法,从外貌、动作、语态、对我态度、对生活态度等方面写出了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请同学们说说,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闰土这个形象起到表现主题的作用,那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第三课时
既然写闰土这个形象已经表现小说的主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
你给杨二嫂名字前面加个定语,大家准备分别给青年杨二嫂和中年杨二嫂加上什么定语?
请同学读有关杨二嫂的情节,分析她的性格特征
写杨二嫂的作用
下面我们品味、体会第三部分的语言,想一想小说中的“我”是怎能样的一个形象?请大家一起齐读第三部分课文。
1、同学们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2、“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3、总结一下,刚才大家对课文第三部分内容的探究结果。
4、学习语文,强调的是积累,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文中你喜欢的的词、句、段摘抄到词语作业,然后全班交流。
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学案(分教案、学案,有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
关于夸父:
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三、表达·交流(1—2题)
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25.《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作者),体裁是()
2.查一查,写一写。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 焉:兼词,“于之”。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4.评一评,议一议。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颛顼()()水潦()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阅读·感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25.《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1.水潦(lǎo)颛顼(zhuānxū)
2.从前撞绳子断焉:兼词,“于之”。足、充盈水潦:泛指江湖流。
归: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2.A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6、《台阶》(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能力目标: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情感目标: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目标达成:
1、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2、仔细聆听、关心父母内心的声音。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看谁记的最牢
给划线的字注音:凹凼门槛涎水
尴尬黏性唿嗒
揩汗水撬石板
【创境激趣】
谈谈你自己的父亲。表达对自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自学导航】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
是多么大,后面写造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
后形成了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是年幼,而新
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
后用了一二十年。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了父亲终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2、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3、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4、点击社会:这篇文章除了让我们了解父亲这个人物,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强化训练】
1、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2、说说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
流露出对父亲的热爱,敬仰而又同情的感情。
【归纳总结】
1、请以“台阶是父亲的--”来谈谈: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台阶是父亲的心灵沉重负担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
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2、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板书设计】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7、《老王》(第3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抓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2、深入探究:揣摩语言,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目标达成: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激发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创境激趣】
【自学导航】
【合作探究】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阅读同步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到他的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子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对“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何理解老王说的“我不吃”?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与第一段加横线的话相照应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包含了“我”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写人物外貌,按___________顺序刻画的,写出人物____________的特点。
5.“等到听不到他的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这句话对表现主人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表现“我”对老王怎样的感情?
7.文段集中地刻画了老王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二)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没动用”、“一再追忆”、“捉摸”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觉得“心上不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末句“幸运的人”指_____________,“不幸者”指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和对老王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感念老王的复杂情绪,体现老王助我之多的善良仁厚。
2.老王身患重病,经济条件极差,当然用得着,但他在自己病危之中仍想着患难的邻居,表现了老王的无上善良。
3.那直僵僵的身子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对老王身体的担心,高贵品质的敬爱。
4.身形概观——面部——观感生命垂危
5.反衬主人公无私奉献,不求报答的崇高品质。
6.对老王的健康状态极为担心,及那种亲密无间的血脉相连的感情。
7.始终不忘他人,急人所急,不图回报的善良无私。
(二)
1.对老王的哀悼和怀念。
2.老王在垂危之际挂记并帮助着他人
3.我老王严于解剖自己无比同情与敬爱
4.我深切纪念亡友老王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8、《老王》(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抓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2、深入探究:揣摩语言,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目标达成: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激发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布置学生预习字词,熟读课文,搜集作家杨绛的有关资料。
思考:想想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创境激趣】
人心与人心就好比是一座山与你一样,当你对着高山喊——我爱你!高山的回音也是“我爱你”:决不可能你对着高山喊——“我恨你”,而高山的回音是“我爱你”。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所以,人与人之间都要讲求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诚挚待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看看我们会从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中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自学导航】
1、字音识记(给加点字注音)
塌败()取缔()伛()
翳()骷髅()绷()
滞笨()愧怍()
2、看课本P78的插图,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以“从看,他是一个人”的句式说话。
【合作探究】
走近老王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速读全文,看看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2、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归纳总结:你能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吗?并写出其具体表现在哪里。(提示:生活、为人两方面考虑)
4、面对老王的“____”与“____”,作者及一家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主要表现在哪儿?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品质:“____”。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强化训练】
1、在刚才同学们所概述的事件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请同学跳读全文,相互交流……
2、自由朗读感动你的语句或段落。
【归纳总结】
读过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谈谈体会。
【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字音识记(给加点字注音)
塌败()取缔()伛()
翳()骷髅()绷()
滞笨()愧怍()
9、《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0、《小石潭记》(第一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秦都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
课题 16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型:文言讲读课课时:两课时
时间:2012-10-28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如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理解文言中一词多义和活用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理解文章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反复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学习重点:背诵及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文言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背景及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自由朗读,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等落实字音、词义,并翻译课文。
3.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二、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1.一词多义。
①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
④下见小谭()明灭可见()
⑤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
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2.加点词为典型活用的词,请解释并翻译全句。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
②崔氏二小生
4.重点语句翻译。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⑤、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三.口译全文并概括各段段意。
四.反复朗读全文并背诵。
学(教)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