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
2、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
3、概括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二)能力目标
1.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并学习刘和珍的爱国精神,特别是在钓鱼岛局势紧张的今天,培养学生理性爱国意识,和高博大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句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朗读、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启发点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六、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归纳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
课前检查(2分钟):
1、检查导学案预习情况。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
一、互动式导语(3分钟):
1、出示幻灯1:鲁迅的画像
2、第一组的同学展示预习效果:请补充有关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目的是让学生展示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幻灯1中的《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教师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自题小像》,再让学生一起朗读,重点强调“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以期掀起爱国激情的一个小高潮,由此进入新课。
4、展示课题:出示幻灯2
二、展示本文的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3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第二组的同学展示预习效果: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其他同学适当补充。教师展示幻灯4、5进行补充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双色笔做好问题记录,为下节学习内容做好准备。
3、学生自由朗读。
4、分组比赛朗读,要求整齐,声音洪亮,不错字不添字,不读破句,教师评出优劣。
5、第三组同学展示预习效果:口述刘和珍的故事,其他同学做好补充准备。
四、研习课文(20分钟)
分组合作讨论、展示、评价
1、教师出示幻灯片6:各组讨论课题
四组:整理出本文的结构图,并为每一小节拟写一个小标题。
五组:贯穿全文的情感是什么?
六组: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作者笔下所涉及的人物,有几类,作者的感情态度各是什么?
七组:刘和珍之所以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样写的?
八组:找出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先在组上讨论,如果讨论没有结果,再交给班上讨论解决。
九组:归纳作者在本文记叙级人物描写时所运用的一些手法技巧。
一组、二组、三组:请你写一副挽联送给我们不幸遇难的刘和珍君。
(教师巡视,注意课堂纪律,或参与学生讨论,或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启发和点拨)
2、课堂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适当做出补充,并对展示做出评价,
五、教师总结(5分钟)
教师对课堂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式或明确性的总结,并出示相应的幻灯片若干7-20。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相关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鉴赏文段,学习在记叙中融入记叙、议论、抒情三位一体的叙事手法;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理性爱国意识,和高博大的爱国情操。
一、品味鉴赏(10分钟)
出示幻灯21-23:刘和珍君画像游行画面
1、集体朗读课文第五节
2、各组分别讨论:
A、运用圈点勾画,找出你认为运用得最恰当的字词,并加以赏析。
B、作者是如何记叙的,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C、请你用第一人称以故事的形式改写本节内容。(至少200字)
并比较人称变换的优劣。
3、教师巡视,做一个忠实的旁观者。
4、各组学情展示,教师对各组展示评出优劣,并评出展示最佳的同学,给予表扬。
5、教师总结:
本文的第五节,叙述刘和珍、杨德群的死难和张静淑的重伤,就一直充满着强烈的抒情因素和议论色彩。“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这是议论。穿插在叙事之中不仅天衣无缝,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更是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加上正面感叹和反语讽刺形成对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态度,便表达得更酣畅淋漓了。
二、把握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感情(10分钟)
1、学生合作探究,各小组抢答并展示。
教师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把作者的情感落实到句子及词语上。
2、教师出示幻灯24明确
三、拓展延伸(20分钟)
1、出示幻灯片25-30(有关钓鱼岛的游行示威图片)
2、出示资料:韩国慰安妇在日本使馆前停止抗议,为地震海啸遇难者守夜。
韩国慰安妇在日本使馆前停止抗议为地震遇难者守夜
2011年04月01日13:48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专稿: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3月31日报道,在过去20年间,一些曾在二战中被日军当作慰安妇的韩国女性,每周都要到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前抗议。但是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过后,她们停止了抗议,转而为日本遇难者守夜,以示对日本遇难者的悼念和对灾民的支持。
报道称,在过去20年间的每个星期三,这些曾被日军当作营妓的女性就会聚集在日本驻首尔大使馆外面,谴责日军对她们犯下的罪行,几乎从不间断。但是在日本遭地震和海啸袭击后的第一个星期三,这些女性停止了抗议,转而为日本遇难者守夜,并将装有现金的信封投入捐款箱中。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是这些女性20年来第二次停止抗议。前一次是在1995年,当时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导致6000多人遇难。
这些韩国女性称,她们为遇难者和灾民祈祷是为了向日本民众展示同情之意,她们将区别看待日本民众与66年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军。这些慰安妇年龄都很大,而且人数也越来越少。
据悉,二战期间,亚洲大约有20万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其中多数为韩国人或中国人。1992年,大约200名韩国“慰安妇”发起行动,要向日本寻求正义和赔偿。(李金良)
相关专题: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3、合作讨论:在钓鱼岛被日本窃夺的今天,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爱国激情?
4、各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出现的一些偏激的言行,并对学生的展示做出相应的评价。
5、教师总结:
人类总是喜欢站在对立面来看待自己的同伴甚至“敌人”,有了这种对立面,一切的仁爱,一切的怜悯,一切的爱都将荡然无存。我们都意识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类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保证。而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更要和谐相处,大家亲如兄弟。正像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说的:“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
愿我们携起手来,亲如兄弟;愿我们携起手来,共创人类美好的明天!
三、课堂总结
对各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习展示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四、课堂检测(以资料形式下发,及时检测,即时讲评)
2、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教学目标: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解全文思路。
3、提高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4、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及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写板书)大家注意这个“记”字,我们现在写文章用的是“纪念”,而当时那个年代,“记念”与“纪念”通用。(板书)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下面请看课文注释1,找一位同学念一下,鲁迅为了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君而写的这篇文章,收录在《华盖集续编》。回顾一下鲁迅的个人资料,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看透了中国人内心本质的人,之所以弃医从文,写了大量文章,《呐喊》、《彷徨》、《狂人日记》等等,就是为了从思想上唤醒迂腐的民众,救国救民。台湾学者李敖认为鲁迅的文章在当今已经过时了,这是错误的观点,鲁迅及鲁迅的文章永远不过时,永远激励着中国人远离迂腐,勇往直前。
三、解决生字词:
学生找出生字词,写黑板上,教师指导补充(板书)
编辑ji(二声);不惮dan(四声)
寥落liao(二声)luo着~la~东西lao~枕
洗涤di(二声)丝绦、绦虫
菲薄fei(三声)bo(二声)绯红fei(一声)虐杀戏谑
踌躇踟蹰攒射攒钱,黯然暗淡
昭zhao(一声)桀骜租赁
暴徒暴动暴风雨;爆发爆竹爆炸
喋血间谍通牒碟子耄耋(七八十岁)
立仆pu(一声)、讣告;前仆后继pu(一声)、风尘仆仆pu(二声)
屠戮lu(四声)浸渍jin(四声)zi(四声)
殒身不恤yun(三声)惩创cheng(二声)chuang(四声)
血痕xue(四声)呕心沥血贫血;流血了xie(三声)鸡血血块
抹杀mo(三声)抹布ma(一声)转弯抹角mo(四声)
长歌当哭dang(四声)妥当安步当车上当当年(本年、同一年)
当前dang(一声)当下应当当初当年(那一年)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快速读全文,并概括每节内容,学生写黑板上,再找若干学生修正,提出不同看法。
将七节内容归为三部分,并用四个字概括大意,如下:(板书)
写作缘由一、悼念刘和珍君————爱
二、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恨
记念主体三、追述生平事迹————生前
四、概括惨遭杀害————遇害
五、详写遇难经过————遇害
教训意义六、劝诫徒手请愿————否定
七、激励奋然前行————肯定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结合课文,说说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回顾:
1、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板书)
①(第一节)生前爱看鲁迅文章;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向往革命,追求进步,渴望真理
②(第三节)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
③(第三节)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善良
④(第三节)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思想、有责任感
⑤(第三节)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富有斗争精神
⑥“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勇赴国难,不惜殒命,是热血青年
2、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是一个品行良好,具有正义感与责任感的青年女学生,而段政府杀害的却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不言而喻。写刘和珍遇难的详细过程,是以斑见豹来窥见整个惨案场面,触目惊心,痛恨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深切悼念死难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1、学习第二节:
集体诵读,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板书)
背诵第二节
2、学习第四节:
学生诵读,思考:围绕惨案,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以“我”的活动为线索,思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以时间为顺序安排的。(板书)
背诵第四节
三、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1、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这两句话的含义为: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鲁迅要求自己做一个“真正的猛士”,也希望更多人成为“真正的猛士”。
2、惨象……流言……灭亡。
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灭亡。”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与鼓动。
四、合作探究
第六节第1段写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从文字上看,作者不十分赞成学生徒手请愿,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后作业:1、背诵第二、四节;
2、做课后练习
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
2、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
3、概括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二)能力目标
1.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并学习刘和珍的爱国精神,特别是在钓鱼岛局势紧张的今天,培养学生理性爱国意识,和高博大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句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朗读、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启发点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六、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归纳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
课前检查(2分钟):
1、检查导学案预习情况。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
一、互动式导语(3分钟):
1、出示幻灯1:鲁迅的画像
2、第一组的同学展示预习效果:请补充有关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目的是让学生展示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幻灯1中的《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教师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自题小像》,再让学生一起朗读,重点强调“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以期掀起爱国激情的一个小高潮,由此进入新课。
4、展示课题:出示幻灯2
二、展示本文的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3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第二组的同学展示预习效果: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其他同学适当补充。教师展示幻灯4、5进行补充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双色笔做好问题记录,为下节学习内容做好准备。
3、学生自由朗读。
4、分组比赛朗读,要求整齐,声音洪亮,不错字不添字,不读破句,教师评出优劣。
5、第三组同学展示预习效果:口述刘和珍的故事,其他同学做好补充准备。
四、研习课文(20分钟)
分组合作讨论、展示、评价
1、教师出示幻灯片6:各组讨论课题
四组:整理出本文的结构图,并为每一小节拟写一个小标题。
五组:贯穿全文的情感是什么?
六组: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作者笔下所涉及的人物,有几类,作者的感情态度各是什么?
七组:刘和珍之所以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样写的?
八组:找出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先在组上讨论,如果讨论没有结果,再交给班上讨论解决。
九组:归纳作者在本文记叙级人物描写时所运用的一些手法技巧。
一组、二组、三组:请你写一副挽联送给我们不幸遇难的刘和珍君。
(教师巡视,注意课堂纪律,或参与学生讨论,或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启发和点拨)
2、课堂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适当做出补充,并对展示做出评价,
五、教师总结(5分钟)
教师对课堂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式或明确性的总结,并出示相应的幻灯片若干7-20。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相关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鉴赏文段,学习在记叙中融入记叙、议论、抒情三位一体的叙事手法;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理性爱国意识,和高博大的爱国情操。
一、品味鉴赏(10分钟)
出示幻灯21-23:刘和珍君画像游行画面
1、集体朗读课文第五节
2、各组分别讨论:
A、运用圈点勾画,找出你认为运用得最恰当的字词,并加以赏析。
B、作者是如何记叙的,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C、请你用第一人称以故事的形式改写本节内容。(至少200字)
并比较人称变换的优劣。
3、教师巡视,做一个忠实的旁观者。
4、各组学情展示,教师对各组展示评出优劣,并评出展示最佳的同学,给予表扬。
5、教师总结:
本文的第五节,叙述刘和珍、杨德群的死难和张静淑的重伤,就一直充满着强烈的抒情因素和议论色彩。“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这是议论。穿插在叙事之中不仅天衣无缝,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更是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加上正面感叹和反语讽刺形成对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态度,便表达得更酣畅淋漓了。
二、把握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感情(10分钟)
1、学生合作探究,各小组抢答并展示。
教师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把作者的情感落实到句子及词语上。
2、教师出示幻灯24明确
三、拓展延伸(20分钟)
1、出示幻灯片25-30(有关钓鱼岛的游行示威图片)
2、出示资料:韩国慰安妇在日本使馆前停止抗议,为地震海啸遇难者守夜。
韩国慰安妇在日本使馆前停止抗议为地震遇难者守夜
2011年04月01日13:48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专稿: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3月31日报道,在过去20年间,一些曾在二战中被日军当作慰安妇的韩国女性,每周都要到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前抗议。但是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过后,她们停止了抗议,转而为日本遇难者守夜,以示对日本遇难者的悼念和对灾民的支持。
报道称,在过去20年间的每个星期三,这些曾被日军当作营妓的女性就会聚集在日本驻首尔大使馆外面,谴责日军对她们犯下的罪行,几乎从不间断。但是在日本遭地震和海啸袭击后的第一个星期三,这些女性停止了抗议,转而为日本遇难者守夜,并将装有现金的信封投入捐款箱中。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是这些女性20年来第二次停止抗议。前一次是在1995年,当时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导致6000多人遇难。
这些韩国女性称,她们为遇难者和灾民祈祷是为了向日本民众展示同情之意,她们将区别看待日本民众与66年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军。这些慰安妇年龄都很大,而且人数也越来越少。
据悉,二战期间,亚洲大约有20万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其中多数为韩国人或中国人。1992年,大约200名韩国“慰安妇”发起行动,要向日本寻求正义和赔偿。(李金良)
相关专题: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3、合作讨论:在钓鱼岛被日本窃夺的今天,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爱国激情?
4、各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出现的一些偏激的言行,并对学生的展示做出相应的评价。
5、教师总结:
人类总是喜欢站在对立面来看待自己的同伴甚至“敌人”,有了这种对立面,一切的仁爱,一切的怜悯,一切的爱都将荡然无存。我们都意识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类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保证。而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更要和谐相处,大家亲如兄弟。正像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说的:“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
愿我们携起手来,亲如兄弟;愿我们携起手来,共创人类美好的明天!
三、课堂总结
对各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习展示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四、课堂检测(以资料形式下发,及时检测,即时讲评)
4、《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微山县第二中学隋玉夫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认清人物的所为及其意义。
2、品析文中重点语句。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
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意义。
设计意图: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评述。文章的前两个章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探求本次惨案的意义。文中严厉的控诉了三种人:反动势力、走狗文人、不清醒的庸人。无比沉痛的悼念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奉献她的悲哀和敬意。同时也是在告诫爱国青年注重斗争的方式方法,更是颂扬了他们的勇敢和坚毅。在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面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大屏幕展示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刘和珍(微笑的)等人的图片,中国历史上年轻的英雄女性。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看题目有什么不对的吗?(附带解题:时代原因“记”通“纪”,纪念-记人叙事类,君-尊称。当时刚刚兴起白话文,文白掺杂,需要联系上下文认真体会。)
记叙文往往是通过记人、忆事、抒情、议论来展现人物形象,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
二、检查预习,介绍写作背景
字音通读,字形掌握。(提前布置学生给刘和珍等人写一份颁奖词)。
三、研习文本,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记叙文,更是一篇用血泪写就的控诉书,文中多达十次提到了“血”,请分组找出每部分各有几次出现带有“血”的字迹。同学们浏览全文,分组讨论,加以概括。(注意课下注释)
明确:(一)写作缘起(1次)(二)唤醒庸人(3次)(三)和珍概况(0次)(四)和珍遇害(1次)(五)遇害经过(2次)
(六)惨案教训(2次)(七)惨案意义(1次)
问:遍布的“血”字,道尽了作者无尽的愤怒和悲哀,这是谁流的血?又是谁制造的这次惨案?
明确:爱国青年的血;反动的执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惨案。
四、生活点滴,走近人物
1、文中记叙了刘和珍的什么?她为什么要去集会请愿?结果呢?
明确:常常微笑,预定《莽原》,喜爱文学,引领学潮,集会情愿。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了反抗帝国列强的入侵。
结果喋血执政府门前。
2、展示刘和珍遗照,人物的塑造是通过语言、形象、动作、行为、心理等方面表现的。讨论:她是怎么样的一个女子啊?
明确:年仅22岁,品行良好的北师大女生。她始终微笑,追求真理,不畏强权,追求正义,互相救助,殒身不恤。——她却被残忍地杀害了。
当然不是她一个,还有杨德群等一个群体,他们是中国的希望。却惨遭屠戮。
3、老师也找了一些,在这里为她写了一首诗,与同学们共勉。
刘和珍君
她常常微笑着,态度温和
她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她引领学潮,反抗强权
她虑及母校,黯然泣下
她为国请愿,毅然前往
她始终和蔼的微笑着
可她留下的只有
一片血污,一副骸骨
……
勇敢从容,为国请愿——我们记着你
互相救助,殒身不恤——我们念着你
刘和珍君,您是真的勇士!
(希望你能为刘和珍等人写一段颁奖词)
五、形式内容,语句赏析
1、该不该为这个伟大的女子写一些东西来纪念她?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第二段的时候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三段的时候却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出离愤怒,揭露反动政府的滔天罪行;白色恐怖思想高压,造谣污蔑,言语难免含蓄富有深意。可是鲁迅先生依然要拿起笔来战斗。激励勇士,奋然前行。
问:作者写了哪几类人,对他们分别是什么态度?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牺牲的烈士——反动势力——热血青年;还有一些闲人
悲哀——悲愤——悲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大多数的庸人——要鼓舞他们,勇于战斗。
2、分组读第二部分第一段(男生前三句,女生后两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怎么理解“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哀痛者”——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哀痛,为人民的悲惨哀痛。“幸福者”——勇往直前,为人民流血牺牲是最大的幸福。
4、齐读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分组讨论。从形式、内容、和情感效果等方面分析句子。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愤怒感情推向顶点。
“惨象”和“流言”对举,“目不忍视”和“耳不忍闻”并提,概括尽了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残暴无耻和死难青年横遭虐杀的惨状。
“已使我”和“尤使我”又层层递进地写出了作者愤激之情。
再读!
5、理解“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而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还有不理解的语句吗?大家课下可以相互之间讨论解决。下课以后,大家从形式、内容和情感效果等方面课后研讨第三题。
个人读最后两段。
六、拓展探究:生活中,有时候有些事情也会让人看不惯,甚至无法忍受,你会选择什么方式来解决,如果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角度,作为青年我们该怎么办?
七、布置作业
1、为刘和珍写一段颁奖词,200字左右。
2、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八、诵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作结。
5、《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要点:
理清一、二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材料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
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
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
2.揣摩这些划线词语的表达意义: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独——
徘徊——
前来——
正告—--
很爱看——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
4.“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为什么?
5.“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理解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材料:“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论睁了眼看》
7.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8.“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
9.“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样写有何作用?
10.注意这些划线虚词的表达作用:
(1)“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1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材料:“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有何用意?
(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2.理解划横线的词语并回答问题;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作者详细地写烈士遇难的经过,用意何在?
1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资料1: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
资料2: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
问题:联系所供材料,谈谈怎样理解这段话?
二、感悟总结: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2.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
惜缘
6、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课件同步使用说明(2017.3)
梁山现代高中张继全
教学设想
首先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鲁迅先生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会责任感;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第二个目标是对第一个目标的具体和深化,以培养学生披文入情的能力。
具体讲解的内容是以课标题为切入点设置的:1.刘和珍其人;2.纪念的目的;3.纪念的意义。
了解刘和珍其人是讲授本课的一个突破口,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快速浏览文本和筛选整合关键信息的能力。讲清了这个问题,也就为下面的两个问题作好了铺垫。
在讲述第二个问题时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弄清事件发生的背景,即三一八惨案(视频资料)。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所涉及的三类人:爱国青年,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无恶意的麻木的民众。至此,学生就会明白本文纪念目的就不单纯是悼念和赞扬他们这种勇毅的爱国行为了,还有对反动派的控诉揭露,还有对麻木民众的期盼(唤醒以使之加入革命队伍行列)。
纪念的意义也是本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永远怀念烈士,激励猛士前行。2.不可徒手请愿,记住惨痛教育。至此,全文主要内容学生便把握透了。
为了更深刻细致地把握其中复杂的情感,又设计了第四个问题: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这些句子都是值得字斟句酌的。这里,师先作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发现好的句子并试作鉴赏。师的主导学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呈现出来。
最后作业的设计也是围绕关键句子展开的。
操作流程
一、[PPT1]通过齐读课文中摘录的名句,导入新课。然后问学生读了这些句子后的感受(悲愤,本文的感情基调),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名篇(板书课标题)。
二、[PPT3]展示学习目标。
三、[PPT4]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那么,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鲁迅亲自为她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她。(通过快速浏览文本,筛选并整合信息。)[PPT5]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2.预定全年《莽原》。3.学生自治会成员之一。4.常常微笑,态度温和。5.虑及母校,黯然泣下。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7.在执政府前中弹牺牲。她是一位温柔善良追求进步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勇敢的爱国青年。
四、[PPT6]作者为什么要纪念她?或者说纪念她的目的何在呢?首先我们先看一段有关“3.18”惨案的视频资料,然后再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三类人,然后理解作者对这几类人的态度。目的自然也就明了了{PPT7}1.悼念赞扬——勇毅的爱国青年2.痛恨揭露——执政府和反动文人3.哀愤唤醒——无恶意的麻木民众。
五、[PPT8]纪念的意义又何在呢?具体体现在文章哪几部分(6.7部分)1.永远怀念烈士,激励猛士前行。2.不可徒手请愿,记住惨痛教育。
六、[PPT9]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作示范[PPT10],然后引导学生找关键的句子并理解。
七、[PPT11]小结。
八、[PPT12]作业。
本教案配套课件下载地址:http://ftp.ruiwen.com/html_doc/122545.htm
7、《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课题:课文《记念刘和珍君》(新课标2007年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
课时: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鲁迅及其人品文品。
2、了解惨案发生的背景及原因。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1、深入了解鲁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文章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
教学难点:
1、惨案发生的年代久远,准确把握鲁迅的情感倾向有一定难度。
课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鲁迅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导入,以飘逸潇洒的行书板书,成对联格式排列。
师:对鲁迅的了解有多少?以前学过他的什么文章?
学生:……
二、介绍作者
1、对鲁迅的概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鲁迅的生平及弃医从文的原因
(1)鲁迅出生在一个非常贫苦的封建家庭……
(2)鲁迅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作为进步青年,他希望通过留学学医以疗救中国人民。
(3)弃医从文的经过:留学日本学医——同去的中国留学生的不良表现——看电影事件的触动——弃医从文——形成讽喻、犀利的文风——创作大量杂文及短篇小说
说明:一边讲述,一边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4)师:鲁迅的文章既是投枪匕首,又是药,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提示:
投枪匕首:打击敌人
药:疗救人民
三、介绍背景
1、学生先看课文的注释
2、教师适当讲解补充
惨案发生后,反动文人竟然污蔑刘和珍及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制造各种谣言,鲁迅感到极度愤怒,为了抨击敌人,唤醒麻木的民众,作此篇。
四、双基训练
1、生字词的读音
噩耗屠戮菲薄洗涤租赁山阿踌躇绯红浸渍尸骸喋血桀骜攒射徘徊长歌当哭
2、解释难理解的词
长歌当哭: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五、理清文章脉络
1、让学生边看课文,边根据板书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第一部分:记念的目的。
一节:写作缘由——悲哀愤怒
二节:写作必要——唤起民众
第二部分:
三节:交往始末——暗自诧异
四节:遇害事实——凶残至极
五节:遇害经过——从容转辗
第三部分:
六节:经验教训——选择战法
七节:死难意义——奋然前行
2、教师适当讲解补充
六、总结本课,交代下课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极其人品文品,了解了惨案发生的背景,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深入地理解课文。
说明:此教案用于教学的是音乐特长班,学生的基础较普通班要差一些,所以,本教案注重基础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了较多时间讲述鲁迅的生平,以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人品文品,以及本文的感情倾向。
板书
多媒体课件演示(略)
黑板板书:
俯横
首眉
甘冷
为对
孺千
子夫
牛指
教学后记: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基本达到教学目标,效果良好,授课富有激情,充分激起了学生恨敌人、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师教态自然,教学基本功扎实,但存在语速过快的不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讲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德育升华,增强当代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讲解重点段落,深入理解课文,增强学生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课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演示法、示范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向学生摆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析重点段落,深入理解课文。
二、重点分析第四部分
1、诵读感悟
(1)教师先范读第一段,叫学生注意听教师的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巧。
(2)学生读后几段。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提出建议(估计学生的朗读会出现某些问题)。
(4)教师范读本部分最重要的一段——最后一段。
(5)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运用朗读技巧,加深对课文的体味感悟。
2、逐句详细分析第四部分
(1)师:鲁迅听到噩耗,他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提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2)师:反动派非常凶残,课文有一句话“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他是怎么凶残的,在第五部分,我们等一下重点分析。
(3)分析重点句子“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4)重点分析最后一段“惨象……就在沉没中灭亡”
在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逐渐衰亡。此为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
三、重点分析第五部分
1、让学生先看一下这部分。
2、师:第二段有详细的细节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通过细节,显露反动派的下劣凶残。
3、逐个细节分析
(1)师:面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和群众,能镇压住就行了,有必要开枪攒射吗?不但打,没死的还要猛敲两棍,打到死为止,竟凶残到这地步。
4、师:“伟绩”、“武功”等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反语
5、师;最后一段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
提示:反动派的罪状罄竹难书
四、德育升华
1、师:刘和珍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她心系民族的生死存亡,心系人民的安危,可以说是心忧天下,她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也是青年学生,生活在幸福的现代社会,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怎样增强社会责任感?
2、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点评。
五、答疑解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六、情感再升华
播放当代朗诵大家张家声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大家风范,学习朗诵技巧,加深对文章的体味感悟,进一步升华情感。
板书:
多媒体课件演示(略)
教学后记:
本课重点突出,内容编排合理,教学富有针对性(针对音乐特长班特点及其基础),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讲(教师讲解)、练(学生诵读)、示范(朗诵名家示范)多种渠道立体式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教师的语言功力有待提高,未能充分发挥语言的优势和魅力,语言的蕴籍不够,未能运用轻重、停连、抑扬等技巧给予学生心灵和情感上的震撼。
8、《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记念刘和珍君
2、解析:从本节课开始进入第三单元现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指的是《记念刘和珍君》,其核心是作者通过描摹刘和珍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理解它的关键就是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得情感倾向。学生之前学习了鲁迅的一些小说《故乡》、《孔乙己》,所以他们或多或少的理解一些鲁迅文章的一些特点。而本文又位于第三单元第一课的位置,一方面彰显了本文的重要之处;一方面作为一篇传统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本文的学习来体会鲁迅的那种明知抗争的绝望却仍要作绝望的抗争的精神。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准确理解作者的感情,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对文章的结构以及对语言的分析来把握。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理解作者的那种明知抗争的绝望却仍要作绝望的抗争的精神。
2、目标解析:理解作者的情感脉络,就是要认真通读课文,分析文章的思路以及对语言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中的那种言外之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文章的语句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鲁迅文章从内心深处就有了恐惧感,一方面是对文章思路的不甚了解,因而不会把语句放入到整篇文章中去,脱离了语境去理解语言。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把鲁迅还原成人,这样可以从平等的地位上去解读鲁迅,一方面从文章思路入手,把语言放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其中的关键是: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文章思路去体味鲁迅语言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作者在本文中是怎样来记念刘和珍的?难道他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就是只为了“记念刘和珍”吗?如果不是,那他写作本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我想通过这题来理解本文的主旨和结构。通过对刘和珍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提示:①:结合背景来分析。
②:结合文章的第六节来分析。
问题二:为什么作者不去参加追悼会而独自在礼堂外徘徊呢?
设计意图:想通过本题的设计让学生掌握鲁迅的杂文也想他的小说一样批判国民劣根性。
提示:结合文章的第六节来分析。
问题三: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请读课文,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作者的语言风格,理解鲁迅之所以是鲁迅,他的深刻性和前瞻性。同时使学生学会如何在语言中饱含自己的情感,以便能学以致用。使他们在自己写作文时能真正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不是写一些假、大、空的套话、废话。
小问题:
①:为什么多次写到什么无话可说之类?
②:对刘和珍的死作者为什么要写得如此的详细呢?
:当三个女子……这句话如何理解?
④:惨象,已使我……如何理解?
⑤:真的猛士、幸福者、哀痛者、庸人、苟活者、后死者等分别指的是哪些人?
五:本课小结:
作为一篇传统的文章,我通过了三个问题,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篇课文,主要是从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情感来设计的。当然,鲁迅是说不尽的,我们只是从一个侧面来解读鲁迅。
梅香
9、《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四川省剑阁县白龙中学蒲茂贤
2011.7.28
【设计意图】
本课的练重点是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思路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一项基本功?叶圣陶先生说:“我相信用这个办法练习读与写,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不尽。”本课设计主要体现在思路上面,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思路,思路与结构有什么关系,思路与句群分析有什么关系,理清思路对阅读理解有什么作用,怎样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总之,就是使学生体会到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真正透彻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设计提要】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思路有不同的层面。总体有总体思路,局部有局部思路。一篇文章几个部分的有机联系是总体思路。一个部分往往有几个层次.几个层次的有机联系是一个部分的思路。一个语段几个句子的有联系是一个语段的思路。
本设计由三大方面构成。即:1.怎样理清总体思路?2.怎样理清局部思路?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重点、难点句。
【设计实施】
1.怎样理清总体思路?
[明确]大致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划分段落、层次。
第二步: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概括各段中心。《记念刘和珍君》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标明,七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当然都很紧。但程度有区别。第一二部分说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第三、四、五部分是“纪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是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板书】
奠烈士
纪念刘和珍君的缘由
醒庸人
学潮中(平时)正义感
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责任感
反抗性
概括
惨案中
细节
请愿不足取
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
精神显希望
第三步:探究这样安排思路的理由.方法有二:一是提问题,二是作比较。,
要理清思路,就要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探究段序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后一部分接前一部分有什么道理。文章前前后后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变换角度,可以化为种种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路要从写作缘起这一点出发?第一和第二部分的思路是怎样连贯的?等等。思考这些问题,就可以理清总体思路。探究思路还可以运川比较,也就是假设比较。《记念刘和珍君》的思路不妨这样比较:如果从第三节的内容,即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一、二两节的内容移到第五节后面,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第六节和第七节郜说到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意义,这两节的先后顺序对凋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比较,对于于文章的思路就能有所领悟。
[总结]探究作者思路,可以领悟,“记念刘和珍”,不单是对一个人的纪念,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纪念,评论“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作者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面,不从刘和珍生平写起.而由追悼会引出写作缘起,实质上是展现“二~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势力的感情。中间的记述,实质上正是申述段政府所杀害的是什么样的青年,他们又怎样在杀害爱国志士之时大肆诬蔑。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在冷峻的否定中汲取教训,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在热烈的褒扬中给人们以极大的激
励、鼓舞。
怎样理清局部思路?
【明确】:理清局部语段思路,首先要把握句意,然后再看看句子与句子在事理上有什么联系。拿第二节第l段作具体说明,就可以举一反三。
第一步:标上句子序号,共五句。
第二步:分析句意。
【板书】①真的猛士的表现。②对真的猛士的评价。③庸人淡漠的情态。④庸人淡漠造成的后果。⑤对黑暗世界的愤慨。
第三步:理清语段的思路。
【板书】①—②先概括猛士的表现,再表示自己的看法。③—④⑤先揭露庸人的情态,再指出由此造成的后果,由因到果。
【点拨】理清思路,要抓住“联系”二字。想想段落与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两个字抓住了,就不难理清思路。
3.怎样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重点、难点句?
【明确】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可以准确而透彻地解读词句的含义遇到难句,可以从思路上去求解,理解对不对,可以放进思路去检验,看看跟上下文连贯不连贯。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养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提问】这段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首先要明确第二句话中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指谁.然后理解“哀痛者”、“幸福者”的含义。文中指示代词“这”提示我们“哀痛者”、“幸福者”应是上文的“真的猛士”。“哀痛者”是指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是他们为改变黑暗现状而斗争,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两句话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点拨】遇到难点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其实也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总评】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指导学生弄清思路是十分重要的。本设计运用“心路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课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自觉地养成“尊路识斯真”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