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人买履导学案设计
课题:郑人买履
主备:姜雨丽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师“个备”栏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自度其足( ) 遂不得履( ) ( )
吾忘持度( ) 宁信度 ( )
2、文学常识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___末
期 , ________的主要代表人物。
3、自读课文,当堂成诵。
4、写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及文体简介:
1、走进作家作品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郑人买履》出自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非所著,是法家
的重要著作。
2、寓言:是一种文 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 深的道理,以
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 、夸张、拟人等手法。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2、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郑人/有欲买履者。 而/置之其坐。 何不/试之以足?
3、学生齐读(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回答别人时”的
执迷不悟的神气,“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三)合作翻译
1、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
句,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给予解答。
重点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质疑交流,把握内容
1、构建画面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 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 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2、结合《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说一说你认为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示例:《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 是 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 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理解文章寓意:讽刺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五)自主小结(六)学生质疑
【当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郑人有欲( )买履( )者,先自度( )其足,而( )置( )之( )其坐( )。至( )之( )市( ),而( )忘操( )之( )。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 )度( )!”反( )归( )取( )之( )。及( )反,市罢( ),遂( )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 )以( )足?”曰:“宁( )信度( ),无( )自( )信也。”
(二)翻译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
3.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5.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提升】
(一)简答:
1.请你给这则寓言故事分层,并写明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
(三)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加点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 ) ②席上啖菱( )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④欲 以清热(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
2.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3.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生只要 求作如下之一概括: 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
2、郑人买履导学案设计
课题:郑人买履
主备:姜雨丽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师“个备”栏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自度其足( ) 遂不得履( ) ( )
吾忘持度( ) 宁信度 ( )
2、文学常识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___末
期 , ________的主要代表人物。
3、自读课文,当堂成诵。
4、写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及文体简介:
1、走进作家作品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郑人买履》出自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非所著,是法家
的重要著作。
2、寓言:是一种文 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 深的道理,以
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 、夸张、拟人等手法。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2、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郑人/有欲买履者。 而/置之其坐。 何不/试之以足?
3、学生齐读(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回答别人时”的
执迷不悟的神气,“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三)合作翻译
1、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
句,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给予解答。
重点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质疑交流,把握内容
1、构建画面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 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 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2、结合《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说一说你认为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示例:《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 是 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 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理解文章寓意:讽刺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五)自主小结(六)学生质疑
【当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郑人有欲( )买履( )者,先自度( )其足,而( )置( )之( )其坐( )。至( )之( )市( ),而( )忘操( )之( )。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 )度( )!”反( )归( )取( )之( )。及( )反,市罢( ),遂( )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 )以( )足?”曰:“宁( )信度( ),无( )自( )信也。”
(二)翻译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
3.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5.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提升】
(一)简答:
1.请你给这则寓言故事分层,并写明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
(三)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加点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 ) ②席上啖菱( )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④欲 以清热(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
2.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3.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生只要 求作如下之一概括: 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
3、《林黛玉进贾府》导学预习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有意识地通过对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把握,通过多种描写手段(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去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分类整理文言现象,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4.习题按难易分三个等级,*为简单题,所有同学必须完成;**为中档题,***为较难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完成。
勿忘:自主完成,全力投入,不干扰别人和不被别人干扰,边读边完成预习导读题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预习案
知识准备
一、小说阅读
1、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清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2、梳理情节:(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概括时要注意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认清是单线结构还是双线结构。(3)注意那些与情节发展有关联的人物、事物。
3、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环境描写的作用:(2)提供人物活动的生活场所
(3)反映时代社会特征(4)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境
(5)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6)暗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简介《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3、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情情)薛宝钗(冷情)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贾迎春(懦情)贾惜春(绝情)王熙凤(英情)巧姐(恩情)李纨(槁情)秦可卿(情可轻)
4、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情伤) 平儿(情和)薛宝琴(情壮)尤三姐(情豪)尤二姐(情悔) 尤氏(情外)邢岫烟(情妥)李纹(情美)李绮(情怡)喜鸾(情喜)四姐儿(情稚)傅秋芳(情稳)
5、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情灵) 袭人(情切)鸳鸯(情拒)小红(情醒)金钏(情烈)紫鹃(情慧)莺儿(情络)麝月(情守) 司棋(情勇)玉钏(情怨)茜雪(情谅)柳五儿(情失)
6、人名隐意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此作部分摘录如下:
贾宝玉——假宝玉林黛玉——怜待玉薛宝钗——削宝拆贾府——假府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甄宝玉——真宝玉 霍启——祸起
贾雨村——假语村(言)或假语存 贾化——假话 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 秦钟——情种 卜固修——不顾羞 卜世仁——不是人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或惜叹姻缘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琴棋书画 (抱琴--元春的大丫头,司棋--迎春的大丫头,侍书--探春的大丫头,入画--惜春的大丫头)
秦业——情孽仁清巷——人情巷 十里街——势利街 贾政、贾敬——假正经
潇湘馆——消香馆 梨香院——离乡怨 蘅芜院——恨无缘 怡红院——遗红怨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 万艳同杯——万艳同悲 王熙凤:站在冰山上孤零零的雌凤。(一说“亡西风”或“枉为犀利的女子”)
7、选段在作品中的位置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课文标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预习自测
1、积累字词的读音。
阜盛()绾着()内帏()盥沐()两靥()忖度()嗔视()茗碗()懵懂()憨顽()纨跨()敛声屏气()
2、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厮:
纳罕:
敛声屏气:
憨顽:
懵懂:
潦倒:
纨跨:
膏粱:
探究题
1、读课文,首要探究课文文题,“眼睛是心灵的叛敌”,文题如眼睛,由文题可以知道文章大概内容。你从文题“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提出那些有价值的问题?请你写出来。
当堂训练题
下面是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和贾府布局图。
1、从图中找出选段中的对应的人物及他们的关系。
2、试在荣国府平面图上画出林黛玉进贾府走过的路线。
4、《岳阳楼记》导学导练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滕(téng)谪守(zhé)
衔(xián)吞(tūn)
骚人(sāo)霪雨(yín)
霏霏(fēi)樯倾(qiáng)
楫摧(jí)冥冥(míng)
谗言(chán)波澜(lán)
芷(zhǐ)汀兰(tīng)
郁郁(yù)神怡(yí)
偕忘(xié)嗟夫(jiē)
(2)形似字区别
(3)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
(4)解词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若夫:像那。(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语)
至若:至于,又如。(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
薄暮冥冥:迫近。
嗟夫:唉。
【重点句子分析】
课文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重修岳阳楼”写起,这说明他在逆境中也能做到“不以己悲”’,并且奋发有为,勤奋治理政事,使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说明他也有阔大的胸襟,跟下文所写的那种“以己悲”的“迁客”是不同的。
作者用“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来概括那些“迁客骚人”的“悲”;用“心旷神情,宠辱偕忘”来概括其“喜”。这样写是为了将他们的悲喜之情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抒情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第5段两个设问句,一层层深入:先谈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异,用“何哉?”引出古仁人之心,强调一个“忧”字;于是自然地引出了“何时而乐?”,使文章推进一层,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结论,古仁人的伟大胸襟由此顿出,令人钦叹。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
(2)文学常识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则按意义划分节秦。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
(3)背景知识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免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流放邓州(今河南邓州市)。第二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写岳阳楼的景象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三部分(第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2)中心意思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以叙事带出景,又由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最后由情入议,点明全文中心。语言凝练,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写法,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
(4)课文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芷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璧,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课文写作特色】
1.构思精巧,中心鲜明。
2.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交错,声调铿锵。
【课本习题提示】
一、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1.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2.属:通“嘱”,嘱托。
3.观:景象。
4.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
5.偕:一起,一同。
6.归:归依。
三、深入理解这句名言的内涵,并体会其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的启示意义。具体文字略。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守(zhē)郡县(jūn)诗赋(fù)衔接(xián)
B.吞没(tēn)朝晖(huī)骚人(sāo)霪雨(yín)
C.樯倾(qiáng)冥冥(míng)潜行(qiǎn)波澜(lán)
D.汀兰(tīng)皓月(hào)偕忘(xié)神怡(yí)
(2)请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②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对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好景色)
朝晖夕阴(日光)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任太守)
百废具兴(兴办)
C.南极潇湘(尽)
薄暮冥冥(跟“厚”相对)
D.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5)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B.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下面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D.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7)下面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认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可以高兴或悲伤。
B.不认为环境好就可以高兴,不认为个人失去就可以悲伤。
C.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高兴或悲伤。
D.不因为环境的好坏而高兴,也不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悲伤。
(9)翻译下列句子。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10)填空。
①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③课文中含有的成语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2)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②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C(4)C(5)D(6)B(7)A(8)C
(9)①在天下人忧之前先优,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②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③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④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0)①《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政通人和气象万千百废具兴浩浩汤汤心旷神怡
5、《屈原列传》精品导学预习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参照注释和资料疏通文句、翻译课文,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重点难点】
1、参照注释和资料疏通文句,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情景导学】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会想起一个名字:屈原。那么司马迁笔下的屈原,是个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屈原列传》,去认识一下他吧!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通读全文,完成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第1-3自然段:
2、第4~9段:
3、第10~12自然段:
三: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2.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重点难点】
1.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2.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情景导学】
屈原的一生可歌可泣。在司马迁笔下,屈原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透射出怎样的人格品质呢?
【学习活动】
活动一:文中用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活动二: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
活动三:记屈原和鱼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训练案
【学习目标】
1、完成一篇读后感
2、在评点中明确读后感的写法
【学习活动】
1、完成一篇关于《屈原列传》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6、《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品导学预习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情景导学】
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2、《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令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3、写作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二、通读全文,完成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第1-2自然段:
2、第3~4段:
三、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2、让学生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观点得出的方法
2、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情景导学】
通过读书,了解“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
【学习活动】
活动一:这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活动二:分析庄宗成败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三:作者运用了哪几方面的对比?作用是什么?
活动四: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训练案
【学习目标】
1、完成一篇读后感
2、在评点中明确读后感的写法
【学习活动】
1、完成一篇关于《伶官传序》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7、《兰亭集序》合作探究导学预习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序”这种文体,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2、初步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中心。
3、初步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的思考。
自主预习案
一、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会稽”。其子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后人称为“”。
此外,王羲之还有很多趣事,你能说说吗?
提示:东床快婿、以书换鹅
二、文学和民俗常识
1、序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种类分为书序(自序、他序、代序、序、跋)和赠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2、修禊(xiūxì)
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一般在农历三月上旬。春日万物生长萌动,易生疾病时,于水上洗濯防病疗病。《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其中以发生在晋唐会稽郡山阴城(今绍兴越城区)的兰亭修禊和长安城曲江修禊最为著名。
三、时代背景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
四、基础过关
1、预习全文,标示以下划线词语的读音。
癸丑()会稽山()修禊事()激湍()
流觞()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
一契()嗟悼()彭殇()
2、请积累下列成语及常用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流觞曲水情随事迁
游目骋怀感慨系之放浪形骸不知老之将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一觞一咏:
所以游目骋怀: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掌握下列特殊句式:
修禊事也
死生亦大矣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悟言(于)一室之内
当其欣于所遇
亦将有感于斯文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五、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
2、文章大意感知:
文中第段叙事写景,第段抒情议论。
记叙了的事情;
描绘了的景象;
表达了的情感;
阐发了的议论。
一、全文翻译
(小组讨论,注意划线的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有疑问之处请做好标记)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拓展延伸案
一、基础巩固
1.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1)岁在癸( )丑 (2)会稽( )山
(3)清流激湍( ) (4)放浪形骸( )
(5)临文嗟( )悼 (6)游目骋( )怀
(7)修禊( )事也 (8)流觞( )曲水
(9)趣( )舍万殊 (10)悟( )言一室之内
2.下列句子中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顶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我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4.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面对着欢乐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为过去的事。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也是虚妄的。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译:人与人相交往,很快就度过一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译:后人看待我们今天的人,也好象我们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况。
《兰亭集序》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准确翻译文章,掌握重点语句,落实文言现象。
2、学生能概括文章大意,说出作者情感由乐转悲的变化和原因。
3、学生能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由此领悟并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学生能从文句中概括提炼作者“悲”的原因。
学习难点:
学生能理解当时社会普遍生死观及王羲之特有的生命观。
课前温习旧知
一、翻译落实: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课中合作探究
一、文本研习
(一)自读第一、二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并完成以下表格。
所乐之处 文中语句 特点
(二)品读第三、四段,可知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可谓兴尽悲来。那他为何而悲?
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言。(提示:可对文中语句进行赏析)
(三)此悲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提示一:可联系曹操《短歌行》进行理解;
提示二:还可联系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参见课时一“时代背景”)进行感悟。
(四)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名家对生死的看法。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周国平
课后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的字,真是呀!”
在横线上补充成语,并写写这个成语的解释:
3、尝试翻译以下句子,并感受魏晋名士在生死问题面前放浪形骸的做法。
刘伶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锸:锄头)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不由径路:没有目的地游走)
8、《苏武传》精品导学预习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能够流畅翻译全文。
2、总结归纳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3、阅读文本,了解作者班固及《汉书》。
4、引导学生学习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总结归纳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2、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学习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情景导学】
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我所了解的苏武。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善属文、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以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后因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3、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二、通读全文,完成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第1-2自然段:
2、第3~8段:
3、文章最后两段: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完成本课思维导图。
3、引导学生学习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完成本课思维导图。
【情景导学】
通过读书你认识了班固,向大家介绍一下他吧!
【学习活动】
活动一:归纳苏武的人物性格
活动二:总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活动三: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训练案
【学习目标】
1、完成一篇读后感
2、在评点中明确读后感的写法
【学习活动】
1、完成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9、郑人买履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郑人买履学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想: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郑人买履(zhèngrénmǎilǚ)
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生搬硬套、死搬教条
灯谜河南人买鞋
典故
郑人买履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字义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置之市,而忘操之。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5、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再指名读。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是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可不容易,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学会它,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进行学习呢?(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4)请大家运用以上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时多读几遍课文,再解决不了的大家一起来帮你。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2.小组探究学习
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全班共同研究。
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哪些疑问?(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尺码。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样吗?
5.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五、探究寓意,加深理解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再讨论。)
3.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这则文言文故事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最大的特点。
4.生活中有没有像“郑人”这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六、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文,我们一起来总结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2.联系实际,提示寓意。
七、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方法预习《刻舟求剑》,并把《郑人买履》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2.写一写学习《郑人买履》后的感受。
3.排练课本剧《郑人买履》。
八、当堂检测,查缺补漏:
一填空:1,《郑人买履》选自 ,本文的体裁是 。
2,韩非, (时期) 家, 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代表人物。
二、给黑体字注音。 自度其足( )宁信度( )( )
三、根据拼音写汉字。 郑人买lu( )sui( )不得履
四、写出黑体字的通假字,并解释。
1,置之其坐 坐通 ,解释为 。2,反归取之 反通 ,解释为 。
五,一词多义。
1,度 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宁信度( )
2,之 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试之以足( )
六,解释黑体字。
郑人买履( ) 自度其足( )至之市( )置之其坐( )( )
而忘操之( )乃曰:“吾忘持度。( )( )( )及反( )
市罢,遂不得履( )( )试之以足( )宁信度( )
七,☆翻译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八、阅读思考。
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九、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查找“郑人买履”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或带“履”字的成语,全班进行交流。如履薄冰、步履维艰、削足适履、如履平地
板书:
郑人买履
且置履——————————不得履
要从实际出发
灵活运用
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咱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
师:“郑人买履”是一个——什么语?
众生:成语。
师:我们曾学过很多成语。你能想到哪些呢?现在请同学们在自己位置上,大声把想到的成语说出来:伸手指计数,一分钟时间,看看谁说得快,说得多。谁的嘴没张,那就说明他在偷懒哟!
(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大声地说成语,用手指计数。老师巡视,对不认真讲说的学生提醒。)
师:说五个以上的请举手,说十个以上的请举手。同学们都很棒,大家平时要多做这些词语接龙的练习,增强自己提取词语的能力,使自己在写作时词汇更丰富。谁知道郑人买履这个成语的意义?谁查过字典?
一学生(回答字典上的意思):讽谕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师:为什么这个成语是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的人?这个成语的来历是什么,有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郑人买履》这一课。
评:1、这篇课文题目是成语,利用此情此境来复习成语,就教学方法来说,是随机教学。就教学效果来说,又是无为教学。用比赛的方式,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表面看是比赛说成语,实际是成语运用的练习。只有能随时随地地提取,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2、教学方法来说,运用了诲。告诉学生记住的东西要常运用。学法是说和习。
3、课堂教学刚开始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应该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运用说往往是课堂组织教学最有效的手段。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老师此时一定要巡视,促使每一个学生行动起来。
(出示大屏幕:教学目标)
师:有的放矢才能射中目标。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学什么?请看屏幕上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掌握7个字词:生字“履”和“遂”;多义字“置”和“之”;通假字“坐”和“反”;多音多义字“度”。2、会背会讲课文。3、会做课后题。4、懂得两个道理:不能死搬教条;不能不相信自己。5、知道寓言是怎样写的。
(生自读)
师:要想完成这些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己学习。请看自学指导。
(出示大屏幕:自学指导)
我们先学习第一个目标,掌握两个生字:履和遂。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履”和“遂”。
师:“履”是半包围结构。半框“尸”和身体有关,履是什么意思?
众生:鞋。
师:鞋是穿在脚上的,与身体有关吗?
众生:有。
师:穿上鞋就可以——
众生:走路!
师:对,穿上鞋是为了能更好地行走,因此要有行旁,什么——?
众生:双人旁。
师:双人旁也叫行旁,和行走有关系的字,大多都有彳旁。穿上鞋行走就是一步一步地重复,因此再加个“复”字。
师:学字我们要会组词,学词我们要会造句,学句我们要会成篇。“学”必须“习”,才算“学习”。“履”可以组哪些词?
众生:履行诺言,履带车,履历表,还有“削足适履”。
师(板书削足适履):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生:把脚削短,去适应小鞋。
师:不简单。怎么知道的?
生:《灰姑娘》中有,灰姑娘的姐姐削足适履。
师:课文里还有一个生字——“遂”,这个字怎样帮助我们记忆。它是什么字和什么字组成?
学生:追逐的“逐”和一个倒八。
师:我们把倒八看成一个倒人,追上这个人,把他放倒了。于是就抓住了他。“遂”是什么意思呢?
生:于是,就。
师(做抓住了的手势):“于是,就”追上抓住了那个坏人,放倒在地。终于遂心如意了。同学们记住了吗?再画一画这两个生字,讲一讲他们的意思,怎样才能记住。
(学生画记履遂,嘴里说着)
评:老师上课的目的不是再把知识给学生重复一遍,而是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当堂记住学会,并及时地运用。
教法:喻。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听老师先读一遍课文,注意老师的断句和个别词的读音。
(老师范读课文)
师:注意“度”的不同读音。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尽可能地快读,能读多少遍读多少遍。
(学生快速地读课文)
师:时间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看自己能否翻译,能不能理解课文。自己要大声地说出来,也可以同桌互译。有问题可以互相交流。
(学生紧张自学,老师巡视,主要是看那些学生没有投入,给以及时的提醒。)
师:时间到,停!(请一名学生朗诵。)
师:“宁信度”的“宁”应该是“ning”第四声。请你再把这一句读一遍。
(学生读这一句)
评:教学方式:个别教学。学生站起来,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成就感坐下,不要让别的同学来纠正其错误,保护学生的自尊,使每一个学生都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
教法:教——老师示范读课文。
学法:习——模仿练习。
师:读得非常好,请你找一名同学把你读的这个文言故事用白话给大家讲一讲。
一生:从前,有个郑国人……
师:“已得履”的“得”怎么讲?是“买到”吗?
一生:不是,因为他还没买到。应翻译为“找到”或“拿到”。
师:同学们翻译得是不是和他一样好?
众生:是。
师:请同学们自己在座位上翻译一遍。
(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讲说)
评:学法: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讲说的机会。提问单个学生,只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对错,或给学生一个示范。
师:老师要检测一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出示“课堂训练一”,你能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同桌两个互相说答案。
停。请同学总结这篇文言文中,“置”“之”都有两种意思,分别是——
生一:“置”在“有且置履者”中当“购买”讲:在“置之其坐”中当“放”讲。
生二:“之”在“置之其坐”中指“量好的尺码。”而在“至之市”中当“往,去”讲。
师:相同的字在不同句子环境中,意思就不一样。就像我们在不同的场合身份不一样。比方说我们在家里是儿子、女儿;到学校身份就是——
众生:学生。
师:我们在不同场合身份不一样,且叫的可能也不一样。在家里父母可能叫我们小名,而到了学校,同学老师都叫官名,叫的不一样,实际还是我们这个人。汉字也同样,不但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有时叫的也不一样。哪个字?
众生:度。读duó时,当“量长短”讲;读dù时,当“量的尺码”讲。
师:这叫多音字。这些字不光穿着打扮——音变了,而且身份——意思也变了,大家以后可要注意辨别哟!
评:教法:喻。多音多义字是汉字学习中的难点。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打比方,把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
师:古汉字语是不光有一字多义的,一字多音的,而且还有一类特殊的字——通假字。找一找这篇文章里有哪些?
生一:坐同座。
生二:反同返。
师:把这两个字都记几遍。
(学生说记)
师:默写的时候,可千万别写错哟。我再考考大家。“至之市而忘操之”怎么翻译?
(一学生翻译。)
师:“宁信度,无自信也。”怎么翻译?
一生:宁愿相信尺度,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翻译非常好,说明大家都掌握了。这个郑人宁愿相信尺度,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可笑吗?怎样可笑?
(出示看屏幕“当堂训练练二”1、用自己的话说说郑人可笑在哪里?2、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子说说。)
师:请同学们认真想想,把想到的大声说出来,真想不起来的可以请教别人。
(学生思考后大声说。老师巡视)
师:停。(指名叫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
一生:他可笑就可笑在宁相信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太死搬硬套了,也太不自信了。
师:说得太好了。他把第四个学习目标说出来了。是什么?
众生:懂得两个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不能死搬教条;不能不相信自己。
师:谁能就“死搬硬套”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一生:夜里做家庭作业时,猛然发现没带作业本,于是就觉得不能写作业了。我认为这样做太死搬了。随便找个本,哪怕是一片纸写上不就行了吗?
师(鼓掌!):千万别笑,说不定咱就曾经以没拿作业本为借口而不写作业呢!以后,千万别不敢这样做了,否则,我们就是现代版的“郑人”喽。
师:以“不自信”联系实际谈一谈,谁来?
生:比如考试的时候,自己明明填对了答案,可交卷的时候,发现别人的答案和自己不一样,于是便抄起笔改对为错了!
师:同学们犯过这样的毛病吗?
生(小声说):犯过。
师(微笑):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人失去金钱,会失去很多;失去朋友,会失去更多;但如果失去自信,他将一事无成。
师:同学们刚才所回答的,就是课后题。到此为止,我发现同学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文章内容,那么能背下来吗?
生:能。
师:一齐来背一遍?
(学生齐背。)
评:教学模式:无为教学。看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实际将课后题处理了。
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自己先在座位上讲说,对自己是一种演练。在提问时不让学生举手,而是老师随意叫,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回答的机会。不必为自己有没有勇气举手而紧张。保护学生的自尊。
学生会不会,在讲说的时候,老师巡视已经了然于胸。
师:我们已经完成了四个学习目标。学是为了什么?
众生:应用。
师:对!学习学习,学就是为了习。习就是应用。那么,我们学习了寓言故事,就应该知道寓言是怎样写的。寓言是怎么写的?
(学生无语)
师:请大家看预习指导的第一句话,说一说,寓言是怎样写的。
众生:寓言是通过一个巧妙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我们知道寓言是怎样写的,会不会自己写一篇?
生(小声):会!不会!
师:很简单。我们积累很多优美的句子,能不能在自己的写作中直接应用?
众生:不能。
师:对,如果直接应用就是抄袭,但我们可以仿写?改头换面后就可以用了。学习了一篇文章,我们也可以化用文章。他是郑人买履,我们可以——
生:齐人买履。
师:我们不写齐人买履。他买履,我们买帽。请看“自学指导二”:我能行:改编故事,以《齐人买帽》为题,寓意不变。如:从前,有个齐国人……
师:把自己编的故事大声讲说出来。开始吧!
(生热烈讲说)。
(师指名一学生讲)
生:从前,有个齐国人打算去买一顶帽子,他先量自己的头,然后把量的尺码放在座位上……别人问:“你何不用自己的头试一试呢?”这个人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的尺码,也不去相信自己的头脑!”
(学生笑)
师:讲得太棒了!是呀,那个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头脑,他和那个郑人一样地让人发笑。大家会写寓言故事了吧?
生:会了!
师:写寓言难不难?
生:不难。
师:对,语文是最好学的了。小语特教王崧舟说:语文不是知识,其本质是智慧。学以致用才能变知识为智慧。现在看看大家的智慧怎么样。
(出示屏幕“自学指导二”中的第2题:续写《郑人买履》。)
师:续写故事,有一个要求,要用上“削足适履”这个成语。(指黑板上的“削足适履”)大家自己讲说自己续写的故事。
(老师巡视,指点、发现新奇的故事)
(师叫一学生讲故事。)
一生:第二天,那个郑人早早就来到集市上,拿着尺码量量这个,量量那个,一个中午过去了,仍找不到合适的鞋,他便买了一双小鞋回家了。别人问:这么小的鞋怎么能穿呢?
他回答道:“把脚削去一点不就可以穿了吗?”人们摇摇头说:‘削足适履’有你好受的!”
师:哇,很生动的一个故事呀!谁再讲一个不同的?
一生:第二天,那个郑人来到集市上。发现合适的鞋昨天都卖完了。只好买了一双小一点的鞋,他想,回家后把脚削一点,不就能穿了?削足适履,也能穿。
师:这下那个郑人不死搬教条,动脑子了,想出削足适履的方法来。还有不同的?请讲。
一生:第二天,那个郑人操心带了尺码,量好鞋子,买了一双鞋。回家后一试,谁知道他量的尺码小了,鞋子穿不上,只好削足适履。
(师生笑)
师:故事非常精彩。这就是宁信度的报应。要相信自己的头脑,千万不要太迷信尺码。
评:学习方法:习。
学习学习,学就是为了习。学习一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了解知识,而是为了应用。让学生改编故事,续写故事,在模仿中学习写作。模仿是学习的天性。
师:五个目标已全部完成。那么大家掌握的怎么样呢?自己检测一下。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出示屏幕“当堂自结”。)光学习不回想,不总结,就像往口袋里装东西不扎口子一样,宝贝往往会掉出来!请同学们认真回想一下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对照目标,看所有的目标你都熟练掌握了吗?把你掌握到的内容大声说出来。
(生自己说自己的。)
师:今天的作业是:回去后,把你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内容和学到的学习方法说给你的父母听!下课!
评:在整堂课中,始终贯穿了一个“说”。开始说“成语”,结束说“知识”,学生不停地说。这样不但强化了知识,也锻炼了学习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讲说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活跃起来,都动起来,而没有出现只是部分学生活跃,部分学生像局外人一样的课堂情景。
在这节课中,老师运用了集体教学(共性知识集体讲)、个别教学(学生自己学)、无为教学、随机教学、说记教学五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中,主要运用了喻、诲、教、说、习等方法。整堂课中,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师生互动性好。充分体现了用能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的孔子教学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