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7 16:30:18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教学设计

  翠竹中学 薛韬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创造的空间环境。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金壁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还有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建筑的美。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写作的线索。

  4、能抓住特点,描写事物,在观察时注意观察事物特点。

  5、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课时

  巍巍中山陵 2课时

  凡尔赛宫 1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本单元的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2初步探讨建筑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明确学习本单元的意义。

  第一块:导入单元学习,初步了解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 艺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本单元我们将研究建筑这一种艺术形式。

  2 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世界闻名的建筑物的图片。任务: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以上的建筑物中,哪一个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学生欣赏各建筑物的图片

  3 教师评价引导这些建筑有的秀美,有的雄伟,有的现代,有的古典,有的庄严肃穆,有的奇妙玲珑。这些艺术品感染着我们,打动着我们的心灵。正如单元导读所说:“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学生组织语言,各抒己见

  第二块、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本单元我们将接触形形色色的建筑如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的中山陵、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等等。请你浏览一下本单元课文以及读本中的文章,你可有感兴趣的建筑类型? 学生浏览目录

  2 布置任务:找3—5个和你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大家一起读读你们感兴趣的课文,找出你们最想了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你们本单元的专题。 学生自由分组。读课文,发现问题。记录。

  3 教师组织交流 交流各组的专题

  第二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 的内容(任选一件),并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故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历史地位。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吗?在什么情况下见的?学生也许会说,在新闻联播中,在外国使节仿华新闻中,或直接看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这种重大的情况下出现,体现了它的政治地位、历史地位。 学生回忆

  2 布置任务:通读全文,从落成时间、位置环境、规模、高度、质地、艺术价值、意义方面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学生阅读思考,按要求概括。

  3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二块 英雄的故事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十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 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讲故事

  2 组织评价评价要求:口齿清楚,事件交代清楚,生动 学生根据要求评价。

  3 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学生思考后讨论

  4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 探究活动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碑文中“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学生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回答

  3 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并请你描述一下浮雕的内容。 思考,自由发言。

  4 教师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用150—200字左右的文章,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重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课前学习: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作者活动路线、观察顺序的词句。 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3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对照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教学挂图,根据课文的描述,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作者的写作顺序。 学生思考

  4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第二块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具体表现:1、大量说明性的语言2、不少记叙性、描写性的语言3、一些议论性的语言围绕以上三点各找两处加以体会 学生认真读课文,围绕以上三点各找两处加以体会;学习小组内交流,有不同意见的大家讨论;

  2 教师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第三块写作练习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建筑,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行文顺序、以及运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学生写作

  2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继续完成并修改课堂上的作文

  第四课时 巍巍中山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及思想。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紫金山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余分别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2 组织交流。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第二块整体感知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的? 学生阅读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讨论

  3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4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学生思考

  5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深入探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请你联系《展现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知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学生阅读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

  3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讨论

  第五课时 巍巍中山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山陵。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探究·练习二中的示意图,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阅读,思考,填表。

  2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3 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学生根据课文,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解说词

  4 组织评价 学生解说

  第二块 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学生朗读、写批注

  2 教师点评 全班交流

  第三块 语文活动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我心目中的 ”设计比赛。 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学生设计,准备进行描述

  2 组织评比 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继续完善“我心目中的     ”设计草图。

  第六课时 凡尔赛宫

  学习目标: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学生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阅读读本课文《故宫博物院》

  课堂学习:

  第一块 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公元17世纪时法国国王路十四兴建了凡尔赛宫及其奢华的园林,它以无与伦比的规模集中表现了豪华和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参观一下这举世闻名的建筑。

  2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你发现了凡尔赛宫举世闻名的原因了吗? 学生阅读,思考

  3 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

  4 教师组织 学生交流

  第二块富有文学性、趣味性的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有人说,第五段插入了凡尔赛宫修建的一段轶事没有必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学生思考,讨论

  2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3 文中可有你喜欢的语句,请你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朗读

  4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比较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宫,请阅读《故宫博物院》,比较故宫和凡尔赛宫的异同。 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 教师巡视 学生讨论

  3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七课时 短文两篇 黄鹤楼

  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诗、文。

  利用工具书初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有关黄鹤楼的诗文又有哪些?

  2 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有关黄鹤楼的古文。 学生交流搜集的黄鹤楼的诗文

  第二块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

  2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3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4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5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第三块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提供有关黄鹤楼的图片,联系课文分析黄鹤楼得名的原因。 学生看图对照课文分析。

  2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积累文中的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八课时 短文两篇 于园

  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

  2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3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4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5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6 作者说:“至于园可无憾矣”欣赏了于园之后,你感到是否还有遗憾。 学生讨论

  7 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第二块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创设问题情:作者带我们去黄鹤楼和于园“神游”了一番,你对黄鹤楼和于园的总体印象如何?两者有何不同?境你“神游”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阅读,思考,分小组交流。

  2 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

  把《黄鹤楼》或《于园》改写成白话散文。

  第九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理解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学习、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 朗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布置任务:四人小组内每人负责一篇文章。(1)把这篇文章读给其他同学听(2)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 个人准备朗读分析好词好句

  2 布置任务: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在什么地方。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小组讨论组长作好记录

  3 教师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第二块 拓展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许多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一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有刚才我们分析的成功之处。 学生重读自己准备的文章,思考

  2 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还应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3 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力求熟读成诵。

  第十、十一、十二课时 写作

  好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仔细地观察,观察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用心去发现事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本单元作文训练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准确,富于变化的语言去表达事物的特点。

  第十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组织自读《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学生自读文章,作好圈点勾画

  2 组织交流 交流所得

  3 组织交流 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关于写景状物文章的特点

  4 布置任务:口头作文(书上第二题)思考组织语言

  5 组织交流 交流

  第十一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明确作文的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二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三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学会形象生动的描述事物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自学《话须形象才动人》布置:文中的两段话为什么生动? 阅读

  2 评价 思考回答

  3 提供某物或某景的视频 学生仔细看视频

  4 组织评价 学生尝试生动地介绍它

  第十四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2、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备课资料(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25论语十则

  ●重点字

  省xǐng处chù恶è舞雩yú莫mù春冠guàn者弘hóng毅韶sháo喟kuì

  ●通假字莫春者(“莫”通“暮”,晚,尽)

  ●多义词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日初出沧沧凉凉(太阳)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成人之美(成全)

  春服既成(做好)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空谷传响(传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做)

  士不可以不弘毅(指读书人)

  虽执鞭之士(小官)

  其恕乎(表推断的语气次,大约)

  不以其道得之(代词,他的)

  咏而归(表修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顺接,无实际意义)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厌恶)

  不成人之恶(不好的,坏的)

  ●古今异义词

  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古义:背离,抛弃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2、士不可以不弘毅古义:指读书人今义:士兵,战士

  3、吾与点也古义:赞赏今义:和

  4、虽执鞭之士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文言文中“三”“九”皆有多的意思今义:数词,二加一所得的数目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见贤思齐焉(指道德优秀的人、贤人)

  2、名词用作动词

  风乎舞雩(吹风)

  3、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

  4、名词用作状语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吾与点也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固定句式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省略句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之)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之)也

  ●成语: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任:负担;道:路途。

  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帮助别人实现愿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名言警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三月不知肉味

  26鱼我所欲也

  ●重点字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蹴cù尔得我欤yú所恶wù

  ●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感激)

  多义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接受)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关系连词,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关系连词,却)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苟富贵,无相忘(假如)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为宫室之美(的)

  ●古今异义词

  1、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的一种食器今义:一种粮食类作物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古义:代词,这,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今义:判断词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容量单位今义:名词,钟表

  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增加,指带来好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5、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鱼,我所欲也(想要的东西)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省略句

  2、向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3、(我)舍生而取义者也

  27、订鬼

  ●重点字:

  寝衽(rèn)传曰(zhuàn)庖丁(páo)箠(chuí)椎(chuí)绳纆(mò)鬼见(xiàn)

  ●多音字: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案”通“按”,按着。)

  ●多义词: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代词,鬼。)

  皆人罹存想之所致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变成。)身自疾痛(自然)

  然得而腊之以为铒(当做。)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自从)

  刚梦见夫人据案其身(代词,那)俱用精神(因为)

  夫精念存想(句首发语词,无义)给其食用(费用,资财)

  ● 古今异义词:

  1、觉见卧闻(古义:睡醒。今义;睡觉)

  2、刚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古义:那人。今义:尊称自己及他人的妻子)

  3、凡人不病则不畏惧(古义:大凡人们。今义:平凡的人,普通人)

  4、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古义:欣赏,玩味。今义:玩耍)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凡人不病则不畏惧(生重病)

  2、暮卧则梦闻(做梦)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2宾语前置句:致之何由?

  3省略句:存想则目虚见(鬼)

  4双重否定句式: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28、马说

  ●重点字:

  祗(zhǐ)骈死(pián)一食(shí)外见(xiàn)食马者(sì)槽枥(cáolì)

  ●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祗”,只是)

  2、食马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华。)

  ●多义词: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反问的语气,恐怕。)

  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规律,方法)

  道不通(道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策而临之(马鞭)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名词,顿饭)

  食不饱,力不足(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古今异义词:1放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表重量的单位。今义:石头)

  3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顿(饭)。今义:吃)

  4是马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5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装)

  6策之不以其道(古义:马鞭,这里为“鞭打”。今义:策划,策略)

  7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词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

  ●文言句式:

  ▶反问句

  其真无马邪?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尽粟一石

  介词短语后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

  食马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9、诗词五首

  蓟北(jì)衣裳(cháng)涧(jiàn)鹧鸪(zhègū)

  5论语十则

  1.曾子说:“我每天从三方面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商量办法是不是诚心诚意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过了呢?”

  2.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3.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生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吧!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

  5.孔子说:“做官与富贵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不讲仁义之道去得到它,就不应该占有。贫穷与低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就算是人人所不喜欢的,但君子照样安守贫贱。”

  6.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7.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8.孔子说:“做官如果可以通过修养仁德而获得,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求得,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9.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说:“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10.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游泳,在舞雩台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26鱼我所欲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不做为了生而不择手段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因此(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的呢?由于通过这种手段生存可以获得生存手段然却不用的人,通过这种手段生存可以躲避祸患手段却不采用。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吆喝着给他吃,路上的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他吃,就连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如果有丰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带来什么好处呢?是为了房子的华美、妻妾侍奉和穷朋友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有的人为了义即使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房子的华美却接受了;从前有的人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侍奉却接受了;从前有的人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穷朋友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不做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5.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代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则生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今异义

  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是古:这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

  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千里马不按(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订鬼》译文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由于老是想着某一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错觉,看见异乎原物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

  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捧鞭子欧打他,好象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象)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象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象)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象)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象)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象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泣呢!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都出于同样的情况。

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教学设计

  翠竹中学 薛韬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创造的空间环境。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金壁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还有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建筑的美。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写作的线索。

  4、能抓住特点,描写事物,在观察时注意观察事物特点。

  5、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课时

  巍巍中山陵 2课时

  凡尔赛宫 1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本单元的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2初步探讨建筑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明确学习本单元的意义。

  第一块:导入单元学习,初步了解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 艺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本单元我们将研究建筑这一种艺术形式。

  2 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世界闻名的建筑物的图片。任务: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以上的建筑物中,哪一个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学生欣赏各建筑物的图片

  3 教师评价引导这些建筑有的秀美,有的雄伟,有的现代,有的古典,有的庄严肃穆,有的奇妙玲珑。这些艺术品感染着我们,打动着我们的心灵。正如单元导读所说:“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学生组织语言,各抒己见

  第二块、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本单元我们将接触形形色色的建筑如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的中山陵、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等等。请你浏览一下本单元课文以及读本中的文章,你可有感兴趣的建筑类型? 学生浏览目录

  2 布置任务:找3—5个和你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大家一起读读你们感兴趣的课文,找出你们最想了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你们本单元的专题。 学生自由分组。读课文,发现问题。记录。

  3 教师组织交流 交流各组的专题

  第二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 的内容(任选一件),并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故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历史地位。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吗?在什么情况下见的?学生也许会说,在新闻联播中,在外国使节仿华新闻中,或直接看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这种重大的情况下出现,体现了它的政治地位、历史地位。 学生回忆

  2 布置任务:通读全文,从落成时间、位置环境、规模、高度、质地、艺术价值、意义方面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学生阅读思考,按要求概括。

  3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二块 英雄的故事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十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 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讲故事

  2 组织评价评价要求:口齿清楚,事件交代清楚,生动 学生根据要求评价。

  3 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学生思考后讨论

  4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 探究活动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碑文中“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学生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回答

  3 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并请你描述一下浮雕的内容。 思考,自由发言。

  4 教师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用150—200字左右的文章,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重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课前学习: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作者活动路线、观察顺序的词句。 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3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对照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教学挂图,根据课文的描述,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作者的写作顺序。 学生思考

  4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第二块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具体表现:1、大量说明性的语言2、不少记叙性、描写性的语言3、一些议论性的语言围绕以上三点各找两处加以体会 学生认真读课文,围绕以上三点各找两处加以体会;学习小组内交流,有不同意见的大家讨论;

  2 教师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第三块写作练习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建筑,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行文顺序、以及运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学生写作

  2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继续完成并修改课堂上的作文

  第四课时 巍巍中山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及思想。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紫金山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余分别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2 组织交流。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第二块整体感知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的? 学生阅读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讨论

  3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4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学生思考

  5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深入探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请你联系《展现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知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学生阅读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

  3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讨论

  第五课时 巍巍中山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山陵。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探究·练习二中的示意图,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阅读,思考,填表。

  2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3 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学生根据课文,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解说词

  4 组织评价 学生解说

  第二块 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学生朗读、写批注

  2 教师点评 全班交流

  第三块 语文活动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我心目中的 ”设计比赛。 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学生设计,准备进行描述

  2 组织评比 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继续完善“我心目中的     ”设计草图。

  第六课时 凡尔赛宫

  学习目标: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学生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阅读读本课文《故宫博物院》

  课堂学习:

  第一块 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公元17世纪时法国国王路十四兴建了凡尔赛宫及其奢华的园林,它以无与伦比的规模集中表现了豪华和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参观一下这举世闻名的建筑。

  2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你发现了凡尔赛宫举世闻名的原因了吗? 学生阅读,思考

  3 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

  4 教师组织 学生交流

  第二块富有文学性、趣味性的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有人说,第五段插入了凡尔赛宫修建的一段轶事没有必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学生思考,讨论

  2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3 文中可有你喜欢的语句,请你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朗读

  4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比较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宫,请阅读《故宫博物院》,比较故宫和凡尔赛宫的异同。 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 教师巡视 学生讨论

  3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七课时 短文两篇 黄鹤楼

  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诗、文。

  利用工具书初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有关黄鹤楼的诗文又有哪些?

  2 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有关黄鹤楼的古文。 学生交流搜集的黄鹤楼的诗文

  第二块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

  2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3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4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5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第三块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提供有关黄鹤楼的图片,联系课文分析黄鹤楼得名的原因。 学生看图对照课文分析。

  2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积累文中的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八课时 短文两篇 于园

  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

  2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3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4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5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6 作者说:“至于园可无憾矣”欣赏了于园之后,你感到是否还有遗憾。 学生讨论

  7 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第二块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创设问题情:作者带我们去黄鹤楼和于园“神游”了一番,你对黄鹤楼和于园的总体印象如何?两者有何不同?境你“神游”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阅读,思考,分小组交流。

  2 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

  把《黄鹤楼》或《于园》改写成白话散文。

  第九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理解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学习、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 朗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布置任务:四人小组内每人负责一篇文章。(1)把这篇文章读给其他同学听(2)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 个人准备朗读分析好词好句

  2 布置任务: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在什么地方。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小组讨论组长作好记录

  3 教师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第二块 拓展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许多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一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有刚才我们分析的成功之处。 学生重读自己准备的文章,思考

  2 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还应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3 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力求熟读成诵。

  第十、十一、十二课时 写作

  好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仔细地观察,观察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用心去发现事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本单元作文训练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准确,富于变化的语言去表达事物的特点。

  第十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组织自读《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学生自读文章,作好圈点勾画

  2 组织交流 交流所得

  3 组织交流 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关于写景状物文章的特点

  4 布置任务:口头作文(书上第二题)思考组织语言

  5 组织交流 交流

  第十一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明确作文的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二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三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学会形象生动的描述事物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自学《话须形象才动人》布置:文中的两段话为什么生动? 阅读

  2 评价 思考回答

  3 提供某物或某景的视频 学生仔细看视频

  4 组织评价 学生尝试生动地介绍它

  第十四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4、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说友情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树立正确的友谊观,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2.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地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朋友交往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明确生活需要友情以及友情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活动内容】

  《中国青年报》曾就中学生在择友、交友方面做过专门调查。在“你有知心朋友吗?”这一栏的回答中,2500多名中学生,72%的同学非常肯定地回答自己有知心朋友。许多同学认为只有拥有朋友和友情的生活才是快乐的、美好的。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是自己的知心朋友。28%的回答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的同学,也并不是不想有朋友,而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个性缺陷和接触时间短等方面的缘故,暂时没有找到。

  1.议一议:从以上的调查和这份材料来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你有朋友吗?最知心的朋友是谁?他(她)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帮助是什么?

  3.你和朋友交往中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活动指导】

  1.教师事先布置任务:围绕友情查阅资料,为讨论发言做准备。可以收集关于友情的古诗文中的例子,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管鲍之交等;也可以整理以往学过的课文中相关的成语和诗句,比如情同手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也可以从名人轶事和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

  2.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内容里的第一个任务,谈一谈看法。

  3.自己先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活动内容里的第二、三项,然后说给同桌听,为发言做好准备。

  4.确定自己要说的内容。比如可以谈自己的友情观,也可以讲友情故事。

  【活动要求】

  1.个人准备要充分,有观点,有事例,并能适当引用古诗文。

  2.发言时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来抒发自己所感所想,如运用比喻句来表达自己的友情观,运用排比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情谊等。

  3.听其他同学发言时,要听出主要观点,并注意辨别与自己观点的异同。

  4.在讨论时要灵活运用一些把对话引向深入的方法,比如引起对方共鸣,争取对方理解等。

  5.每人谈观点或讲故事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讨论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

  【范文引路】

  友情

  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快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这是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说过的一句话。朋友,你们可曾想过,友谊诚可贵,也是正常心理的需要。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作过这么一个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足以证明,友谊使人分享更多的欢乐和幸福,有助于排解烦恼和忧愁,还能够促进我们进步。

  然而,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的。经不起考验的不算是真正的友情。因此,友谊的最珍贵之处就在于此:在朋友需要的时候,以真挚的友谊去帮助他们排除烦恼、化解郁闷,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

  真挚的友谊是人人所向往的,但什么样的友谊才是真挚的呢?是朋友间真诚平等,互帮互谅,有着共同的追求。“真诚是友谊的温床。”我们只有在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友谊并保持下去。互帮互谅是友谊的最基本内容。狄更斯曾说过,宽恕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美德。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错,共同追求是精神的纽带,把人与人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友谊能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友谊能使彼此在一起的日子如行云流水,友谊能在我们走过的路上留下深厚的脚印,当年轻时光的轮回从我们身边轻轻滑过,留下的却是隽永的痕迹。那就是珍贵的回忆。

  朋友,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朋友,那是你精神中永远真诚的财富。

  【知识储备】

  1.关于友情的诗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关于友谊的格言

  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培根

  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奥斯特洛夫斯基

  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美)爱默生

  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罗曼•罗兰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

  人生最美丽的回忆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威•莫里斯

  3.关于友谊的名人故事

  “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友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叔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主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侯晓旭

5、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说一说,猜一猜教学设计

  【目标展示】

  1.进一步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活动内容】

  同学们也许都读过四大名著,或者读过其中的一两本。其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选一个人物形象来说一说他的特点,他的个性,他的言行举止,他的典型事件……让大家猜一猜你说的人物是谁。看谁说的生动到位。

  【活动指导】

  1.预先阅读四大名著,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

  2.搜集学过的与四大名著相关的课文。

  3.说一说你最喜欢哪部名著里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后全班交流。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谈;可以从人物的装束性格谈;可以从故事情节的安排谈。

  4.每个人选择一个角色,将这个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等解透彻,准备表演。

  5.倾听描述,欣赏表演,猜人物。

  (1)认真倾听、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

  (2)猜一猜表演的是哪个人物形象。不仅要说出答案,还要说出是怎样进行推测的。

  (3)评价。(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着重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入手。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4)评选最佳演员。(不仅动作形象逼真,而且语言表达生动流畅。)

  【活动要求】

  1.描述人物形象时,用词要准确,表意要清楚,避免产生歧义,造成误解。

  2.表述不要过于直白,不能说出人物的姓名、绰号等直接信息。

  3.听的时候注意把握讲述者所描述的人物特征,并快速进行分析和推测。

  4.猜人物时不仅要说出答案,还要说出怎样进行推测的。

  【范文引路】

  《西游记》孙悟空: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藤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馀多。

  取金箍棒: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馀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颠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颠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

  人物外貌描写的语段:

  《红楼梦》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水浒传》林冲: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三国演义》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侯晓旭

6、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自荐教学设计

  【目标展示】

  1.在社区招募中用恰当的方式和语言推荐自己。

  2.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应对能力和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

  3.通过自荐过程中的交流,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信心。

  【活动内容】

  某社区拟招募若干名志愿者,来从事一些社区服务工作,如帮敬老院照看老人、帮公园捡拾垃圾、帮残疾人做家务、帮加班的家长照看小孩,等等。

  你来到社区,向招募人员推荐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志愿者,为社区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指导】

  1.视情况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本活动。

  2.每组推选两名同学充当社区招募人员,其他同学充当自荐人。

  3.自荐人向招募人员说明来意,着重陈述自己能胜任某项社区服务工作的理由,并回答招募人员提出的相关问题。

  4.招募人员确定是否接受自荐人的请求并说明理由。

  【活动要求】

  1.招募人员要事先明确有关服务项目的工作要求及相关知识。

  2.自荐人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工作。

  3.自荐人要重点述说自身的愿望和能力,也可以说说自己对做好某项工作的初步设想。

  4.招募人员提的问题要与工作有关,不要提大而空的问题。

  【范文引路】

  示例:

  自荐人:您好!我叫×××,是××学校七年级×班的学生。我想报名成为一名社区服务志愿者。

  招募人员:感谢您的参与。请问您想参加哪项社区服务工作呢?

  自荐人:我看到居民小区中乱张贴、乱扔垃圾的现象很严重,这不但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破坏了小区的优美环境。我想和我的同学一起对社区内乱张贴的广告、乱扔的垃圾进行集中清理,让我们的社区变得干净、整洁。

  招募人员:太好了!社区非常需要这项服务,希望通过你们的行动,能让我们的社区更美丽,能让大家意识到美化社区,人人有责。

7、《爱莲说》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问题的设计上,关注体现梯度;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和教材的注解理解课文大意,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②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③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衬托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预习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及作者简介。

  2、搜集有关荷花的知识(如:名字、习性、诗句等)。

  3、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读出节奏、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激趣导入出示PPT

  师: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脸白无暇,洁净又大方,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生:荷花)

  师:播放有关于荷花的图片(直观性、可感性以及美的享受)

  师:大家还知道莲花的其它名字吗?(生:荷花、君子花……)

  师:其实它还叫菡萏、芙蓉,是名称最多的花,也是一

  种姿态优美、品行高洁的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笔下,《诗经》里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那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诗句呢?

  (学生回答后)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学生猜谜语

  学生说荷花名字、说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谜语和说诗句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预习展示,整体感知。

  1、分析题目,简介“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生展示后)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3、诵读课文。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如下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3)生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听读

  学生朗读展示

  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形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分组自学,质疑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句意,翻译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检查自读情况。

  1)通假字

  “蕃”通“繁”,多(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③、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4、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

  5、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

  小组合作,互相提问、讨论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师生互动交流

  朗读课文 通过让学生在分组中学会团结协作,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生生问答,生师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特长,面向全体。

  四、合作探究

  教师PPT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1.题目是“爱莲说”,那么,在你看来,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这几次都是从什么方面介绍的?

  2.作者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3.本文是写“爱莲”,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4.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学生听讲批注相关知识 通过学生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回答让学生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五、小结梳理,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

  2、小结: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随堂练笔: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1、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2、在领悟作者精神的同时,把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1、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2、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学以致用。

  3、让学生动笔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气——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对比烘托

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教学设计

  【目标导航】

  1.懂得什么是细节描写,感受细节描写的好处,了解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

  2.掌握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培养共同探讨、合作研究的能力,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3.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之美,激发写作兴趣,学会热爱生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一、读一读上个单元你写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根据环节2的写作要求,做出修改。

  二、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三、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从家里找一张你喜欢的照片,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新课导入】

  细节描写是文章中的花朵,要使花朵漂亮,就要进行细节描写。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抓住细节吧。

  【写作要求】

  1.修改时,可根据需要添加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心理特点的细节。注意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恶某个人,可以在用语或者语气上有所体现,也可以直接写出自己的评价。建议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对比着读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2.在横线上填入的词语,应指发生在短暂时间内的令你难忘的事情,比如“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走上领奖台(的那一刻)”……仔细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要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出当时的感受。

  3.行文时,叙述故事应条理清楚。注意联系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背景,对拍照时的细节做出生动具体的描写。

  【技法点拨】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致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1.细节描写技法多

  环境描写:人在不同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把这些经过眼睛选择过的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语言行动描写: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人在紧张状态下语言行动就会扭曲,与平时不同。写作时抓住这些不同,就能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紧张的内心世界。

  内心独白描写: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幻觉描写法: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之,细节描写很重要。营造环境(正衬、反衬),渲染人物的处境;运用联想(相似、修辞),活化人物的性情;化虚为实(心理、幻觉),张显人物的心境;借助想象(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体验。

  2.细节描写要求高

  真实可信。真实的细节是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结果。如《老王》中对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时的细节描写——“直僵僵的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这些描写可能会令人觉得害怕,不过写出了作者当时那种真切的感觉,让人难忘。

  典型精致。细节贵在精而不在多,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来写。如《台阶》中父亲洗脚、踩黄泥等细节描写,都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勤劳能干。

  生动细腻。细节描写用语要生动、简练,让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卖油翁》中写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的表情和动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颔之”两个语句,就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态度和心理。

  【范文引路】

  怦然心动的那一刻

  静谧的夜,窗外游丝般的雨勾起无端的思绪。我闭上眼,一丝熟悉的清香在微微潮湿的空气中荡漾。哦,栀子花又开了吗?刹那间,我又回忆起那个让我怦然心动的瞬间…… 那是个栀子花开的季节,空气中都浮动着馥郁的香气。晚上,做完了作业,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好累哦,下楼走走吧!初夏的夜还是稍稍带点凉意的。我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眼前出现了两个熟悉的背影。是爸爸妈妈!他们俩?……我跟了上去。

  爸爸妈妈牵着手,宛如一对热恋中的情人。我暗暗发笑,想不到爸爸妈妈也风花雪月起来了!

  “啊欠!”猛然间,妈妈打了个喷嚏。爸爸紧张起来,一把脱下身上的外套,赶紧给妈妈披上。

  “哎呀,怎么着凉了!”爸爸紧了紧妈妈身上的衣服,又细心地把她额前轻扬的发丝顺到脑后。

  “没事,没事。对了,这么凉,孩子也会着凉的!”妈妈有些焦急。

  “孩子长大了,该知道冷暖了,还是把自己照顾好吧!”爸爸像责怪一个孩子那样柔声说道。

  我鼻子一酸。是啊,我长大了,可我何曾像爸爸那样关心过妈妈呢?

  他们继续踱着,突然停在了一棵栀子树前。栀子花大朵大朵地开放,仿佛精灵一般绽放在夜间。爸爸踮了踮脚,把枝头的那一朵摘下,理理妈妈细碎的头发,微笑着轻轻地把那朵栀子花小心地插到妈妈的发间,那纯洁的白花盛开在乌黑的头发上,妈妈像个18岁的少女那样微微低下了头……

  那一刻,我怦然心动,刹那间终于明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温馨,明白了父母在为儿女操劳时,也有自己的世界;我更懂得了珍惜幸福,付出爱意。

  栀子花飘香的季节里,重温那怦然心动的感觉,我也在深思:长大以后,我是否能左挽妈妈,右扶爸爸,在栀子树下,让那栀子花在生命中长开不败呢?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通过习作实例的反复演练,让同学们了解到作文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就要学会抓住细节,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去描摹刻画,再现原汁原味的生活,让细节之花在生活中绽放,在笔尖永驻芳华。侯晓旭

9、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优质课教学设计

  西安市东城一中王娟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及其常见类型,认识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2.训练学生怎样捕捉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训练学生学会描述细节,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前练:

  欣赏一幅图片:董卿主持时跪着谈话

  回想文学作品中你印象很深的一个人物,并说说印象最深的某个点。

  二、授新与鉴赏

  探究(一):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课文示范

  1.今天我们老师穿上了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都德《最后一课》)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3.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4.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有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李森祥《台阶》)

  〖指津〗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细节描写往往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突出人物性格形象。

  细节描写的分类:根据表现内容,细节描写可以大致分为肖像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事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肖像细节是指对人的身材容貌服饰以及表情等典型特征的细微刻画。专门对脸部细微表情的描写又称神态描写。

  小练习(一):说说下段话中的细节描写及其所起的作用。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探究(二)怎样捕捉细节

  课文示范:

  例1:今天我们老师穿上了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都德《最后一课》)

  例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例3: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例4:“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地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例5: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手两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例6: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在这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指津〗怎样捕捉细节

  要学会调动各种感官观察世界。真实的细节来源于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发现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之处。用心灵捕捉记录外物带给我们的感悟、养成反思,醒悟的良好习惯。才能写出鲜活动人的细节。

  小练习(二):

  说说你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有关“母爱“或”父爱“的一个细节。

  探究(三):怎样表述细节

  课文示范:

  例1: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

  例2: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例3: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_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指津〗

  遵循“聚焦、分解、还原、放大”的原则,把记录的素材加工创造为具体可感的画面。

  写好细节应注意:

  1.细致观察,写出真实感受。

  2.细节贵精,突显典型性格。

  3.写“活“人物,语言生动,简洁。

  小练习(三)

  读一读印发的的学生作文片段,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根据下面的提示做出修改。

  提示:

  1.修改时,注意写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心理特点的细节。

  2.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烦某个人,可以在语气和用词上有所体现,也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评价。

  3.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比较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三、综合实践:

  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自己一个难忘的时刻,并以《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横线上填入的词语,应指发生在短时间内的令你难忘的事情。

  2.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要运用细节描写,再现当时的情景,写出真情实感。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一等奖(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观潮》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金色花》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书愤》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一等奖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一等奖 姚村二中七(1)班班级管理细则(七年级上册) 《宝玉挨打》教案一等奖设计 日出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常规、纪律、常规、纪律、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高二) 《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设计

相关信息 七年级下册一、二单元复习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阅读复习中考复习(九年级上册)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范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语文版七上二单元写作:写一个人导学案一等奖)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