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文本建群】
文本一:《智取生辰纲》
文本二:《范进中举》
文本三:《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1.整合比较:把握小说中“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文学作用。
2.求同比较: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
3.打通文体、生活:深悟“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反思自我,收获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1.整合比较:把握小说中“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文学作用。
2.求同比较: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
【教学难点】
1.整合比较:把握小说中“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文学作用。
2.求同比较: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
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暖场激趣,引出小说中的“群众角色”。
(一)请学生说说《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个角色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
学情预估:学生会说到哪吒、龙王太子、李靖、李靖夫人、太乙真人等或是主角,或是重要配角的人物。
(二)教师展示电影中陈塘关百姓的一系列照片,请学生说说对他们的印象是否深刻,具体的印象如何。
学情预估:学生八成感到意外,说得可能比较感性。
(三)教师介绍:影视剧中演员分为三种:主角、配角和群众演员。很多群众演员参与配合之下,主角、配角们才能完成故事的精彩演绎。小说中也有区别于主角、配角这种重要角色的“群众角色”,他们往往以群体方式出现,有着重要的价值。
引导备忘:可任选当下最热最火的影视剧暖场激趣。
(设计意图:激趣暖场,引出议题:感受小说中的“群众角色”。初步感知“群众角色”的特点。)
二、整合比较:建构“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探究文学作用。
(一)浏览《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三篇小说,找出三篇小说中的“群众角色”。
明确:《智取生辰纲》中的十一个挑担军士;《范进中举》中的乡邻们;《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宝玉、湘云、黛玉、宝钗、薛姨妈、探春、惜春等在宴席中做“背景”的小姐太太们。
(二)学生任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波“群众角色”,朗读精彩人物描写,结合人物描写透析“群众角色”的形象,概括“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
明确:以读带品,揣摩、透析人物内心,得出“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隐秘心理;容易产生群体去个性化效应,被别人左右,无法理智思考,比较感性(真正的智慧容易被愚蠢湮没);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在群体“掩护”下,任何行为都表现得理直气壮(盲目理直气壮);仿佛有群体“撑腰”,群体就是法律、道德,群体行为天然合法(盲目迷信群体);最不明确的词语,引起的反响反而最大;有着明确目标,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一种并不理解的“信仰”不惜血流成河(盲目行动);容易相信一切不可能、不合逻辑、不存在的事情和情理,不相信日常逻辑(无法信赖推理);对强权俯首帖耳,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引导备忘:1.此环节为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来佐证自己对“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的概括,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2.教师相机引用畅销全球122年的《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中的名言,帮助学生更明确、深入地认识群体心理的本质。3.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群众角色”心理、行为的重要特征:盲目从众、狼奔豕突、刻薄寡思。PS:狼奔豕突形容闲不下来,时刻想动起来,成群地乱冲乱撞。)
(三)小组合作:任选感兴趣的一波“群众角色”思考,如果去掉“群众角色”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探究作者塑造“群众角色”的意图,总结“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人物形象;渲染一种气氛;使故事情节更曲折,为剧情增彩;作为社会环境描写的一部分;真实……
(设计意图:用整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小说中“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文学作用,为教学重难点——探究小说中“群众角色”的社会影响作铺垫。)
三、求同比较: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
(一)教师引入小说《变色龙》中关于“群众角色”的三则助读资料。
(二)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从“群众角色”在文中具体作用角度思考,《变色龙》和《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哪一篇归为一类比较合适?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任务二:结合归类理由及小说内容,具体说说《变色龙》和归为一类的篇目中“群众角色”对其他角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备忘:1.任务二为第二课时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应灵活,仔细聆听,相机追问。2.师生对话应侧重聚焦任务二,学生需要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教师侧重引导学生感受“群众角色”对小说中他人、其他群体在思想、言行上产生的明显影响。3.任务一观点及理由:《变色龙》选段内容应该和《范进中举》归为一类。(1)《范进中举》中的乡邻们冷漠无情、趋炎附势、谄富嫌穷。《变色龙》中的一些庸俗的小市民,趋炎附势、随风倒。人物形象接近,都有强烈讽刺效果。(2)两篇文章中的“群众角色”因为人数众多,所以力量都很巨大。(3)两篇的“群众角色”都不只是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一个要素存在,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的一部分……4.任务二谈影响:聚焦“群众角色”对小说中其他个体、群体产生的社会影响:“群众角色”人多势众,渲染、烘托出人情冷漠、势利的社会氛围,形成巨大的灰色势力,对主角、配角们的悲喜、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乡邻们”的趋炎附势让范进更醉心科举,麻木不堪,一朝得中会变得圆滑世故;“随风倒”“庸俗”的群众让奥楚蔑洛夫更加谄媚权贵、专横跋扈,让赫留金更加怯懦不敢反抗……)
(三)通过透析“群众角色”对小说中其他角色产生的影响,你作为读者,有何感受?
学情预估:聚焦“群众角色”对读者产生的社会影响:学生个性化谈自己对这种影响的感受。只要谈出来,就证明小说中“群众角色”对读者产生了思想、言行上的社会影响。
(四)教师展示社会影响的术语及伏尔泰名言,个性化解读伏尔泰名言,总结归纳“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并向“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过渡。
PPT展示:
Nosnowflakeinanavalancheeverfeelsresponsible.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伏尔泰
(设计意图:《变色龙》和《范进中举》中的“群众角色”的作用和《刘姥姥进大观园》《智取生辰纲》有很大不同,前者多一个重要身份——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对读者、小说中其他角色的影响明显。此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求同法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即他们对读者,小说中的他人、其他群体在思想、言行上产生的明显影响。)
四、打通文体、生活:深悟“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
(一)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奔放起来,打通文体界限,从表现“群众角色”的社会影响角度,在其他文体中选择篇目,为《变色龙》《范进中举》添加新成员,建立文本群,并简要说明添加理由。
引导备忘:学生想象无限,教师可以示范,比如余秋雨的《围啄的鸡群》《霜冷长河》,鲁迅的杂文等。
(设计意图: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在更开阔的阅读空间里参考更丰富的信息,为下个环节学生深悟“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作铺垫。)
(二)教师引导学生思维二次奔放起来,打通课堂、书本的界限,任选文本群中的新内容,说说“群众角色”还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启示或反思。
引导备忘:教师应提醒学生回避之前环节中说到的社会影响,并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引导。
(设计意图:深悟“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收获人生启示。)
五、结语
教师请学生谈这节课收获。
助读资料一: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中部分经典语录。
助读资料二:
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好像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
助读资料三:
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
“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为什么胡说?
助读资料四:
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是来住一阵的。”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助读资料五:
社会影响是指他人的言辞、行为或仅仅是其在场对个体的思想、感觉、态度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有许多种形式,不只是要改变别人行为的意图,而且仅仅是他人的存在就能使个体受到影响。侯晓旭
2、《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金沙县清池中学谢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作品《水浒传》,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及人物关系。
2.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认识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围绕“智”字分析双方是怎样斗智斗勇的。
2.小组合作分析“智押”及“智取”,认识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难点:
1.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衬托
杨志吴用
送取
智
天地人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1.学生通过教材P236“名著阅读”了解《水浒》,本文节选自71回本,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2.《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许多剧情是妇孺皆知的。看过原著的影视作品的同学说说杨志的出身及“押运生辰纲”前的主要遭遇?
三、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1.学生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⑴学习成果展示:小组汇报速读感知情况。
⑵交流、明确: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双线结构:即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2.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⑴小组组内交流综合、组员汇报。
⑵明确:
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第二课时
四、分析文中之“智”
1.晁、吴之“智”
学生思考、讨论:
⑴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⑵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
⑶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交流发言:个人-组内-班上(学生由独学到对学再到群学)
小结明确:
晁、吴之“智”
智用天时──六月初四正午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
智用人和──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
二诱——佯争酒,引诱对方
三麻——巧下药,麻倒对方
2.杨志之“智”
学生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
⑴他为什么不多带兵?
⑵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调整?
⑶杨志一行人为什么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净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自讨苦吃?
交流展示,明确:
杨志之“智”:智藏行踪──精明智变行辰──谨慎智选路径──多智
五、综合比较,总结全文
1.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综合小结:
外因:急功近利,欠理智,人不和
内因:天外有天,棋差一招
2.通过这样一场“智”的激烈斗争,我们在小说中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冲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这里有个体形象,又有群体形象,作者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去展现自我,并且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水浒传》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列、杨家将系列、说岳系列等不同的作品,而且对其他题材的作品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六、检测,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首先,尊重起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维”角度让学生明白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
其次,教学过程流程明确,即“自学-展示-反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为此,我在课堂上始终围绕“智”字进行,让学生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双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双方智慧碰撞的同时,学生的智慧也在课堂中激荡,体会到了智慧带来的乐趣。针对学生的特点,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注重阅读方法的点拨。例如,在理清情节的时候,提醒学生学习在较长篇幅的文章中筛选信息。这样,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吸收有效信息,在实际阅读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当然,这其间始终贯彻好“自学-展示-反馈”这一流程,避免用集体行为替代个人阅读体验,充分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畅言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第三,学法指导得当,“独学”、“对学”、“群学”相得益彰。
引导学生学习,“独学”出体验,“对学”出疑点,“群学”释疑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3、《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金沙县清池中学谢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作品《水浒传》,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及人物关系。
2.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认识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围绕“智”字分析双方是怎样斗智斗勇的。
2.小组合作分析“智押”及“智取”,认识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难点:
1.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衬托
杨志吴用
送取
智
天地人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1.学生通过教材P236“名著阅读”了解《水浒》,本文节选自71回本,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2.《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许多剧情是妇孺皆知的。看过原著的影视作品的同学说说杨志的出身及“押运生辰纲”前的主要遭遇?
三、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1.学生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⑴学习成果展示:小组汇报速读感知情况。
⑵交流、明确: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双线结构:即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2.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⑴小组组内交流综合、组员汇报。
⑵明确:
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第二课时
四、分析文中之“智”
1.晁、吴之“智”
学生思考、讨论:
⑴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⑵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
⑶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交流发言:个人-组内-班上(学生由独学到对学再到群学)
小结明确:
晁、吴之“智”
智用天时──六月初四正午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
智用人和──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
二诱——佯争酒,引诱对方
三麻——巧下药,麻倒对方
2.杨志之“智”
学生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
⑴他为什么不多带兵?
⑵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调整?
⑶杨志一行人为什么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净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自讨苦吃?
交流展示,明确:
杨志之“智”:智藏行踪──精明智变行辰──谨慎智选路径──多智
五、综合比较,总结全文
1.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综合小结:
外因:急功近利,欠理智,人不和
内因:天外有天,棋差一招
2.通过这样一场“智”的激烈斗争,我们在小说中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冲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这里有个体形象,又有群体形象,作者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去展现自我,并且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水浒传》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列、杨家将系列、说岳系列等不同的作品,而且对其他题材的作品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六、检测,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首先,尊重起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维”角度让学生明白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
其次,教学过程流程明确,即“自学-展示-反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为此,我在课堂上始终围绕“智”字进行,让学生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双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双方智慧碰撞的同时,学生的智慧也在课堂中激荡,体会到了智慧带来的乐趣。针对学生的特点,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注重阅读方法的点拨。例如,在理清情节的时候,提醒学生学习在较长篇幅的文章中筛选信息。这样,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吸收有效信息,在实际阅读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当然,这其间始终贯彻好“自学-展示-反馈”这一流程,避免用集体行为替代个人阅读体验,充分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畅言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第三,学法指导得当,“独学”、“对学”、“群学”相得益彰。
引导学生学习,“独学”出体验,“对学”出疑点,“群学”释疑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4、《智取生辰纲》创新性学习教学设计
广州铁路一中陈暾
(广东广州东山区东兴南路文化里13号;邮编:510600电话:13710389386)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新的理念,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要的是为了培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本人对现当代小说阅读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进行了创新式教学方式的尝试。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创新性教学方式。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悉课文,教师点拨,小组明确创新学习方向;第二课时:小组创新学习研讨;第三课时:小组创新学习成果交流。
【设计实施】
【第一课时】1.借助课文注解或工具书理解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思,如: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等。
2.复印《水浒传》第12~18回故事情节给学生自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内容。
3.明确创新学习方向:教师点拨,我们学习《智取生辰纲》主要采取创新性学习方式,全班可自由组合成7-8个小组,围绕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来设计小组创新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讨论后明确了创新学习方向,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进行准备,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整合,准备下节课内展示本组创新学习成果。
【第三课时】小组创新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第一组(由两小组组成)展示了由他们根据课文情节在课余时间排练的课本剧;
第二小组找到了电视剧《水浒》中“智取生辰纲”片段,播放电视片段,予以配音。
第三组将课文改编成了剧本,剧本在基本符合原义的前提下,大胆创新。
第四组将课文改成了漫画版,更体现了同学们对课文创造性的理解。
第五组小论文展示《智取生辰纲,“智”在何处?》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第六组将原文明暗双线索换位改写情节。原文的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改编后成了:明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暗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
第七组展示短评:《从生辰纲被劫,剖析杨志的性格》
【课外练笔】。
1.假若吴用、晁盖等八人在黄泥冈直接用“力取”的办法,能否夺得生辰纲?请大家大胆展开想象,将小说改为题为《力取生辰纲》,在写作中重点突出“力取”的场面描写。800字左右。
(通过设计这道题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创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2.以“天气——酒”为一组关系展开联想和想象,编写一篇文章,300
字左右。
【教后小记】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但第三课时的小组创新学习成果展示交流,不能说是教学设计,是教学记实。因为,我在设计是只是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去学习小说,至于采用什么形式,从什么角度入手,是由小组讨论决定的。全班8个小组采取了7种不同方式,是我始料未及的。同时,原计划一个课时的成果展示,远远不够,实际是增加了一课时。
学生的创新阅读,虽然严格意义上说,不能说是创新阅读,因为有些做法是从有关参考书或网上学来的。但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还的确有创新价值,许多构想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只是限于篇幅,没有详细一一列举他们的成果展示。
5、《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马琚生
一:导语设计:可以从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引入也可以从成语“逼上梁山”和“官逼民反”等导入。
二:介绍《水浒》及作者。
1、《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2、《》是一部最优秀的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区别)。
3、《》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4、《》各章节的故事情节既前后勾连,又自成整体。
作者:施耐庵,江苏苏州人。
三:杨志的性格和事迹。
介绍《》第十二回到十七回的内容。
杨志故事概括如下:(1)杨志失花石纲丢官。(2)杨志杀人被充军。(3)杨志比武获重用。(4)杨志押送生辰纲。(5)落草二龙山宝珠寺。
四:理清故事情节。
明暗两条线索:杨志押送生辰纲
晁盖智取生辰纲
两条线索并行,交织,融合。在黄泥冈交织,打劫成功两条线索融合。
五:环境描写和人物性格。(互动探讨)
1、吴用“智”取生辰纲,其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后明确:(1)用天时:时间和天气。
时间方面,算准了杨志到黄泥冈的具体时间。
天气方面,突出一个“热”字。
指名找出描写天气“热”的词语或句子。
分析天气热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为后文埋下伏笔;烘托了人物的性格。
杨志的性格:谨慎精明,蛮横无理。
(2)用地利:松林黄泥冈
(3)用计谋:酒。
2、难道杨志一方就没有用智吗?他的智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后明确:变时辰,逼赶路,打军汉,骂虞候,驳督管。
2、两方都用了智,为什麽吴用一方胜利而另一方失败?(以此归结本文的主题思想)
讨论后明确:内部团结与内部分裂。
杨志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的一切。
六:学习本文后的启示。
作者邮箱:majusheng@yahoo.com.cn
6、《智取生辰纲》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3.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
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教学方法】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提问,引导学生做深入探究。
2.妙点寻踪法:在默读中圈点批注,让学生寻找文章构思或写作的巧妙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1.播放歌曲《好汉歌》(多媒体显示歌词)
2.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3.引入课题: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原因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本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三、默读课文,感知情节
1.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着意(zhuó) 虞候(yú) 嗔怪(chēn) 尴尬(gāngà) 厮(sī)
朴刀(pō)恁地(nèn)怨怅(chàng)行货(háng)草芥子(jiè)
忒(tuī)舀酒(yǎo)罗唣(zào)聒噪(guō)晁盖(cháo)
三阮(ruǎn)省得(xǐng)兀的(wùdì)勾当(gòudàng)庵(ān)
喏喏连声(rě)剜口割舌(wān)面面厮觑(qù)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晓事:明白事理。
②寻思:思索;考虑。
③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④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⑤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⑥喏喏连声:恭敬地连连答应。
⑦出没:出现和隐藏。
⑧分说:分辩。
⑨勾当:事情。
⑩面面厮觑:互相望着发愣。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记录在课本上,小组进行交流。
(2)试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本文叙述了杨志受大名府留守梁中书(蔡京的女婿)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汴梁,在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人用计夺走的故事。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两分法: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老都管、众军汉等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从“杨志却待要回言”至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2.六分法: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故事开端——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从“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故事发展——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从“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啰唣”):故事进一步发展——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从“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高潮——杨志无奈买酒喝。
第五部分(从“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动,说不的”):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从“我且问你”至最后):尾声——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小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是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第二课时
一、矛盾冲突,推进情节
矛盾冲突是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杨志押送生辰纲与晁、吴等人智取生辰纲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二、环境描写,韵味无穷
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所起的作用。
(1)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2)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3)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4)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酷热,是为下文写众人行动困难、军士买酒解渴等埋下伏笔。描写黄泥冈上松树林,是为了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和环境。
社会环境:一方面指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草芥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三、精读课文,我来说“智”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后明确: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的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了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小说中“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黄泥冈的地利优势。
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3)智用矛盾。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的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杨志一行人的内部矛盾已开始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时,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杨志一行人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天时、地利”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4)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一行人喝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讨论后明确:
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之后,推迟每天的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于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等人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既然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讨论后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计策高妙,无懈可击。
(2)杨志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导致内部矛盾激化,也确有“不智”之处。
(3)梁中书“用”人却“疑”,只用其“艺”而不信其“人”,派老都管、虞候跟随。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众军汉、虞候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等人的“智”下,有诸多的内外因素。
4.小说中以“智”对“智”,这样安排情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讨论后明确: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了艺术效果。
四、品味人物,把握形象
杨志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那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杨志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精明能干,知道社会环境的险恶,知道根据地形来安排行路时间;另一方面却又粗暴蛮横,不知道关心下属,不知道分担责任,不知道利用人心,这是他性格中的最大缺点。因为有了这一致命的缺点,所以他的遭遇只能是从失败走向失败,哪怕他有“博个封妻荫子”的愿望,但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同时他的性格中还有可悲的阴暗面,忍辱求全,随遇而安。
五、品析语言,体味妙处
1.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
句中对杨志“跳”“喝”“骂”“拿”等动作的描写以及对军汉们喝骂的语言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句中对杨志“跳”“喝”“骂”“拿”等动作的描写以及对军汉们喝骂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粗暴蛮横、急功近利的性格。
2.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句中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抢”“夺”“倾”“盖”“丢”这一连串干净利落的动作和毫不留情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白胜的表演技能。他抢这个,夺那个,竟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毫不露破绽。杨志也因此放松了警惕。
六、布置作业
1.以“杨志形象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小作文,300字左右。
2.借鉴本文的鉴赏方法阅读《水浒传》其他经典篇章,以“我喜欢的一个水浒人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300字左右。
七、教学小结
《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7、《智取生辰纲》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深圳市文锦中学陈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曲折生动的情节结构。
3、情感目标:从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和感情流露中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态度。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杨志是否无智?吴用怎么有用?
导学难点:
从社会环境和人物矛盾冲突中体会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
对杨志人物形象的理解。
导学方式:抓住主要问题搜集资料、讨论研究,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1、由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引入课文;学生把事先搜集的资料向大家展示,通过交流掌握有关《水浒》的知识。
2、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进行解读:A信息:①、智取:以智谋夺取。②、生辰纲:运送生日大批生日礼物的编队。B含义:以智谋夺取运送大批生日礼物的编队。
二、整体把握:
1、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①、杨志是否因为愚笨而失败?②、吴用如何智取成功?
2、请学生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内容(注意对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的交代)
三、深入研讨
(一)、展示本节课所须解决的一些问题: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3、杨志并非无“智”。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二)、分项并简化所须解决的问题:
1、首先,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提出问题:
①、那些人以智谋夺取运送大批生日礼物的编队?
②、谁送给谁的生日礼物、是些什么、有多少?
③、为什么运送大批生日礼物的编队会被智取?
④、运送大批生日礼物的编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被智取?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地方被智取?
学生对以上几个问题作初步回答,教师作过程引导。
2、其次,对“杨志之智”提出问题:
①、他为什么不多带些兵,为什么要伪装成客商?
②、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做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这样?
③、杨志为什么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却净找偏僻崎岖的小径自讨苦吃?
学生对以上几个问题作初步回答,教师作过程引导。
板书或投影要点:
杨志之智(智送)
智藏行踪精明
智变行辰谨慎
智选路径多智
④、除以上措施外,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智送)
学生对以上问题作初步回答,教师作过程引导。
投影要点:
1、逼迫赶路
2、减少途中休息
3、审察枣贩
4、警惕卖酒汉
5、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⑤、由以上情节可以看出,杨志是否因为愚笨而导致失败的?
投影:不是。杨志在时间、地点的选择上,在对陌生人的态度、对事件的处理上都表现出了他的“智”。杨志是个机警、谨慎、多智但粗暴、刚愎自用的人
3、再次,对“智取之智”提出问题: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对以上问题作初步回答,教师作过程引导。
投影:
8226;一智用天时。
8226;二智用地利。
8226;三智用矛盾。(人和)
8226;四智用计谋——
一稳——扮客商,麻痹对方
二诱——佯争酒,引诱对方
三麻——巧下药,麻倒对方
4、最后,探讨智取原因:
虽然吴用有智,但杨志并非无智,为何吴用还是劫取了生辰纲?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投影要点:
这些礼物被智取的原因二:a、运送生辰纲的队伍内部产生了矛盾。b、吴用等人的计谋详细周密。而且内部团结一致。
5、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要求读出人物个性。
6、杨志形象意义探讨
讨论:杨志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尝试从社会环境和人物矛盾冲突中体会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研讨,结论如下:
投影:
用来衬托吴用等人超人的智慧,揭示主题。
杨志如此忠于职守,全力效命官府,居然也被逼上梁山,意义非同一般。因为他“押送”的是不义之财,怎能不失呢?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八位英雄夺取不义之财,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些,都为全书的主题而张目。
7、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热的句子,说说作用是什么?
学生在书本上划出句子,教师检查指导。
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分析:
投影:
①、渲染气氛: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给人以强烈的真切感。
②、烘托人物:杨志明知天气热,偏要趁热行。足见其精明、谨慎。好汉料知热则渴,施计于解暑,足见其料事如神。
③、推动情节:由于天热难走,因此激化了押送队的内部矛盾,使八条好汉有了可乘之机,课文就有了歇凉、卖酒、买酒、喝酒、饶酒、夺酒等情节。
四、拓展延伸
1、本文运用了三十六计的哪几计?试试给下列的计策和情节连线:
投影:
瞒天过海吴用下药
暗度陈仓偷酒
以逸待劳林中休息
声东击西不肯卖酒
混水摸鱼伪装商客
欲擒故纵走小路
2、讨论:本文带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
五、复习巩固
学生作有关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基础知识的相关课堂练习。
(题略)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水浒》的人物绰号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什么人物感兴趣,怎样评价其人。
2、说说古代四大名著、明代四大奇书各是什么。
3、片断写作练习:记录一次矛盾冲突的过程。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来展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语言或严肃客观,或幽默生动。300字左右。
8、《智取生辰纲》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叙事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3.探究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智”的具体体现。
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难点:探究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听一首《好汉歌》,这首歌赞美谁?
有一群英雄们,他们性格迥异,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阶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一个走投无路的家,一个英雄落难后的家,叫——梁山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水浒英雄,他们称兄道弟,平等相处,不怕天,不怕地,谱写着一首动听的好汉歌。
在众多好汉中,你最熟悉谁,给大家介绍一下。
了解作者:施耐庵(1296—1370年):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二、背景介绍:
唐、宋时期编队运送的成批生日礼物叫生辰纲。这不,《水浒传》里梁中书就搜集了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要给他的岳父蔡京送去,不料被托塔天王晃盖、智多星吴用等好汉知晓。面对这笔巨大的财宝,负责押送的青面兽杨志,一路费尽心思,力求“生辰纲”不失;而智多星吴用巧设妙计,众好汉志在必得。这场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斗智斗谋,最终结果如何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出示目标,明确目标。
三、复述故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通过复述梳理: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生辰纲”是谁取的?
是从谁手里取走的?用什么方式取走的?
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
(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是什么?(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明、暗两条线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过渡:那文中误失生辰纲的杨志有怎样的出身和遭遇呢?
补充杨志出身和经历:杨志,绰号青面兽,他本是杨家将之后,“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做了殿司制使,不料失陷了“花石纲”丢官。后沦落东京,盘缠使尽只好卖传家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盛气之下杀了牛二,被发配充军大名府。梁中书看中他的武艺,把押送生辰纲的重任托给他。
四、点评人物:
(1)请结合文章中关于描写杨志言行的句子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以“我眼中的杨志”为内容说话。
生:我眼中的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忠于职守。从“五七日后,人家渐少……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小心谨慎,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天气炎热,恐怕歹人也不愿出来活动。
师:这叫“智变行辰”。
“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选择偏僻崎岖的小径,说明他这样艰难的路径,连强盗也不愿走。
师:这叫“智选路径”。
催逼赶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怕路长梦多,担心军士懈怠,不惜打骂军士、减少中途休息。
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警惕卖酒者;“你等且说那里来的人?”“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杨志那里肯吃”。
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杨志急功近利,刚愎自用,粗暴蛮横,处事简单的人。对下属不讲究方式方法,“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2)请结合七星聚义的大致内容以及文章中的内容,说说晁盖等人“智”在何处?
生:智用天时。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生:智用地利。
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的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生:智用矛盾。
同样通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生:智用计谋。
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喝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
五、精巧的构思
(1)假如请你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你将如何展开?
(2)文章从杨志的角度叙述故事妙在何处?
一边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一边抢夺的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偷偷实施着,最后全盘端出,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使读者不得不佩服吴用“果然赛过诸葛亮”。如果这个故事换一种写法,把晁盖等人的用计和行动明写出来,把他们的行动和面貌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那故事就平淡无奇了。可见,同一个故事,从不同的叙事角度来讲,效果会大不一样。
六、当堂训练:
本文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
伪装客商——瞒天过海
走小路——暗渡陈仓
林中休息——以逸待劳
送枣——抛砖引玉
抢酒——混水摸鱼
吴用下药——声东击西
不肯卖酒——欲擒故纵
杨志断了升官梦——釜底抽薪
七、课堂总结
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杨志虽武艺高强、精明能干,又尽心竭力的押送生辰纲,但最终还难逃失败的命运。众好汉布下巧计,引杨志进入圈套,智取生辰纲,表现了他们非凡的智慧。双方斗智斗勇,众好汉更胜一筹。小说赞扬了他们劫取不义之财的壮举,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八、作业布置
9、感受小说中的“群众角色”——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文本建群】
文本一:《智取生辰纲》
文本二:《范进中举》
文本三:《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1.整合比较:把握小说中“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文学作用。
2.求同比较: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
3.打通文体、生活:深悟“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反思自我,收获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1.整合比较:把握小说中“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文学作用。
2.求同比较: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
【教学难点】
1.整合比较:把握小说中“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文学作用。
2.求同比较: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
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暖场激趣,引出小说中的“群众角色”。
(一)请学生说说《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个角色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
学情预估:学生会说到哪吒、龙王太子、李靖、李靖夫人、太乙真人等或是主角,或是重要配角的人物。
(二)教师展示电影中陈塘关百姓的一系列照片,请学生说说对他们的印象是否深刻,具体的印象如何。
学情预估:学生八成感到意外,说得可能比较感性。
(三)教师介绍:影视剧中演员分为三种:主角、配角和群众演员。很多群众演员参与配合之下,主角、配角们才能完成故事的精彩演绎。小说中也有区别于主角、配角这种重要角色的“群众角色”,他们往往以群体方式出现,有着重要的价值。
引导备忘:可任选当下最热最火的影视剧暖场激趣。
(设计意图:激趣暖场,引出议题:感受小说中的“群众角色”。初步感知“群众角色”的特点。)
二、整合比较:建构“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探究文学作用。
(一)浏览《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三篇小说,找出三篇小说中的“群众角色”。
明确:《智取生辰纲》中的十一个挑担军士;《范进中举》中的乡邻们;《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宝玉、湘云、黛玉、宝钗、薛姨妈、探春、惜春等在宴席中做“背景”的小姐太太们。
(二)学生任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波“群众角色”,朗读精彩人物描写,结合人物描写透析“群众角色”的形象,概括“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
明确:以读带品,揣摩、透析人物内心,得出“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隐秘心理;容易产生群体去个性化效应,被别人左右,无法理智思考,比较感性(真正的智慧容易被愚蠢湮没);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在群体“掩护”下,任何行为都表现得理直气壮(盲目理直气壮);仿佛有群体“撑腰”,群体就是法律、道德,群体行为天然合法(盲目迷信群体);最不明确的词语,引起的反响反而最大;有着明确目标,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一种并不理解的“信仰”不惜血流成河(盲目行动);容易相信一切不可能、不合逻辑、不存在的事情和情理,不相信日常逻辑(无法信赖推理);对强权俯首帖耳,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引导备忘:1.此环节为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来佐证自己对“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的概括,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2.教师相机引用畅销全球122年的《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中的名言,帮助学生更明确、深入地认识群体心理的本质。3.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群众角色”心理、行为的重要特征:盲目从众、狼奔豕突、刻薄寡思。PS:狼奔豕突形容闲不下来,时刻想动起来,成群地乱冲乱撞。)
(三)小组合作:任选感兴趣的一波“群众角色”思考,如果去掉“群众角色”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探究作者塑造“群众角色”的意图,总结“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人物形象;渲染一种气氛;使故事情节更曲折,为剧情增彩;作为社会环境描写的一部分;真实……
(设计意图:用整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小说中“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文学作用,为教学重难点——探究小说中“群众角色”的社会影响作铺垫。)
三、求同比较: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
(一)教师引入小说《变色龙》中关于“群众角色”的三则助读资料。
(二)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从“群众角色”在文中具体作用角度思考,《变色龙》和《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哪一篇归为一类比较合适?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任务二:结合归类理由及小说内容,具体说说《变色龙》和归为一类的篇目中“群众角色”对其他角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备忘:1.任务二为第二课时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应灵活,仔细聆听,相机追问。2.师生对话应侧重聚焦任务二,学生需要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教师侧重引导学生感受“群众角色”对小说中他人、其他群体在思想、言行上产生的明显影响。3.任务一观点及理由:《变色龙》选段内容应该和《范进中举》归为一类。(1)《范进中举》中的乡邻们冷漠无情、趋炎附势、谄富嫌穷。《变色龙》中的一些庸俗的小市民,趋炎附势、随风倒。人物形象接近,都有强烈讽刺效果。(2)两篇文章中的“群众角色”因为人数众多,所以力量都很巨大。(3)两篇的“群众角色”都不只是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一个要素存在,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的一部分……4.任务二谈影响:聚焦“群众角色”对小说中其他个体、群体产生的社会影响:“群众角色”人多势众,渲染、烘托出人情冷漠、势利的社会氛围,形成巨大的灰色势力,对主角、配角们的悲喜、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乡邻们”的趋炎附势让范进更醉心科举,麻木不堪,一朝得中会变得圆滑世故;“随风倒”“庸俗”的群众让奥楚蔑洛夫更加谄媚权贵、专横跋扈,让赫留金更加怯懦不敢反抗……)
(三)通过透析“群众角色”对小说中其他角色产生的影响,你作为读者,有何感受?
学情预估:聚焦“群众角色”对读者产生的社会影响:学生个性化谈自己对这种影响的感受。只要谈出来,就证明小说中“群众角色”对读者产生了思想、言行上的社会影响。
(四)教师展示社会影响的术语及伏尔泰名言,个性化解读伏尔泰名言,总结归纳“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并向“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过渡。
PPT展示:
Nosnowflakeinanavalancheeverfeelsresponsible.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伏尔泰
(设计意图:《变色龙》和《范进中举》中的“群众角色”的作用和《刘姥姥进大观园》《智取生辰纲》有很大不同,前者多一个重要身份——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对读者、小说中其他角色的影响明显。此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求同法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即他们对读者,小说中的他人、其他群体在思想、言行上产生的明显影响。)
四、打通文体、生活:深悟“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
(一)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奔放起来,打通文体界限,从表现“群众角色”的社会影响角度,在其他文体中选择篇目,为《变色龙》《范进中举》添加新成员,建立文本群,并简要说明添加理由。
引导备忘:学生想象无限,教师可以示范,比如余秋雨的《围啄的鸡群》《霜冷长河》,鲁迅的杂文等。
(设计意图: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在更开阔的阅读空间里参考更丰富的信息,为下个环节学生深悟“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作铺垫。)
(二)教师引导学生思维二次奔放起来,打通课堂、书本的界限,任选文本群中的新内容,说说“群众角色”还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启示或反思。
引导备忘:教师应提醒学生回避之前环节中说到的社会影响,并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引导。
(设计意图:深悟“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收获人生启示。)
五、结语
教师请学生谈这节课收获。
助读资料一: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中部分经典语录。
助读资料二:
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好像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
助读资料三:
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
“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为什么胡说?
助读资料四:
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是来住一阵的。”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助读资料五:
社会影响是指他人的言辞、行为或仅仅是其在场对个体的思想、感觉、态度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有许多种形式,不只是要改变别人行为的意图,而且仅仅是他人的存在就能使个体受到影响。侯晓旭
10、《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从“智”切入
——《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设计
公安一中邱刚
教学创意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经典名篇,是“宝中之宝,典中之典”,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矛盾错综复杂。学生能看懂,但也容易流于浅层解读,产生审美疲劳。此教例在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紧扣题眼、文眼“智”来切入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又创设出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给学生创生了阅读的期待与体验的冲动。从而能更理智地、客观地深入文本,研习内容,把持性格。
教学过程
一、主问激趣,引导学生发现“智”。
教师提问:本文的“文眼”?
明确:文眼即是题眼——智。
二、引导学生探讨研究“智”。
1、教师提高问:“智”在课文员是如何表现的?
2、学生研习文章。
3、师生交流
4、明确:以晃盖为首的八位梁山好汉之所以能智取这批生辰纲,充分说明他们是一个团结、足智多谋、敢干向贪官污吏挑战的群体;再次他们分工合作,通过严密组织,如晃盖的领导、昊用的智谋、刘唐和公孙胜的情报、三阮和白胜等人的积极参与,使智取成为现实。同时他们采取了如下策略:
第一, 智用天时——酷热的季节;第二,利用地利——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第三,智用矛盾——押运队内部的不和;第四,智用计谋——以“半瓢酒”作为道具,来麻痹对手、引诱对手、迷惑对手、动摇对手、瓦解对手等一边串的攻心术。
三、顺势拉出文章结构艺术:
1、文章精妙的构思正在于作者采用这样一种“连环套”的结构,严密而有序。
2、双轨式的线索安排:文章采用的是双线法,一条是杨志等押解生辰纲,一条是吴用等智取生辰纲,二线的焦点是生辰纲。
四、分析主要人物性格——杨志。
1、历史的分析——三代将门之后,一心想当官,为此接受了押送生辰纲的危险差事。
2、矛盾的分析——杨志与老都管,杨志与士兵。
3、行动的分析——选择押运时间,不许军汉在黄泥冈歇脚,盘查可疑之人,不许军汉们买酒。
邱刚整理
11、《智取生辰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
目标 1.简介作者及《水浒传》。
2.理清课文思路,明确线索及人物关系。
3.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重点
难点 1.理清课文思路,明确线索及人物关系。
2.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1.《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许多剧情是妇孺皆知的。它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作品。主要思想倾向是官逼民反。历代正统文人都把农民起义看作是“犯上作乱”,而罗贯中却深刻揭露出农民起义是由于官府的沉重压迫。小说的局限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小说歌颂了一系列英雄。
本文是选自《水浒》71回本。
2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作者施耐庵的生平不详,以下仅供参考:苏州人,声于元末,名初为避祸迁于江苏兴化县。
三、具体认知小说内容。
1.学生观看影视并结合读书:要求能复述基本故事情节。
2.具体分析
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4).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一枝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一枝是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四、分析文中之“智”
1.晁、吴之“智”
(1)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
(2)吴用巧安排时间——安排六月初四正午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
(3)巧选地点——选黄泥冈、松树林为劫纲的地点。
山冈可用来掩护,松树林既可以诱敌休息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作好了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地点也是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智用地利。
2.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充分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
①晁盖他们扮客商身份出现在杨志面前,稳住对方,初步消除杨志的疑心。
②晁盖等人的戏演得好。佯争酒,引诱对方,半瓢酒消尽了老江湖杨志的疑心。他连下蒙汗药这种勾当也防不住。
图示:
晁、吴之“智”
智用天时──六月初的四正午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