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黔之驴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2-12-22 08:50:20

黔之驴教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黔之驴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作业。

  1.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  ) 以为神(  ) 以君之力(  )

  以为且噬己也(  )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然往来视之(  ) 船载以入(  ) 稍出近之(  )

  驴不胜怒,蹄之(  ) 技止此耳(  ) 尽其肉,乃去(  )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中塑造了“驴"和“虎"两个对比的形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对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中引出对形象的理解,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好准备。

  教学步骤:

  抓住具体的词句来理解形象。

  1.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明确:a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b以为神;c因不识而害怕;d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e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f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明确:a“近"作动词解;b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2.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明确:“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明确: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

  1.熟读文章的情节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此情节)

  2.你能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哪些道理?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鼓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资料整合平台】

2、《黔之驴》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当素未谋过面的一只驴和一只老虎见面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故事。

  2、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柳宗元?(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小结)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mí]》《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著有《柳河东集》。

  师: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分析新课

  1、导入: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要多读才能领会其内容,尤其是文言文。好,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散读课文,读出感情注意节奏,还要注意手中的笔,也应该动起来。圈画出文中生字读音。)

  师:好下面再来听课文录音一遍。注意自己刚才练读与录音比较。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哪位同学来读?请举手!(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请坐。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他读的有不足的地方?

  (纠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

  师:注意“载”,读四声。

  生:表示年的时候才读三声,表示运输时读四声。

  生:“踉”,左形右声,跳跃的意思。

  师:刚才大家听得很仔细,那我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字、词容易读错的或有些句子容易读错破句的?来提醒一下大家,你认为字、词、句在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懀中魏苣选N颐强梢哉庋醇牵汗防戳诵睦锖芎ε拢允切⌒慕魃鞯难印?nbsp;

  生:黔,要注意右边没有点,这点很重要,也需要大家注意,黔的意思是贵州。

  师:好,我们已经把要注意的一些字词熟悉了一下,那现在应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这篇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一遍。

  师:没有错误,很好,很流畅。

  2、师:现在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遍,讲给同桌听,一会儿请同学讲给大家听。

  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结合注释或工具书对文章进行翻译,注意一些重点词。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

  教师板书重点词:

  船——用船(名当状语)蔽——隐藏窥——偷看

  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跳踉——跳跃蹄——踢(名作动)近——靠近

  止——通“只”、不过意思技——技艺、本领

  胜:禁不住(不胜:不能承受)尽:吃光(用做动词)

  师:我叫两位同学上来把黑板中重点词的意思写出来。

  师: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师:好,下面我们派两名代表上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生译)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师:很好,我们发现,其实这个故事字数不多,但是短短的一百多个字,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非常精彩的、生动的,应该说不愧是大文学柳宗元写的。

  3、再读

  师:我们刚才读的很正确,但现在我们再读,但跟刚才不一样,这次能否通过读把驴的性格特点,老虎的性格特点读出来,至于怎么读,就看你们的理解能力了。好,等一会我们同样请一名代表来切磋交流一下。

  (生自读)

  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听得同学,觉得他读得好的句子是哪句?或者说你觉得他读的还有什么欠佳的地方,需要加强的地方?

  生:我觉得要读出老虎的狠,特别在读吃驴的时候

  师:那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

  师:好,读得更有力了。你觉得哪两个字能突出老虎狠的特点。

  生:断、尽

  师:对。这两个动词最能体现。(板书)

  师:刚才讲到老虎害怕驴,那还有没有哪里可以看出老虎很害怕的?

  生:憫远遁,往来视之,终不敢搏

  师:这里有个字很能看出老虎害怕,不敢看?

  生:窥(板书)

  师:把窥换成看、观察行吗?为什么?(生答)

  生:这里面有2个过程,往来视之,又近其身。

  师:他考虑的很周到。刚才在读“技止此耳”时,大家读的狠好,我们来稍微揣测一下,当时老虎心理师怎样的?

  生:高兴、得意、窃喜……

  师:原来害怕,现在知道他没有什么技能,就“恍然大悟”。原来以为是庞然大物,可就只有一鸣、一蹄,用完就没有技能了。这就是所谓的黔驴之技,所以现在我们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仅有一点点本事,如果一点本事都没有了就是黔驴技穷。(板书成语)

  师:综合板书来看,驴落虎口,凶狠聪明的老虎、外强中干的驴,我们结合注意点,把特点读出来。

  (全班一起读课文)

  师:你觉得驴能避免悲惨的结局吗?

  生:不能,他没有真本事

  生:老虎很聪明,知道试探驴。

  生:知己知彼。

  师:很好,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故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或者批评讽刺一些行为。那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自主发言)

  师:如果想要避免被吃掉怎么办?

  生:再学点本领

  生:逃跑

  师:小结。主要是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于社会,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话。

  三、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之后,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咱们来为驴翻案。让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老虎。题目可以使《黔驴新编》《川之驴》

  四、作业

  1、收集跟动物有关的成语或寓言,为单元活动做准备。

  2、做文言重要字词的积累,不懂得地方标出,下节课一起来释疑。

  板书:

  恐窥骇——庞然大物

  鸣、蹄︱——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

  喜断尽

  教学反思:

  通过引、读、演、思、品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1、引引导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旧知识。

  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介绍

  2、读自读、点读、评论、修正

  多种方式的读,同桌翻译,同学纠正

  3、演根据文意现场表演

  师生共同概括老虎驴的特点

  4、思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心理变化

  启示

  5、品精彩片段,老虎心理、动作

  小结:以作者为线索,连接课堂内外新旧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小组讨论弄懂意思。再由老师点评强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题意识,让学生既在合作中学习了,又能强化基础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通过表演让大家更形象的理解文意,也快乐得学习了。拓展延伸里让同学们自己编故事发挥创造力。总之,尽量做到让古文不古,让课堂快乐。

3、《黔之驴》教案设计

  于辉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板书:

  黔之驴

  作者邮箱:yuhui224@sina.com

4、黔之驴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作业。

  1.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  ) 以为神(  ) 以君之力(  )

  以为且噬己也(  )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然往来视之(  ) 船载以入(  ) 稍出近之(  )

  驴不胜怒,蹄之(  ) 技止此耳(  ) 尽其肉,乃去(  )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中塑造了“驴"和“虎"两个对比的形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对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中引出对形象的理解,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好准备。

  教学步骤:

  抓住具体的词句来理解形象。

  1.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明确:a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b以为神;c因不识而害怕;d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e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f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明确:a“近"作动词解;b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2.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明确:“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明确: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

  1.熟读文章的情节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此情节)

  2.你能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哪些道理?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鼓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资料整合平台】

5、《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

  【自读导言】

  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

  1.读出"黔之驴"由被"船载以入",到被"断其喉,尽其肉"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老虎的不同表现,理清叙事层次。

  2.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从驴一点一点的丧失自己的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4.掌握成语"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

  自读侧重点为联系原文谈寓意,联系现实谈感想。

  (解说:初中学生读古文,能扣住原文读懂是第一步;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思路和想法是第二步;能读出自己的想法是第三步;最后还得储存一定的知识。)

  【自读程序】

  1.首先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快速浏览,撇开具体的生僻、难解字,从情节的角度把握全文。思考:

  ①"黔无驴"--可见故事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

  ②"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

  ③从哪里看出虎的态度在逐渐改变?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2.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朗读2~3遍,抓住具体的词语来理解形象。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3.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4.品读,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相应的道理。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

  5.跳读,思考虎和驴,在文中谁主谁次,谁轻谁重?作者用意又何在?从篇幅看,虎的篇幅超过驴;从标题上看,又是说驴。--引导学生生疑、设疑、解疑。在此过程中引出文章的结尾和文章的背景。

  (解说:首先,好奇心是求知的最好钥匙,因而打破传统的以"串讲"开头,而以情节来开头,不被个别的字词所困扰,不被个别的难点所羁绊,会引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第二,在分析形象时扣住原文字词,这样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住哪个词在哪个环节中出现,自然就记住了它的意思,同时还理解了它的作用。同时,由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引出对形象的理解,也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了准备。

  第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揣摩、推测文章所包含的道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独见,立足课文,放开思维。联系自己、联系现实,将寓意化为自己的精髓。

  第四,将补充结尾和交代背景安排在讨论寓意之后,一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来拓展课文内容,三来给前面自己的发挥作个总结。)

  【自读点拨】

  从情节角度来把握课文。

  首先点拨背景:黔地无驴,船载以入。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其次看虎的最初反应:"以为神"--因为不识,因其庞大。接着,找表现虎变化的词: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大等。理出虎由恐惧--怀疑--挑衅的态度变化。最后看结局,可以用原文的话: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情节点拨关键是条理清晰和角度完整。

  从形象的角度来把握课文。

  第1段的几个问题:

  1.①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②以为神;③因不识而害怕。④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⑤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⑥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2.①"近"作动词解;②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②"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第2段的几个问题:

  1.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①驴"鸣",虎"骇"和"遁"(教学生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②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③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2."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3."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4.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从寓意的角度来把握。

  1.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2.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3.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从写作意图和文章背景来把握。

  1.看原文结尾。"类有德"而无德,"类有能"而无能,"今出其技"乃自取灭亡。作者的谈论重点显然在黔驴身上。

  2.看背景,推知作者的写作动机: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却又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

  3.看驴、虎关系。①借助虎的形象衬托驴。虎的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明写了虎的老谋深算、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②写驴笔墨虽少而精。"庞然大物",通过虎的眼睛来看驴,不仅明写了驴的外在形体,而且暗示了它的内在无能。在虎"然"时"一鸣",写出其虚荣和卖弄,在虎"荡倚冲冒"时"蹄之",写出其愚蠢上当。③写活了虎,驴的形象就更鲜明可信。

  【自读思考】

  1.解释下列每组中的加点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神

  以君之力

  以为且噬己也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然往来视之

  船载以入

  稍出近之

  驴不胜怒,蹄之

  技止此耳

  尽其肉,乃去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3.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木施③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④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①怕犯忌日,这里指对年月日的避忌。②出生的这一年正当是子年(子年生的生肖属老鼠)。③衣架。④咬

  (1)某氏为何会"爱鼠"?他爱鼠的方式和结果又是怎样的?文章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新主人和某氏的鲜明对比?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3)这篇寓言给了你哪些启发?请联系现实发表感想。

  (解说:第1题主要是掌握文言词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第2题主要是积累、运用,在理解的前提下,将其化为己有。第3题是拓展阅读,重在意的领会。)

  参考答案1.第一组:连词"而"的意思;"以为"分别是单音节词,解释把......当作;介词凭、用的意思;和"为"字连用,以为、认为的意思。第二组: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转折连词,然而、可是的意思。第三组;用船,名词作状语;靠近,形容词作动词;用脚踢,名词作动词。第四组:通假字,同"只";"去",古今异义,今义"到......去",古义"离开"。2.略3.(1)爱鼠原因:因为其"畏日",就有很多禁忌,而他出生的这一年正当是子年,又当老鼠是子年的神。爱鼠方式:①不养猫狗;②教训仆人不要打老鼠;(此两点为主观上的)②粮仓厨房全都任凭老鼠糟蹋。(这一点是客观上的)爱鼠结果:住,家里没有一件完好的器具;衣,衣架上没有一件完好的东西;食,吃的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东西;行,鼠成群结队与人同行;嬉,群鼠争斗打闹。(2)一个是爱之,一个是恶之;一个不畜猫犬,一个假五六猫;一个禁僮勿击鼠,一个购僮罗捕之;一个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一个阖门,撤瓦,灌穴,杀鼠如丘;一个是姑息养奸,一个是除恶务尽,对立的形象,包含作者鲜明的爱憎。(3)为非作歹者永远不会得逞;迷信神灵,姑息养奸,必然给自己和社会带来危害;恶势力猖狂一时,猖狂不了一世;正义、进步的力量必然战胜邪恶、腐朽势力;要做嫉恶如仇、锄暴惩恶的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阐发,尤其鼓励联系现实谈,如游医现象、腐败现象等。)

6、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黔之驴》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警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理解文章。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本文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和本文启发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寓意.

  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学会翻译文言文并理解本文寓意.

  确立依据:课文篇幅短小,句式紧凑,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兴趣浓,多次诵读后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大意.本文启发了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所以把诵读和理解寓意作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方法.理解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

  确立依据: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是学生作文常用的方法,同时,词汇的积累也很重要,所以把本文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对成语的理解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学生自主合作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以达到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三、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地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重点字词.

  3.分析虎和驴的形象。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人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2.检查重点字词巩固情况。

  (此环节旨在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快速引入学习内容)

  (二)细读读课文,重点突破;

  (1)读完本文,你更喜欢驴和虎中的哪一个?

  (2)找出文中关于描写驴和虎的句子,并画出关键字词。试分析作者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展开描写?

  (3)形象分析

  例: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

  2、学生赏析:如骇、遁、荡倚冲冒等字

  3、引导学生归纳妙点

  (1)、词语运用恰当,特别是动词的使用传神。

  (2)、心理活动描写,细致逼真,且富于变化。特别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画得一波三折,层次清楚(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3)、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

  (此环节旨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同时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技法)

  (六)做(加深印象,培养发散性思维)

  从本文派生出那些成语?写出三个跟动物有关的成语。

7、《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设计

  玉华中学初一语文张宇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是七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憫然、狎、跳踉等,翻译全文。

  (3)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善于年个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家一定记得有这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我想这首小诗为身在南国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篇比较著名的文章《黔之驴》,看看作者又会给我们哪些惊喜和启示。

  2、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就是“柳柳州”。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

  3、具体讲解:

  (1) 教师范读课文,并强调读准下列字音:

  黔(qián)窥(kuī)?yìn)骇(hài)遁(dùn)噬(shì)狎(xiá)踉(liáng)倚(yǐ)

  (2) 学生自由朗读。

  (3) 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文章翻译。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

  (4) 教师板书重点词: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

  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跳踉——跳跃蹄——踢

  (5)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

  ①第一小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②第二小节: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文: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③第三至四小节: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6)师生问答:

  问:请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

  答:(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问:嗯,这是心理活动,表示动作的呢?

  答:“蔽林间窥之”

  问:对,还有吗?谁能补充。

  答:“稍出近之”“跳踉大阚”

  问:好。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答:叫声。

  问: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答:“驴一声长鸣”。

  问:答得很好。除此以外,还有吗?谁来补充?

  答:还有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师:不错,这是它的本领。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吗?(提示)大家别忘了,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

  生:“庞然大物”

  师:对,那这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是“形体”。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那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师: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文中描写老虎吃掉驴的过程所用的句子是?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然后请学生来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最后的点评:

  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师: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先请学生来回答,教师做最后的小结。

  小结:

  如果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如果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而且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谨慎,这些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证明: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我们也可以说文中的老虎具有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的精神。

  七、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也许他们会有一时的风光,但这个世界要的是真本事!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很好地在社会中立足!

  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  虎

  形态:庞然大物 ———  以为神     畏驴

  声音:鸣   ———  甚恐     ↓

  动作:踢   ——— 喜(技止此耳)  食驴

8、黔之驴(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寓言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通读课文,思考: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做课后练习三。

  三、学生分段口译课文。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它,代词,代驴。

  稍出近之

  ③然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五、课文分析。

  1.利用课后练习一,清理课文的层次,熟悉每个层次里的关键性词语。

  2.在做好课后练习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合物。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明确: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4.点明写作特点。

  ①善于通过一系列细节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

  ②抓住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六、布置作业。

  印发下面练习题,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益习其声(渐渐)B.益狎(更加)

  C.至则无可用(却)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就)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项(D)。

  A不可胜数已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

  3.判断下列译文对不对。

  A〔放之山下〕把它放在山下。(√)

  B〔藏林间窥之〕在茂密的树林里偷看它。(×)

  C.〔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渐渐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D.〔驴一鸣,虎大骇〕一只驴子叫了,老虎大吃一惊。(×)

9、《黔之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憫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质疑----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⑵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著有《柳河东集》。

  三、新课教学

  1、朗读课文

  ⑴指名请学生朗读并作评价

  ⑵注意字的读音。

  黔qián窥kuī骇hài遁dùn噬shì狎xiá踉liáng憖yìn

  强调:“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2、译

  ⑴请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师巡视)。

  ⑵指名请学生翻译第一段。

  ⑶生译第二段(略)。

  3、质疑、讨论

  问题1: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畏惧好奇害怕

  (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怀疑胆怯窃喜

  表示动作的:蔽窥近遁、视(之)、荡倚冲冒、跳踉……

  问题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学生讨论作答,明确:

  (1)叫声。“驴一鸣”。(2)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问题3: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思考明确:“庞然大物”是“形体”。

  师总结: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问题4: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明确: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问题5: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老虎吃掉驴的过程。

  生明确:(1)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做到了“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才吃掉它。)

  (2)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即文中所描述的,虎“跳――――“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总结: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问题6: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生讨论作答明确:

  (1)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2)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3)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讨论作答: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从驴的角度谈的)。

  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从老虎的角度谈的)。

  探究各种原因:

  (1)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2)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3)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4)“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5)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师总结: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⑴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⑵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⑶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讨论:(1)从驴的角度: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2)从驴的角度: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3)从老虎的角度: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4)从老虎的角度:我认为做事要谨慎,但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

  老虎很谨慎。从哪里能看出来呢?

  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可以看出老虎不貌然出击,不轻易出手,办事很小心谨慎。

  老虎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依据是什么?

  它被驴的叫声吓跑之后,又回来继续观察,找机会下手,直到吃掉驴。

  师总结:虎没有被驴的叫声吓倒,没有被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同时也讽刺那些看似有能,实则无能,而又肆意逞能的人。我们应该掌握真本领。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我们应明确意识到:“真才实学”这四个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5、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五、小结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一些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六、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句子。

  七、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一、注意加点字的读音三、总结寓意四、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

  哪些成语

  黔qián窥kuī骇hài遁dùn(1)从驴的角度:黔驴之技:

  噬shì狎xiá踉liáng憖yìn、、、、、、黔驴技穷:

  、、、、、、(2)从虎的角度:庞然大物:

  二、质疑、讨论、、、、、、

  问题1: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

  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

  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一等奖(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女娲造人》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黔之驴教案一等奖 <<与马共舞>>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综合实践活动 风筝教案一等奖 (语文版)《综合性学习: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案一等奖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等奖(鲁人版高二必修五) 写作和阅读——《给__的一封信》《操场上》《在家里》教学设计(职高适用) 班级公约(七年级上册) 《信客》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孝顺父母不能等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相关信息 黔之驴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