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学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滕王阁序》学案一等奖

时间:2022-12-21 09:45:15

《滕王阁序》学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滕王阁序》学案

  《滕王阁序》学案

  江苏省盐城市南洋中学周长渠

  一、读音准确,给加点的字注音

  轸瓯隍懿骖汀凫闼甍舳遄睇眄阍舛涸赊悫簪笏叨

  二、断句恰当。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三、名楼诗作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四、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西汉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8、腾蛟起凤:《西京杂记》中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又说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

  9、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10、.彩彻区明彻:普照

  11、.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1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13、.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14、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15.、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16、.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17.、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18.、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19.、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20.、兴尽悲来兴:兴致。

  2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22.、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23、.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24.、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25.、穷且益坚:且:反而。

  26、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27.、一介书生介:个

  28、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29.、有怀投笔怀:心思。

  30、.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31.、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32、.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33.、兰亭已矣已:过去。

  34.、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35.、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36.、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五、名题讲析】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3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

  A.鹳鹊楼B.岳阳楼C.滕王阁D.黄鹤楼

  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六、【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翼轸(zhen)骖(can)騑睇眄(mian)捧袂(mei)

  B.瓯(ou)越潦(liao)水簪(zhan)笏桑梓(zi)

  C.台隍(huan)舸(ge)舰帝阍(hun)叨(dao)陪

  D.懿(yi)范彭蠡(ni)虢(guo)州遄(chang)飞

  2.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鱼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俊采星弛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③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A.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相同。

  4.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二).填空题

  5.江南三大名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字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文集存世。

  6.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提高试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7、.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8、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9、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着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2、《滕王阁序》复习学案(苏教版高三必修四)

  【复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文采和音韵之美,理解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1、认真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词语

  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兴”事写了哪些方面?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3、正是在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生之“悲”?用了什么手法?

  4、就文章来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伤消沉,一蹶不振了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三、整体归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同是为集会诗所作的序文《兰亭集序》,思考《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抒发的感慨有什么异同?

  五、课内巩固

  1.注音全对的一组词语是()

  A.翼轸(zhēn)潦水(lǎo)B.逸兴遄(tuān)飞命途多舛(chuǎn)

  C.簪笏(zānhù)捧袂(mèi)D.叨(dāo)陪鲤对帝阍(fūn)

  2.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A.扶摇槡榆B.时唯九月钟鸣顶食C.飞阁翔丹上出重宵D.请缨盈虚有数

  3.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穷且益坚,不附青云之志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十月休假——正好赶上十月休假的日子。

  B.识盈虚之有数——知道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

  C.宁移白首之心——宁愿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

  D.酌贪泉而觉爽——喝下贪泉的水,觉得也很清爽。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5—6题。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5.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所赖君子见机B.处涸辙以犹欢C.命途多舛D.东隅已逝

  高考链接

  6.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2005高考湖北卷)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二.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关山难越,________?________,尽是他乡之客。

  三、一词多义

  1、故: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④既克,公问其故

  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潦水尽而寒潭清③则智者尽其谋④聊乘化以归尽

  3、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4、即: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②胡天八月即飞雪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5、引:①控蛮荆而引瓯越②恭疏短引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

  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6、穷:①穷岛屿之萦回②穷且益坚③日暮途穷④不忍穷竟其事

  7、数:A、shù①识盈虚之有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B、shǔ数吕师孟叔侄为逆C、shuò而公子亲数存之

  8、趋:①他日趋庭②入而徐趋③今背本而趋末④使者驰传督趋⑤趋令销印

  9、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0、矣: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②前人之述备矣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四、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宋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慎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薄:接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3、《滕王阁序》学案

  《滕王阁序》学案

  江苏省盐城市南洋中学周长渠

  一、读音准确,给加点的字注音

  轸瓯隍懿骖汀凫闼甍舳遄睇眄阍舛涸赊悫簪笏叨

  二、断句恰当。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三、名楼诗作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四、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西汉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8、腾蛟起凤:《西京杂记》中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又说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

  9、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10、.彩彻区明彻:普照

  11、.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1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13、.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14、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15.、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16、.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17.、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18.、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19.、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20.、兴尽悲来兴:兴致。

  2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22.、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23、.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24.、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25.、穷且益坚:且:反而。

  26、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27.、一介书生介:个

  28、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29.、有怀投笔怀:心思。

  30、.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31.、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32、.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33.、兰亭已矣已:过去。

  34.、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35.、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36.、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五、名题讲析】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3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

  A.鹳鹊楼B.岳阳楼C.滕王阁D.黄鹤楼

  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六、【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翼轸(zhen)骖(can)騑睇眄(mian)捧袂(mei)

  B.瓯(ou)越潦(liao)水簪(zhan)笏桑梓(zi)

  C.台隍(huan)舸(ge)舰帝阍(hun)叨(dao)陪

  D.懿(yi)范彭蠡(ni)虢(guo)州遄(chang)飞

  2.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鱼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俊采星弛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③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A.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相同。

  4.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二).填空题

  5.江南三大名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字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文集存世。

  6.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提高试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7、.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8、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9、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着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4、《滕王阁序》获奖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第一课时

  知识连接:

  第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3.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第二朗读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自学质疑

  完成自主空间的学习内容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翼轸()瓯越()台隍()綮戟()懿范()襜帷()胜饯()潦水()俨骖騑()崇阿()绣闼()雕甍()云销雨霁()孤鹜()遄飞()睢园()邺水()

  2.成语积累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钟鸣鼎食】【云销雨霁】【响遏行云】【天高地迥】【兴尽悲来】.【萍水相逢】【冯唐易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涸辙之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介书生】【高山流水】【盛筵难再】【陆海潘江】

  二、交流展示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加点字词.

  1.第一、二段: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都督阎公之雅望

  (4)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5)宾主尽东南之美

  (6)序属三秋

  (7)披绣闼,俯雕甍

  (8)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大意(B级)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第四部分(4、5):

  三、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徐孺(rǔ)棨(qǐ)戟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

  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

  A逦迤伛偻扶摇B参差窈窕霹雳

  C舳舻徘徊逡巡D沆砀涟漪睇眄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A.鹤汀凫渚睢园绿竹东隅已逝

  B.落霞孤骛舸舰迷津萍水相逢

  C.棨戟遥临躬逢胜饯逸兴遄飞

  D.无路请缨星分翼轸青云之志

  4.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5.《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答案:C(“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6.下面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年)重九日,王勃在滕王阁的一次宴会上即席写作的两个月后,他渡海溺水,不幸英年早逝

  B诗风旷达,酷似杜甫,与晚唐的另一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称“小李杜”之一的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代表诗作有《清明》《赤壁》等,他的赋和古文也很有名

  C王维,字摩诘,唐代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擅长写山水田园诗,散文也很有特色《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散文是写给友人裴迪的一封信,充满了诗情画意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龚自珍,浙江仁和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病梅馆记》同样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不满

  7.下面有关文体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体裁,常常是作者就眼前的人或事抒发感慨或讨论某个问题,此外还要说到作序的缘由《滕王阁序》就是这样一篇序

  B词的最初全称是“曲子词”“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耳”所以,“曲子”或“辞”都是它的简称后来成为韵文中的一体

  C赋的写作,除歌功颂德外,大多带有讽喻的目的讽喻,就是用委婉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道理,使人醒悟后自动弃旧图新,改恶从善

  D笔记是一种文体名称,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它的题材非常广泛,其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称为笔记小说

  【拓展阅读】

  1、《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桑进林)

  2、名楼诗作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进一步体味本文的写作特色

  2.理解典故含义,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互动探究:

  1、阅读第一段完成以下探究: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点拨:从古到今,由天及地再到具体地理位置)

  (2)作者是如何写人才俊美的,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4)赏析名句并翻译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知识链接】本文在写作上有很多特色: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下面举几个句式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对偶句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一、检查背诵二、探究与对话

  1、阅读第二段完成以下探究: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你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2)这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2、阅读第三、四、五段完成以下探究: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事典),有的是前人文句(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2)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二、交流展示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加点字词.

  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3都督阎公之雅望

  4.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高:尊贵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7.披绣闼,俯雕甍披:推开俯:俯瞰

  8.雁阵惊寒惊:被……惊扰(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大意(B级)

  第一部分(1):扣“洪府”,叙宾主之美——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部分(2):扣“秋日登阁”,绘山川美景——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三部分(3):扣“饯”,谢宴会盛况,书人生感慨——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四部分(4、5):扣“别”,自述遭际,谢主引宾——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三、互动探究: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赏析名句并翻译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四、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徐孺(rǔ)棨(qǐ)戟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

  答案:D(A.轸zhěn;B.饯jiàn;C.浦pǔ)

  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

  A逦迤伛偻扶摇B参差窈窕霹雳

  C舳舻徘徊逡巡D沆砀涟漪睇眄

  答案:C(都是叠韵词)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答案:B(“骛”应为“鹜”)

  4、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C

  5、《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答案:C(“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6、下面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年)重九日,王勃在滕王阁的一次宴会上即席写作的两个月后,他渡海溺水,不幸英年早逝

  B诗风旷达,酷似杜甫,与晚唐的另一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称“小李杜”之一的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代表诗作有《清明》《赤壁》等,他的赋和古文也很有名

  C王维,字摩诘,唐代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擅长写山水田园诗,散文也很有特色《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散文是写给友人裴迪的一封信,充满了诗情画意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龚自珍,浙江仁和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病梅馆记》同样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不满

  答案:B(诗风酷似李白)

  7、下面有关文体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体裁,常常是作者就眼前的人或事抒发感慨或讨论某个问题,此外还要说到作序的缘由《滕王阁序》就是这样一篇序

  B词的最初全称是“曲子词”“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耳”所以,“曲子”或“辞”都是它的简称后来成为韵文中的一体

  C赋的写作,除歌功颂德外,大多带有讽喻的目的讽喻,就是用委婉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道理,使人醒悟后自动弃旧图新,改恶从善

  D笔记是一种文体名称,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它的题材非常广泛,其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称为笔记小说

  答案:B(“词”与“辞”,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5、《滕王阁序》实用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第一课时

  知识连接:

  第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3.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第二朗读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翼轸()瓯越()台隍()綮戟()懿范()襜帷()

  胜饯()潦水()俨骖騑()崇阿()绣闼()雕甍()

  云销雨霁()孤鹜()遄飞()睢园()邺水()

  2.成语积累(请在文中找,试列举)

  例如: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二、交流展示(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熟悉前三段,解释黑体字词的意思。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都督阎公之雅望

  (4)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5)宾主尽东南之美

  (6)序属三秋

  (7)披绣闼,俯雕甍

  (8)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试着整理后四段的重要文言现象(自主完成)

  包括内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小组讨论,然后进行成果展示)

  1、阅读第一段完成以下探究: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点拨:从古到今,由天及地再到具体地理位置)

  (2)作者是如何写人才俊美的,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你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二)具体赏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自主完成)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自主完成)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三.作业:背诵二、三段。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背诵。二、探究与对话

  一、阅读后四段,完成以下探究: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事典),有的是前人文句(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2)如何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思想意义

  二、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徐孺(rǔ)棨(qǐ)戟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

  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

  A逦迤伛偻扶摇B参差窈窕霹雳

  C舳舻徘徊逡巡D沆砀涟漪睇眄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A.鹤汀凫渚睢园绿竹东隅已逝

  B.落霞孤骛舸舰迷津萍水相逢

  C.棨戟遥临躬逢胜饯逸兴遄飞

  D.无路请缨星分翼轸青云之志

  4.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5.《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典出《论语8226;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答案:C(“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6、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滕王阁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内容:《滕王阁序》 课时:3主编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诵读课文,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虚词

  3.理解典故的作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疏通第一段文意

  【知识链接】

  (一)知识背景介绍【个人学习任务】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3.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二)朗读指导(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个人学习任务】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翼轸(zhěn)瓯越(āu)台隍(huáng)綮戟(qǐjǐ)

  懿范(yi)襜帷(chān)胜饯(jiàn)潦水(lǎo)

  俨骖騑(yáncānfēi)崇阿(ē)绣闼(tà)雕甍(méng)

  云销雨霁(jì)孤鹜(wù)遄飞(chuán)睢园(suī)邺水(yè)

  纤(xiān)歌凝白云遏(è)目吴会(kuài)于云间处涸(hé)辙(zhé)以犹欢

  (三)互动探究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加点字词.【个人学习】

  1.第一段: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都督阎公之雅望(4)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5)宾主尽东南之美

  2.总结本段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四)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疏通二、三、四、五段文意2.理解典故含义,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互动探究】

  一、疏通二三四五段文意

  (一)解释加点字词【个人学习】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4.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6.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7.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8.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9.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10.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二)总结特殊句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二、分析鉴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翻译并赏析下列名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四五两段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阅读这两段,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知识链接: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三、小结:这几段作者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疏通六、七段文意2.理解典故含义,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互动探究】

  一、疏通六、七段文意,解释加点字词【个人学习】

  1.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2.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二、找出六、七段的特殊句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三、分析六、七段【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

  四、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五.课文小结: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六.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本节课的学习总结或反思】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江:指赣江。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物:四季的景物。帝子:指滕王。

  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课成语名句积累】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

  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7、《兰亭集序》合作探究导学预习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序”这种文体,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2、初步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中心。

  3、初步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的思考。

  自主预习案

  一、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会稽”。其子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后人称为“”。

  此外,王羲之还有很多趣事,你能说说吗?

  提示:东床快婿、以书换鹅

  二、文学和民俗常识

  1、序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种类分为书序(自序、他序、代序、序、跋)和赠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2、修禊(xiūxì)

  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一般在农历三月上旬。春日万物生长萌动,易生疾病时,于水上洗濯防病疗病。《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其中以发生在晋唐会稽郡山阴城(今绍兴越城区)的兰亭修禊和长安城曲江修禊最为著名。

  三、时代背景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

  四、基础过关

  1、预习全文,标示以下划线词语的读音。

  癸丑()会稽山()修禊事()激湍()

  流觞()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

  一契()嗟悼()彭殇()

  2、请积累下列成语及常用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流觞曲水情随事迁

  游目骋怀感慨系之放浪形骸不知老之将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一觞一咏:

  所以游目骋怀: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掌握下列特殊句式:

  修禊事也

  死生亦大矣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悟言(于)一室之内

  当其欣于所遇

  亦将有感于斯文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五、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

  2、文章大意感知:

  文中第段叙事写景,第段抒情议论。

  记叙了的事情;

  描绘了的景象;

  表达了的情感;

  阐发了的议论。

  一、全文翻译

  (小组讨论,注意划线的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有疑问之处请做好标记)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拓展延伸案

  一、基础巩固

  1.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1)岁在癸(   )丑 (2)会稽(   )山

  (3)清流激湍(   ) (4)放浪形骸(   )

  (5)临文嗟(   )悼 (6)游目骋(   )怀

  (7)修禊(   )事也 (8)流觞(   )曲水

  (9)趣(   )舍万殊 (10)悟(   )言一室之内

  2.下列句子中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顶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我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4.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面对着欢乐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为过去的事。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也是虚妄的。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译:人与人相交往,很快就度过一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译:后人看待我们今天的人,也好象我们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况。

  《兰亭集序》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准确翻译文章,掌握重点语句,落实文言现象。

  2、学生能概括文章大意,说出作者情感由乐转悲的变化和原因。

  3、学生能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由此领悟并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学生能从文句中概括提炼作者“悲”的原因。

  学习难点:

  学生能理解当时社会普遍生死观及王羲之特有的生命观。

  课前温习旧知

  一、翻译落实: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课中合作探究

  一、文本研习

  (一)自读第一、二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并完成以下表格。

  所乐之处 文中语句 特点

  (二)品读第三、四段,可知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可谓兴尽悲来。那他为何而悲?

  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言。(提示:可对文中语句进行赏析)

  (三)此悲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提示一:可联系曹操《短歌行》进行理解;

  提示二:还可联系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参见课时一“时代背景”)进行感悟。

  (四)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名家对生死的看法。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周国平

  课后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的字,真是呀!”

  在横线上补充成语,并写写这个成语的解释:

  3、尝试翻译以下句子,并感受魏晋名士在生死问题面前放浪形骸的做法。

  刘伶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锸:锄头)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不由径路:没有目的地游走)

8、《滕王阁序》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滕王阁序》导学案

  一、学习要点

  (一)关于王勃及“初唐四杰”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律县)人,初唐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其以才及第,又因文而失意,并累及其父。其省父时,溺水惊悸而死。生平仅见《新唐书》卷二零一。有《王子安集》。

  唐朝初年,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后,有《盈川集》)。其中以王勃的诗名最盛。

  (二)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佳话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三)本文内容及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翼轸”句,“俊采星弛”呼应“物华天宝”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翼轸”句,“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天宝”句。多层次渲染,以壮文气。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騑”四语写自己来到腾王“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乘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四)文中名句赏析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红色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翼轸(zhěn)   骖(cān)騑   睇眄(miǎn)   捧袂(mèi)

  B.瓯(ōu)越    潦(liáo)水  簪(zhān)笏   桑梓(zǐ)

  C.台隍(huáng)   舸(gě)舰   帝阍(hūn)   叨(dāo)陪

  D.懿(yì)范    彭蠡(lí)   虢(guó)州   遄(tuān)飞

  2.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物华天宝  钟明鼎食  老当益壮   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  鱼舟唱晚  穷且益坚   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  天高地迥  桑榆非晚   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  萍水相逢  一介书生   俊采星弛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A.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相同。

  4.下列各组红色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5.江南三大名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字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文集存世。

  6.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7.下列各组红色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8.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9.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1-13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1.“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 )

  A.鹳鹊楼 B.岳阳楼 C.滕王阁 D.黄鹤楼

  1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 )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1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 )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子安、王子安集

  6.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落霞与孤鹜齐飞     ③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7、C 8.D 9.D 10.B 11.B 12.C 13.D

9、《滕王阁序》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第一课时

  知识连接:

  第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3.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第二朗读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自学质疑

  完成自主空间的学习内容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翼轸()瓯越()台隍()綮戟()懿范()襜帷()

  胜饯()潦水()俨骖騑()崇阿()绣闼()雕甍()

  云销雨霁()孤鹜()遄飞()睢园()邺水()

  2.成语积累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钟鸣鼎食】

  【云销雨霁】【响遏行云】【天高地迥】【兴尽悲来】.【萍水相逢】【冯唐易老】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涸辙之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介书生】【高山流水】【盛筵难再】【陆海潘江】

  二、交流展示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加点字词.

  1.第一、二段: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都督阎公之雅望

  (4)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5)宾主尽东南之美

  (6)序属三秋

  (7)披绣闼,俯雕甍

  (8)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大意(B级)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第四部分(4、5):

  三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徐孺(rǔ)棨(qǐ)戟  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

  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

  A逦迤伛偻扶摇B参差窈窕霹雳

  C舳舻徘徊逡巡D沆砀涟漪睇眄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

  A.鹤汀凫渚     睢园绿竹      东隅已逝

  B.落霞孤骛     舸舰迷津      萍水相逢

  C.棨戟遥临     躬逢胜饯      逸兴遄飞

  D.无路请缨     星分翼轸      青云之志

  4.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穷(且)益坚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5.《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答案:C(“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6.下面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年)重九日,王勃在滕王阁的一次宴会上即席写作的。两个月后,他渡海溺水,不幸英年早逝。

  B诗风旷达,酷似杜甫,与晚唐的另一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称“小李杜”之一的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代表诗作有《清明》《赤壁》等,他的赋和古文也很有名。

  C王维,字摩诘,唐代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擅长写山水田园诗,散文也很有特色。《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散文是写给友人裴迪的一封信,充满了诗情画意。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龚自珍,浙江仁和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病梅馆记》同样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不满。

  7.下面有关文体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体裁,常常是作者就眼前的人或事抒发感慨或讨论某个问题,此外还要说到作序的缘由。《滕王阁序》就是这样一篇序。

  B词的最初全称是“曲子词”。“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耳”。所以,“曲子”或“辞”都是它的简称。后来成为韵文中的一体。

  C赋的写作,除歌功颂德外,大多带有讽喻的目的。讽喻,就是用委婉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道理,使人醒悟后自动弃旧图新,改恶从善。

  D笔记是一种文体名称,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它的题材非常广泛,其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称为笔记小说。

  【拓展阅读】

  1、《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桑进林)

  2、名楼诗作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学习反思

  作业: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进一步体味本文的写作特色。

  2.理解典故含义,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互动探究:

  1、阅读第一段完成以下探究: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点拨:从古到今,由天及地再到具体地理位置)

  2)作者是如何写人才俊美的,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4)赏析名句并翻译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知识链接】本文在写作上有很多特色: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下面举几个句式。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对偶句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一、检查背诵。二、探究与对话

  1、阅读第二段完成以下探究: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你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2)这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2、阅读第三、四、五段完成以下探究: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事典),有的是前人文句(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2)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思想意义

  【作业布置】

  1背诵 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教程》随堂精炼

  参考答案

  二、交流展示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加点字词.

  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3都督阎公之雅望

  4.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高:尊贵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7.披绣闼,俯雕甍披:推开俯:俯瞰

  8.雁阵惊寒惊:被……惊扰(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大意(B级)

  第一部分(1):扣“洪府”,叙宾主之美——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部分(2):扣“秋日登阁”,绘山川美景——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三部分(3):扣“饯”,谢宴会盛况,书人生感慨——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四部分(4、5):扣“别”,自述遭际,谢主引宾——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三、互动探究: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赏析名句并翻译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四、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徐孺(rǔ)棨(qǐ)戟  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

  答案:D(A.轸zhěn;B.饯jiàn;C.浦pǔ。)

  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

  A逦迤伛偻扶摇B参差窈窕霹雳

  C舳舻徘徊逡巡D沆砀涟漪睇眄

  答案:C(都是叠韵词)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

  答案:B(“骛”应为“鹜”。)

  4、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5、《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答案:C(“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6、下面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年)重九日,王勃在滕王阁的一次宴会上即席写作的。两个月后,他渡海溺水,不幸英年早逝。

  B诗风旷达,酷似杜甫,与晚唐的另一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称“小李杜”之一的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代表诗作有《清明》《赤壁》等,他的赋和古文也很有名。

  C王维,字摩诘,唐代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擅长写山水田园诗,散文也很有特色。《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散文是写给友人裴迪的一封信,充满了诗情画意。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龚自珍,浙江仁和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病梅馆记》同样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不满。

  答案:B(诗风酷似李白)

  7、下面有关文体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体裁,常常是作者就眼前的人或事抒发感慨或讨论某个问题,此外还要说到作序的缘由。《滕王阁序》就是这样一篇序。

  B词的最初全称是“曲子词”。“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耳”。所以,“曲子”或“辞”都是它的简称。后来成为韵文中的一体。

  C赋的写作,除歌功颂德外,大多带有讽喻的目的。讽喻,就是用委婉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道理,使人醒悟后自动弃旧图新,改恶从善。

  D笔记是一种文体名称,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它的题材非常广泛,其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称为笔记小说。

  答案:B(“词”与“辞”,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滕王阁序》中的成语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黔之驴》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忆读书》教学实用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女娲造人》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责任伴我行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以我手写我心》——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七年级)

最新中学教案 《滕王阁序》学案一等奖 社戏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 《金色花》教学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一等奖(鲁人版高二选修) 《金色花》说课稿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一等奖 29马教案一等奖 《道山亭记》教案一等奖 《百丈山记》教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滕王阁序并诗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滕王阁旅游心得感想600字 滕王阁旅游心得感想700字 滕王阁序导学案一等奖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滕王阁序导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学案一等奖式探究性语文学习 (七年级选修)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 滕王阁旅游心得总结600字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学案一等奖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