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
标题(章节)《信陵君窃符救赵》
编制人:审核人:合作组编号:05
四要素研究 课标 考纲要求 考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会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态度 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高考回放 山东卷 全国卷
(2013)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贴贴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①④⑥D.②⑤⑥ (201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学习目标:
1、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2、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3、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正确理解“士为知己者死”的节义观。
学习重点及难点:
1、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
2、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评价。
预计学习时间:三课时
学法指导:
1.初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相互订正。并填写预习案。
(1)把握文章大意并简要概括
(2)纠正字音、读准句读。
2、精读文本,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点拨讲评三步学习法。
3、结合探究题整体把握文意
预习案
预习要求:
1、初读课文
(1)把握文章大意并简要概括
(2)纠正字音、读准句读。小组合作交流,相互订正。并填预习案。
2、用时:一节自习
一.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以德才论,有人以为,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尝君第三,平原君居末。
二.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魏国贵族,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其为人礼贤下士,常有门下客三千,素以养士著称。因而与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并称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四公子”。信陵君因为在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窃取虎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而名居四公子之首。后安釐王任信陵君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国大将蒙骜的进攻,威震天下。但由于秦采用离间计,魏王又剥夺其军权,信陵君因此抑郁谢世。
三.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安釐王把信陵封给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无忌,故号信陵君。
士是古代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说:“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为士。”在商、周、春秋时,士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周代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到春秋末期,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成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这些门客听候豪门贵族差遣,故门客也叫“食客”。
《信陵君窃符救赵》内容结构: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4~5),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6~11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救赵。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预习自测:
一、文学常识填空。
“战国四公子”指
二、字音。
釐()俾倪()北乡()自刭()馁虎()
嚄嚄()勒兵()矫杀()韊矢()缙绅()
三、通假字
1、赵王田猎耳
2、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3、俾倪故久立
4、公子与侯生决
5、北乡自刭
四、复述故事,说说你印象最深的细节。
探究案
一、自主探究,阅读文本1—3段,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1)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xī)王异母弟也
(2)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3)是时范睢亡魏相秦
(4)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
(5)破魏华阳下军
(6)魏王及公子患之
(7)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8)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9)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10)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11)致食客三千人
(1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13)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14)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
(15)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
(16)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
(17)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
(18)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
(19)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20)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二、合作探究,文本研习:
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当堂检测:
1、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仁而下士()
(2)皆谦而礼交之()
(3)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
(4)赵寇至,且入境
(5)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
2、翻译下列句子
(1)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训练案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谗谄(xiàn)执辔(pèi)惨怛(dá)皭然(jiào)
B.韊矢(lán)濯淖(nào)嚄唶(zè)汶汶(ménmén)
C.浊秽(huì)宿将(sù)姊妹(zǐ)不滓者(zǐ)
D.啜泣(chuò)温蠖(huò)俾倪(nì)自为(wèi)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患,嫉妒。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勉:努力。
B.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冀:希望。
而公子亲数存之存:慰问。
C.致食客三千致:招致。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让:给……让路。
D.此五霸之伐也伐:功业。
平伐其功伐:夸耀。
2、《老马》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大地的歌吟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
2、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暗示性的艺术手法
3、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老马》
一、走近作者:
(1905—2004),山东诸城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26年秋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逃亡外地。1930年至1934年,入山东大学学习,在新诗创作上得到了闻一多的鼓励和帮助。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艺术上具有、严谨、、凝练的特色,受到茅盾,闻一多等人的好评。茅盾曾断言:“在目前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老马》即选自此诗集。抗战前,诗人还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抗战期间,出版了《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抗战后又有政治讽刺诗《宝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建国后任《诗刊》主编,出版《臧克家诗选》《学诗断想》《诗与生活》等诗文选集。
二、整体感知
《老马》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写于1932年4月。诗人笔下的老马,继承了杜甫的《瘦马行》《病马》以及李纲《病牛》等咏物诗的传统,借抒,对负荷沉重的中国,表示深刻的同情。如果联系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历史背景看,把《老马》的主题推而广之,实际也是
和的象征。中国是具有四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是农业人口。老马拉大车是北方农村常见的景象。诗人捕捉这一常见的农村景象,用以象征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负荷和苦难历程,引人思考和关注。诗人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不仅他的思想和农民的思想相通,而且他写诗的态度也是农民式的,他认真而执著地提倡“苦吟”,这在中国现代诗坛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赏析思考:
1、诗分两节,每节四行。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诗作的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的画面: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尽,不堪驱使了。老马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只是“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处境,揭示了它的性格和的希望。
2、找出对老马外在形象的描写诗句,分析老马性格特点?
答:描写老马外在形象的诗句:第一节:“!”;“他横竖不说一句话”,老马性格——
3、找出对老马内在神情描写的诗句,分析老马性格特点?
答:第二节:“”,“”。
老马的命运——
诗句一共八行,除了第一行写车主的内心世界外,其他七行都是写老马:第二行写老马
的性格;第三四两行写;第五六两行写
内心活动;第七八两行写老马在下的。
四、问题探究
1、诗中的老马有何象征意义?
解放前的中国农民头上有大山压着,具体地说就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正像老马的超负荷,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一样。面对着沉重的压力,老马垂首咽泪,忍辱负重。显然,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的感染,所创造的形象,象征,象征
象征。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主要采用了等表现手法。对老马,采用的写法,用的手法正面勾勒出老马的形象特点;对车主,采用的写法,这就留有空白,让读者去想象。还恰倒好处地运用反语:“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多少血泪,多少愤懑凝结成这开头的两句。
3、如何理解“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一句?
最后一句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从抽过来的一道鞭影看,所谓“前面”当然是老马按照车主的意旨奔向的目的地,但也暗示老马的命运不会一团漆黑,是会起变化的。
五、语言品味
1、
诗人认为:“把一句诗写得叫人人懂,懂了还觉得好,这难,把一句诗雕得自己懂,这很容易。”所以他写诗力求平易、朴实,然而又认真严谨,追求艺术的锤炼,形成了自己凝重的诗风。因此,他被誉为新诗中的“苦吟派”。他说:“我力求谨严,苦心地推敲、追求,希望把每个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螺丝钉似的把它扭得紧紧的。”(《〈臧克家诗选〉后记》)《老马》一诗,极为平易,流溢着朴素的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像诗中“总得”“横竖”“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有泪只往心里咽”,简直就像农民倾诉自己的亲身感受,分不出是农民的语言,还是诗人的语言了。
2、认真推敲,酝酿意象
臧克家的诗十分重视语言的精练和形象化,往往为了一句诗甚至一个字呕心沥血。例如诗中的“扣”这个动词可谓形象、传神。不仅使人想得出马背上的重压,还使人看得出这种重压的力度和慢慢压下去的进度。假如换一个别的字,就不会这样自然、恰当、精妙了。
3、
《老马》每段四句,一、三句押韵,二、四句也押韵,极其工整,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但诗句每行的字数并不相同,也没有闻一多诗歌那种每句皆相同的“字尺”,根据感情的变化不断调整诗句的结构和字数,突破了闻一多诗作拘泥于形式的板滞感,使格律诗走向自然。
3、《阁夜》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学习这首诗,首先,应该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节奏,借助文下注释,结合具体语境,了解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
学习过程: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一、作品简介
“阁夜”,即。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二、诵读诗歌,体味情感;读后初步体会《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
三、鉴赏:
1、赏析首联:“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岁暮”,交代,有之感,稍稍流露出的心境。
“天涯”,称所在地夔州,有的凄寒之感,“宵”这里指,暗示诗人,可见之重,为下文写声作。
2、赏析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借觉写出了气氛,音调;下句借觉写出了,音调。一份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赏析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
“夷歌”,显示了。上下句形成,有人忧有人愁。
4、赏析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用典:①卧龙:指。《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跃马:指。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之意。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将巧妙地,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化为,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表达了诗人。
四、总结:
本诗围绕“阁夜”,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中独对长夜之,表达诗人
的情怀。(诗旨)。
从寒宵雪霁写到,从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从国家历史写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万端感慨:既有对
的感慨,也有的凄寒;既有对
的痛惜之情,也有对的悲哀,还有对自己的寂寥和无奈。
五、艺术手法:
1、通过来写战争。
颔联和颈联通过写声、声、声来战争的气息,手法,
情感的张力和浓度都很,更痛切的表现战争带来的。
2、善于用事(典故):“鼓角悲壮”“星河影动”“”
3、活用对比:以“野哭”的,对比“”的田野生气;以“”对“公孙述”,
一一,两相对举。
4、对仗工切:四联均对仗。
六、对比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意境:
《阁夜》意境:
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的是
的气息,全诗景象,终究摆脱不了。
《旅夜书怀》意境:
细草、微风、桅樯、独夜舟描绘出的春夜,“星垂……大江流”,描绘出,
两组意象形成和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但其中的悲概之气《阁夜》浓重。
2、章法:
前者:前三联,尾联,即使在写景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
后者:前两联是,后两联,景和情互相照应,互相生发,非常。
七、结合课后习题,完成下列练习:
1、名联赏析:“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赏析:前句写,明写,暗写,鼓角之声里有了人的气息;后句写,明写,暗写。
静夜,鼓角之声,人的气息,山川河流,晴空,星影,铸成了的图景。
上句透露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巧妙结合创造一种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越发,星河波澜的动荡也仿佛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的情怀。
2、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参考答案:(不要求有统一答案,要引导学生自己体悟其中的情感内涵。)
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
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可以说万般感慨集于笔端,有,
有,还有。
诗人对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
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
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默写
九、学习此诗后,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请将它写下来:
4、《阁夜》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学习这首诗,首先,应该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节奏,借助文下注释,结合具体语境,了解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
学习过程:
一、作品简介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二、诵读诗歌,体味情感;读后初步体会《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沉郁顿挫)
三、鉴赏:
1、赏析首联:“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夔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的凄寒之感,“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赏析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赏析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赏析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用典:①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四、总结:
本诗围绕“阁夜”,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诗旨)。
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从国家历史写到个人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万端感慨: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舟的凄寒;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穷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还有对自己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此诗写得气象雄阔,忧思无穷。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五、艺术手法:
1、通过声音来写战争。
颔联和颈联通过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来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情感的张力和浓度都很大,更痛切的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
2、善于用事(典故):“鼓角悲壮”“星河影动”“卧龙跃马”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不落痕迹,即使不知道典故的来历,也能够体会到诗句所传达的情感。
3、活用对比:以“野哭”的萧杀死气,对比“夷歌”的田野生气;以“诸葛亮”对“公孙述”,一贤一愚,两相对举。
4、对仗工切:四联均对仗。
修辞手法:
对偶: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反问:野哭千家闻战伐
拟人:岁暮阴阳催短景
六、对比鉴赏:
《阁夜》与《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①意境:
前者:悲壮萧瑟
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瑟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
后者:高朗壮阔
细草、微风、桅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概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②章法:
前者: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
后者: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照应,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七、结合课后习题,完成下列练习:
1、名联赏析:“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①前人评价:“七言之丽者,在子美此二句后,寂寥无闻矣。”————《百斛﹙hú﹚明珠》
②赏析:前句写听觉,明写鼓角之声,暗写军营和战争,鼓角之声里有了人的气息;后句写视觉,明写峡江夜景,暗写雪后明朗星空,天地俯仰之间都纳入了视野。静夜,鼓角之声,人的气息,山川河流,晴空,星影,铸成了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
上句透露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巧妙结合创造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的动荡也仿佛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深沉悲壮的情怀。
2、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设题意图
意在培养学生深入把握诗词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的能力。
参考答案
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可以说万般感慨集于笔端,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不要求有统一答案,要引导学生自己体悟其中的情感内涵。
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
刘芳
5、《虞美人》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3、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词牌《虞美人》来历: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发出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
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二、介绍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诵读吟唱
指导诵读,把握好词的感情基调:凄凉悲婉。齐读,自由读,交流读,一人读,一人评
四、预习思考: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文中还有那些信息体现愁的?
A、“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B、“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C、“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D、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五、作品赏析:
1、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创设了哪几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意象: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一个诘问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
3、“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方面: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解说: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4、“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5、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解说: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雕栏玉砌”指什么?“只是朱颜改”改变的只是朱颜吗?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请从词中寻找具体的事物。
明确:“雕栏玉砌”指南唐的宫殿。
改变的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没有改变的上: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7、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设问、比喻,春江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这两句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语,极其简淡天然,然而气象不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的是一种郁结已久的愁绪,用向东奔流的一江春水来作比喻,就具有了一种奔放恣肆的气势,愁绪是沉着的情感,而作为喻体的春水又是飞动的。这两句词风神秀丽,是李煜在繁华落尽之后展现出来的一派天真。
7、全词的“诗眼”是哪个字?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明确:诗眼:愁: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六、拓展:搜集写愁思的名句: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愁的无绪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愁的重量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6、《伶官传序》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重难点: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作者:(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今江西省吉安永丰)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历史上,他既是著名,又是、金石家。
二、解题:伶:。伶官: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或者编者的“”,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时代背景:
1、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矛盾也日益。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
2、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
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三、预习提示:
(一)、本文宜采用诵读法: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及书下注解思考以下问题:
1、为李存勖编写一个履历表(参看教材P97注解③),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是多少岁。
2、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3、李存勖灭敌建国用了15年时间,而由盛到衰只用了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4、作者由李存勖盛衰之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5、欧阳修在宋代中叶重提李存勖的史实,目的是什么?
6、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
7、找出文中的对称语句以及反问句、感叹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课文学习
(一)、梳通课文
第一、二段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2.岂非人事哉,人事: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
7.负而前驱,负:8.及凯旋而纳之,及:
第三、四段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组:2.函梁君臣之首,函: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本:
5.举天下豪杰,举:6.数十伶人困之,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
忽:;微:
(二)、问题分析:
第一段: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答:
2、从第1段中找出论点?答:
3、依据(论据):答:
第二段: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
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第三段: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答:。第二段叙说,第三段叙说。
第四段:以感叹结尾有何作用?
答:
课题:《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要点:
一、作者写作意图探讨
1、为李存勖编写一个履历表(参看教材P97注解③),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是多少岁。
李存勖履历表:
年代 年龄 事件
公元908年 岁
公元912年 岁
公元923年 岁
公元926年 岁
2、从表中可以看出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用了多少年?称帝后多少年就失去了天下?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作者由李存勖盛衰之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得天下——年——盛;失天下——年——衰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存勖从公元908年接受三矢,继承父志到公元923年,建立
共用了年的时间。对这十五年的记叙,欧阳修紧紧扣住“晋王三矢”的故事,写了,勾画出了庄宗的。言语中充满对庄宗的,赞他牢记父志,敬对三矢;赞他胸怀大志,年轻有为。作者不禁直抒胸臆地发出感叹“”。
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只经过短短三年的时间竟然落得了“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最后被宠幸的伶人的结局,作者此时又不禁发出了“”的感叹。面对盛衰的变化人们不禁要,作者在开篇就明确地表明了中心论点“”
强调了决定盛衰的关键是“”。在经过对庄宗盛衰之变的记叙后,作者又用结论性的语句“”与中心论点呼应,明确了“人事”的内涵。接着作者荡开笔墨写到“,岂独伶人也哉?”这是对历史教训的,也是对北宋统治者的,希望统治者。能使人逸豫亡身的,如果之中,忘记,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意味深长的话语今天读起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让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要沉溺于之中,要永远。
文章在论证中采用了与,有力的证明了“”在“”的中心论点。运用例证法的关键在于选取事件,作者在第一段就提出以的事实为论据,接着又详述了“”的传说,叙事中侧重了得天下,使身亡。全文始终运用对比论证,以“”二字贯穿,从“盛衰”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中,申明“”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前后呼应,散而,结构。
欧阳修的说理文“一唱三叹”富有感情,这与其多用句、句和句是分不开的。对比句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以鲜明的感,反问与感叹句的运用则更便于作者感情。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至理名言,应该熟记。例如:
3、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而的史实,借论,借讽,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居安思危、、;通过总结,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二、课后习题
(一)、请反复诵读下面两个由一些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所构成的长句,体会与“盛”“衰”相配合的在文势上的扬和抑、起和落,感受前后情感的变化。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设题意图:引导我们从句式的整散变化中体会文势的起伏变化,运用“因声求气”的办法,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意。
参考答案:这两个长句一写,一写,运用鲜明的方法,总结,阐述“”的道理。前面写庄宗系燕父子、杀梁君臣胜利归来、还矢太庙时的,“可谓壮哉”!而与此相对应,又写到后来天下大乱时的士卒溃散、君臣泣下沾襟,“”!作者写凯旋时的踌躇满志,笔势,情调;写败亡时的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因前后所表达的内容不同,语言和情感也发生了、的变化。而且句式结合,多使用的词语,就更突出了前后的特点。
(二)、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归之。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重难点: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二、解题: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时代背景:
1、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2、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三、预习提示:
(一)、本文宜采用诵读法: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及书下注解思考以下问题:
1、为李存勖编写一个履历表(参看教材P97注解③),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是多少岁。
2、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3、李存勖灭敌建国用了15年时间,而由盛到衰只用了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4、作者由李存勖盛衰之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5、欧阳修在宋代中叶重提李存勖的史实,目的是什么?
6、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
7、找出文中的对称语句以及反问句、感叹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课文学习
(一)、梳通课文
第一、二段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第三、四段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组:绳子2.函梁君臣之首,函:V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本:推究
5.举天下豪杰,举:全、所有的6.数十伶人困之,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问题分析:
第一段: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
2、从第1段中找出论点?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依据(论据):答: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第二段: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第三段: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答:正反对比。第二段正面叙说,第三段反面叙说。
第四段:以感叹结尾有何作用?
答:告诫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课题:《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要点:
一、作者写作意图探讨
1、为李存勖编写一个履历表(参看教材P97注解③),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是多少岁。
李存勖履历表:
年代 年龄 事件
公元908年 23岁 接受三矢,继承父志
公元912年 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公元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公元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用了多少年?称帝后多少年就失去了天下?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作者由李存勖盛衰之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得天下------15年----盛;失天下------3年----衰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存勖从公元908年接受三矢,继承父志到公元923年灭梁,建立后唐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对这十五年的记叙,欧阳修紧紧扣住“晋王三矢”的故事,写了受矢、请矢、还矢,勾画出了庄宗的忧劳。言语中充满对庄宗的盛赞,赞他牢记父志,敬对三矢;赞他胸怀大志,年轻有为。作者不禁直抒胸臆地发出感叹“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只经过短短三年的时间竟然落得了“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最后被宠幸的伶人射杀而死的结局,作者此时又不禁发出了“何其衰也”的感叹。面对盛衰的变化人们不禁要探究其因,作者在开篇就明确地表明了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强调了决定盛衰的关键是“人事”。在经过对庄宗盛衰之变的记叙后,作者又用结论性的语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与中心论点呼应,明确了“人事”的内涵。接着作者荡开笔墨写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北宋统治者的讽谏,希望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安逸之中,忘记忧劳兴国,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意味深长的话语今天读起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让我们要时刻注意身边的小事,不要沉溺于各种诱惑与安逸之中,要永远奋发向上。
文章在论证中采用了例证与对比论证,有力的证明了“盛衰之理”在“人事”的中心论点。运用例证法的关键在于选取典型事件,作者在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实为论据,接着又详述了“晋王三矢”的传说,叙事中侧重了忧劳得天下,逸豫使身亡。全文始终运用对比论证,以“盛衰”二字贯穿,从“盛衰”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欧阳修的说理文“一唱三叹”富有感情,这与其多用对比句、感叹句和反问句是分不开的。对比句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以鲜明的对比感,反问与感叹句的运用则更便于作者抒发感情。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至理名言,应该熟记。例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3、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借事论理,借古讽今,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课后习题
(一)、请反复诵读下面两个由一些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所构成的长句,体会与“盛”“衰”相配合的在文势上的扬和抑、起和落,感受前后情感的变化。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设题意图:引导我们从句式的整散变化中体会文势的起伏变化,运用“因声求气”的办法,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意。
参考答案:这两个长句一写兴盛,一写衰败,运用鲜明的对比方法,总结历史教训,阐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前面写庄宗系燕父子、杀梁君臣胜利归来、还矢太庙时的意气风发,“可谓壮哉”!而与此相对应,又写到后来天下大乱时的士卒溃散、君臣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作者写凯旋时的踌躇满志,笔势激越,情调昂扬;写败亡时的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因前后所表达的内容不同,语言和情感也发生了一扬一抑、大起大落的变化。而且句式骈散结合,多使用对称的词语,就更突出了前后盛衰对比的特点。
(二)、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归之。
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它归还到祖庙。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败的发展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8、《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2、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3、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4、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二、作家作品
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朝代)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三、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思考: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
四、检查预习
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
2、多音字:
暴:bào暴露、pù暴晒;与:yǔ与其,yù参与;
为:wéi行为,wèi为了;燕:yàn燕子,yān燕国
3、重要词语:
弊:弊病赂:贿赂率:都邑:城镇薪:柴草嬴:秦王姓
洎:及,等到谗:谗言诛:杀殆:将近向使:假使故事:旧事
“理”与“数”:命运积威:蓄积的力量劫:胁制从:跟随
五、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1):全文纲领。提出中心论点,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2):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即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正论)
第三段(3):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反论)
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旨借古讽今。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注意句读: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继)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问题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研习第二段:
1、小组朗读第二段。
2、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3、问题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小结:文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追根结底:弊在赂秦。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背诵1、4、5自然段。
《六国论》第二课时
1.齐读第三段。
A.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研习第四段,齐读。
A.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研习第五段。
A.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面对外来侵略要奋起抵。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4.小结
七、阅读讨论: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作一比较。
1、苏辙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灭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因此以此文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2、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3、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9、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
标题(章节)《信陵君窃符救赵》
编制人:审核人:合作组编号:05
四要素研究 课标 考纲要求 考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会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态度 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高考回放 山东卷 全国卷
(2013)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贴贴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①④⑥D.②⑤⑥ (201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学习目标:
1、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2、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3、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正确理解“士为知己者死”的节义观。
学习重点及难点:
1、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
2、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评价。
预计学习时间:三课时
学法指导:
1.初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相互订正。并填写预习案。
(1)把握文章大意并简要概括
(2)纠正字音、读准句读。
2、精读文本,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点拨讲评三步学习法。
3、结合探究题整体把握文意
预习案
预习要求:
1、初读课文
(1)把握文章大意并简要概括
(2)纠正字音、读准句读。小组合作交流,相互订正。并填预习案。
2、用时:一节自习
一.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以德才论,有人以为,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尝君第三,平原君居末。
二.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魏国贵族,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其为人礼贤下士,常有门下客三千,素以养士著称。因而与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并称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四公子”。信陵君因为在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窃取虎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而名居四公子之首。后安釐王任信陵君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国大将蒙骜的进攻,威震天下。但由于秦采用离间计,魏王又剥夺其军权,信陵君因此抑郁谢世。
三.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安釐王把信陵封给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无忌,故号信陵君。
士是古代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说:“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为士。”在商、周、春秋时,士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周代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到春秋末期,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成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这些门客听候豪门贵族差遣,故门客也叫“食客”。
《信陵君窃符救赵》内容结构: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4~5),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6~11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救赵。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预习自测:
一、文学常识填空。
“战国四公子”指
二、字音。
釐()俾倪()北乡()自刭()馁虎()
嚄嚄()勒兵()矫杀()韊矢()缙绅()
三、通假字
1、赵王田猎耳
2、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3、俾倪故久立
4、公子与侯生决
5、北乡自刭
四、复述故事,说说你印象最深的细节。
探究案
一、自主探究,阅读文本1—3段,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1)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xī)王异母弟也
(2)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3)是时范睢亡魏相秦
(4)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
(5)破魏华阳下军
(6)魏王及公子患之
(7)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8)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9)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10)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11)致食客三千人
(1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13)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14)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
(15)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
(16)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
(17)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
(18)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
(19)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20)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二、合作探究,文本研习:
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当堂检测:
1、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仁而下士()
(2)皆谦而礼交之()
(3)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
(4)赵寇至,且入境
(5)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
2、翻译下列句子
(1)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训练案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谗谄(xiàn)执辔(pèi)惨怛(dá)皭然(jiào)
B.韊矢(lán)濯淖(nào)嚄唶(zè)汶汶(ménmén)
C.浊秽(huì)宿将(sù)姊妹(zǐ)不滓者(zǐ)
D.啜泣(chuò)温蠖(huò)俾倪(nì)自为(wèi)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患,嫉妒。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勉:努力。
B.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冀:希望。
而公子亲数存之存:慰问。
C.致食客三千致:招致。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让:给……让路。
D.此五霸之伐也伐:功业。
平伐其功伐:夸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