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2-12-09 09:45:17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等词义,掌握“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熟读、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指导诵读,合作探究,点拨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和人格;

  2.理解学习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

  学习重点:

  1.积累、背诵。

  2.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例如“好读书,不求甚解。”“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体会课文中否定句的妙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曾经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查阅资料,完成下列试题。)

  1.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是陶渊明,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曾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和诗歌《___________》。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2.文体、背景介绍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五柳先生传》是一篇________,属于_______,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一般认为是作者晚年的作品。

  3.字音、字形、词语

  ①.加点字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性嗜()酒晏()如黔()汲汲()俦()衔觞()欤()

  ②.重点词语积累。(参照注释)

  何许:不详:会意:

  亲旧:或置酒: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晏如: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短褐穿结: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初读感知:你喜欢文中的五柳先生吗?请结合文章原句说出理由。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初读课文,辨析词义。

  1.理解课后练习二中的加点词。

  2.找出文中有“之”“其”的句子,辨析意思。

  3.学生朗读,要求:能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活动二:析读课文,理解文意。

  1.两人小组互读互讲课文内容。

  探究“好读书,不求甚解。”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理解。

  2.完成文章思路图。(明确写人的方法,引导背诵)

  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者心境)

  ____________(书中求乐,精神愉悦)

  志趣:____________(率真放达)

  _____________(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穿:_______________

  吃:______________(安贫乐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朗读,要求: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

  活动三:品读课文,体会文情。

  1.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请找出文中的否定句。

  2.范读、试读,体会否定句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

  点拨:文中否定句写出了五柳先生的“不为”(不愿意做的事),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而叹赏;同时也使文章诙谐生动,引人入胜。

  3.学生朗读,要求:读得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三、拓展延伸。

  1.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当今社会,他除了读书著文、躬耕农田外,请你给他推荐一份合适的工作。(结合人物特点和当今社会现实,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4分)

  (甲)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颜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靳秋田索画(之二)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④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集》

  注释:没没墨墨①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啜②:饮,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6分)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②每有会意会意______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绝:___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慰:____

  ⑤或置酒而招之之:________惟劳苦贫病之人。之: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2分)

  四、布置作业:(根据学生基础选做。)

  1.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课后练习四)

  2.仿照本文,试着为自己写一篇小传。

  五、板书设计

  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者心境)

  ____________(书中求乐,精神愉悦)

  志趣:____________(率真放达)

  _____________(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穿:_______________

  吃:______________(安贫乐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活动二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隐者心境)

  好读书(书中求乐,精神愉悦)

  志趣:性嗜酒(率真放达)

  常著文章(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生活:穿:短褐穿结,(安贫乐道)

  吃:箪瓢屡空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拓展延伸:1.示例:陶渊明可以做老师,因为他好读书,知识渊博;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所以能够为人师表,教育学生勤奋读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

  2.(1).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

  (2).答案:①详细地知道②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3).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②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4).答案举例:①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②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等等。

  参考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2、五柳先生传预习卷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结构、内容和中心:

  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志趣等

  第二段: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赞语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宅边有五柳树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中心: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解词和翻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何许:何处,哪里。

  〔2〕不详:不知道。详,详细地知道。

  〔3〕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与“矣”。号,别号。

  〔4)荣利:荣誉,利禄。

  〔5〕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含义,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甚:过分的。

  〔6〕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

  (7)性:人的本性。

  (8)嗜:爱好,喜欢。

  (9)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

  (10)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置酒:准备酒。

  (13)招之:邀请他。

  (14)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到……去。辄,就;尽,指喝完。

  〔15〕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

  (16)既:既然

  〔17〕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预期。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8〕环堵(d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19〕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20)晏(yàn)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1)箪(dān)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22〕自娱:使自己欢娱。

  (23)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24)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旧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25)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26〕黔(qián)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7〕戚戚:忧虑的样子。

  〔28〕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30)极:推究。

  〔29〕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31)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32)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33)俦:类。

  (34)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35)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译文: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吧?”

  三、问题研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5.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

  6、从第一段中“曾不吝情去留”的句子,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性情率真、洒脱的人。

  7、从第-一段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条件、志趣爱好的语句。

  (1)性格特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生活条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志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8、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9、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10、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练习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预计8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陶渊明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人很多杰出的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世外桃源”。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诗文?(《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

  2.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①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2.详:知道。

  3.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6.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嗜:喜好。

  9.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10.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é),就。

  13.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4.既:已经。

  15.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16.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17.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18.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屡:经常。

  19.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0.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1.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22.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3.戚戚:忧愁的样子。

  24.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25.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26.兹:这。

  27.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28.俦(chóu):辈,同类。

  29.觞(shāng):酒杯。

  30.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31.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②翻译全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四、练习朗读,理清思路

  1、设计表格,教师根据课文描写内容,追问下列问题,同学齐答,教师板书,引导背诵。

  2、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⑴对读书的态度;不求甚解

  ⑵对作客的态度;曾不吝情去留

  ⑶对家境的态度;晏如也

  ⑷对著文的态度;自娱,颇示已志

  ⑸对得失的态度;忘怀得失

  ⑹对贫富的态度;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如此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次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为止,速写传神。这是我们今后作文应当学习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查背诵(两个同学背)

  二、品味细节,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1、找出文中的“不”字句,仔细品读。

  ⑴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

  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⑵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⑶不求甚解

  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⑷不能常得,不蔽风日

  安然自若,不为境况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⑸不吝情去留

  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小结: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2、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生:不戚戚于贫财,不汲汲于富贵。

  师:这句话正好与前面“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已志”,表达自己的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三、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齐背第二段,然后找出文中所引的典故。

  生1:“屡空”“黔娄”

  生2:“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1、探究问题:本文“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指哪类人?作者为何自比?

  指有学问的人。多写诗文自娱,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

  指退隐之人。不追逐名利,超尘脱俗。

  指百姓。希望生活安乐,恬淡自足。

  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不仅写了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储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小结】

  作者通过文章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率真自然人格个性之美。

4、《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望秋园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熟读、背诵全文。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学习陶渊明的高洁脱俗。

  3、自主预习,课堂互动,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桃花源记》和陶诗,了解作者和文学常识。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存争议[1])。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熟读,依据注释口头翻译一遍。班上交流,教师点拨。

  白话译文

  五柳先生传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6

  三、课堂练习

  (1)给加点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

  晏()如黔()汲汲()俦()衔觞()欤()

  (2)重点字词理解。

  何许:不详:

  因以为号焉:不求甚解:

  会意:亲旧:

  或: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晏如: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自终:衔觞赋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多义词理解: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高可二黍许

  去:曾不吝情去留;日始出时去人远;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颇示己志

  其:其亲旧知其如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再读,注意节奏。在课本中划分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明天检测。2、翻译全文,落实到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一、《五柳先生传》文体介绍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存争议[1])。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在课本中划分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三、课堂练习

  (1)给加点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

  晏()如黔()汲汲()俦()衔觞()欤()

  (2)重点字词理解。

  何许:不详:

  因以为号焉:不求甚解:

  会意:亲旧:

  或: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晏如: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自终:衔觞赋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多义词理解: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高可二黍许

  去:曾不吝情去留;日始出时去人远;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颇示己志

  其:其亲旧知其如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明天检测。

  2、翻译全文,落实到作业本上。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

  1、小测:默写全文2、学生念自己的译文后,教师展示课件,出示译文,让学生校对。

  二、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写在作业本,完成后全班互动。教师当堂讲解。课件展示答案。

  (一)老师给学生问题,学生课堂完成:

  1.给课文理清脉络,说说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请用简洁词语归纳。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在文中的含义:

  今义: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4.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性格:

  生活:

  志趣:

  形象:

  5、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6、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课件给参考答案:

  1、先介绍先生的情况,再评价他的人格。

  2、答:因为他家门口种了五棵柳树。体现了他自得其乐、淡薄名利的精神风貌。

  3、这是陶渊明读书习惯的特点。他更重视领会书中的旨意。遇到精湛之作时,他也是会精心研读的。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率真豁达

  生活: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

  志趣:读书、饮酒、做文章。

  形象: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5、因为这符合隐居者的身份特点,反映作者处于贫困却悠然自适的心境。

  6、答:本文结构上模式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拍手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四、课后巩固练习(校本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好读书()嗜酒()黔娄()衔觞()

  箪()俦()吝情()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2)造饮辄尽__________

  (3)性嗜酒__________(4)每有会意__________

  (5)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6)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__________

  (7)晏如__________(8)以乐其志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B.闲静少言,不幕荣利。

  C.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用)

  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戚)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往、到)

  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吝惜)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酒杯)

  5、翻译下列各句。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6、填空。

  ①《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__,“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_____,“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托,描绘了一个爱好____________、不慕____________、安贫____________、忘怀____________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卓尔不群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

  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期:

  ⑶箪瓢屡空,晏如也宴如:

  ⑷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

  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⑴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

  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

  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最能表现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特点的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从文中可以看出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谈谈你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完成第四步骤所有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给学生所有的练习答案

  讲评:课堂练习

  1、先介绍先生的情况,再评价他的人格。

  2、答:因为他家门口种了五棵柳树。体现了他自得其乐、淡薄名利的精神风貌。

  3、这是陶渊明读书习惯的特点。他更重视领会书中的旨意。遇到精湛之作时,他也是会精心研读的。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率真豁达

  生活: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

  志趣:读书、饮酒、做文章。

  形象: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5、因为这符合隐居者的身份特点,反映作者处于贫困却悠然自适的心境。

  6、答:本文结构上模式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拍手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五、教学反思

5、《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等词义,掌握“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熟读、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指导诵读,合作探究,点拨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和人格;

  2.理解学习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

  学习重点:

  1.积累、背诵。

  2.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例如“好读书,不求甚解。”“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体会课文中否定句的妙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曾经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查阅资料,完成下列试题。)

  1.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是陶渊明,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曾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和诗歌《___________》。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2.文体、背景介绍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五柳先生传》是一篇________,属于_______,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一般认为是作者晚年的作品。

  3.字音、字形、词语

  ①.加点字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性嗜()酒晏()如黔()汲汲()俦()衔觞()欤()

  ②.重点词语积累。(参照注释)

  何许:不详:会意:

  亲旧:或置酒: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晏如: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短褐穿结: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初读感知:你喜欢文中的五柳先生吗?请结合文章原句说出理由。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初读课文,辨析词义。

  1.理解课后练习二中的加点词。

  2.找出文中有“之”“其”的句子,辨析意思。

  3.学生朗读,要求:能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活动二:析读课文,理解文意。

  1.两人小组互读互讲课文内容。

  探究“好读书,不求甚解。”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理解。

  2.完成文章思路图。(明确写人的方法,引导背诵)

  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者心境)

  ____________(书中求乐,精神愉悦)

  志趣:____________(率真放达)

  _____________(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穿:_______________

  吃:______________(安贫乐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朗读,要求: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

  活动三:品读课文,体会文情。

  1.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请找出文中的否定句。

  2.范读、试读,体会否定句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

  点拨:文中否定句写出了五柳先生的“不为”(不愿意做的事),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而叹赏;同时也使文章诙谐生动,引人入胜。

  3.学生朗读,要求:读得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三、拓展延伸。

  1.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当今社会,他除了读书著文、躬耕农田外,请你给他推荐一份合适的工作。(结合人物特点和当今社会现实,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4分)

  (甲)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颜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靳秋田索画(之二)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④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集》

  注释:没没墨墨①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啜②:饮,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6分)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②每有会意会意______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绝:___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慰:____

  ⑤或置酒而招之之:________惟劳苦贫病之人。之: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2分)

  四、布置作业:(根据学生基础选做。)

  1.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课后练习四)

  2.仿照本文,试着为自己写一篇小传。

  五、板书设计

  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者心境)

  ____________(书中求乐,精神愉悦)

  志趣:____________(率真放达)

  _____________(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穿:_______________

  吃:______________(安贫乐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活动二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隐者心境)

  好读书(书中求乐,精神愉悦)

  志趣:性嗜酒(率真放达)

  常著文章(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生活:穿:短褐穿结,(安贫乐道)

  吃:箪瓢屡空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拓展延伸:1.示例:陶渊明可以做老师,因为他好读书,知识渊博;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所以能够为人师表,教育学生勤奋读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

  2.(1).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

  (2).答案:①详细地知道②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3).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②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4).答案举例:①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②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等等。

  参考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6、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古代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作者朴素、洗炼、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3、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难点:作者朴素、洗炼的语言风格。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点拨—释疑。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洵阳柴桑人。《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即作者。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注意生疏字和多音字。

  2、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注意复杂长句。

  3、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一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二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4、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学生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5、分读课文,总领全篇。

  (1)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说两段的不同:第一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是描述;第二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是评论。

  (2)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说两段的关系:第一段中的“不慕荣利”与第二段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相呼应。

  6、译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四、积累文言语汇

  1、积累雅词: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2、积累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品析课文:

  1、品味文中的九个“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1)不知何许人不祥其姓字

  ——实不愿说,非“不知”“不祥”,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

  (2)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的恬淡自足。

  (3)不求甚解

  ——志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的胸襟开阔。

  (4)不能常得不蔽风日

  ——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的开朗乐观。

  (5)不吝情去留

  ——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的耿直率真。

  2、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1)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可见先生专志乐学(好读书)。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可见先生洒脱不羁(性嗜酒)。

  (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可见先生高雅脱俗(常著文章)。

  六、讨论问题:

  1、文中哪此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2)好读书,不求甚解

  ——展示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3)性嗜酒期在必醉

  ——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4)环堵萧然晏如也

  ——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5)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描绘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明确: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

  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应。

  七、课堂训练:

  1、说的训练:

  联系诸葛亮《戒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2、写的训练:

  学习课文多层面写人的方法写自己,要求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200字左右。

  八、布置练习:

  1、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7、五柳先生传(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三课时)

  备课人:时间:授课人:

  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 集体备课及个案补充

  教学目标

  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之美。培养思维的哲理性,以及通过生活中小事感悟哲理的能力;熟练背诵全文;仿写个人小传。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及其淡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赞”语和传文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想

  1、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学法引导:教师采用启发式讲解的方法落实重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的资料。综合运用诵读法、导读法、参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串讲课文,弄懂大意

  教学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他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生活。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熟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嗜shi辄zhe吝lin褐he

  箪dan汲ji俦chou觞shang

  三、串讲课文,疏通大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

  知道什么地方详细

  五柳先生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

  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

  表字“以之为”

  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

  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

  句末助词,无义说话羡慕荣华

  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利禄喜欢很体会、领会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

  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

  书中的意旨高兴的样子爱好

  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的连饭也忘了

  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

  经常亲戚旧交、旧友

  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

  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代五柳先生有时表承接代五柳先生

  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喝。他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到、往就完希望、愿望一定

  到别人家里去喝酒总是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

  已经,以后回家不曾挂心,在意离开

  喝醉以后就回家,并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

  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周围环着四堵墙冷清的样子阳光

  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

  短褐穿结,簟瓢屡

  粗布短上衣打补丁盛饭的竹器饮水用具经常

  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

  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

  安然自若的样子写

  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

  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

  稍微表现志趣

  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

  此自终。

  过完自己的一生

  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

  传记的评论性文字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

  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

  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心忡忡,不热中于升官发财。”这话,大概说的是

  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

  此人,五柳先生朋友、伴侣酒杯来

  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

  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自己上古帝王语气助词,呢

  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

  葛天氏之民欤?

  上古帝王

  翻译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课堂练习:

  1。注意下列加点词语: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因以为号焉()C.或置酒而招之()()D.曾不吝情去留()E.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F.造饮辄尽()

  2注意翻译下列句子: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忘怀得失,以此自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思考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课后回忆:

  第二课时

  备课人:时间:授课人:

  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 集体备课及个案补充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中语句 刻画的人物形象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不慕名利

  志趣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率真自然

  悠闲自适

  生活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安贫乐道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6、“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写作特点

  ①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③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默写

  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淡泊宁静的隐士)

  住: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生活衣:短褐穿结晏如也

  食:箪瓢屡空

  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安贫乐道的情趣)

  志趣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陶渊明赞: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课后回忆:

  第三课时

  备课人:时间:授课人:

  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 集体备课及个案补充

  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散文家。出处:《陶渊明集》

  二、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造古义:往、到

  今义:制作

  旧古义:旧交、老朋友

  今义:与“新”相对,过去的、过时的

  或古义:有时、有时候

  今义:或许、或者

  2、词类活用:

  ①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形容词作名词)旧:旧交、老朋友(形容词作名词)

  ②造饮辄尽尽:喝光、喝完(形容词作动词)

  ③以乐其志乐:以……为乐(意动用法)

  ④以此自终终:过完一生(名词作动词)

  ⑤亦不详其姓字详:详细地知道(形容词作动词)

  3、一词多义:

  以因以为号焉用之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

  以乐其志来黔娄之妻有言的

  4、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因以(之)为号焉。(其)闲静少言。

  ②状语后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三、文句含义:

  1、名号的来历: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文章从三方面表现五柳先生:

  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志趣:A、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B、饮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C、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③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不慕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

  4、中心:本文是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不慕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四、成语:不求甚解

  五、《桃花渊记》中的生活与五柳先生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答:《桃花渊记》是陶渊明先生虚构出来的理想生活,那里土地肥沃,房屋整齐,物产丰盛,人民富足。《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的生活是陶渊明先生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温饱难保的贫困生活。

  六、文中否定句及作用:

  否定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用:世人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七、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这说明陶渊明先生读书的目的,是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性格的反映。

  板书设计:

  文学常识:作者、出处:《陶渊明集》

  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一词多义:4、特殊句式:

  文句含义

  课后回忆:

  冯静

8、《五柳先生传》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明天的天空定有你们翱翔的身姿,明天的大海必有你们的畅游,明天的阳光必有你们灿烂的诗篇!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难点】

  1、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

  2、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使用说明】

  1.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文的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独立完成学案中设计的自我检测,注意解题方法的选择。

  3.个人先完成“导学”部分,组内讨论确立最佳答案,以待展示。

  4、对质疑探究部分,可以提出个人的质疑。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

  5、展示完成结束用5分钟完成课堂检测。

  6、利用读报堂时间独立完成“课后训练学案”。

  课前预习(早读课30分钟)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一、课前预习及自我检测

  预习检测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名字自号私谥,

  著名人。本文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

  (二)给加点字注音。

  短褐穿结()黔娄()()汲()俦()

  衔觞赋诗()颇示己志()葛天氏()

  (三)用原文回答(展示)

  1.暗示他是一位隐士的句子:,

  2讲述“五柳先生”这个名号来历的句子:,

  3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的是:

  ,,,

  6描述的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的句子是

  ,,,,

  8赞语中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

  二、课堂导学展示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五柳先生的?

  4、“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5、“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三、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2、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四、拓展提升

  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五、课堂检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②衔觞赋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3.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5.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课后训练学案

  1、给加横线字注音。

  短褐穿结()黔娄()()汲()俦()

  衔觞赋诗()颇示己志()葛天氏()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2)每有会意()

  (3)期在必醉()(4)其言兹若入之俦乎()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

  4.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我的理解:

  5.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6.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我的介绍:

  【我的收获与心得】:

  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你收获:

  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你将怎样再次提升自己:

  课堂检测(一)⒍①往,到②酒杯⒎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⒏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安贫乐道⒐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课后训练学案8.(l)知道;(2)休会.领会;(3)期望,希望;(4)辈,同类。(4分,每题1分)

  9.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分,如关键词语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0.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2分,意近即可)

  11.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饿隐士形象。12参考示例: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言寡语。他一生好读书,喜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3分,能从生活状泥、性格、、志向情趣三个方面介绍,且语言简洁、流畅即可)

9、《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教学方式:

  以点拨为主,多练习诵读。

  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逐句的对译。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源源流长的文学史中,有一位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他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挂印辞官;他品行高洁,偏爱“宁可抱香枝头老,不愿摇落北风中”凌寒傲霜的菊花;他志趣高远,曾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风光绮丽、和平安乐的古代共产主义社会的优美画卷——世外桃源。他是谁呀——陶渊明(365—427)(板书)名潜,字元亮。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已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三、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读不准的生字、理解不了的词和句子。

  师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五、分组齐读课文(两组一读)

  六、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板书: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晏如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率真自然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安贫乐道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不求甚解”原意是: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此处与陶渊明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也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以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明确:A、否定句由学生自己找。

  B、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尚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七、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八、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诗歌与文章。

10、《五柳先生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晋时代,有许多特立独行的高人雅士,同学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去拜访魏晋时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读,有板有眼地读,互译课文,质疑字词,同时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

  讨论明确:想要了解一个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兴趣爱好。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着文娱志。关注“会意”、“欣然”、“自娱”等词。表现了他的高情远趣。

  3.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关注“晏如”等词语。

  4.体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其实,五柳先生无论是读书适意,还是醉酒陶情,无论是著文娱志,还是深藏避世,都缘于他的一种情怀,或者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板书)

  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话,注意“戚戚”与“汲汲”的意思。

  请学生仔细品读这两句话。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11、《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5、“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6、这种“以古贤自比”的写法,我们在以前也曾学过。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句即此写法。)

  7、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默写。

  2、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12、《五柳先生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重点句子。

  2、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2、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及今话隐士。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我们要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教具准备:U盘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

  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贫困外,还有另一面。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诗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学创作,写了《饮酒》等组诗,他的文学创造达到高潮。公元427年,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的人士所景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字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觞shānɡ

  从原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柳先生的衣着是什么样的?

  短褐穿结   译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钉。

  (2)五柳先生的居住条件是什么样的?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译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并不能遮挡风和太阳。

  (3)五柳先生的饮食是怎么样的?

  箪瓢屡空 译句:常常贫困到缺吃少喝的地步。

  (4)五柳先生的称呼从何而来?

  宅边有五柳树 译句:(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词句精析: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翻译:他安闲宁静,很少说话,不贪慕荣华富贵。

  2、好读书,不求甚解。

  翻译:他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解词:造:到;辄:就;期:希望、愿望

  翻译:到(别人家里)喝酒就要尽兴,一定要喝醉。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粗布短衣打着补丁,常常贫困到乏食的地步,却安然自若。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翻译:从这话来看,他应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翻译:一边喝酒,一边做诗,用来使自己的心情愉悦。

  文章精解:

  1、《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他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欢喝酒,但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从不客气。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用文章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价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喝酒作诗,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结合前课,导入新课:

  师:成语“世外桃源”出自东晋田园诗人写的《》一文,后常用来借指。

  明确:陶渊明桃花源记幻想(想象、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师:除《桃花源记》外,我们在初一时还学过陶渊明的一首诗,谁能背诵一遍呢?

  生:(背诵)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通过以上两篇诗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你们想更多地了解陶渊明吗?那么让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五柳先生”吧!

  板书课题

  二、精讲点拨,略通文意:

  三、师生互动,构建板书:

  师:通过前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认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扮演“五柳”来个“答记者问”,好吗?(问到谁,谁就是“五柳先生”)

  记者:(问一生)请问先生您贵姓啊?

  明确:我没姓。

  记者:那先生叫什么呀?

  明确:我也没有名。

  互动(可以由学生当记者)

  记者:谁来接着采访“五柳先生”呢?谁来当记者(生纷纷举手)

  记者:请问先生是哪里的人呢?

  生:我不知道。

  师:我们已知道本文是陶渊明写的一篇自传,他真的连自己的姓名和籍贯都不知道么?他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这又暗示着作者的什么身份呢?(隐士)

  记者:(继续采访)那先生又为什么叫“五柳先生”呢?

  明确:因为我家种有五棵柳树,因此用它做号。

  记者:请问先生性格如何?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记者:先生有什么爱好吗?

  明确:我平时最爱读书,但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记者:先生平时爱喝什么饮料呢?

  明确:我爱喝酒,并且一喝就醉。

  记者:先生常自己喝吗?

  明确:不,我家里很穷,喝不起,常到亲戚朋友家去。

  记者:先生还有其他的志趣吗?

  明确:平时也写一些文章,自得其乐。

  师生共同归纳板书:

  身份:隐士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①

  传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五穿:短褐穿结晏如也陶

  柳吃:箪瓢屡空

  先渊

  生不戚戚于贫贱

  传黔娄之俦明

  不汲汲于富贵以古贤自比

  赞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①师: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师:这种“以古贤自比”的写法,我们在以前也曾学过。

  生: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句即此写法。(师笑,众生鼓掌)

  (学生依据板书背诵课文)

  四:大家谈: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在“采访”之后,做个评论家:

  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到今话隐士

  1:我认为陶“闲静少言”不行,当今社会应多说话、多与他人交往,才能有更大发展。

  2:我认为陶读书“不求甚解”不好,我们读书应深入体会每字每句的含义。

  3:我认为陶“性嗜酒”,且好喝醉不好,有害身体健康。

  4:反对,如果陶不喝酒就写不出好文章了,像诗仙李白,就常喝酒,且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句。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李白英年早逝原因之一就是喝酒造成的,若他不喝酒,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美丽的诗篇。

  5:也许他不喝酒连一篇好诗也写不出来呢。

  师:这个我们就不好去问李白了。

  6:我认为陶隐居是在逃避现实是懦夫行为。

  他应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

  师:那么历史上又会出现一位起义领袖—陶渊明。

  7:如果我们都像他一样找个“世外桃源”躲起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人类又怎么会有进步呢?

  五、畅想篇

  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是优秀的记者、评论员,那么大家不妨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陶渊明活在我们今天,就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会怎样?会有何变化?请大胆发挥想象,过把“导演”瘾,拍一部“戏说二十世纪的五柳先生”。

  学生自由畅谈。

  师:我也做一次“导演”吧,我想啊,五柳先生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去种柳树。并运用现代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耐高温抗高寒的柳树新品种,种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一直《种树种到联合国》(本册书课文名)被授予“环保卫士”的光荣称号。在国内同袁隆平一样享受国务院津贴,并建起豪华别墅,再也不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破屋了,而且他同孔子、愚公等人被评“中国十大杰出老年”,真是名利双收啊!

  六、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邢台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七、练习。

  教后记:

13、《五柳先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黄梅县刘佐乡中学周和枝

  教学目标1、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之美。

  3、熟练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及其淡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教学难点:

  理解“赞”语和传文的密切联系。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片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串讲课文,弄懂大意教学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教学难点: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他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生活。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二、熟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嗜shi辄zhe吝lin褐he箪dan汲ji俦chou觞shang三、串讲课文,疏通大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知道什么地方详细五柳先生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表字“以之为”

  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句末助词,无义说话羡慕荣华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利禄喜欢很体会、领会

  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书中的意旨高兴的样子爱好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的连饭也忘了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经常亲戚旧交、旧友

  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代五柳先生有时表承接代五柳先生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喝。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到、往就完希望一定到别人家里去喝酒总是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已经,以后回家不曾舍不得离开喝醉以后就回家,并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周围环着四堵墙冷清的样子阳光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短褐穿结,簟瓢屡粗布短上衣打补丁盛饭的竹器饮水用具经常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安然自若的样子写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稍微表现志趣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此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传记的评论性文字战国时齐国的隐士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心忡忡,不热中于升官发财。”这话,大概说的是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此人,五柳先生同类酒杯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自己上古帝王语气助词,呢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葛天氏之民欤?上古帝王课堂练习:1。注意下列加点词语: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因以为号焉()C.或置酒而招之()()D.曾不吝情去留()E.其言兹若人之俦乎()()F.造饮辄尽()2注意翻译下列句子: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忘怀得失,以此自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检查背诵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文中语句刻画的人物形象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慕名利志趣•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淡泊名利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安贫乐道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文中作者刻画的“五柳先生”的形象,你是否喜欢?请说说理由。

  喜欢。理由如下:

  (1)喜欢他情趣高雅,爱读书,爱写文章

  (2)欣赏他不为名利所累,悠闲自在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3)特别羡慕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只为愉悦心情,滋养精神,不为功名利禄,不为“黄金屋”。不像现在的我们,每天要应付各种考试。

  (4)五柳先生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在讲究门第、生活奢侈的晋代实属不易。

  ……

  不喜欢。理由如下

  我不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不适合当今社会,会被社会所淘汰。他不敢面对生活,采取逃避的方式来对待。我认为这是没有竞争意识,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我不喜欢。

  我觉得五柳先生有点贪喝,既然家贫为何要嗜酒,而且亲友一叫即去,缺少自尊心。

  他太懒了。他生活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状况,有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太懒了,只要稍化一点时间力气,修修补补做做,居食条件都会有所改变的。

  ……

  5、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6、“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7、“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三、总结全文1、归纳中心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写作特点①语言朴素简练,内容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②多用否定句。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并默写板书设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淡泊宁静的隐士)住:环堵萧然五柳先生生活衣:短褐穿结晏如也(安贫乐道的情趣)陶渊明食:箪瓢屡空好读书,不求甚解志趣性嗜酒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赞: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第三课时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散文家。出处:《陶渊明集》二、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

  造古义:往、到今义:制作旧古义:旧交、老朋友今义:与“新”相对,过去的、过时的或古义:有时、有时候今义:或许、或者2、词类活用:①亲旧知其如此亲:亲戚(形容词作名词)旧:旧交、老朋友(形容词作名词)②造饮辄尽尽:喝光、喝完(形容词作动词)③以乐其志乐:以……为乐(意动用法)④以此自终终:过完一生(名词作动词)⑤亦不详其姓字详:详细地知道(形容词作动词)3、一词多义:以因以为号焉用以乐其志来

  之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黔娄之妻有言的4、特殊句式:①省略句:因以(之)为号焉。(其)闲静少言。②状语后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三、文句含义:1、名号的来历: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2、文章从三方面表现五柳先生: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志趣:A、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饮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C、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③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3、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不慕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4、中心:本文是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不慕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四、成语:不求甚解五、《桃花渊记》中的生活与五柳先生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答:《桃花渊记》是陶渊明先生虚构出来的理想生活,那里土地肥沃,房屋整齐,物产丰盛,人民富足。

  《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的生活是陶渊明先生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温饱难保的贫困生活。六、文中否定句及作用:否定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

  “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用:世人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七、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这说明陶渊明先生读书的目的,是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性格的反映。板书设计:文学常识:作者、出处:《陶渊明集》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特殊句式:文句含义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观潮》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叶》专题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漫游语文世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马说》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思乡的旋律——《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寓言四则》导学案一等奖设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教案一等奖 《母爱》主题班会活动教案一等奖主题班会稿(八年级)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