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纷沓而至。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yòujī)二黍许(shǔ)箬篷(ruò)
髯(rán)石青糁之(sǎn)不属(shǔ)
诎(qū)椎髻(zhuījì)楫(jí)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2)一词多义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②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③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
④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头,右端,名词)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3.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选编的《虞初新志》。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学生思考: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词:奇巧。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交流点拨】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顺序
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核舟。奇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多)。
2.说明顺序是怎样的?请具体说一说。
【交流点拨】①空间顺序:中——头——尾——背。②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步骤四 细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2.工艺品核舟艺术之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一是用料体积极小,二是所刻事物繁多,三是刻物情态毕备。课文原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核舟上为什么要雕刻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字?
【交流点拨】是为了突出工艺品“核舟”的内容是“盖大苏泛赤壁”。
4.哪些内容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交流点拨】作者的构思极为巧妙,如借助“山高月小”等十六个字,很容易使读者想象散文《赤壁赋》《后赤壁赋》里的意境。再如“如有所语”“若听茶声然”等神态毕现,使人回味无穷。
5.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所写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显示了我们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核舟”本是静物,却被作者表现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有赖于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刻画,由此看来,《核舟记》与“核舟”可谓双璧交辉,相映成趣。
2.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探究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交流点拨】八分有奇。左右各四,共八扇。船头坐三人。横卧一楫。为字共三十有四。苏黄共阅一手卷。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说说文言文数量词的翻译并解释上面句中数量词。
【交流点拨】文言文中数量词翻译时:①省略的量词应补出。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板书设计】
核舟记船身中间:上有箬篷,旁有小窗,刻有十六字船头:佛印(右)——苏(中)——黄(左)船尾:一人仰面,一个听茶声船背:顶部——题名(十四字)——篆章(四字)
2、《核舟记》精品教案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nbs
p;知识与技能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掌握本文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难点理解文章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教法发现法、探究法、点评法。
教前准备有关核舟的图片。
所需课时2课时
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艘小船,船上有5个人,8扇窗,船篷、船桨、炉子、水壶、书籍、画卷、念珠各一件,还刻有对联、题名和篆字图章,一共有34个字。而这艘内容如此丰富的小船,竟然是由一枚核桃雕刻而成的,你们说神奇不神奇?这就是微雕艺术。《核舟记》就是介绍这件工艺美术品的文章,属于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详细地记述了王叔远这位民间微雕艺术家的精湛技艺。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年),字子敬,明末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他好学善文,一生没做官。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官史,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入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
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1.重点词语的理解。
(1)径寸之木(径:直径)
(2)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
(3)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4)八分有奇(奇:零数、余数)
(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兴:起)
(6)如有所语(语:说话)
(7)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8)绝类弥勒(类:像)
(9)矫首昂视(矫:举)
(10)其船背稍夷(夷:平)
(11)钩画了了(了了:清楚明白)
2.通假字。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古今异义。
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可能、可是)
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4.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形容词,奇妙,读q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读jī)
为为宫室(动词,雕刻)中轩敞者为舱(动词,表判断,是)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
可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动词,可以,能够)
5.词类活用。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用箬篷”的意思)
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是“用石青”的意思;“糁”,原意是煮熟的米粒,这里作动词,是用颜料涂的意思)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是“戴着高高的帽子”的意思)
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是“梳着椎形发髻”的意思)
6.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相互靠近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7.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一词,指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8.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这堂课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件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艺术。
3.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扇刻的是《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l自然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的主题。
4.请三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苏东坡、黄鲁直以及佛印三人所处位置示意图,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他们各自的神态。
图略。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头戴着高帽、长满络腮胡子的是苏东坡。佛印和尚在右边,黄鲁直在左边。苏、黄两人在一起共看一卷书画横幅,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一头,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另一头,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谈论什么似的。东坡露出了右脚,鲁直露出了左脚,身子都略微倾侧着。他们另外两只膝盖靠在一起,隐藏在画幅下边的衣褶中。佛印和尚的模样很像弥勒佛,敞开胸怀,露出两个乳头,抬头仰望上空,他那神态跟苏、黄两人不相类似。他的右腿直伸着,右臂支撑在船舷上,而他的左膝竖起,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些念珠简直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5.展示核舟船尾部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舟子的动作和神情。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夫。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拉长声音喊着。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只水壶,那船夫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课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小小的一枚核桃,不仅被精雕成小船,而且舟外令人赞叹地安置了如此多的内容,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之高超,引出“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布局和人物情态特点(空间顺序)。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对“核舟”总结、评价。
1.结构精致。
文章的结构是说明文中最常见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它以“核舟”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详有略地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述和说明。再加上准确、简练、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充分展示出这件明代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的特点,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核舟”和它的制作者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评价。
2.顺序独特。
文章写核舟的正面是按照“中间(船舱)—船头—船尾”的顺序。这样写的好处是: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核舟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先写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船尾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三位游者的,所以最后写,这样显得主次分明。
教后反思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实施教学的关键。本堂课我运用自主创新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我注重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拓展。同时,我根据大纲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让学生进行整理分类,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文言语言积累的方法,为今后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礼记》二则精品教案(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解,理解课文大意。
2.理清课文内容,力争达到当堂成诵。
3.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环节:
1.教师导入,整体把握。
2.学生一读解决字音。
3.学生二读解决文意。
4.学生三读理清内容。
5.学生四读读出主旨。
三、教师主导关键之处:
1.讲清题目意思。
2.抽查关键字音。
3.讲清关键词义。
4.理清课文层次。
5.谈出作者情感。
四、学习质量关键之处:
1.关键字音掌握。
2.关键词义掌握。
3.课文层次掌握。
4.作者情感掌握。
5.奠定背诵基础。
《大道之行也》课堂流程
1.教师导入,整体把握。
同学们,早在陶渊明之前,西汉的戴圣就假借孔子之名在《礼记》这部书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叫“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天下为公,人人被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材,夜不闭户。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是给我们展示这种“大同”世界的。
2.学生一读解决字音。
学生自读后,教师抽查性读,重点在于检查以下字音:
选贤与(jǔ通举)能,幼有所长(zhāng长大),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男有分(fèn职分,职业)货恶(wǜ憎恨)其弃于地也,不必藏(cāng私自收藏)于己;
师生齐读一次,读准字音。
3.学生二读解决文意。
学生自读后,教师抽查性翻译,重点在于检查以下字义:
(1)大道:课本上说是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怎么理解呢?古人对现实的社会管理制度不满意,所以渴望有一种好的社会管理制度,就是道的管理制度。道是仁道,仁义,大道就是用大的仁义之道来管理国家。懂得此意思即可,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不必翻译。
(2)行:施行,实行。
(3)选与“与”:意思是相通的,选是选出,举是推举,我们现在也说选举。
(4)亲其亲:第一个是以……为亲,就是把……当做亲人,第二个亲是父母,是与第二句的子相对应的,就是人们都不只把自己的父母当亲人那样奉养,那么还把谁当亲人那样子奉养呢?还把社会上其他的像父母那样的老人当亲人奉养。同样“子其子”也是此意。
(5)矜、寡、孤、独、废疾者:这是五种社会上不健全的人,需要得到社会的生活保障,我们现在也对这五种人实现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
(6)男有分、女有归:男人有职业,有职业才能挣钱,生活才能有保障,女人有归宿,有家才能感到幸福。所以有一个语词叫成家立业。但那是古代社会的说法,现在男女平等,都需要有职业、有事业,都需要有家庭,有幸福,那叫安居乐业。
(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对于财物,不浪费,充分的发挥了它的作用,让大家都用,而不私自占为自己所有。这就叫物尽其用。
(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对于工作,竭尽全力,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却不是为自己谋私利。这就叫人尽其材。
(9)谋:奸邪之谋,阴谋。盗窃乱贼:盗窃、造反和害人。这些在大同社会里没有,什么社会里有?现实社会,这里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好。同样大同社会的外户而不闭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不行的,不但要安装防盗门,还要安装监控器。
4.学生三读理清内容。
(1)我们先看文章中那句话体现了大同社会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2)人人得到社会关爱呢?注意是人人。
A.先说不健全的五种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再说健全的人,健全的人按年龄不同分为老中幼---老有所终,中有所用,幼有所长。
C.再归纳到所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再按课文顺序来:所有人,健全人老中幼,不健全的五种人。
(3)人们对待财物的态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物尽其用。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尽其材。
再回到开始,为什么这个“大同”社会这么好呢?主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现实社会比起来,“大同”社会好在那里呢?为什么叫“大同”---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先写了大同社会的纲领---再写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写了大同社会的概念。
5.学生四读读出主旨。
(1)作者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战乱的时代。
(2)作者迫切希望有什么样的社会---一个美好的社会。
(3)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述了一种什么思想?---“天下为公”的思想。
(4)这个理想好实现吗?---很难实现。
(5)我们需要追求吗?---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去追求的。
主旨----作者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他迫切希望一个美好的社会,本文通过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天下为公”的思想,这个理想虽然难与实现,但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
纲领:天下为公
人人得到关爱
特征:人人安居乐业渴望“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概念:大同社会
4、《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 贻(yí) 有奇(yòujī) 箬篷(ruò) 髯(rán) 衣褶(zhě)
袒胸(tǎn)黍(shǔ)矫首(jiǎo)篆章(zhuàn)壬戌(rén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③舟尾横卧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明确: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船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定语,必须和量词组成数量词组才能充当定语。在古代汉语里,数词则可单独充当定语。B.“尝贻余核舟一”翻译为“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为“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可见古代汉语中,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时,不仅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而这种把数词放在名词后的用法,计数的意味更明显。
目标导学二: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明确:奇巧。
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
明确: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更写出了核舟体积的准确性与形象性。
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抒发感悟。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明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写船顶部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明确: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六)指名朗读课文第六段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
明确: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小结:在全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核舟的创作本“因势象形”,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
教后反思
可取之处 以《微雕欣赏》视频作为导入,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向他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教学中,除了梳理与归纳基础字词外,同时利用课文特点强化学生对古代汉语数量词的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先整体把握全文,再深入到写核舟的具体段落对文章进行赏析,让学生由衷体会到古代艺术工匠的技艺之巧,艺术之美,以及文章的语言结构之美。
不足之处 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上稍显欠缺。
5、《核舟记》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重点 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 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1、第一段与其他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介绍“核舟”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自探提示:
1、第一段与其他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介绍“核舟”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工艺品核舟艺术之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介绍核舟的结构和情景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核舟上为什么要雕刻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字?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展示与评价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第三部分(第6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3、总结内容: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三.赏析课文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词语。
明确:奇巧。
3、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明确:“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4、“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5、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明确: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明确: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明确: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哪些内容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像?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四、运用拓展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核舟记》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本文所写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显示了我们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核舟”本是静物,却被作者表现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有赖于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刻画,由此看来,《核舟记》与“核舟”可谓双璧交辉,相映成趣。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核舟记
(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本文2--4段。
6、《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文中景物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通过朗读探究景物特点和写景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领略自然风光之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熟读成诵,学习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高山流水的美景让我们陶醉,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探访小石潭的美丽。
2、(1)了解文体“说”及作者,由学生相互补充完成。
(2)疏通文意: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独立解决,小组交流互补,各组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完成。
3、整体感知
(1)理出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学生根据段落公开内容,并弄清是从游览顺序进行写作。)
(2)潭中景物及其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由学生找出所写景物,再概括景物特点)
4、问题研究
(1)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去写水的清澈?请结合课文简析。
师提示:作者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写的整段无“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突出水清澈的程度;接着写鱼的影,借日光来显示,太阳照下来连鱼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
(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提示: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5、解决疑难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以教师点拨为主。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拓展延伸(练习)
从文中选取其中最让自己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动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内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7、小结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自然风物,寄寓了自己被贬谪的遭遇,倾注了孤寂抑郁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动静结合,有化静为动;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8、作业
(1)背诵全文
(2)背诵相关知识点
9、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忧伤情感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凄清寂静寓情于景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⒈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⒉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⒊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
学习的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物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7、《庄子》二则优秀教学设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2.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重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2.把握寓言中的形象,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北冥有鱼》
一、新课导入
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二、认识庄周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三、介绍《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四、自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全班同学齐读。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
(2)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就是天然形成的水池。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五、再读课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板书:万物有所恃——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六、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第2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新课导入
惠子,可以说是庄子一生相伴的朋友和论争的对手,而且这个对手,是一个“以善辩为名”的高手。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看看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了一场怎样的小辩论?现在,让我们来齐读课文,在朗朗读书声中,找出答案。(全班齐读课文)
二、整体阅读,通过提问感知文意
读过课文,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用最简短的话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辩论)
千年前的这一场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辩论”有着说不尽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研究一下这一场辩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正方(庄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称代词,你;安知,怎么知道,疑问词)那惠子是如何反击的?(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5.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梁上。)(在问答提问中落实重点字词,理清文意)
三、深入理解双方观点
相信大家现在对文意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不甘心于只是把文意搞懂,还想要对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再次分析一下课文。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注意语气。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小组讨论双方观点,最后定出小组支持庄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观点。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正反双方自由辩论。
5.总结,初步归纳庄子的思想。(庄子崇尚自然,板书: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五、通过讨论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家得出两人的思想差异。
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六、庄子名言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七、总结全文
于丹曾经在《庄子心得》一书中这样说道——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现在我们肯定了庄子的情怀,濠梁之下的游鱼,天地间的庄子,他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鱼和人的界限,庄子他自己何尝不是一条鱼呢?在我们今天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让我们打开庄子之门,让生活多一些诗意。
八、板书设计
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惠子:我非子——不知子→子非鱼——不知鱼之乐
庄子:我知之濠梁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
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
庄子——诡辩
惠子好辩——分析——拘泥
庄子智辩——欣赏——超然
8、《天下第一楼(节选)》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本戏剧冲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品味语言,揣摩具有深刻意义的台词,并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台词。
4.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2.品味语言,揣摩具有深刻意义的台词,并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台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创办文明班级,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有人打架闹事,后天又有人考试作弊,那么,我们还能打造文明班级吗?(不能)
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当一个集体想要有所成就时,要是处处有人拉后腿,便奠定了这个集体的失败。今天,我们将走进“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该道理,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天下第一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文章背景
作者简介:何冀平(1951-),中国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背景资料: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业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几次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泄人间不平。面对势如垒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卢孟实之所以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青楼妓女玉雏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华。然而,事违人愿,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最终走向没落。
目标导学二: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1.快速阅读全文,梳理出主要情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
情节一: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情节二: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情节三: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
情节四: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情节五: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2.上述情节也正是本文的戏剧冲突,说说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的。
3.文章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上述情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认识。
明确:修鼎新的一句话“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是对上述情节最好的概括。从全文来看,唐茂昌与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钱挥霍,且二少爷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这比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严重;罗大头是烤鸭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烟土,这无疑是罗大头将要出事的信号。且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离去,这对于“福聚德”无疑是有打击力的;此外,连小伙计都不成器。种种迹象,几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将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说,这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矛盾。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本语言特征,理解含义深刻语句
1.本文语言十分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运用比较低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明确:如王子西说:“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一个“窝”字将方言特征凸显无疑;又如卢孟实骂小伙计时说“瞎话!”“下作的东西”,这里不仅方言味十足,且显得比较低俗。但是,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征是比较必要的。首先,作者选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话剧所表现的是真实,“福聚德”绝不是一个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语言正是当地真实的语言,还原场景语言最真实的特征,而也正是以方言表现其真实性,才将话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提示】
话剧要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练,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教师宜引导学生关注话剧的这一语言特征。
2.文中用语简单明了,符合真实生活,但也有不少语言含义深刻,请你找出几句,并做简要分析。
(1)克五: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嬉笑)得了,给俩鸭脖子还不行?
分析:“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烟多为什么会闻不出来呢?这明显是个反讽的句子。作者看似在这里只是说克五一人,事实上是讽刺了一大批欺软怕硬的人,他们占着自己有一丁点地位就欺压朴实善良的民众,而面对恶势力,却又谄媚地赔着笑脸。
(2)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
分析:卢孟实骂小伙计,是想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傲骨。
目标导学四: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人物出场极多,但是许多人都给了我们十分鲜明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化刻画,请你认真阅读文章,挑选出几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卢孟实形象】
分析:卢孟实在未出场时就通过王子西等人的评价,“咬牙跺脚地干”,侧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务实勤劳的人。卢孟实一经出场,便不屑于与克五这样的游手好闲之辈打交道,且将事情安排得妥帖,这就说明卢孟实是个精明能干的人。训斥伙计,赏成顺,让成顺体面一点,又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自尊,他不仅关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时也关注着伙计们的自尊。而与罗大头的对话中,又体现了他是个不固执的人,对陈腐该改的规矩力图改之。不过,从他对待罗大头过程中,又能见其刚直的性格。这与后来东家二少爷出场时似有所矛盾,对待这位东家二少爷,卢孟实依然要赔着笑,这是这个时代阶级之分下朴实劳动人民的悲剧。
总结: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不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
【罗大头形象】
分析:罗大头是福聚德的烤鸭师傅,从“别忘了你们当初怎么把我请回来的”一语中,可以看出罗大头的技艺精湛,是店里的“顶梁柱”之一,但是他固执,不变通,如强调不到七十不传徒弟;自恃技艺精湛,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辄就要撂杆子走人;脾气也十分火爆。不过,他的火爆脾气与他的性格之真是连贯的,他看重自身的价值与名誉,丝毫瞧不起克五那种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爷”。
总结: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爆,同时又一身正气,真率,不屑与小人为伍。
【其他人物形象】
常贵:同情他人,老实厚道。
福子:仗势欺人,谄媚姿态。
唐茂盛:势利。
【教学提示】
教师可结合课本“思考探究”第四题对此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关注话剧人物形象。
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结合分析的人物形象,代入角色进行朗读。
2.组织话剧表演活动。
三、板书设计
“福聚德”的衰落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
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9、《约客》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梅江区嘉应中学幸青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大量的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增多积累。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诗歌就是永嘉四灵之首的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现在我们请两位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看看谁表演的最传神。
生:上台表演(鼓掌)
师评价:两位学生表演的都很好,第一位同学的表情特别到位,把“等人,久不至”的无奈和焦急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
生:鼓掌。
二、初读感知
师:有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的朗读很重要,对于这首诗老师已经让同学课前先预习,背诵。所以会背的背,不会背的齐读诗文。
生:齐读诗文。
师评价:很整齐,古人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我相信经过反复的朗读,大家今天能达到这个要求。好,下面我们听录音,欣赏别人有感情的朗读。(放录音)
师:听完录音,相信同学们都有不同的感想,现在我把时间交回给大家,我们一起来初步感知,疏通全诗。
布置讨论任务:1、正音2、解决字词疑惑3、介绍作者
生:学生同桌互相读,合作指出对方问题,共同解决字词疑惑。
师:指名学生读诗文,教师正音,指出重点字词读音。
生:自由练习读诗文,勾画出生僻及不理解的字和词
师:请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生:我代表第5小组介绍作者: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仅有《清苑斋集》传世。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好,这位同学介绍的很到位,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做好课前预习。
三、品读赏析
师:有人说读一首诗只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只是浅层次的阅读,真正会读诗之人不仅会背会写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千山万水,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想让同学们以《约客》为例举一反三,做一个真正会读诗之人。
幻灯出示
设疑引思(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1、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些什么?有谁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着怎样的变化?“闲敲棋子”时诗人沉静在一个怎样的心境之中?
师:(提示)应抓住关键字,词来进行品析,悟出作者的情感。
生:展开讨论
师:好,时间过的好快,同学们的讨论真热烈,我相信接下来你们的回答将会很棒,很精彩。现在请准备好的学习小组派代表来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代表第2小组展示我们讨论的结果,我们认为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营造了一种雨声不断,蛙声不停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两句诗。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回答的很好,老师提示:既然是这样寂静的夜晚,处处蛙太吵了,能否改成几处蛙?为什么?从这一角度来思考,更有利于我们去明确营造这样气氛的写作目的,好,有谁要进行补充的?
生2:我们第3小组认为这里蛙声鸣叫实际上是想衬托周围的安静。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太聪明了,那么老师问大家这种写法你们以前有学过吗?
生:(全班回答)这样的诗词的写法我们学过,叫“以动衬静”。
师:对,“以动衬静”我们在以前学过,如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结)诗的前二句中的“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师:紧接着我们赏析后二句,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些什么?
生:我们第1小组认为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人物的心情。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很好,有谁要补充的?
师:没有其他小组要补充了,看来大家都同意第1小组的看法,都认为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人物的心情,那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赏析时我们应抓住哪些关键字来品析呢?我们结合第二题一起来回答。好,那个小组来展示讨论结果?
生1:我们第4小组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变的烦躁不安,生气。赏析时我们应抓住“闲”字重点品析。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很好,有谁要补充的?
生2:我们第4小组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除了变的烦躁不安,生气,还有焦急的心情。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生3:我们第1小组认为赏析时我们除了应抓住“闲”字,还应紧扣“约”重点品析。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生4:我们第6小组认为赏析时我们除了应抓住“闲”、“约”,还应紧扣“落”字重点品析。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好,的确,抓住关键字,词来进行品析,能更好的理解诗文,从而悟出作者的情感。这首诗的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下面我们来一起品析“约”。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师:有人说到等到夜半三更了还“闲”不如改成“忙”可以吗?让生讨论。
生:踊跃回答。
师:(小结)好,敲打棋子在我们同学看来各有深意,同学们由于自身的经历不同,体验也不同,其实千百来对这首诗就有不同的理解,幻灯出示材料:
近日偶读《千家诗》书中赏析云:“此诗描写诗人初夏的雨夜期客不至的烦躁之情。
2008年的温州市中考语文卷中有一道与《约客》有关的题目:在赵师秀约客不来闲敲棋子的声声韵律中感受到他闲适、悠闲的心情。
语文书上导引:写出了诗人寂寞的心情。
师:老师认为诗文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看来敲打棋子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这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修养,这是身处纷扰俗世的现代人所应该学习的。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闲敲棋子落灯花。我建议同学们做一个动作用你的手轻轻的敲打桌子一起念:闲敲棋子落灯花
生:齐读:闲敲棋子落灯花
师: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须疑。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关键的地方抓住一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使读书不断得到深入。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多提问题的习惯。好,下一环节我们就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吧。
质疑探究(学生提出问题)
生提出问题:1、“黄梅时节”的意思?
师:①谁来说说黄梅时节的意思?
生:我知道,“黄梅时节”是指农历四月,五月。
师:好,很准确,老师补充介绍“黄梅时节”。幻灯出示: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黄梅成熟的时节,不仅雨量偏多,而且又阴晴不定。
生提出问题:2、在读之前请问读诗要注意哪几点?
生:我知道要注意节奏,情感这两方面。
师:很好(鼓掌),明确读诗要注意这几点:重音、节奏、停顿、情感。
生提出问题:3、这样梅雨连绵的季节正是农闲的季节,在这样的夜晚里家家户户会做什么呢?
生1:在雨中约朋友相聚,听雨,听蛙声,下下棋,喝喝酒。
生2:在听听雨声,期待明年的丰收,规划着他们的生活。
生3:站在窗前随意望去,青草掩映的池塘,听到蛙声此起彼伏,一片郁郁葱葱。
师:大家都很活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好。其实在这样的夜晚家家户户都有自己休闲的方式,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
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环节大家都很积极,希望同学们保持多问的好习惯。
四、诵读巩固
师: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接下来让我们伴随着渔舟唱晚古筝曲子一起来感受诗人的那闲适的生活诗意的生活。
生:个别读评价再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的朗诵把我们带入了诗的境界,同学们,其实古代的诗歌是可以吟唱的,尤其是宋代这种吟唱达到了鼎盛,接下来,我想让我们的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吟唱一下这首诗,可以套用风格比较接近的歌曲来吟唱一下(节奏、旋律、情感)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
生:展示并评价。
师:看着同学们这样声情并茂的吟唱,老师也不由技痒,老师喜欢诗歌,我喜欢这样的吟唱。
师示范吟唱,并让生评价。
师:希望老师的吟唱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并让生再吟唱一两个。
生:展示。(鼓掌)
五、小结,作业:
师:总结:本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作者久等客不至的复杂心境。
布置课后作业:写读后感。
《约客》教学设计
梅江区嘉应中学幸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熟读成诵,进一步鉴赏诗词的佳妙之处
情感目标 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会欣赏古诗
教学难点 精彩诗句的探究,诗人情绪及心情的领悟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教学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大量的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增多积累。
请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
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指导学生朗读,范读课文
1.个人朗读
2.听读古诗
3.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正音、解决字词疑惑、介绍作者)
初步感知疏通全诗
三、品读赏析
设疑:
1、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有谁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着怎样的变化?“闲敲棋子”时诗人沉静在一个怎样的心境之中?
三、品读赏析
1、课前布置学生提问题。
2、引导学生课堂提问。
3、引导学生解疑、体会作者情感。 提出问题:
1、“黄梅时节”的意思?
2、在读之前请问读诗要注意哪几点?
3、这样梅雨连绵的季节正是农闲的季节,在这样的夜晚里家家户户会做什么呢?
培养质疑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诗人闲适恬淡的人生
四、诵读巩固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接下来让我们伴随着渔舟唱晚古筝曲子一起来感受诗人那闲适的诗意的生活。散读,再齐读。
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
再次体会本诗的意境及作者心境
五、小结、
本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作者久等客不至的复杂心境。
10、《核舟记》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
2.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4.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5.体会本文空间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优秀、勤劳、聪明灵巧的。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作者链接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读准字音
器皿(mǐn) 罔(wǎnɡ)不因势象形
贻(yí)八分有(yòu)奇(jī)
二黍(shǔ)许篛(ruò)篷
髯(rán)石青糁(sǎn)之
不属(zhǔ)诎(qū)
椎(zhuī)髻(jì)舟楫(jí) 篆(zhuàn)
四、疏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文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五、教师点拨
◆通假字
1.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零头。
2.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
◆一词多义
1.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2.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3.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是。
4.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名词。
②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5.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②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6.之:①径寸之木:助词,的。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
7.其:①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②其人视端容寂:那。
◆同义词
1.约——可:大约
2.历历——了了:清清楚楚
3.状——然:……的样子
六、拓展延伸
联系原文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①长约八分有奇。②左右各四,共八扇。③船头坐三人。④横卧一楫。⑤为字共三十有四。⑥苏、黄共阅一手卷。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小结数量词的用法
(1)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幅)手卷 一(个)人
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
篆章一(枚)一(条)舟
为人五(个)为窗八(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背景链接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黄鲁直和佛印陪同。
三、整体感知
1.这是—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核舟。手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数量多)。
2.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交流点拨]
(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2)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3)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
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四、文本探究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2.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文体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表达方式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五、拓展延伸
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高效课堂》本课作业。
板书设计
核舟记总记王叔远在雕刻技艺上的卓越成就核舟的主题分说舟的正面船舱船头船尾详写舟的顶部题名印章略写空间顺序
11、《核舟记》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关于微雕的信息和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核舟图片,图文结合,体会空间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
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教学难点
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幻灯片出示微雕作品)我国的微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核舟记》,写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2.知识链接
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文中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其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罔(wǎnɡ)贻(yí)八分有奇(jī)
二黍许(shǔ)箬篷(ruò)糁(sǎn)
髯(rán)诎(qū)楫(jí)
髻(jì)壬戌(rénxū)篆章(zhuàn)
(2)通假字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左手倚一衡(hénɡ)木(“衡”同“横”,横着,与“纵”相对。)
③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3)古今异义
奇古义:零数、余数。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今义:单的;不成对的61480;跟“偶”相对61481;。
比古义:靠近。例:其两膝相比者。今义:比较。
望古义:对着。例:雕栏相望焉。今义:向远处看。
属古义:类似。例:神情与苏、黄不属。今义:属于。
曾古义:竟然。例: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今义:曾经。
(4)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61480;qí,形容词,奇妙6148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61480;jī,名词,零数、余数61481;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61480;动词,雕刻61481;中轩敞者为舱61480;动词,是61481;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61480;名词,右端61481;其人视端容寂61480;形容词,正、直61481;
可高可二黍许61480;副词,大约61481;珠可历历数也61480;助动词,可以61481;
(5)词类活用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②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③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作动词,用颜料等填塞。)
④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6)文言虚词
而启窗而观61480;连词,表承接61481;拙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61480;连词,表并列6148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61480;连词,表转折61481;
其其人视端容寂61480;指示代词,那,那个61481;其两膝相比者61480;人称代词,他们61481;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②省略句
a.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省略主语“佛印”。)
b.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介词“于”。)
③倒装句
a.细若蚊足(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若蚊足细”。)
b.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
三、朗读指导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妙。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以至:以及。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就着。象,模仿,文中指雕刻。
贻余:赠我。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不属:不相类似。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夷:平。
了了:清楚明白。
2.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根据原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6)技亦灵怪矣哉!
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介绍了________。作者是抓住“________”(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一特征来写的。
答案示例:核舟 核舟雕刻技艺的高超、灵怪 奇巧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示例:大苏泛赤壁。
3.第1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王叔远技艺高超?
答案示例: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构思巧妙、栩栩如生。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介绍核舟的?
答案示例:作者按观察顺序介绍核舟,首先从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然后介绍船舱、小窗、雕栏、对联,其中对联还照应了核舟所刻的题材,介绍了字的颜色。作者在描绘时,处处紧扣“奇巧”。
2.作者是怎样介绍核舟上的三个人物的?
答案示例:作者是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及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等。
3.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舟子二人的?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从神态和动作上对舟子二人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居右者“仰面”“啸呼”,属于动态描写,居左者“视端容寂”,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相兼,相映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
4.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5.课文是如何具体说明核舟奇巧的?
答案示例:体积微小:长八分有奇,高二黍许。
雕刻精细:箬篷,八扇小窗开关,雕栏,对联,多髯,珠历历数,背面题字。
人物各具情态:苏、黄神情专注、豁达,佛印放浪形骸,舟子悠闲、专注。
物件繁多: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6.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舟?
答案示例:主要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核舟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其意晓然。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答案示例:“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放的舟楫,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2.品味“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答案示例:以数字说明小小核舟所刻东西之多,与“长曾不盈寸”形成鲜明对照,说明雕刻者巧夺天工的技艺,突出中心。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作者仅仅就是为了给我们介绍核舟吗?
答案示例:不是。通过介绍核舟,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显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介绍核舟?
答案示例:具体说明时按空间顺序:船舱一船头一船尾一船背。而全文介绍核舟是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说明的。
教师点拨:作者一开始就从整体上对核舟进行概述,接下来分别介绍了核舟的各个部分,最后又统计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这种结构模式显而易见,而详略也各自分明。
2.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纵观全文,“总一分一总”的写法最为突出。文章开头先从总体上概括介绍雕刻者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则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内容之丰富,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核舟记》与《刻木巧匠》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明你的理由。
刻木巧匠
周 辉
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钉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答案示例:《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示例一:核舟精巧,因为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必备。示例二:木舟精巧,因为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六、课堂小结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八、板书设计
核舟记概述雕刻者的雕刻技艺:奇巧61480;总61481;详写核舟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61480;分61481;总述并评价:灵怪61480;总